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


道教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
道教


查·论·编·历
道教,是发源于古代本土中国春秋战国的方仙家,是一个崇拜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济世救人。在古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对现代世界的影响性逐渐式微[1]。道家虽然从战国时代即为诸子百家之一,道教把原为道德哲学家神化了。直到汉朝后期才有教团产生,益州(今四川)的天师道奉老子为太上老君。至南北朝时道教宗教形式逐渐完善[2]。唐代尊封老子,为了美化唐皇室,说老子(太上老君)是唐室先祖。
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中原汉土万物的本原[3]。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道教(包括道家、术士等)被认为是与儒学和佛教一起的一种占据着主导地位的理论学说和寻求有关实践练成神仙的方法[4]。
现在学术界所说的道教,是指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承袭了方仙道、黄老道和民间天神信仰等大部分宗教观念和修持方法,逐步形成的以“道”作为最高信仰[5]。主要是奉太上老君为教主,并以老子的《道德经》等为修仙境界经典非修真主要经典,追求修炼成为神仙的一种中国的宗教,道教成仙或成神的主要方法大致可以归纳为五种,服食仙药,外丹等,炼气与导引,内丹修炼,并借由道教科仪与本身法术修为等仪式来功德成仙,常见后来的神仙多为内丹修炼和功德成神者与道术的修练者[6]。
目录  [隐藏]
1 起源与称呼
1.1 道教无始亦无终的说法
2 历史
2.1 概述
2.2 发展历程
2.3 近现代的道教
3 出家制度
4 教理和教义
5 道教文化
5.1 道教与道家
5.2 代表学者
5.3 道教诸仙
5.4 戒律
5.5 道术
5.6 主要典籍
5.7 道教音乐
6 教派
7 道教宫观与活动
8 道教节日
9 道教在世界的影响
9.1 在汉字文化圈的影响
9.1.1 大中华地区
9.1.2 日本
9.1.3 朝鲜
9.1.4 越南
9.2 在西方的影响
9.3 在印度的影响
10 道教与其他宗教的不同
10.1 道教与佛教的关系
10.2 与一贯道的异同
11 世界化
12 注释
13 参考资料
13.1 参考书目
14 研究书目
15 参见
16 外部链接
[编辑]起源与称呼



修道士画像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和结合外来的佛教与本土儒教,如道教的一些理论是佛教的,道教的音乐是模仿儒教祭祀的音乐并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而形成的。但是道教与道家是不同的,因为道家是学问,道教是宗教。道教的科仪与祭祀最早可追朔于原始时期的崇拜自然与鬼神,从最早的人神沟通的占卜等多种方式,原始宗教逐渐演变成商周时期的祭祀上天和祖先。到春秋战国时期,古代宗教经历了显著的理性化演变,与社会文化知识的分化。诸子百家尤以道、儒、墨为“显学”且当时的阴阳家、神仙家兴起,在历史有所的影响。至东汉,社会因为战乱与汉朝崩溃导致对宗教产生急迫的需求,于是原本儒学逐渐宗教化,此时也于传入佛教。在这种社会背景下,道教的主要创始人物张道陵综合传统的鬼神崇拜、神仙思想、阴阳术数,巫术并于与汉代所崇尚黄老道家的思潮逐渐融合;道教教派也于此时形成[7]。
由于受欧美文化影响,现在中文中的“道教”一词,认爲起源于西元142年东汉张道陵所创立的“五斗米道”[8]。(注:这种历史观,不能被道教内部人士接受,道教内部一般认爲道教起源于传説中的黄帝。)。然而事实上早在东汉之前道教已有许多宗派,以史籍所载所曰,有关张陵、张鲁的事蹪,来论述道教不创自三张父子[注 1],而《后汉书》有文于下:张鲁字公旗。初祖父陵,顺帝时客于蜀,学道鹤鸣山中,造作符书以惑百姓。受其道者辄出米五斗,故谓之米贼。陵传子衡,衡传于鲁,鲁遂自号师君。其来学者,被名为鬼卒,后号祭酒。祭酒各领部众,众多者名曰理头。皆校以诚信,不听欺妄。有病,但令首过而已。诸祭酒各起义舍于路,同之亭传,县置米肉以给行旅。食者量腹取足,过多则鬼能病之。犯法者先加三原,然后行刑,不置长吏,以祭酒为理,民夷信向。朝廷不能讨,遂就拜鲁镇夷中郎将,领汉宁太守,通其贡献[9]。
又《三国志张鲁传》刘宋.裴松之注引《典略》[10]:熹平中(灵帝年号,西元一七二~一七七年),妖贼大起,三辅有骆曜[10]。光和中(西元一八~一八三年),东方有张角,汉中有张脩。骆曜教民缅匿法,角为太平道,脩为五斗米道[10]。太平道者,师持九节杖,为符祝(咒)[10]。教病人叩头思过,因以符水饮之,得病或日浅而愈者,则云此人信道;其或不愈,则为不信道。脩法略与角同,加施静室,使病者处其中思过[10];又使人为奸令、祭酒。祭酒主以老子五文,使都习,号为奸令,为鬼吏,主为病者请祷。请祷之法,书病人姓名,说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谓之三官手书。使病者家出米五斗以为常,故号曰五斗米师。实无益于治病,但为淫妄,然小人昏愚,竞共事之[10]。后角被诛,脩亦亡。及鲁在汉中,因其民信行脩业,遂增饰之。教使作义舍,以米肉置其中以止行人。又教使自隐,有小过者,当治道百步,则罪除。又依《月令》,春夏禁杀,又禁酒。流移寄在其地者,不敢不奉[11]。在《典略》这段文献的记载中,裴松之以为张脩是张衡之误。姑且不论人名是否有误;但可以很清楚看出当时的教派相当多;五斗米道与太平道一样,都仅能算是道教的一个派别支流;在当时的道教,不仅仅是张陵张鲁一家而已[11]。而且或说张陵撰,或说张鲁撰,常以“伪伎”一语[12],来攻袭其他教派,可以看出当时不仅道教的派别多,还常互相攻击[11]。又张道陵所传之经,称为正一经;而《云笈七签.卷六第四》:“《正一》者,真一为宗,大上所说[11]。《正一经》,天师自云:‘我受于太上老君,教以正一新出道法。谓之新者,物厌故旧,盛新,新出,名异实同,学正除邪,仍用旧文,承先经教,无所改造。亦教人学仙,皆用上古之法。’王长虑后改易师法,故撰传录文,名曰《正一新出仪》。”由张陵的标榜“新出”,可知当时旧经旧法固多。而通常宗教都是发展到某个阶段后,才会定向分裂,成为多种不同的教派;由此可印证道教不创自张道陵。因而若以道教归属于张道陵所创不合乎于史实[11]。因此,其他道教分支为了以示区别,也就不再以“道教”自称。
道教的称呼在形成初期有所不同,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中许多人都曾经以“道”来称呼自己的理论和方法。儒家、墨家、道家、阴阳家甚至佛教都曾经由于各种原因自称或被认为是“道教”。儒家最早使用“道教”一词,将尧、舜等先王之“道”和孔子的言“教”称为“道教”。佛教刚刚传入中国时,把“菩提”翻译成“道”(此部分之出处尚有待确定),因此也被称为“道教”[13]。
[编辑]道教无始亦无终的说法
道教的起源 -无始亦无终
道教 :“道的教化”
《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说文解字》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道”上古已存在,祂不为万物而生, 万物却因它而丰盛,“道”给万物得以孕育,众生又从其所得,是以尊为其所教,是为 “道教” ,从虚无到宇宙、万物、诸般物种的诞生,都受“道”所得
道的教化时刻都运转,却又如虚无一般,看不见、模不着,单以文字无法言明,需以 “体验” 而得启悟,人以自身不同潜能条件、意识印象,因缘得以悟道,感应从“道教”所得,故产生了无数人士,黄帝、孔子、庄子、科学家等等都在这程度下,体验 “道教”,得以“受道”,着下阴阳、五行、仁爱、仙学、科学……等等无数的学说,人终其一生仍然努力朝“得道(成功)”方向走
现今,人以科学探测宇宙事物,亦是“道教”,就如一个科学家的故事 :- 看见苹果跌下来,而悟到地心吸力 从其规律,而悟得其法,古今皆是如此 而中国的道教神仙学说正是位处“道教”的高层,哲学可以描述现象,科学可以发现而解释现象,而仙学系统则可以超脱现象
人从荒蛮中“受道”而进化,开发到一定的潜能可以明白世间事物,太上老君就道成老子肉身施教,以哲学形式启悟人类“道”的概念,和圣人之道, 以期众生可以得到个好的环境,去悟道,随着人朝“道”方向走,所知所学越趋复杂,亦开始有了道派,将各圈子学说有系统地组合起来
就如人生命开始后,从基本的技能而到学习事物,进而成长,产生自己的圈子,各圈子又再组成组织或家庭
道教道派就如这一般那么自然的因缘“道教”而形成 现代学术界将“道教”界定为东汉道派始出现,分开道家和道教,是狭义和片面的解释。
“道教”:
以“道”为祖,包含道家和道派,和世间事物
以神仙学说 为宗:《楼观本起传》:“是以古仙哲后,景行高真,仰道德为生化之源,宗神仙为立教之本;寻众妙之轨躅,慕重玄之指归”
以三皇五帝开始:“《云笈七签》卷三《道教本始部》:“上古无教,教自三皇五帝以来有矣。教者,告也,有言有理有义,有授有传……”
“道”从无始而开始,“教”亦无所终结, 故“道教” ,无始亦无终
[编辑]历史

