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食俗之十:青精飯 烏飯子是一種美味的野果,除了食用外還能入藥,是烏飯樹所結的果實
清明節食俗之十:青精飯(圖)軼名 | ||||||||||||||||||
|
中文學名:烏飯子 | 中文別名:烏鴉果,午飯果 | |
二名法:Vaccinium fragile Franch. | 界:植物界 | |
門:被子植物門 (Magnoliophyta) | 綱:雙子葉植物綱 (Magnoliopsida),又稱木蘭綱。 | |
亞綱:五椏果亞綱 (Dilleniidae) | 目:杜鵑花目 (Ericales) | |
科:杜鵑花科 (Ericaceae) | 亞科:越桔亞科 (VACCINIOIDEAE DRUDE) | |
屬:越橘屬 (Vaccinium) | 種:烏飯子 |
烏飯子- 植物形態
烏飯樹圖冊
烏飯樹,別名牛筋樹,為常綠灌木。夏季葉色翠綠,秋季葉色微紅,花型玲瓏秀美,有清香,球果累累,既能觀賞又可食用,根幹灰褐色帶紅,葉片層疊有致,姿態優美。烏飯樹體態優美,萌發力強,是非常優秀的園林觀賞樹種,既可群栽,亦可孤植,皆可為四時增添景色。烏飯樹更是不可多得的製作盆景、盆栽的優良素材,尤其用其製作的提根式盆景,懸根露爪、蒼古遒勁,惹人喜愛。
烏飯樹多分佈於我國南方地區,因人們有每年陰曆三月初三用其葉蒸烏飯食用而得名。其樹高1米—3米,多分枝,枝條灰褐帶紅色。葉卵狀橢圓形至狹橢圓形,革質有光澤,長3厘米—6厘米,寬1厘米—3厘米,邊緣具有稀疏尖鋸齒。花期 6月—7月,總狀花序,花冠白色、壺狀,腋生 8朵—10朵。果期 8月—9月,球型漿果,直徑約5毫米,成熟時紫黑色,內含白色種子數顆。
烏飯子- 栽培技術
烏飯樹圖冊
烏飯樹喜光、耐旱、耐寒、耐瘠薄,適生範圍較廣,我國大部分地區均可種植。烏飯樹為喜酸性植物,喜濕潤怕積水,地栽以富含有機質、疏鬆排水性能好的土質為宜,盆栽土可將腐殖土、爐灰按1:1混合配製使用。施肥要遵循適時、適量的原則,春季可每月追施磷肥1至2次,花後施以氮磷為主的混合肥料。北方鹼性土質地區澆水以礬肥水及雨水為主,亦可在自來水中加入少量硫酸亞鐵及食醋。
為加速烏飯樹植株成形,可通過摘心來促發新枝。整形修剪一般在早春或冬季進行,剪去枯枝、斜枝、徒長枝、病蟲枝及部分交叉枝,以保證樹冠和樹型的完美。
烏飯樹的繁殖多以扦插和播種為主。扦插:於春季取一年生剛剛木質化的健壯枝條,剪去下部葉片,留頂端1—2個葉片。在梅雨季節前扦插,成活率最高。插穗基部最好用吲哚丁酸或生根粉等溶液浸蘸處理。扦插基質可用河沙、蛭石、珍珠岩等 ,入土深度為插穗的1/3至1/2,插後需
烏飯子圖冊
遮陰和噴水,約1個月左右即可生根,當年即可移栽或上盆。播種繁殖能獲得大量種苗,可採收秋季呈黑色的漿果,於翌年春季播種。播種宜用淺盆、木箱或地床,以排水良好的粗砂粒鋪於底部,面層鋪2厘米厚的消毒腐殖土。撒播後,薄覆一層細土,保持盆土濕潤,溫度在15℃—20℃時,25天左右即可出苗,待幼苗長出2片—3片真葉時即可移植。
烏飯樹最常見的蟲害是紅蜘蛛,多在6月—8月高溫乾旱時危害嚴重,可用三氧殺蟎醇或樂果溶液噴殺。最常見的病害是褐斑病,主要發生在梅雨季節,染病時葉片上出現褐色斑塊,循環感染,危害甚大,是引起落葉的主要原因,可噴灑托布津或波樂多液進行防治。
烏飯子- 藥用價值烏飯子(《滇南本草》)
【異名】烏飯果、米飯果、純陽子(《滇南本草》),冷飯果、烏鴉果、沙湯果(《雲南中草藥》)。
【來源】為杜鵑花科植物烏鴉果的果實。植物形態詳" 土千年健 "條。
