俾斯麥號戰艦(德語:Bismarck)是一艘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聞名於世的德國戰艦。俾斯麥號是俾斯麥級戰艦的首艦,也是歷史上第四艘以19世紀德國首相奧托·馮·俾斯麥命名的德國軍艦


俾斯麥號戰艦[編輯]

俾斯麥號 War Ensign of Germany 1938-1945.svg
Bismarck
Bundesarchiv Bild 193-04-1-26, Schlachtschiff Bismarck.jpg
1940年的俾斯麥號
Bb bismarck.png
俾斯麥號的電腦繪圖
概觀
艦種戰艦
艦名出處德意志帝國總理奧托·馮·俾斯麥
擁有國Flag of German Reich (1935–1945).svg 納粹德國
艦級俾斯麥級(1號艦)
同型鐵必制號
製造廠漢堡布洛姆·沃斯船廠
下訂1935年11月16日
動工1936年7月1日
下水1939年2月14日
服役1940年8月24日
退役不適用
結局1941年5月27日戰沉
技術數據
標準排水量41,700噸
滿載排水量50,405噸(1943年)
全長250.5米
241.5米(水線)
全寬36.0米
吃水9.3米(標準)<br /
10.7米(滿載)
鍋爐瓦格納式高壓重油專燒鍋爐(12座)
動力布洛姆·福斯式蒸氣渦輪引擎(3座)
3軸三車螺旋槳推進(4.7米直徑)
功率150,170匹馬力
最高速度30.8節(57.1公里/小時)
續航距離8,525海里/15,788公里(19節)
乘員2,092人,包括:
103名軍官、1,989名士兵(1941年)
飛行設施設有1台兩端彈射器
艦載機4架阿拉度Ar 196水上偵察機
裝備SK C/34 38cm L/52連裝砲x4
SK C/28 15cm L/55連裝砲x6
SK C/33 10.5cm L/65連裝高射砲x8
SK C/30 3.7cm L/83連裝對空機砲x8
MG C/38 2cm L/65四連裝對空機砲x2
FlaK 30 2cm L/65單裝對空機砲x12
裝甲KCn/A裝甲
側舷145-320毫米
甲板50-120毫米
首尾橫嚮隔牆100-320毫米
砲塔130-360毫米
砲座340毫米
司令塔350毫米
裝甲總重17450噸(不含砲塔旋轉部分)

俾斯麥號戰艦(德語Bismarck)是一艘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聞名於世的德國戰艦。俾斯麥號是俾斯麥級戰艦的首艦,也是歷史上第四艘以19世紀德國首相奧托·馮·俾斯麥命名的德國軍艦,於1936年動工,1940年8月服役,滿載排水量達49972噸,是當時德國最大的戰艦,其排名至1941年才被排水量超過71829噸的日本戰艦大和號超越[1]俾斯麥號是當時納粹德國海軍的象徵,艦船武器精良、防護完善,但它在執行其第一次戰鬥任務後就沉沒。1941年5月19日早上,俾斯麥號與尤金親王號重巡洋艦秘密離開波蘭格丁尼亞的港口,展開「萊茵演習行動」(Operation Rheinübung),準備突破英國皇家海軍的海上封鎖,進入大西洋以攔截並摧毀來往英國和北美洲的運輸船隊,切斷英國的海上補給線。但隨後兩艦行蹤在挪威卑爾根附近海岸先後被瑞典巡洋艦英國偵察機發現,為了阻截德艦進入大西洋,英軍調集了多艘軍艦前往圍殲。5月24日清晨,德艦在丹麥海峽與英軍爆發了丹麥海峽海戰,在短暫的激烈交火中,俾斯麥號在開戰不到十分鐘後就擊沉了被譽為英國皇家海軍驕傲的胡德號戰鬥巡洋艦。胡德號的沉沒在英國引起極大的震憾,時任英國首相溫斯頓·邱吉爾隨後點名下達了「擊沉俾斯麥號」(Sink the Bismarck)的命令[2],以提高英軍的士氣。丹麥海峽海戰之後,俾斯麥號由於在戰鬥中也被擊中了燃油艙,因此先與尤金親王號分開,準備返回法國聖納賽,但在途中被尾隨追擊的英國艦隊依靠無線電信號和PBY水上飛機發現行蹤。5月26日,由皇家方舟號航空母艦起飛的劍魚式魚雷轟炸機所發射的魚雷擊中了俾斯麥號,導致俾斯麥號的尾舵被卡住,無法控制正常航行方向。5月27日早上,俾斯麥號終於被英軍艦隊包圍,在連續受到近兩小時的猛烈攻擊之後,俾斯麥號的上層建築已經幾乎完全被夷平,但依然在航行。最終她的船員眼見無望返抵法國搶修便自行鑿沉,俾斯麥號最終沉沒在大西洋[3][4]
