犰狳

犰狳

犰狳(讀音:qiú yú)又稱“鎧鼠”,是生活在巴西內陸地區的一種瀕危物種。犰狳科共有9屬21種(有1屬1種已滅絕),包括裸尾犰狳屬、圓頭倭犰狳屬、披毛犰狳屬、倭犰狳屬、犰狳屬、六帶犰狳屬、大犰狳屬、三帶犰狳​​屬、小犰狳屬。貧齒目的一科,分佈從北美洲至南美洲。為獨個或成對活動,視覺、嗅覺和聽覺均較發達。生活於森林或氣候溫暖而乾旱的沙丘及仙人掌叢生的地方。以昆蟲、無脊椎動物(如蝸牛、蚯蚓等)、屍肉、蛇及植物為食。胎生,每胎產仔1~2隻或6~10只。2012年09月13日有媒體報導,巴西選擇犰狳作為2014年巴西世界杯吉祥物。
編輯摘要
 百科幫你漲姿勢
犰狳
俗稱“披甲豬”全身覆蓋鱗甲可抵禦攻擊長相介於豬和穿山甲之間
已存在5500萬年冰河時期種群繁茂包含一種體重達2000磅的雕齒獸
最大的天敵是人和車輛天生近視有在公路上覓食習慣易發生車禍
科學 +

2015-08-03

犰狳:美一男子向其射擊甲殼彈回反傷到自己來源:環球網

犰狳
日前在美國得克薩斯州,一名男子用槍向一隻犰狳開槍,子彈在這只動物的後背上反彈回來打中了他自己的面部。[詳細]
中文學名:犰狳中文別名:鎧鼠
英文名:armadillo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Chordata)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哺乳動物 (Mammalia)亞綱:真獸亞綱 (Eutheria) 
目:貧齒目 (Xenarthra)亞目:有甲亞目 (Cingulata)
科:犰狳科 (dasypodidae)亞科:犰狳亞科,倭犰狳亞科,三帶犰狳亞科
屬:犰狳屬 (Dasypus)種:犰狳
拉丁學名:Priodontes maximus或P. giganteus分佈區域:美洲

1

犰狳- 基本簡介

犰狳犰狳圖冊
犰狳科(讀音:qiú yú,學名:Cingulata)是唯一有殼的哺乳動物,生活在中、南美洲和美國南部地區。它們的殼分三部分,前後兩部分有整塊不能伸縮的骨質鱗甲复蓋,中段的鱗甲成帶狀,與肌肉連在一起,可以自由伸縮。尾巴和腿上也有鱗片,鱗片之間還長著毛,腹部無鱗片只有毛。雖然犰狳科動物口中牙齒數量很多,但都很細小。犰狳科是貧齒總目有甲目的一科。有甲目內包括三科,但目前僅馀下犰狳科一科。犰狳共有9屬21種(有1屬1種已滅絕),根據其中段鱗甲帶的多少來區分它們的種類,如三條鱗甲帶的叫三帶犰狳等等。此外還有鎧鼴、裸尾犰狳、南美小犰狳、毛犰狳等。
代表種有:大犰狳,體長可達1米,體重45~50千克,全身暗褐色,四肢均5指、趾。九絆犰狳,身上有9條活動的條帶,體長50厘米以下,體重5~8千克,背部淺褐色與淺黃色,前足4指,後足5趾。小帔蓬犰狳,體形最小,體長12厘米,體重0.1千克,盔甲粉紅色。
許多種犰狳能消滅害蟲和毒蛇,還可飼養供展出。因其棲息地被破壞以及食肉動物的侵害,分佈範圍日益縮小,有的近於滅絕。

