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姓

楊姓             

楊姓是現時中國第六大姓氏,在“百家姓”中排第16。根據戶籍管理部門的“全國公民身份信息系統”(NCIIS),楊姓也是第六大姓。根據1977年中國史學家李棟明,在《東方雜誌》發表的一篇有關“姓”的論文上指出,楊姓是全球華人十大姓之一。此姓氏在越南亦有分佈,約佔當地人口1%。在做自我介紹時,通常會將“楊”稱作“木易楊”;但實際上“楊”字的右邊並非“易”,而是“昜”(音同陽)。
編輯摘要
中文名:楊姓
表達式:提出者:楊姓祖宗
提出時間:古代1

楊姓- 簡介

楊姓是當今中國大陸第六大姓,人口眾多,分佈廣泛,在台灣排名第十,至宋代起,楊氏已廣泛分佈於江南廣大地區,並以福建為起播遷中心。總之,楊姓族人在隋唐以前,除集中繁衍於今河南山西陝西三省間地以外,還有以甘肅天水為中心的一線,以湖南、江西為中心的又一線。此後便逐漸向今河北山東內蒙安徽、湖浙東福建廣東四川雲南等地發展,直至遍及全國各地。

楊姓- 姓氏源流

 楊氏出自姬姓,來源有三。
其一,周武王之孫,唐叔虞之次子,晉侯燮父之弟。周康王六年封姬杼為楊侯,建楊國,始以楊為姓。
楊姓楊姓圖冊


其二,周宣王的兒子尚父封於楊(今湖北襄陽一帶),號楊侯。後來,楊地並歸晉國。尚父的後代就用封地名"楊"作為姓氏。其三,周成王的弟弟唐叔,姬姓,名虞。周公滅唐(今山西翼城西)後,把唐地封給他,並賞給他懷姓九宗。唐叔的兒子燮繼位以後,因唐地南有晉水,就改稱晉侯。這樣,唐叔就成了周代晉國的始祖。唐叔的後裔有封在楊國的。楊國(在今山西省洪洞縣東南),春秋時滅於晉國,成為晉國大夫羊舌的封地。羊舌之子伯石,字食我,以封邑為氏,姓楊。被封於楊地者的後代就用封地名"楊"作為姓氏。

楊姓- 賜姓轉姓

因功賜姓
因為建樹功勳而被統治者賜予大姓,以使其門庭生輝,光宗耀祖,是賜姓中最基本的類型。
隋代楊義臣。楊義臣本姓尉遲氏,尉遲氏屬西部鮮卑,為北魏勳臣八姓之一。義臣之父尉遲崇,北周時為定州總管,隋初隨行軍總管達奚長儒與突厥交戰,力戰而死。當時義臣年幼,養於宮中,數年後奉詔宿衛宮掖。由於常在隋文帝楊堅左右,不免引起隋文帝對尉遲崇功業的追憶,於是下詔:“可賜義臣國姓楊氏,賜錢三萬貫,酒三十斛,米麥各百斛,編之屬籍,為皇從孫。”不僅賜予皇室姓氏,還確定了義臣在皇族的輩份,這在受賜姓者中,可謂極受恩遇。
從其養主
最普遍的現象,是他姓之人因為養父或主人姓楊而轉從其姓。
西晉時候,活躍在武都仇池(今甘肅成縣西北)一帶的氏族首領百頃氐王楊飛龍,有外甥令狐茂搜,茂搜為飛龍養子,遂從其養主轉姓楊氏。後來楊茂搜繼飛龍為氐族首領,被晉愍帝封為驃騎將軍。
從其養主現象最頻繁的時期,為唐末五代。唐代自“安史之亂”後,方鎮勢力不斷膨脹,一些方鎮逐漸成為與中央相抗衡的獨立王國。或出於政治野心,或為了自保其土,藩帥紛紛招兵買馬,一些凶悍勇猛之徒,成為藩帥的義兒假子,轉從養主之姓。宮中宦官為擴展自己的勢力,也紛紛養他人為己子。從其養主而轉姓的風氣,一時大盛。
唐代楊思(日助),本姓蘇,因為楊家養子,遂從養父姓楊。楊思(日助)是唐玄宗時期人,從史籍看,那時這種轉姓現象尚不很多。以後情況就大不同了。楊復光,本姓喬,少時養於內侍楊玄價家,遂轉姓楊。唐僖宗時,楊復光因鎮壓王仙芝起義軍有功,被封為弘農郡公,而弘農(治今河南靈寶北)正是楊姓最顯赫的郡望。楊守亮,本姓訾名亮,楊復光平定江西黃巢起義軍時,得訾亮,養為假子,轉姓楊,改名守亮。楊復恭,本姓林,因係宦官楊玄翼養子,遂轉姓楊。楊復恭在唐僖宗時任左神策軍中尉,後來定策立唐昭宗,權傾一時。