設計建造[編輯]該艦早在1930年代開始設計,原本計劃在英德海軍協定的限制內建造35,000噸級的戰艦。但德國海軍司令埃里希·雷德爾認為35,000噸級的軍艦無法滿足德國的需要,因此開始秘密研究建造更大型的戰艦。當法國新一代的敦刻爾克級戰艦開始建造後,德國為了同法國海軍抗衡,決定建造排水量40,000噸以上的超級戰艦,當時的代號「G」。G號戰艦在1936年7月1日在漢堡布洛姆·沃斯造船廠安放龍骨,該艦隨後被命名為俾斯麥號。其後在1939年2月14日下水、在1940年8月24日正式服役。艦長為恩斯特·林德曼海軍上校。服役時,俾斯麥號的標準排水量爲49972噸,超過英德海軍協定規定的35,000噸。至於滿載排水量,俾斯麥號及其姊妹艦鐵必制號已經達到50,000噸。相較於其他的戰艦,俾斯麥號因受基爾運河水深限制而顯得比較寬,使它可在波濤洶湧的北大西洋上穩定地航行,另外載油量較大亦令其可參與類似太平洋上的遠距離行動。主砲爲4座SK C34 52倍口徑38cm雙連裝砲,其主砲理論射速很高,射速爲3發/分(註:實戰中遠達不到此水平),這是同期戰艦的最高水準;主砲塔採用前後對稱呈背負式佈局,艦橋前後各佈置兩座,射程亦不低於納爾遜級戰艦的45倍口徑16英寸主砲,性能在當時很先進。主砲穿甲彈採用「高初速輕型彈」,在中近交戰距離擁有很好的威力,但存速性能不佳,遠距離交火時砲彈威力急遽下降。其裝甲防護沿用 「Incremental Armor Scheme」的設計模式(稱爲「全面防護」),擁有同期戰艦中的最大防護範圍,其主裝甲堡側壁覆蓋了70%的水線長度和56%的舷側高度,同時裝甲總重量達到同期戰艦中的最大比重,佔標準排水量的41.85%。此外該艦在實現大防護尺度的同時,依賴大防護尺度提供的空間補償,將主水平裝甲安排在第三層甲板,讓其與主舷側裝甲同時重疊在彈道上,使艦體要害部位的防護也得到了很大強化,超越同期建造的其它戰列艦。它的TDS(魚雷防禦系統)設計爲抵禦250kg TNT的水下爆破,實際上約可抵禦300kg德國黑希爾烈性炸藥(其威力爲TNT的1.07倍)。此外它的裝甲材料也很優秀,根據戰後美國維吉尼亞海軍基地的測試,俾斯麥級的KCn/A裝甲性能「明顯優於」美國愛荷華(IOWA)級的ClassA裝甲[5],而日本大和級(YAMATO)的VH裝甲性能據信濃號遺留裝甲板測試,「是6-8英寸級裝甲板中美國海軍曾測試過的最好者」[6]總的來說俾斯麥級的主砲和裝甲方案很近似一戰時的巴伐利亞級戰艦。不過比起英國的喬治五世級和法國黎塞留級,大部分部位的裝甲厚度相對較不足,次要部位防護則略嫌過剩。[7]堅固的銲接艦體和優質的裝甲保護,以及30.8節的航速,令俾斯麥號能有效地吸引及相當程度上應付任何敵軍戰艦。其主砲的威力亦可輕易地摧毀遇到的敵方護航運輸隊。以上條件可使俾斯麥號突破並進入大西洋的廣闊水域,由德國油輪負責補給燃料,逗留在大西洋並攻擊敵方護航運輸隊而不被英國及美國的航空器、潛艦及軍艦發現截擊。戰史[編輯]突破大西洋[編輯]俾斯麥號的第一次及唯一一次的任務,是於1941年5月18日實行的萊茵演習行動(Rheinübung),伴隨的有重巡洋艦尤金親王號。德國另外的主力軍艦,包括兩艘沙恩霍斯特級戰鬥巡洋艦因機械故障或戰損而不能參加該行動;而俾斯麥號的姊妹艦鐵必制號還未完成海上測試。艦隊由京特.呂長斯上將(Günther Lütjens)海軍上將指揮。