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姓與堂號
秦姓
拼音:qín xìng
秦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第18。秦姓在2007年全國姓氏人口排名第78位,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二七。
秦姓溯源
第一個淵源:源於姚姓,出自舜帝七友之一的秦不虛,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舜,姚姓,有虞氏,名重華,史稱虞舜。
舜帝有七個非常要好的朋友,史稱“帝舜七友”,分別是:秦不虛、東不訾、雄陶、方回、續牙、伯陽、靈甫。
據史籍《群輔錄》記載:“舜七友之一有秦不虛,曾並為雷澤之遊一。”在史籍《大姓源流》等史籍中也記載:“舜七友有秦不虛,後人沿續姓秦。”
上古帝舜執政時期便已有秦氏一族。但因秦不虛之後無世系資料可考,所以,唐、宋時期的譜牒學家對秦氏的起源又有以國為氏和邑為氏之說。
第二個淵源:源於姬姓,為周文王后代魯國侯伯禽裔孫的封地秦邑,屬於以居邑名為氏。
周武王姬發建立西周王朝之初,其弟周公姬旦被封於魯地(今山東曲阜),稱魯公。魯公後因輔佐周武王之子周平王姬誦,而留在了都城鎬京,由兒子姬伯禽接封魯國,是位真正的魯國君主。
魯侯姬伯禽的其裔孫中有一支食邑於秦地(今河南範縣舊城),其後裔子孫遂以先祖封邑名稱位姓氏,稱秦氏。
西周最重要的政治組織形式是宗法制,它源於父權家長製家庭,其核心是“嫡長繼承製”,即嫡長子為大宗,其餘的兒子為小宗。如,最先一代的諸侯往往是王的兄弟,他們相對王來說是小宗,而其嫡長子又可繼承諸侯爵位,別的兒子自然便為伯爵,相對侯爵之位來說就是小宗,以此類推,層層分封。
西周的宗法制對姓氏的產生及演變影響深遠。一般諸侯國國君的嫡長子繼承其父當國君;國君的庶子,也稱別子,無權繼承君位,必須分出去自立一家,獲得新氏,成為這一支(新氏)的始祖、這就是典籍《禮記》中所說的“別子為祖”。如此以來,往往別子們會開創出一些新的姓氏,並由其嫡長子繼承。源於姬姓的秦氏一族,就是由周文王的別子周公旦之非嫡長後裔所開啟,其承繼並系如下:
據史籍《古今姓氏書辨證》記載,周武王在位時,把少暤(昊)之墟曲阜(今山東曲阜東北古城)賜分給他的弟弟周公旦,封他為魯公。後來因周武王逝世時周成王尚年幼,不具獨立執政之能力,於是周公旦為了輔佐成王,就讓他的兒子伯禽(禽父)前去封地魯國(今山東西南部,建都曲阜)。
伯禽出發前,周公曾告誡他說:“我雖然是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父,說起來應該是地位顯赫的,但我依然害怕怠慢天下有賢之士,往往一沐三捉發,一飯三吐哺。你現在去魯國,一定要謹慎,不能因為是王室之後而驕躁。”
伯禽到魯國後,在周公的指點下,盡心治理,且在平叛“三監之亂”中起了重要的作用。魯國呈現一派政清居安的景象。伯禽的裔孫以公族為大夫,食採於秦邑(今河南範縣舊城),其後人有以邑為姓者,稱秦氏,世代相傳至今。
歷史上,多數持兩周王朝為正統的史籍記載皆認為:以姬伯禽的後裔所啟肇的秦氏為秦氏正宗,如魯國的秦非、燕國的秦開、楚國的秦商,均為魯國秦氏後裔。這便是河南、山東秦氏之源。
第三個淵源:源於嬴姓,出自周孝王給伯益後裔非子的封地,屬於以國名為氏。
源於嬴姓的秦,是顓頊帝的後裔,以國名為氏。
據史籍《元和姓纂》、《史記》等記載,傳說顓頊有個叫女修的孫女,成天快快樂樂,自由自在。有一次她去野外玩,撿到一隻玄鳥蛋(燕子或烏鴉),毫不猶豫就吃了下去,結果懷孕生下兒子皋陶(大業)。皋陶後來娶了少典氏的女華為妻,生下了伯益(大費)。帝舜因為伯益輔佐大禹治水有功,賜他姓嬴,伯益成為嬴姓始祖,同時還把自己本族的一位姚姓女子嫁給他做妻子。
姚女生下了兩個兒子,小兒子若木是費姓的祖先,大兒子名叫大廉,因辦繼承了父親調馴鳥獸的技業,所以又稱鳥俗氏。鳥俗氏兢兢業業地工作,到了商王朝,受到商帝太戊的賞識,被封為諸侯。
商紂王時,鳥俗氏有一個後人叫飛廉。飛廉是個飛毛腿,他的兒子惡來是個大力士,父子倆都成為商紂王的親信,卻都是佞臣。周武王姬發滅殷商王朝時,飛廉和惡來都被殺死。飛廉的小兒子季勝有個曾孫叫造父,成為周穆王姬滿的駕車大夫,因平定徐偃王之亂有功,被封在趙城,成為趙氏始祖。
惡來的後裔大駱歸附造父,因造父得寵而沾光,被周穆王封在犬丘(今陝西興平,一說今甘肅禮縣)。大駱有個庶子叫非子,從小喜歡同牛羊打交道,長大後以善於畜牧而出名。他為周孝王姬闢方在桃林(今陝西華山)養育良種馬,馬群繁殖很快。周孝王很高興,就封他在秦谷(今甘肅天水),為周王朝的附庸國,並讓他恢復了嬴姓,稱之為秦嬴,亦稱秦非子。
