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當年位於斯德哥爾摩 Normalization 廣場的信貸銀行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英語Stockholm syndrome瑞典語Stockholmssyndromet)又稱為人質情結人質綜合症,是指犯罪的被害者對於加害者產生情感,甚至反過來幫助加害者的一種情結。

詞語釋意

1973年8月23日,兩名有前科的罪犯Jan Erik Olsson與Clark Olofsson,搶劫瑞典斯德哥爾摩內位於Norrmalmstorg廣場最大的一家信貸銀行,並挾持了四位銀行職員。在與警察僵持了130個小時後,歹徒最終投降。然而這起事件發生後幾個月,4名曾經遭受挾持的銀行職員,仍然對綁架他們的人顯露出憐憫的情感,表明並不痛恨歹徒,表達他們對歹徒不但沒有傷害他們卻對他們多加照顧的感激,並且對警察採取敵對的態度[1][2]
這兩名搶匪劫持人質達6日之久,在這期間他們威脅受俘者的性命,但有時也表現出仁慈的一面。在出人意表的心理錯綜轉變下,5名人質抗拒政府最終營救他們的努力。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因為被發現在斯德哥爾摩人質挾持事件而得名。
研究者發現到這種症候群的例子見諸於各種不同的經驗中,從集中營囚犯戰俘亂倫的受害者,都可能發生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男女皆可能有此症狀,惟女性的比例比較高。

出現斯德哥爾摩症症候群的人士特徵

美國聯邦調查局的人質資料庫顯示,大約27%的人質表現出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癥狀。[3] 據心理學者的研究,情感上會依賴他人且容易受感動的人,若遇到類似的狀況,很容易產生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通常有下列幾項特徵:
  1. 綁匪為了某種「正義」原因而綁架人質,並得到人質認同。
  2. 人質必須有真正感到綁匪(加害者)威脅到自己的存活。
  3. 在遭挾持過程中,人質必須體會出綁匪(加害者)可能略施小惠的舉動。
  4. 除了綁匪的單一看法之外,人質必須與所有其他觀點隔離(通常得不到外界的訊息)。
  5. 人質必須相信,要脫逃是不可能的。
而通常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會經歷以下四大歷程:
  1. 恐懼:因為突如其來的脅迫威嚇導致現況改變。
  2. 害怕:籠罩在不安的環境中,身心皆受威脅。
  3. 同情:和挾持者長期相處體認到對方不得已行為,且並未受到『直接』傷害。
  4. 幫助:給予挾持者無形幫助如配合,不逃脫,安撫等;或有形幫助如協助逃脫,向法官說情,一起逃亡等。

進化和心理分析學的解釋

關於進化心理學的解釋,參看 Capture-bonding(英文)
心理分析學的看法,新生嬰兒會與最靠近的有力成人形成一種情緒依附,以最大化周邊成人讓他至少能生存(或成為理想父母)的可能,此症候群可能是由此發展而來。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是角色認同防衛機制的重要範例。