主条目:道教历史
[编辑]概述
道教虽奉老子为祖师,但其主张与老子、庄子的思想并不完全一致,而更多得益于汉初盛行的以老子之名言修道养寿的黄老道。道教的另一渊源是始于战国、盛于秦汉的方仙道。方仙道分行气(含导引)、服饵、房中三派。行气派尊彭祖、王乔、赤松子为始祖;服饵派以羡门、安期生为代表;房中派以容成、务成子为代表。此外,亦可遥追殷商的鬼神崇拜。
道教的内容,南朝梁刘勰《灭惑论》说是上标老子,次述神仙,下袭张陵。宋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二五说:道家之术,杂而多端。早期道教的经籍中,最早用道教一词的是张鲁撰《老子想尔注》:“真道藏,邪文出,世间常伪使称道教,皆为大伪不可用。”接着便是晋代葛洪《抱朴子·内篇·明本篇》说:“惟道家之教,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
值得注意道教在其逐渐形成过程中,与当时正进入中国的佛教的互动(佛教对道教的影响以及道家对佛教中国化的影响)。道教早期没有佛教的木鱼、圆磬与钟等法器,后来在隋唐时引入道教乐器中.佛教也没有疏文,抽签后来从道教引入.道教早期只有杀鬼,禁鬼的法术没有有炼度鬼的法术,是受到佛教超度的法事才在魏晋南北朝一直到明清才有各种炼度鬼魂的科仪,基本两教都有互相模仿。但是道教一直模仿儒佛二教的经典教义和法事。
[编辑]发展历程
道教的发展一般分为汉魏两晋的起源时期、唐宋的兴盛、元明期间全真教的出现和清以后衰落四个时期[2]。
道教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作为道教最终形成的两个标志性事件,一是《太平经》的流传,一是张道陵的五斗米道(天师道)。汉顺帝时(126年—144年),于吉(一说干吉)、宫崇所传的《太平清领书》(即所谓《太平经》,据信传自汉成帝时齐人甘忠可编著的《包元太平经》)得到广泛传播[2]。到汉灵帝时,张角奉《太平清领书》传教,号为太平道,自称大贤良师,信徒遍布天下九州,已是颇有影响。后来,黄巾起义失败,太平道日趋衰微。同样是在东汉顺帝时,张道陵学道于蜀郡鹄鸣山,招徒传教,信道者出米五斗,故称五斗米道(也有研究称,乃因其崇信北斗南斗等五斗星,加之与蜀地弥教结合,故称五斗弥教,后讹为五斗米教)。其孙张鲁保据汉中多年,后又与最高统治当局合作,使得五斗米道的影响从西南一隅播于海内,遂发展为道教正宗天师道[2]。
两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炼丹术的盛行和相关理论的深化,道教获得了很大发展。同时道教也吸取了当时风行的玄学,丰富了自己的理论。东晋建武元年,葛洪对战国以来的神仙家理论进行了系统地论述,著作了《抱朴子》,是道教理论的第一次系统化,丰富了道教的思想内容。南北朝时,寇谦之在北魏太武帝支持下建立了“北天师道”,陆修静建立了“南天师道”[2]。
到了唐宋,唐高祖李渊认老子李耳为祖先,宋真宗、宋徽宗也极其崇信道教,宋徽宗更自号“教主道君皇帝”,道教因而备受尊崇,成为国教。此时出现了茅山派、阁皂派等派别,天师道也重新兴起。自汉晋以来一直隐而不显的道教丹鼎一派,由于汉钟离、吕洞宾等人的大力倡导,内丹之学始露于世。在理论方面,吕洞宾、陈抟、张伯端等人阐述的内丹学说极为盛行[2]。
此阶段不仅中国内部道教有所发展,更借由迁徙与文化交流发扬至亚洲其他各处。比方东晋末,五斗米道在中国南方发动起义失败后,卢循率部逃至越南(交州)。越南人李脱帮助卢循进攻交州府城,失败后自尽。这是道教传入越南最早的记载[2]。
在宋朝的道教,信州龙虎山天师世系之受封,始自宋真宗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赐张正随为贞静先生。又据《宋史.仁宗本记》记载:天圣八年(1030年)五月甲寅,赐信州龙虎山张乾曜号澄素先生�。到宋徽宗时,虽宠信道士林灵素,但对天师世系亦只给予一般封赠[注 2]。
宋末元初的道教,在北方出现了王重阳创导的全真道。后来,王重阳的弟子丘处机为蒙古成吉思汗讲道,颇受信赖,被元朝统治者授予主管天下道教的权力。而同时,为应对全真道的迅速崛起,原龙虎山天师道、茅山上清派、阁皂山灵宝派合并为正一道,尊张天师为正一教主,从而正式形成了道教北有全真派、南有正一派两大派别的格局。到元世祖未得位时,常遣所信王先生渡江为间,不得达,留宿淮西者久之。欲归,惧诛:念北人好鬼,可以计脱也。[注 3]
明朝时,永乐帝朱棣自诩为真武大帝的化身,而对祭祀真武的张三丰及其武当派大力扶持。此时,道教依然在中国的各种宗教中占据着主导的地位[2]。
清代开始,满清统治者信奉萨满教和藏传佛教,并压制主要为汉族人信仰的道教。道教走向了衰落[2]。
[编辑]近现代的道教
明代道教继元明之际(具体时间有争议)张三丰之后,又出现了新的发展,出现了“东派”大师陆西星,“西派”大师李涵虚。清朝由于很多汉族士人拥有反清思想,都皈依了全真教龙门派,于是全真教出现了“龙门”中兴的现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随着中国政府新的宗教政策的执行,以前的一些道教的清规戒律由于和现行法律抵触而作废。1957年,中国大陆成立了中国道教协会,管理中国道教内部的事务。到文化大革命时期,道教同中国其他的宗教一样经受了一场浩劫。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道教才开始恢复正常的宗教活动。目前中国大陆的全真派和正一派道士约有5万余人,正式开放的道教宫观有5千多处。道教组织有中国道教协会、省一级地方道教协会、地区(市)一级地方道教协会。注意:由于道教派别众多,不是都有出家制度,所以道教的确切信仰人数是难以计数的。
台湾道教基本上随着早期的汉人移民而来到台湾[14],日治时代末期,很多民众信奉道教以表明自己的民族立场,因此道教备受打压,道教宫观屡遭损毁,必须兼供佛像或民间神祇才能得以保全,这种混杂现象延续至今,且导致台湾道佛不分的情况。1949年,正一道的63代天师张恩溥辗转到达台湾,1969年过世后,迁台江西省国大代表推张恩溥堂侄张源先为六十四代天师,现居台湾嗣汉天师府。另有民国60年初台湾政府所颁布道教太一宗黄史宗师在台传教一直至今,与正一并列两大宗派。
[编辑]出家制度

