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夥房的土地龍神 文‧圖/聞 健

鄉土光影

農業時代的風水家神

客家夥房的土地龍神

文‧圖/聞 健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康熙皇帝派遣明鄭叛將施琅帶兵攻打臺灣,鄭克塽投降,鄭氏從1661年延祚二十二年的東寧王朝覆亡。
不過,當初清帝國取得臺灣時,並無積極的領土野心,朝廷之中有不少大臣反對將臺灣併入清國版圖,甚至康熙皇帝亦曾認為「臺灣僅彈丸之地,得之無所加,不得無所損」。
後經施琅上奏〈恭陳臺灣棄留疏〉,情況才改觀,施琅在其奏章中提到:將臺灣併入版圖並不增加中央的財政、兵力負擔,此外臺灣又可作為中國東南沿海各省的屏障。在這樣的前提下,康熙皇帝接受了施琅的建議,在康熙二十三年正式將臺灣納入清帝國版圖,編屬福建省轄下的臺灣府。

唐山過臺灣 心肝結歸丸

清初對於臺灣採取的統治政策,基本上多半只在防止臺灣發生動亂,並對臺灣制定了各種嚴厲的禁令與規定,例如頒布限制渡臺禁等。
當時中國的福建省、廣東省人口多耕地少,加上距離臺灣又近,臺灣的天然環境具有相當的吸引力,因此有不少人希望到臺灣來另闢新天地,以偷渡來臺者居多。但是清朝政府對於這兩省的人口移動往外拓殖,卻採取限制及禁止的措施,引發許多弊病且釀成不少悲劇。
來到臺灣的漢人先民冒著千辛萬險渡過黑水溝,心中其實是交雜著期待與惶恐,所以有一句俗話說:「唐山過臺灣,心肝結歸丸」。反應了當時移民者萬般無奈的心情。在渡海過程中,有人遭遇海難溺水,或者抵臺之後水土不服而死亡,到了臺灣之後,或因遭遇原住民族出草、獵頭而喪失生命,繼而隨著閩粵移民陸續來台,又不斷發生族群互相對立的分類械鬥。因此,臺灣又有一句描述移民艱難的俗諺說:「六死、三留、一回」,也就是幾乎不到三之一的先民在臺灣定居生存,其他多數則是死亡。
先民在當時那樣惡劣的環境下求生存,除了團結族親聯合庄頭以期自保之外,就是將身家性命託付給不可知的超自然,包括敬拜祖先、求神敬鬼、信賴風水等等。
福德龍神香位
福德龍神香位的「福與洪範五」「德配達尊三」對聯

客家祭拜「五祀家神」

在農業時代裡,五穀豐登與人丁旺盛是當時時空環境下各族群的共同期望,尤其客家族群的先祖經歷過長期遷徙的患難磨礪,後代子孫乃以聚族而居為其習慣與傳統,並將家族繁衍視為求生存的大事。於是,以公廳為建築主體的客家夥房,不但以祖先崇祀為團結家族之首務,也對「五祀家神」長年不斷其晨昏香火,以祈求家宅平安。
所謂五祀家神,包括門神、戶神、井神、灶神與土地龍神。其中的門神、戶神、井神及灶神的祭祀,亦可見於閩南族群的家宅,然而,土地龍神卻是唯獨僅見於客家夥房內的家神。
土地龍神,客家習稱為「龍神」,是一種源自於引用山川風水龍脈,以期五穀豐登與人丁旺盛的特殊家神。客家興建夥房的基本格局為「背山面水」,也就是以「前水為鏡,後山為屏」作為家宅興旺的佈局象徵,「前水」,即門前之半月池,代表水能招財,「後山」,即家宅後方之屏障靠山,代表家宅之「有後」。
所謂「有後」,一方面代表客家夥房後方必見的以丘陵山坡為靠山,一方面在民間觀點又代表傳宗接代,也就是子孫綿延香火不斷。客家傳統觀念又認為,「山管人丁,水管財」,換言之,預期家族的人丁旺盛,必求諸於作為靠山的「後山」。
客家傳統觀念,將山岳丘陵之崎嶇迤邐延伸形象,比擬為活力旺盛的龍,故認山岳丘陵自必蘊藏龍脈於其中。古早客家興建的夥房落成時,必將後山的龍脈牽引入家宅後方,並將龍脈安置於化胎,再建立土地龍神香位於阿公婆龕正下方,期望在祖先的庇祐下,家宅人丁自然旺盛,這就是代表子孫綿延香火不斷之「有後」。

