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2月, 2016的文章

蠹魚

圖片
蠹魚 衣魚 ( 學名 : Lepisma saccharina ),俗稱 蠹 、 蠹魚 、 白魚 、 壁魚 、 赤木蟲 、 書蟲 或 衣蟲 ,是一種靈巧、怕光、而且無翅的 昆蟲 ,身體呈銀灰色,因此也有 白魚 的稱號,嗜食 糖 類及 澱粉 等 碳水化合物 ,牠的體型細長,無翅,身體上布滿了 鱗片 , 口器 為咀嚼式。 衣魚在昆蟲界的分類是: 纓尾目 ; 衣魚目 ; 總尾目 ,在 地球 上已經出現約三億年 。 外形 [ 編輯 ] 不計 肢體 ,衣魚的身長約一 釐米 。 觸角 又長又嫩,只有三節體節有足; 脫皮 三次後,銀灰色的鱗片便會長成,使其身體帶有一種 金屬 般的 光澤 。 頭部有細長30節以上的絲狀觸角,多數有明顯的小型 複眼 , 腹部 有三對能疾走、 跳躍 的腳,行動敏捷, 尾部 有三根 尾巴 ,因此被稱為「總尾目」或「 纓尾目 」。 生長 [ 編輯 ] 按不同生活環境而定,衣魚從 幼蟲 變 成蟲 需要至少四個月的時間,不過有時候發育期會長達三年。在 室溫 環境下,大概一年就發育為成蟲,壽命約為兩到八年。一條衣魚的一生裡會經歷大約八次 脫皮 ;不過衣魚不斷生長,一年脫皮四次也不足為奇。當溫度在 攝氏 25至30度,雌蟲就會在物件的裂縫裡產大約一百顆 卵 ,當溫度過高,衣魚也無法存活,;可是在寒冷或乾燥的環境下,衣魚是不會交配的,衣魚較喜好於潮濕的環境下生殖。 食物 [ 編輯 ] 衣魚愛好的 食物 為充滿 澱粉 質或 多糖 的物品,如: 膠水 裡的 葡聚糖 、 漿糊 、 書籍裝訂物 、 照片 、 糖 、 毛髮 、 泥土 等。可是牠們對 棉花 、 亞麻布 、 絲 和 人造纖維 等也毫不抗拒,甚至連其他 昆蟲 屍體、自己脫的 皮 也是照吃如飴。飢餓時甚至連 皮革 製品、 人造纖維 布匹等也吃。不過衣魚能夠捱餓數個月,身體機能也不會受任何傷害。 生活環境 [ 編輯 ] 被衣魚損壞的書 體形較為巨大的衣魚 如 斑衣魚 ( Thermobia domestica )一樣,衣魚出沒於人類聚居地。家居裡的各種地方,如 冰箱 底部、開 暖氣 的 浴室 、 地磚 的裂縫裡都可能會有衣魚的蹤影。衣魚喜歡咬破 書籍 、 纖維 及 紡織品 。而斑衣魚則喜歡如麵包店等更溫暖的環境,牠們非常喜歡進食 麵粉

馬勃Mabo

圖片
   馬勃 Mabo 《名醫別錄》   為灰包科真菌脫皮馬勃Lasiosphaera fenzlii Reich. 大馬勃Calvatia gigantea (Batsch ex Pers.)Lloyd或紫色馬勃Calvatia li1acina (Mont. et Berk.) Lloyd的干燥子實體。脫皮馬勃主產於遼寧、甘肅、湖北、江蘇、湖南、廣西、安徽;大馬勃主產於內蒙古、河北、青海、吉林、湖北;紫色馬勃主產於廣東、廣西、湖北、江蘇、安徽。夏、秋二季子實體成熟時及時採收,除去泥沙,乾燥。除去外層硬皮,切成方塊,或研成粉,生用。        【藥性】辛,平。歸肺經。        【功效】清熱解毒,利咽,止血。        【應用】        1.咽喉腫痛,咳嗽失音。本品味辛質輕,入肺經。既能宣散肺經風熱,又能清瀉肺經實火,長於解毒利咽,為治咽喉腫痛的常用藥。本品又能止血斂瘡,故對喉證有出血和潰爛者尤為適宜。用治風熱及肺火所致咽喉腫痛、咳嗽、失音,常與牛蒡子、玄參、板藍根等同用,如普濟消毒飲(《東垣試效方》)。        2.吐血衄血,外傷出血。本品有清熱涼血,收斂止血之功,用治火邪迫肺,血熱妄行引起的吐血、衄血等症,可單用,如《袖珍方》中以本品與砂糖為丸,治血熱吐血,或與其他涼血止血藥配伍使用;用治外傷出血,可用馬勃粉撒敷傷口。        【用法用量】煎服,1.5~6g,布包煎;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撒,或調敷患處,或作吹藥。        【使用注意】風寒伏肺咳嗽失音者禁服。        【古籍摘要】        1.《名醫別錄》:“主惡瘡,馬疥。”        2.《本草綱目》:“清肺,散血熱,解毒。”“馬勃輕虛,上焦肺經藥也。故能清肺熱咳嗽,喉痺,衄血,失音諸病。”        【現代研究】        1.化學成分:本品含紫頹馬勃酸、馬勃素、馬勃素葡萄糖苷、尿素、麥角甾醇、亮氨酸、酪氨酸、磷酸鈉、砷及α—直鏈澱粉酶。        2.藥理作用:脫皮馬勃有止血作用,對口腔及鼻出血有明顯的止血效果。其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變形桿菌及肺炎雙球菌均有抑製作用,對少數致病真菌也有抑製作用。        3.臨床研究:據報導,馬勃在臨床上主要用於上呼吸道感染、鼻出血、外傷性出血、上