非子的三世孙秦仲被周宣王姬靜任命为大夫。后秦仲在周宣王六年(公元前822年)被北方少数民族犬戎族人杀死,但其长子最终击败了犬戎。到秦庄公嬴也之子秦襄公的时候,西周爆发了幽王之乱,犬戎进攻镐京,周幽王被杀,秦襄公以兵救西周。后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姬宜臼东迁时,秦襄公出兵护送,以功封诸侯。东迁洛阳后,周平王又把王室已无力控制的岐山以东的大片土地赐予秦襄公,从此秦国成为独立的诸侯国。
儘管秦襄公獲得了在關中地區自由發展的機會,但是在建國之初,還面臨著能否生存下去的嚴峻考驗。周平王賜給秦襄公的土地,實際上佈滿了戎、狄部落,秦國要存在下去,就必須與戎、狄作長期的鬥爭,不斷壯大自己,拓展疆土。最初幾年的鬥爭,均以秦國的失敗而告終。秦襄公眼看著封賜給自己的土地卻得不到手,很不甘心,於是連年向戎、狄發動進攻。秦襄公有一次率兵終於攻到屬於自己的封地岐山,但未能立足,只好又退回“西垂”故地。直到秦文公即位後的第四年(公元前762年),秦國終於擊退了犬戎,真正佔有了真正取得了周天子賜給的封地,建都於腳邑(今陝西洛川),為日後秦國強大打下了基礎。
岐山是古週族人的故地,是當時農業生產最發達的地方。這裡氣候溫和,土壤肥沃,還有不少擁有豐富生產經驗的勞動者。秦國利用這些有利條件,在這裡築城,建立根據地,使原來落後的游牧經濟變為較先進的農業經濟。在秦文公當政的幾十年間,秦國在軍事上雖沒有取得什麼進展,但鞏固了岐山以西的廣大地區,發展了奴隸制經濟,為以後的更大勝利奠定了基礎。
秦文公逝世後,秦憲公嬴出子即位。秦憲公將秦國都城遷往平陽(今陝西寶雞),後來又消滅了國都附近的一些小股割據勢力,關中西部基本上為秦國所控制。到秦武公時,遷都於雍(今陝西鳳翔),用武力向東、西兩面擴展勢力,不斷取得對戎作戰的勝利。經過八十多年的鬥爭,秦國終於建立起以關中為中心、西至今甘肅天水一帶、東至今陝西華縣附近的強大諸侯國,此時定都於櫟陽(今陝西臨潼)。
到了戰國時期,秦穆公嬴任好橫掃十二國,在西戎之地初步建立起霸業。但因戰國初期經濟較落後,又常發生內亂,國力逐漸衰落,被魏國攻取了河西一帶(今北洛水和黃河之間)。秦孝公嬴渠染執政以後,大膽起用商鞅進行變法,國力逐漸增強,之後遷都咸陽(今陝西咸陽),成為戰國七雄之首。
到秦惠文王嬴駟執政時,秦國擊敗魏國,再振雄風,最終奪回河西,並一鼓作氣,開疆闢土攻滅古巴蜀之國,奪取了楚國的漢中地區。後來的秦昭襄王嬴則(嬴稷)更是不斷地發動外擴戰爭,攻城掠地,使得魏、韓、趙、楚等諸侯國元氣大傷。
到秦王政十九年(公元前227年),秦王嬴政縱橫捭闔,吞併四方,最終滅掉六國,統一天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秦朝。秦王嬴政認為自己功高“三皇五帝”,故自稱“始皇帝”。秦始皇建都於咸陽後,進一步統一了東南、西南地區。
秦王朝傳了兩代十二年,由於施政苛暴,殺伐無度,於秦王贏子嬰元年(公元前206年)被漢中王劉邦推翻,而代之以西漢王朝。秦王嬴子嬰被項羽所殺。
秦王朝滅亡後,嬴姓王族庶支子孫遂以故國、故朝名稱為姓氏,稱秦氏,史書記載:“子嬰旣滅,支庶以為秦氏”,這便是陝西秦氏之源,本書認為,此為秦氏正宗。
第四個淵源:源於外夷,出自漢朝時期古大秦人,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後漢書》中記載:大秦“西海環其國,惟西北通陸道”,且“東西南北名數千里。有城四百餘所。土中多金銀奇寶,有夜光璧、明月珠、駭雞犀、火浣布、珊瑚、琥珀、琉璃、琅玕、朱丹、青碧、珍怪之物”。另外一些地理類或野史雜記中,也多載大秦國產珍奇異物之語。
漢朝史籍所言的“大秦”,實際上就是指古羅馬帝國。通過絲綢之路,中國在漢朝時期與大秦在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面加強了交流。
東漢和帝劉肇永元九年(公元97年),班超奉命以甘英為使者,出使大秦。甘英一行從龜茲(今新疆庫車)出發,經條支(今伊拉克)、安息(今伊朗)等國,至安息西界的波斯灣後,因海上天氣劇變,濁浪滔天,難以行船未能到達大秦。
東漢桓帝劉志延熹九年(公元166年),大秦國王曾遣使帶著許多禮物來到中國。晉武帝時大秦國再次遣使者來中國通好。在以後的諸代,中國與大秦國的交往更加密切,在唐朝時期,傳自大秦國的景教流行於中國,其出土的“景教流行中國碑”便是銘證。
大秦人或出使、或經商來到中國後,多因中國物饒民豐、山川秀美、文化高度發達而自願居留,不願再回去。這些人後來依從漢族人的傳統習俗,以自己國名漢翻譯“秦”為姓氏。從此,子子孫孫一代代繁衍在中國,稱秦氏,世代相傳失禁。
三國時期著名的商人秦綸,就是該支秦氏族人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古時,西域及歐洲多稱中國為“秦”,後來的西方國家統稱中國為“支那”,即“秦”字的古拉丁語衍化讀音。
藏族,是中國一個古老的民族,源出雅隆部吐蕃民族。