【化學成分】樹皮含鞣質;花含烏索酸、葒草素、異葒草素、莽草酸、山楂酸,據文獻報導並含烏飯樹甙(vaccinoside);葉含槲皮素及酚甙類;果實含墊付,醣類,游離酸(林檎酸和少量枸櫞酸、酒石酸)。
【資源分佈】分佈於四川、貴州、雲南及西藏、江西、湖南、廣東、廣西。
【動植物形態】常綠矮小灌木,高20-50cm,有時高1m以上。地下有木質粗根,有時粗大成疙瘩狀。莖圓柱形多分枝,有時叢生,枝條被具腺長剛毛和短柔毛。葉密生;葉柄短,長1-1.5mm;葉片革質,長圓形或橢圓形,長1.2-3.5cm,寬0.7-2.5cm,先端銳尖、漸尖或鈍圓,基部鈍圓或楔形,邊緣有細鋸齒。兩面被剛毛和短柔毛。總狀花序生枝下部葉腋和生枝頂葉腋而呈假頂生,長1.5-6cm,有多數花,偏向花序一側著生;苞片葉狀,有時帶紅色,長4-9mm,兩面被糙伏毛,小苞片卵形或披針形,著生花梗中、下部;花萼通常綠色或帶暗紅色,短鐘狀,萼齒三角形,長約1mm;花冠壺形,白色至淡紅色,有5條紅色脈紋,長5-6mm,裂齒短小,三角形,直立或略向外反折;雄蕊10,內藏,短於花冠,藥室背部有2上舉的距;雌蕊1,扁圓形,花柱內藏。漿果圓球形,綠色變紅色,成熟時紫黑色,內有多數細小種子。花期春夏至秋,果期7-10月。
烏飯子圖冊
【性味】《滇南本草》:"味甘酸。"
【功用主治】心悸怔忡;夜不安眠;久咳。《滇南本草圖說》:"怔忡睡臥不寧者,煎服。"
【選方】治久咳,失眠:烏飯果三至五錢(9-15g),水煎服。(《昆明民間常用草藥》) 根:散瘀,消腫,止痛。治牙痛。
果:強筋,益氣,固精。
根:主治跌打損傷腫痛,鮮根搗爛水煎外洗。
牙痛:鮮根3~5錢,搗爛燉雞蛋吃。
筋骨痿軟乏力,滑精:果2~5錢,水煎服。【植物色素特性】:烏飯樹葉色素,異名:Blueberry Leef Color ;成分:槲皮素及酚苷。性質:藍黑色浸膏。有酸性條件下色素的穩定性好,來源:以烏飯樹(Vaccinium beacteatum Thunb,又名南燭)的葉為原料,用現代的生物技術提取而成的天然色素。用途:天然著色劑,對蛋白質、毛髮、澱粉、白醋及色攔油有良好的著色能力。
烏飯樹葉
[俗名]南燭葉、墨飯葉。
[性味]性平,味酸。
[功效]益精氣,強筋骨,明目。
[宜食]適宜血虛風痺,腰腳痿弱無力酸痛,神經痛之人食用;適宜貧血衰弱,視力減退之人食用;適宜頭髮早白,多睡嗜睡之人食用。
《本草拾遺》:“止洩除睡,強筋益氣力。”《本草匯言》:“益氣添髓,涼血養筋。”《本草經疏》:“發者,血之餘也,顏色者,血之華也,直熱則鬢髮早白面顏枯槁。凡變白之藥,多是氣味苦寒,有妨脾
胃,惟南燭氣味和平,兼能養脾。”
[忌食]烏飯樹葉性平益氣,諸無所忌。
[按語]烏飯樹古稱染菽,為杜鵑花科常綠灌木,我國南部各省都有分佈。每年寒食節,採用烏飯樹葉煮成烏飯食用,香糯益人,已成為中國民間傳統習俗流傳至今。其他
烏飯子圖冊
烏飯樹又名南燭,古稱染菽。屬杜鵑花科常綠灌木。中國南部各省都有分佈。果實味甜可食,江淮一帶,每於寒食節採樹葉煮成烏飯,故名。
性味果:酸、甘、平,無毒。
枝葉:苦、平,無毒。
成分果:含醣類、
功用果:強筋骨、枸椽酸、酒石酸。
[刀傷出血] 鮮嫩葉搗爛外敷。
[婦人白帶]烏飯樹根30克,紅棗 5個,水煎去渣服,並食棗。
[血虛風痺(貧血衰弱、神經痛)、腰腳無力] 春季採新葉、嫩枝,切細,加水熬濃汁去渣,加糖收膏,瓷瓶收貯,每次用溫水送服一匙,一日2次。
烏飯子- 烏飯的由來
烏飯子圖冊
來歷一
傳說是唐朝時,畬族英雄雷萬興領導畬軍反抗官府,被朝廷軍隊圍困在大山里,失去外援,糧草斷絕,畬家軍只得在大山里尋找食物。時值深秋,山里大部分樹木落果,唯有一種叫烏稔樹的野生植物,葉雖落了,枝條上卻掛著串串象珍珠一樣的甜果,大家採來一把帶回營地,雷萬興也嚐了嘗,感到香甜可口,於是傳令大量採集野果充飢,軍糧解決了,抗擊官軍取得了勝利。
