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濟棠(1890年1月23日-1954年11月3日),字伯南。廣東防城縣(今廣西防城港)客家人,中華民國一級上將,曾長時間主政廣東,政治上與南京中央政府分庭抗禮,經濟、文化和市政建設方面則頗多建設。有南天王之稱。其五兄是曾任國民政府廣州鹽運高官及禁菸局局長陳維周

陳濟棠

陳濟棠
Chen Jitang2.jpg
出生日期1890年1月23日
出生地區 大清廣東省防城縣 (今廣西防城港
逝世日期1954年11月03日(64歲)
逝世地區 中華民國臺灣省台北市北投區

陸軍一級上將 陳濟棠
陳濟棠(1890年1月23日-1954年11月3日),字伯南廣東防城縣(今廣西防城港客家人,中華民國一級上將,曾長時間主政廣東,政治上與南京中央政府分庭抗禮,經濟、文化和市政建設方面則頗多建設。有南天王之稱。其五兄是曾任國民政府廣州鹽運高官及禁菸局局長陳維周[1]:29

早年經歷[編輯]

1890年,陳濟棠出生於廣東省防城縣。[1]:29其父陳謙世代務農,耕讀傳家。其長兄濟華早年曾在防城東興幹過星相業,陳六歲時入其叔金湘所設村塾啟蒙,十七歲隨五兄維周入防城小學攻讀。[1]:291907年考入廣州黃埔陸軍小學。在學期間,由該校教官鄧仲元介紹與同班同學鄧演達等秘密加入同盟會,從事國民革命活動。1912年陳濟棠考入廣東陸軍速成學校,次年畢業。畢業後曾在瓊崖督辦轄下蘇汝森團任機關槍連排長、林虎統率之第二軍第二團任連長、鄧仲元所統率的粵軍第一師任營長,後升團長。在此期間,陳濟棠參加孫中山領導的護國戰爭護法戰爭和討伐陳炯明戰爭。

中年經歷[編輯]

參加革命[編輯]

1923年春升充粵軍第一師第二旅旅長,曾三次率部入廣西,協助黃紹竑、李宗仁收拾桂局。在肇慶兼任西江督辦公署參謀長。[1]:30陳於此時認識了大本營駐肇慶行營主任古應芬[1]:30
1925年7月,國民政府在廣州成立,粵軍第一師於此時擴編為第四軍。李濟深升為軍長,陳濟棠升任第十一師師長。同年秋冬間,陳率部參加第二次東征和南征戰役,頗著戰功。[1]:29

北伐[編輯]

第十一師師長[編輯]

1926年北伐期間,陳濟棠奉命率師分駐高要、雷州、欽州、廉州。陳一面收編在欽縣的鄧本殷殘部張瑞貴部成立補充團,一面對徐聞合浦茂名陽江各屬土匪進行清剿。陳濟棠駐紮北海期間,對當地工人運動、農民運動均不予支持;同時,又使其兄陳維周去承辦各項捐務謀取厚利。陳濟棠和他的親信師參謀長李揚敬及師政治部主任林翼中密商挽救辦法,決定請求赴蘇聯考察。1927年春,陳濟棠終請得以國府名義到蘇聯洽商購買軍火及訓練飛行員事宜,率林翼中暨空軍及其他技術人員二十多人前往蘇聯考察。[1]:29
1927年4月,清黨後不久,兩廣當局便將第十一師從欽、廉、高、雷調回廣州擔任警衛工作,陳濟棠在蘇聯得知這個消息,便於是年6月由蘇聯回國。抵粵後,初時託病入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留醫」,以觀風色。[1]:29一面使他的親信李揚敬、林翼中、林時清等四出活動,向各方疏通;一面請托當時廣東省政府財政廳廳長古應芬向李濟深進言,給他復任第十一師師長職務。[1]:29-30由於古之力薦,陳順利復職。[1]:30此時廣東正在擴編軍隊,第三十三團團長黃鎮球升任新編第三師副師長,遺缺由葉肇升任,與陳有矛盾之第十一師副師長鄧世增調任第八路軍參謀長,而由余漢謀繼任副師長。[1]:30
1927年8月,中國共產黨南昌武裝兵變。10月,陳曾率部參加阻擊南昌南下至潮梅由葉挺賀龍所率領之軍隊,兩軍在豐順相遇,當時戰況極為激烈,葉、賀軍因彈盡敗退海陸豐,是即「湯坑之役」。[1]:30
不久,由前線回師的前方第四軍首領張發奎黃琪翔又和汪精衛聯合起來,打著「護黨救國」旗號,驅逐李濟深,獨佔廣東,一般人稱為「張黃事變」。[1]:30陳濟棠擁護李濟深,率部在東江上游參加對張發奎部隊作戰。[1]:30張發奎部隊被驅逐出粵境後,李濟深由南京回到廣東,復任中央政政治會議廣州分會主席、廣東省政府主席、第八路軍總指揮等職務。[1]:30陳在潮梅取得財政收入和擴編軍隊。[1]:30其後陳升任第四軍軍長,又兼任西區善後委員,統轄余漢謀第十一師、香翰屏第十二師、陳章甫第二十五師,駐紮廣州。[1]:30陳修築公路、發展珠三角洲航運業及改良各城鎮、興辦學校、裝設全區電話網等。[1]:30同時陳又在防地內徵收煙、賭保護費;此外,他密結財政廳長馮祝萬,與國民政府文官長古應芬緊密聯繫,互通聲氣。[1]:30並通過古取得胡漢民好感。[1]:30因此,在中國國民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時,他得以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1]:30
1928年3月1日,李濟深將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總指揮部改稱為廣東編遣區主任辦事處,各軍改稱為師,各師改稱為旅,以陳為第一師師長,徐景唐為第二師師長,蔣光鼐為第三師師長、蔡廷鍇為獨立第一旅旅長、鄧世增為第二獨立旅旅長。[1]:30