全真教北派有出家制度,始于南宋时期全真教创始人王重阳,并延续到现代。正一派以及全真南派没有出家制度。
[编辑]教理和教义

道教天师道从创宗之初,汉代张道陵以老子的《道德经》为根本经典,将其中“道”和“德”作为基本的信仰[1]。道教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和主宰,无所不在,无所不包,万物都是从“道”演化而来的。而“德”则是“道”的体现。三清尊神则是“道”最初的人格化显现,也代表了宇宙创生的三个重要过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三清化生出天地宇宙和自然诸神,这些称为先天尊神(天尊),乃道所演化,先天既与道体合一,道教中没有无量天尊的称呼,人类通过某些方式可以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这些人称为后天神仙,最高修为者也可以达到天尊[1]。
此外道教的至尊天神在历史上的不同宗派道经中还有其他说法,一是以玉清元始天尊为最高天神,二是以上清灵宝天尊为最高天神,三是以太清道德天尊为最高天神,最后,演变成三位一体的“一炁化三清”的神学理论。
另外道教的教主争议,有人自称道教教主是张道陵昧之史实[11],就道教而言教主还是太上老君,而玉清元始天尊为道,二是以上清灵宝天尊为经,三是以太清道德天尊为师,反观道教经典中,玉清与上清并未入世,太清并而入世传道,就论而言道教教主是太上老君又称道德天尊,政治家称为老子。
在修身方面,道教讲究“人天合一”、“人天相应”、“无为而治、不言之教”,讲究“虚心实腹”、“归根复命”,“深根固柢”、“长生久视”、“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等等。
道教重生恶死,追求长生不老,认为人的生命可以自己做主,而不用听命于天。认为人只要善于修道养生,就可以长生不老,得道成仙。因此也就产生了许多修炼方法:炼丹、服食、吐纳、胎息、按摩、导引、房中、辟谷、存想、服符和诵经[8]。
明朝道士张三丰认为道的功用是“修身利人”,儒家“行道济时”,佛家“悟道觉世”,道家“藏道度人”。道家修炼仙道。张三丰以修人道为炼仙道的基础,强调只要素行阴德,仁慈悲悯,忠孝信诚,全于人道,离仙道也就自然不远了。“人能修正身心,则真精真神聚其中,大才大德出其中。”
道教神学可以说是道家思想神秘化后的宗教学说,未必完全切合,其间异同,颇值玩味。然道教既祖称老、庄,尊崇《道德经》(老子)、《南华经》(庄子)等众多道家经典,毕竟吸收继承了道家思想的大量内容。此外,它也受到了《易》以及阴阳家、儒家、中医养生家、佛教以及上古方仙道的影响。
[编辑]道教文化

道教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学、艺术、音乐、绘画、建筑、医学、药物学、养生学、气功、化学、武术、天文学、地理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此外,它对于华人的思维方式、伦理、道德、民俗、民族关系、民族心理、民族性格等各方面也有很深的影响。
[编辑]道教与道家


太极图
“道家”与“道教”二词,常被不加区别地使用。从历史来看,这两个词指称过很多不同的内容,也曾混为一谈;现在也仍然有人主张将二者等同起来。然而,如果将道家理解为由老子、庄子开创,并在魏晋被重新发明的哲学思想流派,将道教理解为于两汉逐渐形成,后又有若干发展分化的宗教,那么,虽然道教在理论上汲取了道家思想的大量要素,甚至奉老子为教主,但是二者还是不能混为一谈,也不能说道教理论就是道家思想。道教作为一种宗教,有其神仙崇拜与信仰,有教徒与组织,有一系列的宗教仪式与活动,其主要派别的传承是大致清楚的。道家作为一个哲学思想流派,其思想演变与代表人物应是它被解说时最重要的内容;魏晋之后道家思想的传承演变,现在看来还是模糊而难以说清的,但它对历代学者文人的影响却仍是依稀可辨的;从这个角度也可以说,狭义的“道家”指的就是先秦时代以老子、庄子为主要代表人物的哲学思想流派。
也有学者认为,道家思想与宗教或有莫大联系。如闻一多在《道教的精神》一文中曾指出:“我常疑心这哲学或玄学的道家思想必有一个前身,而这个前身很可能是某种富有神秘思想的原始宗教,或更具体点讲,一个巫教。这种宗教在基本性质上恐怕与后来的道教无大差别,虽则形式上尽可截然不同。这个不知名的古代宗教,我们可暂称为古道教[15]。不过这是闻一多不了解历史,因为道教的修炼法许多都是传承方仙家而非道家,方仙家才是真正古道教”。
道教神学与道家思想的异同,如:道教某些人所谓长生不老,追求成仙、神通之类,而老子并未言及。道教内部的思想本身就很复杂。也不是所有都追求长生不老,追求成仙、神通之类。
[编辑]代表学者
先秦 老子,列子,庄子,文子等
汉代 魏伯阳
晋代 葛洪等
唐代 成玄英,司马承祯
五代 陈抟,谭紫霄
宋代 张伯端
元明 张三丰
清代 王常月
近代 陈撄宁,易心莹,陈国符
现代 王明,胡孚琛,卿希泰,戈国龙,萧登福
[编辑]道教诸仙
主条目:神仙


