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華歷史
反華
國別 | 正面 | 負面 | 中立 | 正負面差 |
---|---|---|---|---|
日本 | 5% | 64% | 31% | -59% |
德國 | 13% | 67% | 20% | -54% |
西班牙 | 13% | 67% | 20% | -54% |
美國 | 23% | 67% | 10% | -44% |
法國 | 25% | 68% | 7% | -43% |
南韓 | 23% | 61% | 16% | -38% |
加拿大 | 29% | 59% | 12% | -30% |
土耳其 | 32% | 53% | 15% | -21% |
澳洲 | 36% | 55% | 9% | -19% |
墨西哥 | 31% | 47% | 22% | -16% |
英國 | 37% | 50% | 13% | -13% |
波蘭 | 28% | 38% | 34% | -10% |
希臘 | 34% | 41% | 22% | -7% |
印度 | 36% | 27% | 37% | 9% |
俄羅斯 | 42% | 24% | 34% | 18% |
印尼 | 55% | 27% | 18% | 28% |
祕魯 | 53% | 24% | 23% | 29% |
巴西 | 54% | 24% | 22% | 30% |
智利 | 57% | 25% | 18% | 32% |
肯亞 | 58% | 22% | 20% | 36% |
埃及 | 57% | 11% | 32% | 46% |
迦納 | 68% | 21% | 11% | 47% |
中國 | 77% | 16% | 7% | 61% |
奈及利亞 | 78% | 10% | 12% | 68% |
巴基斯坦 | 81% | 6% | 13% | 75% |
在非華人主導的社會情境下,反華一詞指的是華裔及華人為少數族裔的情境下受到主流社會的反對或排斥表現及政策。
在國際關係及中國外交政策方面,反華一詞常與反中一詞混為一談,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常以「境外反華勢力」一詞,將反對中國政府政體或政策的論述劃為對中國、中國文化或中華文化的反華行為。中國近代政治史上,中國國民黨及中國共產黨都有類似的政治論述手法,將其政治對手描繪成和外來勢力合作來推翻其掌握的中國或中央政權。[3]在相關的政治宣傳及新聞報導,反華或反華勢力一詞廣泛地和反中有時混為一談,有時明顯地區分。支持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中國共產黨的組織及相關政策的政治論述常將反中(反對中國政府或中國共產黨)和反華(反對中國、中國人及華人)混為一談[4]。
因此非漢人/華人主流社會對華人及華裔做為少數族裔產生的反對、排斥、歧視、仇視或恐懼的情緒或具體反華(英語:anti-Chinese)或排華(英語:Chinese Exclusion)現象,乃為族裔政治緊張關係的表現, 有時和種族主義或仇視外來移民相關。這未必和在國際關係及中國外交政策上的反中(英語:anti-China)或恐華(英語:Sinophobia)相關的所謂「境外反華勢力」的政治宣傳及論述相等。
反華或反中的定義
反華或反中的內涵對象:族裔、政府、國際關係或文明
中國人、漢人、華人、華裔、華僑
- 對有華人血統或外部特徵(如黃皮膚)的人因經濟機會及文化差距所產生的偏見、反感及排斥。有時此族裔偏見常和東亞其他國家(如日本人)混為一談。如二次世界大戰後,澳洲的白澳政策的反日情結及美國因日本跨國企業挑戰美國汽車工業的反彈的反日情緒,都有擴及到同為亞裔的華人。