電影中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在1966年香港邵氏兄弟有限公司出品,由王羽羅烈鄭雷主演的電影《邊城三俠》,片中被綁架的縣官之女魏文貞,愛上為正義而參加綁架行動的盧方。因而產生斯德哥爾摩症候群,而解救被關在牢裡的盧方,並幫助鄉民告發其父縣官魏懷遠於袁崇煥前,使其父問斬於尚方寶劍之下。
在《007》系列電影的第19集《縱橫天下》,片中英國最大輸油管公司「金恩企業」的總裁羅勃金恩遭恐怖份子殺害,007奉命調查,意外發現金恩總裁的女兒伊莉翠幾年前曾遭同一個恐怖份子雷納綁架過,但自行脫逃。雷納打算要偷走元素以便炸毀油管,007發現後要阻止其陰謀,但伊莉翠因為被雷納綁過,產生斯德哥爾摩症候群,並利用恐怖份子,來達成她(伊莉翠)自己的復仇計畫。
在日本電影《太空遊俠》中也表現出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例子,電影中的西山保、藤本誠和高村功三人為了夢想,需要一筆金錢,於是合謀械劫銀行,但很快便被大批警察包圍,於是他們脅持銀行職員相田綠等6人,後來甚至邀請他們加入成為同黨,就像科幻動畫《Space Travelers》內9名太空遊俠一樣。銀行內的人質原本都渾渾噩噩地過活,不過加入了西山保他們後,便有所改變,重新想生命的意義、忠於自己,夠膽去做應當做的事,從而相田綠對藤本誠產生了愛慕之情。
電影《天若有情》女主角Jo Jo愛上劫持她的華Dee;電影《你照亮我的生命》中女主角愛上了綁架她的綁匪;1997年上映的法國電影《只愛陌生人》(法語Gadjo dilo)中女主角愛上了逼她賣淫的黑道。
電影《鐘點戰》中身為時間銀行千金的女主角愛上了綁架她的男主角,開始與主角行搶她家族所設的時間銀行,以分配生存時間給窮人。
電影《切膚慾謀》中被囚禁並變性的薇拉卻漸漸愛上羅拔列格特醫生,從害怕怨恨自己被變性,在痛苦中嘗到歡樂,到後來同情醫生遭遇。
電影《色戒》描述一名大學話劇團裡的年輕女團員,扮演貿易商的太太,密謀色誘並暗殺汪精衛政府的特務頭目。女主角王佳芝,在與特務頭目易先生之間的感情糾葛就是典型的斯德哥爾摩綜合症。導致最後高潮刺殺行動就是因為王佳芝的告密,最終刺殺失敗。
電影《一日一生》中女主角愛上了脅迫她和兒子的通緝犯,甚至計劃與其逃到加拿大。

音樂中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英國搖滾樂團 MUSE 於2003年發行的專輯《Absolution》中收錄其中一首單曲《斯德哥爾摩症候群》(Stockholm Syndrome)。
香港歌手 陳奕迅 於2013年發行的粵語音樂迷你專輯《The Key》中收錄其中一首單曲《斯德哥爾摩情人》。

參考書目


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斯德哥爾摩綜合症(Stockholm syndrome)

什麼是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斯德哥爾摩綜合症又稱斯德哥爾摩效應或者稱為人質情結人質綜合症,是指犯罪的被害者對於犯罪者產生情感,甚至反過來幫助犯罪者的一種情結。這個情感造成被害人對加害人產生好感、依賴心、甚至協助加害人。
  西方心理學家這樣解釋斯德哥爾摩綜合症:人質會對劫持者產生一種心理上的依賴感。他們的生死操在劫持者手裡,劫持者讓他們活下來,他們 便不勝感激。他們與劫持者共命運,把劫持者的前途當成自己的前途,把劫持者的安危視為自己的安危。於是,他們採取了“我們反對他們”的態度,把解救者當成 了敵人。

