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質 李沆 王溥 張齊賢
范質
范質(911年-964年),中國五代後周和北宋初大臣。字文素。趙匡胤「陳橋兵變」後,任北宋宰相。
顯德六年(959年),周世宗病危,臨終託孤,命范質為顧命大臣,輔佐七歲的恭帝柴宗訓。封為蕭國公。顯德七年(960年)正月初一,忽傳北漢、契丹聯兵南下,令趙匡胤統帥禁軍北上。初三趙匡胤陳橋兵變還京,范質率王溥、魏仁浦責問趙匡胤,帳前羅彥環拔劍厲聲:「三軍無主,眾將議立檢點為天子,再有異言者斬!」。王溥面如土色,被迫擁立趙為天子。曾舉薦趙普、呂慶餘、竇儀等棟樑之臣。宋乾德元年(963年),封范質為魯國公。乾德二年(964年)正月,與王溥、魏仁浦同日罷相。是年(964年)九月,去世,臨終時「戒其後勿請諡立碑,自悔深矣」[1],宋太祖說:「聞范質只有宅第,不置田產,真宰相也。」范質在趙匡胤稱帝後「降階受命」,有負世宗所託,趙光義說他:「循規矩,慎名器,持廉節,無出質右者。但欠世宗一死,為可惜耳。」著有《范魯公集》、《五代通錄》等。
王溥(922年-982年),字齊物,宋初并州祁(今山西祁縣)人。歷任後周太祖、世宗、恭帝、北宋太祖——兩代四朝宰相。
郭威任樞密副使、樞密使時,率軍平河中叛亂,聘為幕僚。平亂後,從敵區繳獲大量的叛將資料。郭威要按名稽查,王溥說:「魑魅之形,伺夜而出,日月既照,氛沴自肖。願一切焚之,以安反側」[2]。
顯德四年(957年),周世宗柴榮請王溥選擇將帥,王溥舉薦向拱,再次取得勝利。宴會上世宗親賜御酒說:「為朕擇帥成邊功者,卿也!」
世宗死,趙匡胤勢力強大,「宰相王溥亦陰效誠款」,並獻奉宅園以取悅於趙匡胤[3]。趙匡胤黃袍加身返京,王溥「口禁不能對」,「降階先拜」[4]。趙匡胤曾對左右說:「王溥十年做相,三遷一品,福履之盛,近世未見其比。」乾德二年(964年)正月,罷相,任太子少保[5]。太平興國初年,封祁國公,七年(982年)八月去世。諡文獻。趙宋之後,王溥雖仍為宰相,但基本上被削實權。主要的精力則投入在編修史籍,家有藏書萬餘卷,編著《世宗實錄》、《唐會要》、《五代會要》三部史籍共一百七十卷,開史學「會要」體例之。
生平
自幼好學,九歲能文,十三歲誦五經,博學多聞。後唐長興四年(933年)進士,官至戶部侍郎。後周太祖郭威自鄴起兵入京,范質為避戰禍,藏匿民間,後來被太祖找到,時值嚴冬,郭威脫下外袍給范質披上。封范質為兵部侍郎,樞密副使。周顯德四年(957年),范質上書朝廷,建議重修法令,編定後周的《顯德刑律統類》。宋代第一部法典《宋刑統》直接來源於此法典。顯德六年(959年),周世宗病危,臨終託孤,命范質為顧命大臣,輔佐七歲的恭帝柴宗訓。封為蕭國公。顯德七年(960年)正月初一,忽傳北漢、契丹聯兵南下,令趙匡胤統帥禁軍北上。初三趙匡胤陳橋兵變還京,范質率王溥、魏仁浦責問趙匡胤,帳前羅彥環拔劍厲聲:「三軍無主,眾將議立檢點為天子,再有異言者斬!」。王溥面如土色,被迫擁立趙為天子。曾舉薦趙普、呂慶餘、竇儀等棟樑之臣。宋乾德元年(963年),封范質為魯國公。乾德二年(964年)正月,與王溥、魏仁浦同日罷相。是年(964年)九月,去世,臨終時「戒其後勿請諡立碑,自悔深矣」[1],宋太祖說:「聞范質只有宅第,不置田產,真宰相也。」范質在趙匡胤稱帝後「降階受命」,有負世宗所託,趙光義說他:「循規矩,慎名器,持廉節,無出質右者。但欠世宗一死,為可惜耳。」著有《范魯公集》、《五代通錄》等。
家屬
李沆
李沆(沆:hàng,947年-1004年),字太初,洺州肥鄉人,北宋名臣。
太平興國五年,舉進士甲科。真宗即位後,任戶部侍郎、參知政事。咸平初年,改任中書侍郎。秉性亮直,內行修謹,時稱「聖相」。李沆政治理念保守,綽號「沒口匏」,曾說:「吾為相無他能,唯不改朝廷法制,用此以報國。」[1]。有一書生叩馬獻上書狀,批評李公的缺點:「居大位而不能康濟天下,又不引退以讓人,久妨賢路,能無愧乎?」李沆表示自己想退休「奈上未允,不敢去也。」[2]。文學上,以繼承韓愈、柳宗元自許,倡導古文運動。1004年7月23日,病逝,時年58歲。噩耗傳來,真宗當即痛哭說:「沆為人忠良純厚,始終如一,豈意不享遐壽。」有《河東先生集》。