過後有一年三月初三,雷萬興突然憶起大山里食過的甜果,便又想吃烏稔果,可是這時正是春天,烏稔樹剛剛抽出綠葉,那有甜果呢?鄉民只好採下烏稔樹葉子加工後和著糯米一起炊煮,結果糯米也呈現出同烏稔果一樣的藍黑色,香味很濃,雷萬興吃了,食慾大增,異常高興,下令畬軍每年這一天都煮烏米飯。
畬民們為了紀念雷萬興率領畬軍反抗官兵的勝利,在每年農曆三月初三這一天,男男女女都出門“踏青”,採集烏稔葉,家家都做烏米飯,流傳至今便成為畬族的一個節日,現在的“烏飯節”除了保留原有的習俗外,還載歌載舞,更加熱鬧非凡了。
來歷二
關於“烏米飯”的來歷有不同的說法,最為人信服的說法是:戰國時期,孫臏被龐涓陷害,被關進豬舍。為瞞過龐涓爪牙的監視,老獄卒用烏飯樹葉煮糯米,捏成一個個呈烏褐色的極像豬糞的飯糰子,偷偷送給孫臏吃。孫臏吃了這種飯糰,不但活了下來,而且身體更加強壯了,並終於逃出了監獄,報了仇。因為孫臏第一次吃烏米飯正值立夏那天,所以杭州一帶流傳著立夏吃烏米飯的習俗。
來曆三
相傳故時佔坑婺源一帶有個女孩子,後娘在其親爹死後,不僅不分給她應有的財產,還對其百般虐待。後來女孩子出嫁的時候,偷了原本屬於她的地契,藏在髮髻裡面,帶到了公婆家。婆家的村里人,都十分感激她帶來了良田。但是這件事讓後娘知道了,就狀告當地縣官,把女孩子抓起來候審。
每年“四月初九”, 詹老伯家裡到底煮的是什麼呢?我好奇地朝那鍋裡瞧去,只見一大鍋黑黑的米飯,夾雜著青綠的豌豆、老黃的油豆腐、深紅的豬肉丁和鮮紅的尖辣椒。乍看上去,色香可餐,但這黑黑的米飯倒著實令人望而生畏,不由得聯想到了顏色紅紅的耗子藥。
詹老伯一語道破:“這叫'烏飯'!”果然名符其實!可這並不是我們平日所見的血糯米或南京的黑米,而是經過特別染色的普通白米。接過詹夫人遞過來的筷子,我看到大家都不敢輕易動筷,心想,帶頭入鄉隨俗吧。於是拿起木筷,從鍋裡隨意地挑了一些嚐嚐味道。哇,不嘗不知道,真的是太好吃了,飯粒儿有種莫名的清香,青豆甜嫩,肉丁鮮美,辣子爽口。而“烏飯”的由來又是一個動人的故事。
烏飯樹葉圖冊
村里人為她送牢飯,每次送,每次都被獄卒偷偷吃掉。於是,村里人採擷山上的一種樹葉,浸在水里,使之吐出青黑色的樹汁,以之煮飯,米粒呈黑色。他們在烏飯底下藏了其他的小菜,送到牢房。獄卒查看時,誤以為是有毒的飯食,不敢偷吃,這才全部送到了女孩子那裡。
後來,因為後娘沒有足夠的證據,女孩子獲得了當庭釋放,再也不受後娘的欺負。村里人為了紀念她對整個村子的恩情,每年這個時候,都煮上香烹烹的“烏飯”,代代相傳,延續至今。
如同端午節的粽子一樣,久而久之,烏飯在配料和做法上也不斷變化,製作更精細、更道地,形成了獨特的風味。我們那天嚐到的烏飯,是用山蕨的葉子泡製而成的。一聽到蕨類植物,自然想到三葉蟲等原始的生物,那麼烏飯的歷史悠長,便可想而知了。
烏飯子- 烏飯節
畬族烏飯節圖冊
每年農曆三月初三,畬族百姓都歡度“烏飯節”,家家都做烏米飯,全家共餐,饋贈親友。同時還聚集一起盤歌、跳舞,紀念這一節日。連江縣小滄民族自治鄉畬族百姓也過烏飯節,這一天山村熱鬧非凡。烏米飯是畬族人用山上的一種叫烏飯子野生植物,取葉煮湯,然後將糯米泡在湯里數小時撈起,放在木甑裡蒸熟而成。這種烏米飯色澤藍綠烏黑,並帶油光,吃到嘴里香軟可口。由於烏稔有防腐、開脾作用,將烏米飯用苧麻袋裝起來,掛於通風陰涼處,數日不餿。如果再加上豬油熟炒,更加味美可口。因此有“一家蒸十家香”之說。
受畬民影響,浙西南山區衢州、麗水等局部地區也有吃烏飯習俗,而時間則通常是在每年農曆的四月初八!
