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372位。在2007年全國姓氏人口排名第126位。 編輯本段聶姓溯源
聶姓
聶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372位。在2007年全國姓氏人口排名第126位。
聶姓溯源
第一個淵源:源於薑姓,出自春秋時期齊國丁公給其支庶子孫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爲氏。
據史籍《姓氏急就篇注》記載,西周時期,齊太公薑尚之子齊丁公薑伋,封其支庶子孫於聶城(今山東茌平),爲齊國的附庸國,史稱聶國。
後世子孫以國爲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二個淵源: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衛大夫食采地,屬於以居邑名稱爲氏。
據史籍《元和姓纂》記載,春秋時期,有一衛國大夫(一說楚國大夫)食采於聶地(今河南濮陽),子孫便以居地名稱爲姓氏,稱聶氏,世代相傳至今。
關於這個聶氏淵源,據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研究員袁義達、杜若甫二學者在《中國姓氏大辭典》中的論述,該名衛大夫的采邑聶地爲今山東聊城,而楚國歷史上隻有攝叔而無聶叔,因此袁義達與杜若甫二人認爲史籍《元和姓纂》的記載有誤。
此論有待進一步考證。
 
第三個淵源:源於猶太族,出自宋朝時期猶太族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
宋朝時期,有一批猶太族人進入中國,留居在河南洛陽一帶地區。
猶太,在希伯來語中稱作“尤太人”,乃是歷史上指猶太教民,或者更籠統意義上所有猶太族人(猶太民族),是族群體既包括自古代沿傳下來的以色列種族,也包括了後來在各時期和世界各地皈依猶太宗教的人群。從廣泛的角度,猶太族人可以是也可以不是嚴格的宗教奉行者。
從民族宗教上講,猶太群體原來是居住在阿拉伯半島的一個游牧民族,最初被稱爲希伯來人,意思是“游牧的人”。根據記載他們歷史的《聖經·舊約》傳說,他們的遠祖亞伯拉罕(易蔔拉辛)原來居住在蘇美爾人的烏爾帝國附近,後來遷移到迦南(今以色列、巴勒斯坦一帶)。他有兩子,嫡幼子艾薩克成爲猶太人祖先,根據《古蘭經》的記載,其與侍女夏甲所生的庶長子以實瑪利(阿拉伯發音易斯瑪儀)的後代就是阿拉伯人。但根據基督教《聖經》記載,艾薩克有兩子,長子以掃是阿拉伯人的祖先,次子雅各布是猶太人的祖先,而以實瑪利流亡埃及不知所終。
猶太人的祖先名字叫雅各布(葉爾孤白),雅各布是艾薩克的兒子、亞伯拉罕(易蔔拉欣)的孫子,後來改名叫以色列,意思是“和神搏鬥的人”,而且因爲他在和神搏鬥的時候傷了腿觔,所以猶太人在宰殺動物時都要把腿觔挑出來丟棄。
傳說雅各布生有十二個兒子,由於約瑟的關係,在七個荒年的第二年遷移到埃及,受到當時統治埃及的西克索斯人的優待,居住在尼羅河下游,轉變爲農業民族。西克索人被努比亞人暴動趕出埃及後,以色列人的地位急劇下降,淪爲埃及人的奴隸,他們在摩西(穆薩)的帶領下逃出埃及,逃回巴勒斯坦定居,以色列的十二個兒子的後代形成十二支族,原來在巴勒斯坦分居,後來統一成一個國家,先由便雅憫支族中的掃羅作王四十年。之後由猶大支派中的大衛擔任國王,以色列國家在大衛的兒子所羅門(蘇萊曼大帝)擔任國王期間達到鼎盛。
所羅門死後,他的兒子羅波安繼承王位。由於他及一班年青的大臣所施行的苛刻政策,北部十個支族的人分離出去,單獨成立以色列王國,並推擧尼八的兒子耶羅波安爲王;猶大支族和便雅憫支族聯合成立了猶大王國。以色列王國不久即被亞述人消滅,猶大王國尚堅持了幾百年,後來也終於被巴比倫帝國攻占,人民被虜到巴比倫成爲奴隸。
波斯帝國消滅巴比倫後。猶太人被允許回猶太區,重建耶路撒冷聖殿,後來相繼淪爲希臘和羅馬帝國的屬民。到了公元一世紀,撒馬利亞人和猶太人是沒有來往的。耶穌死後不久,猶太人起義反對羅馬人,耶路撒冷被羅馬大軍攻破,聖殿被拆毁,猶太人被迫流落到世界各地,自稱爲猶太人。
猶太族人到世界各地後,語言、風俗逐漸和當地居民同化,但他們堅持信仰本民族的宗教,以此維持民族的獨立性,仍然用自己的希伯來字母書寫文字,在意大利、西班牙的猶太人,語言被同化,用希伯來字母書寫的叫“拉丁諾文”;在德國、波蘭的猶太人語言爲“意第緒語”。
在宋朝時期遷徙到中國的一部分猶太族人,由於他們的宗教信仰也是不食豬肉,因此被中國人誤稱爲“藍帽回回”、“朮忽回回”,長久以往,如同所有在中國的其它外來少數民族一樣,在強大深邃的漢族文化影響下,該支猶太族人逐漸失去了自己的宗教信仰和習俗傳統,被與其它回族混淆起來,這在全世界所有猶太族人中是唯一的特例。
在這個歷史過程中,這部分猶太族人在元、明諸朝時按漢俗將自己的多音節姓氏改漢字單姓爲聶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四個淵源:源於回族,屬於夷化托姓爲氏。
元朝末期,元顺帝孛兒隻斤·妥鏷貼睦爾至正二十一年(公元1361年),成吉思汗的曾孫孛兒隻斤·都哇率軍統領新疆、青海、藏邊一帶地區,到了他的孫子孛兒隻斤·禿黑魯帖木爾執政時期,強令天山、青海地區、甘肅一帶十六萬蒙古族人全部改奉伊斯蘭教,周邊的其他民族如維吾爾族、塔吉克族、柯爾克孜族、羌族、以及一部分漢族亦隨之改變宗教信仰,該地區的道教、佛教等其他宗教勢力因此受到大力壓制。
在此期間,居於青海西寧地區的漢族聶氏家族也被強行改奉伊斯蘭教,由此將聶氏帶入回族,成爲今天的回族聶氏一族,世代相傳至今。
 
