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清武舉人 黃耀南

前清武舉人 黃耀南
image70.gif (23416 bytes)
黃耀南,幼名丙丁,字紹南,號樸亭。生於同治十年〈1871〉三月三日,卒於民國二十三年〈1934〉,享壽六十三歲。清朝政府封官為「都司」,日本政府命官當「大埔心區長」,一生辦學校、興水利,鋪路造橋,為鄉里造福,貢獻碩大,難以縷述,實為一代人傑。他的子孫受到庇佑,也是地方的重要人物,長子黃褒忠出任坡心莊長,次子黃獅保任民選埔心鄉長;孫輩也對地方大有貢獻。
黃舉人從小天賦聰穎,體格非常強健;十歲習武,每天勤奮習武練身,二十歲參加台灣巡府部院兼提督學政辦的歲試,獲第二名。隨後進入彰化縣學武生,榮獲授紫金花紅標帶〈金牌〉。二十三歲,到福建省參加「全省特旨恩科鄉試」,高中第三十名「武舉人」,獲得光緒皇帝頒賜華綵旗匾一面,金八十大圓。賜宴,欽命兵部侍郎,授以「都司」官銜。
當他衣錦還鄉時,華綵旗匾來不及插上,清政府已因甲午戰爭失敗,把台灣割讓給日本。結束了短暫的官宦生涯。他帶回椪柑種子,研究栽培繁殖,推廣到埔心全鄉及永靖、大村、員林,「員林椪柑」享譽全島,聞名全臺、日本、東南亞地區;曾經是日本皇室御用美食。
「武舉人」黃耀南的來台開基祖,為十三世祖尚蛾公,原籍廣東省潮州府饒平縣烏洋鄉。由鹿港登陸,數代後定居埔心鄉黃厝〈武西堡大埔心莊西門外之地〉。
進入古色古香的大門,見到黃府木造的拜亭,放著二百三十公分長、一百二十台斤重的大刀,由鋼材鑄造,分成刀刃、刀身、刀刺三部份;經一百年的風化後,現在只剩九十多台斤。石鎖是大陸石材,當初有二百五十台斤;現在,只剩一百四十台斤。想像著魁偉的「武舉人」,一手擎天的舉起石鎖,或是雙臂揮舞著大刀的雄姿,真是耀武揚威呀!可惜的是,「武魁」來不及建造「旗桿台」,清政府割讓台灣給日本,否則,後代子孫更能追慕紹承祖先的成就哩!
拜亭的左後方,是黃舉人的故居。是一棟宏偉的建築,是在光緒年間興建,佔地近坪,三合院建築,正身七間起,畫棟雕樑;左右護龍各有三間。翹起的「燕尾脊」,在清代是有官銜的人家才能建造的。前院花木扶疏,照料得很高雅潔淨。
堂上高懸的『武魁』匾額,匾右寫著「光緒癸巳〈1893〉科中式舉人第三十名黃耀南」。這一年,正是二十三歲,清朝政府封為「都司」。進入大廳,正面掛著觀音佛像,和一副以「江夏」堂號為主題的對聯;窗上懸著黃舉人夫婦的畫像。左右樑柱對稱著三副對聯,「萬山不隔中秋月,千年復見黃河清。」正標出黃氏家族對地方的貢獻。
牆壁上,各有五幅名家的壁繪,和兩幅字畫,可以想像當年的丰采與風光。四聯名家的文字,原是一首詩:「駿馬登程出外鄉,任從勝地立綱常。我思異境猶吾境,你在他鄉則故鄉。朝夕莫忘親命語,晨昏時薦祖茶香。根深葉茂同庥慶,三七男兒總熾昌。」
原來這首詩是有典故的。黃姓第九十世祖峭公,在宋真宗時中進士,官至尚書,娶妻官、吳、鄭三氏,各生七子,共廿一子,有孫八十一個。其後代子孫繁多,來台甚眾,通稱三七廿一子。峭公想壽八十九,生前因子孫滿堂,為使其後裔繁衍不息,遠近有親,便作了一首五十六字的律詩,分授眾子孫,要他們謹記相認相愛。因為流傳太久,出現多種版本。武舉人黃耀南廳堂中的牆壁上的詩,正好證實了本系也屬三七廿一子二媽派下,堂號江夏。
黃舉人原有許多的官服、字畫、祭祀的儀刀等器物,都由後代子孫妥善保管著。
特恩「武魁」匾額
image71.jpg (38603 bytes)
註:據埔心鄉志調查記載:黃舉人耀南一系,其來台開基祖為十三世尚蛾公,原籍在廣東省潮州府饒平縣烏洋鄉,由鹿港登陸。歷經數代才定居埔心鄉埔心村黃厝。即「武西堡大埔心莊西門外之地」。
                         廳堂左面樑柱及壁繪字畫
image72.gif (53318 bytes)
                           廳堂正面及武舉人夫婦畫像
image73.jpg (33874 bytes)
                                   護龍的屋脊馬背
image74.jpg (41761 bytes)
黃舉人住宅燕尾翹脊
image75.jpg (49524 bytes)                      
  
廳堂右面樑柱及壁繪字畫

image76.jpg (47609 bytes)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殘存亦末路 兵敗如山倒

傅姓與堂號

郭姓與堂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