太平興國五年,舉進士甲科。真宗即位後,任戶部侍郎、參知政事。咸平初年,改任中書侍郎。秉性亮直,內行修謹,時稱「聖相」。李沆政治理念保守,綽號「沒口匏」,曾說:「吾為相無他能,唯不改朝廷法制,用此以報國。」[1]。有一書生叩馬獻上書狀,批評李公的缺點:「居大位而不能康濟天下,又不引退以讓人,久妨賢路,能無愧乎?」李沆表示自己想退休「奈上未允,不敢去也。」[2]。文學上,以繼承韓愈、柳宗元自許,倡導古文運動。1004年7月23日,病逝,時年58歲。噩耗傳來,真宗當即痛哭說:「沆為人忠良純厚,始終如一,豈意不享遐壽。」有《河東先生集》。
王溥
生平
出生於官宦世家,後漢乾祐元年(948年)二十六歲甲科進士第一名[1],任秘書郎,後周太祖廣順三年(953年)官至宰相,年僅32歲。周恭帝時,上表請修《世宗實錄》,與扈蒙、張淡、王格、董敦等共同編修,建隆二年八月,書成奏上。其父王祚做過刺史、團練使,生活奢侈,好延壽之術。溥雖貴為宰相,家中仍以王祚作主,有官員到王家拜見王溥時,王祚招待客人,總是教王溥穿上一品官服,並在左右侍候。客人常坐立難安,王祚說:「豚犬,不足為之起。」郭威任樞密副使、樞密使時,率軍平河中叛亂,聘為幕僚。平亂後,從敵區繳獲大量的叛將資料。郭威要按名稽查,王溥說:「魑魅之形,伺夜而出,日月既照,氛沴自肖。願一切焚之,以安反側」[2]。
顯德四年(957年),周世宗柴榮請王溥選擇將帥,王溥舉薦向拱,再次取得勝利。宴會上世宗親賜御酒說:「為朕擇帥成邊功者,卿也!」
世宗死,趙匡胤勢力強大,「宰相王溥亦陰效誠款」,並獻奉宅園以取悅於趙匡胤[3]。趙匡胤黃袍加身返京,王溥「口禁不能對」,「降階先拜」[4]。趙匡胤曾對左右說:「王溥十年做相,三遷一品,福履之盛,近世未見其比。」乾德二年(964年)正月,罷相,任太子少保[5]。太平興國初年,封祁國公,七年(982年)八月去世。諡文獻。趙宋之後,王溥雖仍為宰相,但基本上被削實權。主要的精力則投入在編修史籍,家有藏書萬餘卷,編著《世宗實錄》、《唐會要》、《五代會要》三部史籍共一百七十卷,開史學「會要」體例之。
張齊賢
張齊賢(943年-1014年),字師亮,曹州句容人。
三歲時為避戰亂舉家遷洛陽,好學上進。宋太祖幸洛陽,齊賢以布衣至其馬前獻策。飯量特大,曾一次吃掉5大盤牛肉。太平興國二年(977年)宋太宗賜其進士第,以大理評事通判衡州。太平興國六年(981年),任江南西路轉運副使,同年冬,以右輔闕,升任轉運使。拜樞密直學士,擢右諫議大夫,簽書樞密院事。雍熙初年,轉任左諫議大夫。
雍熙三年(986年),代州名將楊業戰歿,張齊賢授給事中,出知代州。端拱元年(988年),拜工部侍郎。宋真宗時,咸平元年(998年)十月官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咸平三年(1000年)十一月辛卯日因朝會時劇飲酒失職,張齊賢為自己辨護,真宗說「卿為大臣何以率下!朝廷有憲典,朕不敢私。」被免去宰相職務。咸平四年(1001年)閏十二月,拜右僕射、判邠州兼經略使。[1],「令環慶、涇原兩路及永興軍(治今陝西西安)駐泊兵並受齊賢節度」,以制約西面行營都部署王超。後以司空致仕。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夏,逝世,諡文定。有《書錄解題》傳於世。
三歲時為避戰亂舉家遷洛陽,好學上進。宋太祖幸洛陽,齊賢以布衣至其馬前獻策。飯量特大,曾一次吃掉5大盤牛肉。太平興國二年(977年)宋太宗賜其進士第,以大理評事通判衡州。太平興國六年(981年),任江南西路轉運副使,同年冬,以右輔闕,升任轉運使。拜樞密直學士,擢右諫議大夫,簽書樞密院事。雍熙初年,轉任左諫議大夫。
雍熙三年(986年),代州名將楊業戰歿,張齊賢授給事中,出知代州。端拱元年(988年),拜工部侍郎。宋真宗時,咸平元年(998年)十月官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咸平三年(1000年)十一月辛卯日因朝會時劇飲酒失職,張齊賢為自己辨護,真宗說「卿為大臣何以率下!朝廷有憲典,朕不敢私。」被免去宰相職務。咸平四年(1001年)閏十二月,拜右僕射、判邠州兼經略使。[1],「令環慶、涇原兩路及永興軍(治今陝西西安)駐泊兵並受齊賢節度」,以制約西面行營都部署王超。後以司空致仕。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夏,逝世,諡文定。有《書錄解題》傳於世。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