藏族先民自遠古時就居住於雅魯藏布江中游兩岸,公元六世,紀山南雅隆部落首領成為當地諸部的領袖,號稱“贊普”(王),建成自稱為“博”的奴隸制王朝。在公元七世紀初,贊普松贊乾布統一了整個西藏地區,定都邏娑(今西藏拉薩),在漢文史籍中稱為“吐蕃”。
“藏族”,是漢語的稱謂。青藏地區在藏語中稱為“博”,生活在西藏的藏民族自稱為“博巴”。“博巴”又按不同地域分為“兌巴”(阿里地區),“藏巴”(日喀則地區),“衛巴”(拉薩地區),“康巴”(四川西部地區),“安多娃”(青海、雲南、四川西北部地區)。藏語依地區劃分為衛藏、康藏、安多藏三個方言。
生活在今甘肅省武威地區天祝藏族自治縣的藏族莫科部落族人,在唐朝時期就以部落名稱首音為漢化姓氏。在當地藏語“莫科”中的“莫”,就是“青色”的意思,“青色”的諧音漢字就是“秦”,故而漢化稱秦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六個淵源: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載蒙古八旗姓》記載:
⑴.蒙古族乞顏氏,為蒙古族最古老的部落名稱,世居蒙古高原斡難河流域,史稱蒙古部核心,其部族後裔的代表人物即成吉思汗。蒙古族乞顏氏,在元朝時期即冠以漢姓為秦氏、齊氏、祁氏、陳氏等。
⑵.蒙古族鄂秦氏,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Ecin Hala,後多冠漢姓為秦氏、鄂氏。
⑶.蒙古族墨爾奇特氏,亦稱穆奇德氏,源出元朝時期蒙古七十二姓中的“滅里吉歹氏”,後為巴爾虎蒙古姓氏,始祖為穆奇德·羅拔夥,世居扎魯特,後遷遼陽。巴爾虎旗蒙古原居喀爾喀地區,後因遭受葛爾丹部族的多次迫害,遂率巴爾虎蒙古族萬餘族人南下,游牧於今張家口一帶。清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經滿清朝廷準議,全族移駐盛京(今遼寧瀋陽),其中一部分族人駐守丹東鳳凰城、岫岩等地並獨豎一旗,自稱為“蒙古九旗”。到了清乾隆年間,“蒙古九旗”族人遷至鳳凰城葛藤峪定居,後又遷居於鳳城鎮,多冠漢姓為秦氏、穆氏、孟氏等。
⑷.蒙古族墨爾秦氏,亦稱墨勒齊氏,世居台罕(今內蒙古科爾沁罕烏拉高格斯台自然保護區)。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Morcin Hala。蒙古族、滿族墨爾秦氏,在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秦氏、莫氏、齊氏等。
⑸.蒙古族扎哩特氏,亦稱查禮特氏、扎勒楚特氏、札拉楚特氏,世居烏喇特(今內蒙古興安盟)。後有滿族、達斡爾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Jarit Hala。蒙古族、滿族、達斡爾族扎哩特氏,在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秦氏、陶氏。
第七個淵源: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綽克秦氏:亦稱察克欽氏,滿語為Cokcin Hala,漢義“壤”,世居白爾昆、綽克秦(皆在今內蒙古阿魯科爾沁),以地為氏。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秦氏、初氏。
⑵.滿族多秦氏,亦稱多錦氏,滿語為Docin Hala,世居黑龍江。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秦氏、多氏。
⑶.滿族瑚鼎氏,滿語為Huding Hala,世居和羅山秦(今俄羅斯霍爾河流域南岸)。清朝晚期以後有冠漢姓為秦氏、胡氏者。
⑷.满族穆颜氏,亦称穆延氏,源出辽国时期五国部之一的抹拈部(抹撚部),以部为姓,满语为Muyan Hala,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世居浑春(今吉林珲春),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秦氏、孟氏、穆氏等。
第八個淵源:源於達斡爾族,出自清朝時期達斡爾族克音部落,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達斡爾族克音氏,是達斡爾族的著姓之一,世居黑龍江克音(今黑龍江下游右岸俄羅斯境內科奇河流域)、濟沁(今內蒙古扎蘭屯濟沁河)。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Kein Hala。
達斡爾族、滿族克音氏,在清朝晚期以後多冠漢姓為秦氏、何氏等。