- 香港的蝗蟲論則代表香港人敵視許多中華人民共和國籍的中國人、及抱持中國民族主義者;香港人認為這些中國人像蝗蟲一樣吃盡香港資源、也是華人裡面最不文明者。[來源請求]台灣人比香港人更早抱持這類觀念,[來源請求]近來也有新加坡華人也認為中國移民惹人厭[5]。中國觀光客及中國移民的炒樓、不守秩序等行為,也引發對中國人的不滿。[來源請求]
- 維吾爾族有不少人有被殖民感;原因包括過多漢人移民且造成經濟及資源分配上的弱勢[來源請求],生存權及繁殖權的變相剝奪,語言保護口惠而實不至,也有許多精通漢語的維吾爾族,認為因為種族身份而感受到就業問題[來源請求],對文化的破壞及對宗教的管制,在清朝以來面對的濫殺政策及官員移民素質低劣[來源請求],都製造了對漢族的仇恨;而中共民族政策也根本是要製造仇恨(對少數民族的刑事犯罪寬容,卻打壓伊斯蘭教[來源請求]、懲罰維權人士、和平抗議及政治異議者)。因此維吾爾人對漢人的厭惡普遍存在,將漢人視為惡質殖民者[來源請求],恐怖襲擊事件也不斷發生(如2009年7·5事件、2013年天安門事件、2014年昆明事件)。一些藏族也有類似觀感[來源請求],也造成數次暴力事件,但沒有維吾爾族嚴重。[6]
中國政府
- 對當時中國政府或政權(如清朝、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治權威或當時政策持反對的政治論述。
- 在香港及台灣政治論述下,反中指的是對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政府或中國共產黨的政治權威或政策持的反對立場及情緒。由於香港及台灣的主流社會份子均為華人,在此論述情境下反華一詞較少被提及。
中國在東亞或世界的歷史或國際定位
- 認為中國治世(或中式和平)以中國中心主義來維持國際或區域穩定的歷史或政策,有害於普世價值、其他國家利益或以美國主導(Pax Americana)的國際關係,如中國威脅論、中華帝國主義等反中或恐華政治論述。
中華文化
日本
在二戰結束之後,中國和日本之間的關係逐漸改善。然而自2000年以來,日本的反中情緒開始回升,在BBC的一個調查中對中國持正面態度的則僅有5%[1],皮尤全球態度計劃調查也指出日本人對中國的正面評價從2002年的55%跌至2008年的14%、不過對中國人則有23%抱有正面態度[7]。時代雜誌以及釜山國立大學在評論中均認為中國政府嘗試利用兩國之間遺留下來的歷史問題(如日本過去的戰爭罪行以及日本政府官員參拜靖國神社等問題)作為外交籌碼,同時提高國內管治認受性和將國民對中國國內政治問題的視線轉移至愛國情緒,以鞏固中國共產黨的統治[8][9].朝鮮
前1945年
朝鮮一直都是與中國有著附庸國的關係,直到西方帝國主義19世紀的到來,朝鮮一直是中國為中心的東亞地區秩序的一部分。[10] 在21世紀初,中朝兩國對朝鮮半島主權的爭執引起了兩國之間的緊張關係。[10]在三國時期(公元前57 - 668年),高句麗曾遭到了許多中國歷代王朝,包括漢、魏、燕、隋、唐朝攻擊。在公元7世紀,百濟和新羅的王國被唐朝襲擊。這引起了兩國之間的歷史怨恨。[11] 在9世紀,中國海盜和奴隸販子捕捉的外國人在中國銷售作為奴隸。朝鮮半島是因為它靠近一個主要目標。[12][13] 由於這一結果,朝鮮海軍將軍張保皐在清海鎮駐軍,將中國海盜趕離朝鮮西部海岸。[13] 在明初時期,中國要求珍稀動物、食品、嬪妃[14]和太監[15]作為貢品從朝鮮李氏王朝進貢。
在1592年,日本侵略朝鮮,幾個月內佔領了半島的許多地方。朝鮮朝廷請求,並收到來自中國的援助。中國士兵有時不能區別朝鮮人和日本人而殺死了不少朝鮮人。這些行動令朝鮮反中情緒更加高漲。[16][17]
在1931年,萬寶山發生了中國和朝鮮農民之間的糾紛。日本和朝鮮的記者對事件的報導令反中情緒進一步上昇,引發了一系列反中暴動,在7月3日從仁 川迅速向其他城市蔓延,遍及全個朝鮮半島。中國聲稱146名中國人死亡,546人受傷,並有相當數量的財產被摧毀。7月5日,平壤發生大規模的騷亂。[18]