第五個淵源: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聶格哩氏,滿語爲Ninggeri Hala,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葉赫鄉南部)、輝發(今吉林柳河、輝發河以及沙河下游,樺甸、輝南一帶)等地,後多冠漢姓爲聶氏。
⑵.滿族聶佳氏,滿語爲Ninggiya Hala,這是滿族的脱譜姓氏之一,祖先原爲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擕,融入鮮卑,後逐漸演化爲遼東女真,世居襄平(今遼寧遼陽),今北京市滿族中有此姓,所冠漢姓即爲聶氏。
⑶.滿族寧古塔氏,滿語爲Ningguta Hala,漢義“六”,既清六祖世居地,以地爲氏,所冠漢姓爲寧氏、劉氏、艾氏、文氏等,世居寧古塔(今黑龍江寧安)、綏分(今中俄交界綏分河上游地區)、琿春(今吉林琿春)、訥殷(今吉林撫松松花江上游流域)和佟吉(今吉林敦化)等地。該支聶氏始祖爲寧古塔·聶牛克,滿洲鑲黄旗人,世居寧古塔,其父爲寧古塔·僧格,在後金國建立初期率三百戶歸附佟·努爾哈赤,被授予世管佐領,寧古塔·聶牛克後來以前鋒參領從征廈門時陣亡,追贈世襲雲騎尉。在寧古塔·聶牛克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的首音之諧音漢字爲姓氏者,稱聶氏,世代相傳至今。
⑷.滿族烏爾古宸氏,亦稱吳爾古禪氏、吳爾古察氏,滿語爲Urgucen Hala,世居訥殷(今吉林撫松松花江上游流域)、瓦爾喀(今南自長白山、圖門江以北,北自黑龍江下游烏紮拉地方以南,東至俄羅斯濱海地區南部)、錫喇木楞(今内蒙古東部克什克騰旗西喇木倫河流域、吉林西部一帶)等地,後多冠漢姓爲吳氏、聶氏。該支聶氏始祖爲烏爾古宸·聶勒庫,滿洲正紅旗人,世居訥殷,以監察御史之職從征山西時陣亡,追贈世襲雲騎尉。在烏爾古宸·聶勒庫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的首音之諧音漢字爲姓氏者,稱聶氏,世代相傳至今。
⑸.滿族武聶氏,滿語爲Unin Hala,世居薩哈爾察(今黑龍江北岸俄羅斯境布列亞河流域),所冠漢姓爲聶氏、武氏等。
 
第六個淵源: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
今土家族、蒙古族、羌族、彝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聶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爲漢姓聶氏,世代相傳至今。詳實情況,待本書筆者進一步考證之後,再予以補充刊載。
 
得姓始祖
薑尚(薑望、呂尚、呂望、薑太公、呂太公、齊太公)。
遷徙分布
聶氏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姓氏,人口約一百七十二萬三千餘,占全國人口總數的的0.11%左右。
關於聶氏之確切發源地,當在今魯西北一帶應無疑義。
見諸史冊的第一位聶氏族人是戰國時的聶政,爲韓國軹人(今河南濟源),其後西漢有雁門馬邑人(今山西朔州)聶壹(一作聶翁壹),東漢有穎川襄城人(今河南襄城)聶季寶,另有蜀郡太守(今四川成都)後爲廷尉的聶尚。表明在東漢之前,聶氏基本以北方爲其繁衍發展的中心地帶。
魏、晉、南北朝時期,聶氏族人在今山西的夏縣一帶發展迅速,並呈現族大人眾,枝繁葉茂之勢,於是產生了聶氏歷史上的第一大郡望河東郡。另外,由於此際社會動盪,聶氏族人已有播遷江南者,其中落籍於新安江流域的聶氏族人,經繁衍發展,逐漸形成了聶氏的新安郡望。此際見諸史冊之人物有三國吳人聶友,乃豫章人(今江西南昌),南朝梁有聶松,可見此際聶氏已南遷於今江蘇、浙江、江西、安徽一帶。
隋、唐時期,聶氏族人在上述兩大郡望依舊繁衍興盛,並以兩地爲中心,向周邊地區播遷。
兩宋之際,見諸史冊之聶氏族人以南方人居多,而且今福建、湖南、湖北等地均有,尤其是南宋偏安臨安之後更甚。南宋末期, 由於北方已由夷族統治多年,相對南方較爲穩定,聶氏繁衍出現新特點,即北方發展平穩,南方避亂播遷。
元朝末期,由於軍閥紛爭,瘟疫流行,使中原、華東、中南各地餓殍遍野,赤地千里。到了朱明王朝一統天下後,爲恢複當地經濟,強行從戰火波及不到的山西進行移民。於是,山西聶氏族人作爲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河南、河北、山東、江蘇、安徽等地。明中葉以後,沿海之聶氏有遷台者。明末張獻忠屠川造成今四川、重慶人口銳減,後湖廣填四川時,有兩湖之聶氏入川。
清朝以後,聶氏族人已經分布到全國各地。
如今,聶氏族人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湖北地區爲多,約占全國聶氏人口的14%左右。
 
