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復

嚴復

嚴復
Ngieng Hok.JPG
性別
出生嚴傳初
1854年1月8日
 大清福建侯官
逝世1921年10月27日(67歲)
中華民國_(大陸時期) 中華民國福建福州郎官巷
國籍中華民國_(大陸時期) 中華民國
別名嚴宗光、嚴幾道、壄老人
教育程度福州船政學堂
英國皇家海軍學院
職業思想家、翻譯家
活躍時期20世紀
經歷
「建威」、「揚武」艦實習水手
選用道員
福州船政學堂後學堂教習
北洋水師學堂總教習
北洋水師學堂會辦
北洋水師學堂總辦
俄文館總辦
創辦《國聞報》和《國聞彙編》
「中國議會」副會長
開平礦務局總辦
京師大學堂附設譯書局總辦
復旦公學校長
安徽師範學堂監督、學部審定名詞館總纂
憲政編查館二等咨議官、福建省顧問官
協都統、資政院議員
北京大學首任校長
總統府外交法律顧問
孔教會首領
約法會議議員、參政院參政、憲法起草委員
籌安會發起人
代表作
翻譯《天演論》、《原富》、《群學肄言》...等
著作《原強》、《辟韓》、《救亡決論》
《上光緒皇帝萬言書》
嚴復(1854年1月8日-1921年10月27日),乳名體乾,初名傳初,改名宗光,字又陵,後名,字幾道,晚號壄老人福建侯官(後併入閩縣,稱為閩侯,今福州市)人。中國近代啟蒙思想家翻譯家
嚴復系統地將西方的社會學政治學政治經濟學哲學自然科學介紹到中國,他翻譯了《天演論》、《原富》、《群學肄言》、《群己權界論》、《社會通詮》、《法意》、《名學淺說》、《穆勒名學》等著作。他的譯著在當時影響巨大,是中國20世紀最重要啟蒙譯著。嚴復的翻譯考究、嚴謹,每個譯稱都經深思熟慮,他提出的「信、達、雅」的翻譯標準對後世的翻譯工作產生深遠影響。[1]

生平[編輯]


嚴復在天津的雕像

嚴復譯作《天演論》
  • 1854年1月8日(咸豐三年十二月初十日)[2]嚴復出生於福建侯官(今福建省福州市倉山區蓋山鎮陽岐村)一中醫世家。
  • 1866年(同治五年)嚴復父親病逝,學館中輟,嚴復放棄走科舉「正途」。
  • 1867年(同治六年)入福州船政學堂學習駕駛,改名宗光,字又陵。
  • 1871年(同治十年)福州船政學堂畢業,為該學堂第一屆畢業生,先後在「建威」、「揚武」兩艦實習5年。
  • 1872年(同治十一年)取得選用道員資格,改名復,字幾道。
  • 1877年3月(光緒三年二月)赴英國學習海軍,與出使英國大臣郭嵩燾結為忘年交。
  • 1879年6月(光緒五年五月)畢業於倫敦格林威治皇家海軍學院(Royal Naval College, Greenwich),回國後,被聘為福州船政學堂後學堂教習。
  • 1880年(光緒六年)到天津任北洋水師學堂所屬駕駛學堂「洋文正教習[3],學生中有後來因辛亥革命而出名的黎元洪
  • 1889年(光緒十五年)報捐同知銜,以知府選用,派為北洋水師學堂會辦。
  • 1890年(光緒十六年)升為北洋水師學堂總辦。
  • 1891年10月8日(光緒十六年)嚴復獲得候選道的官銜。事出有因,李鴻章在「辦理海軍請獎折」所附清單中提到:「直隸試用道呂耀斗擬請歸候補班前補用」,「候補知府馬復恆、鮑蘭徵、嚴復均擬請免選本班,以道員不論雙單月遇缺前先選用」。[3]
  • 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中日甲午戰爭後在天津直報》發表《論世變之亟》、《原強》、《辟韓》、《救亡決論》等文,主張變法維新、武裝抗擊外來侵略。
  • 1896年(光緒二十二年)創辦俄文館,並任總辦,俄文館為中國最早的俄語學校;幫助張元濟在北京創辦通藝學堂;9月24日捐款100元資助梁啓超與汪康年在上海創辦的《時務報》。
  • 1897年(光緒二十三年)和王修植、夏曾佑等在天津創辦《國聞報》和《國聞彙編》,宣傳變法維新;將《天演論》在《國聞報》報上連續發表。
  • 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光緒帝命嚴復來京覲見,闡述變法主張;改捐同知;撰《上光緒皇帝萬言書》。
    • 9月《國聞報》因報導戊戌政變的詳情,被清政府勒令停辦。
  • 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義和團運動爆發,嚴復離開天津,避居上海;參加汪康年唐才常發起的「中國議會」,被選為副會長;創辦名學會,講演名學
  • 1901年(光緒二十七年)應開平礦務局總辦張冀邀請赴天津主開平礦務局事,後任該局總辦。
  • 1902年(光緒二十八年)赴北京京師大學堂附設譯書局總辦。
  • 1904年(光緒三十年)辭去京師大學堂附設譯書局總辦一職,回到上海。
  • 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孫中山美洲到達英國,特意去拜訪嚴復,二人進行了長時間的會談。
  • 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任復旦公學校長,為該校第二任校長。
  • 1907年(光緒三十三年)恩銘被刺,嚴復離開安徽師範學堂。
  • 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在北京任學部審定名詞館總纂。
  • 1909年5月(宣統元年四月)被派充為憲政編查館二等咨議官、福建省顧問官
  • 1910年1月17日(宣統元年十二月七日)清廷賜予文科進士出身。
  • 1910年(宣統二年)海軍部授為協都統,後任資政院議員。
  • 1912年京師大學堂更名為北京大學校,任首任校長;11月辭去校長職務。
  • 1913年總統府外交法律顧問。
    • 發起組織孔教會,並以任為首領。
  • 1914年1月26日被舉為約法會議議員;後被任為參政院參政。憲法起草委員。
  • 1915年5月嚴復被袁世凱聘為憲法起草員。
    • 8月23日籌安會宣布成立,嚴復列名為籌安會的發起人,支持袁世凱復辟帝制。
  • 1916年袁世凱死後,國會要求懲辦禍首及籌安會六君子,嚴復避禍於天津
  • 1917年對張勳復辟表示同情。
  • 1919年五四運動認為支持學生運動的蔡元培不識時務。
  • 1920年因哮喘病久治無效,回到福州養病。
  • 1921年10月27日在福州郎官巷住宅與世長辭。