大英博物馆藏道教人物像
道教是一个多神教,最高的神是由道衍化的三清(“一炁化三清”)尊神,即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其中道德天尊即是太上老君[16]。
另外道教先人认为天地人中定数代表天庭及玉皇大帝与地狱和海中世界的概念,作为天庭的附属,也发展出了阎罗地府和龙王水晶宫的一系列神仙官员,再加上地方神仙系列如四值功曹、山神、城隍、土地神、灶君等[16]。古代-制定中国古代神话中的西王母、九天玄女等。中国道教信奉的神仙谱系极为繁杂。
《太平经》中“神仙”分为六等,张君房《云笈七笺》道书中“神仙”分为十个等级,以道书来说,道教的神仙谱系中,最高为“三清”、“四御”,最低为“城隍”、“土地”。这是经过长期演化才逐渐定型的[16]。如妈祖、关帝、双忠等,都因为民间信仰而纳入道教的神仙。道教早期虽然不供俸神像,但为了传播方便而开始塑造神像供俸,在大型道教宫观中,必有“天尊殿”(或曰“三清阁”)以及“四御殿”,至于其他神仙,则根据道观之历史、地理特点而不尽相同,并合祀“三清”神像[16]。此外,道教先人认为人身也是一个小天地,因此人身上的各种器官,例如毛发、五官等等也都有神灵驻守,而且还有相应的修持方法。
现今许多人引述在封神榜里神尊.属于小说野史.与道教记载有很大差别。
[编辑]戒律
道教戒律是一些约束道士思想言行的准则是由北魏寇谦之创立因为早期张道陵所制的道戒不严而且提倡道徒于每月塑望之日集会于道观集体行黄赤之术【即集体行房】到北魏时期道戒松散各成一体教职多为父承子继到了隋朝根本废除集体黄赤之术和交五斗米入道。道教的戒律依照不同的教派,有着不同的内容。一般说来,全真派的戒律严于符箓派。戒律的内容主要有不得杀生,不得喝酒吃肉,不得偷盗,不得邪淫等。戒律是教徒必须遵守的,全真三堂大戒在清朝白云观高道王常月于【钵鉴】称丘处机才樜道教传统戒律,乃仿佛教沙弥,比丘,菩萨三戒之制定初真,中极,天仙戒。而且必须有一个受戒仪式一名道士才能算作教徒。根据规则的严紧程度,戒律可以分成上品戒,中品戒,下品戒。根据戒条的多少有“三戒”、“五戒”、“八戒”、“十戒”、“老君二十七戒”等[17]。
“五戒”为“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八戒”为“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得眠坐高广华丽之床”、“不得涂脂抹粉”、“不得观听歌舞”
除戒律外,还有道教清规,就是道士犯戒以后的处罚手段。具体条例派别不同则规定也不同。
道教的戒律,在模仿了佛教的一些内容和儒家三纲五常等要求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道门清规】。道教的清规戒律也是随时事的变化而变化的。
[编辑]道术


