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知識
茶知識
某一天,神農終於在不遠的山坳裡發現了幾棵野生大茶樹,其葉子和落入鍋中的葉片一模一樣,熬煮汁水黃綠,飲之其味也同,神農大喜,遂定名爲“茶”,並取其葉熬煎試服,發現確有解渴生津、提神醒腦、利尿解毒等作用。據說,當年神農發現的這種“茶”就是今天被人們稱作茶的樹葉。文山包種茶
據日人井上房邦氏之調查報告指出,包種茶是在距今一五0餘年前由福建泉州府安溪縣人王義程氏所創製,仿武夷岩茶的製法製造安溪茶,並由他倡導及傳授製法,當這種茶葉製成後,用方形福建毛邊紙兩張內外相襯,放入茶葉四兩包成長方形之四方包,包外蓋上茶名及行號印章,稱之為「包種」,然後運往福州加實香花出售,或經由廈門直接運銷南洋,這是包種茶製造的開始,也是包種茶名稱的由來。
台灣由於氣候溫暖,空氣潮濕,雨量均勻,土壤富於有機質,適於茶樹之生長,自古就有野生茶樹,但真正有經濟價值的茶樹,一般相信是距今約二00餘年前,我國大陸移民到臺灣時,由福建移民柯朝氏所帶來的閩茶品種,首先種植在 魚坑(今臺北縣瑞芳地區),發育極佳,繼而石碇、深坑、拳山(文山)、大坪山、遠及新竹等地,也相繼植茶。但在光緒七年(西元一八八一年)以前,臺灣茶只有烏龍茶一種。 清同治十二年( 一八七三年 ),臺灣烏龍茶受世界茶業不景氣的影響,加上臺北專門出口烏龍茶的五家洋行認為臺灣烏龍茶價格昂貴,無利可圖,一致停止收購,使烏龍茶有行無市,陷於慘境。一般茶商迫不得已,就將臺灣烏龍茶大部份裝運福州,全部改製包種茶,當時在福州通稱為「花香茶」;這是烏龍茶改製包種茶的由來,也是臺灣從事包種茶製造的先聲。
東方美人茶
東方美人茶有一段大家津津樂道的故事,大概是早期因為茶農看到茶葉受到蟲害,茶芽生長情形不良,不具有作茶的用途,但是一向節省的茶農,為了減少損失,仍然將受蟲害的茶菁採下,作成茶葉準備留給自己喝,或許自己喝了認為風味不錯,或許因為量多,自己也喝不完,於是將部份茶葉拿到台北賣,被外商看中,以比正常的茶葉更好的價格全部買下。
當茶農回到老家之後,把受蟲害的茶菁所作成的茶葉買到好價錢的情形告訴左鄰右舍,當大家聽到之後都不太相信,以為他在吹牛,也就是椪風,因此這種茶就有椪風茶之別名,它的正式名字是白毫烏龍茶,因為茶葉外觀有白色、綠色、黃褐色、紅色相間明亮鮮艷的色彩之故。當這一種茶被呈給英國女王時,看到茶葉在茶湯中展開時,有如一位東方美女在跳舞,而有東方美人茶之另一個別號。
東方美人茶的生長環境非常特殊,必須要有不受污染的環境,天氣的溫度、濕度適合綠小葉蟬的生長,所以當綠小葉蟬聚集在嫩茶芽時,當嫩芽受到綠小葉蟬吸食後,茶芽的生長便受到影響,生長慢而且不大,因此必需用人工採擷一心兩葉的茶菁,作為製作東方美人茶之用,受蟲害愈嚴重的茶菁,長得愈小,採擷時愈費工,量愈少,所作出來的茶葉,泡出來的茶湯呈紅橙金黃有琥珀色,有熟果及蜂蜜香,風味愈佳。
老包種茶
在早期坪林地區較偏遠鄉鎮道路都還未開通,山上人家背著茶葉徒步走十多公里到坪林街上賣給茶商,也會有茶商上山來收購。有些在收購時因為價錢低而不願意出售,或是因為數量不多而放棄下山去販售,因此放置於家中。有些至今已經超過四十年,這些老茶因為長時間下的自然轉化,茶葉顏色呈現深褐色或是深黑色。
現今的包種茶以輕發酵(清香)為主,而老包種茶的年代較為重發酵(熟香),這種方式因為地區盛行比賽茶而走向清香茶,而這種方式已極少人在做了。
茶知識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