秦 商:字子丕,鲁人,世居曲阜县,乐善慕道,從事孔子,贤列七十,唐封上洛伯,宋封鄄城侯,明嘉靖时封冯翊侯,於周敬王十四年冬十月十五子时生,於周考王十七年秋八月癸丑日卒,葬山东堯州府曲阜县东嶺山。元配:言氏,赠夫人,於周敬王十六年丁酉六月十七日子时生,於周定王九年辛巳十月十五卒,葬兴子丕公合墓。子二:秦辉、秦耀。是为湖南益阳秦氏始祖。
秦冥秀:原名圯,字鼎銘,號發祥,謹按公為我山東一派祖,商公五十四傅,像公之四子,世居江蘇洞庭,官至翰林學士,當明建文初,以疾告歸,後因靖難之亂由洞庭西秦徙居永州零陵咸陽里而家焉,遂為永之一派祖,上溯商公則五十五傅矣。元至正十四年甲午正月十五日寅時生,壽八十三歲,明正統元年丙辰三月初三日卯時卒,葬永州零陵縣咸陽里地名獨田鋪老鴨公頭子山午向。元配:蔣氏,贈夫人,元至正十六丙申二月初七日酉時生,壽八十歲,明正統元年丙辰二月十五日酉時沒,葬合夫塋同向。子四:秦添佐、秦添佑、秦添祥、秦添瑞。佐、佑、祥另詳永州支譜。湖南益陽秦氏一世祖。
秦道建:官名熾,號賜谷,元至正十七年丁酉八月十五已悍生,南直常州府江陰縣二十一里大胥王土地下人氏,明朝時期任福建延平府三府,壽八十二歲,明正統三年茂午二月十八子時沒,葬基南招穴上屋嘴爹公山醜山未向兼癸丁有碑墓表載本傅。元配:蘇氏,江南人,元至正二十二年壬寅正月初一寅時生,壽七十六歲,明正統二年丁巳四月十一巳時沒,葬同夫山嚮。子一:秦映霞。是為福建秦氏始祖。
資料有待補充。
古時西域各國多稱中國為秦國,後來西方國家通稱中國為“支那”,即“秦”音之變。從先秦到魏晉南北朝這一歷史階段是秦氏從產生到初步發展的階段。
最早的秦氏人即帝顓頊嬴姓的後代,主要生活在當時的西北一帶,黃帝姬姓後代,多在東方。到了戰國時代,秦氏人開始北上,其足跡到達今河北省境內。此後,由於戰亂等原因,分佈於河南、山東、河北、陝西、湖北等地。西漢初,六國舊貴族及一些地方豪強勢力強大,甚至威脅到中央政府的權威。漢高祖劉邦為了鞏固漢朝的統治,靖除各地地方勢力,採納了婁敬(劉敬)的建議,把六國貴族後裔和關東豪族遷徙到關中,以置於中央政府的監視之下。遷徙人數大約有二十萬之多。其中有山東秦氏的一支豪族遷居到扶風茂陵(今陝西興平),後來發展為大族。與此同時,也有一些秦氏或遷入甘肅、或遷入江蘇、或遷入四川、或遷入北京等地。大約在漢末或三國時,源自姬姓後裔的秦氏有一支遷往山西,後來也形成了一大郡望,即太原郡。魏晉南北朝,部分秦氏南遷。同時,在今甘肅省境內也形成了一大郡望,即天水郡。
春秋時期,伯禽裔孫受封於魯國秦邑,其後人便以邑為姓氏,於是產生姬姓秦氏。這支發源於今河南範縣及山東曲阜一帶的秦氏,從一開始就向陝西省境及湖北省境播遷。戰國時期,又北上播遷到今河北省境內。到戰國末期,姬姓秦氏經過三四百年的發展,已在河南、山東、河北、陝西、湖北等地廣為分佈。總的看來,活躍在春秋戰國歷史舞台上的秦氏主要是姬姓秦氏。
秦氏一支發源於甘肅天水的秦故地,為嬴姓秦氏,自公元前206年秦國滅亡以後,其王族子孫以國名為氏,後大多多居陝西。秦氏另一支發源於今河南範縣及山東曲阜一帶,後發展成秦氏主流。這支秦氏最初播遷於陝西及湖北境勺,戰國時又北上遷至今河北,至春秋戰國,已遍布河南、山東、河北、陝西、湖北等地。
兩漢至南北朝時期,秦氏還分佈於今甘肅、四川、山西等省。秦末有秦同,隨從劉邦擊項羽,被封為彭侯。山東秦氏於西漢處有遷至今江蘇者。西漢初,高祖劉邦為消除由方貴族和豪強勢力,採納婁敬的建議,遷徙關東大族充實關中,將六國貴族後裔和關東豪強遷至關中,其中便有秦氏一支豪強家族遷居扶風茂陵(今陝西興平),這支秦氏人丁興旺,官宦眾多,西漢朝有秦襲等五人同時任郡守一級的官,故世號“萬石秦氏”,後發展成為當地望族。與些同時,甘肅、江蘇、四川及北京等地已有秦氏遷入。約在漢末或三國時,源自姬姓後裔的一支秦氏有一支遷往山西,逐漸發展形成太原郡望。秦氏南遷始於秦朝以前。
三國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大動盪時期,政權頻繁交迭更替,戰爭芝綿不斷,百姓往往隨著戰爭的情勢而不得不四處遷徙,各地秦氏族人也不例外。其中姬姓秦氏的一支遷到了山西,並在那裡生根發展,形成後來秦氏的一大郡望,即太原郡。與此同時,甘肅省境內的諸秦氏族人,由於相對遠離戰火中心地帶,得以較充分的發展,秦氏的另一大郡望即天水郡就在此形成。
三國時的東吳轄區相對北方來說,戰爭的災禍小一些。到了西晉末,大量的百姓及不少豪門貴族跟隨晉元帝司馬睿逃到大江以南,司馬睿依靠他們在南方建立政權,謂之東晉;凡是與他們一起過江者,被當地人稱為“僑人”,其中不乏秦氏人。從而以江蘇、浙江兩地為主,在江南繁衍生息下來。就居住人口而言,無錫、會稽、山陰、寧波最為集中。南北朝時,南方依舊相對穩定,秦氏人則在南方得到進一步發展且影響深遠,後來的許多秦氏人傑就多源於江南地區。
巍晉南北朝時,北方伐亂不息,秦氏族人因避亂再度南遷。同時,在今甘肅省境又形成一大郡望,即天水郡。魏晉以後,秦氏已分佈於工南許多地方,其中江蘇無錫,浙江會稽、山陰、寧波最為集中。