楊姓- 其他源流

楊姓楊振寧與翁帆圖冊
另外,還有楊氏系少數民族的姓或改姓。
西晉末年起,楊氏開始從中原遷入福建。到唐末主要有三次大的遷徙:一是晉永嘉年間,中原動盪,有13姓族人入閩,其中有楊姓;二是唐高宗總章年間,隨從河南固始人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者有楊永、楊珍等楊姓校尉,他們的後代散居在閩、粵、台各地;三是唐末中原楊氏隨王潮王審知入閩。楊氏移居台灣,始於明代,全是福建、廣東人,清代以來人數不斷增加,不少人陸續到海外謀生。

楊姓- 台灣楊氏

台灣台南佳裡楊氏
台南,即今台南市,是台灣省西南部的歷史名城,1661至1886年間為台灣政治、經濟中心。市裡有鄭成功祠,為著名古蹟。隨鄭成功人台的楊文科就落籍在台南佳裡,成為望族。其後有楊文魁,字子偉,號逸齊,奉天人。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以都督僉事調任台灣鎮總兵,到任即分佈營訊,講求軍務,又立義塾,延聘內地名儒為師,設置學田資膏火,因之大陸去台灣者甚多,對開發台灣起了極大的作用。有一次藍理入朝,康熙問台灣總兵如何?藍理對曰:“練兵馬,興學校,潔己奉公,兵民相安無事。自己每日所食惟腐萊。”第二天康熙對薦舉文魁的巴泰說:“楊文魁身為封疆大臣,惟食腐萊,可謂廉矣!”當時藍理奏言台灣實行兵屯,文魁亦疏言以為不可,謂台灣之田皆為民業,若奪為兵田萬不可以,況兵皆由內地調來,父母妻子隔洋相望,誰肯舉家渡海以事屯田乎?康熙從其言,兵民皆喜。及舉軍政,被劾者皆無怨言,而所拔將弁,多至鎮帥,皆有聲。故兵民念其德,繪像立祠以祀之。
台灣台北半線楊氏
楊姓楊深秀圖冊
康熙三年(1664年),人居台北的楊志申,字燕夫,祖籍福建。為拓建學宮,其父墓另擇穴于魁年山麓,平坦如掌,約2.3畝,邑人說此地為“金盤搖珠”。墓畢後有人告之曰:“您素行孝義,子孫必昌,但您當遠徙,十年之後可致巨富。”正是那個時候,半線初啟,草萊未墾,志申遂往之,居於柴坑子莊,貨番田而耕之,督率諸弟(有六兄弟,志申居二),盡力農耕,數年家漸富,闢田亦愈廣。遂鑿二八圳,引貓羅之水灌溉,潤田數百甲,歲人谷萬石。又鑿福馬及深圳,因之線東西兩堡之田,皆為楊氏所有。又以餘力開墾淡水、佳臘埔及金包裡,歲亦人谷數千石,家畜亦多,佃農數千人,鋤耕並進,半線景像是以日興。雍正元年(1723年),台北建縣治,志申移居東門街。他好行慈善事業,睦宗族,卹鄉里,治橋樑,捐學田,邑人莫不稱頌之。塋墓於彰化,後循眾議,祀台邑孝悌祠。以長子振文,追封為中憲大夫。楊振文能識大體,人郡庠,捐資為知府銜,賞戴花翎。孫楊應選,亦有盛名。
台灣台中楊氏
台中縣楊氏的開基祖為楊璉,字至器,號華堂。祖居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金門金沙鎮官澳村下八巷。兄弟兩人,至器居第二,其父楊鴻畔之嫡出。自幼抱有大志,嘉慶年間渡台。初時,身中僅有18銅錢,人地生疏,舉目無親,不得已挑水度日,後改作廚司。每日克勤克儉,兼作生理,漸有積蓄,即開辦船頭行,即現時所稱貿易商。他與內地各行店交接生理,店號楊合順。其從商不但信用可靠,兼對貧民甚多援助,對政府亦多貢獻,數十年間置田園數千甲,發大財。當時娶一妻兩妾,育8個兒子,即現時8祧房親,享年63歲。其次子潤卿,進秀才及廩生;三子連卿,進秀才及廩生,至考中恩科進士,由吏部任官福建儒學正堂;五子瑤卿,日人時代為參事。其餘各房子孫,皆勤儉,繼續購有田園數百甲,亦皆 ​​昌盛。
台灣台中沙鹿鎮楊氏
沙鹿鎮人楊清欽,生於1934年2月23日。幼承庭訓,受父親經商影響。長大後,和昆仲合開味精廠,由小而大,逐漸擴大到今日的味丹集團,員工近5000人,工廠動力達3萬匹馬力,關係企業計20餘家。

