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密(?-169年),字周甫。潁川陽城(今中國河南省登封市)人。東漢名臣



杜密(?-169年),字周甫。潁川陽城(今中國河南省登封市)人。東漢名臣。
與劉勝同鄉。由司徒胡廣推薦,曾任代郡(河北北部)太守、太山太守、北海相,對宦官子弟為縣官奸惡的,皆加收捕。桓帝時任尚書令,遷河南尹,又轉太僕,因黨錮之禍被免官還鄉。與李膺齊名,時稱李杜,為東漢「八俊」之一。太學生譽為「天下良輔杜周甫」。建寧二年(169年),第二次黨錮之禍開始,宦官侯覽、曹節等下令逮捕李膺、杜密等百餘人,關押在新汲縣監獄,自殺。

杜密\n杜密是古代名臣,字周甫,东汉颍川阳城(今郑州登封)人,生年不详,卒于169年。东汉桓帝时,他与名士李膺齐名,时称李杜,为东汉“八俊”之一,太学生称誉杜密为“天下良辅杜周甫”。

李膺 (東漢)[編輯]

李膺(?-169年),字元禮潁川襄城(今河南省襄城縣)人。東漢黨錮之禍受害者。
李膺的祖父李修漢安帝時期曾任太尉,父親李益曾任趙國的國相。李膺舉孝廉出仕後,歷任青州漁陽蜀郡太守,任內申明法令,恩威並舉。後轉烏桓校尉永壽二年(156年),鮮卑寇掠雲中,徵度遼將軍。延熹二年(159年),為河南尹,揭發宛陵大姓羊元群之罪,反坐罪,罰左校。司隸校尉應奉知情,上疏為李膺等說情,得以免刑。任為司隸校尉,與太學生郭泰等交遊,反對宦官專擅,致力於糾劾奸佞。是太學生心目中的「天下楷模」,有人以被李膺接待過為榮,視為「登龍門」[1]。時宦官張讓張朔野王縣令,貪殘無道,被李膺逮捕處決。張讓向桓帝訴冤,桓帝詔李膺入殿,李膺據理對答,桓帝以無罪開釋。李膺的名氣既大,其好友陳蕃、杜密、王暢等人也備受知識分子崇拜。太學生視他們為正義和知識的化身,為其編了歌謠:「天下模楷李元禮(李膺),不畏強御陳仲舉(陳蕃),天下俊秀王叔茂(王暢)。」又稱李膺、杜密為「李、杜」。延熹九年(166年),張成善說風角,占卜得知將有大赦令於是要兒子殺人,後果真大赦天下,李膺心裡憤慨仍處死張成兒子,於是張成的弟子牢修控告李膺等人結黨,「共為部黨」,「誹訕朝廷,疑亂風俗」,將李膺等人關入北寺獄,株連達二百多人。後賈彪說服外戚竇武等出面援救,桓帝才將李膺赦免,但不許為官,居於陽城(今河南登封東南),史稱第一次黨錮之禍
建寧二年(169年)竇武與太傅陳蕃謀誅宦官,任李膺為長樂少府,宦官事先迫使靈帝逮捕竇武。竇武與王甫軍激戰,兵敗自殺[2],宦官進一步逮捕「黨人」,李膺及杜密等百餘人被捕入獄處死,遷徙、禁錮者「六七百人」,史稱第二次黨錮之禍


中文名:杜密别名:字周甫
籍贯:郑州登封人性别:
去世年月:公元169年
名望:东汉“八俊”之一


杜密 - 生卒 

 杜密(?-169) 东汉名臣。字周甫郑州登封人。

杜密 - 生平 

曾任代郡太守、太山太守、北海相。桓帝时任尚书令,迁河南尹,转太仆,因“党锢之祸”被免官。与孪膺齐名,时称李杜,为东汉“八俊”之一。太学生称誉其为“天下良辅杜周甫”。汉灵帝时,陈蕃辅政,他复为太仆,“党锢之祸”再起,自杀。 
杜密为人厚道,又由于才华出众,杜密受到朝廷重用,被派到河北北部任代郡太守。随后,杜密又几经升迁,先后做过山东泰山太守、北海相、尚书令、河南尹等官职。杜密为官清正廉洁,执法严明,且知人善任。在官官相护之风盛行的古代官场,官家子弟违法犯罪后由于无人愿意去得罪,因此总是逍遥法外。杜密却不徇私情,对官家子弟有为奸作恶行为者,“皆加收捕”,与庶民百姓一视同仁。在担任泰山太守、北海相时,杜密就以捕治作恶多端的官宦子弟而闻名。同时,杜密又是一位慧眼识得千里马的伯乐。当时的北海高密(今山东省高密县)人郑玄,家境贫寒,却勤奋好学。后来,因为生计所迫,郑玄18岁时只好弃学,暂时充任乡里主管收税、徭役等事务的小官,这时,郑玄依旧刻苦攻读。郑玄21岁时,杜密途经高密,发现郑玄在孜孜不倦地读书,虔诚而认真。杜密认定郑玄是个人才,“即召署郡职,遂遣就学”,使他专心致志地学习。在杜密的大力扶持下,郑玄踌躇满志地踏上了游学之路,并就学于名儒马融。40岁时,郑玄以“博极群书,精历数图纬之言,兼精算术”而闻名遐迩,当时,“山东(太行山以东)学人无有出其右者”,成百上千的人拜他为师。郑玄对经学的研究兼收并蓄,著作等身,“凡百余万言”,学者无不叹服,他的学说被称为“郑学”。郑玄能成为著名的经学大师,和杜密的发现赏识是分不开的。
汉灵帝时,陈蕃辅政,杜密又出任太仆一职,最终位极人臣。不久,因党锢之祸,杜密愤然自杀,把生死置之度外,用生命捍卫人间的道义。作为东汉名臣,杜密因为舍生取义而名垂青史。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殘存亦末路 兵敗如山倒

傅姓與堂號

郭姓與堂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