犰狳- 分佈範圍

犰狳是美洲的特產。犰狳科是現存貧齒總目中種類最多,分佈最廣的一類。犰狳科棲息於不同的生活環境如森林、草原和半荒漠等。

犰狳- 生活習性

犰狳犰狳圖冊
體長12.5~100厘米,尾長2.5~​​50厘米,體重可達50千克以上;上體兩側和4肢外側常复蓋著骨板與鱗板,構成保護軀體的盔甲,這一盔甲由幾列可動的橫帶分成前後兩部,橫帶間由彈性皮膚​​連接,可將身體捲縮成球狀,以防禦天敵侵害;耳小;舌能伸縮;前肢3~5指,指爪彎曲強大,後肢5趾,具爪;牙齒細小,釘狀,終生生長。
犰狳區別於其他動物的最明顯特徵是它的一副鱗狀鎧甲。就是因為這副甲胄,它被西班牙征服者冠以“披甲豬”之稱。在西班牙人在中美洲肆虐的時代,他們常常見到阿茲台克部族人中的小販在村鎮的集市上用犰狳肉換取可可豆。他們也注意到犰狳肉“非常美味可口”。
儘管現在一些人仍然獵取犰狳,取其肉食用,取其皮製成籃筐,但是犰狳主要還是作為科研對象,用來研究遺傳學和胚胎學。科學家有可能證明在徹底消滅麻風病的努力中,犰狳可以扮演重要角色。
犰狳是南美洲和中美洲特有的珍稀動物,它主要棲息在樹林、草原和沙漠地帶。
一年中的任何時候都可繁殖,並且每胎都生4只。九帶犰狳是打洞好手,能在兩分鐘內消失在堅硬的土地裡,大部分犰狳居於洞中,夜間出來活動,犰狳長得雖威武,但它們生性膽小,一遇天敵便鑽進洞內,如果來不及,便捲成一團,以堅硬的鱗甲保護身體。

防禦特性

根據動物學家的研究,犰狳在哺乳動物目中,是具備最完善的自然防禦能力的動物之一。其防御手段可概括為:“一逃、二堵、三偽裝”。
所謂“逃”,即逃跑的速度相當驚人,犰狳具有令人吃驚的嗅覺和視覺,當它所到處處境危險時,能以極快的速度把自己的身體隱藏到沙土裡。別看它的腿短,掘土挖洞的本領卻很強。曾有人這樣描述犰狳的打洞本領:它打洞速度非常快,你騎在馬上還看見它,但在下馬一瞬間,它已鑽到土裡去了。
所謂“堵”,就是它逃入土洞以後,用犰狳的尾部盾甲緊緊堵住洞口,好似“擋箭牌”一樣,使敵害無法傷害它。
所謂“偽裝”,就是前述的蜷曲法,全身蜷縮成球形,身體被四面八方的“鐵甲”所包圍,讓敵害想咬它也無從入手。
犰狳身上的鎧甲由許多小骨片組成;每個骨片上長著一層角質物質,異常堅硬。於是,這幅鎧甲便成了它們最好的防身武器。每每遇到危險,若來不及逃走或鑽入洞中,犰狳便會將全身捲縮成球狀,將自己保護起來。雖然犰狳的整個身體都披著堅硬的鎧甲,但這卻不妨礙它們的正常活動甚至快速奔跑。原來犰狳只有肩部和臀部的骨質鱗片結成整體,如龜殼一般,不能伸縮;而胸背部的鱗片則分成瓣,由筋肉相連,伸縮自如。
除了鎧甲,犰狳的另一個防身術是打洞。犰狳的打洞能力極強,這得力於其堅硬的爪。在森林裡,經常可以見到大大小小的犰狳洞,根據洞口土質的新舊程度很容易判斷其是否在裡面生活。

