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月, 2017的文章

湯瑪士·哈代

圖片
湯瑪士·哈代 湯瑪士·哈代 Thomas Hardy 出生 1840年6月2日   英格蘭 多塞特郡 多爾切斯特 斯廷斯福德 逝世 1928年1月11日(享年87歲) 職業 小說家、詩人 母校 倫敦國王學院 文學運動 自然主義 配偶 Emma Lavinia Gifford (1874–1912) Florence Dugdale (1914–28) 受影響於 [ 展開 ] 施影響於 [ 展開 ] 簽名 閱   論   編 湯瑪士·哈代 , OM ( Thomas Hardy ,1840年6月2日-1928年1月11日), 英國 作家 ;生於農村沒落貴族家庭。 哈代於 英國 多爾切斯特 攻讀建築,及後於1862年前往 倫敦 ,並成為 倫敦國王學院 學生,學習 建築工程 ,同時從事 文學 、 哲學 和 神學 的研究。哈代當過幾年 建築師 ,曾獲 英國皇家建築師協會 及 建築聯盟學院 獎項,後致力於文學創作。 作品 [ 編輯 ] 他一生寫了許多作品,他的小說多以 農村 生活為背景,前期作品 長篇小說 《綠蔭下》、《遠離塵囂》,將宗法制農村生活理想化,反對工業化城市文明。以後作品現實主義成分逐漸加強。長篇小說《還鄉》、《卡斯特橋市長》和《林中居民》,通過書中人物的悲慘遭遇,反映工業化勢力深入農村後英國宗法制農村的巨大變化。《 德伯家的苔絲 》和《 無名的裘德 》是他的兩部代表作長篇小說,前者描寫農村姑娘遭受富人迫害以至毀滅的悲劇,後者描寫農村青年在工業社會中理想被毀滅的故事。他晚年轉向 詩歌 創作,寫出詩劇《統治者》,痛斥給人民帶來苦難的暴君。 他所寫作品對人民貧窮不幸的生活充滿同情,對工業文明和道德作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但他的作品也帶有一些悲觀情緒和 宿命論 色彩。

狄蘭·湯瑪斯

圖片
狄蘭·湯瑪斯 狄蘭·湯瑪斯 狄蘭·湯瑪斯 狄蘭·湯瑪斯 (Dylan Thomas,1914年10月27日-1953年11月9日),威爾斯 詩人 、 作家 。生於 英國 南 威爾斯 ,其父是一位中學校長。湯瑪斯很早就表現出對於 文學 的特殊興趣,他中學的時候曾擔任學校刊物的主編,並發表了一些 詩 作。1931年,17歲的湯瑪斯離開了家鄉前往 倫敦 開始他的寫作事業。20歲那年,湯瑪斯發表了第一本詩集《詩十八首》,當時的評論界並沒有特別關注這位年輕的 詩人 。但是 美國 的一些出版商卻很看好他,把他之前所出的三本書做成一部合集《我生活的世界》在美國發行,這部合集後來為他贏得了威廉·福亥爾獎金。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期間,湯瑪斯為 英國廣播公司 服務,戰後他仍為該公司的一套 文藝 節目寫稿播音。1946年,湯瑪斯發表了他最重要的一部詩集《死亡和出場》,這部詩集為他帶來了名譽和作為詩人的地位。評論界普遍認為湯瑪斯是繼 奧登 以後英國的又一位重要詩人。湯瑪斯的詩作大體屬於超現實主義流派,其詩中所蘊含的內容較具有夢幻色彩,通過對於意象的描繪堆砌,湯瑪斯所創造出來的詩境往往引人入勝。另外,湯瑪斯很注重押韻,其詩以善於朗誦聞名。除了寫詩,湯瑪斯也寫過一些短篇 小說 發表在詩文集《愛的地圖》中,並寫了幾個 電影 劇本,如《三個怪姐妹》等。1953年,湯瑪斯在 切爾西旅館 逝世,享年39歲。 作品 [ 編輯 ] 《詩十八首》(1934年) 《詩二十五首》(1936年) 《愛的地圖》(1939年) 《我生活的世界》(1940年) 《新詩集》(1942年) 《死亡和出場》(1946年)

亨利·大衛·梭羅

圖片
亨利·大衛·梭羅 亨利·大衛·梭羅 1856年採用 銀版攝影法 拍攝的一張肖像 出生 1817年7月12日 美國 麻薩諸塞州 康科特 逝世 1862年5月6日(44歲) 美國 麻薩諸塞州 康科特 時代 19世紀哲學 地區 西方哲學 學派 超驗主義 主要領域 倫理學 、 詩歌 、 宗教 、 政治 、 生物學 、 哲學 、 歷史 著名思想 廢奴主義 、 拒稅 、 公民的不服從 、 拒絕兵役 、 直接行動 、 環境保護主義 、 非暴力抵抗 、 簡單生活 受影響於 顯示▼ 影響於 顯示▼ 亨利·大衛·梭羅 ( Henry David Thoreau ,1817年7月12日-1862年5月6日),美國 作家 、 詩人 、 哲學家 、 廢奴主義者 、 超驗主義者 ,也曾任職 土地勘測員 。 [1] 他最著名的作品有散文集《 湖濱散記 》(又譯為《瓦爾登湖》)和《 公民不服從 》(又譯為《消極抵抗》、《論公民抗命》、《公民不服從論》)。《 湖濱散記 》記載了他在瓦爾登湖的隱逸生活,而《 公民不服從 》則討論面對政府和強權的不義,為公民主動拒絕遵守若干法律提出辯護。 梭羅的全部書本、散文、日記和詩集合起來有二十冊,其中他闡述了研究 環境史 和 生態學 的發現和方法,對 自然書寫 的影響甚遠,也奠定了現代 環境保護主義 。他的文體風格結合了對大自然的關懷、個人體驗、象徵手法和歷史傳說,善感敏銳,且富饒詩意。 [2]  他非常關注在險惡環境底下如何生存,同時他也提倡停止浪費、破除迷思,這樣才能體會生命的本質。 [2] 除此之外,梭羅一生都是 廢奴主義者 ,他到處演講倡導廢奴,並抨擊 逃亡奴隸法 (Fugitive Slave Law)。他對 公民不服從 的見解影響了 托爾斯泰 、 聖雄甘地 和 馬丁·路德·金 。 梭羅有時也被當作 無政府主義者 。 [3]  雖然《 公民不服從 》看起來不是要推翻政府,而是要改進政府, [4] 但他在開頭卻說:「最好的政府一無所治;在人們準備好之前,那將是他們願意擁有的那種政府。」,暗示了他的無政府主義傾向。 [4] 生平 [ 編輯 ] 梭羅出生於 麻薩諸塞州 的 康科德 [5] 。1833到1837年年間,梭羅在 哈佛大學 修讀 修辭學 、經典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