各支始祖
江南聶氏始祖:聶弼→聶以忠→聶豐→聶銘→聶春→聶安→聶訓→聶政(戰國時期四大刺客之一)→聶軹→聶逵(子二)次子聶浚(後裔待考,估計住河南鄭州),長子聶清→聶泰→聶建→聶濟→聶楫→聶鳳起→聶良(穎川太守)→聶由→聶吉→聶時華→聶壹(大才子,隱居雁門馬邑)→聶明華→聶用→聶發→聶世明→聶顺(子二);長子聶佶(後裔待考),次子聶倫→聶奇(子二,長子名師德,居江西永豐磊源,後裔待考),次子聶師道(吳國國師,號“問政先生”)→聶友(丹陽太守)→聶懋昭→聶抃→聶明→聶儀→聶易→聶元→聶盤(子三);長子聶來亨、次聶來泰(二人後裔待考),三子聶來複→聶熺(此公有大才,晉元帝求其不仕)→聶珪→聶祚→聶康→聶讚→聶芬→聶潤→聶瑩→聶邱→聶世良(子二);次子聶讚化(後裔待考),長子聶淳化(豐城荷塘始祖,幼居鄭州,因任豐城縣令而定居下來。此公子數與徙居地均不詳,隻知五子名聶謙)→聶謙→聶阿→聶紀→聶甡→聶暘→聶肇元(子二);次子聶階(後裔待考),長子聶陛→聶燦→聶鵬(子二);長子聶五(居杏花村,後裔不明),次子聶六(子四,住荷塘)生長子聶洪英(遷居川塘)→聶裕→聶鸞→長子聶昌嗣(子三:聶仲、聶伸、聶佐,住豐城、清江);次子聶昌華(子五,住臨江等);三子聶昌蘊(生七子,住清江、豐城);四子聶昌綺(子二,居清江、豐城);聶昌胄(生四二、四五二公,裔住清江、豐城)。聶昌華次子聶饌→長子聶全(生聶鐃、聶錫二人,裔居豐城、清江);次子聶海(生聶哲、聶卿、聶京、聶卓、聶濟五人,裔居清江、豐城。其十五世孫聶崇義曾編“三禮圖”);三子聶減→聶國卿→聶安常→聶營(次子聶齊之、聶逸之);長子聶用之(次子聶崇)→長子聶昌(長子聶昂子六,裔居臨川灣溪進賢羅坊等地)→次子聶升(宋紹興年間人,次子聶宋臣,裔居豐城縣小塘槎溪竹村)→長子聶縉臣(由川塘游學清江,定居鼇溪),後在江蘇泰州高港有群居,又因爲發了一次大洪水,各奔東西。
聶宗達:爲江蘇、安徽、山東等三省交匯點八縣諸地有記載的聶氏始祖。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先祖遵大明太祖皇帝移民之命,自山西布政使司曲沃縣治下之柳河村遷徙至南直隸徐州下丕。曆三世單傳,至寬公始有弟兄二人,聶同宣、聶崇宣。聶同宣子嗣多數居於江蘇、山東兩省。聶崇宣則南遷至蘇州,複至五河,爲安徽省五河縣之聶氏先祖。六百年來,聶宗達之子孫後代已經繁衍綿延二十五代,人丁興旺達萬餘。而五河聶崇宣之後綿延二十世亦有三千之眾,遍布城鄉。
資料有待補充。
郡望堂號
郡望
河東郡:古代河東郡有四:①指今整個山西省。②秦朝初期(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縣),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夏縣、臨汾市、萬榮縣、永濟市、聞喜縣一帶地區。東晉時期移治到蒲坂(今山西永濟蒲州鎮)。隋、唐兩朝爲蒲州河東郡。隋朝時期又分蒲坂,置河東縣爲治所。在明朝被並河東縣,劃入蒲州。③唐朝時期有河東道,又設河東節度使,道治在蒲州,節度使治所在太原(今山西太原)。④宋朝時期有河東路,治所在並州(太原府,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北以内長城爲限,而兼有今陝西東北角。大金國時期分爲河東南路、河東北路,南路的治所在平陽(今山西臨汾),北路的治所在太原府,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黄河以東夏縣一帶地區。明朝時期並河東縣入蒲州。
新安郡:秦置新安縣,故址在今促池境内,屬宏農郡,漢朝因之。西晉朝太康元年(庚子,公元280年)改新都郡置郡,治所在始新(今浙江淳安),其時轄地在今浙江淳安以西、安徽新安江流域,祁門等一帶地區。東晉末分置東垣縣。北周保定間置中州,建德間廢,改置新安郡。隋開皇年間改新安郡爲穀州,後穀州與新安郡交相代替,隋大業初年省東垣入新安。隋朝時期的新安郡是由歙州改置,後移治休寧(今安徽休寧),再後移治到歙縣(今安徽歙縣)。唐貞觀年間移治於今新安,後不複變。
清河郡:西漢高祖劉邦五年(己亥,公元前202年)置郡,後屢改爲國,漢元帝永光年間(公元前43~前39年)後期爲郡,治所在清陽(今河北清河)。東漢改爲國,移治甘陵(今山東臨清),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清河縣至山東省博興縣、臨清縣一帶地區。元朝以後轄地在今河北省清河市及棗強縣、南宮縣各一部分、山東省臨清縣、夏津縣、武城縣及高唐縣、平原縣各一部分地。
堂號
河東堂:以望立堂。現居青海省民和縣松樹鄉一帶有一小部分聶氏家族。
新安堂:以望立堂。荆林聶族、升山聶族等堂號。
憫農堂:唐朝進士聶夷中,很同情農民,寫有《憫農詩》(二月賣新絲,五月舂新穀。醫得眼前瘡,挖卻心頭肉。)。膾炙人口。
垂裕堂:湖南衡陽縣金蘭鎮雙厚聶族的堂號,人口五萬餘。
光裕堂:江西豐城、湖南衡山後山、常寧松柏答家洞等聶族堂號。
崇德堂:江西樟樹、湖南衡山前山的荆林聶族堂號。
三禮堂:湖北監利聶族的堂號,人口七萬餘。
崇本堂:江西泰和縣塘州鎮桃源聶族堂號。
理學堂:湖南省武岡市稠樹塘鎮楊柳村聶族堂號。
賜書堂:資料有待補充。
環溪堂:資料有待補充。
肇修堂:資料有待補充。
問政堂:資料有待補充。
聶譜文獻
江西宜黄聶氏宗譜十六卷,(清)聶心良、聶心煥等纂,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常山市獅子口鄉丁家塢村。
浙江衢州聶氏重修宗譜,(清)聶紹標等修,清光緒四年(公元1878年)三禮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湖南沅江聶氏四修族譜十二卷,首三卷,(清)聶正貽、聶正澐、聶大並等纂,清光緒四年(公元1877年)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卷首、第一~二卷。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湖南臨湘聶市南莊謝氏九續族譜,(清)謝守琨纂,清光緒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今僅存第一卷。
四川長壽聶氏族譜四卷,(清)聶合忠、聶獻廷修,清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四川省長壽縣晏家鄉紅旗村。
湖莊聶氏四修譜兩卷,(清)聶典顺等纂修,清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肇修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江西清江湖莊聶氏四修族譜二卷,(清)聶典顺、聶凌漢等修,清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肇修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冊。現被收藏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吉林大學圖書館。
江西清江城西香田聶氏重修族譜三卷,(清)聶志劍纂,清光緒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三禮堂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江西師範大學圖書館。
湖南灃縣聶氏族譜六卷,(民國)宋雲清纂,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木刻活字印本,今缺第三卷。現被收藏在湖南省灃縣檔案館。
湖南衡山聶氏家譜四卷,(民國)聶其昌、聶其煌等編,民國五年(公元1916年)鉛印本。現被收藏在遼寧省大連市圖書館。
安徽潛山聶氏六修族譜三十卷,首一卷,(民國)聶驥君修,民國五年(公元1916年)問政堂木刻活字印本,今缺第二卷、第八卷、第十四卷、第十九卷、第二十四卷、第二十八卷。現被收藏在安徽省安慶市圖書館。