道教中的平安符
道教的宗教活动十分庞杂,主要分两大类[17],道士的自身修行(称为道术)和道教仪式,内容包括道教经法、忏法、斋、醮、符咒、禁咒、隐遁、乘𫏋、驱邪、伏魔、降妖、消灾、祈禳、房中术、神仙术、辟谷、风水堪舆、占卜等。
道士的自身修行成为道术,包括内丹,外丹,服食,房中等内容。外丹是指烧炼丹砂铅、汞等矿物以及药物,制作能够使人长生不老的丹丸。现代所谓的科学认为这些丹药大多有毒,古人也有很多服食不当致死的例子,后来胡虏入侵殖民,很多道士战死,秘方被失传。造成外丹服食和配制的方法较难掌握分寸,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后世多数转向较为保险的内丹修炼(内丹修炼在此之前也存在)。近代陈缨宁曾经在上海从事过外丹实验,从而断定古丹书所载不虚 。外丹也被认为是现代化学的先驱[17]。
内丹则是指通过行气,导引,呼吸吐纳,在身体里炼丹以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外丹和内丹的用语相同,但是所指代的含义完全不同,比如把人体比喻为烧炼丹丸的炉鼎,不过理论上还是具有相通性。古时炼丹术的传授大多师徒相承,口口相授,外人很难了解。将人体的三丹田称为“三元”是道教内丹术的说法[18]。“混沌分后,有天地水三元之气,生成人伦,长养万物。人亦法之,号为三焦、三丹田,以养身形,以生神气[19]。”亦有认为“三元”指元精、元气、元神。
此外,道教还有许多道术。例如内观、守静、存思、辟谷等多种。这些被某些人归为气功,不过这种做法并不正确,因为现在说的“气功”其实只有几十年的历史,而道教修炼自黄帝算起(《史记》中有黄帝“且战且修仙”的记载)则至少有五千年的历史。另外,蒙元满清殖民前的道教徒都习武术。中医理论亦在某些方面与道教理论存在相通之处。
道教的仪式统称为“斋醮科仪”,斋是清洁的意思,醮是指祈祷,又称为道场。道教祭祀神仙,由于认为神仙清高洁静,因此祭祀前需要沐浴更衣,不行房、不饮酒、不食肉,进行斋戒。进行祭祀活动称为“醮”,道教仪式在发展过程中吸取了许多佛教的内容(佛教仪式在发展过程中亦吸取了许多道教的内容)。道教认为通过这些仪式可以去灾求福。占卜也是道术的一部分,包括卜卦、抽签、测字等。此外,道教很有特色的是使用符、箓。符是用墨笔、朱砂画在黄纸上的一些符号,道教认为可以用来治病,而箓则被认为可以驱使天神。另外,道教也认为口念禁咒,可以治病驱使鬼神,赶走野兽。这些主要都是道教道士所为修得的法术。
[编辑]主要典籍
道教奉老子的《道德经》、庄子的《南华经》为重要的两部经典。另外有部分学者认为道教模仿佛教的大藏经创制了道藏实为无稽之谈[注 4],收集历代道家著作,不仅包括哲学和道家理论,而且包括炼丹、养生、治病、气功等方面的著作。记载道教符录、斋醮、科仪、修炼方法的经典主要有《正统道藏》、《道藏辑要》、《万历续道藏》等,这些典籍有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科技等产生影响。现仅存明代《正统道藏》流传,其它版本已失传,现存历代道教经典多收录于此。道教的经书数量非常庞大,各派的主要经典也各不相同[17]。
《周易参同契》是最早的丹经,称为丹经之祖,此外《抱朴子》也是道教丹鼎派的基本经典。《太平经》和《老子想尔注》也是道教早期的主要经典。《黄庭经》和《上清大洞真经》则是上清经箓派的主要经典,茅山派也非常重之。《度人经》和《三皇文》则是灵宝派和三皇派的主要经典。《阴符经》和《常清静经》也是道教两部非常重要的经书,是道士必须诵习的经书。此外,《玉皇经》和《心印妙经》也是道教徒的日常功课之一[21]。北宋后出现了《悟真篇》、《金丹四百字》等经典。
道教南宗正一派虽然以符箓、斋醮、科仪为主,但北宋以后也主张三教一理,修炼内丹。
道教北宗全真派更主张三教合一,炼气全神,明心见性,兼融释儒,以《道德经》、《孝经》和《般若心经》三家经典为主,提倡“孝谨纯一”。
道教太一宗主要也以符箓、斋醮、科仪、该宗以《道德经》为主要传宗经典、另谈及丹道但其历代宗师皆长寿,传宗至今传至47代,其47代宗师黄元吉,写出许多知名道教修道与丹道经典。
[编辑]道教音乐
明代道士冷谦是著名琴家,对音乐做出巨大贡献。
清代道士张孔山开创的琴派“川派”,对琴艺做出了巨大贡献,代表名曲《大流水》(亦称《七十二滚拂流水》、《流水》)。从某种 意义上也可以说是道教音乐。
近代道士华彦钧(俗称“瞎子阿炳”)对中国二胡艺术做出巨大贡献。
道教音乐是道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道乐不仅与道教历史同样久远而且秘而不传,其旋律为古雅风格,为宗教与艺术的互相结合[22]。道乐常见于庙宇日常早晚课诵经唱赞,各种斋醮法事、中元普渡、大型法会等宗教活动,或者信徒在各种丧葬、祭拜及日常礼神仪式上播放以求慰藉,也为道士、法师必备科仪经乐,亦常于庙宇、素食店、茶艺馆、宗教艺品店日常播放,修道士平时也常用于静坐冥想、修练气功丹道、提升心灵境界[22]。
自50年代开始,即有业余音乐家在收集、整理、研究道教音乐,各学术刊物的专论及学术专著开始陆续出现“道教音乐”;后来有专业音乐家将“道教音乐”搬上了舞台,并至东亚国家巡回演出。道教音乐的艺术表演活动于是慢慢被社会认同接受,而部分道教宫观有从事这种演示活动的组织–“道乐团”。1988年8月22日,北京白云观正式成立了“白云观道教音乐团”,并首次在北京音乐厅举行了集合性演出。之后大陆各地道教协会等亦相继成立了道乐团,其中苏州玄妙观、北京白云观等宫观的道乐团还多次应邀到英国、比利时、新加坡等国作专场道教音乐演出[23]。
1996年,由香港蓬瀛仙馆主办的香港道乐团正式成立,香港道乐团也是历届道教音乐汇演的组织策划者之一。“首届道教音乐汇演”于2001年11月在香港演出,由香港蓬瀛仙馆、香港道乐团与香港中文大学宗教系、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联合主办[24]。道教音乐汇演主要是唱诵平时在宫观裏诵经说法的经韵,配合走五方、行八卦、转太极等身伐动作;亦有地方特色的道曲;其中武当山道教武术音乐团表演的“武当仙乐神功”是创意性的节目,该节目将武当山道教音乐与武当山拳、剑及功夫结合于一体,道乐中穿插武功,武功伴随着道乐,以道乐再搭配中国功夫方式动静结合;也有演奏道长阿炳的著名作品《二泉映月》,汇演还有表演分别具有江南、东北及香港地方特色的道曲,令观众们可感受到道教音乐的可体验不同风格且丰富之道曲;汇演中特色节目还由东道主成都青羊宫道乐团表演,该团的表演特点是在乐队中使用了编钟、古琴等古乐器,使用古老的乐器传达历史悠久的道教音乐[24]。
第二届道教音乐汇演在2002年6月在台北演出[24]。第三届道教音乐汇演于2003年3月18日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大剧院举行,由中国道教协会、香港蓬瀛仙馆联合主办[22]。第四届道教音乐汇演于2004年3月7日在新加坡嘉龙剧院举行[24]。第五届道教音乐汇演2005年5月于在广州星海音乐厅举行,该汇演创下参演团体和表演人数历届最多的纪录[24]。第六届道教音乐汇演于2006年8月26日在成都艺术中心娇子音乐厅举行[22]。
大陆中国道教协会和台湾中华道教总会于2005年7月底8月在台湾以“蓬莱仙韵颂太平”作为主题举行海峡两岸道教音乐会[24]。
[编辑]教派



道士
历史上还有正一宗(祖师张道陵)、全真南宗(祖师张伯端)、全真北宗(祖师王重阳)、真大宗(祖师张清志)、太一宗(祖师莫洞一)五大宗之分法,与天师道、全真道、灵宝道、清微道四大派的分法。还有道德、先天、灵宝、正一、清微、净明、玉堂、天心八派的说法。
道教内部门派众多,因分派标准不同而名称各异。据学理分有积善派、经典派(妙真道)、符录派、丹鼎派(金丹派)、占验派等五派。
近现代道教就纯宗教方面分之,主要分为五个派别——积善、经典、丹鼎、符箓、占验。而最有影响的则是符箓派和丹鼎派,前者主张以符咒等方术治病驱鬼,后者主张炼金丹求仙,分外丹与内丹二脉。
道教的正式分派,一般认为是开始于宋、元。道教历史上较有影响的有7个大派[17]:
正一道:下面又分有灵宝派、天师道、阁皂宗、闾山派、六壬等。其道士可以在家修行,不戒荤腥,可婚娶生子。其道观一般被称作为“子孙庙”。
全真道:源于钟离权、吕洞宾的内丹思想,又有南宗和北宗之分。支派很多,如龙门派、遇仙派、净明派、南无派、随山派、崳山派、华山派、清静派等。
真大道教:胡金时创立,胡元以后逐渐衰微。
太一道:胡金时由卫州〔即今河南淇县〕人萧抱珍创立,元末以后逐渐衰微。其教主要崇奉“太一神”。
净明道:南宋时创建,明朝以后该教逐渐归入正一道。
上清派及其支派“茅山宗”:在隋朝到初、盛唐、宋时成为当时道教的主要派别,传道范围也从南方延伸到了北方。以“元始天尊”为最高神,供奉三茅真君。
武当派:明代张三丰于湖北均县武当山创立。供奉真武大帝为主神。
明朝以后,道教主要分为“正一道”和“全真道”与“太一道”三大派别,其他宗派全部归纳到这三个宗派之下。现在北京的白云观藏有《诸真宗派总簿》,所列道派系谱共有八十七派,实际上有些只是系谱的续字,不是独立一派。另外据教内所传典籍,应为36天教及72地教,总共应108教派。
道教在中国现今宗派为全真宗为主流。而正一宗在中国大陆只是支脉,其发源地为江西龙虎山。
在台湾以太上老君(即道德天尊)为教主,也就是老子。所代表道教宗派为道教太一宗,门派奉太上老君为祖师。 而正一宗奉祀祖师为张道陵天师,以上为台湾两大道教宗派。
[编辑]道教宫观与活动



