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姓與堂號
謝姓
拼音:xiè xìng
謝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第34位。在2007年全國姓氏人口排名第24位,約占大陸漢族人口的0.72%。
謝姓起源
炎帝,世稱神農氏,被謝氏族人奉爲始祖之一。關於謝氏的先祖來源,許多姓氏譜書都說是源於炎帝,是薑姓部落的後裔。如在史籍《元和姓纂》中說:“謝,薑姓,炎帝之胤。”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中說:“周異姓國:……謝氏,薑姓,炎帝之裔。”在史籍《萬姓統譜》中也說:“謝,陳留,商者。炎帝之胤。”
炎帝是中華民族公認的人文始祖之一,也稱神農氏。但司馬遷在撰著《史記》時,依據《世本》,未將炎帝正式列入《五帝本紀》之中,而把黄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作爲五帝,僅將炎帝附於黄帝,故而在後世其名不顯。
炎帝,爲傳說中的上古帝王,姓薑,由於以火德王,所以稱爲炎帝。由於其執政時間較早於黄帝,所以史籍《史記》中說:“軒轅之時,神農氏衰。”但是所謂“氏衰”,並非指神農本身,而是指他所在的部落。在史籍《帝王世紀》中說:“神農氏,薑姓也,母曰任姒,有嬌氏女,名女登;爲少典妃,游於華陽,有神龍首,感生炎帝。人身牛首,長於薑水。有聖德,以火德王,故號炎帝。初都陳,又徙魯。又曰魁隗氏,又曰連山氏,又曰列山氏。”
據史籍《竹書紀年》的說法,“炎帝……育於薑水,故薑爲姓”。可知炎帝最早的活動區域在薑水一帶。薑水,在今天陝西的岐山、武功一帶,屬渭水流域。
炎帝部落後來還有多次遷徙。在史籍《帝王世紀》中說炎帝“初都陳”,即今河南的淮陽縣;又說“又徙魯”,魯即曲阜,在山東西南部。炎帝還有一支向南發展,在史籍《竹書紀年》中說:“炎帝……其起本烈山,號烈山氏。”烈山後來建了厲國,其地望在湖北省的隨州市,與河南省桐柏縣接壤。在史籍《史記》中記載:黄帝“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阪泉,在今河北省西北部的涿鹿縣城東一里,說明炎帝的足蹟除到過陝西、河南、湖北外,還到達過河北地區。
至於的炎帝一生,對整個中華民族的發展主要有五個方面的貢獻:第一,史籍《白虎通》中記載:“制耒耜,教民農作。”第二,史籍《帝王世紀》中記載:“始教天下種穀,故號神農氏。”第三,史籍《太平禦覽眾》中記載:“神農耕而陶。”第四,史籍《商君書》中記載:“神農之世,男耕而食,婦織而衣。”第五,史籍《淮南子》中記載:“神農……嚐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一百日而遇七十毒。”
近年來,考工作者在炎帝的主要活動地區,先後發現了距今七千多年新石器時代前期的磁山一裴李崗文化和老官台文化,出土了許多磨制精致的石斧、石剷和石鐮等石質農具(木質農具難以保存不知其形),還有石磨棒、石磨盤之類的糧食加工工具,以及儲存在窯穴中的碳化粟穀,炎帝開創了中華民族的農業文化,因而被後人尊稱爲神農氏,當做農神,世代敬仰。
據史籍《姓譜》、《元和姓纂》中的記載,炎帝裔族傳至商王朝未期,有後裔孤竹君,其長子伯夷與弟弟叔齊一齊投奔到周地。到周王朝以後,他竭力反對周武王姬發以武力進軍討伐商王朝,在周武王滅商紂王以後,他們二人又逃避到首陽山(今河南偃師雷首山),“拒食周粟”而餓死,但其後裔子孫仍留在周王朝。
到周成王姬誦繼位之後,攝政周公旦便封伯夷的後裔爲申侯,建申國,爲伯爵諸侯,因稱申伯,是爲申氏一族之始祖。
到周厲王姬胡執政時期,娶申伯之女爲王妃,生子爲姬靜(姬靖),即位後是爲周宣王。周宣王繼位後,便在周宣王元年(公元前827年)封母舅申伯於謝國(今河南唐河),謝國成爲申國的附庸國。
到了一百四十年後的周莊王姬佗九年(楚文王二年,公元前688年),由於申國位於南陽盆地,是周王朝控制荆楚地區的重鎮,因此楚文王熊赀發動了攻申國之戰,不久即攻克了申國,回兵時顺帶又攻擊了母舅親戚鄧國。