苗、瑤、侗族烏飯節
新寧縣苗、瑤、侗族人民為紀念或悼念自己的祖先,都把每年農曆四月八日稱為“烏飯節”。在這一天,雅》一書中曾提到唐家家戶戶都要做烏飯和吃烏飯粑粑。這種風俗,由來已久,遠在唐代就流行。明朝鄺露《赤詩有關瑤民吃“青飯精”的記載:“瑤人社日,以南天竺染飯,竟相遣送,名日'青飯精'。杜詩:豈無青精飯,令我顏色好。”這裡所謂“青飯精”,實際上就是烏飯。
新寧縣的“烏飯節”起源非常古老。傳說在很古的年代,瑤家母親在高山峻嶺開荒,姑娘木蓮每天為母親送飯。她把最好的稻米煮給母親吃,把最佳的苡米煮給母親嘗。為了不讓自己的飯和別人的飯弄錯,就在煮飯時摻進一種烏飯草,飯就變了紫黑色的了。瑤家後代為表彰木蓮崇敬長輩的事蹟,將農曆四月初八定為“烏飯節”。這天瑤山各家各戶掐了烏飯草、嫩杉尖等草葉,或3種,或5種,或7種,浸成烏汁作飯。這烏飯要讓長輩先嘗,然後一家大小同吃。據說吃了這種烏飯,夏天不會生痧、癤子及其他腫毒。他們還在“烏飯節”這天,用糯米作粑粑,將粑粑捍成鳥、蛇、鼠等動物形狀,蒸熟後活靈活現,小孩們最愛吃。據說這樣做了,鳥、蛇、鼠等動物就不敢咬啄田裡的禾穗,可以預祝全年豐收。
南京烏飯
農曆四月初八,南京郊縣農民一般都要蒸煮江南特有的烏黑髮亮、清香可口的青精飯,俗稱烏飯,又名“ 阿彌飯 ”。它是用南天燭(即青精樹)莖葉搗爛後浸泡糯米,再晾乾蒸煮而成。古人做時要“九浸九蒸九曬”,米粒緊縮,碧如堅珠。每天煮食一碗,能強筋骨,益氣力,固精駐顏,被譽為“仙家服食”。
傳說四月初八是浴佛節(釋迦牟尼生日),西域佛家弟子以黑黍飯祀之,中國佛家也相仿效。因為烏飯可口,又有益於健康,人們便爭相煮烏飯贈送親友,於是流傳成俗。溧水等地農民還用烏飯釀酒,溧水烏飯酒一般在生女孩時製造一壇,直保留到女孩長大出嫁之日方能開飲,所以此酒特別醇香可口。
過去南京人在這一天都要趕廟會,看浴佛,祈平安。每處廟會都是人山人海,熱鬧非凡。
宜興烏飯傳說與製作
每年農曆四月初八,宜興人家家“吃烏飯”。據宜興民間傳說,這一習俗是為了紀念“目蓮救母”的孝行。在中國民間,“目蓮救母”的故事成為戲曲演出的重要題材,被稱作為“目蓮戲”。據南宋《東京夢華錄》載:北宋已有“目蓮救母”雜劇演出,其故事源出佛經《佛說盂蘭盆經》。目蓮初曾出家學道,後為佛弟子,有“神通第一”之稱。故事寫目蓮的母親因在世時貪念世報,不敬神明,被打入地獄,備受折磨。目蓮遍遊地獄尋母,終於重逢,同昇仙界,著重宣揚因果報應的思想。
這一故事在宜興民間還流傳著一段動人的細節。即:目蓮的母親在十八層地獄餓鬼道受苦受難,目蓮修行得道後,費盡周折,求得恩准,去地獄看望母親,但每次備了飯菜都被沿途的餓鬼獄卒搶吃一空。
