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之彥,宋永嘉人,東谷其所自號一介窮儒,《東谷所見》傳布不廣,只是因為被幾種叢書收入而流傳至今。手頭的兩個本子分別收在陶宗儀《說郛》和掃葉山房石印的《宋人小說》里。

李之彥,宋永嘉人,東谷其所自號。

李之彥,宋永嘉人,著作有《東谷所見》。

  李之彥一介窮儒,《東谷所見》傳布不廣,只是因為被幾種叢書收入而流傳至今。手頭的兩個本子分別收在陶宗儀《說郛》和掃葉山房石印的《宋人小說》里。

2 李之彥 - 〖作品介紹〗

《東谷所見》


  書中教導一條,稱游湖海五十


  年,教公卿大夫之子孫屢矣,教尋常白屋之類亦多。則老塾師也,是書凡十三則,


  皆憤世疾俗,詞怨以怒。末載太行山戲語一條,謂是非不必與世人辨,蓋其篇中


  之寓意。前有自序,題咸淳戊辰小春,正宋政弊極之時也。


  東谷是南宋李之彥的號。李之彥是個見多識廣的老塾師,晚年觸事動心,據所見隨錄寫了一本書,書名就叫《東谷所見》。


  用現在的分類方法,《東谷所見》應該算是一本雜文集。李東谷一生不得志,下筆為文所以能夠任意迅筆,肆言無忌,不少議論很有些見識。 有意思的是,七百多年前的一些社會話題與我們現在常在口邊談論的話題毫無二致,我們想要表達的一些意見,七百年前的這個教書先生已經說得很透徹了。比如說 物價問題,東谷以為「不必咎物價之踴貴,但當咎風俗之侈靡」,物價騰踴的原因,是由於「風俗好奢,人情好勝,競尚華居,競服靡衣,競嗜珍饌,競用美器」, 若得「人人同心,事事節損,皆務節儉,不尚侈靡,則物價亦可漸平」。談到孝養問題,東谷認為「祭之厚不如養之薄」,待老人哪怕生前稍微好一點,也勝過死後 的大排場。東谷主張不必為子女積蓄聚財,如果子女有出息,「他日自能成立,何必勞心勞力積財以遺之,而損賢者之志」;如果子女沒出息,他日必致敗壞,「有 此豚犬,枉作馬牛」。


  《東谷所見》凡三十篇,議題涉及科舉、獄訟、理學、教導、名利、交友等等,範圍很廣,議論中常有妙語。談到富貴貧賤:「富貴而傲忽貧 賤,惑之甚矣;貧賤而諂諛富貴,惑之尤甚。」談到不必以錢為念:「錢乎錢乎,以我之貧,求汝活我而不可得,我固無奈汝何。以我之不貪,汝欲殺我而不可得, 汝亦無奈我何」,很有點阿Q精神。由於終生不發達,東谷常有憤懣氣自胸中出,有人說好官易做好人難做,他卻說好人易做,只要肯做,人人可以為堯舜。若要做 好官,「必鑽刺,必營求,必俯仰,脅肩諂笑,懾氣促步,惟恐人揮斥其趨事之不周,外壞面目,內壞心術,曾莫之顧」,活畫出舊時官場上的醜態。



