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7月, 2014的文章

投名狀

圖片
投名狀 投名狀 The Warlords 基本資料 導演 陳可辛 監製 陳可辛 安德烈·摩根 黃建新 製片 范劍雄、左潤北 編劇 須蘭 、 秦天南 、 林愛華 、 黃建新 、 許月珍 、 何冀平 、 郭俊立 、 阮世生 主演 李連杰 劉德華 金城武 徐靜蕾 配樂作曲 陳光榮 金培達 Chatchai Pongprapaphan 高世章 攝影 黃岳泰 剪輯 李棟全 製片商 中國電影集團公司 寰亞電影有限公司 MORGAN & CHAN影業有限公司 中影華納橫店影視有限公司 片長 126分鐘 產地 香港 中國大陸 語言 普通話 上映及發行 上映日期  2007年12月12日  2007年12月13日  2007年12月14日  2007年12月28日  2008年1月31日  2008年7月3日  2008年7月9日  2008年11月7日  2008年11月13日  2009年1月8日  2009年1月22日  2009年5月7日  2009年5月8日  2009年5月22日 聖地牙哥  2010年2月25日  2010年4月2日 發行商 寰亞電影發行有限公司 中影集團 預算 4000萬 美元 [1] 《 投名狀 》( 英語 : The Warlords )是一部2007年由 中國大陸 和 香港 聯合投資製片的戰爭劇情片,故事背景是1860年代 清朝 太平天國 時期,故事大綱改編自 清末四大奇案 之一的 刺馬案 。 本片由 陳可辛 執導, 李連杰 、 劉德華 和 金城武 主演,於2007年12月上映 [1] 。在 第27屆香港電影金像獎 中奪得8個獎項,包括最佳電影及最佳導演等重要獎項,李連杰亦憑此劇獲頒最佳男主角 [2] 。同年於 台灣 的 第45屆金馬獎 上,又獲得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及最佳視覺效果三個大獎。 劇情 1860年代天下大亂, 太平天國 興起,各地 起事 不斷,清軍 將領 龐青雲率眾鎮壓 太平軍 ,因友軍「魁字營」作壁上觀而...

黄汤(黄湯)

圖片
黄汤(黄湯)   huáng tāng ㄏㄨㄤˊ ㄊㄤ 词语解释 1. 指黄酒(骂人喝酒时说)。 元 杨显之 《酷寒亭》 第三折:“这黄汤强如醇醪糯。” 《 红楼梦 》 第四四回:“下流东西,灌了黄汤,不説安分守己的挺尸去,倒打起老婆来了。” 许杰 《邻居》 一:“你今夜灌了多少黄汤了。” 2. 指黄泥水。 《人民文学》 1981年第7期:“二十八号线路和一片宽阔的苞米地都泡在黄汤里。”

螻蛄

圖片
螻蛄   螻蛄 Gryllotalpa brachyptera 科學分類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節肢動物門 Arthropoda 綱: 昆蟲綱 Insecta 目: 直翅目 Orthoptera 亞目: 長角亞目 Ensifera 總科: 蟋蟀總科 Grylloidea 科: 螻蛄科 Gryllotalpidae Saussure , 1870 綠 = Gryllotalpa 屬 藍 = Scapteriscus 屬 黃 = Neocurtilla 屬 屬 螻蛄屬群: (1). Gryllotalpini 群 (2). Scapteriscini 群 (3). 未歸類屬群 (化石屬群) 螻蛄 ( mole cricket ),是多種 地棲性 節肢動物門 昆蟲綱 直翅目 螻蛄科 昆蟲 的總稱。俗稱 蠹蚍(度比仔) ,亦稱為 剪柳仔(扒手的台語) 、 蜊蛄 、 蝲蝲蛄 。常會與俗稱肚猴、肚伯仔的 台灣大蟋蟀 混淆。分佈從地中海地區至日本、台灣中南部等地,南到澳洲東半部及美洲地區。 外形 體圓,背部茶褐色,腹麵灰黃色,長約三公分,有兩對翅膀,有尾鬚。前肢發達有力,特化為齒耙狀,擅長在地底挖洞,善掘地,生活在泥土中。 習性 雜食性 ,嗜食農作物嫩莖,為稻麥害蟲。晝伏夜出,雄蟲每於日落黃昏時叫。 螻蛄屬群 螻蛄屬分類為幾個屬群,<†> 表示已滅絕屬群: Gryllotalpini屬群 Gryllotalpa Gryllotalpella Neocurtilla 六指螻蛄 (六刺短螻蛄/美國螻蛄/Neocurtilla hexadactyla) † Pterotriamescaptor Scapteriscini屬群 Indioscaptor Scapteriscus Triamescaptor 未歸類屬群(化石屬群) † Archaeogryllotalpoides † Cratotetraspinus † M...