郡望堂號
郡望
天水郡:西漢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肅通渭),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通渭縣、秦安縣、定西縣、清水縣、莊浪縣、甘谷縣、張家川縣及天水市西北部、隴西東部、榆中東北部地一帶地區。東漢朝永平十七年(甲戌,公元74年)改為漢陽郡。三國時期曹魏仍改為天水郡。西晉時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肅天水),北魏時期仍改回為天水郡,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甘谷縣等市縣一帶地區。
太原府:亦稱太原郡。戰國時期秦國莊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帶、霍山北部一帶地區。北魏時期轄地在今山西省陽曲縣、交城市、平遙市、和順縣之間的晉中一帶地區。隋朝時期改晉陽為太原,又另設晉陽,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興國(公元976~984年)中年,改并州為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山西太原)。以後宋朝、金國的河東路、河東北路,明、清兩朝以來皆為府。民國時期為市,山西省會所在。
齊郡:西漢時期先為臨淄郡,後改齊郡,治所在臨淄(今山東淄博),其時轄地在今山東淄博市和益都、廣饒、臨朐等縣地。隋、唐兩朝改為青州北海郡。
河內郡:古以黃河以北為河內,以南、以西為河外。春秋末期楚、漢之際,約在公元前三世紀末置郡,治所在懷縣(今河南武涉),當時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黃河以北、京漢鐵路以西一帶地區,包括汲縣。魏文帝黃初年中,河內郡析置朝歌郡(今河南淇縣)改屬冀州(今河北冀縣),四縣隨之改屬、後又回歸河內郡。屬司州河南尹的有捲(今河南原陽)、原武、陽武三縣。屬兗州(州治廩丘,今山東鄄縣)陳留國的有封丘、酸棗、平丘、長垣四縣,屬兗州東郡的有燕。西晉時期移治野王(今河南沁陽)。隋朝時期於野王為河內縣,隋、唐兩朝的河內郡即懷州。元朝時期設為懷慶路。明、清兩朝為懷慶府,河內縣之名不變,常為治所。民國政府時,改河內縣為沁陽縣。
臨淄堂:以望立堂。
河內堂:以望立堂。
太原堂:以望立堂。
三賢堂:因孔門七十二大賢中有秦祖,秦商,秦非,秦冉四位。這裡的“三”是指多數的意思。
樂善堂:孔子因為看到七十二大賢中姓秦的竟佔了四位,便誇獎秦氏好道樂善,所以又叫樂善堂。
養真堂:秦氏好道樂善,能注重養真(本性的善),所以又叫養真堂。
忠孝堂:秦瓊的後人因為秦瓊是唐朝開國元勳,既忠且孝,因名忠孝堂。
淮海堂:宋朝词人秦少游的后人因为秦少游著有《淮海集》传世,所以叫淮海堂。
五礼堂:清刑部尚书秦蕙田,立朝三十年,刚介自守,著有《五礼通考》,因名五礼堂。
敦餘堂:資料有待補充。
肅雍堂:資料有待補充。
歸厚堂:資料有待補充。
崇德堂:資料有待補充。
永德堂:資料有待補充。
世德堂:資料有待補充。
培德堂:資料有待補充。
繼述堂:資料有待補充。
敦倫堂:資料有待補充。
忠義堂:資料有待補充。
石研齋:資料有待補充。
裕宗祠:資料有待補充。
秦姓字輩排行
詳見》》秦姓字輩排行
千門新日;萬石高風:全聯典指東漢時期的騎都尉秦彭,字伯平,茂陵人。北征匈奴屢立戰功。後為太守,有善政。本聯繫時人對他的稱譽。
蘇門學士;蜀吏辯才:上聯典出北宋詞人秦觀,字少游、太虛,號淮海居士,高郵人。曾任秘書省正字,兼國史院編修官等。因政治上傾向於舊黨,被認為是元祐黨人,紹聖後多次遭貶謫。文辭為蘇軾所賞識,與黃庭堅、晁補之、張耒並稱為“蘇門四學士”。工詩詞,詞多寫男女情愛,也有感傷身世之作,風格委婉含蓄,清麗談雅;詩風與詞相近。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長短句》。下聯典出三國時蜀漢綿竹人秦宓,字子敕,少年時就有才華。劉備入益州後,將東征吳國時,他上書說“天時”不利,因此入獄。建興年間,諸葛亮領益州牧,選他為別駕中郎。吳國使者張溫來蜀,聽說他博學多才,要和他辯論,他對答如流,使張溫大為敬服。後官至大司農。
系承顼顓;望出太原:全联典指秦氏的源流和郡望。
凌煙列像;穴石結廬:上聯典指唐朝初期的名將秦瓊,字叔寶,齊州歷城人。隋末跟從張須陀鎮壓李密等起義軍,後歸附李密,任帳內驃騎,李密敗後,曾跟從王世充,後投唐,隨李世民擊敗宋金剛、王世充、竇建德等。官至左武衛大將軍,圖像畫於凌煙閣。下聯典指唐朝詩人秦系,字公緒,號東海釣客,越州會稽人。天寶末年考進士不中,隱居在剡溪,後在泉州南安九日山結廬,號南安居士。貞元年間曾官校書郎。與劉長卿、韋應物、顧況等人有唱和,詩作多表現隱逸閒適之情,風格簡談,有《秦公緒詩集》。
