袋狼(學名:Thylacinus cynocephalus)因其身上斑紋似虎,又名塔斯馬尼亞虎,祖先可能廣泛分布於紐幾內亞熱帶雨林、澳大利亞草原等地
袋狼 [ 編輯 ] 袋狼 [1] 化石時期: 上新世 早期至 全新世 約1906年華盛頓的袋狼 保護狀況 絕滅 (1936年) ( IUCN 3.1 ) [2] 科學分類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哺乳綱 Mammalia 下綱: 有袋下綱 Marsupialia 目: 袋鼬目 Dasyuromorphia 科: † 袋狼科 Thylacinidae 屬: † 袋狼屬 Thylacinus 種: † 袋狼 T. cynocephalus 二名法 Thylacinus cynocephalus ( Harris , 1808) 異名 Didelphis cynocephala Harris, 1808 Dasyurus cynocephalus Geoffroy, 1810 袋狼 ( 學名 : Thylacinus cynocephalus )因其身上斑紋似 虎 ,又名 塔斯馬尼亞虎 ,祖先可能廣泛分布於 紐幾內亞 熱帶雨林 、 澳大利亞 草原 等地。是近代體型最大的食肉 有袋類 動物,和其他有袋動物一樣,母體有育兒袋,產下不成熟的幼獸,在育兒袋中發育,為 夜行性 動物。 主要特徵 [ 編輯 ] 袋狼體型苗條,臉似狐狸,嘴巴可以張成90度,經常潛伏樹上,突然跳到獵物背上,一口可以將獵物的頸咬斷。袋狼的背上有條紋,使牠通常被稱為塔斯馬尼亞虎。 發展史 [ 編輯 ] 袋狼出現於4百萬年前。至1990年代初,至少有7種物種的袋狼化石已被發掘。迪森袋狼是這7種被發現的化石中,年代最久遠的物種,可追溯至2300萬年前,也是體形最小的。 歷史 [ 編輯 ] 現代的袋狼第一次出現距離現今約400萬年。袋狼曾廣泛生活於 澳洲 和 新幾內亞 ,5千年前, 澳洲野犬 隨人類進入澳大利亞,與食性相同的袋狼發生爭鬥,袋狼隨後從 紐幾內亞 和澳大利亞草原漸漸消失,僅在大洋洲的 塔斯馬尼亞島 上還有生存。澳大利亞的土著首次接觸袋狼,已發現許多袋狼雕刻在岩石上,可以追溯到至少公元前1000年。但自1770年英國探險家 科克 到澳大利亞探險以來,因為被懷疑襲擊羊群,所以被牧民所痛恨,然而多數事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