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9月, 2015的文章

面燃大士,為佛教、道教的著名神祇,俗謂「大士爺」、「大士王」、「普渡公」或「普渡爺」。佛教、道教認為,舊曆七月,所有來陽世享香火的亡靈,都歸此神管理;不少地方中元法會祭拜亡靈之前,會先祭拜面燃大士。在臺灣,嘉義縣民雄鄉有專為祭祀此神的「大士爺廟

圖片
面燃大士 潮州式面燃大士紙紮像,攝於 香港 沙田舉行的潮人盂蘭盆會 海陸豐面燃大士紙紮像,攝於油塘高超道球場舉行的盂蘭盆會 廣府式面燃大士紙紮像,攝於香港中區三十間盂蘭勝會 面燃大士 ,為 佛教 、 道教 的著名 神祇 ,俗謂「 大士爺 」、「 大士王 」、「 普渡公 」或「 普渡爺 」。佛教、道教認為, 舊曆 七月,所有來陽世享 香火 的 亡靈 ,都歸此神管理;不少地方 中元法會 祭拜 亡靈 之前,會先祭拜 面燃大士 。在 臺灣 , 嘉義縣 民雄鄉 有專為祭祀此神的「 大士爺廟 」。 名號 [ 編輯 ] 在佛教尊稱為「 鐵圍山內焰口面燃大士菩薩 」,又稱「 焦面鬼王 」、 道教 神銜為「 幽冥面燃鬼王監齋使者羽林大神普渡真君 」,通稱「 面燃大士羽林監齋普渡真君 」 [1] 。簡稱「 羽林大神 」、「 普渡真君 」。 典故來由 [ 編輯 ] 佛教說法 [ 編輯 ] 面燃鬼王的典故出現在「阿難遇面燃鬼王」的佛經故事。《佛說救拔焰口餓鬼陀羅尼經》記載, 釋迦牟尼佛 的弟子 阿難 尊者 在林間修習 禪定 時,忽然看見一位滿臉火焰熊熊燃燒,骨瘦如柴,痛苦異常的鬼王來到面前。鬼王自稱「面燃」,說阿難三天之後將墮落 餓鬼 道,想避免,就要 布施 百千個 餓鬼 及百千個 婆羅門 仙人 ,各一斛飲食,並供養 三寶 。阿難向佛陀稟報, 佛陀 教阿難《 陀羅尼 施食法》, 陀羅尼 加持 過的食物成為法供,上奉佛法僧 三寶 ,平等下施餓鬼等眾生,如此則能消除眾鬼的痛苦,令他們捨去鬼身,生於 天道 。阿難便遵照佛陀的教化與指示,設「面燃鬼王」的 牌位 ,設齋供僧來祈福,因此獲得解脫。 「面燃鬼王」的來由與職能, 佛教 說法有數個:一是祂是 觀音大士 的 化身 ,故稱「大士爺」。「面燃大士」的形象一方面是源自《 法華經普門品 》中,觀音大士「應以 天 、 龍 、 夜叉 、 乾闥婆 、 阿修羅 、 迦樓羅 、 緊那羅 、 摩睺羅伽 、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現之而為說法。」「以種種形遊諸國土度脫眾生」,是觀音大士教化餓鬼界眾生的需要而產生,另一方面是警惕人們應該積極 布施 僧侶 、 貧民 ,不宜動貪愛及慳吝想,以免墮入餓鬼心識,成為「面燃」的眷屬。 二是祂原為諸鬼的 首領 ,因受觀音大