少游文學;叔寶武功:上聯典指宋朝詞人秦觀,字少游。下聯典指唐將秦瓊,字叔寶。
聖徒樂善;蜀史辯才:上聯典指春秋時期的秦非,孔子弟子,樂善慕道。下聯典指三國時期的秦宓,善辭令,時號“辯才”。
七言通用聯
巾幗一人驍將略;錦袍帛帶仰官儀:全聯典指明朝時期的巾幗英雄秦良玉(公元1574~1648年),四川忠州人。通文詞,善騎射。其夫馬千乘逝世後,代統其眾,所部號白桿兵。天啟元年,率兵北一抗擊後金,立下了功勳。
嫩寒鎖夢因春冷;芳氣籠人是酒香:此聯爲北宋太學博士、國史院編修官秦觀(公元1049~1100年)自題臥房聯。
金印夙傳三世將;繡旗爭認四川營:此聯爲清朝教育家李西謳《吊秦良玉四川營遺址》詩句聯。四川營為秦良玉兵營駐地,在今北京市內。
意將畫地成幽沼;勢擬驅山近小台:全聯典出唐朝工部侍郎秦韜玉《亭台》詩句聯。秦韜玉,京兆人,有詩一卷。
女休行曾傳樂府;男子裝屢立戰功:上聯典出秦氏女休,燕王的妻子,為宗族報仇,把仇人殺於市中,被捕入獄,後逢大赦得釋還。三國時期魏作家左延年據此寫有樂府發曲歌辭《秦女休行》。下聯說明朝四川忠州人秦良玉,石砫宣撫使馬千乘的妻子,善騎射,常穿男子裝。馬千乘逝世後,她代其職務,所領部隊號稱“白桿兵”,天啟初年率兵北上抵禦後金(清),崇禎皇帝年間又曾入援京城。
八言以上通用聯
祖位尚書,功高麟閣;孫成進士,應衍龍舒:此聯爲安徽省舒城五板橋秦氏宗祠聯。上聯典指該族秦鳳,明建文年間進士,官至兵部尚書。下聯典指秦鳳的孫子秦民悅,字宗化,明朝人,天順初進士,歷官廣平知府、南京吏部尚書。
創立天元法;芳名長留世;發明切脈術,妙手俱回春:上聯典指南宋數學家秦九韶,字古道,四川人。著有《數書九章》,創立天元法等。後以精於歷學而被薦於朝廷。下聯典指戰國時名醫秦越人,即扁鵲。渤海郡鄭人,創造切脈醫術,精通各科,遍遊各地行醫,醫名甚著,後因秦太醫妒忌而被害。
詞章雋爽,多棣萼才名之美;忠讜清貞,高後先直節之風:上聯典出唐朝崇賢館學士秦景通,晉陵人。與弟瑋俱有文名,皆精漢書。號大秦君、小秦君。當時治漢書者,多出其門。下聯典指明朝進士秦紘、秦鰲的事典(正直敢言,不畏權貴)。
博學宏才,俊逸詩名傳奕世;老年豪氣,清新雅韻破長城:上聯典出漢朝郡上計掾秦嘉,隴西人,字士會,博學宏才,善詩,為東漢名詩人之一。他曾以詩與妻徐淑相贈答。下聯典出唐朝居士秦系,字公緒,會稽人。天寶末,避亂剡溪,後結廬於泉州南安九日山。號南安居士,亦號東海釣客。注《老子》,與劉長卿友善,以詩贈答。後漢東渡秣陵,年八十餘卒,見《唐書》。“長城”指劉長卿,號“五言長城”。
天水流長,好向上頭尋出處;石葛綿遠,共從根本做工夫:此聯爲湖南省塹壙秦氏宗祠聯。上聯典指秦氏郡望為天水。下聯典指戰國時期醫學家扁鵲,姓秦,名越人,渤海郡鄚人。跟從長桑君學醫,有豐富的醫療實踐經驗,反對用巫術治病。遍遊各地行醫,擅長各科,在越國為“帶下醫”(婦科),到週為“耳目痺醫”(五官科),入秦為“小兒醫”(兒科),享有極高名望。後因為秦武王診病,被秦國太醫令李醯妒忌殺害。“石葛”,草藥名。
典故、趣事
秦大士愧姓秦:清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狀元秦大士,早年曾因詠秦淮河絕句中的一句“淮水而今尚姓秦”而詩名大起。一次,秦大士跟著名文學家袁枚等人一起興致勃勃地遊西湖,游到岳飛墓前,大家看到跪在墓前的秦檜,不由得七嘴八舌議論開來。有人發現秦大士沉默不語,就故意拉住他就秦檜跪像題對聯。秦大士雖很不情願,又不便發作。還是袁枚來得快,信口代他吟道:“人於宋後羞稱檜;”秦大士紅著臉,隨口對道:“我到墳前愧姓秦。”從而秦大士自己秦朝自己解了圍。後此聯由秦大士書寫,至今尚存。後來,人們都說秦大士是秦檜的後人。這話不知怎麼傳到乾隆大帝耳朵裡了。一次秦大士陪乾隆大帝閒聊。乾隆大帝突然問:“人家都說你是秦檜的後人,此話當真?”秦大士沒說別的,只答了一句:“一朝天子一朝臣。”乾隆大帝聽了,滿意地點了點頭。
病入膏肓:源於《左傳·成公十年》中記載:公疾病。求醫於秦,秦伯使醫緩為之。未至,公夢疾為二豎子,曰:“彼良醫也,懼傷我,焉逃之?”其一日:“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醫至,曰:“疾不可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藥不至焉.不可為也。”公曰:“良醫也!”厚為之禮而歸之。春秋時期,晉景公有一次生病,十分嚴重,國內所有的名醫,都沒有辦法醫治,便只好向臨國請求名醫。那時秦國有一位很高明的醫生,姓秦,名緩,字越人,又稱扁鵲先生,渤海郡鄚人(今河北滄州任丘)。於是景公派使者去請他,使者到了秦國,和秦伯商量,秦、晉兩國,因為有婚姻上的關係,所以秦伯就讓扁鵲去醫治晉景公。