目蓮為了讓挨餓的母親吃上飽飯,百思不得其法,為此,經常在山上徘徊。有一天(其時為農曆四月初八),目蓮在無奈、煩躁之中,不經意地在山上隨手摘下身邊矮樹上的葉子,放入嘴中無聊地咀嚼 ,發現這種樹葉香潤可口,葉汁烏黑。目蓮心想,如果用這種樹葉汁浸米,燒成烏黑的米飯給母親送去,就不會遭獄卒搶吃掉。於是目蓮就將採摘的樹葉(該樹即南燭樹或稱南天燭,一名青精樹)拿回家搗碎,用葉汁浸米,蒸煮成烏飯後,再給母親送去。果然,餓鬼獄卒們不再爭搶,而目蓮的母親總算吃上了飽飯。目蓮也最終救母脫離餓鬼道。為了褒揚目蓮的一片孝心,宜興民間每逢農曆四月初八,家家都吃烏飯,並一直流傳至今。
宜興民間製作烏飯的南燭樹葉(宜興俗稱“烏飯草”),主要生長在宜興南部丘陵山區一帶,製作烏飯的米一般以糯米為主,摻入部分粳米,蒸煮後特別香潤可口。宜興吃烏飯習俗歷史悠久,代代相傳。至明代,醫藥學家李時珍在編寫《本草綱目》時,將宜興製作烏飯的方法收錄其中。《本草綱目》載稱:“摘取南燭樹葉搗碎,浸水取汁,蒸煮粳米或糯米,成烏色之飯,久服能輕身明目,黑髮駐顏,益氣力而延年不衰。”《宜興縣志》亦有記載:“四月初八吃烏飯,此日演戲稱'烏飯獻'。……又傳,目蓮以青精樹(一名南天燭)葉浸糯米煮成'烏飯',瞞過鬼卒救其母,此俗傳至今。”
宜興烏飯是宜興地方的特色美食,同時也是宜興民間創造的一項獨特的民俗文化,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並在宜興周邊有較大影響。
烏飯子- 附記及典故
烏飯子圖冊
1. 唐代的青精飯,是按照道家食療營養古方用南燭樹葉浸米蒸者而成的飯食。南燭樹又稱烏飯樹,人食其樹葉汁能強筋益顏。每年的農曆四月初八,在我國蘇、浙、皖、贛、鄂、湘等地區有吃烏飯的習俗,尤以江南為最。每年這天,各地大街小巷賣烏飯的擔攤比比皆是。舊時2、3個銅板的烏飯,置於乾淨的濕白布上一攤,熱氣騰騰,放上白糖,白布一卷,再用荷葉包裹,噴香撲鼻,別具風味。青精飯也叫“烏飯”,主要是為滋補身體,祭祀祖先,相傳為道家所創。李時珍《本草綱目》卷中有這樣的記載:“此飯乃仙家服食之法,而今釋家多於四月八日造之,以供佛。”原先朝廷也給大臣賜食青精飯,嘉靖十四年間,皇帝認為其名不雅,於是改為賜百官於午門食“麥餅宴”。
2.為什麼要吃烏飯呢?據說從前有個老太大愛吃烤鵝,每次要吃鵝,就在巷子裡放上燒紅的鐵板,巷子兩頭,一頭放碗醬油,一頭放碗香醋。把鵝趕進巷子裡,燙得鵝兩頭奔跑,跑到這頭吃口醬油.跑到那頭吃口香醋,不一會兒就成了烤鵝。老太大死了後,閻王把她打入地獄,罰她下油鍋,走滑油山。她的兒子就是有名的目蓮和尚。目蓮和尚知道媽媽在陰間受苦,常送飯給媽媽吃 ,但每次送去都被許多小鬼搶光,媽媽根本吃不到。目蓮到山上采了烏飯草,泡成黑水,煮了飯送去。陰間小鬼一看飯是黑的,不敢吃,母親這才吃到。後來人們為了紀念目蓮這個孝子,“吃烏飯”的習俗就流傳了下來。每年四月初八,當地人互相贈送烏飯。如果村里有人死了,初八那天,大家會把烏飯送到死者家裡,表示悼念。
烏飯子圖冊