廣東南海聶氏家譜,(清)聶綽彝編,民國年間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廣東省中山圖書館。
第一序
祖始於江西省吉安府泰和縣,地名圳上東鄉,開基迨(dai)始。
【仕臣】(前一代)公,唐季官京都御史,配盛氏,鏇任就居南昌府豐城縣,地名豐家村。生子四,聶元光、聶元明、聶元正、聶元大。聶元明、聶元正、聶元大三公繼承右江,仍居江西泰和。
【聶元光】(前二代)公,擢(zhuo)登科第,官任長沙府通判,配董氏。生四子,聶榮、聶向、聶透、聶敷。聶元光,唐莊宗同光二年(五代十國時期,後唐壯宗二年,即公元924年,——轉載者注),辭職未歸,寄居長沙黄道門配凌坡,於同光三年赴湘鄉縣,暫寓優府廟前,遍覓陰基陽宅;聶元光公,遷居衡州府衡山縣大悲,地名金華;
【聶向】(前三代)公,擇地辰州龍潭金華鋪,地名西洋,則爲餘族分派之始祖;聶透公,立基湘鄉縣長安鄉雷家村,地名卯(印)溪;聶敷公,由卯(印)溪遷居寶慶府邵陽縣,地名玉橋鋪。生二子,聶致堯、聶致舜。聶致堯生二子,聶承龍、聶承虎;聶致舜生二子,聶承富、聶承貴。承貴見玉橋鋪基址湫隘(jiao、ai),隨遷新溪永寧鄉,地名高坪。舜祖二子承富、承貴,複移居楓樹林,柴木溪,轉徙崇山里。由斯以觀,則餘族之派衍湖南省者,
【元光】(前二代)公,官湖南長沙始焉。(郡廪生:廷弼.撰)
【河東堂】
炎帝後裔聶,起源河北,祖宗薑太公。 《元和姓纂》記載:“衛大夫食采於聶,因以爲氏。”又漢代學者史游在其《姓氏急就篇》的姓字注也指出:“聶本地名,因以爲氏。”我國的聶氏家族最初出現於衛國,以地爲氏,迄今大約3000年的歷史。但追究其姓源,則系出於薑姓,望出河東。齊丁公分封其支子於聶邑[城] ,爲齊國附庸,其後有聶氏。
聶氏源出於春秋時齊國丁公的後代,子孫封於聶城(今山東省茌平縣西),後裔以封地爲姓。聶氏望出河東郡(今山西夏縣西北禹王城),堂號稱河東堂。堂聯雲:“草澤辛楚第,晚唐詩韻家”。典出唐代詩人聶夷中,字坦之,河東人,家境貧寒,擢進士,曾任華陰縣尉,仕途不得意。他經草澤辛勞,仿景寫意,詩韻雅俗兼美,受人稱賞,影響當時。又雲:“貢士得人(聶昌),憫農有詠”(聶夷中)。“播千古英風之俠(聶政),謀九重撻武之豪”(聶壹)。 ,後以國爲氏,於亡國後遷至衛。衛國本是薑太公的子孫所建,因而他們的老祖宗應是薑子牙。望族居河東郡(今山西夏縣北)。 戰國時韓國有俠客聶政。三國吳有丹陽太守聶友。唐代末有詩人聶夷中,。宋代有臨州人聶昌;新安人有翰林院侍讀學士聶冠卿。清代衡陽人有聶緝規,爲曾國藩之婿,曆官江蘇巡撫;長山人聶際茂,通五書,尤工篆刻,官至京師。
再續族譜前言:近因有機會讀到數姓族譜,都以一姓爲脈,記人丁繁衍狀況,常有“家訓”作爲該姓教育子孫的准則。族譜是人類生命鏈的延續;是一個家族繁衍過程的民間歷史記錄;是唯一一種將名人、權貴和庶民並列的史籍。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曆代都有編寫和記錄家譜者。綜合各族“家訓”,可窺中華民族之魂。我姓族譜中所立“家訓”要求族人“重學”、“修行”、“禁淫賭”、“戒煙毒”、“不違國法”、“慎重交友”、“以勤立業”、“以儉成家”、“智力致富”,如能爲官當以國爲重家爲輕;爲民當自食其力,創業有成,不成爲國家和我族之廢人。
因此頗愛教益,則生續譜之念,加之族人也殷切希望有人成頭續譜,我族原族譜至今近百年,多代無記載等諸多因素,促使我增強續譜信心,爲此我與正明、全三、輝炳、基成商議一至同意,分頭調查,收集抄本,所到之處族人無不鼎力支持。據原譜載“吾系出薑姓,自齊丁公封支子於聶城,因以爲氏”;“史載河間衛大夫食采於聶,因以爲氏”。以上是否我嫡宗未考證。我姓雖在史籍中名人不乏,但未考證,不錄入譜,以避沽名釣譽,遺笑後世。再譜以“記前人之實而傳後人之信”爲准則。
近代我姓也不乏名人,如聶榮臻、聶力、聶榮貴、聶勳財等,但望後代不以他們的名譽爲炫耀資本,當繼其志,努力奮鬥,創豐碩業績於未來。
我祖從江西遷到貴州時,把在江西帶來的老族譜丟失,於是在清朝嘉慶元年丙辰(即公元一七九六年)十月左右重續族譜,在江西部份因無據可考,故未載入譜中。該譜本爲大本,後於民國丙辰年(公元一九一六年)夏重續譜,改爲小本。現因大本未找到。隻以小本爲據再續。因史料不足,時間久遠,族人分散,多無聯繫,無力將其全續,僅能把原譜中長房(天佑祖)之後查確部份相續,根據當今政策,把女兒、女婿也錄入譜中。原譜中的“家訓”、“治家格言”等將其增減,譯成現代語言載入譜中。由於人力不足,譜中難免有錯漏之處,持譜人可據實修改增補,另根據以後新增人口可在後面空白面中記載。
江西省贛北地區幕阜山區修江流域修水、武寧、德安三縣終繁衍有北宋徽宗朝戶部尚書聶昌子孫,三縣聯合修家譜,稱爲修江聶氏尚義堂。東漢聶琳公遷居河東郡,七世共炊,漢帝旌其門爲尚義,爲尚義堂得名,又稱爲河東世第。因三地尤以武寧聶氏爲多,繁衍有四十八莊(自然村),人口五千(指男丁),總人口一萬,稱爲修江旺族,故又稱爲武寧聶氏尚義堂。其中眾多遠遷湖北大冶松山、蘄春,陝西白河、旬陽、安康,貴州畢節、仁懷,四川成都等地。修江聶氏尚義堂總譜正在編輯中,凡屬以下外遷同宗有誠意參與合修者,速來我地聯繫商議合修,並分享家族文化,共同建設我族尚義堂,光大聶昌精神。其中湖廣填四川時,眾多遷至陝西白河、旬陽,貴州仁懷,四川等地,家譜有記載,口頭亦有流傳。聶網上有陝西白河聶彥劍尋根,證實從我地遷出。由於遷出較多,難以一一統計,特將四十八莊之一的東灣莊作爲代表,列出外遷名單。經統計,僅東灣一莊遷至陝西白河、旬陽,貴州仁懷等 地標字輩人口就高達60人。
河南濟源承留鎮聶姓尋根據族譜記載:
始祖聶茂,晉人也,自公遷濟邑北杜村娶栲栳村李氏之女生聶美 爾時平地山地不計其數餘糧無算。(從晉何地遷入無記載)
於大明正統二年四月朔日聖旨旌河南省懷慶府濟源縣善民聶茂。 ....................
現謹將各世祖列出爲紀:
始 祖:聶茂
二世祖:聶美
三世祖:聶鼇 聶福
四世祖:廷玉 廷瑞 廷欽 廷厚 廷璽 廷潤 廷佐 廷佑
五世祖:鸞 鳳 貫 玄 平 直 佩 沖 隆 擴 廣 傅 良 增 琴 棋 書 畫
自六世祖輩字:萬 永 應 奉 世 宗 延 起 景 天 國 有 懷 憲 乃 積 同 慶 喜 成
1989年冬,諸公籌措朝祖廟祭祖墳續家譜期望永世相傳。祖繁不及記載,將八世祖應芷遷河南濟源大峪村(現該村遷至濟源承留鎮)七子分爲七門始續記。
續輩字: 宗功繼繁榮 家道兆年興 志思承先德 太和祥瑞恒
尋祖覓根,自始祖茂公以上無考,
江西宜春萬載聶氏六修族譜新序;
自萬載縣城向東去數里山清水秀大有可觀此何地也東歧高峰喬松白鶴岡樓一看有笑可直驕傲宜人滿暢其懷我祖先一清公熙朝善士當世奇人志在高山流水遍游名山川由上高敖陽寨溪至萬載而東歧觀景娛情流連往返遂蔔居於此焉祥鍾地脈竈發千煙福自天申氣更萬象十餘世成一世族爲了世代遠人繁恐親疏莫辨失序生殁婚嫁恐無所直維成公不勞立成草譜易失草式至乾隆十年由維和公等竭闕精神始輯族譜吾東歧聶氏之族譜於時有也重修於乾隆四十一年又於嘉慶辛酉年再修又於道光二十九年重修後又於民國九年再複修至今七十五年多年深月久生日繁存殁莫識舊歲經各房全族商議決定本族之譜再行重修不容稍綬各位捐款等大力支持擇吉日設付款印刷人所載之俾傳後子孫不忘爲有敬祝序族人大發大旺大富發子發孫萬年長謹以爲序
太始祖,大宋戶部尚書。諱昌,字賁遠,號居庵,乃宋朝進士,原籍江西省撫州府臨川縣。稽查南雄府始興縣新村《聶氏族譜》,奉宋朝崇義公爲始祖。以吾昌公爲五世叔祖也,祖初仕爲河南開封府君,尋升光祿寺大夫,戶部尚書,同知樞密院事。奉旨與耿南仲同議兩河疆界,至絳州罹,因金人之難而盡節焉。時終於宋欽宗靖康元年十一月丙辰日蒙。
帝賜謐忠愍公祖,妣趙氏(郡主),誥封一品夫人,合葬於古岡懷仁都一圖五甲,土名汾水岡蓮花台五馬欽泉山,坐壬向丙税歸。
源清都一圖五甲聶億萬戶丁聶發。
二世祖,宋敕授文林郎,特受南雄府始興縣知縣,諱發,字成之,號振樂。……
據山東蓬萊聶氏宗譜記載:明洪武五年聶姓始祖從小雲南(山西雲台山南),經山西省洪洞古大槐樹處遷到山東莒州,一百多年後聶姓先祖開始外遷;蓬萊市北溝鎮聶家村始祖聶龍、聶虎背負其考妣(聶富夫婦)骨殖來此落戶,並取地名《聶家村》;其兄弟聶鳳留在莒州原地。目 前蓬萊聶氏已經傳二十代;
蓬萊聶氏始祖:聶富魯氏;
二世祖:聶龍孫、曲氏,聶虎薑氏,聶鳳(留在莒州);