德軍的目標包括:盡量襲擾盟軍的船舶以使英軍暫緩派出護航運輸隊,令雙方在地中海及北非的勢力暫時平均;轉移地中海的英國皇家海軍力量令隆美爾及其部隊由克里特島入侵利比亞的計劃風險減低。英國海軍部早已懷疑德軍會突破大西洋,而俾斯麥號已經出發的消息亦被Ultra情報機關解密(破解恩尼格瑪密碼訊息)證實,並且瑞典巡洋艦哥得蘭號已發現了俾斯麥號的行蹤。在3日後,俾斯麥號於接近卑爾根的挪威格里姆斯塔峽灣(Grimstadfjorden)下錨時被噴火式偵察機發現並拍下了照片。皇家海軍的戰列艦及其他軍艦己作好部署,密切留意俾斯麥號進入大西洋時將會途經的各條航線。德軍先取北航向,再取西北航向,成功平安無事地穿過挪威海,向格陵蘭方向前進,駛向冰島與格陵蘭之間的丹麥海峽,即大西洋入口。由於艦隊的航線距離北極圈很近,因此英國航空偵察沒有發現德國人。由於德國人的主要目標是運輸隊,呂特晏斯希望能在濃霧的幫助下悄悄地突入大西洋。5月23日傍晚,德軍被配備有雷達的重巡洋艦索福克號諾福克號發現,當時兩艦正在丹麥海峽巡邏,期待德軍的突破。對方艦隻在短暫交火後,英軍巡洋艦自知不是對手,被迫釋放煙霧並退往德軍的射程範圍外,以雷達尾隨德軍。同時,俾斯麥號主炮射擊產生的巨大震動導致桅杆上的凝結冰脫落砸壞其雷達,迫使呂特晏斯命令尤金親王號行駛至艦隊前方,為艦隊提供前方的雷達搜索。該決定在之後使英軍分不清德軍艦隻,因為兩艘德艦自身的輪廓十分相似,艦身噴塗的偽裝也一樣。丹麥海峽海戰[編輯]主條目:丹麥海峽海戰於1941年5月24日的丹麥海峽之戰中,由尤金親王號上看到的俾斯麥號向威爾斯親王號開火的照片5月24日,星期日,凌晨5時,德軍艦隊準備離開丹麥海峽,尤金親王號的聲納探測到在左舷處有2艘未判別艦隻。德艦立即做好了作戰準備。英國攔截艦隊包括剛完工的威爾斯親王號戰艦胡德號戰列巡洋艦,由蘭斯洛·霍蘭海軍中將指揮。英國編隊由胡德號打頭陣,威爾斯親王號墊後。胡德號艦型優美,航速、火力出色,被視為皇家海軍的驕傲,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戰鬥巡洋艦,但其弱點是水平裝甲十分薄弱。霍蘭中將命令己方艦首對準德艦,以圖儘快縮短雙方距離。因為他知道胡德號的水平裝甲板很薄弱,而假如炮戰中雙方距離超過10,000碼的話,敵方的炮彈就很可能會落到己方軍艦的甲板上,反之則會落到裝甲帶上。5時49分,霍蘭命令向德軍領頭艦——尤金親王號開火,因此英國人又誤將尤金親王號當成了俾斯麥號。胡德號在5時52分主炮搶先開火,威爾斯親王號隨後也向尤金親王號開火。直到打了2輪齊射後,霍蘭才發現攻擊的目標是錯誤的,立刻命令將火力轉向俾斯麥號,但已浪費了很多時間,並造成了一些混亂。當時雙方距離大約為12.5英里,即10.9海里左右。5時55分,德國編隊開火還擊,集中火力攻擊胡德號。由於英艦的錯誤判斷,所以一開始炮擊時並未命中德艦,反觀德艦就沒有犯這種錯誤,所以炮彈不斷準確地向英艦射去。儘管霍蘭擁有比德艦更強大的火力,但戰場形勢對京特.呂特晏斯有利——由於英國戰艦艦首正對德艦,胡德號和威爾斯親王號分別只能使用四門和六門前主炮,而德國軍艦卻能使用全部火力向英國人還擊。此時俾斯麥號發射第三次齊射,命中胡德號中部,造成救生艇甲板產生火災,並迅速蔓延。霍蘭中將此時意識到己方處於不利地位,於是命令左舵二十度,以發揮全部火力。6時整,胡德號剛完成轉向,俾斯麥號進行第五次齊射,一發(一說2發)炮彈貫穿胡德號薄弱的甲板裝甲,引爆了主彈藥庫。胡德號瞬間斷成兩截,八分鐘後迅速沉入海中,包括霍蘭中將在內的1419名官兵陣亡,僅有3人獲救[8]。德艦立刻將炮火指向威爾斯親王號。該艦艦橋遭一發15英寸炮彈擊中,除艦長與一信號兵外所有艦橋人員陣亡。另外各處遭4發15英寸炮彈及4發8英寸炮彈擊中,雖艦體受創相對較輕,但數門主炮因故障與戰損而無法發射,被迫退出戰鬥,進行修復後繼續追蹤俾斯麥號並與之交火,終因燃油不足而退出追擊戰。