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四大名硯 拼音:Zhōngguó sìdà míngyàn(Zhongguo sida mingyan)
中國四大名硯
拼音:Zhōngguó sìdà míngyàn(Zhongguo sida mingyan)
硯台曆經秦漢、魏晉,至唐代起,各地相繼發現適合制硯的石料,開始以石爲主的硯台制作。其中采用廣東端州的端石、安徽歙州的歙石及甘肅臨洮的洮河石制作的硯台,被分别稱作端硯、歙硯、洮河硯。史書將端、歙、臨洮硯稱作三大名硯。清末,又將山西的澄泥硯與端、歙、臨洮,並列爲中國四大名硯。也有人主張,以天然硯石雕制的魯硯中的紅絲石硯代替澄泥硯,合稱四大名硯。中國的許多地方都產石硯,山東的紫金石硯和龜石硯,大汶口一帶的燕子石硯,即墨的田横石硯和溫石硯,蓬萊的砣磯石硯,臨沂的薛南山石硯和徐公石硯,曲阜的尼山石硯,泗水的魯柘澄泥硯,河南濟源的天壇(盤古)硯,安徽宿縣的樂石硯,江西修水的赭硯,吉林松花江下游的松花石硯,四川合川的嘉嶺峽石硯,甘肅嘉峪關的嘉峪石硯,寧夏,青海的賀蘭石硯,浙江江山的西硯,湖南湘西的水沖硯等等。但自唐代起,端硯,歙硯,洮硯,澄泥硯和紅絲硯便特具聲名。澄泥硯屬陶,其餘四硯皆爲石硯。
概述
硯爲文房四寶之一 ,以筆蘸墨寫字,筆、 墨、硯三者密不可分。硯之起源甚早,大概在殷商初期,筆墨硯就已粗見雛形。剛開始時是以筆直接蘸石墨寫字,後來因爲不大方便,無法寫大字,人類便想到了可先在堅硬東西上研磨成汁,如石、玉、磚、銅、鐵等…。殷商時,青銅器已十分發達,且陶石隨手可得,硯乃隨着墨的使用而遂漸成形,古時以石硯最普遍,直到現在經歷多代考驗仍以石質爲最佳。
談起硯的種類有許多種,從硯的材質可分爲:玉硯、銀硯、銅硯、鐵硯、陶硯、瓷硯、石硯、漆硯等,其中石硯是最爲普遍,也最實用的一種硯。硯台起源於新石器時代。最早的硯是半坡村遺址出土的研磨顏料的研磨器,在1980年,大陸考古學家曾在陝西省臨潼縣薑寨一處原始社會的遺址中,發現了一套原始人用以陶器彩繪的工具,其中有一方石硯,硯有蓋,硯面微凹,凹處並有一根石質磨杵,硯旁留存數塊黑色顏料。很顯然,這是先民們借助磨杵研磨顏料的早期硯的形制。由於這處遺址歸屬於母系氏族時期的仰韶文化,故這方硯台的實際壽齡已超過了五千年了。
秦漢時期,陶硯、瓦硯、銅硯、漆硯等硯的歷史由來已久,據《古今事物考》記載:“自有書契,即有此硯。蓋始於黄帝時也。一雲子路作。”
目前所知,直到兩漢時期,漢代由於發明了人工制墨,墨可以直接在硯上研磨,故不須再借助磨杵或研石來研磨天然或半天然墨了。如此看來,磨杵或研石經過史前及夏、商、周共三千多年的漫長跋涉,才逐漸消隱。
四大硯台
端硯、歙硯、洮硯和澄泥硯,這四種產自不同地域的硯台有着漫長的歷史,早在古代,就被皇家選擇爲貢品,它們伴隨着一個又一個朝代,幾經沉浮,滄桑歲月絲 毫沒有消磨它的質地,久經歲月磨練的内涵日益顯現出來。即使是在當代,你依舊可以看到硯台的那種質感,這種質感完全不同於快速消費品,更是一種氣質。
端硯
端硯,渾然天成,刻畫了大自然的景象,描繪了事物不同的特征,中國自古就有和諧統一之說,其意義在於回歸自然的常態,萬物有靈,躍然硯上。中國制硯藝術大師梁金凌數十年潛心鑽研端硯雕刻藝術,在端硯藝術方面已經獨樹一幟,成爲端硯藝術的傑出代表。
其料取於廣東肇慶高要市東南端溪之爛河山,因其“體重而輕,質剛而柔,摸之寂寞無纖響”,自唐代問世以來,便頗受文人學士青睞。宋朝着名詩人張九成賦詩讚道:"端溪古硯天下奇,紫花夜半吐虹霓。"加上其紋理綺麗,各具名目,加工技藝亦愈紛繁,地位越來越高,故而升到我國石硯之首。