民間視為「龍神」的種類

1.墓地的「龍神」:墓地的土地公,通常則以「后土」稱呼。許多墓地左右兩旁都有「龍神」及「后土」香位,據說墓地的龍神是專司守墓的神明,至於墓地的總管─土地公的職責是帶領新的鬼魂去閻羅殿報到,因為他要走遠路,因此他的畫像或雕像常見以立姿為主,而且手上還拿著柺杖。
2.海龍王也稱「龍神」:祭拜龍神的寺廟不多,但常見於靠海鄉鎮,沿海地區的民間對海龍王也稱「龍神」,例如彰化的鹿港,鹿港龍山寺的偏殿有龍神香位,並以紙紮龍頭作為龍神的象徵,每年春節期間,鹿港龍山寺都將龍神奉請至正殿的拜亭,設立香位供信眾膜拜,預祝來年之吉祥如意,長年以來已成為定例。
此外,鹿港的「新祖宮」敕建媽祖廟,自從當地辦理「鹿港慶端陽文化節」以來,該媽祖廟均於文化節期間,敦請工藝家製作紙紮龍神放在正殿的拜亭,以「龍神吐甘霖」為主題,將瓶裝礦泉水請法師誦經加持,代表吉祥如意的祈福涵義,由信眾自由請回「甘霖」享用,也成為對龍神祈福的一種信仰象徵。
海龍王也稱「龍神」的來由,是鹿港地區的現居民眾大多數原籍福建泉州,泉州為歷史上著名的海港,當地靠海吃海的討海人對於簡稱龍神的海龍王十分崇敬,自古即有祭拜龍神的習俗,因為海龍王執掌五湖四海,討海人為求出海滿載而歸,當必祈求龍王賜予保佑風調雨順出海順利,所以龍神在沿海地區也是一種地域性的守護神,這種龍神與客家夥房視為家神的土地龍神又有所不同。
3.客家夥房的「龍神」:客家夥房的龍神又稱為土地龍神,為客家建築特有的神明,無論廟宇、住家在神龕下通常設有祭祀土地龍神的香位,因為客家人相信經由「牽龍」儀式將天地山川的靈氣導引前來廟宇、家宅鎮守,可以保佑地方平安及五穀豐登子孫滿堂。尤其客家夥房的龍神涵義是,將龍脈接引進來,安置在神龕正下方,通過正門門檻,直達半月池,形成客家夥房整體的風水中軸線,能夠庇蔭宗族子孫繁盛昌榮。

客家人相信山都有龍脈

客家人自認三代遺民,炎黃子孫,漢族正統,龍的傳人。所以自古對於龍特別的鍾愛,崇拜龍的翻雲覆雨充滿生氣形象。高低起伏連綿不絕的山脈,就像一條大龍奔騰翻越而生氣勃勃,客家人以山為龍的化身,相信山都有龍脈。
土地龍神是客家夥房裡的傳統家神之ㄧ,象徵夥房的龍脈,關係家族的風水。客家人講究地理風水,希望把房屋建在龍脈上,龍脈之神就是龍神,龍神的神位通常安置在公媽龕的正下方。
「山管人丁,水管財」,每座山都有龍脈,龍脈之神就是龍神,指一個地方靈氣的象徵,也是該座山的山神。