楊姓- 香港八閩弘農楊氏

楊姓楊秀清圖冊
孫中山先生的兩名親密戰友民主革命先驅楊衢雲和“四寇堂主人” 楊鶴齡 (“四寇”指孫中山、陳少白尤列和楊鶴齡)都是生活在香港的民族精英。在1997年,香港勝利回歸的前夜,以寓居香港的福建各地楊氏為主體自願結合而成的民間群眾團體—— 香港八閩弘農楊氏宗親聯合會成立了,並推選產生了第一屆理事會。現任會長楊金溪,副會長楊友誼、楊慈意,理事長楊丕漢,秘書長楊思敬
聯合會的主要宗旨為:弘揚中華文化,光大楊氏正誼明道、廉潔奉公、清白傳家等倫理道德規範;並肩負聯絡宗誼,增強民族凝聚力,互助互濟,加強經濟合作,促進閩港文化經貿交流,以及扶危濟困,舉辦社會福利與慈善事業等任務。建會初期,就有會員500多名,包含個人會員與團體會員兩種。

楊姓- 移居海外

楊姓向海外比較大範圍的移民,是在元末以後,尤其是在明代鄭和下西洋以後,這是中國南部特別是福建、浙江、廣東等省的楊姓人向海外遷移的發軔時期。主要是為了避免天災人禍而向海外謀生的。移居的主要地區是在今天東南亞一帶的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斯里蘭卡孟加拉越南老撾柬埔寨等國家。
在鴉片戰爭以後直到20世紀初葉,或因政治避難,或為追求西方科技,或為尋找革命真理,楊姓人遷居的主要地區則面向西方歐美一帶,這也是楊姓人飄洋過海的第二個重要時期。