斯德哥爾摩綜合症的起源

1973年8月23日,兩名有前科的罪犯Jan Erik Olsson與Clark Olofsson,在意圖搶劫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市內最大的一家銀行失敗後,挾持了四位銀行職員,在警方與歹徒僵持了130個小時之後,因歹徒放棄而結束。然而這起事件發生後幾個月,這四名遭受挾持的銀行職員,仍然對綁架他們的人顯露出憐憫的情感,他們拒絕在法院指控這些綁匪,甚至還為他們籌措法律辯護的資金,他們都表明並不痛恨歹徒,並表達他們對歹徒非但沒有傷害他們卻對他們照顧的感激,並對警察採取敵對態度。更甚者,人質中一名女職員Christian竟然還愛上劫匪Olsson,並與他在服刑期間訂婚。
  這兩名搶匪劫持人質達六天之久,在這期間他們威脅受俘者的性命,但有時也表現出仁慈的一面。在出人意表的心理錯綜轉變下,這四名人質抗 拒政府最終營救他們的努力。這件事激發了社會科學家,他們想要瞭解在擄人者與遭挾持者之間的這份感情結合,到底是發生在這起斯德哥爾摩銀行搶案的一宗特 例,還是這種情感結合代表了一種普遍的心理反應。而後來的研究顯示,這起研究學者稱為“斯德哥爾摩癥候群”的事件,令人驚訝的普遍。研究者發現到這種癥候 群的例子見諸於各種不同的經驗中,從集中營的囚犯、戰俘、受虐婦女與亂倫的受害者,都可能發生斯德哥爾摩綜合症經驗。以人質為例,如果符合下列條件,任何 人都有可能遭受到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1、是要你切實感覺到你的生命受到威脅,讓你感覺到,至於是不是要發生不一定。然後相信這個施暴的人隨時會這麼做,是毫不猶豫。
  2、這個施暴的人一定會給你施以小恩小惠,最關鍵的條件。如在你各種絕望的情況下給你水喝。
  3、除了他給所控制的信息和思想,任何其它信息都不讓你得到,完全隔離了。
  4、讓你感到無路可逃。
  有了這4個條件下,人們就會產生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警方找來心理學家:三個人質為什麼在最後的性命關頭都幫匪徒逃命呢?專家深入研究,結論是:人性能承受的恐懼有一條脆弱的底線。當人遇上了一個凶狂的殺手,殺手不講理,隨時要取他的命,人質就會把生命權漸漸付托給這個凶徒。時間拖久了,人質吃一口飯、喝一口水,每一呼吸,他自己都會覺得是恐怖份子對他的寬忍和慈悲。對於綁架自己的暴徒,他的恐懼,會先轉化為對他的感激,然後變為一種崇拜,最後人質也下意識地以為凶徒的安全,就是自己的安全。
  這種屈服於暴虐的弱點,就叫“斯德哥爾摩精神癥候群”。1974年,美國報業大王赫斯的千金被美國的“新人民軍”綁架,最後自己也穿上了軍裝,參加搶劫銀行,感謝恐怖份子。對一個長久的施暴者不殺的恩威,覺得是一種慈悲,不止一兩個人質,在地球上,還有長久匍伏在暴政之下的一些古老的民族。他們的苦難太長久,他們已經放棄了自由的希望,不要怪他們為什麼甘心自我作賤,他們患了“斯德哥爾摩心理症 ”。

斯德哥爾摩綜合症的條件

據心理學者的研究,情感上會依賴他人且容易受感動的人,若遇到類似的狀況,很容易產生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斯德哥爾摩綜合症,通常有下列幾項特征:
  1、人質必須有真正感到綁匪(加害者)威脅到自己的存活。
  2、在遭挾持過程中,人質必須體認出綁匪(加害者)可能略施小惠的舉動。
  3、除了綁匪的單一看法之外,人質必須與所有其他觀點隔離(通常得不到外界的訊息)。
  4、人質必須相信,要脫逃是不可能的。
  而通常斯德哥爾摩綜合症會經歷以下四大歷程:
  1、恐懼:因為突如其來的脅迫與威嚇導致現況改變。
  2、害怕:壟罩在不安的環境中,身心皆受威脅。
  3、同情:和挾持者長期相處體認到對方不得已行為,且並未受到“直接”傷害。
  4、幫助:給予挾持者無形幫助如配合,不逃脫,安撫等;或有形幫助如協助逃脫,向法官說情,一起逃亡等。