生存本領

為了生存,犰狳除了身上御敵的甲胄外,還有雜食、晝伏夜出和能夠棲息在自然界形成的天然洞穴等有利習性。棲息處可以是茂密的灌木叢、草地、荒野,通常還有一處淺塘或泥坑用來浴身。
白日,犰狳躲在自然形成的洞穴或自掘的洞穴裡,洞穴狹窄,截面為圓形,直徑大概有8~10英寸,有時可達25英寸長。通常地穴有幾處分支,其中的一個終止在一個巢穴處。巢穴裡面鋪著柔軟的樹葉和乾草。一隻能幹的犰狳能打幾個洞穴,每個又都有幾處出口。這些洞口隱藏在樹根間、空樹幹里或堤腳下。
犰狳犰狳圖冊
爬行中,犰狳能翻過電籬,在淺水中跋涉。如果河流較窄,犰狳就深吸一口氣,潛進水中,從河底爬上對岸。如果河寬,它就吸入空氣,讓腸胃漲滿,然後游過去。
在昆蟲食物供不應求時,犰狳就會增加覓食時間,連白天也外出活動。覓食對像也擴大到小型蜥蜴、火蟻、蛇、青蛙和蟾蜍。它偏愛蛇蛋,偶爾也吃鵪鶉、火雞和其他地面築巢的禽蛋和幼禽。有些犰狳也吃偶然遇到的雞蛋和小型哺乳動物。
雌雄犰狳一般佔據不同的領地。可是當夏末交配季節到來時,雄犰狳就出發去尋找雌性配偶。交配後,它們再度分道揚鑣。犰狳在孕期有一種獨特的生理機能。一個受精卵會很快分裂為獨立的兩個,然後再分裂為獨立的四個。四個受精卵具有絲毫不差的染色體結構。然後這種分裂停止了。
之後在輸卵管中,它們“暢遊”一個月左右進入子宮。一般同一胎出生的幼犰狳都具有同一性別。這一現象使科學家有機會研究同一組基因是如何對動物的後代的生長和發育發揮影響的。
犰狳的懷孕時間決定了小犰狳在每年三月後或四月出生,那時昆蟲食物豐饒。出生時的小犰狳身體發育幾近完成。除了身體大小,各方面都幾乎和成年犰狳一樣。它們的甲胄柔軟,易於彎曲。隨年齡的增加,鎧甲會變硬。出生後幾個小時,小犰狳就已經可以跟著媽媽去夜襲覓食了。不過,斷奶還要兩個月後。那時,它們就各自外出尋找自己的領地去了。小犰狳兩到三年成熟,除非發生意外,壽命一般為10~15年。
犰狳會因各種食肉天敵的捕食而夭折。這些天敵包括狗、美國山貓、熊和郊狼。在受到威脅的情況下,犰狳會奔向附近的樹叢,用濃密的枝條作屏障,或者團成一個緊密的球體。如果有一兩分鐘的時間進行躲避,它會飛速地刨出一個可以緊緊裹住身體的洞穴,這使得攻擊者幾乎不可能把它拽出來。
不過,犰狳最大的天敵還是人和車輛。它天生近視,又有上公路覓食死亡獵物的習性,所以它常常會出現在公路上。犰狳所具有的“自然驚嚇反應”使情況變得更糟。一受到驚嚇,犰狳便向上跳躍,恰恰就撞在途經車輛的下部。

犰狳- 主要食物

不論是哪一種犰狳,它們均是地棲生活,屬夜行性動物,晝伏夜出,是雜食性,多吃甲蟲、蠕蟲、白蟻、黑蟻、蝗蟲、小蜥蜴、鳥蛋、堅果和蛇類等。更有趣的是,犰狳特喜歡吃腐爛的動物屍體,在草原上哪裡有死牛、死馬及其它動物腐爛的屍體,哪裡就有犰狳在打洞,它們可以輕而易舉地獲得這些食物。

犰狳- 物種分類

犰狳是南美洲和中美洲特有的珍稀動物,它主要棲息在樹林、草原和沙漠地帶。動物學家根據它的鱗片環帶數目多少,把這個龐大的動物家族分成如下幾類:三絆犰狳、六絆犰狳、九絆犰狳。此外還有一種王犰狳(又稱大犰狳),其身長可達90cm,尾長50cm,簡直有半隻豬那麼大,屬犰狳中的老大。

物種價值

觀賞:還可以放在動物園供觀賞,因為它長的的確是很有看頭。

科屬特徵

犰狳犰狳圖冊
本科值得注意的是所有種類都有保護作用的盔甲。這是貧齒目數量最多,分佈最廣的一個科。包括8屬20種。分佈於中美和南美熱帶森林、草原、半荒漠及溫暖的平地和森林。結構上最明顯的特點是有關節的甲。這種由骨質組成的鱗甲上還復有角質表皮。體上鱗甲形成各種式樣,但通常是一個頭盾及
一系列頸部和身體大部分的保護盾板。在腹部和四肢盾板之間柔軟的皮膚上有稀疏的毛。有些種類能捲曲,以保護易受傷害的四肢和腹部。大犰狳是最大的種類,重達60公斤,最小的小犰狳不過120克。頭骨長而背腹偏平。牙齒隨年齡增長而部分地丟失。所有犰狳四肢都很結實,前後足大而有鈍爪。除犰狳屬外,前後足都是五趾,後足常為足行性。
與貧齒目其他種類相比,犰狳的食性和運動並無更引人注目的特化。大多數種類主要以昆蟲為食,但也吃些無脊椎動物和小型脊椎動物,也吃點植物性食料。