楊姓- 《楊氏譜》

楊姓楊業圖冊
漢代劉歆《七略》中提到與他同時的楊雄《家牒》,而一些古代地方誌中摘引的《家牒》片斷涉及楊雄身後世。《世說新語》劉孝標註提到數十種南朝士族家譜,其中有《楊氏譜》。《隋書經籍志·譜系類》錄有: 《楊氏血脈譜》2卷,《楊氏家譜狀並墓記》 1卷,《楊氏支分譜》 1卷,《楊氏譜》1卷。此外,古籍中還提到北齊有佚名的《楊愔家傳》。以楊姓和王姓等為多,南北朝時的楊姓大族,已有編撰家譜之風。
宋至元明時期,私修的楊姓家譜為數不少。元末戰亂,楊氏衰落,譜也殘缺。明初,分別任司倉、通判的楊氏兄弟罷官家居,商量採擷文獻重修家乘,但不久即相繼去世。為繼承先輩遺志,楊士奇與從兄楊思貽遍訪博求,雖為片紙也謹慎過錄,積十多年努力,編成《楊氏家乘》。
《楊氏家乘》第一部分為族譜,以示尊重本始;第 ​​二部分為家譜,以示尊重親人;以後依次為楊氏人物事實、哀鞔文字、楊氏人物遺文、贈答之作;末附有助於旁考楊氏行事的名賢文字,總共20卷。清代為私修家譜的大發展的時代,雍正皇帝撰寫了《聖諭廣訓》,下令在各地方宣講,敦促各宗族“修族譜以聯疏遠”,各級官僚及地方士紳起而應之,各宗族聞風仿效,家譜之盛,遂為空前。民國時期,篤宗族、勤譜事之風未曾稍減。

楊姓- 修譜之風

杨姓
楊廣圖冊
中華人 ​​民共和國成立後,修譜之風稍歇,20世紀80年代後,因改革開放、經濟發展的推動,許多族姓又興起續修、重修之風,如重慶萬州、湖北荊門等地的楊姓組織了不少修譜委員會或理事會,分別緻書全國各地乃至世界各國,請同鄉同姓寄去生平業績,以便輯人族譜。這時的家譜,傳統的功能已相當淡化,聯絡感情、光大族姓、多途徑發展鄉里經濟,成為新修家譜族譜的主要目的。久離鄉里的楊姓成員,則通過參與修譜來寄託慎終迫遠的尋根情懷,當然也不排斥衣錦還鄉的驕傲之情。家譜修好後,要定期續修,一則續上後出子孫,二則根據家族內部調節和整合族人的需要,適當修改族規。
續修家譜,並不單是循例而行,也是調整族內關係的需要。家譜保存族譜印好後,譜版安置在小宗祠內,各版片之間用紙搪隔,以免損傷,外用木箱封裝,擱置在高架上,以免受潮。族中如有需要加印族譜的,要經管理小宗祠者問清來歷,如果確是嫡派子孫,備辦好紙張後即到祠中印刷,不得搬到別處,以防版片散失。各房領出家譜多少本,管理小宗祠者要作登記,註明領取時間及領譜人,以便稽查。各家領回的家譜要用木匣裝載,置放在香火之上,或密藏於書房之中,每逢伏天取出曬晾,不能讓其稍有蛀爛之跡。
凡逢歲時祭祀,各家帶上原本,到小宗祠集中驗看一次,如發現有鼠囓、油污、墨浸及磨壞字蹟等現象,族中長輩,要在祖宗牌位前對持譜人嚴厲申飭,並當眾罰銀三兩,歸人祠內,以充日後修譜之資。拒不從命的,不得參與祭祀。家譜不得謄抄,不能傳與外人,更不能出售,如有不肖子孫瞞眾覓利,族眾共同驅逐他,從此不許人祠。這類規定,在不少楊姓家譜中,都有或詳或略的交代。

楊姓- 家譜內容

楊姓楊堅圖冊
家譜的內容體例根據現存的楊氏家譜來看,主要包括:1.譜序,主要記述族姓的來源,先世德行、宗族的遷徙和本家譜的編修、續修情況。譜序一般由本族名人或請當時的社會名人執筆,詳細敘述族姓的起源、發展和遷徙的全過程。以使後代子孫知道祖先源流和他們輾轉遷徙的艱辛。2.譜例,也稱凡例,說明家譜編修的基本原則,家譜的作用和編修家譜的必要睦。3.世家,記述本族的名人事蹟。4.誥敕,記錄當朝政府對本族人的旌獎文書。5.像贊,收集本族先祖、名人的畫像,在其後寫上讚語,歌頌其功德。6.世系,這是家譜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自本家族的一世祖以下,每代每人的女名都按輩分寫清楚,一看便知自己的繼承關係。7.傳志,記述先祖名人仕宦的傳記,以教育後代子孫。8.家訓,對子孫的教育準則。9.祠規,記述本族祭祀的規矩。10.祠堂,記載墳墓、義莊等財產情況。