楚文王在這次戰役中,雖未正式滅掉申、鄧兩國,但楚國的勢力實際上已伸入南陽盆地。申國王族子孫及國民在國破時大多逃遷至新都之邑謝國,後即有以新國名爲姓氏者,稱謝氏,是爲河南謝氏之一,史稱謝氏正宗。
謝氏族人大多尊奉伯夷爲得姓始祖。
據史籍《左傳》、《古今姓氏書辨證》等的記載,黄帝有子二十五人,得十二姓,其中第七爲任姓。黄帝賜子爲姓,謝氏出於黄帝子族任姓。由此可見,謝氏的一部份爲黄帝後裔,得姓時間爲夏王朝以後。當今謝氏人中又有不少人尊黄帝爲祖先,自稱是黄帝的裔孫。
宋朝王應麟在《姓氏急就章》中引《世本》曰:“謝,任姓,黄帝之後。”古籍《世本》是成書於戰國時期的史學著作,記載了從黄帝到春秋時諸侯大夫氏姓、世系、都邑等。這是謝氏出於黄帝的最早說法。
漢朝王符在《潛夫論》中說:“黄帝之子二十五人,班爲十二:姬、酉、祁、己、滕、葳、任、拘、釐、姑、衣氏也……王季之妃大任,及謝、章、昌、采、祝、結、泉、卑、過、狂大氏,皆任姓也。”王符是東漢時期人,根據這段記載,可知漢朝有人認爲謝氏是黄帝之後。
宋朝學者羅泌在《路史》中說:“謝,伯爵。<荆州記>曰:棘陽東北百里謝城是。有謝水。棘陽城在唐之湖陽西北。”大文豪歐陽修在《謝絳銘》中也說:“黄帝後,昔周滅之以封申伯。其地西甚廣,鄭公友言謝西之九州者二千五百家者也。”兩人皆指出,謝氏得名於謝國,黄帝之後,諸侯國,伯爵。至周朝亡國,其地爲申伯封邑,後人以國名爲姓氏。
宋朝鄧名世在《古今姓氏書辨證》中說:“謝,源於黄帝之後。任姓之别爲十族,謝其一也……三代之際微不見,至《詩》始言周宣王使召公營謝邑,以賜申伯,蓋謝已失國,子孫散亡,以國名爲氏。”
西周時期,周宣王姬靜曾經封支子於洛邑西南的謝水之濱。到周平王姬宜臼東遷洛邑後,這部分族人也隨之東遷至龔邱(古兗州,今山東寧陽)。
爲了紀念故地,周宣王的庶子將新封的龔邱地方也稱作謝丘,後有一部份族人以居邑謝丘爲姓氏,稱謝丘氏,後省文簡化爲單姓謝氏。
第四個淵源:源於嬴姓,出自先秦時期司射官,屬於以官職稱謂字訛爲氏。
先秦後期,秦國中人的姓氏之中就有射氏,出自軍制司射官。後因“射”與“謝”二字同音通假,常被寫作“謝”,後人遂有以訛字爲姓氏者,稱謝氏。
關於射氏的來源,史籍記載不一。在史籍《萬姓統譜》中記載:“射氏源於晉大夫貌之後。”而在史籍《姓氏考略》中,則認爲“射氏由古司射官而來。”
在史籍《漢書》中,顏師古更認爲:謝氏是射氏的一個分支。
第五個淵源:源於羋姓,出自春秋時期楚文王南遷時期的楚民,屬於漢化改姓爲氏。
居住在今四川彭水縣一帶的謝氏人祖先。據考證,他們可能源於被楚文王南遷荆山一帶的謝人,約在戰國時遷居涪陵,與巴人雜居,有的融入巴人。東漢末年,一個叫謝本的人請求以丹興(今四川黔江)、漢葭(今四川彭水)二縣設涪陵郡,得到批准,可知他在當地已有相當的勢力。另據晉人常琚所撰《華陽國志》說,蜀漢後主延熙十三年(公元250年)涪陵大姓徐巨起兵作亂,被車騎將軍鄧芝討平,“乃移其豪徐、藺、謝、範五千家於蜀,爲獵射官。分贏弱配督將韓、蔣,名爲助郡軍。遂世掌部曲,爲大姓。晉初,移弩士於馮翊蓮勺。其人性質直,雖徙他所,風俗不變,故迄今有蜀、漢、關中、涪陵,其爲軍在南方者猶存。”就是說,謝氏作爲涪陵四大姓之一,因受徐巨的牽連,被鄧芝北遷於蜀(今四川成都),擔任獵射官或助郡軍,後來又被稱爲弩士,在蜀漢亡國後北遷馮翊蓮勺(今陝西渭南)。這些被兩度遷移的涪陵謝氏,人數當在千家以上,可見其勢力之大。也正是因爲這種遷徙,涪陵謝氏一分爲三,在蜀郡和馮翊都留下了生活的足蹟。
早在東漢時期,涪陵謝氏的一些人還與當地的白虎夷人融合在一起,甚至有人當了他們的首領。《東漢繁長張禪等題名碑》中有“白虎夷王謝節”,顯然就是其中之一。白虎夷是巴人中的一支,繁縣在今四川鼓縣西北,正是謝人的遷徙之地。鄧芝遷徙涪陵謝氏之後,勉強留下來的謝氏人又有南遷南中地區者。《華陽國志》說永昌郡有陳、趙、謝、楊四姓,都是“大姓”,可見謝氏遷到這里以後仍然保持其大族地位。永昌郡就是今天以雲南保山縣爲中心,包括緬甸東北部在内的廣大地區。
由於涪陵謝氏居住在古代少數民族生活的地區,他們很早就扮演了民族融合的先驅者角色。早在東漢初年,他們中的一支南人黔中,與散居在今貴州境内的濮人、越人、僚人雜居通婚,成爲部落領袖,後采演變爲隋唐時期的東、南、西三謝蠻。據《華陽國志》等書記載說,西漢末年牂牁郡(今貴州凱里)功曹謝暹與郡中大姓龍、傅、尹、董氏擁郡自保,後聽說漢光武帝劉秀起於河北,乃派人繞道番禺江(今廣東珠江)北上,奉貢漢朝。漢光武帝嘉之,賜號義郎。從此,謝氏世代承襲,發展爲大姓。至西晉末年,巴人李特據成都稱帝,晉寧州刺史王遜“欲遷牂牁太守謝恕爲涪陵太守”,以抵抗李特。這個謝恕就是牂牁人。其後,李特侄李壽控制了南中地區,“惟牂牁謝恕不爲壽所用,遂保郡獨爲晉”。