在台北市的指南宫
道教的活动主要在宫观内进行[25]。
道教的宗教建筑泛称为宫观,是比较晚的事,至早也早不过唐。考其形成和演变的历史,可以看到它们是适应道教组织产生和发展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现在一般都认为,早期道教的宗教建筑主要是靖(静、静室)和治,另有些道室名庐,治中亦可称为馆。所谓靖或静,系奉道之家所设立的静室,意在与家中其他之处隔离。“奉道之家,靖室是致诚之所。其外别绝,不连他屋。其中清虚,不杂余物。开闭门户,不妄触突。洒握精肃,常若神居。唯置香炉、香灯、章案、书刀四物而已。”[1]可见,它最初出现就是为区分圣与凡,道士与一般居民,奉道与俗事的界限而立[25]。
总之,宫观是道教理念的体现,是道教特质的象征。具有很强的标志性,使人一望便可知它是道教特有的宗教场所,与其它宗教比如佛教、基督教有别[25]。
可以分为两种:庙宇指供民间信仰的信众祭祀、供奉和求庇佑的地方;道观则指道教徒们修炼、传道和举行各种宗教仪式以及生活的场所,多位于名山大川附近以及大城市里。
[编辑]道教节日

三元节是道教的大庆日子。三元节,就是“三官大帝”的诞辰,并以天官生日为上元节,为天官赐福之日,要举行祈福法事;地官生日为中元节,为地官赦罪之日,要普渡孤魂;水官生日为下元节,为水官解厄之日,请神明为运势不好的人消灾解难。唐代三元节由皇帝下敕天下诸州禁屠三日。以夏历正月十五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
台湾以春节为道教节。新加坡等地以夏历二月十五(道祖诞生日)为道教节。
[编辑]道教在世界的影响

[编辑]在汉字文化圈的影响
[编辑]大中华地区
道教对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道教中一些宗派都师徒相传一些武术和气功,例如武术中很出名的武当派,据说就是武当山上的许多道士传承的武术。道教的武术也和许多武术不同,讲究圆柔、后发制人,充分体现了道教的教理。其中像太极拳这样的简单武术套路,已经逐渐成为人们的日常健身活动。道教气功也是中国气功中的一大流派,全真道的修炼方法很多就是气功,对气功的探索和发展,其贡献很大。
道教的养生术还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医学《黄帝内经》中经络学等方面内容。此外,许多道教徒研习医术,对于中医学发展颇有贡献,如葛洪、陶弘景、孙思邈等人,于中医药皆有所建树。
道教的炼丹术对火药的发明有着重要的影响。
历史上很多重要的文化人物都是道教徒。晋代书圣王羲之一家笃信正一道。唐代的大诗人李白也是位虔诚的道教徒,曾经游历各地,求仙访道,甚至炼过丹、受过道箓。这段经历给他的个性、诗歌创作乃至一生的际遇都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李白受召入长安,受到唐玄宗等许多的道士和信仰道教朋友的推荐。寻仙过程中,他游遍五岳,给他带来大量的素材。他的诗歌中也常常出现“仙人”、“羽化”等意念。唐太宗在老子的家乡建了“太上老君庙”;唐高宗则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认为老子是李唐宗世的祖先。唐朝君主有自称是老子的后代子孙,还遵奉老子为始祖,并且立祠祭祀,又对老子追封帝号,同时明定朝廷官员都要修习《道德经》,并且列《道德经》为当时科举考试的范围[26]。
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的《西游记》虽然讲述的是唐僧等四人去西天取经的故事,但全书中使用了大量道教专有的概念如心猿、意马、姹女、元神等,还构筑了一个以玉皇大帝为核心的道教神祇、神官系统。书中也出现了很多道教人物,有些竟然多被荒唐的写成反面角色。
而完全以道教为核心的最著名小说则要数《封神演义》了。书中讲述的商周战争,裏面提到与道教并立的两个宗教阐教和截教的误斗。书中出现的各路仙神和法宝等,属于阐教截教道教系统。
“天皇”在中国道教中,是表示北极星的神祇。在唐朝时期,唐高宗曾使用天皇大帝称号,与天后武则天并称二圣。高宗下旨令各地广建修道观,并且把自己的女儿送进道观当女道士。也就是说道教在唐太宗与唐高宗的强力推行,可说是已成为唐朝的国教[26]。
道教在台湾的影响:


在台北市中山区行天宫本宫
台湾道教基本上随着早期的汉人移民而来到台湾 [14],从清领时期就一直享有高度宗教自由的民间社会,经过日治时期统治仍蓬勃发展。日治前期,日本政府施行“旧惯温存”政策,即尊重台湾旧惯,不干涉传统宗教。日治后期,由于采皇民化政策,企图改变台湾人民思想,日治时代的台湾,道庙非常之多,且有民间教团在守护与维护人民安全[27],但道庙中的民团会抵制日本政府,所以采皇民化政策大力强制道教改采佛教信仰,此举导致台湾现今佛道不分,但是道教仍呈热烈的蓬勃发展风貌遍布全台。战后,戒严的年代,国民政府禁止集会游行,因此民间只能以“庆祝国庆”、“庆祝总统、副总统就职X周年”等名目向政府机关申请,才得以顺利举办庙会。以道教法师来说台湾早期山线都是红头海线才是道士,台湾清代已有福建道教闾山派,与南部灵宝派与正一派等,民国60年代成立道教会与道教太一宗掘起,台湾道教产生变化,不过百姓虽不知道教体系,百姓的心中一直都是主要道士、法师及造醮等观念与习俗更是深植民心。这里面,虽然科仪与中国其他地方不尽相同,道教的传承一直在台湾发展着。
道教现为台湾第一大宗教[28]。中华民国内政部于2000年1月28日宣布订农历1月1日为道教节,属国定假日,是台湾诸多宗教中以宗教为名称节并订于法律中之之唯一宗教,也是现代道教史上的大事 [14]。
道教在新加坡的影响:
早在1796年前,在新加坡建立道教庙宇顺天宫。1990年,新加坡道教总会成立。又邀请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黄信阳道长等全真派道士多次前往新加坡开办道士培训班、主持法事。同时还同中国大陆的正一派道观以及港台的道教团体开展广泛的联系与合作。自1996年开始,于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日举行的道教节。1996年开始,道教徒即积极参与由新加坡共和国九大宗教所组成的新加坡宗教联谊理事会的祈福和祷告会及其他活动。二十一世纪初,修建起富丽堂皇的三清宫,主殿供奉道祖三清及真武大帝、正一天师,左殿供奉全真道吕洞宾、王重阳、丘处机三位祖师,右殿供奉孔圣人,体现全真道“三教合一”的宗旨。新加坡道教学院,和三清道教图书馆,在2008年在底在三清宫正式成立。道教学院为新加坡培养年轻的、有宗教情操、有文化涵养、能够执行道教科仪的道教工作人员。
[编辑]日本
日本是中国隔海相望的邻国,其古代文明起步较晚,但由于受到以中国为代表的大陆文化的影响,发展速度很快。在古代中日交往和文化交流中,道教亦曾起过重要作用。
中国道教是否传入日本,日本学术界亦有两种相反的意见。一种是认为日本古代政府拒绝道教的传人,淡海三船的《唐大和尚东征传》及《古事类苑》和《群书类聚》中都有明记[注 5]。另一种意见认为,“道教作为宗教,其教典、道士、道观等成体系的组织形态,并没有传来日本,关于这一点,目前确实无史料可证。但是道教作为思想给日本以影响,可以说已是难以否定的事实”[30]。道教在日本的传播,根本没有带有建立道观和道士布教等形式的教团道教传到日本来。但是,早在公元前2世纪前后,道家思想借由汉字从汉字文化圈的朝鲜半岛传播到了日本。
到公元5世纪前后的应神天皇、仁德年间,又有大量渡来人来自以半岛为中心的那些地区和中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他们带来大陆文化[31]。在奈良、平安朝时代,日本用类似民间习俗的‘托盘’,从来自朝鲜半岛或中国大陆的归化人以及随遣隋使、遣唐使去中国的留学生和留学僧带回来的道德经典中,接受了汉字成语或知识,部分地接受了唐宋时期盛行的道教信仰,形成了一种道教形态,而江户时代的道教形态与此不同,到了江户时代,日本接受的是禅宗僧侣们带来的、明代盛行的‘善书’等民众道教。这些‘善书’类是从日本人群众性的国民道德意识之‘托盘’较多的地方开始接受的,其中也有幕府和大名的支持。由于印刷术的发达,这些‘善书’不断出版发行,一般民众也容易看到。因此,对日本一般社会的影响也与以往不同[32]。
而早在大约在七世纪,道教神仙长生思想和方术即已传往日本。日本留学生曾在中国学习道教方技,并把道教经典带回日本。从平安时代起,道教守庚申的信仰在日本颇为流行[33]。卑弥呼信仰的鬼道[注 6]与日本神道一部分来源是道教。而《古事记》、《日本书纪》亦有记载的古代道教思想,日本最早史书中主要阐述这两种所提到的“常世”、“观”和“天皇”几个术语。“常世”的解释是“神仙的秘区”,产生于日本,为神仙乡的意思。飞鸟时代的天武天皇因喜欢道教而使用天皇作为君主的尊号。日本的修验道入山修行前念的真言(临兵斗者皆陈列在前)与抱朴子中内篇第四登涉篇的(临兵斗者皆陈列前行)几乎一样[35]。
琉球人的文化受中国和日本本土的影响较大。从宗教上看,琉球人中既有信奉佛教和琉球神道的,也有不少道教的信徒[36]。不少道教神祇如妈祖、关公等在琉球都有不少信众,并被琉球神道吸收。
[编辑]朝鲜
朝鲜道教于7世纪在朝鲜半岛出现。在624年(唐朝武德七年)高句丽荣留王曾请奏唐高祖希望传授道教教义。唐高祖李渊于武德七年,遗前刑部尚书沈叔安往册建武为上柱国辽东郡王高丽王,仍将天尊像及道士往彼,为之讲老子,其王及道俗等观听者数千人[注 7]。翌年,高句丽荣留王又遣人人唐学佛老之法[38]。
但是此时期道教在朝鲜半岛尚未形成教团[注 8],王室为中心的人们主要把它视为保护国家的宗教,在民间老百姓把道教视同民间信仰结合起来,被融进民间信仰或其他宗教[注 9]中而逐渐没落无所知,且人们并不认为民间信仰的道教是一种外来宗教[39]。道教从中国传入朝鲜以前,朝鲜就存在神仙思想、山岳信仰、灵星信仰、地方习俗性民间信仰、咒术、天文、占星术、谶纬预言术等,认为这些宗教文化形态与中国的道教具有同一性或类似性[注 10];朝鲜不存在像中国道教那样的完整的道教形态;不可把朝鲜文化中道教文化要素当作一种外来文化看待,强调要从主体性的立场上研究朝鲜文化中的道教性质。但不管如何,已有史料可证明道教在古代朝鲜的传播及其影响[40]。
90年代以后,韩国开始出现了道教教团组织[注 11],并与中国道教协会建立了联系[40]。
[编辑]越南
最早期道教传入越南最早是在东晋末年,五斗米道孙恩在江南发动起义失败后,其妹夫卢循率部逃至交州。而越南人李脱帮助卢循进攻交州府城,失败后赴水自尽。吴朝以后,越南在五百年中,又先后建立过丁朝、前黎、李朝、陈朝、胡朝和后陈等朝代。在此期间,中国和越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往十分密切,此时道教随着移民而传入[41]。
丁朝先皇太平二年(中国北宋开宝四年,971年)曾经给佛道二教的领袖颁授官阶品级,“道士邓玄光授崇真威仪”[42]。传称丁先皇在一次起兵时,还到今宁平省的“天尊洞”道观,礼拜神明。后平定天下,遂改“天尊洞”为“安国祠”。黎朝大行皇帝在兴统四年(中国北宋淳化三年,992年),曾经“宣华山道士陈先生诣阙”[42]。陈先生当指陈抟。但是根据中国的史书,陈抟似乎并未到过越南。越南史书的记载至少说明,陈抟盛名遍传天下,黎朝大行皇帝欲召而不得。李朝崇信三教,李太祖在位时,就兴建道教宫观太清宫,诏度道士。太祖之子李太宗登基时,道士陈慧龙还为其造“天命”,得宠信,获赐御衣。李神宗天彰宝嗣三年(中国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神宗曾经赴五岳观,“庆成金银三尊像”,据称这是越南史书上有关越南道观造三清神像的首次记载[41]。
越南广泛流传对真武帝君的信仰。真武帝君,即玄天上帝[注 12]。玄天上帝,受到宋、元、明等历代王朝的封诰。越南的北部和中部有许多奉祀真武大帝的宫观和神祠。河内市区北部的西湖风景区就有真武观。真武观,又称镇武观,也称龟圣祠[41]。
16世纪以后,越南的南方逐渐北开发。后黎阮氏政权充分利用了许多为逃避满清统治而到达的前明朝官员以及民众,奖励开垦养殖。以后,不断有来自福建、广东、广西等地的华侨移居越南南方。在胡志明市等西南部的华人聚居区与华人聚居的主要城市,一些华人的会馆和道教宫观仍然在继续活动。由广东广州来的华人修建的穗城会馆,创建于道光八年(1828年)以前。会馆有正殿供奉天后圣母、龙母娘娘、金花娘娘,偏殿供关帝等。由于穗城会馆供奉的主要是女神,所以被越南民众称为“女庙”[41]。
由广东潮州来的华人修建的义安会馆,创建于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以前。会馆有正殿供奉关圣帝君,同时奉祀福德老爷、文昌帝君、财帛星君以及天后圣母等。由于义安会馆供奉的主要是男神,所以被越南民众称为“男庙”[41]。
道教亦影响当地原生宗教-母道教与高台教[41]。
[编辑]在西方的影响
早在16世纪,老子的《道德经》就被西方人译成西方文字,17世纪以后,借助西方的商船往返,顺着西方传教士的足迹,《道德经》逐步由中国传入欧洲,西方人把《道德经》翻译成了拉丁文、法文、德文、英文等文字,老子思想逐渐传遍欧洲大陆。据说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最初正是根据伏羲、黄老的阴阳学说提出了二进制思想,并给太极阴阳八卦起了一个西洋名字“辩证法”,当然,这种说法并没有得到有效证实。几百年来,《道德经》的西文译本总数近500种,涉及17种欧洲文字,在译成外国文字的世界文化名著发行量上,《圣经》排第一,《道德经》排第二[43]。
[编辑]在印度的影响
根据泰米尔文密教经典,南印度密教的十八位“成就者”(修行完成了的人)之中有两位来自中国,其泰米尔名字为博迦尔(Bogar)与普里巴尼(Pulipani),他们于西元3世纪到印度伽耶等地传播道教的医学与化学思想,在印度的化学史与密教史上有重要地位。(此段内容根据胡孚琛《道学通论》的黄心川序)
[编辑]道教与其他宗教的不同