楊姓- 遷徙分佈

楊姓的發源地在今山西省境內。楊為晉所滅後,其子孫便向西發展繁衍,首先是遷入陝西境,後再遷入山西省汾水中游的霍縣一帶,而後繁衍至今河南省境內,成為後世楊姓發展的主流。至漢代時,楊姓已廣泛分佈於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
楊姓入川也在此時,多由湖北、陝西省境遷去。春秋戰國之時,已有楊氏族人南遷入江漢地區(今湖北潛江一帶),後因楚國勢力不斷加強,迫使他們再向東南遷至江西。與此同時,又有自山西遷至江蘇和安徽省境的楊氏,便散佈於長江中下游地區。晉、唐這一時期,是楊氏再南北方繁衍的重要時期,尤其以南方的繁衍最為突出。

楊姓- 家族名人

楊姓楊玉環圖冊
楊利偉:是中國第一位進入太空的太空人,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大校軍銜。他是中國培養的第一代航天員。
楊章:秦朝的華陰侯。
楊震:東漢太尉,四世三公。
楊修:漢代著名文學家、政治家。
楊堅:南北朝時北周丞相。公元581年建立隋朝,他勵精圖治,改革兵制,於公元589年滅陳,結束了東晉十六國以來270餘年的南北分裂局面。
楊廣隋文帝次子。隋朝皇帝,戰功顯赫,開鑿大運河,創立科舉制,影響後世千年。
楊玉環(楊貴妃):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四大美人之一。
楊姓楊炯圖冊
楊炯:華州華陰人,初唐四傑排名第二,與王勃、盧照鄰、駱賓王齊名,並稱“ 初唐四傑 ”。於顯慶四年(659年)舉神童。上元三年(676年)應制舉及第。補校書郎,累遷詹事司直。武后垂拱元年(685年)坐從祖弟楊神讓參與徐敬業起兵,出為梓州司法參軍。天授元年(690年),任教於洛陽宮中習藝館。如意元年(692年)秋後遷盈川令,吏治以嚴酷著稱,卒於官。世稱楊盈川。《舊唐書》本傳謂其有文集30卷,《郡齋讀書志》著錄《盈川集》 20卷,今均不傳。明萬曆中童□搜輯彙編有《盈川集》10卷,附錄1卷。崇禎間張燮重輯為13卷。其詩尤以描寫軍事題材的邊塞詩影響最大,有《楊炯集》傳世。楊行密 (852~905):字化源。五代吳國開國君主。廬州合肥人。少為群盜,佔據廬州,唐昭宗拜為淮南節度使,封吳王,悉有淮南江東地,在位十五年。後其子溥稱帝,追尊為太祖武皇帝。
楊業:宋朝太原人。初事北漢,驍勇善戰,賜姓劉,名繼業。北漢亡,歸宋,刺代州,積功遷雲州觀察使,後潘美以忠武軍節度使北征,業副之,連拔應、寰、朔各州。會契丹國母蕭氏率眾南下,复陷寰州,業等在朔州,蔚州刺史王侁等逼業赴敵,既戰而敗,援兵不至,力竭被擒,不食三日死。後楊氏幾代楊延昭,楊文廣一直為北宋王朝捍衛疆土,楊家將的忠勇事為後人傳誦。
楊姓楊延昭圖冊
楊延昭:民間俗稱“楊六郎”,楊業之子,久經沙場,智勇兼備,防守邊關20餘年,因操勞過度,57歲時病逝於軍前,皇帝甚哀。楊秀清 (?~1856):原名嗣龍,清朝廣西桂平人。因與洪秀全約為兄弟,故改名秀清。與秀全同起事,屢敗清兵,封東王,太平軍號令幾全出自秀清,權勢頗盛,故世並稱洪楊
楊深秀(1849-1898):清末維新變法人士。字漪村或儀村,山西聞喜人。光緒進士,精通 ​​中西數學。授刑部主事,累遷郎中,後授山東道監察御史。1898年3月,與宋伯魯等在北京成立關學會,又列名保國會。6月上疏請定國是,彈劾禮部尚書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許應騤阻撓新政事。維新派湖南巡撫陳寶箴被人脅制時,他上疏辯護。戊戌政變中,不避艱危,援引古義,請慈禧撤簾歸政,為戊戌六君子之一。有《楊漪村侍御奏稿》《虛聲堂詩抄》《聞喜縣新志》。其獄中詩為世人所傳誦。
楊振寧(1922~):安徽合肥人。華裔美籍物理學家,西南聯合大學畢業,美國芝加哥大學哲學博士。曾任芝加哥大學講師、普林斯頓近代物理研究院研究員。一九五七年與李政道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楊尚昆:前中國國家主席。
楊一辰山東金鄉縣人,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新中國建立後,任中共廣州市委第二書記,中共中央華南分局組織部部長、第一書記,國務院農產品採購部部長、城市服務部部長、第二商業部部長,商業部部長,1958年5月,被增選為中共八屆中央候補委員,是年冬,任青海省商業廳廳長。1961年1月,任河北省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等職。“文化大革命”中遭四人幫迫害被關押。1980年1月,經中共中央批准,徹底平反。隨後任河南省副省長,是年因病去世。