不久,東晉王朝滅亡了李氏政權,對牂牁實行羈縻政策,實際上是承認了謝恕對牂牁郡的世襲特權。於是,謝恕便分封子弟到郡内其他各縣,出任長官,也允許他們世代相繼,從而使謝氏勢力在牂牁郡内得到更爲廣闊的發展。爲了便於進行區分,居住在牂牁郡南莊州(今貴州貴陽青岩)者稱南謝,牂牁郡東應州(今貴州三都)者稱東謝,牂牁郡西琰州(今貴州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者稱西謝。 而以後的隋唐王朝因爲他們居住在蠻族人生活的地區,則習慣把他們稱作南謝蠻、東謝蠻和西謝蠻。所以在史籍《舊唐書》中有這樣的記載:東謝蠻,其地在黔州之西數百里,南接守宮獠,西連夷子,北至白蠻。其首領謝元深,既世爲酋長,其部落甚尊畏之。
唐貞觀三年(公元629年)謝元深入朝,以其地爲應州,仍拜元深爲刺史。又有南謝首領謝強,與西謝鄰,共元深俱來朝見,拜南壽州刺史,後改爲莊州。此外,在《新唐書》中,也有一系列關於謝蠻人活動的記載,如: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授謝龍羽爲牂州刺史、夜郎郡公;唐龍朔三年(公元663年),矩州刺史謝法成率七千戶内附;唐開元十年(公元722年),牂牁大首領謝元齊死,詔以其孫謝嘉藝襲封;唐貞元中期(公元785~805年),謝訕出任邛州(今四川邛崍)刺史;唐貞元十三年(公元797年),謝文經任牂州錄事參軍;等等。他們活動的地區和統轄範圍,主要是貴州東南部一帶。
第六個淵源:源於牂牁蠻,出自秦、漢之際西南地區三謝蠻,屬於漢化改姓爲氏。
蠻,是中國古代對西、南方各少數民族的泛稱。“三謝蠻”,是指東、南、西三支,因其首領姓謝而得名。
三謝蠻原爲一支部落民族,是西漢時期自今重慶涪陵地區南遷至今貴州省境及廣西一些地方的古巴人後裔,因其後居地屬牂牁郡,故通稱其爲牂牁蠻。在兩漢王朝、三國、兩晉至南北朝時期,三謝蠻獨立生存,並沒有歸屬於任一中央王權。
三謝蠻主要從事畲田耕作,無文字,刻木爲契,宴聚則擊銅鼓。當時該民族據有萬壽、且蘭、廣談、毋斂等縣地,族大人眾,酋長世襲。以後居住的方位,約於南朝時期分爲東謝蠻、南謝蠻、西謝蠻,統稱“三謝蠻”。直至唐朝初期,“三謝蠻”的首領相偕一起向唐太宗李世民進貢稱臣,才再次正式歸入中央王朝統治。
據史籍《舊唐書》、《新唐書》等書記載,唐朝“東謝蠻,其地在黔州(今四川彭水)之西數百里,南接守官僚,西連夷子,北至蠻,其酋長謝元深世爲酋長”。當時,三謝蠻所統轄境域地方千里,約東起今榕江縣,北至貴州東北境,北鄰劍河,西及八寨,南迄廣西北境。
唐貞觀三年(公元629年)農曆閏12月丁未,東謝蠻首領謝元深向唐朝進貢,唐太宗以其地置應州(今貴州思南、德江一帶),以謝元深爲刺史,隸屬黔州都督府。
南謝蠻首領謝強也在之後不久即向唐朝進貢。唐太宗以謝強爲南壽州刺史,隸黔州都督府,次年改任莊州(今貴州貴陽青岩)。
西謝蠻首領叫謝汕,勢力範圍在琰州(今貴州鎮寧),唐貞觀中期被任爲功州(今貴州修文)刺史。
唐龍朔三年(公元663年),矩州(今貴州貴陽)刺史謝法成招慰比樓等七千戶内附;唐開元十年(公元722年)牂牁大首領謝元齊逝世,詔其孫謝嘉藝襲封,其權後被西趙蠻趙氏政權奪取。
在隨後的歷史演繹中,三謝蠻逐漸融入漢族,如今,貴州謝氏大多爲漢族,隻有少部分融入布依族、壯族等少數民族。
壯族、瑤族主要居於中國廣西、湖南等地。族中謝氏的來源,主要與秦、漢時遷居謝沐的謝人有密切關聯,屬於以居地名稱漢化爲氏。
秦朝末期至兩漢、南北朝時期,今湖南江永地區有謝水與沐水兩支小河流,爲春秋時期越國之地,古越人通稱其爲“小水”。在戰國時期,楚國人霸其地,分稱其爲謝水、沐水。到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在其地設置了謝沐縣,縣名就源自謝水與沐水,縣治位於今湖南省永州市江永縣桃川鎮上甘棠村。
此後,故居於謝沐之地的武陵蠻(今瑤族)、烏滸蠻(今壯族)逐漸按漢俗以居地爲姓氏,稱謝氏、沐氏等,是壯族、瑤族中較早啟用的漢姓之一。