三世祖:(龍祖子)守奉闫氏,守用趙氏;(虎祖子)守仁王氏,守禮楊氏;
四世祖:(守奉子)景道王氏景祥李氏景顺薑氏;(守用子)景海王氏;(守仁子)景陽李氏景玉王氏景和郝氏;(守禮子)景通闫氏
《蓬萊聶氏八大門》。(景祥子)聶松,(景顺子)聶安李氏聶寧薑、頤氏聶振王氏聶全張氏,(景海子)聶羌吳氏,(景陽子)聶棟薑氏聶權楊氏聶樞李氏聶柱闫氏,(景玉子)聶檠盧氏聶架王氏聶果李氏,(景和子)聶槐;從第六代開始家族班行詩爲:允孔(長)承文(十世爲兩字);國元忠開希振鴻萬兆同昌福德長[另一支第十一世爲國元忠厚治家久詩書宗功繼世長
古書記載登州府就是現在的山東省蓬萊市;凡自稱祖籍是登州府的族人,可以斷定爲蓬萊聶氏家族的後裔。有的在東北的聶族傳說是“小雲南”來的,大多也是蓬萊遷到東北的
聶氏重修宗譜序<1697年>
餘祖衛大夫僎食采於聶, 周天子緣地賜姓以褒厥功, 此聶氏之所由始也. 肇自河東, 盛於河南. 軹深井里, 政公至今有生氣焉. 臨江樟鎮所祀惠列王者,東晉之所追封也。
至隨湻化公自鄭州宰豐邑, 遂蔔居於河塘之摺桂鄉. 至唐十世祖洪英公始徒長樂川塘. 自唐曆宋, 富甲鄉邦, 人文疊起. 元末遭亂, 遷居星散, 因有樓前龍岡, 亭子橋, 汾陽, 楓溪, 杏樹下等處.
予十六世祖源中公由川塘擕其子孟和, 仲和, 覽夏陽之盛,, 遂蔔居焉. 孟生四仕, 仲生五最. 不數傳, 人煙繁盛, 居地輻輳, 富甲鄉鄰, 鑿井凡九. 石巷若城, 因名其里曰城上, 俗呼爲巷里者是也.
明弘治間, 我登顯公至暮年, 秉先機之哲, 恐極盛之下難乎爲繼, 近見寒源樹木陰翳, 山明水秀, 遂由夏陽而遷焉. 雖不敢自稱巨富, 亦庶幾城上初年之盛.. 雲顯公蓋孟支仕良之後也.. 仕忠仕宗並仲支子孫多留城上. 仕貴之後移居新屋. 遠而徒長沙烽子沖者, 則祥伯侄焉.. 徒新市炭塘街者, 則有傑兄與儒焉.. 徒辰元有思學. 徒三楚有至義. 徒黔地有文臣. 近則蔔鄰而居者有世麟與世坤焉. 此皆孟支四仕之苗裔也.
濟明濟萬擕其孫文春徒長沙繆家段, 此仲支五最之分派. 要之皆源中公一人所自出也.
夫聶氏一宗閱數遷而至夏陽. 由夏陽而複近徒寒源, 同寒源而遷者已難悉數. 則後之由夏陽寒源而遷者又不知凡幾也. 不有譜也如何而識之. 此家嚴同叔氐諱文煌者,建袔甫畢即有志於譜。凡自源中公,登顯公以下,其生,名,冠,娶,悉命升脱稿藏之,急需鐫刻,適有龍岡維琬,亭子橋維聖,維修。汾陽許俊,映珽。楓溪許鵬等,拴同重修宗譜。予愧非史才,何敢效龍門之業。常懷祖德,實有切歐蘇之思,誼切同宗,爰錄而公諸梨棗。庶後之讀斯譜,愛敬之意油然而生
。雖支分派别,溯流可以窮源,由本可以得末。不特夏陽寒源而知爲川塘之流,即百世以後,人文蔚起,食采他邑者皆當知自衛大夫以來,祖功宗德之所致也。予小子又何敢忘所自也耶!敬書以爲序。
明知先祖由江西江由瓦砌壩遷至六洲,但此時幼嬰不知前事,從此吾聶氏從“醇公”-之前斷代,隻好以繈褒之嬰“醇公”爲一世,給後人留下了一個難解之迷。
我族在清嘉慶十年建祠。祠額爲“河東郡聶氏支祠”,尊醇公爲一世祖,苦等二十五年無-人前來聯祠,在清道光十年,
首創譜牒,譜題爲:“河東郡聶氏支譜”。字派爲:宏 我 世 緒 運 際 其 昌 紹 承 貽 燕 福 慶 綿 長。
隨後重修於清光緒十年,
續修於清光緒三十四年,
四修於民國三十二年,
五修於1995年夏。五修新字派爲:景行維賢德澤遠颺端方正大敬業久康。 -目下,我族已超千眾之多,主要居住在六安市金安區孫崗一帶爲多。老譜中有提示斷-代前的部分先人名諱,並要求後人來考證,幾經查閱〈六安洲志〉無載。
(一)元明朝吾聶氏有洲乘記載的就有:
聶輝:元末將軍,事蹟傳載洲承,四將軍:輝公之弟,名失考,鼎革後盡節於九公山麓。忠義傳載洲承,
聶英:輝公予除襲將軍,除昭信校尉,六安千戶所,百戶後改爲六安尉左所,事蹟傳載承洲,
聶俊;英公弟,襲職千戶,聰;俊公孫,襲職以廣西討贼功升本 尉支揮。 -上列諸公忠義之蹟,皆顕著於前元明,因後裔之系斷代而失詳,難追溯第,據《六安-洲志》謹書, 其名以待後世詳考焉。 -善清,善性,善明,士英,士睿,良貴,世珍,上又列諸公,其長幼行次,世系皆無-考,謹書其名亦姑任闕疑而已。 -
上述譜中補載之事,留給後人一道追思之題,實難完美,洲志無載,隻待求其佐證。
聶氏家譜序
……振樂翁,隨宋南渡,蒞任南雄始興縣令,因運糧接濟擔州,經古岡而卒。子麗寰翁,任朝議大夫,國子上舍人,由太學奔喪,遂於象山下蔔築而居焉。孫家積尚,宋朝郡主,爲郡馬,世篤忠貞,勤勞,王室所爲衣冠之美。無替厥先術業之隆,有光厥後者也。然當麗環翁之殁也,存子女四人。天錫、天銀,幼沖五祖姑於歸未久,遂賦柏舟;惟七祖姑未字,於時倘兩祖姑他適家胙有不瀕於危者哉。則天錫、天銀二翁,且不保曷有家積翁之嗣興也,實賴其姐妹矢志撫育弱弟,世胄之隆,蓋以此矣。其貞節孝顺之風不遠賢,於軹深井里仗弟屍而泣,以著俠烈之名聶政姐乎,後有明之旌庶足報耳。至元朝滄浪翁始由象山遷於魁溪,胥,字江滸,號曰滄浪。軒日與黎秋坡翁、鄧退庵翁諸先生賦詩寄傲,其後或隱或仕,代有達人。熙自國朝克瓚令緒百餘年間,擧孝廉者九,應明經者十,文司秉鐸,武列於城。暨夫游太學登上庠,縷指難計,苟非世德作孚烏有此哉。此皆不援不附,可與國史同參而爲信譜者也,是存世者譜也,而當知世之重輕也。然世之重以德,譜之重以言重德乎,重言乎,均在厥後矣。是爲序。
聶姓字輩排行
山東泰安聶氏字輩:“泗上克玉傳兆升修紀廣紅慶永可維”。
山東即墨聶氏字輩:“吉永振仁守堂”。
山東費縣聶氏字輩:“永□□□□廷懷京印家發廣”。
山東德州聶氏字輩:“宜司振培志乃”。
山東蓬萊聶氏字輩:“國元中開希振紅”。
山東濟寧聶氏字輩:“衍培高吉遵尚其智起俞世業永守義爭”。
湖北鶴峰聶氏字輩:“子啟率祖景”。
湖北孝感聶氏字輩:“奉(鳳)丹廷華文章世澤”。
湖北宜賓聶氏字輩:“興容同希宗延光有儒鴻才敏孟學士明德應世崇”。
湖北應城聶氏字輩:“太成學守中文恒大勝”。
湖北安陸聶氏字輩:“朝國永天……”
四川成都、綿陽聶氏字輩:“世代榮華啟嚴登季少忠文明成擧秀亭貴永如松”。
四川樂山沐川聶氏字輩:“亮子閏鑾廷弘懋聖文有天雲相元大光永安世昌望重家幫貴隆輔弼喜慶明良運臻道泰會際平康”。
四川筠連聶氏字輩:“朝運際多昌道正登孝友安”。
湖南益陽聶氏字輩:“包兆玉學風雲廣”。
湖南沅江、湖北蒲圻、漢壽、武陵聶氏字輩:“光明正大仕志純良宗功丕放家道更昌”。
湖南松花聶氏字輩:“仕大永吉仁家傳昭篤慶移姓喜龍昌孫書席尺長”。
雲南昆明聶氏字輩:“君臣敏學文昌國本盛世”。
雲南尋甸聶氏字輩:“國家富有山水相連”。
雲南聶氏一支字輩:“國正天興顺官清民自安”。
重慶黔、彭聶氏字輩:“祖言文鳳廷應有百萬名詔國禮學顯榮華世澤興仁年登中孝克昌振家聲光天開宏德大顺心永遠”。
重慶萬州聶氏字輩:“國章文字禮義學道發福其家詩”。
河南項城聶氏字輩:“萬連(登)本世永”。
河南南陽聶氏字輩:“福……書子榮宗”。
安徽潛山聶氏字輩:“嘉學明時盛詩書世代昌聞聲鹹大振茂德定齊芳”。
福建泰寧聶氏字輩:“思遠長來……”
河北涿州聶氏字輩:“永九寶術志”。
江西九江瑞昌武寧聶氏字輩:“智海成國彥文武玉庭芳”。
聶氏一支字輩:“金應聞先子正秀永發興國清天下顺富貴的德安寧”。
聶氏一支字輩:“世乾克鴻運少書香”。
資料有待補充。
聶姓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源自聶國;望出河東:全聯典指鞏姓的源流和郡望。
豪俠報德;寒士憫農:上聯典指戰國時期的韓國軹人聶政,因避仇隱於屠者之間。韓烈侯時,大臣嚴遂和相國韓傀在爭權中結下怨恨,求聶政代爲報仇,送黄金百鎰爲聶母祝壽,聶政以母親在不許爲由,當時未答應他。母親去世後,他單獨持劍入相府刺殺了韓傀,然後自殺。下聯典指唐朝時期的詩人聶夷中,字坦之,河南人,家境貧寒。鹹通末年中進士,官華陰縣尉,仕途不得意。其詩多爲五言,語言通俗,爲晚唐詩中的優秀之作,《傷田家》一詩描繪了農民的疾苦:“二月賣新絲,五月糶新穀。醫得跟前瘡,割卻心頭肉。我願君王心,化作光明燭。不照綺羅筵,遍照逃亡屋。”
憫農有詠;貢士得人:上聯典指唐朝時期的聶夷中,工詩,有《田家詩》:“二月賣新絲,五月糶新穀。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下聯典指宋朝時期的聶昌,由太學上舍累官戶部尚書,領開封府。遇事奮然不顧,敢誅殺。
 