端石產於現在的廣東省肇慶市東 南爛柯山西麓端溪水一帶。肇慶古稱端州,此處石料制成的硯台稱爲“端硯”。端硯硯石是在唐代武德年間發現的,端硯石由於石質優良、細膩嫩爽、滋潤、具有發 墨不傷毫和呵氣可研墨的特點。端石中的佳品長年浸於水中,溫潤如玉。《端溪硯史》稱之:“體重而輕,質剛而柔,摩之寂寂無纖響,按之如小兒肌膚,溫軟嫩而 不滑。”歙硯和端硯並稱,而端硯又較歙硯更佳,據說曆代皆采端溪,到南唐李後主時端溪石已竭,不得已才采用次之的歙石。
端硯有“群硯之首”的稱譽,爲硯中之上品,亦可再分等級。它出產自廣東高要城斧柯山,唐之前屬端州,故得名。采集端石的地方,通常距江濱三、四里處,逐漸升高分下岩、中岩、上岩、龍岩、蚌坑等采石之所;下岩洞在山底,終年浸水,而硯石貴潤,所以下岩之質量最佳。
歙硯
歙硯,穩重大方,簡潔明了,卻不乏形象性和可視性,這與中國畫的特征頗爲相似,寥寥數筆,便勾勒出某種神似;江西省工藝美術大師胡中泰融會了書畫金石藝術,將歙硯藝術推到了新的高度。
據宋洪邁《歙硯譜》的記載,說明在唐朝開元年間,葉姓獵人逐獸至長城里,見疊石如城,瑩潔可愛,擕歸成硯,自是歙硯名聞天下。據五代陶穀《清異錄》的記 載,唐開元二年,賜宰相張文蔚、楊涉等人龍麟月硯各一,歙產也。歙硯初產時間,應是開元之前,大約公元700年左右。歙硯石質優良,瑩潤細密,有“堅、 潤、柔、健、細、膩、潔、美”八德。
歙硯的品種有羅紋、眉子、金暈、銀星、古屏、玉帶、紫雲等多種,尤以羅紋、眉子之奇特者爲上品。
洮河硯
因產於中國甘肅省臨 潭縣境内洮河故而得名。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材料於深水之中,所以非常難得,是珍貴的硯材之一。洮河石質細密晶瑩,石紋如絲,似浪滾雲湧,清麗動人, 有綠洮、紅洮兩種,而綠洮特别貴重。唐代洮硯制作比較盛行,與當時的端、歙、澄泥稱爲全國四大名硯。紋理不多,傳世的作品也較少。洮河硯多爲雕刻大面積的 圖意,它以線刻後填黑,清晰感強,以浮雕、透雕、高浮雕手法,雕工質樸。如宋代“洮河石蓬萊山方硯”。
洮河硯是 古稱,洮河硯之石材產於甘肅臨洮大河深水之底,現在被簡稱爲洮硯。用以刻洮硯的岩石取自甘肅卓尼喇嘛崖,精品常臥深潭水底,取之極難,穫之不易。洮河石的 石品高雅,常呈綠色,但不翠綠,多爲淡綠泛藍,暈點片片,酷似薄雲晴天﹔石質溫潤如玉,叩之卻無脆聲,渾樸而無火氣。澀不損毫,滑不拒墨﹔發墨迅疾,久蓄 不涸。總之,無論觀賞,抑或實用,均屬上乘,故被古代文人雅士共識爲中國三大名硯之一,名列端、歙硯之後。嗚呼,此乃畫中窺美,欲親眼目睹精品洮硯,難 矣。它雖位列第三,存世量卻遠寡於端、歙,何耶?可能是佳石難求吧。
澄泥硯
澄泥硯,
工藝曾經一度失傳,藺濤大師爲尋找制作工藝,鍥而不舍,百摺不撓,猶如愚公移山,把中國人身上的堅強、執着、刻苦精神體現得淋漓盡致,使澄泥硯制作藝術在
傳承的基礎上,有了新的發展。顧名思義,澄泥硯爲泥所制,而且是燒制。山西澄泥硯爲陶硯,唐宋時已是貢品。其精於雕琢,澤若美玉,儲墨不耗,積墨不腐,冬
不凍,夏不枯,寫字作畫蟲不蛀。
以過濾的細泥的材料制作的硯具。它並非石材,是以澄江之泥,精工燒鍊而成,也是中國名 硯之一。澄泥硯制作起源於唐代,至宋代興盛起來,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質地堅硬耐磨,易發墨,不損毫不耗墨,能與石硯媲美。唐時虢州(今河南靈寶縣 南)已成爲制澄泥硯的着名產地。澄泥硯造型樸實無華、山東的魯概硯都屬於澄泥硯的一種。
澄泥硯始於晚晉唐初之山西絳州,是人工手作之陶類硯,制作方法沿革自秦磚漢瓦,經無數改良而精制所成。佳品堅實過於石,不涸水不傷毫。色多作鱔魚黄、蝦頭 紅、 朱沙紅、綠豆青等。真正澄泥硯制法因古人不輕易傳授祕方於宋初已失唐人之法,後來制成之作品多不屬佳品了。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