朱泥壺

圖片
朱泥壺    朱泥壺是別具一格的宜興壺藝,雖然同屬宜興系列,但不論型制上、泥胎的組成上、茶藝文化的內容上,和壺藝出現的文化背景上,都與宜興紫砂有不同和別具特殊風格的藝術,它的紅潤娟秀是玩家們別以眼光驕寵的,它的精緻細膩是茶家們掌中的名門閨秀,可輕輕把玩而不可褻玩的。 .     朱泥壺的胎土與陶瓷工程上所稱的紅鋼磚泥,可以說是完全一樣的組成,雖然它的傳說甜美神秘,雖然它的成型做工都可令您迷惘神醉,但它的泥料卻是人類使 用陶泥中最原始也是使用最多的一類。(例如希臘的古紅泥陶器,中國的紅磚陶俑)只不過制壺的陶家們,為了配製更精細的泥料,將紅磚泥以水洗和沉澱,用篩目 140目到160目的篩子水洗篩選成細膩如臘的泥料,而製成細如滑脂的美壺。朱泥壺的土質一如其他陶土的成份,除了含鋁、含鈣、含石英為其基本組成外,最 大的特色是含鐵量極高,大約可達14%到18%,這也是紅泥壺會成為紅色的主要成因(一般陶土如果含鐵量4%左右,陶色呈淡黃;7%左右,陶色呈緞 泥;10%左右則呈土黃或淡灰;13%左右呈棕色或咖啡色),朱泥的蘊藏情況幾乎各地都有,這便是紅磚為最普遍建材的原因,所以將紅磚泥淘洗篩細便可得到 起碼的朱泥了。唯各地的泥質含鐵量不一定,如要得到飽和的色彩,有時必須添加鐵粉(Fe2O3),朱泥的原礦土大部分是土黃色的,這與未燒的紅磚是黃色的 情形一樣,含火山堆積岩的土礦會較紅些,但可塑性會稍為低一點。   朱泥壺藝在傳說的評論中有這麼一句話:「一無名、二思亭、三逸公、四孟臣」,陸思亭、惠逸公、惠孟臣等雖然流芳百世,其作品神格化於傳說中,而不知真 品去向,所以後人只能從後代的仿作中追蹤其精神和創意,然而,更有甚多的精品都未經署名,那些未曾出現名字的陶家在歷史上曾經製作出更多精於名家們的作 品,所以才會有這麼一句傳說,說是最好壺往往都是沒有署名的,或是沒出名的陶家做的。有這麼一句傳頌可知當時(清中末期)紅泥壺欣賞和把玩是盛極一時的風 氣。   朱泥壺的燒結火候非常敏感,窯火氣焰會影響色澤的紅潤程度,所以古時大都用匣缽盒子裝在裡面保護燒成,已免出現火疵,或是色澤變黑。燒到最高溫時,成 熟的溫度與結實的玻璃化之間的火候非常的狹窄,約只有10攝氏度之間的範圍,而朱泥壺藝的精髓也在這個小小的區域里見出真章。不論坯身的技藝施展多麼完 美,火候燒...