1945年後
在20世紀60年代,韓國法律對外國財產的所有權作出限制,而當時多數外國財產的所有權均為中國人所持有,導致許多中國人從韓國移民到台灣。[19]自2002年以來的反中國情緒在韓國一直在上升。據皮尤全球態度項目,南韓人對中國的正面態度從2002年66%下降到2008年48%,而持負面觀點的從2002年31%上升2008年49%。[20] 據東亞研究所調查,對中國影響力的正面看法從2005年48.6%降至2009年38%,而負面看法則從2005年46.7%上升2008年50%。[21]
2004年,一個有爭議的中國政府的研究聲稱高句麗等各個朝鮮王國,包括古朝鮮、扶余和渤海,都曾經是歷史上中國領土的一部分。在消息傳出後,韓國 國內爆發大規模的騷亂,中國外交部在四月刪除激怒了許多韓國人的內容,但拒絕首爾要求在其外交部網站上的韓國歷史,包括古王國的部分恢復的請求。許多歷史 學家和官員在韓國相信該事件是影響兩國關係的重要轉捩點。[22] 在一片由韓國政府和公眾對中國加強批評,中國派出了新的外交部副部長武大偉到首爾與北京的承諾,不變形高句麗歷史教科書。
在2008年奧運火炬傳遞的首站首爾,6000多名中國學生與南韓示威者衝突。[22][23][24]在首爾市中心發生的暴力衝突在韓國引起了極大的反中情緒。[25] 韓國司法部表示將嚴懲所有這些示威者,不分國籍。[26] 韓國政府正研究提高對中國學生簽證的要求。[27]
印度
在中印戰爭中,反中情緒源自印度政府對中國企業進行的調查,連結到了中國政府和中國血統的許多人被拘禁在監獄在北印度。[28] 印度政府通過了印度法國防部在1962年12月,[29] 允許「被羈押的敵視來源的任何人[懷疑]的逮捕和拘留。」的允許任何人的逮捕只是為了有一個中國姓氏,一滴中國血統,還是中國配偶行為的廣泛的語言。[30] 印度政府關押成千上萬的中國,印度人在德奧利、拉賈斯坦邦,在那裡他們未經審判羈押多年的拘留營。最後拘禁沒有公布,直到1967年。成千上萬更多的中國印第安人被強行驅逐出境或強迫離開印度。幾乎所有被拘禁了他們的財產賣掉或被搶劫。[29] 即使在釋放他們,中國的印度人在他們的自由面臨諸多限制。他們不能自由旅行,直到90年代中期。[29]越南
在越南歷史里,由於千年中國佔領,並在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近期領土爭端,有較強的反中國情緒越南人口中。[31][32] 雖然目前政府試圖保持與中國政府的友好關係,過去的政權從西山(18世紀)[33]到越南共和國(20世紀)曾針對中國社會的懲罰措施。這些範圍從直接屠殺[34]限制性排除法律和強迫同化。[35] 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但是腳趾打擊對中國的反中國示威和批評的政策。反中國情緒卻飆升了2007年後中國形成於爭議島嶼的管理,[32]在2009年的時候,越南政府允許中國鋁生產商中國鋁業的權利,礦山鋁土礦在中部高地,[36][37][38]當越南漁民被中國安全力量,同時尋求避難有爭議的領土拘留。[39]2011年,繼口角,其中中國海監船破壞越南地質調查船離越南海岸,一些越南旅行社抵制中國的目的地或拒絕為客戶服務中的中國公民。[40]數百人抗議在河內和中國大使館,中國駐胡志明市防止被分散,然後警方才在中國南海中國海軍行動的前面。[41]中越戰爭導致該國的華人,許多人逃到為「船民」的歧視和隨之而來的移民。從1978年到1979年,約45萬越南華人離開越南乘船(主要是前南越民眾逃離越共)為難民或被開除全國的土地與中國接壤。[42]
據記者丹尼爾谷魯斯,恐華情緒是無所不在的現代越南,其中「從學校的孩子們向政府官員,中國的抨擊是非常流行。」據谷魯斯大多數越南人重發中國產品的進口和使用情況,認為它們明顯低的狀態。[43]
菲律賓
