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與罰 劇情簡介

罪與罰劇情簡介

作者:diane           


         故事的背景是發生在十九世紀中葉,貧富不均、社會貧困且動盪不安的俄國城市中。
殺人犯罪事件
         拉斯柯尼科夫,一個懷抱著理想的法律系大學生,被貧困的生活逼的喘不過氣來,不得不停止在校的課業。為了維生,他典當了身邊所有的物品,而掌管當鋪的老太婆,卻又百般刁難、苛刻的對待這位窮學生,每次只願意付極少的代價來收購,如此殘酷的行為,造成了拉斯柯尼科夫心中的恨意。

         在不見天日的日子中,走投無路的拉斯柯尼科夫忽然接到母親寄來的家書,信上寫到為了維持拉斯柯尼科夫的生活,疼愛他的母親將僅有的養老金做抵押,希望能幫助她唯一的兒子渡過難關。信中並提及他妹妹杜妮雅的近況,之前為了幫助拉斯柯尼科夫而向史比杜里凱洛夫預支了六十盧布,在擔任家庭教師的這段日子裡,杜妮雅受盡凌辱,而自私、卑鄙的史比杜里凱洛夫甚至向她求婚,此事造成了嚴重的糾紛和羞辱。

         史比杜里凱洛夫的太太遣送杜妮雅回家,並四處毀謗她,致使有一個多月母女倆都不敢上教堂。直到史比杜里凱洛夫良心發現,為杜妮雅提出證據,證明她是無辜的,而其他佣人們也替她辯白,這位氣急敗壞的夫人才轉而請求杜妮雅的饒恕,並向眾人宣佈了杜妮雅的清白,一切的過錯都是在史比杜里凱洛夫身上。

         經過這一事件後, 一位七等文官 - 魯金,因欣賞杜妮雅的品德而向她求婚,從信上得知這位富裕、體面的男士,一心想討一個出身貧寒、老實的女孩為妻,而杜妮雅正符合這些條件,由於他的態度還算誠懇,杜妮雅便答應了魯金的求婚。

         當拉斯柯尼科夫看完了這封家書之後,內心激動難平,因為他深知天使般的杜妮雅,是為了提供自己所愛的哥哥有較佳的經濟條件,才願意嫁給魯金,想到此他實在痛苦至極!忽然間他閃過了一個念頭,為了解決問題,為了讓心愛的家人有安穩的生活,拉斯柯尼科夫決定謀殺對他而言有如虱子般無用的當鋪老太婆。

         出乎意料的是,當拉斯柯尼科夫按計畫行兇之後,正巧被害人的表妹闖了進來,手足無措的拉斯柯尼科夫為了保護自己,本能的將這位不速之客也殺害了。
理論與良知的掙扎
         原本即患有憂鬱症的拉斯柯尼科夫,一連殺死了兩個人之後,精神便進入了極度混亂、焦慮的狀態,尤其是在警局中無意聽見有關這案件的討論時,竟昏厥過去,一病不起。此時,他舊有的同窗拉茲米亨細心、熱情的照顧他,而他的妹妹和母親也和他相聚了。情緒激動的拉斯柯尼科夫把魯金給攆走了,因為他著實不願意所疼愛的杜妮雅為他犧牲。

         在這段情緒極端不安的日子裡,拉斯柯尼科夫不斷為自己的行為找出合理的解釋,他始終認為自己是為了大眾的利益去剷除一隻吸人血的虱子,而他所持的理論是:人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是有必要踏過屍體和血泊的。可是每當寂靜來臨時,他又不斷地受到良心的煎熬與控告,令他痛苦萬分。就這樣,在他自定的理論和內在的良知相互掙扎之下,拉斯柯尼科夫陷入了歇斯底里的的困境之中。
捨己的典範
         在一個偶然的際遇中,拉斯柯尼科夫認識了蘇妮雅,這位善良的女孩,為了家中的生計,犧牲自己,甘願淪為妓女。在第一次兩人的長談中,蘇妮雅對上帝的信心和敬畏,令拉斯柯尼科夫大惑不解,而在他的要求之下,蘇妮雅為他念了段聖經,記載拉撒路復活的事件。從蘇妮雅的身上,拉斯柯尼科夫強烈的感受到一位擁有盼望的弱女子,在苦難中所散發出的光芒。