李光前(1917年-1949年10月25日),字帆夫,湖南平江縣人,畢業於中央軍校第十六期步科,歷練排、連、營、副團長晉升至團長。

圖片
李光前 (國民革命軍) 李光前 出生 湖南 平江 縣 去世 金門縣 效命   中華民國 軍種   中華民國陸軍 軍銜 上校 (追晉) 參與戰爭 古寧頭之戰 李光前 (1917年-1949年10月25日),字 帆夫 , 湖南 平江縣 人,畢業於 中央軍校 第十六期步科,歷練排、連、營、副團長晉升至團長。 1949年10月25日,在 古寧頭之戰 中,率領第十九軍第十四師四十二團反攻古寧頭時,遭遇 解放軍 砲火擊中 陣亡 ,時年三十二歲。戰死時階級為中校代團長, 國民政府 追贈 為上校。 戰後, 金門縣 軍民為紀念他,將金門縣行政中心 金城鎮 市區新築的道路命名為「光前路」、 金沙鎮 一處行政村改名為「光前村」,尤其是西浦頭村民更是興建「 李光前將軍廟 」,稱之為「金門守護神」,現今廟址即是其陣亡之處。地方百姓自行追晉李光前為少將,2013年追晉為中將

陳濟棠(1890年1月23日-1954年11月3日),字伯南。廣東防城縣(今廣西防城港)客家人,中華民國一級上將,曾長時間主政廣東,政治上與南京中央政府分庭抗禮,經濟、文化和市政建設方面則頗多建設。有南天王之稱。其五兄是曾任國民政府廣州鹽運高官及禁菸局局長陳維周

圖片
陳濟棠 陳濟棠 出生日期 1890年1月23日 出生地區   大清 廣東省 防城縣  (今 廣西 防城港 ) 逝世日期 1954年11月03日(64歲) 逝世地區   中華民國 臺灣省 台北市 北投區 陸軍一級上將 陳濟棠 陳濟棠 (1890年1月23日-1954年11月3日),字 伯南 。 廣東 防城縣(今 廣西 防城港 ) 客家 人, 中華民國 一級上將,曾長時間主政廣東,政治上與南京中央政府分庭抗禮,經濟、文化和市政建設方面則頗多建設。有 南天王 之稱。其五兄是曾任國民政府廣州鹽運高官及禁菸局局長 陳維周 。 [1] :29 早年經歷 [ 編輯 ] 1890年,陳濟棠出生於廣東省防城縣。 [1] :29 其父陳謙世代務農,耕讀傳家。其長兄濟華早年曾在防城東興幹過星相業,陳六歲時入其叔金湘所設村塾啟蒙,十七歲隨五兄維周入防城小學攻讀。 [1] :29 1907年考入 廣州 黃埔陸軍小學 。在學期間,由該校教官鄧仲元介紹與同班同學鄧演達等秘密加入 同盟會 ,從事國民革命活動。1912年陳濟棠考入 廣東陸軍速成學校 ,次年畢業。畢業後曾在瓊崖督辦轄下蘇汝森團任機關槍連排長、林虎統率之第二軍第二團任連長、鄧仲元所統率的粵軍第一師任營長,後升團長。在此期間,陳濟棠參加孫中山領導的 護國戰爭 、 護法戰爭 和討伐 陳炯明 戰爭。 中年經歷 [ 編輯 ] 參加革命 [ 編輯 ] 1923年春升充粵軍第一師第二旅旅長,曾三次率部入廣西,協助黃紹竑、李宗仁收拾桂局。在肇慶兼任西江督辦公署參謀長。 [1] :30 陳於此時認識了大本營駐肇慶行營主任 古應芬 。 [1] :30 1925年7月, 國民政府 在廣州成立,粵軍第一師於此時擴編為第四軍。李濟深升為軍長,陳濟棠升任第十一師師長。同年秋冬間,陳率部參加第二次東征和南征戰役,頗著戰功。 [1] :29 北伐 [ 編輯 ] 第十一師師長 [ 編輯 ] 1926年 北伐 期間,陳濟棠奉命率師分駐高要、雷州、欽州、廉州。陳一面收編在欽縣的鄧本殷殘部張瑞貴部成立補充團,一面對 徐聞 、 合浦 、 茂名 、 陽江 各屬土匪進行清剿。陳濟棠駐紮北海期間,對當地工人運動、農民運動均不予支持;同時,又使其兄陳維周去承辦各項捐務謀取厚利。陳濟棠和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