犰狳- 其他資料

物種發展


雖然動作緩慢、笨拙,外表傻乎乎的,犰狳卻已經在地球上生存了5500萬年。在冰河期,它是繁茂的一個種群,至少包括體重達2000磅的一種叫雕齒獸的巨獸。千百年後,它們中的大部分都滅絕了,只有20個物種倖存下來。其中,除了一個物種之外,都生活在拉丁美洲。在南美熱帶雨林中的犰狳,有5英寸長的小傢伙,也有100磅重的巨獸。
可以抵禦大部分食肉動物的一身甲胄是犰狳得以存活至今的重要因素之一。這副甲胄包括由鱗狀角質化表皮包裹的骨質薄片。它像盾一樣護衛著頭、背、肋、足和尾部。甲胄上有一系列的皺裂,使身體可以在自由移動中隨意彎曲,儘管這套甲胄使犰狳行動起來步態僵直、古怪。在復蓋著鎧甲的頭部長著兩隻明顯特大的耳朵。犰狳的下腹部和腿內側沒有這種獨特的甲胄,但是有厚厚的表皮包裹。
九皺犰狳因背上的九條皺摺而得其名。它是在美國現存的惟一物種。它體長10英寸,有9~15磅重。從生態學角度看,它從美國內部邊界遷入美國的時間並不十分久遠。當巴拿馬地峽在900萬年前重新連接南北美大陸時,犰狳、負鼠和碩大的地懶與其他動物一起走過地峽遷徙至北方、碩大的地懶在上次冰河期即將結束時滅絕了。犰狳卻活了下來,但僅限於一定的區域,而負鼠卻成功地散佈到北美大陸各處。
在美國,在人們開墾荒原、消滅了犰狳的天敵之前,它的分佈一直局限於南部的里奧格蘭河(美國和墨西哥之間)和里奧布瑞澤斯河流域,以及中得克薩斯地區。1928年,這種動物曾在俄克拉荷馬和路易斯安那地區被發現過。自那時以來,犰狳慢慢向北擴張,進入阿肯色州,向東則擴張到海灣邊緣。
另外,一支獨立的佛羅里達犰狳群體源於一些曾被作為寵物飼養、後又放歸於原野的犰狳。它們在20世紀50年代和擴散到海灣邊緣的犰狳一同出現在這一區域。自那以後,犰狳棲息區域擴大至佐治亞、俄克拉荷馬和堪薩斯。不過,向北方的擴散看來是不可能的。如果冬季過冷,它們會凍餓而死。它們沒有冬眠的習慣。

主要評價

犰狳犰狳圖冊
犰狳是一種益獸,要吃掉大量的白蟻、火蟻、甘蔗蛀蟲、蝎子、切根蟲和其他害蟲。但是另一方面,當昆蟲食物缺乏,犰狳就要轉向農田。它可以使花生、玉米和甜瓜等莊稼造成嚴重損失。從生態角度講,犰狳的洞穴也為習慣穴居的貓頭鷹、家兔和負鼠,甚至鼻鼠提供了理想的寄居洞穴。但是犰狳的洞穴也損害了大堤和路基的安全性,還常常使得過路的牲畜摔斷腿骨。犰狳肉的鮮美,使得它長期以來成為獵人的捕殺對象。據說經過烘烤,它有一種鮮美味道,勝過豬肉。甚至時至今日,農村的家庭餐桌上偶爾還會出現這道“窮人的豬肉”。除此之外,在有這種動物棲息的地區,犰狳外皮還被製成籃子或被做成像吉他一樣樂器的弦。
犰狳生性溫順,易於馴養,拿在手中也不用擔心咬手。一些人還把它作為寵物飼養,防治白蟻和其他家中害蟲。但是犰狳的強烈的麝香氣味對家庭環境卻是一種污染。最近,設在路易斯安那州、新伊比利亞海灣南部研究所的生化學家埃莉塔諾·斯托爾斯發現犰狳對麻風病極易感染,是天生的病菌培養體。主要由於她的工作和全美健康組織的資助,犰狳的寄生實驗中心在南北美洲和歐洲大量建立起來,成為廉價的麻風病菌來源。這就為促進生產更為有效的疫苗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受到麻風病和艾滋病之間共性的啟發,科學家正在進行調查研究,來弄清是否可以把犰狳作為實驗載體來幫助探求艾滋病的病因和治療方法。也許有一天,這種怪模怪樣的犰狳會在治療人類的“沈痾”和“新疾”兩個方面都扮演起關鍵角色。