         一種特殊的吸引力,促使拉斯柯尼科夫在蘇妮雅面前,完全的開放自我,坦承行兇,並抒發出積壓已久的內心情緒。

        和蘇妮雅完全捨己、犧牲的精神相較之下,拉斯柯尼科夫頓時感到自己的自私,在一層層的自我剖析後,他深知犯罪的真正動機是為了個人利益,為了滿足自己內心的慾望,而非為了他人的幸福。當拉斯柯尼科夫了解這些之後,他整個人幾乎完全崩潰,因為良心的譴責不斷的逼近他。
最後審判
         拉斯柯尼科夫向蘇妮雅坦承行兇之後,起初仍不願到警局自首,因為他仍想憑著自己的智慧和早已懷疑他的法官鬥爭一番。然而他在受良心折磨的壓力之下,令他決定選擇受苦來為自己所犯的過錯贖罪,因為唯有受苦,才能減少他內心的煎熬和痛苦。在自首前最後一次與蘇妮雅的會晤中,蘇妮雅送給了他一個柏木製成的十架項鍊,並期盼他能真心的做一次禱告,真心認罪。就這樣,拉斯柯尼科夫一步步的走向警局,接受法律的審判。
流放與重生
         經過審判之後,拉斯柯尼科夫被流放到西伯利亞服苦役八年,蘇妮雅亦跟著他到西伯利亞,藉裁縫維生,可是起初拉斯柯尼科夫對蘇妮雅的態度卻是粗暴的,因為他覺得自己的自尊心受到了重創,雖他選擇了受苦來換取良心的平靜,可是卻又因無法打從心裡認罪而痛苦不堪,因此每次見到善良的蘇妮雅時,他便覺得羞愧、難過。

         而在獄中的同伴們對他是極不友善,但卻對蘇妮雅十分尊敬與喜愛。拉斯柯尼科夫不願正視自己對蘇妮雅的感情,直到蘇妮雅大病一場的時候,他才發現自己是何等的愛她!不願與她分離!於是拉斯柯尼科夫終於決定用無限深摯的愛情,來補償她所承受的一切痛苦。

         經過了這番風雨,當拉斯柯尼科夫再次將蘇妮雅曾送他的『新約全書』 拿出來,他的腦海中閃過了一個念頭:「難道現在她的信仰不能成為我的信仰嗎?」,見到了蘇妮雅的生命呈現,拉斯柯尼科夫決定踏上信仰的路程,即使將必須付出極大的代價。

罪與罰》(俄文原名:Преступление и наказание)是俄國文學家杜斯妥也夫斯基的長篇小說作品,出版於1866年,在他窮困時倉促完成,與《戰爭與和平》並列被認為是最具影響力的俄國小說[來源請求]


本作品是關於一個貧窮的
法律系大學生拉斯柯尼科夫的故事,他離群索居,賃居在彼得堡一個窄小的房間,不遠處住著掌管當鋪的老太婆。簡介
[編輯]

老太婆為人吝嗇,只願意付極少的代價來收購人們去典當的物品。拉斯柯尼科夫長期罹患憂鬱症,並擁有實踐他所謂偉人可以捨棄一切道德約束乃至有權力犯罪的念頭;於是於謀劃後以斧頭砍死當鋪的老太婆,並失手殺死她的妹妹麗莎維塔,匆匆拿走一些珠寶與錢財,從此他便在自身罪惡感的折磨下受盡痛苦。
這期間他認識了一位為贍養家人而賣淫崇拜上帝的女子索妮雅。受到索妮雅和預審官波爾費利等影響,他最後向警方自首。經過審判,拉斯柯尼科夫被流放到西伯利亞服刑八年,索妮雅跟著他到西伯利亞,拉斯柯尼科夫對索妮雅一直有不諒解,不敢正視她的存在。直到索妮雅大病一場的時候,他終於才發現自己是如何的愛她,決心用盡一切來補償她。小說結尾拉斯科尼科夫皈依東正教以懺悔。
威廉哈本的《卡夫卡其人與其作品》中,曾對卡夫卡杜思妥也夫斯基做過比較: 「 …杜思妥也夫斯基的一個寓言就是,當人類沒有信仰,什麼事情都幹得出來。在《罪與罰》裡面,沒有任何人有罪,但罰卻加諸在每個人身上。」

人物分析[編輯]