在廣西臨桂縣宛田鄉石灰窯村瑤族典籍《評皇券牒》中,記載有“奉東門大將軍、金騎都尉謝思寵”,可知當地瑤族中當時已經有了漢姓謝氏。在史籍《武崗州志》中也記載,當地瑤族主要居住在十三個地方,其中居於上下渣坪團和小麻溪團者皆有謝氏,爲著名大族;廣東連山縣瑤族中有盤氏、趙氏、李氏、馮氏、鄧氏、黄氏、謝氏、韋氏、覃氏等姓氏,其中的謝氏與韋氏、覃氏等姓氏,都是源於壯族,因入贅瑤族而來。
此外,近代以來,一些瑤族人由廣西南遷至今越南北部山區生息繁衍,自稱爲山瑤人,越南人則稱其爲山由人。這些瑤族人主要由八個大姓組成,其中之一便是謝氏,爲大族,近年來與中國大陸過往十分密切。
第八個淵源:源於侗族,出自秦、漢之際西南地區三謝蠻,屬於以族稱漢化爲氏。
侗族,主要分布在中國貴州、湖南、廣西三省交界地區,隋、唐時期是東謝蠻的活動範圍。
東謝蠻的絕大部分後來融入漢族,但也有一少部分與西謝蠻部落的族人一起發展成爲侗族,其中便有以族稱“謝”爲漢姓的族人。
侗族謝氏族人主要居住於今湖南省的新晃縣、廣西壯族自治區的三江縣、貴州省的玉屏縣等地。新晃縣侗族中,有楊氏、吳氏、姚氏、龍氏、謝氏五個著姓。
在清高宗乾隆年間(公元1736~1795年),一部分謝氏侗族人北遷至今湖北省的宜恩縣潭區、曉關一帶,先後建造了十五座具有本民族特色的飛山廟。
在新遷的湖北地區,謝氏仍是侗族大姓之一。
第九個淵源:源於匈奴族,出自南北朝時期北魏王朝高車族直勒氏,屬於以氏族名稱漢化爲氏。
據《唐書·謝偃傳》中的記載,隋末唐初有個人叫謝偃,是衛州人(今河南淇縣,唐貞觀元年移治汲縣,今河南衛輝),他在隋朝時期擔任散從正員郎,於唐太宗貞觀初年(公元627年)應詔對策高第(考試成績優秀),被唐太宗李世民任爲弘文館直學士,又調任魏王府功曹,受詔獻賦,以能得規諷之意,受到唐太宗的稱讚。當時有李百藥工詩,而謝偃善賦,人稱“李詩謝賦”,謝偃以文學著名於當時。
謝偃,祖先爲高車民族直利曷部酋長敕力犍,本姓直勒。在史籍《舊唐書》中說,謝偃的祖父叫直勒·孝政,在北齊政權中任散騎常侍,後改漢姓爲謝氏。直勒氏,屬於以貴族身份稱謂爲姓氏,原稱“敕勒氏”。
敕力氏,源出南北朝時北方的主要少數民族之一的高車族。高車民族,是匈奴民族的近屬分支,在語言上屬土耳其語系,漢朝時期稱爲丁零。至南北朝時,北方的鮮卑人、柔然人稱其爲敕勒,而漢人則因爲其“俗多乘高輪車”而稱之爲高車或狄曆,南朝人則仍舊稱其爲丁零。直勒、敕勒、敕力、狄曆、丁零,都是高車民族漢譯音之對轉。
到公元五世紀時,被北魏王朝擊敗的數十萬高車族人被迫從漠北遷居大漠以南,接受北魏王朝的統治,負擔賦税和兵役,逐漸融入鮮卑民族,而北魏王朝亦接受了高車民族“直勤”這一稱謂,成爲一種宗室貴族身份的代表,稱作“直懃”。後高車族人由於不堪忍受奴役,到北魏末年,族人在酋長胡琛的帶領下參加了由各族人民聯合發動的反抗運動,在推倒北魏王朝後,便逐漸與漢民族融合在一起了。
在北魏王朝時期,“直勤”代表了拓跋鮮卑的“種戚”身份,是指北魏神元帝拓拔·力微、北魏道武帝拓跋·珪之孫系的貴族身份。到北魏獻文帝拓跋·弘執政時期,擁有直勤身份的鮮卑拓拔部嫡系貴族還有很多,如使持節征東大將軍(安定王)直勤伐伏玄、侍中尚書左僕射安西大將軍(平北公)直勤美晨、使持節征南大將軍(勃海王)直勤天賜、侍中尚書令安東大將軍(始平王)直勤渴言侯、散騎常侍殿中尚書令安西將軍(西陽王)直勤蓋戶千、使持節征南將軍(京兆王)直勤子推、使持節征南大將軍(宜陽王)直勤新成、侍中太尉征東大將軍直勤駕頭拔、侍中太尉(隴西王)直勤賀豆跋等等,直勤這一名號,涵蓋了全部北魏王朝宗室的宗親範圍,形成一個比較龐大的直勤族。
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執政時期,北魏王朝空前強大,統治了中國北方的大部地區。在遷都洛陽後,北魏孝文帝大力推行漢化改革政策,拓拔嫡系的直勤一系皆漢化改爲元氏,另外還有一支出自虜鎮東將軍(武昌王)宜勒庫莫提,改爲奚氏,但沒有漢姓謝氏。