物種漫談

犰狳又稱“鎧鼠”,因為它的體態和形狀彷彿是隻身披鎧甲的大老鼠。犰狳身上的鎧甲由許多小骨片組成;每個骨片上長著一層角質物質,異常堅硬。於是,這幅鎧甲便成了它們最好的防身武器。每每遇到危險,若來不及逃走或鑽入洞中,犰狳便會將全身捲縮成球狀,將自己保護起來。雖然犰狳的整個身體都披著堅硬的鎧甲,但這卻不妨礙它們的正常活動甚至快速奔跑。原來犰狳只有肩部和臀部的骨質鱗片結成整體,如龜殼一般,不能伸縮;而胸背部的鱗片則分成瓣,由筋肉相連,伸縮自如。
除了鎧甲,犰狳的另一個防身術是打洞。犰狳的打洞能力極強,這得力於其堅硬的爪。在森林裡,經常可以見到大大小小的犰狳洞,根據洞口土質的新舊程度很容易判斷動物是否在裡面生活。犰狳洞似乎大多分佈在森林中比較平緩的地帶,不過也有犰狳將家安在特殊的位置。生態站靠發電機提供能源,發電機工作時噪音很大,所以被安置在一塊巨大的岩石背後與生態站方向相反的方位。不知後來的什麼時候,一隻犰狳也看好了這塊“風水寶地”,從支撐發電機的木板下挖洞進入岩石下,任憑柴油味熏馬達聲吵,泰然自若地在裡面過起了小日子。
然而有一天,這只犰狳寧靜的生活被打破。一個夜晚,發電機方向忽然傳來美洲豹的喉聲。生態站裡聽到叫聲的人都感到很詫異:一定發生了特殊的事情,因為美洲豹是不輕易吼叫的。第二天清晨,大家跑過去一看,只見發電機底朝上地躺在幾米遠外,木板也橫七豎八地變換了位置。大家猜測,可能是美洲豹追踪犰狳到了這裡,前者進了洞,後者不甘心或遷怒於這些障礙物而採取了“破壞”行動。不過美洲豹絕不會每次都撲空,我本人就曾在河邊揀到一片新鮮的犰狳鎧甲,附近還淌著一攤血並清晰地印跡著幾個美洲豹腳印。
我曾經好事地作弄過發電機旁岩石下的犰狳。白天,我趁犰狳在洞中睡覺時將一個捕獸用的籠子安放在它出入的洞口,再用盛柴油的鐵筒將兩側嚴嚴地堵住。這種籠子是兩邊開口的,動物一旦走進去觸動踏板,兩端的活動門就會同時關閉並緊緊地卡住。第二天清晨去查看,籠子是關上了,犰狳卻沒在當中。我重新安裝好籠子。第三個早晨再看,還是如此。如此往復,四個晝夜過去了,我作了妥協,因為我實在不願意這無辜的生靈死於我的惡作劇。
犰狳習夜行性生活,所以一般不容易被見到。我在森林里和犰狳只有“一面之交”。一天夜晚,我睡眼惺忪地爬起來,帶上一把昏暗的小頭燈到森林邊“方便”。剛走進小路口,恍惚中發現有個影子在眼前晃動。我一下子被徹底嚇醒了,定神一看,原來是隻大犰狳,正在不緊不慢地用口鼻在地上連嗅帶舔地覓食。我又驚喜又覺得好笑,正想看個究竟,不料犰狳也猛然間發現了我,身體唰地抬起來,半蹲半坐中兩隻前爪朝向我。從理論上講,犰狳不會向人進攻,但誰知道這一隻怪獸會不會突發魚死網破的念頭。我僵立地保持一動不動,將昏暗的燈光照著犰狳尖尖的腦袋,真不希望發起一場人獸肉搏戰。不知過了多久,或許實際上只有一兩分鐘,犰狳可能是挺不住了,猛地一調頭鑽進了森林。