五言通用聯:
草澤辛楚第;晚唐詩韻家:此聯爲聶氏宗祠“賜書堂”堂聯。
 
六言通用聯:
隱娘得師成俠;書兒誅盜酬恩:上聯典指唐朝時期的聶隱娘隨老尼學成劍術。下聯典指清朝時期的聶書兒之父命案遭冤,得臬司昭雪,乃獻書兒爲婢,後臬司落職歸,遇盜,書兒皆誅之。
 
七言通用聯:
河山依舊風光美;東方既明氣象新:此聯爲以鶴頂格鑲嵌聶氏郡望“河東”二字的嵌字聯。
播千古英風之俠:謀九重武士之豪:上聯典指戰國時期的韓國軹人聶政事典。下聯典指漢代巨富聶壹事典。
 
八言以上通用聯:
摩天嶺上,勇名傳萬古;連山關前,功勳蓋千秋:全聯典指清朝時期的直隸提督聶士成,合肥人。性勇敢,清光緒年間中法越南之戰時,他防守台灣有功。中日之戰,士成以孤軍守摩天嶺,屢退日寇,收複連山關,殺日寇軍官。後總統武毅軍。八國聯軍攻天津時,聶士成力戰拒敵,終於陣亡。
俠烈同出一門,捐軀靖難;節義上聞十事,下詔旌閭:上聯典指周朝時期的名士聶政事典。下聯典指宋朝時期的史士聶堯事典。
酒罷客將歸,一閣崢嶸斜照紫;曲終人不見,數峰杳靄暮煙青:此聯爲雲南省昆明圓通山聶耳亭聯。亭在圓通山頂,爲紀念人民音樂家聶耳(公元1912~1935)而建。聶耳,原名守信,字子義,一作紫藝,雲南玉溪人。1935年7月17日,在日本神奈川縣藤澤市鵠沼海濱游泳時,不幸溺水逝世。作有歌曲三十多首。其中《義勇軍進行曲》,於1949年9月27日經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議,作爲中華人民共和國代國歌。1978年經集體填寫新詞後,由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於同年3月5日通過,定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
聶姓名人
聶姓歷史名人
聶政:(公元前?~前397年待考),軹邑深進里人(今河南濟源軹城)。著名戰國時期韓國俠客。
春秋末期,韓國大夫嚴仲子受丞相俠累的迫害流亡他國。游曆各地,欲尋俠士爲自己報離鄉之恨,刺殺俠累。後聞聽魏國軹地人聶政因殺人避仇,擕母及姐隱蹟於齊國,在市場做市販屠狗生意。其人仁孝俠義,武功高超。嚴仲子遂赴齊,尋至聶政所居,數次登門拜訪,並備酒饌親向聶母致禮,贈黄金百鎰與聶母爲禮。聶政堅辭不受,但已心許嚴仲子爲知己。
不久,聶母辭世。嚴仲子親執子禮助聶政葬母,聶政感激在心。此後,聶政服母喪三年,並嫁其姐。無一切後顧之憂後,聶政到嚴仲子府問得其仇家具體情況,並謝絕嚴仲子爲他提供的敢死隊相助的要求,隻身去韓國爲嚴仲子報仇。
俠累府宅護衛森嚴。當時俠累正高坐府堂,執戟甲士侍立兩旁。聶政仗劍直入韓府,諸多甲士反應不及,聶政以白虹貫日之勢長劍已刺入俠累胸膛,俠累頃刻命喪。頓時府中大亂,甲士們齊上圍攻聶政。聶政仗長劍擊殺數十人後,難逃重圍,遂倒轉劍柄,以劍尖劃破面頰,剜出雙眼,破腹而死。
聶政死後,韓王暴其屍於市,懸賞購求能辨認其人者。聶政的姐姐聶榮聞聽消息,即刻與人言:“此必聶政,昔蒙韓相仇人嚴仲子國士相交,政必報其知遇之恩,我當往認之。”遂動身赴韓,至市,果認出屍乃聶政。聶榮抱屍慟哭,大聲道:“此軹地深井里人吾弟聶政啊!”
路上有往來人,好心勸止道:“此乃刺韓相之凶手,韓王懸賞千金欲求其姓名,你不躲避,怎麼還敢來辨認呀?”聶榮回答:“我知道!聶政之所以蒙受屈辱隱蹟於市販之中,是因老母在堂,我尚未嫁。嚴仲子認識吾弟聶政於屠販之中,屈身結交,此深厚知遇之恩怎可不報!士爲知己者死,聶政不過是因爲我才毁壞自己的軀體,以免被人辨認出來牽連與我。但我又怎能害怕被牽連而任聶政的英名埋沒!”
話說完,聶榮長呼三聲 “天!天!天!”然後自殺於聶政的屍體旁。有市人感其姐弟俠義,收其屍厚殮之。
 