中國與菲律賓之間在南沙群島和黃岩島對峙使菲律賓人民,儘管中國大量領土恨中國為他們的「貪婪」的群島。活動以抵制中國產品開始於2012年開始, 人們在抗議中國大使館門前。另一個原因是,從中國製造的產品的仇恨。玩具和娃娃在中國製造已經發現了鉛的含量對兒童有危險。美容產品為女性也被發現有汞, 鉛對他們這可能會導致像皮膚癌扶養。印度尼西亞
正如每個人的非中國鄰居,馬來群島的國家都有海外中國人的社會與當地多數偶爾衝突。這種不對稱的經濟地位煽動反中國情緒較貧窮的多數之中。有時,反中國的態度演變成暴力,如5月13日事件在馬來西亞於1969年,1998年5月在印尼,[44]其中2000多人死亡的雅加逹暴亂。在殖民地時代,一些暴亂殺害中國人數以萬計。[45][46][47][48][49]
對抗反華或反中的政治團體或機構
以下列出以反華或反中論述來確保政治論述正當性及政治支持的團體或機構,通常這些團體或機構會宣稱或號稱代表並悍衛華人或中國權利或利益。亞裔人權團體如 National Council of Asian Pacific Americans(NCAPA)
數個泛亞及太平洋的人權團體要求少數族裔(包括華人)的基本人權及政治權利的保障,其反對對象為不公平的仇外或排華政策以及種族偏見[50][51]。中國國民黨、中華民國政府
中國國民黨、中華民國政府在不同的時空下將外國政府、國際組織或異議人士視為反華或反中。其對象曾包括中國共產黨、日本帝國主義、共產國際、蘇聯、汪精衛政權等等。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
中國共產黨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在許多政治事件上將法輪功、反共、西藏獨立、新疆獨立、香港獨立、台灣獨立統稱為海外反華勢力或境外反華勢力,並常暗示或明示這些勢力是串通並聯合來推翻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儘管多數反共的大中華民族主義者與西藏獨立、台灣獨立等分離主義勢力處得不太好,或是認為只要中國民主成熟、分裂勢力就會轉為認同中國。[來源請求]相關事件
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權及政策相關事件
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權及政策相關的「反華」(反中)事件,其中包括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人權保障政策不足或其外交國防政策的批評。在此情境下使用「反華」一詞描述這些事件的組織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代表及支持者。- 1997年比利時及丹麥等在聯合國提出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人權保障政策的批評,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及部份媒體定位為「反華提案」[52]
- 2000年梵蒂岡「封聖」(如聖劉方濟)爭議,遭中華人民共和國及學者定位為反華事件[53]
- 2004年昆都士省反華恐怖襲擊[54]
- 2007年蒙古排華事件[55]
- 2008年德國之聲「反華」事件[56]
- 2008年奧運會火炬接力巴黎站示威活動及攻擊火炬手事件
- 2008年韓國反華事件[57]
- 2009年荷蘭民眾反華示威,宣稱爭取維吾爾族人權益[58]
- 2010年時任伊朗總統的內賈德呼籲伊斯蘭世界支持東突事件[59][60]
- 2010年廣東保衛粵語行動[61]
- 2010年青海和甘肅保衛藏語遊行
- 2010年哈薩克反華事件[62]
- 2010年法國華人反暴力遊行[63]