土地龍神是客家特有的風水神明

安龍神的儀式在閩南與客家聚落都有,但事後只有客家族群在祠堂、夥房的祖宗牌位正下方,安置土地龍神香位,並早晚上香祭拜,因此,土地龍神是客家夥房的傳統家神。
一部分客家廟宇,例如三山國王廟,常見在廟宇主殿或後殿的後方正中間地面,安置土地龍神香位,東勢的泰興宮三山國王廟至今如此。
走進客家夥房的傳統公廳,最醒目的就是按照輩分世代,排列在阿公婆龕的家族祖宗牌位,其次就是位於阿公婆龕正下方的土地龍神香位。土地龍神是安奉於傳統客家公廳的家神,屬於客家族群特有的土地風水神明,客家族群早晚祭拜祖先與神明時,也會一併祭拜土地龍神。
客家夥房祭祀祖先的公廳是整個家族的精神核心,公廳擺設公媽龕的中軸線正下方,在當初新屋落成時,即置有一方凹入的橢圓型或長方形的空間,其中設香爐一座,清茶一杯,並寫上「土地龍神香位」的紅紙貼在牆面。那個位置由於特別低矮,夥房主人每天早晚上香時,必須面對祖先彎腰屈身才能插上馨香一柱,具有恭敬祖先祈求多子多孫之寓意。土地龍神香位的設置,僅見於客家籍傳統民居的公廳,它蘊含著祈求人丁興旺的古早傳統文化。
農業社會需要人力,家家戶戶期望「三多」,除了祈求多福、多壽之外,特別重視多子多孫。「中原士族,三代遺民」的客家族群,自認是龍的傳人,因此,將高低起伏綿延迤邐如龍騰的山岳丘陵視為龍的化身,風水觀裡的「山管人丁」之說由此而起。
同時,由於客家公廳遵循「祖在廳,神在廟」的傳統,公廳只見公媽牌位不設神明,表示祖先祭祀超越神明信仰,及祖先在家族後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因此,客家祈求多子多孫的對象當然是自家的祖先,其公廳將土地龍神安置在公媽龕正下方,既順理成章,也別具內涵。
土地龍神香位
土地龍神又稱福德龍神,是跟土地有關的風水家神
土地龍神又稱福德龍神
因為民間相信每塊土地都有一位掌管龍脈地氣的神明,土地的氣運經過醞釀可以直通公廳祖宗牌位下方的土地龍神,進而庇佑賜福子孫,所以土地龍神又稱福德龍神,先民相信,只要持續祭拜就有助家族人丁興旺及五轂豐收。
因此,祭拜土地龍神不但是希望夥房裡的成員可以開枝散葉繁衍昌盛,也同時在表達對土地滋生萬物的感恩之情。
道教以水剋火的南北座向之術
道教對於結壇、建廟,相信南北座向是最理想的座向,因此,在新廟落成的慶成建醮儀式中,都依據五行相生相剋之說,固定以坐北朝南作為安鎮的座向。並將宇宙根據四靈之象區,劃分為四個星宿圖區,有甲乙東方屬木象蒼龍、丙丁南方屬火象朱雀、庚辛西方屬金象白虎、壬癸北方屬水象玄武,各領七星宿。
北方的五行屬水,南方的五行屬火,因此,坐北朝南的座向,有水能剋火的吉祥涵義。
宮殿廟宇皆以木造最忌火災
道教認為傳統宮殿廟宇皆以木造為主要建材,最忌火災,故需水剋制,又因結壇、建廟皆取南北向,根據道家典籍「魯靈光殿賦」記載之「厭火」之術所云,朱雀星象中有「井宿」與水有關,而藻象水藻也比喻為水,井宿與水藻即代表可剋制丙丁南方之火行,故合稱為「藻井」。因為寺廟的主殿通常是香火最集中之處,容易發生火災,有的大型寺廟在三川殿屋頂也安置藻井,以水剋火以保平安,此即寺廟必見藻井的緣故。