扳指是一種護手的工具,帶於勾弦的手指,用以扣住弓弦。同時,在放箭時,也可以防止急速回抽的弓弦擦傷手指。古人亦稱為“機”,意義類似於“扳機”,表示扳指的作用相當於扳機。 韘初見於商代(公元前17世紀至公元前11世紀),在春秋、戰國(公元前8世紀至公元前3世紀)的時候就十分流行使用扳指了

圖片
扳指 扳指是一種護手的工具,帶於勾弦的手指,用以扣住弓弦。同時,在放箭時,也可以防止急速回抽的弓弦擦傷手指。古人亦稱為“機”,意義類似於“ 扳機 ”,表示扳指的作用相當於扳機。 韘初見於商代(公元前17世紀至公元前11世紀),在春秋、戰國(公元前8世紀至公元前3世紀)的時候就十分流行使用扳指了。 扳指的前身叫做韘(shè)。《說文》曰“韘,射也”,說明此器為騎射之具。韘初見於商代,在春秋、戰國的時候就十分流行使用扳指了。 中文名 扳指 發源時期 商代 應 用 騎射之具 意 義 警戒之告示 概述編輯 扳指的前身叫做韘(音射) 《說文》曰“韘,射也”,說明此器為騎射之具。 扳指: 1)韘shè 清代陳昌治刻本『說文解字』 【卷五】【韋部】韘 射決也。所以拘弦,以像骨,韋系,著右巨指。從韋枼聲。《詩》曰:“童子佩韘。”弽,韘或從弓。失涉切 2)摧決cuī jué 扣斷扳指。決,骨製品。射者用以鉤弦之器,即扳指。喻勇猛。漢陳琳《武軍賦》:“當鋒摧決,貫遐洞堅。”南朝宋袁淑《禦虜議》:“重幣甘辭,招摧決之將。 3)抉jué 扳指古代射箭時套在右手拇指上,用以鉤弦。 4)射決shè jué 即佩韘。俗稱扳指或搬指。《說文·韋部》:“韘,射決也。所以拘弦。以像骨。韋系,箸右巨指。” 扳指歷史編輯 扳指是一種護手的工具,帶於勾弦的手指,用以扣住弓弦。同時,在放箭時,也可以防止急速回抽的弓弦擦傷手指。古人亦稱為“機”,意義類似於“扳機”,表示扳指的作用相當於扳機。 韘初見於商代(公元前17世紀至公元前11世紀),在春秋、戰國(公元前8世紀至公元前3世紀)的時候就十分流行使用扳指了。 幾千年來,扳指的形制,出現過很多種樣式。最為主要的,是坡形扳指和桶形扳指。坡形扳指出現較早,最早還有弦槽,後來取消。在我國,坡形扳指一直使用到明代。國外則突厥 —土耳其、韓國至今仍在使用。期間,各種式樣的扳指都有存在。蒙古與清朝,則主要使用桶形扳指。傳統的漢族扳指兒與蒙古族的扳指略有區別:漢族扳指兒從側面觀是梯形,即一邊高一邊低,而蒙古族、滿族的扳指兒一般為圓柱體。 據考證,桶形扳指主要出土於14世紀以後。 17世紀以後,漢族將扳指發展為首飾。 清代扳指編輯 扳指別稱 仿清代軍事用扳指,黑章環繞 仿清代軍事用扳指,黑章環繞 清代,扳指亦指“板指”