聶良:(生卒年待考),著名漢朝穎川太守。見《漢書》。
 
聶尚:(生卒年待考),著名漢朝護羌校衛。見《漢書》。
 
聶壹:(生卒年待考),著名漢朝雁門馬邑豪。見《史記》。
 
聶季寶:(生卒年待考),襄城人。著名東漢文士。鄉黨以爲賢能。欲拜會名士李膺,以出身寒微不敢見。杜密知其賢,轉告李膺。李膺隨呼季寶相見面,與之言談,當即評論寶當作國士。後季寶果如李膺所言,爲國大器。《河南曆代名人詞典》。
 
聶友:(生卒年待考),字文悌;豫章新淦人。著名三國時期孫吳大臣。丹陽太守,神明正直、國賴以康,東晉朝追封爲“英明惠烈王”,建祠於樟樹鎮(今江西)祀之。
 
張遼:(公元169~222年),原姓聶,字文遠;雁門馬邑人(今山西朔縣)。著名東漢末三國時期曹魏政權將領。 張遼是西漢初年著名商人聶壹的後代,後來聶氏族人爲了避難而改姓張。
 
聶熊:(生卒年待考),三國人,著名曹魏國中書令。
 
聶師道:(生卒年待考),字宗徽,號“問政先生”。著名三國時期孫吳國國師。修道之所在南嶽衡山的降真觀(舊名白雲觀)。
 
聶道真:(公元270~340年待考),晉懷帝時人。著名晉朝佛學家。 晉懷帝永嘉中(公元307~312年)將竺護法譯着編成《眾經錄目》,其中包含他自己的譯着。這部最早的佛教經錄也稱《聶道真錄》,亦稱《竺護法錄》,其着錄内容包括佛經的書名和翻譯時間。
 
聶松:(生卒年待考),著名南朝梁國畫家。善畫人物,與嵇寶均齊名。無的師範,而意兼真俗。賦彩鮮麗,觀者悦情。若辨其優劣,則僧瑤之亞。有支道林像傳於世,姚最謂其畫“賦彩鮮麗,觀者悦情,爲張僧繇之亞。”
 
聶夷中:(公元837~884年待考),字坦之;河東郡人(今山西永濟)。著名唐末詩人。
聶夷中,河東人。唐鹹通十二年(公元871年)登第,曾官華陰縣尉。
由於出身寒苦,仕途失意,詩篇中多有關懷民生疾苦和諷喻時世之作,語言樸素流暢,言近意遠。
其詩語言樸實,辭淺意哀。不少詩作對封建統治階級對人民的殘酷剝削進行了深刻揭露,對廣大田家農戶的疾苦則寄予極爲深切的同情。
代表作有《詠田家》、《田家二首》、《短歌》、《早發鄴北經古城》、《雜怨》等,其中以《詠田家》和《田家二首》(其一)流傳最廣。《詠田家》寫農家不停地勞作種收,但隻不過是以“剜卻心頭肉”的代價來“醫得眼前瘡”,雖勤勉不息,但終究是爲他人(官家)作嫁衣裳,自己仍過着朝慮夕食的生活。所以詩人大聲疾呼:“我願君王心,化作光明燭。不照綺羅筵,隻照逃亡屋。”讀來真令人不禁心弦叩響,產生發自靈府深處的極強共鳴。
在唐朝末期日趨浮豔頹靡的詩壇上,聶夷中是一個以反映社會現實而顯示其創作特色的詩人。他和皮日休、於濆等人的詩風比較接近,卷中常可見到關懷民生疾苦或諷喻時世之作。在藝術表現上,他一反當時雕飾藻繪的不良風氣,常出之以淺近平樸的語言,明暢自然,具有一定的藝術感染力。還在封建時代,有些評論家就稱他的詩“言近意遠,合三百篇之旨”。他現存詩共三十二首,載於《全唐詩》。
在他的詩中,也有不少嗟貧傷老、陶情醉飲之作,這固然是由於黑暗現實壓抑所致,但也流露了封建時代某些知識分子消沉的個人情緒。
 
聶從義:(生卒年待考),唐朝人,曾參與討論禮法制度、監造祭器。
 
聶文進:(生卒年待考),並州人。著名五代後漢大臣、將領。少爲軍卒,善書筭,給事漢高祖帳中。後漢高祖鎮太原,以爲押司官。後漢高祖即位,曆拜領軍屯衛將軍、樞密院承旨。周太祖爲樞密使,頗親信之,及謀殺楊邠等,文進指揮殺戮,以爲己任。後漢隱帝遇弒,文進亦見殺。
 
聶文進:(生卒年待考),並州人(今山西太原)。著名五代時期後漢將領。曆任兵馬押司空、樞密院承旨、屯衛大將軍。後漸驕横,與李業叛亂,爲郭威所殺。
 
聶崇義:(生卒年待考),河南洛陽人。著名後周、北宋大臣。
少擧《三禮》,善《禮》學,通經旨。
漢乾佑中期,累官至國子《禮記》博士,校定《公羊春秋》,刊板於國學。
周顯德中期,累遷國子司業兼太常博士。世宗詔崇義參定郊廟祭玉。
聶崇義因取《三禮圖》再加考正,宋建隆三年四月表上之。宋太祖覽而嘉之,賜崇義紫袍、犀帶、銀器、繒帛以獎之。未幾,卒,《三禮圖》遂行於世,並畫於國子監講堂之中。
 
聶冠卿:(公元988~1042年),字長孺;歙州新安人(今浙江新安)。著名北宋大臣、學者。
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進士。以薦召試學士院,充館閣校勘,預撰景祐廣樂記。
曾奉命出使大遼國,大遼國君主慕其文詩,禮遇甚厚。宋慶曆元年(公元1041年),以兵部郎中知制造拜翰林學士、判昭文館兼侍讀學士。
宋慶曆二年(公元1042年)逝世,終年五十五歲。
嗜學好古,尤工詩。著有《蘄春集》等,今已失傳。
 