著作[編輯]


天演論序
專欄
  • 《論世變之亟》,《直報》,1895年
  • 《原強》,《直報》,1895年
  • 《辟韓》,《直報》,1895年
  • 《救亡決論》,《直報》,1895年
翻譯
叢書
  • 《嚴幾道詩文鈔》
  • 《癒壄堂詩集》
  • 《嚴幾道文集》
  • 《嚴譯名著叢刊》
  • 《侯官嚴氏叢刊》
  • 《侯官嚴氏叢刻》
  • 《嚴侯官先生全集》
他人彙編

翻譯[編輯]

譯著
嚴復總共譯有8部西方作品,合稱「嚴譯名著八種」。嚴復對自己的譯著頗有自信,曾在信中說:「且彼中有數部要書,非僕為之,可決30年中無人可為者。」[5]。嚴復譯書的稿費大都用於償還債務[6]
原則
錢鍾書說嚴復「三難原則」是三國時期佛教譯經大師支謙所著〈法句經序〉里的「雅、嚴、信、達」來的。有學者像伍蠡甫鄒振環皆指出蘇格蘭法學家亞歷山大·弗雷澤·泰特勒(Alexander Fraser Tytler,. 1747-1814)在1791年出版的《翻譯原理論》(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的「三條翻譯通律」(the Three General Laws of Translation)對嚴復的影響很大。
誤譯
俞政在書中亦表示「嚴復一生著、譯甚多。他在翻譯西方論著的時候,常常摻雜己意,還要附加大量按語;有些譯作甚至帶有不同程度的改編(如《天演論》、《名學淺說》):因此,人們把他的翻譯作品稱為「譯著」。意思是說他的譯作中的不少內容相當於他的著作,反映的是他自己的思想。」
俞政曾在《嚴復譯著研究》一書中指嚴復有多處「誤譯」,然汪榮祖在《重讀嚴復的翻譯》一文中則否定俞政的說法,表示俞政指出嚴復的誤譯,有的只是「意譯」與「直譯」上的區別。[7]

大清國歌編寫[編輯]

1911年(宣統三年),皇帝下詔旨令典禮院和禮部衙門創作「國樂」。同年10月4日(農曆八月十三)正式「諭旨頒行」,名為《鞏金甌》。嚴復正是這首國歌的作詞人。[8]

