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扳指"與"戒指"——滿族首飾的淵源

"扳指"與"戒指"——滿族首飾的淵源(圖)

06/30/2004/09:34
華夏經緯網

滿族作為曾經統治中國長達二百六十七年的一個少數民族,其文化至為豐富且流傳甚為綿長。在其與漢族逐漸融合的過程中,彼此之固有文化融會貫通、相得益彰。
  原屬於滿族特有的首飾——扳指與戒指,雖非九鼎大呂,但就其淵源與文化微妙論,則頗值得涵泳玩味。
  扳指亦指“板指”,又稱“班指” 或“梆指”。為滿族男子套于右手大拇指上之短管狀飾物。考其源,出於實用而始制此物。滿族八旗子弟于弱冠前,照例要到本旗弓房鍛鍊拉弓 由“一個勁兒”(二十市斤拉力)循序漸進為“二十個勁兒” 甚至“三十個勁兒”。拉弓時佩帶扳指,藉以保護手指並可減少手指運動量,故昔年之八旗子弟對此物甚為重視,人手一枚,因而成習。初時因重實用,大小扳指皆選韌澀材質製作。其寬窄肥瘦不一,因人而異,以便套帶。
  本是輔助習武的扳指,由於滿漢兩族廣大男士的欣羨與效顰,竟使之成為一種極為時髦的佩飾品,上自皇帝與王公大臣,下至滿漢各旗子弟及富商巨賈,雖尊卑不同而皆喜佩戴。
  其質地亦由原來的犀角、駝骨發展為象牙、水晶、玉、瓷、翡翠、碧璽等名貴滑潤的原料。
普通旗人佩戴的扳指,以白玉磨制者為最多,然就其品質而言,優者與劣者相較,驟觀之並不相上下,而骨子裏竟判若霄壤。貴族扳指以翡翠質者為上選,其色渾澄不一且花斑各異,滿綠而清澈如水者價值連城,非貴胄而不敢輕易佩帶。以其大小厚薄論,又有文武之分,武扳指多素面,文扳指多於外壁精鑄詩句或花紋。
  戒指又名“約指”,俗稱“鎦子”。清朝興盛時期,旗家男女皆喜戴上此物。其式祥甚多,以光面戒指(即無花者)為最普通,或作扁圈式,或作圓筒式,或作面部(即指蓋部)之凸起式者不等。上有鑄字者,如“福壽綿長” 或單個的“福”字或“壽”字。
 
八旗子弟有其友朋之投契者,于戒指一物,多有用其表示團結精神,彼此各戴一枚,皆鑄有“二人平心”之字樣,夫妻間亦有借用此種戒指以表示心地無二者。
  按戒指之意義,戴于指上,含有警戒之告示,其上鐫有“戒煙”、“戒酒”、“戒色”之字樣。及後,漢族人士亦多效此風。凡勸人戒煙戒酒戒色者,聚資為之鐫一戒指贈之。八旗子弟最普通之戒指,多鐫有自己的姓名,此風歷久不混。
  戒指之質料,滿族貴胄有翡翠質者,蔚為貴品。其次為金質鑲嵌寶珠玉石者,戴于指上璨燦奪目,亦非貴胄不敢如是誇張也。普通者則為金銀二質,而尤以銀質者為最普通。有在銀質戒指上加以“包金者”,與金質戒指魚目混珠,北京的老旗人謂之曰“窮人美”。(文章來源:《神州軼聞錄——文化篇》,周簡段著,華文出版社出版)

    (千龍文化)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殘存亦末路 兵敗如山倒

傅姓與堂號

郭姓與堂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