在謝偃的先祖直勒孝政被改姓以前,直勒一族中早已有人以族名爲姓氏。據史籍《魏書》和《高車傳》記載,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天興三年(公元400年)農曆11月,高車直利曷部酋長敕力犍率九百餘落内附,被北魏道武帝授以颺威將軍之職,置司馬、參軍,並賜穀兩萬斛,以直勒孝政身份成爲北魏王朝中的貴族,是北魏王朝中擁有直勤身份而非拓拔嫡系的特例之一。在史籍《周書》中也說,北周明帝武成元年(公元559年)陳欣與開府敕勒慶破齊將王鸞嵩。從時間上推算,敕勒慶應是與謝偃父同時期的人。
而高車直利曷部酋長敕力犍的及其後裔的世襲直勒孝政身份,是在北齊政權時期由北齊文宣帝高洋改爲漢姓謝氏的,這個身份一直沿用到隋朝時期。
按照高車族部落酋長世代相襲之慣,則謝偃之父與敕勒慶都是高車直利喝部酋長敕力犍的後裔,或許二人之中還有一人接任了本部落的最高職務。如果這種推斷無誤的話,那麼,改漢姓爲謝氏的直勒孝政就出在高車直利曷部落,而當年率眾降魏的敕力犍,就是他的血緣先祖。
該支謝氏族人後在河南郡生息繁衍,融入漢族,亦成爲河南謝氏中龐大的一支,史稱河南謝氏。
第十個淵源:源於蒙古族,出自明、清時期蒙古諸部,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爲氏。
清朝時期,一些蒙古部落在擺脱了厄魯特蒙古噶爾丹汗的控制後,歸附於滿清政權。清政府組建了蒙古八旗。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
⑴.蒙古族伯蘇氏,源出元朝時期蒙古别速惕部後裔,世居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後有滿族引爲姓氏者,滿語爲Beisu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爲謝氏。
⑵.陳蒙古八旗薩拉氏一支祖上薩拉·白達色,於清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到遼寧丹東鳳城牛莊落戶,後取其名首字諧音漢字“白”爲氏,薩拉·白達色的弟弟薩拉·黑達色則擕眷至丹東岫岩地區落戶,取漢字“謝”爲氏,隸屬於鑲藍旗蒙古。今後裔散居於岫岩哈達碑、偏嶺、鳳城大堡、石城、寬甸長甸等地。
⑶.巴爾虎旗蒙古中的謝京氏族,原居喀爾喀地區,因遭受厄魯特蒙古噶爾丹族的迫害,率巴爾虎族萬餘人南下,游牧於今河北張家口一帶。清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經清廷准議,全族移駐盛京(今遼寧沈陽),其中一部分族人駐守丹東鳳凰城、岫岩等地並獨豎一旗,稱蒙古九旗。取原姓首字諧音漢字“謝”爲氏。
⑷.蒙古兀良合部的錫勒朱徳氏族、哈日瑪赤氏族,在清朝中葉以後亦多冠漢姓爲謝氏、邢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薩察氏,亦稱沙岔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撒剷部,以姓爲氏,滿語爲Saca Hala,漢義“頭盔”,世居瓦爾喀渾春(今吉林琿春)、長白山等地,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爲謝氏、隗氏、白氏、魁氏等。其中,謝氏爲乾隆大帝欽賜之姓,專用於具有官身之薩察氏族人。
⑵.滿族沙拉氏,亦稱薩加拉氏,滿語爲Sala Hala,世居瓦爾喀(今南自長白山、圖門江以北,北自黑龍江下游烏紮拉地方以南,東海岸則至俄羅斯濱海地區南部)等地,後多冠漢姓爲謝氏、邊氏、查氏、沙氏、程氏、山氏、白氏等。
⑶.滿族蘇拉喇氏,亦稱松佳拉氏,滿語爲Sulara Hala,世居黑龍江流域,後多冠漢姓爲謝氏、松氏等。
⑷.滿族錫爾馨氏,亦稱謝京氏,源出元朝時期女真錫爾沁部,以姓爲氏,滿語爲Sirhin Hala,世居和托阿拉(今遼寧新賓永陵鎮),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後多冠漢姓爲謝氏、金氏等。
謝姓遷徙分布
詳見》》謝姓遷徙分布
郡望堂號
郡望