展覽概述  
漢 未央宮東閣瓦硯  筆、墨、紙、硯謂文房四寶,原是一種實用工藝品,自古至今,文人賴以書寫的主要工具,不論是著述、書寫、繪畫,均必需有此四者。它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發明,幾千年來,由於它的存在,造就了無數著名的文人學者和藝術家,記述了無數不朽的文學、藝術作品。 宋 澄泥蕉葉硯從考古發掘資料發現,硯的製作在新石器時期, 就已然開始。在陝西姜寨仰韶文化中,發現過石質的研磨器,這可視為古硯雛形,也是有關硯的較早資料。硯的流傳,到了唐代中期,由於端石和歙石的發現和開 採,造就了中國硯史全盛時期,這時文人開始註重硯石的精良,以及製硯技術的改進,於是從宋代開始,就有文人為硯石編纂硯譜,所以歷代撰述硯史書籍不下數十 種,然完整的硯譜纂述,仍然從宋代開始,如早期宋歐陽修撰寫的〈硯譜〉,其內容雖短短七百餘字,但卻記載了端石、歙石、青州紫金石、紅絲石。
  又如宋唐詢所著〈硯錄〉,宋米芾的〈硯史〉,宋李之彥所輯〈硯譜〉等等,這些著 述,對於宋代文人所用的各類硯石的產地、質材等,都作了詳細的記錄,而宋高似孫所著《硯箋》,更以硯材、色澤作有系統的介紹:如卷一論端石、卷二論歙石、 卷三專門記述各類硯石、卷四則記錄各家對硯石的銘文、詩賦等。至明代文人對硯石的論述,更是繁多。最著名者是在明代洪武時期,曹昭著《格古要論》中的〈論 古硯〉,以及明萬曆時期,高濂所撰的《遵生八牋》中的〈論研〉部份,作者更將其當時所見各式硯石加以描繪,使後世更能瞭解古代硯石的形制,也是開創圖繪硯 石的先河。綜觀明代以前各家對硯石論著,多偏向於端、歙,尤其端石更多,可惜內容十之八九皆大同小異、互相傳襲,雖是如此,然亦有可觀之處,硯石經如此漫 長歲月,自唐宋元明,一千餘年間,就理論而言,應是有極可觀的流傳,可惜時至今日,我們能觀賞到的唐宋名硯,已不多見矣。
  硯史的著述,到了明末清初,由於清初康、雍、乾三朝帝王,皆勤學好書,對書法、 藝術頗為專精,致使當時文人、上行下效、對翰墨點染,蔚為風氣,因而對硯石質材及製作、更是精究,致使硯石,尤其端石、澄泥的製作,更加發揚光大,而硯史 的著錄,益見蓬勃發展,如清初高鳳翰所著的《硯史》、紀昀所著的《閱微草堂硯譜》、唐秉鈞的《文房肆考圖說》等。皆文圖並茂、敘述極為詳盡,而論其內容, 亦各有特色。然總以私人收藏論著,不若官家之精,是以就硯史的著錄而言,仍當以《西清硯譜》為冠。此書不論在繪圖、說明上皆屬上乘作品。宋 舊端石鵝硯
  本院收藏硯石,除《西清硯譜》古硯外,尚有存硯在三百餘方左右,而《西清硯譜》收錄者,正譜為二百方、另有附錄者為四十方,總計為二百四十方。現由本院收藏之《西清硯譜》古硯:正譜為七十六方、附錄部份亦有十九方,總數達九十五方之譜。
  《西清硯譜》編纂緣起,據清高宗乾隆自序中敘述:「內府硯頗夥,或傳自勝朝,或 □自國初,如晉玉蘭堂硯,璧水硯,久陳之乾清宮東西暖閣,因思物繁地博,散置多年,不有以薈綜粹記,或致遺佚失傳,為可惜也。」於是在清乾隆戊戌年,即乾 隆四十三年,西元一七七八年,命當時的大學士于敏中(一七一四~一七八○)及梁國治、王杰、董誥、清 歙溪蒼玉硯錢汝誠、曹文埴、金士松、陳孝泳等八人負責纂修,並由門應兆等人負責繪圖,並訂名為《西清硯譜》。「西清」者,宮禁燕閒之地也。《文選‧上林賦》云:「青龍蚴蟉於東廂,象興婉蟬於西清」,註:「西清者,廂中清淨處也」清代南書房,亦稱西清,向來是朝臣翰林學士值勤之所。乾隆朝時,這裡是編纂類書工作的處所。
清 乾隆 松花石蟠螭硯   《西清硯譜》的纂修,就內府所存諸多藏硯中,精選二百件,加以說明及圖繪而編成的。硯藏圖繪部份,則是由當時的內閣中書,內近供奉以西洋光影法描繪,所 以每件硯石繪畫,均與實物極為神似。《西清硯譜》,共分二十四卷,並以材質及時代分:自卷一至卷六,為陶之屬;卷七至卷二十一,為石之屬;卷二十二至卷二 十四,則列為附錄。但在陶之屬中,又分瓦硯、磚硯、以及澄泥硯。在石之屬中,又分端硯、歙硯、洮河硯、雘村石硯等。
  自卷二十二至卷二十四起,編為附錄硯石,其主要原因,可能是當時編者以為,如玉、瓷之類,雖曾在各家硯史中記載,然流傳不多,且不適用於筆墨,而紅絲石之類,雖然諸家亦有記載,但石質較為特殊,所以只能附錄,而不宜登之正錄中。
  此硯譜在乾隆四十三年全部完成。《西清硯譜》存在本院者,計為:銅雀瓦硯六方、磚硯二方、澄泥硯十八方、歙硯三方、雘村石硯三方、松花石硯五方、紅絲 石硯二方、其他如哥窯、瑪瑙、烏玉硯各一方,另有石質無法辨認者三方。另有在乾隆朝仿古硯六方,以及仿澄泥六硯中之一方,共計九十五方。此次展出五十方, 各類硯石用供專家學者及觀眾研究參考。

(鄭家華)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殘存亦末路 兵敗如山倒

傅姓與堂號

郭姓與堂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