聶厚載:(生卒年待考),宋朝人。著名宋朝官吏。宋皇佑中知秀州,以循政聞。
 
聶昌:(公元1083~1132年),字幸遠;撫州臨川人。著名宋朝大臣。
始繇太學上舍釋褐,爲相州教授。召除祕書郎,擢右司員外郎。以直龍圖閣爲湖南轉運使,還爲太府卿、戶部侍郎,改開封尹,複爲戶部。昌本厚王黼,既而從蔡京,爲黼所中,罷知德安府。
又以鄉人訟,謫崇信軍節度副使,安置衡州。
宋欽宗立,拜兵部侍郎,進戶部尚書,領開封府。昌遇事奮然不顧,敢誅殺。
李綱之罷,太學生陳東及士庶十餘萬人,撾鼓伏闕。王時雍欲寘東等獄,昌力言不可,乃止。京師戒嚴,拜同知樞密院。入謝,即陳扞敵之策。金人再議和,割兩河。詔耿南仲及聶昌往,至絳,絳人閉壁拒之。聶昌持詔抵城下,縋而登。州鈐轄趙子清麾眾害聶昌,年四十九。
宋建炎四年,贈觀文殿大學士,諡忠愍。其父聶用之,年九十,以憂死。
聶昌爲人疏雋,喜周人之急,然恩怨太明,卒至禍變。
 
聶山:(生卒年待考),宋朝新昌人。著名宋朝學者、大臣。山有讀書堂,在新昌慶門院,自序雲:頃歲讀書於此。面方池,池面有竹百餘竿。一日,洪少穎見訪,題詩壁間。比蒙恩自都司,除河南漕挈,家新昌。尋少穎題,已漫滅矣。追憶其韻,乃和三絕。官至樞密。
 
聶致堯:(生卒年待考),宋朝邵陽人。著名宋朝大孝子。事親孝,臨財廉,周給貧困,邦人義之,列擧孝行節義十事,守宰以聞,詔表其門,張栻爲題其額。
 
聶子述:(生卒年待考),字善之;南城人。著名宋朝大臣。紹熙中進士,官至吏部侍郎。尋以制置使出帥西蜀,勳名益着,已而致政歸。適有盜殺郡守,朝廷遣將屠城。子述單騎至麾下,力陳民冤,乃止,殺其渠魁,民賴以安。卒,諡文定。
 
聶紹元:(生卒年待考),字伯初,自號無名子,宋朝歙縣人。好文史,尤精玄學。據傳羽化成仙。
 
 
聶天驥:(公元?~1233年待考),字元吉;山西五台人。著名金國大臣。
至至寧元年進士,調汝陰簿,曆睢州司候、封丘令。
金興定初年,辟爲尚書省令史。尋授吏部主事,權監察御史。忤太後旨。出爲同知汝州防禦使事,未赴,陜西行尚書省驛召,特旨遙領金安軍節度副使,兼行尚書省都事。
未幾,入爲右司員外郎,轉京兆治中,尋爲衛州行尚書六部事。慶陽圍急,朝廷遣宿州總帥牙古塔救之,以聶天驥充經歷官。圍解,從别帥守邠,帥欲棄州而東,聶天驥力勸止之,不從,帥坐是被系逮,聶天驥降京兆治中。
尋複右司員外郎。丁母憂,奪哀複職。金哀宗遷歸德,聶天驥留汴中。崔立變,聶天驥被創甚,臥一十餘日。
其女聶舜英謁醫救療,聶天驥歎曰:吾幸得死,兒女曹乃爲謁醫,尚欲我活耶。竟鬱鬱以死。聶舜英葬其父,明日亦自縊。
聶天驥沉靜寡言,不妄交。起於田畝,能以雅道自將,踐曆台省若素宦然。
 
聶珪:(生卒年待考),平定州壽陽人(今山西壽陽)。著名元朝將領。金末率眾降蒙古,以功授平定等州總管都元帥。與元好問、李敬齋等友善。
 
聶輝:(生卒年待考),聶珪之孫。著名元朝大臣。曆任廣東、山西、雲南等地方官,後又任兵、工二部尚書、陝西省參知政事。
 
聶從政:(生卒年待考),著名元朝官吏。大德中守南豐州。其巡行境内,必自齎糧,清苦而能持久,夙興晏罷。修水利,盡地力,旱饑有備。
 
聶炳:(生卒年待考),字韞夫;江夏人。著名元朝大臣。元統元年進士,授承事郎、同知平昌州事,轉寶慶路推官。至正十二年,遷知荆門州,纔半歲,淮、漢贼起,荆門不守,炳出,募土兵,得眾七萬,複荆門。又與四川行省平章政事咬住複江陵。既而贼勢複振,合兵來攻,炳率孤軍晝夜血戰,援絕城陷,爲贼所執。極口罵不絕,贼支解之。未幾,贼陷潛江縣,達魯花赤明安達爾出鬥死,其家殲焉。
 
聶大年:(公元1402~1455年),字壽卿;江西臨川人。著名明朝官吏、學者、書法家。
聶大年博通經史,亦善詩、詞。宣德末,爲仁和縣教諭。明景泰六年(公元1455年)被薦入翰林,不久病逝。
聶大年當時以填詞著稱,但其多數詞作内容偏枯,風格綺靡,境界狹小,實際成就並不顯著。隻有少數詞作尚能較形象地吐露情愫,如《蔔算子•楊柳小蠻腰》描寫“學得琵琶出教坊“的舞女,《蔔算子•粉淚濕鮫綃》描寫“隻恐情郎薄”的怨婦,能將她們的輕愁淡恨,栩栩如生地烘托出來。
聶大年的詩歌,氣骨與其詞相仿。《堯山堂外記》認爲他的《題畫》詩中“玉樓人醉東風晚,高□紅□看杏花”是“真詞筆也”,可以說明他的詩的特點。他的詩也多抒發自己生活中的主觀情思,如“小樓燒燭了殘棋,是我孤舟欲發時。千里宦情雙鬢改,十年心事故人知。□推甲子憐衰態,醉摺名花續舊詩。無限西湖風月好,抱琴相訪莫教遲”。其詩中所常見的“花霧”、“棲鴉”、“綠窗”、“綺閣”、“孤舟”、“吳姬”之類,亦與詞調相似。
 
聶震:(生卒年待考),長山人。著名明朝大臣。洪武中登進士第,曆官戶部員外郎。端謹有守,後升本部左侍郎。
 
聶循:(生卒年待考),明朝江西人,明永樂年間進士。
 
聶好謙:(生卒年待考),字用美;豐城人。著名明朝官吏。明永樂年間進士,知廣州。洞民嘯聚,好謙往撫之,贼皆感泣歸款。遇寇圍城,好謙與布政戴弁發官粟賑之,全活者眾。病卒於官。都御史楊信民哭之曰:平生兩行淚,深爲越人傾。
 
聶用人:(生卒年待考),豐城人。著名明朝大臣。明正統年間,以監察御史出同知、邵武府事。公平廉介,撫民有方。
 
聶大年:(生卒年待考),字壽卿;臨川人。著名明朝書畫家。一目重瞳,穎悟絕人,以詩文名,又善畫。明宣德末期,薦授仁和縣學教諭。教誨有法,士類振起。景泰中,以修史征入翰林。
 
聶豹:(公元1487~1563年),字文蔚,號雙江;江西吉安永豐恩江聶家村人。著名明朝大臣、哲學家。
聶豹是明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考中進士,官廠%8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