陳留郡: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陳留縣,漢武帝元狩元年(己未,公元前122年)改置陳留郡,治所在陳留(今河南開封)。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東部至民權縣、寧陵縣、西至開封市、尉氏縣、北至延津縣、南至杞縣一帶地區。北魏時期改治到浚儀。隋朝開皇初年(辛醜,公元581年)廢黜,隋、唐兩朝皆爲汴州陳留郡。1957年丁酉並入河南省開封縣。
陳 郡:秦朝時期置郡。西漢朝初期改爲淮陽國。東漢朝章和二年(戊子,公元88年)改爲陳國,治所在陳縣(今河南淮陽),漢獻帝時改回郡,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太康縣、西華縣、商水縣、淮陽縣、鄲城縣、柘城縣一帶地區。三國時期曹魏國將其管轄區域限制在今河南的太康、西華、商水、淮陽、鄲城、柘城等五、六個縣的範圍之内,其中的太康縣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稱陽夏縣。隋朝開皇初年(公元581年)廢黜,隋、唐兩朝時期皆改爲陳州淮陽郡。
會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222年)於原吳、越地置郡,治所在吳縣(今江蘇蘇州),轄境包括有江南、浙江省大部及皖南一部。西漢武帝元封五年(乙亥,公元前106年),會稽郡受督於颺州刺史部,時領二十六縣,在今浙江省境内有十八縣。東漢朝永建四年(己巳,公元129年)分吳、會稽爲二郡,會稽移治山陰(今浙江紹興),有浙閩之地。西漢時期轄地在今江蘇省長江以南、茅山以東、浙江省大部份(僅天目山、淳安縣西部小部分地區除外)、安徽省水陽江流域以東及新安江、率水流域一帶及福建全省。三國時期孫吳國分設臨海(今浙江台州)等郡後,其轄境縮小。西晉朝太康二年(辛醜,公元281年),以會稽地封驃騎將軍孫秀,以郡爲國,稱會稽國。隋朝開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平陳,省郡縣,廢會稽郡爲越州,後又分山陰縣置會稽縣。清朝顺治年間(公元1644~1661年)移治到山陰縣(今浙江紹興)。民國時期合會稽、山陰二縣爲紹興縣。今爲浙江省紹興市。
馮翊郡:秦朝時期置郡,漢武帝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設置同名行政區左馮翊,與右扶風和京兆伊合稱“京畿三輔”,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省大荔縣一帶。三國時期曹魏國改左馮翊置郡,治所在臨晉(今陝西大荔),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省韓城縣以南、白水以東、渭水以北大荔縣一帶地區。北魏時期移治到高陸(今陝西高陵)。
下邳郡:秦朝時期在今江蘇睢寧西北一帶設下邳縣。東漢朝永平十五年(壬申,公元72年)將臨淮郡改爲下邳國,南北朝宋國時期改爲下邳郡,治所在下邳(今江蘇睢寧),其時轄地在今北至江蘇省新沂縣、邳縣,南至安徽省嘉山縣,東至江蘇省漣水縣、淮安市和清江市一帶。東晉時期轄地在今江蘇省睢寧市、邳州市一帶地區。大金國移睢寧到西北古邳鎮。明朝時期廢黜。
堂號
陳留堂:以望立堂。是謝氏最早發祥地之一,也就是現在河南省陳留縣。
會稽堂:以望立堂。是謝氏在東晉時期的根所地,也是秦朝的郡名,包括江蘇省東部和浙江省西部。
淮陽堂:以望立堂。
馮翊堂:以望立堂。
下邳堂:以望立堂。
安晉堂:因謝安命名。晉朝時的謝安名望很高,朝廷屢次請他做官他都不幹,一直到了四十歲那年才當了司馬。在作官的過程中表現了高風亮節,拜爲尚書僕射加後將軍。在淝水之戰中擕其侄謝玄大敗苻堅,使晉朝轉危爲安,得此堂號。
東山堂:東山位於浙江省上虞縣之西南,在晉室謝安末出任征討大都督前隱居所在地,山上尚有薔薇洞、池屐池等遺蹟。另在浙江臨安之西,及江蘇省江寧之北各有一座東山,當謝安征討玁狁建功後,曾在江寧之東山修建別邸,迄今江寧東山山頂仍有一寺廟古蹟,寺中祀奉爲謝安遺像。
寶樹堂:相傳晉朝孝武帝駕臨謝安官邸,見其庭園中有 一株雄傳大樹,長得青翠茂盛,當時孝武帝指着大樹對謝安言道:“此乃謝家之寶樹。”謝氏以“寶樹”爲堂號,由來在此。另有一說,出自《晉書•謝玄傳》:“與從兄朗俱爲叔父安所器重,安嚐戒約子侄,因曰:子弟亦何豫人事而正欲使其佳?玄曰:譬如,芝蘭玉樹,欲使其生於庭階耳。”後來唐朝文人王勃撰《膝之閣序》,文中就有“非謝家之寶樹”之句。