相關傳說

獸名。似菟而鳥嘴,鴟目而蛇尾,見人則裝死。古代象佔者認為犰狳出現是莊稼有蝗害的徵兆。《山海經·東山經·馀峨之山》:“有獸焉,其狀如菟而鳥喙,鴟目蛇尾,見人則眠,名曰犰狳,其鳴自訆,見則螽蝗為敗。”晉郭璞注:眠,“言佯死也。”為敗,“言傷敗田苗。”
疑傳疾病
長期以來麻風病被學界認為只在人類間傳播。而2011年4月底,美國研究人員稱,美國首例麻風病人可能由犰狳傳染而來。
一提犰狳,人們就會想到它的可愛。有些美食家還說,烤犰狳肉是一道美味。現在,路易斯安那州的研究人員發現九帶犰狳的更多信息。
美國國家麻風病項目的微生物學主任理查德· 杜魯門稱:“大量證據表明,人類通過這種動物染上麻風病的。”相關學術報告已經刊發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上,杜魯門是論文的主創作者。
每年,大概有100至150名人在美國被確診患有麻風病。儘管很多人曾經去過麻風病流行地區的國家,但是在哪兒受到傳染的並不為人所知。
大部分的病患在德克薩斯州和路易斯安那州,而這兩個州也是攜帶麻風病毒的犰狳出沒的地區。杜魯門說:“我們能提供兩者間的聯繫”。
麻風病由麻風分支桿菌(賴桿菌)(Mycobacterium leprae)引起,麻風分支桿菌是引起肺結核病的細菌的近親。通常,麻風病人的皮膚會受損;在嚴重病例中,患者神經或四肢會受損。
多年以來,對麻風分支桿菌的研究困難重重—由於種種原因,它在全球各地肆虐,很難區分。而這種細菌在實驗室培養皿中無法生長。
麻風病有一年的潛伏期,而且發病很慢。麻風病很難傳染—只有5%的人類感染過,而甚至他們通常需要近距離反復接觸麻風分支桿菌,才會最終患病。過去,麻風病患遭到隔離,群居在麻風病村。國家麻風病項目主任詹姆士·克萊亨布博士說,現在,通過三種抗生素的組合治療,麻風病完全能治愈。他說,美國約有3600名麻風病患者,生命無憂。
很早以前,科學家就發現:除人類外,犰狳是世界上唯一已知的麻風分支桿菌自然寄主。這種小型哺乳動物發病情況和人類一模一樣,最後死於腎臟和肝臟損傷。與人類不同的是,他們更容易患上麻風病:在美國南部部分地區,超過20%的犰狳患病。
確認犰狳將麻風病傳染給人類需要強有力的遺傳學分析。同時,這也基於近十年豐富數據積累,對採於世界各地的麻風分支桿菌基因的相似性及差異性的對比分析。
科學家已發現麻風病起源於東非或近東地區(地中海東部沿岸地區),隨著人類遷移到歐洲;而近500年,進入非洲和美洲。

犰狳- 動物形象

2014年巴西世界杯吉祥物


福來哥福來哥圖冊
2012年9月16日,國際足聯和巴西世界杯組委會當地時間在巴西環球電視台晚間一檔節目中正式揭曉了2014巴西世界杯的吉祥物——一隻犰狳。
2012年11月26日,國際足聯公佈了吉祥物的名字:Fuleco(福來哥)。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殘存亦末路 兵敗如山倒

羅姓與堂號

 楠木,又名楠樹、楨楠,是樟科楠屬和潤楠屬各樹種的統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