廟宇三川及主殿因香火瀰漫必須特別防範火災,故其屋頂常見八卦藻井,俗稱「蜘蛛結網」,藻井的喻意即在以水剋火。
我國民間古代民宅亦皆木造,民間也根據以水剋火的道家之術,延伸用在建築家宅時的座向,故多數取南北座向。
慶成「安龍」「謝土」的來由
寺廟慶成及民間家宅落成皆有俗稱之「謝土」或「安龍」儀式,源自道教醮謝法。
道教正一派「正一醮宅儀」認為,建宅動土時對五方龍神必有諸般「犯觸」,因此在新宅完工「一切釋散」後,需要重新讓五方龍神「五行得所,四王安方,龍神鎮守」,而慎重舉行醮謝法所稱「安龍」,或民間俗稱之「謝土」,是廟宇舉辦慶成醮的關鍵儀式。
送走白虎煞星及火煞才算完美慶成
廟宇舉辦慶成醮須擇吉日安龍謝土,包含安鎮土地龍神及送走白虎煞星及火煞,才算完成慶成。在道教作醮的安龍謝土儀式中,常見以白米堆置成完整的龍身,稱為米龍,並安置在神壇前,是作醮安鎮東南西北中五方龍神的主要象徵。由道士開光象徵五龍旺土、奠定龍神,為了安鎮龍神,道士以桃弓柳箭射向五方代表鎮邪押煞,另在作醮當天的子夜需將白虎煞送出境外,並將火煞遠遠送出,才算完成謝土安龍的完整儀式。
早期民間新屋落成,為了祈求五龍旺土、奠定五方龍神,也仿效前述寺廟謝土安龍的過程,請道士將屋宅所在的五方土地龍神恭請至家宅,並象徵性地安置於屋宅後方的化胎內做為靠山,表示完成謝土安龍的儀式,日後再將龍神請至公廳的祖先牌位正下方,設置土地龍神香位,成為客家夥房獨特的家神信仰。
安龍、謝土有利子孫與家業發展
客家人認為,每一塊土地都有分布於東西南北中「五方」,也就是俗稱土地龍神的神明存在,應予尊重。因為農業時代先民認為,因興建新屋動土一定會驚動五方龍神而有所不敬,新房子在動土建造過程中,難免驚擾土地龍神,故新屋落成後,屋主一定要請道士在新房子舉行「安龍」、「謝土」儀式,向受到驚擾的五方龍神表示感謝,如此才有利於子孫和家業的未來發展,以祈求居家平安,護衛家宅日後的平安順利,這就是客家俗稱的「土地龍神」來源。
民間祭拜道教神明的寺廟,在新建與增建竣工後,也常見「安龍」、「謝土」儀式,用意雷同,有些甚至動員地方信眾共同參與大規模之「作醮」活動,以示對龍神之敬意。
安龍謝土的風水文化
土地龍神是傳統的風水地理之神,凡家宅、寺廟、地域都有龍神的存在,所以在建築物落成都有安龍神的儀式,以祈龍神護衛家宅、地方。
客家夥房舉辦安定龍神儀式的同時,也將請回家宅的龍脈安置為化胎,再將化胎代表的龍脈之氣引入公廳,並安置為土地龍神香位,客家認為夥房公廳裡的土地龍神香位的意義,是將龍脈、龍氣引入公廳與祖先牌位連貫,祈求歷代祖先讓家道興旺五穀豐登子孫繁茂。