斯德哥爾摩綜合症的經典案例

1977年5月19日,27歲的卡羅離開位於奧勒岡州尤金市的家鄉,起程去探訪一位住在北加利福尼亞州的朋友。北加利福尼亞州距離奧勒岡州大約 有644公裡的路程,路上她搭了個便車,車上是一家三口,男主人卡門龍,妻子叫珍尼斯。半途中,她突然被勒令舉起雙手,蒙上眼睛,卡羅被帶到了一個屋子的 地窖里。
  卡羅清楚記得卡門龍把她身上的衣服脫去,一條鞭子抽打在她的身上。以後每天,卡羅先被毒打一頓,然後弔在門檐上,腳尖僅僅踮到一點點地 面。卡羅剛開始還拼命掙扎,卡羅最初的一段時間完全生活在黑暗之中,卡門龍特意用金屬做了一個雙層頭罩和像棺材一樣的箱子,她在裡面不能吃、喝、聽、看。 卡門龍是一個虐待狂,他崇拜古代的奴隸社會,長期沉迷於帶有暴力傾向的色情文學,他把卡羅當成自己的俘虜,而自己就是奴隸主。從卡羅的身上,他得到了征服 感和占有感的滿足。
  在這個小鎮,卡門龍夫婦看起來是極為平凡和不起眼的鄰居,他們和平常人一樣,白天去上班、購物,晚上回家睡覺。卡門龍在當地的一家木材 加工廠工作,他們的鄰居評價這是很愛安靜的三口之家。但是從來沒有人瞭解這一家子的背景。在鄰居的眼裡,卡門龍是一個沉默寡言的年輕人,他不善和人交友, 只喜歡默默一個人幹活。卡門龍幾年前畢業於當地的一所高中,然後在1973年遇上了當時只有15歲的珍尼斯。珍尼斯患有輕度癲癇病,卡門龍就是看上了她對 自己百依百順的優點。卡門龍認為,只要有男人肯要珍尼斯,珍尼斯一定會為這個男人付出任何代價。
  卡門龍瘋起來的時候會把卡羅的頭按在水裡,直至幾乎窒息,或者接通電線,或者用手扼她的脖子。而鞭打是每天的家常便飯,有時卡門龍還拍 下卡羅的照片,然後在家裡沖洗。每當卡門龍折磨卡羅的時候,他就會變得異常興奮。卡門龍還想出了千奇百怪的主意來實施自己的虐待欲,包括在地下雜誌上剪下 一份據稱是出售靈魂的契約,強迫卡羅簽下。他還在卡羅的陰唇上穿了一個洞,說這是他們的“結婚戒指”,並說希望有一天可以和她生孩子。當確定卡羅不會試圖 逃跑時,卡門龍決定要和卡羅結婚。自此,卡羅有了更多的自由,她可以每天去洗澡、乾家務活,甚至允許她出外慢跑,而卡羅每次總是會回來。一些鄰居也開始看 到了卡羅,他們都以為她是這家的保姆。
  1980年,卡羅甚至可以到外面打工。實際上已被綁架了三年的卡羅這時有許多機會可以逃跑,但是她並沒有這樣做。卡羅被囚禁了7年,直 到卡門龍的妻子珍尼斯突然良心發現,加上嫉妒卡羅的“得寵”,幫助她逃離了這個地獄。難以置信的是,卡羅在回到自己的家以後,還一直打電話給卡門龍,他哭 著企求她回來,而卡羅向他保證決不起訴他。直到卡門龍的妻子珍尼斯離開了卡門龍,找到了一個心理醫生,他們聊了將近2個小時,珍尼斯把故事全部說了出來, 心理醫生報了警。
  1984年11月,卡門龍被正式逮捕。在法庭上,主控官描述了卡門龍最喜愛的一部電影,片中講述了一個虐待狂綁架了一個年輕的姑娘,並 把她變成一個順從的性奴。這個女孩最終變得忠心耿耿,甚至為她的“主人”犧牲了生命。主控官試圖以這種戲劇化的形象,向陪審團證明卡門龍如何深受這部電影 的影響,而卡羅也和片中的女孩一樣,被卡門龍完完全全洗了腦而喪失了個人的意志。此外,壓在卡羅身上的是一種無形的恐懼和枷鎖,因為害怕報複,所以她一直 不敢逃走。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殘存亦末路 兵敗如山倒

傅姓與堂號

郭姓與堂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