楊姓- 祭祖歌 

一世受姓始祖楊杼公二世杼公長子伯沃公三世伯沃一子楊庚公四世庚公長子楊文公
五世文公一子昭成公六世昭成次子楊康公七世康公嗣子紹甲公八世紹甲嗣子楊澗公
九世澗公三子楊其公十世其公次子丁宏公十一世丁宏一子楊岑公十二世岑公一子懿宣公
十三世懿宣一子楊來公十四世來公一子楊惠公十五世惠公一子泰聘公十六世泰聘公六子平芙公
十七世平芙長子楊載公十八世載公一子盛石公十九世盛石七子楊歡公二十世歡公三子季洪公
二十一世季洪一子東蓮公二十二世東蓮一子定悼公二十三世定悼一子伯僑公二十四世伯僑長子楊遜公
二十五世遜公一子楊章公二十六世章公長子楊款公二十七世款公次子楊碩公二十八世碩公一子楊喜公
二十九世喜公長子楊敷公三十世敷公二子楊徹公三十一世徹公長子楊敞公三十二世敞公五子楊惲公
三十三世惲公長子楊譚公三十四世譚公長子楊寶公三十五世寶公次子楊震公三十六世震公長子楊奉公
三十七世奉公一子楊敬公三十八世敬公長子茂集公三十九世茂集二子長卿公四十世長卿次子安國公
四十一世安國次子促素公四十二世仲素八子楊隆公四十三世隆公長子楊佶公四十四世佶公次子楊植公
四十五世植公次子楊暉公四十六世暉公三子會因公四十七世會因一子德重公四十八世德重次子楊儉公
四十九世儉公長子文異公五十世文異長子安榮公五十一世安榮三子德立公五十二世德立長子俊哲公
五十三世俊哲四子居朝公五十四世居朝二子燕榮公五十五世燕榮長子楊寧公五十六世寧公四子虞卿公
五十七世虞卿一子楊堪公五十八世堪公三子承休公五十九世承休一子楊岩公六十世岩公一子楊郁公
六十一世鬱公一子楊禪公六十二世禪公腹子文友公六十三世文友四子楊輅公六十四輅公五子云岫公
六十五世云岫三子思孝公思恭公思聰公