"扳指"與"戒指"——滿族首飾的淵源

圖片
"扳指"與"戒指"——滿族首飾的淵源(圖) 06/30/2004/09:34 華夏經緯網 滿族作為曾經統治中國長達二百六十七年的一個少數民族,其文化至為豐富且流傳甚為綿長。在其與漢族逐漸融合的過程中,彼此之固有文化融會貫通、相得益彰。   原屬於滿族特有的首飾——扳指與戒指,雖非九鼎大呂,但就其淵源與文化微妙論,則頗值得涵泳玩味。   扳指亦指“板指”,又稱“班指” 或“梆指”。為滿族男子套于右手大拇指上之短管狀飾物。考其源,出於實用而始制此物。滿族八旗子弟于弱冠前,照例要到本旗弓房鍛鍊拉弓 由“一個勁兒”(二十市斤拉力)循序漸進為“二十個勁兒” 甚至“三十個勁兒”。拉弓時佩帶扳指,藉以保護手指並可減少手指運動量,故昔年之八旗子弟對此物甚為重視,人手一枚,因而成習。初時因重實用,大小扳指皆選韌澀材質製作。其寬窄肥瘦不一,因人而異,以便套帶。   本是輔助習武的扳指,由於滿漢兩族廣大男士的欣羨與效顰,竟使之成為一種極為時髦的佩飾品,上自皇帝與王公大臣,下至滿漢各旗子弟及富商巨賈,雖尊卑不同而皆喜佩戴。   其質地亦由原來的犀角、駝骨發展為象牙、水晶、玉、瓷、翡翠、碧璽等名貴滑潤的原料。 普通旗人佩戴的扳指,以白玉磨制者為最多,然就其品質而言,優者與劣者相較,驟觀之並不相上下,而骨子裏竟判若霄壤。貴族扳指以翡翠質者為上選,其色渾澄不一且花斑各異,滿綠而清澈如水者價值連城,非貴胄而不敢輕易佩帶。以其大小厚薄論,又有文武之分,武扳指多素面,文扳指多於外壁精鑄詩句或花紋。   戒指又名“約指”,俗稱“鎦子”。清朝興盛時期,旗家男女皆喜戴上此物。其式祥甚多,以光面戒指(即無花者)為最普通,或作扁圈式,或作圓筒式,或作面部(即指蓋部)之凸起式者不等。上有鑄字者,如“福壽綿長” 或單個的“福”字或“壽”字。   八旗子弟有其友朋之投契者,于戒指一物,多有用其表示團結精神,彼此各戴一枚,皆鑄有“二人平心”之字樣,夫妻間亦有借用此種戒指以表示心地無二者。   按戒指之意義,戴于指上,含有警戒之告示,其上鐫有“戒煙”、“戒酒”、“戒色”之字樣。及後,漢族人士亦多效此風。凡勸人戒煙戒酒戒色者,聚資為之鐫一戒指贈之。八旗子弟最普通之戒指,多鐫有自己的姓名,此風歷久不混。   戒指之質料,滿族貴胄

婦好

圖片
婦好 婦好 商朝 王后 殷墟 婦好雕像 在位 武丁時期 全名 好(為其姓或其名) 去世 武丁時期 商朝 配偶 武丁(商高宗) 子嗣 商傑 婦好 (?-前1200年),甲骨文又作 帚子 , 廟號 母辛 ,是 中國 商朝 第23位王 武丁 的六十餘位妻子之一,名 好 或姓 好 (即 姓子 ), 婦 是一種對親屬的稱謂,她是 中國歷史 上有文字記載的最早的女 政治家 、 軍事家 。 生平事跡 [ 編輯 ] 關於婦好的歷史記載很少。所知的是 武丁 通過娶臨近部落的女人以獲得他們的信任,婦好是武丁六十多名各地妻子中的一名,她所在的部落自稱 商方 [1] 。武丁對婦好很寵幸,並冊封給她帝國邊緣的封地。 婦好被現代學者熟知主要源於 殷墟 的 商朝 甲骨文 題詞。這些記錄顯示婦好不僅是當地 商方 最高等級的女 祭司 ,還是一位能善於打仗的女將軍,殷墟的甲骨文記錄了她攻克了周邊諸多 方國 ,這在歷史上都是罕見的 [2] 。 墓冢發現 [ 編輯 ] 從 婦好墓 發掘 甲骨文 中發現一個驚人的現象: 武丁 無數次通過甲骨片對婦好重複提示:要求她主持部族 祭祀 並提供 犧牲 。婦好經常主持祭天、祭先祖、祭神泉等各類祭典。這在武丁的所有妻妾中是非常罕見的,可能武丁對婦好的祭祀能力有著極度信任。 另外一個不同尋常的地方是,在 婦好墓 發掘出的甲骨中,記錄她領導了多場軍事行動,這說明 武丁 期間 商方 對周邊 方國 進行過一系列的戰爭。譬如 土方 與婦好的商方常年交戰,而婦好最終在一次決定性戰役中擊敗他們,滅亡了土方。之後她又攻打了臨近的 彝族 、 羌族 和 巴國 ,後者是中國歷史上最早記載的伏擊戰。婦好多次擔任統帥帶兵出征,最多的一次曾經統領13,000人的大軍。 [3] 她的赫赫戰功顯示,是當時最為傑出的將領之一。 [4] 這個情況雖然不合常理,但是已經透過許多出土文物(包括出土自她的墳墓的戰斧,祭祀用的青銅鼎和大量甲骨片)得以確認。在墓葬中,還有發現很多尚未刻字的空白甲骨片,證明婦好有刻寫甲骨文的能力。 [5] 身後 [ 編輯 ] 她死於 武丁 之前,她死後武丁為她在 殷墟 的邊界處建造了 婦好墓 並進行了大量獻祭,據說他希望婦好的靈魂能保佑 商方 在貢方進攻中活下來,當時的貢方揚言要徹底撕碎商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