哲經堂:資料有待補充。
存著堂:資料有待補充。
敬業堂:資料有待補充。
閣老堂:資料有待補充。
起風堂:資料有待補充。
烏衣堂:資料有待補充。
宣城堂:資料有待補充。
威懷堂:資料有待補充。
永思堂:資料有待補充。
承仁堂:資料有待補充。
葆光堂:資料有待補充。
世德堂:資料有待補充。
承德堂:資料有待補充。
聚德堂:資料有待補充。
同德堂:資料有待補充。
新燕堂:資料有待補充。
奕要堂:資料有待補充。
式南堂:資料有待補充。
惇叙堂:資料有待補充。
親長堂:資料有待補充。
雍睦堂:資料有待補充。
善繼堂:資料有待補充。
文德堂:資料有待補充。
東留堂:資料有待補充。
奕要堂:資料有待補充。
毓芝堂:資料有待補充。
留餘堂:資料有待補充。
詠梅軒:資料有待補充。
寶翰堂:資料有待補充。
瑞雲堂:資料有待補充。
謝姓家譜文獻
詳見》》謝姓家譜文獻
謝姓字輩排行
詳見》》謝姓字輩排行
謝姓楹聯典故
詳見》》謝姓楹聯典故
謝姓名人
謝姓歷史名人
謝夷吾:(生卒年待考),字堯卿;會稽山陰人(今浙江紹興)。著名東漢大臣。漢建初中期,左轉下邳令。他曾經極力推薦班固的才華。
名人包括:
* 謝鯤:晉朝名士,亦是謝安之伯父。
* 謝尚:名將,謝鯤之子,謝安從兄。
* 謝安:東晉名臣,淝水之戰運籌帷幄者。
* 謝萬:名士,謝安之弟。
* 謝玄:東晉名將,淝水之戰前線作戰者,謝安的侄子。
* 謝道韞:才女,謝安侄女,謝奕之女,王羲之的兒媳婦,王凝之的妻子。
* 謝琰:名將,謝安次子,孫恩之亂時殉國。
* 謝靈運:南朝文學家,謝玄之曾孫,著名文人。
* 謝惠連:南朝文學家,謝靈運之從弟。
* 謝尚:名將,謝鯤之子,謝安從兄。
* 謝安:東晉名臣,淝水之戰運籌帷幄者。
* 謝萬:名士,謝安之弟。
* 謝玄:東晉名將,淝水之戰前線作戰者,謝安的侄子。
* 謝道韞:才女,謝安侄女,謝奕之女,王羲之的兒媳婦,王凝之的妻子。
* 謝琰:名將,謝安次子,孫恩之亂時殉國。
* 謝靈運:南朝文學家,謝玄之曾孫,著名文人。
* 謝惠連:南朝文學家,謝靈運之從弟。
* 謝莊:(公元421~466年),字希逸;陳郡陽夏人(今河南太康),出生於建康(今江蘇南京)。著名南朝宋大臣、文學家。謝莊是謝弘微的兒子,大謝的族侄,曾官至吏部尚書。
謝赫:(公元479~502年),著名南朝齊梁間畫家、繪畫理論家。善作風俗畫、人物畫,著有《古畫品錄》,爲我國最古的繪畫論著。他評價了公元三~四世紀的重要畫家。提出中國繪畫上的“六法”,成爲後世畫家、批評家、鑒賞家們所遵循的原則。
謝朓:名士,詩文清新,唐朝大詩人李白稱讚他“中間小謝又清發”。
謝朓:名士,詩文清新,唐朝大詩人李白稱讚他“中間小謝又清發”。
謝清高:(公元1765~1821年),嘉應州程鄉金盤堡人(今廣東梅縣)。著名清朝航海旅游家。謝清高有中國的馬可波羅之稱,著有《海錄》一書。
謝子遠:(生卒年待考),福建汀州人(今福建長汀),著名清朝將領。清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擕十六姓人開墾湘地(今湖南),促進和發展了湖廣地區的經濟與文化。
現代名人
謝又秋:孫中山同盟會會員,民國政府府統領,任過東山縣首任縣長,病故東山縣。
謝覺哉:(公元1883~1971年),原名維鋆,字煥南,筆名覺哉、飛飛、見心、馬彬、敦夫等;湖南寧鄉人。著名無產階級革命家,新中國司法制度奠基人。
謝珂:(公元1892~1974年),字韶卿;河北徐水人。著名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第五集團軍參謀長。
謝覺哉:(公元1883~1971年),原名維鋆,字煥南,筆名覺哉、飛飛、見心、馬彬、敦夫等;湖南寧鄉人。著名無產階級革命家,新中國司法制度奠基人。
謝珂:(公元1892~1974年),字韶卿;河北徐水人。著名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第五集團軍參謀長。
謝升標:(公元1903~1938年),字若鵬,號小美;浙江臨海大田邵家渡西洋村人。著名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蘇浙皖邊區游擊司令。