3.戲劇《寶蓮燈》 (即以前的《目蓮劈山救母》)中有一段動人的情節:仙女三聖母 (即青提夫人),因思凡下嫁人間,觸犯“天律”,被玉皇大帝關進了地獄,終日挨餓,兒子沉香(即後來的目蓮)孝敬母親,送飯到獄門,都被看門鬼吃光了。沉香後來找到一種樹葉擠汁把}米浸黑煮飯,從此看門鬼便不再敢吃。沉香母親依靠烏飯不但維持了生命,還生津復元,身體逐漸強壯起來。沉香的孝心感動了上帝,於是將其母親釋放。這雖是一種傳說,倒也不乏扶正祛邪之意。我們還可以在《神隱》一書中見有這樣的記載,西域有神,名日佛,佛生日以黑黍飯不落角祀之。中國奉教者(有佛教,也有道教)率相仿效,遂成此俗。至於為何要在四月初八食烏飯,這是因為四月初八為佛誕之日,佛家煮烏飯以供佛,供後,將烏飯散發給弟子,說食之可以消災。因為烏飯既可口,又有益於健康,人們便煮青精飯贈親送友,於是流傳開來。《江寧府志》、《金陵歲時記》都說過去“吾鄉每屆是日,沿途爭賣,以當點心。”到這時青精飯已無迷信含義,而是當作節日食品了
烏飯米圖冊
4. 畬族烏米飯的傳說不一:其一,“三月三”為米穀生日,畬民要給米穀穿上衣服,故塗上一層顏色,祈祝豐年。其二,三月三蟲蟻不作,畬民吃了烏飯,上山下山不怕蟲蟻。其三,古時畬民與敵兵交戰時,敵人常來搶米飯,畬民故意將米飯染黑,敵人怕中毒,不敢問津,畬民便安穩吃飯,有了氣力,打敗敵兵。其四,唐代畬族英雄雷萬興被關在牢房,他一頓能吃一斗米,母親送來的飯卻都被獄卒搶去,雷萬興想法讓母親將米飯染黑,從此,獄卒再也不動烏飯。以後,雷萬興越獄,於農曆三月初三戰死沙場,族人每年以烏飯悼念他。其五,畬族英雄雷萬興率領畬軍抗擊官兵,他們被圍困在大山里,糧食斷絕,以烏稔果充飢,為畬軍度過斷糧關,並限得反圍剿的勝利。雷萬興回軍營吃盡魚肉酒菜都感乏味,時值三月初三,他想吃烏稔果,就吩咐兵卒出營採擷。可是,這時烏稔尚未開花,那些兵卒只好採些烏稔葉子,有人出了個主意,將烏稔葉和糯米一起炊煮,結果糯米飯呈現烏黑色,而且味道特佳,雷萬興吃了食慾大振,於是下令大量製作烏飯,以紀念抗敵勝利。從而衍成風俗,世代相襲。
烏飯子- 製作及古籍引用
烏飯子市場圖冊
林洪的《山家清供》,開卷第一篇就是“青精飯”。青精飯,首以此,重谷也。按《本草》:“南燭木,今名黑飯草,又名旱蓮草。”即青精也。採枝葉搗汁,浸上白好粳米,不拘多少,候一二時,蒸飯曝幹,堅而碧色,收貯。如用時,先用滾水,量以米數,煮一滾即成飯矣。杜甫詩:豈無青精飯,使我顏色好。
陳元靚(約一二二五──一二六四)的《歲時廣記》卷十五引《零陵總記》記載了另一種寒食節食品「青精飯」:「楊桐葉、細冬青,臨水生者尤茂。居人遇寒食採其葉染飯,色青而有光,食之資陽氣。謂之楊桐飯,道家謂之青精飯,石飢飯。」寒食清明染青飯的習俗似乎在南方較為流行。
《新安志》“南燭”條載:“叢生春晚,苗葉紅赤,照耀山谷。道家用以餾飯,故又謂之青精飯。”
乾隆年間《本草綱目拾遺》載有“王聖俞云:烏飯草乃南燭,今山人寒食挑入市,賣與人家染烏飯者是也。唐陸龜蒙道室書事詩,就有“烏飯新炊茶藿香,道家齋日以為常”之句.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