  • 拉斯科尼科夫
拉斯科尼科夫眼中只有「我」,不相信有罪,亦不相信有罰;因而物可自取,人可輕視,放高利貸的老太婆「不過是虱子」,他要從任何人那裡攫取,顯然可以殺死老太婆,這並不是罪過。然而他面對他的妹妹(他愛的人,此時暫時放下自我),杜妮亞雖然身份卑微,卻不能一樣視作可任取的物品;他失手殺死的,平日受盡折磨,溫順無害的麗莎維塔,也讓他的信念動搖。
人性即神性,拉斯科尼科夫最終在妹妹麗莎維塔,和格外擁有神性(無我精神)的索尼婭面前放下了自我——預審官波爾費利的巨大壓力只是讓他被迫屈服,而索尼婭跟隨他到西伯利亞,甚至成為他的精神依柱,才真正洗滌了他的人性,而索尼婭的神性則越發閃耀。
  • 索尼婭
  • 杜妮亞(拉斯科尼科夫的妹妹)
  • 拉祖米欣(拉斯科尼科夫之友)
拉祖米欣也是一個極重要的角色。他作為拉斯科尼科夫的好友,正直,純潔,熱情,善良;時而反襯拉斯科尼科夫內心的狂熱和混亂,時而聯絡各式人物。拉祖米欣越穩,拉斯科尼科夫就越善變;他越正直,拉斯科尼科夫就越顯得罪惡。
拉祖米欣最後和拉斯科尼科夫的妹妹結婚了,這在小說的意義上是陀氏對事情結局的一個美好願望,故而安排了拉斯科尼科夫的覺醒和這樣相對完美的結局。
  • 馬美拉多夫(曾任九品文官)
陀氏借馬美拉多夫,這個酒館偶遇的曾任小文官,說出了一般人理解的罪與罰。貧窮是罪惡之源(因而拉斯科尼科夫被捕後人們都先認為他為了錢財殺人),懲罰即物質缺乏的生活的痛苦和法律。而實際上,內心的罰(神性的拷問)才最使人痛苦,拉斯科尼科夫面對他愛的母親和妹妹,自首時萬分痛苦,被流放後隔絕起自我,使我執格外放大,因而顯得冷漠而不關心(觸及他的「我」,之前的所有善就不能貫徹始終,因而顯得偽善)。
馬美拉多夫本人則是一般人理解的那種不幸生活的典範(甚至安排拉斯科尼科夫在第二章末不合常理地跟隨他去他家裡看過),馬美拉多夫之死,其女兒是杜妮亞,則是為了小說人物安排緊湊(盡量少引入新的角色)。
  • 彼得·彼得羅維奇·盧仁(杜妮亞之未婚夫)
  • 斯維里加洛夫(地主,杜妮亞之舊僱主)
  • 普利赫利婭·亞歷山大羅夫娜(拉斯科尼科夫之母)
拉斯科尼科夫兩個親人。是否只要一個就足夠?亞歷山大羅夫娜因受打擊而在幻覺中鬱郁死去,妹妹則幸福地生存下去。兩人之前的所有出場,則都未分離——這,也許是作者的一個小把戲。
  • 波爾費利(預審官)
  • 阿廖娜·伊凡諾夫娜(放高利貸的老太婆)
  • 麗莎維塔(老太婆的妹妹)
麗莎維塔受盡欺凌,無意中闖回拉斯科尼科夫的殺人現場,驚嚇過度,既不反抗,也不叫喊——和她平日一樣,被更為驚慌的拉斯科尼科夫用斧子砍死。正是這個角色的確立,才最初動搖了拉斯科尼科夫的信念,懷疑自我。後來作者安排麗莎維塔與索尼婭原本認識,意在喚起拉斯科尼科夫內心的掙扎,這個安排本無其他意思。

寫作風格和其他[編輯]

米蘭·昆德拉在《被背叛的遺囑》中說,他反感陀思妥耶夫斯基並非因為他作品的美學價值,而是
一個一切都變成了情感的世界。換句話說,在這情感被拔高到了價值和真理的地位。
陀氏的創作特點是古典式的大段獨白,對話;而兼具意識流的完全展現心理意識的寫作風格,人物刻畫是小說的中心,情感是人物的原動力,從而成為整書的原動力。情節和景物安排被認為不重要(淡化),甚至不合理。一切圍繞人物,並圍繞情感的激烈變化而展開。這在他的其他作品中也有體現。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殘存亦末路 兵敗如山倒

傅姓與堂號

郭姓與堂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