客家夥房的土地龍神香位,是經過請龍、牽龍、安龍的傳統過程請入家宅安置的。客家土地龍神的來由,是古早農業時代的客家人興建夥房,除了依習俗先聘請堪輿師看風水選吉地之外,待新居落成後,還要請道士在自家房屋後山丘尋找龍脈,並進行「請龍」、「牽龍」、「安龍」的「安龍謝土」儀式,再將龍神從山裡請到自家,稱為「安龍神」。早期「安龍神」的整個過程繁複慎重,其內涵包括風水、家運及子孫綿延等民間傳統文化,代表客家對於家道興旺人丁旺盛的特意重視。但晚近有關「安龍謝土」的儀式,僅見於寺廟落成或作醮時舉辦,民間家宅已未見此一習俗。
道士於黃道吉日,在新居舉行「安龍神」儀式舉行時,在祭壇前以白米鋪設米龍,作法的道士仿造龍的形狀,將白米堆於地上鋪排成龍的形狀,再以雞蛋當作龍眼,以一百零八枚錢幣鋪陳穿插象徵龍鱗,並用象形物品裝飾虛擬龍的其他五官,使米龍五官麟爪俱全,這是「安龍神」儀式的一部分。
是夜由道士往屋後高地丘陵「尋龍脈」「請龍神」,新居業主事先備妥紙紮龍頭龍尾,另以紅絲線代表龍身,由生肖屬龍壯丁在吉時內上山,半途汲取潔淨的山泉水當「龍水」,由道士引領「牽龍」回到新宅廳堂後,在屋後中軸線位置上挖淺坑為「龍井」,將將紙紮的龍頭、龍尾和米龍的五官、龍水放入陶甕內焚化,並置於龍井內覆上泥土,代表安置龍脈。
「尋龍脈」「請龍神」儀式結束後,再將龍脈請入家宅公廳後方的「龍井」內。家宅後方事先用泥土填高成為稍微隆起呈半月形的的土堆,再用鵝卵石在土堆上鋪陳堆砌覆蓋,這便是客家夥房所謂的「化胎」,化胎安置完成後,另在公媽龕的正下方安置土地龍神香位,象徵將化胎的龍脈之氣引入家宅,整個「安龍神」儀式到此完成。
安定五方龍神的儀式
早期新居落成時,必須邀請道士舉行安定五方龍神的儀式
請龍、牽龍與安龍的程序
茲將請龍、牽龍與安龍的過程序列如下:
1.「請龍」
在新居落成的請龍儀式中,準備一條用紙紮成的「紙龍」,但紙龍是象徵性的龍,也就是紙紮龍頭、龍尾,再以兩條紅線代表龍身,由道士事先看好吉日良辰舉行儀式。
祭拜儀式開始後,在道士的帶領下,家族裡的男丁肩挑祭品,再由生肖屬龍的男丁捧著「紙龍」,前往山上的龍脈「請龍」。
同時,另一組道士在公廳神桌前的地面,以白米鋪陳裝飾成「米龍」。安置「米龍」的目的,在「安置青龍神,驅除白虎煞」,並安定東、西、南、北、中之五方龍神,有為家宅吸納龍脈之氣祈求趨吉避凶的涵義,米龍必須有五官,分別是以鴨蛋代表眼睛,碗象徵龍嘴,將拜拜用的香彎曲做成龍鬚,還插入兩根湯匙當作龍耳,再用108枚錢幣散佈龍身擬化為龍鱗等,代表五官俱全,「生氣勃勃,活龍活現」。安置「米龍」的儀式,不僅出現在農業時代的新居落成,也成為寺廟「慶成」「祈安」與地方舉辦醮典的儀式中。
2.「牽龍」
夥房落成後,道士會把家族中屬龍的男丁,由道士帶領到屋後的山區丘陵尋龍脈。作一隻紙龍頭,龍身用兩條紅線,牽著這條紙龍跟著道士到山上找龍脈請龍神,找到龍脈之後,前往山上的男丁到達龍脈,經過道士的祭拜儀式,請龍神幻化到紙龍上,然後眾人牽著象徵的紙龍,恭敬謹慎地將龍神請回家中。
道士會在現場作法,請龍附身在紙龍頭上,完成請龍儀式,所有家族屬龍男丁,牽著紅絲線,把龍神請到新居。
3.「安龍」