第八路軍第一師師長[編輯]

李宗仁、白崇禧與李濟深以廣西同鄉關係聯合以武漢為抗蔣根據地。[1]:30蔣一面集結兵力向武漢進迫;同時派吳稚暉來廣東,請李濟深到南京出席中國國民黨中央執監聯席會議,並商談和平解決各軍編遣問題。[1]:30
當時陳銘樞從北伐後升任第十一軍軍長。[1]:30李濟深於上一年8月把廣東省政府主席職位讓給陳銘樞。[1]:30古應芬向蔣推薦陳濟棠代李濟深掌握軍權。[1]:30李濟深幕內馮祝萬,也向蔣作同樣之條陳。[1]:30
陳濟棠接到古應芬秘密傳來訊息後,便故作鎮靜。[1]:30

第四軍軍長[編輯]

1929年蔣桂戰爭起,李濟深被蔣介石扣押在南京湯山,陳濟棠支持蔣介石。之後,陳升任第四軍軍長兼廣東綏靖委員,駐扎廣州,然後再任第八集團軍總司令。[1]:31
1931年,乘胡漢民被蔣介石軟禁,孫科、陳濟棠、汪精衛唐紹儀等在廣州通電反蔣並驅走廣東省長陳銘樞,成立廣州國民政府,陳任第一集團軍司令。12月寧粵和談,蔣介石下野。同年9月發生九一八事變廣州國民政府取消後,遂兩度派廣東財政廳長區芳蒲偕廣東合作事業局長溫晉韓(溫仲琦)北上與中央政府協商,1936年兩方同意內定蔣介石為總統、陳濟棠為副總統,但蔣介石因個人因素而拒絕與陳濟棠合作。[1]:32
之後數年,陳集廣東黨政軍大權於一身,人稱「南天王」。[1]:33

主政廣東[編輯]

陳濟棠主政期間(1929年-1936年),對廣東發展有建樹,先後興建各類工廠、港口、公路、大學/中學/小學等。廣州百業繁榮,市政建設成績顯著,海珠橋中山紀念堂中山大學德明中學五山新校舍(陳亦曾任省立中山中學校長)、愛群大廈等等,以及30多條馬路,皆是陳濟棠主政廣東時興建,被稱為廣州的黃金時代[2][1]:34
陳濟棠還暗中收購中共蘇區礦砂,在香港轉手倒賣,幫助了紅軍度過經濟封鎖難關。
到了1936年秋天,陳維周也破例被任命為警衞軍軍長。[1]:381936年6月,陳與桂系聯合,以「抗日救國軍」名義反蔣(兩廣事變[3])。但陳手下空軍大隊為蔣介石重金收買,司令黃光銳於7月帶領48架飛機飛往南昌投奔南京。陳手下其他大將,如余漢謀等,亦通電表示服從中央。陳濟棠被迫出走香港,廣東多年經營成果拱手讓給蔣中正。[1]:41
陳濟棠到香港後,蔣介石派黃鎮球去安慰他,說將來借重他的地方還多。此後陳濟棠即出洋考察。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陳濟棠由歐洲回國,任國民政府委員及最高國防委員和戰略委員會委員。1940年春,更任國民政府農林部長。

晚年經歷[編輯]

1949年,任海南行政長官兼海南警備司令。1950年到台灣,任總統府戰略顅問。1954年11月3日卒於台灣,獲厚葬於台北市新北投。陳濟棠舉殯時,香港亦舉殯。

墓園[編輯]

墓園完成之初,墓園的雄偉與壯麗是看得見的,在2012年前,陳濟棠將軍的後代將其骨骸揀拾遷葬到廣東湛江湖光岩後,墓園即因乏人照護而日漸荒蕪,連原本宏偉挺立的石牌坊,也都嚴重傾圮坍塌,亂成一團;涼亭裏的高大石碑,也斷成三截,看守墓園的一對石獅也不翼而飛;而于右任先生親筆墓誌銘也被人噴上白漆,加以破壞。

後人[編輯]

家中一共有18個兒女。三子陳樹桓是1950年代香港政界人物,曾加入香港革新會,在1956年當選香港市政局議員,後因革新會內政敵、英籍律師貝納祺查出其選舉帳目超資,再加上陳樹桓多次高調表示,中華民國蔣中正總統會在反攻大陸後,將廣東省政交託予他,便打消意欲參選市政局主席的念頭,之後更倉皇離開香港,此乃《明報月刊》2006年4月號由方寬烈所言,但查市政局主席一職在1973年才開放議員互選(之前由市政總署署長兼任),且陳樹垣更在1959年連任至1967年,可見方文有誤;十子陳樹柏在1994年9月在美國矽谷成功創辦了國際科技大學;十二子陳樹傑則現為香港利苑飲食集團主席;女兒陳寶馨則在台灣創立德明科技大學
陳濟棠在廣州東山梅花村興建陳濟棠公館,作為個人府邸。
1980年9月10日,鄧小平在接見從美國回國參觀的陳濟棠第十子陳樹柏教授時,曾說了一段頗令陳樹柏意外的話:「令尊治粵8年,確有建樹,有些老一輩的廣東人還在懷念他。」鄧小平還親筆書寫魯迅詩「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贈與陳樹柏。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殘存亦末路 兵敗如山倒

傅姓與堂號

郭姓與堂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