在扁鵲到達晉國之前,晉景公做了一個夢,夢中見他的病,變化成兩個小孩。其中一個小孩對另一個說:“扁鵲是著名的良醫.如果他到來,恐怕會傷害我們,我看我們還是逃跑吧。”另一個小孩回答說:“我和你分別躲在肓的上面和膏的下面,他就沒辦法奈何我們。”晉景公醒來以後,覺得很奇怪。扁鵲到了晉國,給晉景公診視了一番後,對晉景公說:“你的病已經很重,沒有辦法醫治了,因為你患的毛病有兩處:一處在肓的上面,一處在膏的下面。這兩個地方是藥物所不能達到的,所以沒有辦法了。”晉景公聽扁鵲說出病的根源,恰恰和夢中兩個小孩所說一樣,不禁讚歎道:“唉,你真是一位好醫生呀!”於是叫人送了很厚的禮品給扁鵲,送他回去。“膏肓”,中醫學中人體部位的名稱,膏指心臟下面的部分,肓指心臟和橫隔膜之間。舊說膏與肓是藥力達不到的地方。後來,人們用“病入膏肓”形容人的病情極為嚴重,到了無藥可治的程度,並引申形容某種情勢或問題到了不可挽救的地步。
秦瓊與義馬:秦瓊勇力超群,無人能比,他所使用的槍要比普通人用的槍重若干倍。早年,秦王李世民曾圍困王世充於洛陽城。秦瓊出場交戰後,隨意把槍插入洛陽城下,然後回到自己陣前。敵方城中出數十人,一起拔槍竟不能動之分毫。秦瓊再次騎馬返回城下,輕舉槍,揚馬而去,眾人皆驚之。秦瓊的馬號“忽雷較”,常常以酒為水,到每月十五的時候,它的脖子上會豎起三領黑氈。“忽雷較”頗通人性,隨秦瓊出生入死上百次。秦瓊因病亡故後,“忽雷較”則再也不肯進食,最後嘶鳴而亡。
在孔子的弟子中,姓秦的有四位,他們是魯國的秦非、秦冉、秦祖和楚國的秦商。或許是因為繼承了儒學先師的衣缽,秦氏家族中,以孝悌忠勇聞名的,為數眾多。在秦氏的家訓中,還細列了為夫、為妻、為父、為母和為人子所應盡的義務,並以其規範族人。
先說秦姓勇士。秦姓勇士首推秦董父,他在逼陽戰役中三攀楚牆垂下的布條,從城牆上三次重摔下來而安然無恙,為魯軍爭回了面子。秦瓊跟隨唐太宗李世民南征北戰,立下赫赫戰功。五代十國時期,吳國大將秦裴在敵人緊緊包圍的時候獨守崑山,抗敵數月,直到彈盡糧絕,為保全一城百姓而降,後鬱鬱而終。五代十國名將秦傳序廉政愛民,後守城被破,投火自焚,忠義可鑑。宋初名將秦翰每戰必捷,令契丹人聞風喪膽。大奸臣秦檜的曾孫秦鉅卻是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金兵來犯時,他竭力抵抗,城陷失守,他便將錢帛糧草俱焚,不給金兵留下一糧一草,死後被封為義烈侯。他的兩個兒子秦浚、秦也隨父以身殉國。明代的秦良玉,是中國歷史上惟一被列入國家編制的女將軍。她一生戎馬倥傯,馳騁疆場。她的家人也都忠勇善戰,她的兄長秦邦屏戰死疆場,她的弟弟、兒子也都在戰爭中負重傷。秦姓家族之人以他們的忠勇義氣,在中國歷史上譜寫了一曲曲慷慨悲歌。
再說秦姓孝子。秦姓族人忠勇過人,孝悌亦有餘,在封建時代堪稱楷模。秦玉每遇事要先禀父兄,後來他母親去世時,他因悲傷過度竟哭出血來,被他的學生稱為“孝友先生”。秦約因為母親年老而辭官不做。秦傳序的兩個兒子秦煦、秦,為了取回父親的屍體而在途中遇難。清朝的秦大成中了狀元,後因母親水土不服,便請求歸鄉供養母親。秦大成的孫輩秦長治,也因母親年老而推官不就。
秦姓名人
秦姓歷史名人
秦堇父:(生卒年待考),著名春秋時期魯國大夫。勇力過人,後孟孫氏用之為戎右,為春秋戰國時期名人。
秦冉:(生卒年待考),字開;春秋末年人。著名孔子弟子。唐朝開年間元封“彭衙伯”,宋封“新息侯”。
秦非:(生卒年待考),字子之;春秋末年魯國人。著名孔子弟子。唐朝開元年間封“汧陽伯”,宋封“華亭侯”。
秦商:(公元前547~?年),字子丕;春秋末年人。著名孔子弟子。唐朝開元年間封“上洛伯”,宋封“馮翊侯”。
秦開:(生卒年待考),著名戰國時期燕國將領。曾率軍打敗東胡(匈奴)的一支,使燕國擴展領土數千里。
秦襲:(生卒年待考),扶風茂陵人(今陝西興平)。著名西漢大臣。西漢時任太守,被稱為“萬石秦氏”。其後幾代均在當朝為高官。
秦嘉:(生卒年待考),字士會,隴西人(今甘肅臨洮)。著名東漢詩人。秦嘉與妻子徐淑今存的詩文並收輯於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 秦宓:(公元?~226年),字子敕;廣漢綿竹人。著名蜀漢前期謀臣,善舌辯。
秦宗權:(公元?~889年),蔡州上蔡人(今河南上蔡,一說許州人即今河南許昌)。秦氏在中國歷史上唯一稱帝者。
秦瓊:(公元?~638年),字叔寶;齊州歷城人(今山東濟南)。著名唐朝初期將領。
秦系:(生卒年待考),字公绪,号东海钓客,越州会稽人。著名唐朝诗人。著有《秦公绪诗集》。
秦观:(公元1049~1100年),字少游、太虚,邗沟居士,学者称淮海先生;江苏高邮人。著名北宋词人、文学家。著有《淮海集》四十卷、《淮海词》、《劝善录》、《逆旅集》。又辑《扬州诗》、《高邮诗》。其《蚕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蚕桑专著。