在請龍的過程中,在新居等待的客家人就會用米製作成一條龍,龍頭用象徵吉祥的水果或是物品來裝飾,然後在外面請龍的男丁將紙龍牽回來。儀式的最後,經由道士作法要將整條紙龍與米龍的五官火化,再將火化後的灰燼,一起放置於陶罐中,在屋後中軸線的化胎上挖出一個淺洞,稱為「龍井」,再將陶罐埋入化胎的龍井內,完成化胎的安置。它是房子的靠背,在風水上有安穩屋宅的功能,同時也代表傳宗接代「有後」,祈福後代萬世昌隆。
至此,公廳祖宗牌位正下方即可安置以紅紙書寫的「土地龍神香位」,表示與自屋後龍脈請回的龍神一脈相承、聲氣相通,而獲得多子多孫的庇祐。
只有客家拜土地龍神
完成安龍謝土儀式後,在祖宗牌位中軸線下方設置土地〈福德〉龍神神位,每日上香敬茶供奉。舊時閩南與客家新居落成慶典皆有安龍謝土迎請龍神安置龍脈的民俗儀式,以求人丁興旺家宅平安,祖宗牌位神桌下方的龍神香位,常見橫批「福德無疆」,及上下聯「金枝初發葉,銀樹正開花」,是客家廳堂的註冊商標,只有客家公廳可見的獨特族群標誌。
日後屋主每天早晚以馨香、清茶供奉土地龍神,使龍神精氣神充沛旺盛活力,賜福家族多子多孫,並使土地滋生萬物五穀豐登。然後,整個龍神的神位就移至廳下祖宗牌位的正下方,而龍神神位的屋後,就是化胎的位置,這是傳統客家夥房安排土地龍神香位的過程。
但只有客家傳統廳堂設置龍神神位,閩南籍僅設祖先神主牌位及神明,未設龍神香位。龍神安好後,有些客家夥房會在龍井前面放五個石頭,代表木、火、土、金、水五方五土的神位,稱為「五行石」。
這也是土地龍神,形態與眾不同
土地龍神與化胎一脈相承
位於祖宗牌位下方的「土地龍神」,立於化胎與公廳的交會處,小小的香位上通常披覆著三幅「五福紙」或紅布巾,香位前方除了香案外,兩旁上下還配有對聯、橫披,例如「福與土並厚」、「德配地無疆」,或「土中生白玉」、「地內出黃金」等,意味土地龍神會保佑這片土地,讓土地上的辛勤人民可以獲得如黃金與白玉般的作物收成。
從風水觀點而言,祖宗牌位神龕正下方的土地龍神通過正門門檻,與半月池相連,使土地龍神與化胎從後到前一脈相承,形成整體風水中軸線,前後串聯相通象徵保佑全家富貴吉祥。
龍神文化的保存不樂觀
走訪傳統三合院,可以發現屋主是客家籍者為數甚多,可是,隨著都市發展,各地許多老夥房因日漸拆除改建而消失,讓獨具客家風情的客家傳統文化,例如土地龍神、化胎、棟對等等,也面臨斷絕失傳,令人噓咘惋惜。
九二一地震之後數年來,台灣只有極少部分客家傳統三合院重建完工,或僅以新建祠堂代替原來的夥房公廳(夥房的護龍未重建),該等夥房子孫也有人企圖恢復傳統文化諸如土地龍神、化胎、棟對等舊觀,但大部分已無法重現原味,甚至有不少客家後人在重建、新建後,完全以閩南式祭祖型式代替客家公廳的擺設與佈置。 因此,從上述現象來看未來的客家傳統建築文化的保存與流傳,實在很不樂觀。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殘存亦末路 兵敗如山倒

傅姓與堂號

郭姓與堂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