- 2010年中國漁船與日本巡邏船釣魚島相撞事件引起的反華示威[64]
- 2010年藏獨勢力煽動尼泊爾政客反華[65]
- 2011年菲律賓反華示威遊行[66]
- 2011年英國BBC所拍的中國在非洲的紀錄片,被部份媒體認定為是「煽動反華情緒」[67]
- 2011年韓國海岸警衛隊隊員遇害後觸發的反華事件[68]
- 2012年黃岩島爭議引起的反華示威
- 2012年吉爾吉斯因鐵路建設煽動反華情緒[69][70]
- 2013年菲律賓反華示威遊行[71]
- 2014年香港廣東道反內地遊客示威遊行[72]
與中華民國政權及政策相關事件
與中華民國政權及政策相關的「反華」事件,其中包括對中華民國的內政或外交國防政策的批評及反對。在此情境下使用「反華」一詞描述這些事件的組織常為中華民國的代表及支持者。- 伊寧事變:1944年在中國新疆北部伊犁、塔城、阿勒泰「三區」爆發的維吾爾人、哈薩克人分離暴動,分離運動得到了中國共產黨和蘇聯的資助,並建立了東突厥斯坦共和國。
-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中華民國政府反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文化大革命,批評文化大革命對中華傳統文化破壞嚴重。
主流社會對華裔少數族裔的事件
國家/地區 | 時間 | 事件 |
---|---|---|
日本 | 1943年 | 廠窖慘案 |
1932年 | 平頂山慘案 | |
新加坡 | 1941年 | 新加坡排華事件[73] |
泰國 | 二戰期間 | 鑾披汶·頌堪排華政策 |
1965年-1989年 | 泰國排華政策 | |
馬來西亞 | 1969年 | 五一三事件 |
1942年 | 肅清大屠殺 | |
緬甸 | 1960年代 | 緬甸排華事件 |
越南 | 1975年 | 越南排華事件[74] |
2014年 | 越南反華暴動 | |
柬埔寨 | 1975年 | 柬埔寨排華事件 |
寮國 | 1978年 | 越南脅迫寮國反華[75] |
印度 | 1963年 | 因中印邊界之爭產生的印度排華事件[76] |
印尼 | 1965年 | 印尼九三零事件 |
1998年 | 黑色五月暴動 | |
澳洲 | 1901年 | 白澳政策 |
東加 | 2001年 | 東加排華事件[77] |
巴布亞紐幾內亞 | 2009年 | 巴布亞紐幾內亞排華暴亂 |
索羅門群島 | 2006年 | 索羅門群島排華事件[78] |
美國 | 1880年 | 丹佛排華慘案 |
1882年 | 排華法案 | |
加拿大 | 1923年 | 加拿大華人移民法案 |
巴西 | 1964年 | 九人案[79][80] |
墨西哥 | 1931年 | 墨西哥排華事件[81] |
秘魯 | 1941年 | 秘魯排華事件[82] |
義大利 | 2007年 | 米蘭排華事件[83] |
土耳其 | 2009年 | 土耳其反華遊行[84] |
西班牙 | 2004年 | 西班牙排華事件[85] |
捷克 | 2007年 | 捷克反華事件[86] |
羅馬尼亞 | 2009年 | 羅馬尼亞排華事件[87] |
阿爾巴尼亞 | 1978年 | 阿爾巴尼亞排華狂潮[88] |
俄羅斯 | 2010年 | 俄羅斯排華事件[89] |
荷屬印度支那 | 1740年 | 紅溪慘案 |
衣索比亞 | 2007年 | 衣索比亞反華事件[90] |
奈及利亞 | 2007年 | 奈及利亞反華事件[90] |
蘇丹 | 2008年 | 蘇丹排華事件[91] |
阿爾及利亞 | 2009年 | 阿爾及利亞排華事件[92] |
尚比亞 | 2010年 | 尚比亞排華事件[93] |
辛巴威 | 2010年 | 血鑽暴動[94] |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