德國人也為勝利付出了一些代價。俾斯麥艦中彈三發,二號燃料槽受損破裂,泄漏出大量重油,航速降低至28節。但其損傷相較於英國人的慘重損失——兩艘主力艦一艘戰沉,一艘重傷——似乎微不足道。在這場戰鬥中俾斯麥號在不到10分鐘內便擊沉了皇家海軍最引以為傲的軍艦之一。然而,燃油泄漏相當程度上影響了俾斯麥號的極速和續航力,暴露了本艦行蹤,給俾斯麥號的未來命運蒙上了陰影。權衡之下,呂特晏斯出於保存實力的考慮令俾斯麥號中斷「萊茵演習」行動回航法國。追擊[編輯]主條目:俾斯麥號戰艦的最後一戰英國人很快確定了俾斯麥號的位置,並集結了大量的軍艦前來圍擊,包括約翰·托維上將指揮的本土艦隊及詹姆斯·薩默維爾中將指揮的地中海H部隊。5月24日,俾斯麥號遭到從光輝級勝利號航空母艦上起飛的劍魚式魚雷機的攻擊,被命中1枚魚雷,但僅造成了輕微的損傷。隨後尤金親王號繼續前進,進入大西洋,俾斯麥號則轉向前往法國聖納賽以修理損傷。在呂特晏斯施展了一次巧妙的雷達規避動作之後,英國人差點失去了俾斯麥號的行蹤。但在5月26日,被一架卡塔琳娜水上巡邏機發現後,俾斯麥號再遭皇家方舟號航空母艦的劍魚機空襲,被命中3枚魚雷,其中1枚擊中艦尾,沉重的結構受到損壞後向下壓迫到舵機,導致俾斯麥號的舵角卡死在15度。這使俾斯麥號已無法迴避英國艦隊的攻擊,速度再度降低,難控制航向。5月27日晨,英軍的主力追擊艦隊趕到,包括英王喬治五世號羅德尼號,於八點左右進入射程,兩艦迅速接近,並用其16英寸及14英寸主炮轟擊俾斯麥號。俾斯麥號由於舵機失靈,航向不定,還擊效果不佳。俾斯麥號被最少數十枚,甚至上百枚大口徑穿甲彈以及數百枚小口徑炮彈擊中,加上至少1枚魚雷。最後的一枚16英寸炮彈是在極近的距離發射的(大約3,000碼)。但直到10時25分俾斯麥號仍然沒有沉沒,甚至引擎尚在運轉。在沒有希望的情況下,德國人開始準備自行炸沉軍艦避免被俘獲。英國多塞特郡號重巡洋艦隨後在近距離發射了3枚魚雷,全部命中。10時39分,俾斯麥號終於沉沒於布雷斯特以西400海里水域。前後,皇家海軍派遣了大量軍艦前往攔截俾斯麥號,包括多達8艘戰艦及戰列巡洋艦,和2艘航空母艦,即皇家海軍約半數的力量,才最終將俾斯麥號擊沉。英軍指揮官托維上將在戰鬥後說:「就像一戰時的德意志帝國海軍一樣,俾斯麥號進行了一次最勇敢的戰鬥,抵抗著數倍於己的敵人,以至於在她沉沒時她的旗幟還在飛揚。」
奧托·馮·俾斯麥維基語錄,自由的名人名言錄奧托·馮·俾斯麥(Otto von Bismarck,1815年4月1日—1898年7月30日),勞恩堡公爵,普魯士王國首相(1862年—1890年),德意志帝國第一任總理,人稱鐵血宰相。名言[編輯]
  • 普魯士必須積聚自己的力量並將它掌握在手裡以待有利時機。這種時機已被錯過好幾次。維也納條約所規定的普魯士國界是不利於健全的國家生活的。當代的重大問題不是通過演說與多數議決所能解決的——這正是1848年和1849年所犯的錯誤——,而是要用鐵血來解決。
  • 原文:Nicht durch Reden und Majoritätsbeschlüsse werden die großen Fragen der Zeit entschieden — das ist der große Fehler von 1848 und 1849 gewesen — sondern durch Eisen und Blut.
  • 出處:1862年9月30日對普魯士議會的演講。
  • 如果人生途程上沒有障礙,人還有甚麼可做的呢?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殘存亦末路 兵敗如山倒

羅姓與堂號

 楠木,又名楠樹、楨楠,是樟科楠屬和潤楠屬各樹種的統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