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歡山越中央山脈,三路皆至合歡山會師,故名「合歡」
合歡山
。
合歡山 | |
---|---|
海拔 | 最低峰:3,217公尺(10,554英尺) 最高峰:3,422公尺(11,227英尺) |
地點 | |
合歡山的位置 | |
地點 | 中華民國南投縣仁愛鄉、花蓮縣秀林鄉交界 |
山脈 | 中央山脈 |
座標 | 24°08′33″N 121°16′16″E座標:24°08′33″N 121°16′16″E |
合歡山冬季白雪皚皚,素有「雪鄉」之稱;春夏季玉山矮箭竹草原與玉山杜鵑、紅毛杜鵑花叢,景色宜人。林務局在此設立合歡山國家森林遊樂區,並於位在台14甲線32.855公里處提供合歡山莊與松雪樓住宿服務,以及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在小風口附近設立合歡山管理站。在合歡山莊前的公路旁設有展望台可遠眺奇萊山,同時合歡山也是攀登合歡東峰、合歡尖山、石門山與中央山脈北三段的登山口。
合歡群峰
合歡群峰的高度分別是:合歡主峰(3,417公尺)、合歡北峰(3,422公尺)、合歡東峰(3,421公尺)、合歡西峰(3,145公尺)、石門山(3,237公尺)、石門北峰(3,278公尺)、合歡尖山(3,217公尺)(前五座更名列台灣百岳之中)。在合歡主峰設有三等三角點6388號。在公路尚未闢建時,攀登合歡群峰原為需耗時至少三晝夜才能攻頂,隨著中橫公路的興建需要,便將霧社供應線循合歡越嶺古道切過,如今自山腳埔里市區出發,駕車僅需2小時可達,高山郊化的現象帶來自然環境有莫大影響。人文歷史
傳言於日治時期,任職於台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率軍討伐原住民,兵分三路,西路由台中、埔里、霧社沿稜線而上,北路由花蓮、太魯閣、立霧溪谷而上,東路則沿木瓜溪谷,經天長斷崖,翻越中央山脈,三路皆至合歡山會師,故名「合歡」。今日的陸軍寒訓中心即當時日軍討伐原住民的指揮站所。合歡主峰並非合歡群峰中最高峰,但視野遼闊。原為軍事管制區有軍隊駐紮,民眾無法進入。如今軍隊撤離,山頂除供電信業者設置無線通訊發射站,亦開放登山客登頂。
合歡之名的由來有兩種說法:
一為合歡山有五條溪谷泉水源頭,包括濁水溪主流、北港溪上游瑞岩溪、大甲溪支流合歡溪、畢祿溪,和立霧溪上游塔次基里溪等,於是稱為「五港泉」。五港的台語發音近似日語的「合歡」,故日據時始稱合歡山。
另一說是,日本人在「太魯閣征伐戰役」勝利後會師於此地,歡欣鼓舞遂稱「合歡」。
在300年前的〈台灣府志〉,也曾記載這裡有一條河川流向淡水港,顯然對合歡山區並不了解。到了民國以後,合歡山還曾一度稱為「介壽山」。
圖片集
-
合歡主峰山頂隱約可見無線發射站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