呼籲廢八股[編輯]

嚴復在1895年所撰的《救亡決論》中提出了「廢八股」的要求,認為「今日中國不變法則必亡是已。然則變將何先?曰:莫亟於廢八股」。嚴復認為,科舉制度有「錮智慧」、「壞心術」、「滋游手」三大弊害,「使天下消磨歲月於無用之地,墮壞志節於冥昧之中。長人虛驕,昏人神智,上不足以輔國家,下不足以資事畜。破壞人才,國隨貧弱」。因此嚴復主張,如若不改科舉、廢八股,所謂練兵、所謂通商都只能是一句空話。「何則?無人才,則之數事者,雖舉亦廢故也。」[9]

故居與墓地[編輯]

嚴復故居位於福建省福州市鼓樓區郎官巷,建築融合了中國晚清及民國時期的風格,2003年故居修繕完畢對遊人開放。
嚴復墓位於福建省福州市蓋山鎮陽岐村北鰲頭山東麓,嚴復夫婦合葬於此,為福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70年代嚴復墓曾遭破壞;1984年~1988年,得到福建省行政部門的撥款和嚴復長孫女嚴倚雲的捐款,嚴復墓得以修復。

軼事[編輯]

  • 嚴復一生不得志,或許跟他狂傲的個性有關。接替郭嵩燾任英法公使的曾紀澤斥嚴復「狂傲矜張」,郭嵩燾提醒嚴復:「今負氣太盛者,其終必無成,即古人亦皆然也」[10]
  • 嚴復一生嗜吸鴉片,一直持續到晚年,1919年他在給兒子的信中寫道:「以年老之人,鴉片不復吸食,筋肉酸楚,殆不可任,夜間非服藥不能睡。嗟夫,可謂苦已!」[11]
  • 晚年的嚴復已經是一名保守派人物[12]。他發起籌安會,支援袁世凱復辟帝制[13],又同情張勳復辟。他嘲笑胡適等新文學革命派是「如春鳥秋蟲,聽其自鳴自止可耳。」
  • 中國民間流傳,當年嚴復與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英國留學時是同班同學,嚴復是全班(?校)第一名畢業,伊藤博文得第二名。
    • 這個故事最早可從劉復(劉半農)的詩集《揚鞭集》中找到,後來錢基博《現代中國文學史》、楊蔭深《中國文學家列傳》、蔡冠洛《清代七百名人傳》、《河殤》均引此說。
    • 《清代七百名人傳》寫道:「(嚴復)光緒二年,派赴英國海軍學校,肄戰術及炮台建築諸學。是時日本亦始遣人留學西洋,伊藤博文、大隈重信之倫皆其選也。復得最上第……」。1989年10月7日北京《團結報》刊登《才子的不同命運》文章,仍沿續此誤。以上說法牽強附會,以訛傳訛。
    • 事實上,兩人在入學年份、就讀學校、專業選擇上並無交集。嚴復1877年3月(光緒三年二月)赴英國皇家海軍學院學習海軍,1879年提前回國後,被聘為福州船政學堂教習[14];而伊藤博文於1863年入讀倫敦大學學院,師從亞歷山大·威廉·威廉姆遜,一年後(1864年)歸國[15],回國後發現長州藩也被炮轟了(下關戰爭),即加入長州藩軍隊,反對幕府統治,主張「開國進取」,明治維新成功後,在木戶孝允大久保利通細田道一的領導下負責處理外交事務[16]

後代[編輯]

  • 嚴復生有九個兒女(五子四女),其三子嚴琥(1897-1962)字叔夏,生於天津,解放後歷任協和大學校務委員會主任、福州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兼教務長、福州市副市長,省、市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1962年病逝。1919嚴琥在老家陽岐玉屏山莊與台灣板橋林家小姐林慕蘭結婚。
  • 嚴復長孫是三子嚴琥的長子嚴僑中國共產黨黨員,偷渡赴台,任教於台中一中,後被拘捕,關押在火燒島。是李敖的高中一年級數學老師,也是李敖「最難忘的老師」。
  • 嚴復三孫女嚴倬雲辜振甫之妻。
  • 嚴復四孫女華嚴(本名嚴停雲),作家,葉明勳之妻。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殘存亦末路 兵敗如山倒

羅姓與堂號

 楠木,又名楠樹、楨楠,是樟科楠屬和潤楠屬各樹種的統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