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草(學名:Mesona chinensis),中國大陸、馬新稱作仙草,港澳稱作,潮汕地區俗稱草粿草,又名仙人草、薪草,唇形科仙草屬草本植物。為藥食兩用植物

仙草

 
仙草

科學分類
界: 植物界 Plantae
門: 被子植物門 Magnoliophyta
綱: 雙子葉植物綱 Magnoliopsida
目: 唇形目 Lamiales
科: 唇形科 Lamiaceae
屬: 仙草屬 Mesona
種: 仙草 M. chinensis
二名法
Mesona chinensis
Benth.
仙草學名Mesona chinensis),中國大陸、馬新稱作仙草,港澳稱作,潮汕地區俗稱草粿草,又名仙人草薪草唇形科仙草屬草本植物。為藥食兩用植物。

名稱由來

仙草名稱首見於中國藥植圖鑑,在「職方典」稱之為仙人草。又稱為田草、洗草、仙草凍、仙草乾、仙草舅,泰雅人稱Supurekku,排灣族稱ryarikan,英文名稱為Mesona或Chinese mesona。仙草名稱之由來有三個傳說:
  • 第一個傳說:由於少量的仙草乾莖葉加水熬煮後,其濾汁加入少量的澱粉就能變成大量的仙草凍,古時候的人認為這種草具有由少變多的特異功能,只有仙人才能享有,因此推斷這種草應是仙人特別恩賜與人們的草,所以將它稱為仙人草。
  • 第二個傳說:在古代交通不便,出入均靠雙腿,天熱趕路容易中暑生病,有些善心人士將這種具有特殊香味的草類植物,曬乾熬煮成茶,施予中暑之路人飲用後,身體很快復原,這些路人認為這種具有神效的草應是仙人所賜予的,因此將這些能治病的草稱為「仙人草」。
  • 第三個傳說福建有人採集草藥醫治中暑的母親時自己也中暑,醒來後發現天然形成的仙草凍,便採集仙草治好了母親的病。由於其神奇的消暑功效,被譽為「仙草」。

外觀

一年生草本,高15-100 公分。
  • :莖上部直立,下部伏地,四稜形,被脫落的長柔毛或細剛毛。葉對生;葉柄長2-15 公釐,被柔毛;葉片狹卵形或寬卵圓形,長2-5 公分,寬0.8-2.8 公分,先端急尖或鈍,基部寬楔形或圓,邊緣具鋸齒,兩面被細剛毛或柔毛。
  • :花期 7~10月,輪傘花序多花,組成總狀花序,頂生或生於側枝,花序長2-10 公分;苞片圓形或菱狀卵圓形,具尾狀突尖;花萼鐘形,長2-2.5 公釐,密被疏柔毛,上唇3裂,中裂片特大,先端尖,下唇全緣,偶有微缺;花冠白色或淡紅色,長約3 公釐,外被微柔毛,上唇寬大,具4齒,2側齒較高,中央2齒不明顯,下唇全緣,舟狀;雄蕊4,前對較長,後對花絲基部具齒狀附屬器,其上被硬毛,花藥匯合 成一室;子房4裂,花柱較長,柱頭2淺裂。
  • :果期8~11月,小堅果長圓形,黑色。

種植

生於坡地、溝谷的小雜草叢中。台灣在中北部有大量栽培在果園的果樹下。 以扦插繁殖為主,喜歡陰涼潮濕稍冷的環境但不耐低溫,育苗須注意保溫的問題。
仙草性喜潮濕,生育期間應保持濕潤以利生長。但淹水會導致葉片落,甚致腐爛,因此在7至9月間之颱風豪雨期,應注意排水。

藥用

甘、淡,性寒。清熱利濕,涼血解暑,解毒。 主治中暑,急性風濕性關節炎,高血壓,感冒,黃疸,急性腎炎,糖尿病,泄瀉,痢疾,燒燙傷,丹毒,梅毒,漆過敏。 用量15~60克。

食用

仙草凍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殘存亦末路 兵敗如山倒

傅姓與堂號

郭姓與堂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