袋狼(學名:Thylacinus cynocephalus)因其身上斑紋似虎,又名塔斯馬尼亞虎,祖先可能廣泛分布於紐幾內亞熱帶雨林、澳大利亞草原等地

袋狼[編輯]

袋狼[1]
化石時期: 上新世早期至全新世
約1906年華盛頓的袋狼
約1906年華盛頓的袋狼
保護狀況
Status iucn3.1 EX zh-hant.svg
絕滅 (1936年)IUCN 3.1[2]
科學分類
界:動物界 Animalia
門: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哺乳綱 Mammalia
下綱:有袋下綱 Marsupialia
目:袋鼬目 Dasyuromorphia
科:袋狼科 Thylacinidae
屬:袋狼屬 Thylacinus
種:袋狼 T. cynocephalus
二名法
Thylacinus cynocephalus
(Harris, 1808)
異名
  • Didelphis cynocephala Harris, 1808
  • Dasyurus cynocephalus Geoffroy, 1810
袋狼學名Thylacinus cynocephalus)因其身上斑紋似,又名塔斯馬尼亞虎,祖先可能廣泛分布於紐幾內亞熱帶雨林澳大利亞草原等地。是近代體型最大的食肉有袋類動物,和其他有袋動物一樣,母體有育兒袋,產下不成熟的幼獸,在育兒袋中發育,為夜行性動物。


主要特徵[編輯]

袋狼體型苗條,臉似狐狸,嘴巴可以張成90度,經常潛伏樹上,突然跳到獵物背上,一口可以將獵物的頸咬斷。袋狼的背上有條紋,使牠通常被稱為塔斯馬尼亞虎。

發展史[編輯]

袋狼出現於4百萬年前。至1990年代初,至少有7種物種的袋狼化石已被發掘。迪森袋狼是這7種被發現的化石中,年代最久遠的物種,可追溯至2300萬年前,也是體形最小的。

歷史[編輯]

現代的袋狼第一次出現距離現今約400萬年。袋狼曾廣泛生活於澳洲新幾內亞,5千年前,澳洲野犬隨人類進入澳大利亞,與食性相同的袋狼發生爭鬥,袋狼隨後從紐幾內亞和澳大利亞草原漸漸消失,僅在大洋洲的塔斯馬尼亞島上還有生存。澳大利亞的土著首次接觸袋狼,已發現許多袋狼雕刻在岩石上,可以追溯到至少公元前1000年。但自1770年英國探險家科克到澳大利亞探險以來,因為被懷疑襲擊羊群,所以被牧民所痛恨,然而多數事件的元凶其實是澳洲野犬。移民們把袋狼視為敵人,認為其為「殺羊魔」,並且在政府的獎賞制度鼓勵下進行大肆屠殺,加上其他因素可能是疾病,狗的引入,和人類侵佔其棲息地,使其近乎絕跡。當政府欲停止袋狼絕種趨勢時,情況已無法挽救。1933年有人捕獲一隻袋狼,命名為班哲明,飼養在赫芭特動物園,1936年因管理員疏忽曝曬而死亡,此後再沒有活袋狼存在的消息。
1936年後不斷傳出有酷似袋狼的動物在紐幾內亞襲擊家畜的消息,也有許多目擊者聲稱他們看到袋狼,但卻沒有鐵證可以證明袋狼確實仍存於世。1967年有人在山洞中發現腐爛的動物屍體,經專家證實確為袋狼屍體,但對其是否為新鮮屍體或是多年前留下的乾屍科學家看法分歧。袋狼是否已經滅絕,不得而知。但目前科學界普遍認為袋狼已經滅絕。
1999年澳洲博物館館長麥克‧阿契在雪梨博物館發現一個自1866年被保存在酒精中的小袋狼標本,麥克‧阿契便著手研究從中抽取DNA使袋狼復活的可能性,2000年5月13日又在其他博物館發現六個類似的標本,使得相關的基因庫更為完整。麥克‧阿契表示,袋狼將在五十年內透過複製科技重現於世。

描述[編輯]

袋狼的描述各有不同,描述來自作為證據的標本,化石記錄,皮膚和骨骼遺骸,黑白的照片和電影以及人工飼養袋狼。 袋狼就像一隻大而短毛有長尾巴的狗。牠有棕黃色的皮毛,肚子是奶油色的,在其背部臀部有獨特的深色條紋,因而獲得了特色綽號「老虎」。牠的體毛濃密而軟,長約15毫米(0.6英寸),耳朵直立,長約8厘米(3.1英寸)。 成熟的袋狼身長100〜130厘米(39至51英寸),加上尾巴,約50至65厘米(20至26英寸)。測得最大樣本從鼻子到的尾巴身長為290厘米(9.5英尺)。成年袋狼的身高約60厘米(24英寸),體重20〜30公斤(40至70磅),與雄性袋狼平均比雌性大。早期的科學的研究表明,它擁有敏銳的嗅覺,這使得它能夠追蹤獵物。[3][4]
File:Thylacine footage compilation.ogv
霍巴特動物園和倫敦動物園拍攝的袋狼的影像

飲食[編輯]

袋狼是肉食性動物。牠肚子上的肌肉和骨架能有效地脹大,能使袋狼吃下大量的食物。袋狼的獵物包括有袋鼠小袋鼠袋熊鳥類和其他小動物,例如負鼠

絕滅[編輯]

從澳大利亞大陸的消失[編輯]

袋狼很可能在西元2000年前已於澳洲大陸消失,其消失原因是由於澳洲土著的競爭和侵入的澳洲野狗

從塔斯曼尼亞滅絕[編輯]

雖然袋狼消失於澳洲大陸,但部分袋狼仍在塔斯馬尼亞州生存直到20世紀30年代。在此期間,人類很少看見牠們,但慢慢開始袋狼攻擊羊事件增加,導致推行獵殺袋狼賞金計劃,企圖控制牠們的數量,這可能是導致袋狼完全滅絕的主要原因。但是,袋狼完全滅絕可能由多種因素導致,其中包括歐洲殖民者引入野狗競爭,其棲息地受破壞,以及犬瘟熱病也影響了許多袋狼,在20世紀20年代末,袋狼已成為極為罕見的野生動物。已知最後一隻野生袋狼在1930年被一個農民打死。1936年,最後一隻人工飼養袋狼死亡,這個物種亦宣告滅絕。

文化[編輯]

袋狼是澳洲塔斯馬尼亞州的象徵,其州徽上的兩隻動物就是袋狼。

「班傑明」和搜索[編輯]

最後圈養的袋狼(雖然從來沒有被證實它的性別)在1933年住進霍巴特動物園,在那裡住了三年。1936年9月7日,這袋狼死於極端高溫。這袋狼最為人所知的62秒黑白色畫面電影拍攝於1933年。其後數十年,人們一直搜尋袋狼,1983年,在美國媒體巨頭泰德·透納懸紅100000美元獎勵,鼓勵人們找到袋狼存在的證明。2005年3月,澳大利亞新聞雜誌「公報」,其成立125週年慶祝活動,其中提供了安全捕獲的活袋狼的125萬美元的獎勵,至2005年6月底時,沒有任何證據顯示袋狼的存在。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殘存亦末路 兵敗如山倒

傅姓與堂號

郭姓與堂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