謝承瑞:(公元1905~1937生),江西南康人。著名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少將,教導總隊第一旅二團團長。1937年12月13日日凌晨,在堅守南京光華門的戰鬥中犧牲。
謝富治:(公元1909~1972年),湖北黄安人(今湖北紅安),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上將。
謝富治:(公元1909~1972年),湖北黄安人(今湖北紅安),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上將。
謝有法:(公元1917~1995年),江西興國人。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中將。
謝光:(公元1929~),江蘇宜興人。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中將。
謝建東:(公元1945~),廣東高要人。著名中國國民革命軍二級陸軍上將。
冰心:(公元1900~1999年 ),女,原名謝婉瑩,筆名悲君、婉瑩、男人、冰心等;祖籍湖北鹹寧,出生於福建福州隆普營。著名現代文學巨匠。
謝庸,中新友好協會會長。著《赤竹坪詩集》。
謝晉元,抗日戰爭中的著名軍官。
謝晉元,抗日戰爭中的著名軍官。
謝赫:(公元1984~),山東青島人。著名年青商業圍棋棋手。
謝娜:(1981年5月6日-),中國大陸女主持人,演員,歌手。
謝國忠:《財經》特約經濟學家、玫瑰石顧問公司董事。
謝國忠:《財經》特約經濟學家、玫瑰石顧問公司董事。
港台
* 謝東閔,台灣政治人物
* 謝長廷,台灣政治人物。
* 謝新達,藝名豬哥亮,台灣極知名的主持人。
* 謝金燕,謝新達之女,台灣知名的閩南語女歌手。
* 謝安安,台灣的記者和新聞主播,現於台灣公廣集團中華電視公司(TBS-CTS)播報《華視早安新聞》。
* 謝佳賢,台灣棒球選手,中華職棒興農牛隊。
* 謝佳訓,台灣棒球選手,前中華職棒統一獅隊球員。
* 謝震武,台灣的律師兼任電視節目主持人。
* 謝祖武,台灣知名演員、主持人。
* 謝賢,香港藝人。
* 謝霆鋒,香港藝人,謝賢之子。
* 謝婷婷,香港藝人謝霆鋒之妹,謝賢之女。
* 謝婉雯,香港抗SARS而殉職的醫護人員 。
* 謝安琪,香港藝人, 丈夫張繼聰, 二人均歌手。
* 謝新達,藝名豬哥亮,台灣極知名的主持人。
* 謝金燕,謝新達之女,台灣知名的閩南語女歌手。
* 謝安安,台灣的記者和新聞主播,現於台灣公廣集團中華電視公司(TBS-CTS)播報《華視早安新聞》。
* 謝佳賢,台灣棒球選手,中華職棒興農牛隊。
* 謝佳訓,台灣棒球選手,前中華職棒統一獅隊球員。
* 謝震武,台灣的律師兼任電視節目主持人。
* 謝祖武,台灣知名演員、主持人。
* 謝賢,香港藝人。
* 謝霆鋒,香港藝人,謝賢之子。
* 謝婷婷,香港藝人謝霆鋒之妹,謝賢之女。
* 謝婉雯,香港抗SARS而殉職的醫護人員 。
* 謝安琪,香港藝人, 丈夫張繼聰, 二人均歌手。
* 謝天華(Michael Tse,1967年7月15日-),原名謝興華,香港無線電視演員。
* 謝鉞,貴州知府謝錫銘之孫,國民黨團長,居台。
* 謝化成: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台灣省“行政院國家安全局”駐美國特派員、台灣駐巴布新幾内亞代表。
* 謝鉞,貴州知府謝錫銘之孫,國民黨團長,居台。
* 謝化成: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台灣省“行政院國家安全局”駐美國特派員、台灣駐巴布新幾内亞代表。
* 謝抗建: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台灣省“國防部”後勤次長。
* 謝松山,旅居星洲,僑領詩人,華文教育家。著《赤雅軒吟草》、《血海》始稱《昭南竹技詞》。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