道教的理想世界不同于佛教的涅槃,也不同于亚伯拉罕诸教[注 13]的天国[44]。道教的理想世界有两种,一种是世俗的,一种是宗教的。道教的理想世界是希望世界成为一个公平、和平的世界,没有灾祸、没有战争不过前提就是老子所说所有人要不识字,过着原始人的生活穿兽皮草衣。而宗教的理想世界则是“仙境”[45],道教追求得道成仙,这样就能超脱生死,在仙境中过仙人的生活。不同于其它宗教的是,道教并不认为人死后才能到达仙境,而是认为人的形体通过一些形式的锻炼可以长生不死,成仙以后也可以一样生活在普通人的世界里,作“活神仙”,也可以到仙境中去生活。但是由于达到成仙的境界非常不容易,因此后来才出现了“尸解”等方式[46]。部分风景秀丽的地方由于适合修炼而被誉为人间仙境,例如所谓的“洞天福地”就是其中一些代表性的地方。
许多宗教都认为人的寿命是不能改变的,然而道教不这样认为,有一句话“我命在我不在天”[47],另外,道教作为一个多神教[注 14],相信万物有灵,甚至人体的各种器官都有神灵。亚伯拉罕诸教教义认为人生充满丰盛, 通过神给与的种种考验去改造生命, 从而以生命影响生命, 让更多人回到创造主里。然而道教却认为生活在世界上是一件刻苦的事情,死亡也是痛苦的,因而着重今世. 道教追求的是“长生久视”[48]、长生不死。也因此有许多养生的方法,例如气功等在道教得到了发扬。
道教对人生大体上总是保持积极的、正面的态度。这是道教与其他宗教的最大不同之处。基督教认为人生来就遗传了最初原罪,人生下来就要慢慢去试炼及经历好与坏; 佛教认为人生是苦,道教则是通过修炼达到不死,长生不老脱离对死亡的恐惧。而道教和佛教和的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对待生和死的态度。道教传递信众,人应该要怎么走在现在人生之路上;通过修炼达到不死,长生不老。佛教追求的目标是“涅槃”,才能脱离生死轮回。佛教认为,人生是苦,生是苦,死是苦,而且这种苦是没有尽头的一个循环往复、不到头的生死轮回中。只有追求实现涅槃,才能脱离生死轮回。佛教着重在“觉悟”[注 15],并探究过去之所生与未来之所往的轮回,这是佛教与道教不同之处[49]。
[编辑]道教与佛教的关系
道教和佛教作为中国的主要宗教,两者在相互竞争中又互相吸收,使其更适用中国本土文化的需要。佛教传入中国后,查清儒教道教的思想、仪轨、祭祀等,使之变为适合中国的宗教,现今中国的大乘佛教的小部分科仪,可以说就是道教的一种翻版。而且道教的许多经文是参考佛教经文编写,许多仪式也参考了佛教如早晚课,施食素食等。虽然中国古代也有吃素的人但是比较没人大力提倡是到了梁武帝时才流传全国,但是开始吃素许多人一直排斥。对佛教的学习,最明显的是全真教的出家制度与全真三堂大戒。如道教的萨祖焰口是明清时期的道士模仿元代喇嘛翻译的瑜伽焰口编写,也可以说道教的焰口是佛教的翻版,不然民间就不会说道无焰口,佛无拜斗。
老子化胡传说
汉桓帝延熹九年(166年)襄楷所上奏章中有“或言老子出关入夷狄为浮屠”的说法。到了西晋时期佛道争锋很大天师道祭酒王浮没造【老子化胡经】正式向佛教提出挑战,或来沙门帛远被杀没有及时争论,一提出老子化胡佛道历代就辩论不断。到了唐朝佛道矛盾很大朝廷才举行辩论道教大败唐高祖下令禁止化胡经,天下佛寺免挂老子像,到了元朝全真教又旧事重提攻击佛教跟西域僧侣辩论道教大败才结束这件事。《太平经》提到“老子往西越八十年”。《三国志·魏书》提到“浮屠所载,与中国老子经相出入,盖以老子西出关,过西域,至天竺教胡,及浮屠弟子合二十有九。”历史上最为知名是坚信老子化胡并大力推广之代表教派以唐朝国师为首之楼观道。不过历史的证据证明老子与乔达摩·悉达多是同时代的人,而且庄子记载老子是由函谷关西入秦国在秦地终老,老子墓到现在还在楼台观的旁边。玉门关是汉代才有的。
[编辑]与一贯道的异同
一贯道虽然名称有包含了“道”并以宣扬儒、释、道、耶、回五教合一的教义结合。中心思想以“理天法”取代道教的“气天法”,且不再炼丹,完全趋向儒教化[50]。一贯道的中心主神是明明上帝,宣教场地称为“佛堂”,因此本质上与正统道教有很大不同[51]。
[编辑]世界化

近年来,道教在世界很多地区得到了发展。如1995年12月,英国道教协会正式在伦敦成立。这是欧洲最早成立的道教组织。1999年以来,中国著名道士田诚阳,赴西班牙讲学传道,教授当地信众。2001年5月联合当地弟子创立道教协会,同年的冬至, 欧洲第一座道观清静宫落成,得到西班牙政府正式确认,在西班牙取得与天主教平等的合法地位。 这是道教传入欧洲大陆的一个里程碑 。 当前欧洲地区的道教信徒在不断增加中。
在美国,亚利桑那州有一座中孚道观,纽约有天后宫,旧金山市有紫根阁, 夏威夷有太玄道观。2007年,美国道教访问团一行在中美文化促进会会长曾永祥先生的带领下,对道教圣地武当山进行了参观、访问。美国道教协会拟筹捐2000万美元,在美国洛基山脉按1:1的比例修建武当山紫霄宫道观。
本山寿星宫是韩国唯一的供奉道教神的庙。座落于韩国蔚山市蔚州区温阳面外光里429号, 成立于1991年10月,供奉道教神寿星-南极长生大帝。住持李福顺,生于1946年。七岁起,她经常梦中见到一位手持拐杖的白发老人,百思不得其解。三十岁后便到韩国各地寻找,但没有任何发现。后来辗转到了台湾,在台北博物馆的大厅找到了梦中的白发老人。才知白发老人是道教“福,禄,寿”三星中的寿星。经台湾中华道教会张柽先生介绍、拜台北全真仙坛张络传法师为师,赐道号金鸾,正式步入道门,迎请寿星回韩国,成立了寿星宫。
[编辑]注释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殘存亦末路 兵敗如山倒

羅姓與堂號

 楠木,又名楠樹、楨楠,是樟科楠屬和潤楠屬各樹種的統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