秦观:(公元1049~1100年),字少游、太虚,邗沟居士,学者称淮海先生;江苏高邮人。著名北宋词人、文学家。著有《淮海集》四十卷、《淮海词》、《劝善录》、《逆旅集》。又辑《扬州诗》、《高邮诗》。其《蚕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蚕桑专著。
秦九韶:(公元1202~1261年),字道古;安岳人。著名南宋数学家。著有《数书九章》,对“大衍求一术”和“正负开方术”有深入研究,世称“秦九韶程疗”。
秦檜:(公元1090~1155年),字會之;江寧人(今江蘇南京)。著名南宋重臣、史稱中國頭號賣國奸臣。
秦简夫:(生卒年待考),大都人(今北京)。著名元朝戏曲作家。 著有杂剧5种,现仅存《东堂老劝破家子弟》、《孝义士赵礼让肥》、《晋陶母剪发待宾》三种,另有《天寿太子邢台记》和《玉溪馆》两种已佚。
秦纮:(公元1425~1505年),字世缨;单县黄堆集人。著名明朝大臣。
秦纮:(公元1425~1505年),字世缨;单县黄堆集人。著名明朝大臣。
秦良玉:(公元1574~1648年),女,苗族;四川忠州人。著名明朝巾幗英雄。其夫石砫宣撫使馬千乘逝世後,她代領其兵,所部號“白桿軍”,被封為忠貞侯。秦大士:(公元1715~1777年),字魯一,又字鑑泉,號澗泉,又號秋田老人;江寧人(今江蘇南京)。著名清朝大臣、文學家。著有《蓬萊山樵集》。秦儀:(公元?~1795年待考),字鳳岡,號梧園;江蘇無錫人。著名清朝書畫家。人稱“秦楊柳”,名噪一時。秦蕙田:(公元1702~1764年),字樹峰,號味經;江蘇金匱人(今江蘇無錫)。著名清朝大臣、學者。撰《五禮通考》二百六十二卷。秦祖永:(公元1825~1884年),字逸芬,號楞煙外史;梁溪人(今江蘇無錫),著名清朝書畫理論家。著有《畫學心印》、《桐陰畫訣》等。秦日綱:(公元1821~1856年),原名日昌;廣西桂平人(今廣西貴縣)。著名太平天國大臣、軍事家。
秦力山:(公元1877~1906年),名鼎彝,號鞏黃;湖南長沙人。著名民主革命先驅。1901年創辦《國民報》,為留日學界第一份宣傳革命的報紙。
秦邦憲:(公元1907~1946年),又名博古,乳名長林,字則民;江蘇無錫中市橋巷人。著名中國共產黨領導人。
秦基偉:(公元1914-1997年),湖北黃安人(今湖北紅 安)。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上將,號稱“大刀虎將”。
秦威:(公元1911~1994年),河北邯鄲人。著名當代電影美術設計師。
秦國剛:(公元1934~今),江蘇崑山人。著名固體物理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秦德純: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台灣省“總統府”戰略顧問委員會顧問。
秦衛江:1955年12月生,湖北紅 安人,碩士學位,中將軍銜,原國防部長秦基偉上將之子。歷任六十五集團軍坦克旅旅長,後任副軍長。2005年升任北京軍區副參謀長。2006年8月任第二十七集團軍軍長。2000年晉升少將軍銜。
秦衛江:1955年12月生,湖北紅 安人,碩士學位,中將軍銜,原國防部長秦基偉上將之子。歷任六十五集團軍坦克旅旅長,後任副軍長。2005年升任北京軍區副參謀長。2006年8月任第二十七集團軍軍長。2000年晉升少將軍銜。
秦牧:作家。
秦嵐:影視演員。
秦嵐: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重慶大學光電工程學院黨委書記,重慶大學教學委員會委員,全國互換性與測量技術研究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
秦嵐: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重慶大學光電工程學院黨委書記,重慶大學教學委員會委員,全國互換性與測量技術研究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
秦漢:本名孫祥鐘,台灣著名男演員。出生於上海,後來搬到香港,又轉去台灣。秦漢曾演出多出瓊瑤的作品,其中包括電影以及電視劇。在三廳電影時代,與秦祥林、林青霞和林鳳嬌合稱“二秦二林”。
秦祥林:曾是70年代台灣影壇紅極一時的年輕男星。他與林青霞或林鳳嬌領銜主演的文藝片象徵著票房保證,影院商拿到他們主演的影片,就等於穩操票房勝券。
秦海璐:演員,歌手。
秦沛:香港著名演員,擅長忠奸角色之實力派演員,近年經常扮演父親或公司主席一類角色。生父嚴化(本名姜克琪)跟母親紅薇均是演員,其弟姜大衛和同母異父的弟弟爾冬升都是香港著名影藝人。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