家譜修編


楊姓譜牒修撰的歷史相當悠久。漢代劉歆在《七略》中提到與他同時的楊雄有《家牒》,而一些古代地方誌中摘引的《家牒》片斷涉及楊雄身後世。《世說新語》劉孝標註提到數十種南朝士族家譜,其中有《楊氏譜》。《隋書經籍志·譜系類》錄有:《楊氏血脈譜》2卷,《楊氏家譜狀並墓記》1卷,《楊氏支分譜》1卷,《楊氏譜》1卷。此外,古籍中還提到北齊有佚名的《楊(忄音)家傳》。以楊姓和王姓等為多,南北朝時的楊姓大族,已有編撰家譜之風。
宋至元明時期,私修的楊姓家譜為數不少。元末戰亂,楊氏衰落,譜也殘缺。明初,分別任司倉、通判的楊氏兄弟罷官家居,商量採擷文獻重修家乘,但不久即相繼去世。為繼承先輩遺志,楊士奇與從兄楊思貽遍訪博求,雖為片紙也謹慎過錄,積十多年努力,編成《楊氏家乘》。《楊氏家乘》第一部分為族譜,以示尊重本始;第 ​​二部分為家譜,以示尊重親人;以後依次為楊氏人物事實、哀鞔文字、楊氏人物遺文、贈答之作;末附有助於旁考楊氏行事的名賢文字,總共20卷。
清代為私修家譜的大發展的時代,雍正皇帝撰寫了《聖諭廣訓》,下令在各地方宣講,敦促各宗族“修族譜以聯疏遠”,各級官僚及地方士紳起而應之,各宗族聞風仿效,家譜之盛,遂為空前。民國時期,篤宗族、勤譜事之風未曾稍減。
中華人 ​​民共和國成立後,修譜之風稍歇,20世紀80年代後,因改革開放、經濟發展的推動,許多族姓又興起續修、重修之風,如重慶萬州、湖北荊門等地的楊姓組織了不少修譜委員會或理事會,分別緻書全國各地乃至世界各國,請同鄉同姓寄去生平業績,以便輯人族譜。這時的家譜,傳統的功能已相當淡化,聯絡感情、光大族姓、多途徑發展鄉里經濟,成為新修家譜族譜的主要目的。久離鄉里的楊姓成員,則通過參與修譜來寄託慎終迫遠的尋根情懷,當然也不排斥衣錦還鄉的驕傲之情。
家譜修好後,要定期續修,一則續上後出子孫,二則根據家族內部調節和整合族人的需要,適當修改族規。
續修家譜,並不單是循例而行,也是調整族內關係的需要。

家譜祖訓


吾今老矣,虛度光陰,終日奔波,為衣食而不足。隨時高下,度寒署以無窮。片瓦條椽,皆非容易;寸田尺地,勿使拋荒。懶惰乃敗家之源,勤勞為立身之本。大富由命,小富由勤;男子以血汗為營,女子以燈花為運;夜坐三更一點,尚不思眠,枕聽曉雞一鳴,全家早起。門戶多事,並立支持;栽苧種麻,助辦四時之衣食;耕天鑿井,安排一歲之種儲。育養糍牲,追陪親友,看蠶織娟,了納官租,日用有餘,全家快活。世間盪破之輩,懶惰之家,天明日晏,尚不開門,及至日中,何嘗早食。居嘗愛說大話,說得成,做不成;少年專好閒遊,只好吃,不好做,男女長大,家大難當。用度日日如常,吃著朝朝相似。欠米將衣出當,無米出首賣田。豈知淺水易乾,其實窮坑難填。不思實效,專好虛花。萬傾良田,坐食亦難保守。光陰迅速,一年又是一年,早宜碣力向前,庶免飢寒在後。吾今訓爾,莫效,因示後生,各宜體悉。
忠:上而事君,下而交友,此心不虧,終能長久。
孝:敬父如天,敬地如母,汝之子孫,亦復如是。
勤:日出而做,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
儉:量其而出,量其而入,若不節用,俯仰何益。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殘存亦末路 兵敗如山倒

傅姓與堂號

郭姓與堂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