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經全注》袖珍作弊書
| ||||
2004 / 03 / 12
| ||||
徐錦心
| ||||
科舉取士制度沿襲了千餘年,是絕大多數讀書人唯一的進身之道。所謂“十年寒窗”爲的就是有朝一日“金榜題名”。由於八股文章大多以《四書》、《五經》中的語句爲題,讓考生去分析引申,有的考生就摘錄一些重要章節偷偷帶進考場。但進考場時都要經過嚴密的搜檢,即使僥倖不被當場搜出,也只能帶進很少一點資料,往往不能滿足作弊需要。八股文章講究“起承轉合”,有一套專門的格式和撰寫方法,俗稱“制藝”,但如果你不是飽讀經書,熟記《四書》、《五經》的每個章節,則也無從“藝”起,所以自石印術發明並推廣以後,有些私人刻坊便用微型字體刻印極小的袖珍本高價出售,供考生們作弊參考。
這種“袖珍書”僅見於清朝中、後期,發行物件只是考生中的一小部分,且要冒著很大的風險,因此數量不多,留傳下來的寥寥無幾。據報載:目前發現的只有七、八種,其中最珍貴的一冊現藏南京江南貢院,但比較之下,《五經全注》體積更小,字數更多,內容更豐富。
《五經全注》上、下二冊,長5.7、寬4.3、厚0.8釐米。其中欄長4.82、欄寬3.4釐米。每冊85頁(含正,反二面),每頁各22行,每行38字,全書共約28萬字。
《五經全注》依次爲《易》、《書》、《詩》、《禮》、《春秋》、印行於光緒已醜年(1889年),首頁是“依樣廬主人”作的序,序文中說:“自石印法興,五經翻本花樣日新,從未有刪繁就簡便於取攜者,亦舟車一憾事也!”從序文中的意思看,印行這種袖珍本似乎是爲了旅途中“便於取攜”,但實際用途卻不言而喻,因爲接下去的次頁便是《臨文要訣》以及格式、避諱等考試常識,因爲在科舉考試中,哪怕你文章做得再好,如果格式上有錯誤或者某個字沒有避諱,就會名落孫山,導致終生遺憾。
《五經全注》的字體只有一毫米左右,看起來卻十分清晰。可見當時的石印技術已到了相當高超的地步。
來源:《中國文物報》 清代袖珍版《五经全注》(图)
近日,山东无棣县收藏爱好者刘玉文展示了他祖传的清代袖珍版(也叫巾箱版)《五经全注》一册和二册《四书备旨》。《五经全注》出版于光绪己丑年(光绪15年,1889年),为宣纸双页石印,由依样庐主人撰序。《四书备旨
|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