紫砂壺

圖片
紫砂壺 清代楊彭年制陳曼生題銘款曼生壺,現藏於蘇州博物館 清代楊彭年款紫砂膽包錫壺,現藏於蘇州博物館 紫砂提梁壺 紫砂壺 是 中國 一種傳統 茶壺 ,相傳源自 宋代 至 明武宗 正德 年間。製作紫砂壺的材料是 紫砂礦土 ,由 紫泥 、 綠泥 和 紅泥 三種基本泥構成,統稱 紫砂泥 。因產自 江蘇 宜興 ,又稱 宜興紫砂 。好茶者認為,用紫砂壺泡茶,茶味雋永醇厚,紫砂壺因其特殊的雙氣孔結構,能吸收茶香茶色茶味,因此茶壺使用越久,泡出來的茶越香越醇。因紫砂壺吸色吸味的特點,有「一壺不侍二茶」之說。上等茶壺售價可動軏數百萬元。 紫砂壺以 江蘇 宜興 出產的最好。茶水在紫砂茶壺中即使過夜也不腐敗,在普通瓷茶壺中過夜茶水即不宜再喝;紫砂茶壺吸附性能好,使用時間長了 顏色 變深,光澤油潤,很值得欣賞把玩。紫砂壺長期使用,在壺的內壁會結附一塊塊海綿狀物質,俗稱「 茶山 」。有了茶山,即使倒入白開水,倒出的也有茶水的色香味。這樣的壺在一些嗜茶人的眼裡是把好壺。現代養壺不提倡此種做法,一般每次喝茶後都將壺中茶葉倒掉或者於次日倒掉,將壺用沸水滌淨後晾乾。 紫砂壺大體上屬於文人藝術,所追求的古樸雅趣也基本上是以往文人所追求的。就像 中國畫 中的 文人畫 一樣,將詩、書、畫、印融為一體。如果帶著文人藝術的眼光看紫砂壺,則體現了文人畫的另一種形態。紫砂壺具有收藏的功能, 歷史 上許多著名制壺匠人,如 供春 、 時大彬 、 董翰 、 陳鴻壽 的作品已經成為不可多得的珍品,是收藏家爭相追逐的寶物。現代也出現許多製作紫砂茶壺的高手工藝大師如台灣的 林靖崧 ,其作品更具藝術性。 起源 清代陳鳴遠款紫砂蓮形銀配壺,現藏於蘇州博物館 清代陳鳴遠款紫砂乾果洗,現藏於蘇州博物館 紫砂茶壺的起源並未有一致說法。明代 周高起 《陽羨茗壺系》的記載,文章指「創始; 金沙寺 僧,久而逸其名矣,聞之陶家雲,僧閒靜有致,習與陶缸、甕者處,摶其細土加以澄練,附陶穴燒成,人遂傳用。」該書是目前已知的第一部專寫紫砂茶壺的專論,反映明朝正德年間已有紫砂壺,期後 清代 吳騫 的《陽羨名陶錄》、 光緒 年間日本人 奧玄寶 《茗壺圖錄...

鄭濂碎梨

圖片
  鄭濂碎梨 拼音: Zhèng Lián suì lí (Zheng Lian Sui li)      鄭濂碎梨 是中華傳統文化典故,於民國初期被湖州 蔡振紳 整理收錄於《德育課本·悌篇》, 《明史》 中也有文字記載。典故講述的是明朝時候鄭濂爲家庭和睦將 明太祖 賜予家中的梨弄碎後分飲的故事。       編輯本段 《明史》的記載   記載章節: 《明史》 卷二百九十六 列傳第一百八十四     濂以賦長詣京師,太祖問治家長久之道。對曰:“謹守祖訓,不聽婦言。”帝稱善,賜之果,濂拜賜懷歸,剖分家人。帝聞嘉歎,欲官之,以老辭。 編輯本段 《德育課本》中的記載   鄭濂碎梨,食者千餘。不聽婦語,七世同居。 鄭濂七世同堂被明太祖賜“江南第一家”之譽   明 鄭濂 ,七世同居,門旌天下第一家。太祖召問曰,汝家人口若幹,對曰,千餘。因問治家之道,對曰“惟不聽婦人言耳”。上賜二梨,濂拜受歸,上命 校尉 瞯之。濂至家,召家人齊謝恩,置水二缸,碎梨入水,飲之,上大悦。   張閏八世同居百餘口,陳昉十三世同居七百餘口,可謂繁矣。而鄭濂七世同居千餘口,宜郡守旌其門爲“天下第一家”也。問其治家之道,惟守家法,不聽婦言。嗚呼,婦人之言,家之斧斤也,可不慎歟。—— 《德育課本》 注釋   1.  旌,表彰之意。   2.  若幹:猶俗言“幾多”也。   3.  校尉:即 錦衣衛 之士。     4.  瞯:窺視 翻譯    明朝 時候,鄭濂的家里是七代同住的,他家里的大門上,旌表着“天下第一家”五個字。太祖皇帝召了鄭濂來問他,你家里究竟有多少人口呢。鄭濂回答道,大約有一千多人口。太祖皇帝就問鄭濂用怎麼樣治家的法則,鄭濂回對說,隻有不聽婦人家的言語罷了。   太祖皇帝聽了很歡喜,就送他兩個梨子,鄭濂拜謝着。受了梨子回到家里去的時候,太祖皇帝叫 校尉 暗地里跟了他去,看他有什麼擧動。   哪里曉得鄭濂一到了家里,就召集了合家的一千多人,一齊出來謝恩以後,便放下了兩大缸的清水,把兩個梨子弄碎了放在水里,大家分着喝了。太祖皇帝曉得了這一回事,非常高興。 編輯本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