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故事:諸葛亮一家三代忠義 渭水之盟是玄武門之變之後唐太宗李世民與圍攻長安的東突厥頡利、突利二可汗的結盟,又稱渭水之辱。[1][2][3]


歷史故事:諸葛亮一家三代忠義
文/陸真整理
【明慧學校】北伐曹魏,統一中國,這是諸葛亮在隆中為劉備分析天下形勢時,所提出的復興漢室的方略。
建興十二年(紀元234年)春二月,諸葛亮率領10萬大軍,用新設計製作的「流馬」拖運著糧草軍需,穿過斜谷,開始了第五次、也是他生前最後一次北伐戰爭。
三年前的第四次北伐,諸葛亮率領大軍攻入魏境,用一種叫做「木牛」的獨輪小車,運輸軍用物資,與魏軍統帥司馬懿,相持了一個多月,因供給不能及時跟上,不得不以撤軍告休。
養精蓄銳,三年備戰,行前又與吳國相約,同時大舉出兵,東西兩路夾擊曹魏,諸葛亮對這次戰役抱有很大期望。
10萬人馬在狹仄險峻的征途上,一路翻山越嶺,披荊斬棘,經過兩個月的跋涉,抵達郿縣。
司馬懿率軍渡過渭水,背靠渭水,築起營壘,抵禦諸葛亮。司馬懿韜光養晦,可以稱之為非凡的戰爭應用心理學家。他根據蜀漢軍隊有備而來、諸葛亮善於統兵、指揮若定的具體情況,以及自己的部眾難免畏懼的心理動向,故意對將領們說:「諸葛亮如果從武功出兵,依山險而東進,實在是令人擔憂;但是,倘若引軍西行,駐紮在五丈原,諸位就沒有甚麼可操心了!」司馬懿的預料簡直是出神入化,不過他有意歪打正著,好緩解將士們的緊張畏懼心理。
諸葛亮果真屯兵五丈原。
天下大亂,時局震盪,正是武士效力,英雄較智的時節。諸葛亮,確有逸群之才,英霸之氣。而司馬懿的部將,也絕非一般平庸之輩。
雍州刺史郭淮,觀察兩軍對壘形勢,指出諸葛亮肯定會進軍爭奪北原,他建議司馬懿,派遣部份兵力先往駐守。不少人議論紛紛,認為未必如此。
諸葛亮總結以前幾次北伐的經驗教訓,糧草等軍需供應不繼,是半途而廢的關鍵所在,於是,他分出部份兵力,開展屯田,發展農業生產,為長期作戰,做好準備。
六月,魏明帝增派征蜀護軍秦朗,統帥步騎兵混合部隊兩萬名,援助前線,命令司馬懿說:「只要加固防線,扼守抵抗,不跟敵軍交鋒,就能挫傷他們的銳氣。讓他們進攻無所取,後退不得戰,拖延時日,相持久了,糧草耗盡,劫掠也不能收穫到甚麼,那麼,他就必定撤軍。那時,我軍急起直追,大獲全勝的上策,就是如此。」
曹魏君臣,不謀而合。
司馬懿很清楚,諸葛亮整軍備戰三年,這一番出征,必有一套周密的部署。但是蜀軍孤軍深入,將士遠道而來,雖然,諸葛亮發明了號稱「流馬」的四輪車,但蜀道險阻,運輸軍需畢竟不是容易的事。魏軍只要據壘堅守,不與爭鋒,以逸待勞,必能獲勝。
八月,秋天來了。轉眼間,跟曹魏對峙,已一百多天了!諸葛亮深知自己處境的優劣。他想,這仗僵持不下,就會重蹈歷次北伐的覆轍!
諸葛亮命令部將百般挑戰,簡直是迫不及待地要跟司馬懿沙場見個分曉。司馬懿任他百般挑鬥,老主意一個:我自堅壁據守。
終於有一天,司馬懿收到了諸葛亮派人送來的一套女人衣服,梳篦頭釵,胭脂口紅,樣樣俱全。司馬懿見了這女人家穿戴的物什,禁不住惱羞成怒,恨不能立即出兵,把蜀軍踏做肉泥!然而,他如何不清楚諸葛亮的用意?因此他召來帳下將領,把這套衣服給他們看,並對他們說:「蜀賊諸葛,竟然這等辱沒於我!我本想即刻出擊,踏平蜀軍,但君王的命令在此,我不便妄作主張。現在我要立即上奏皇上,請求允許發兵出擊,活捉諸葛!」
魏明帝會意地下了一道批覆,不准出戰,並且派遣辛毗,持皇帝符節,擔任軍師,節制司馬懿的軍事行動。
蜀軍的姜維,對諸葛亮說:「辛毗持節而來,賊軍不會出戰了。」這個結果是諸葛亮意料中的:「司馬懿他本來就無心作戰,之所以還一定請求出擊,不過是向將士們顯示一下他敢於用武舉兵罷了。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如果他能戰勝我軍,哪裏還要千里迢迢去請戰呢!」
為探知敵軍實情,諸葛亮派遣使節,前往魏軍。司馬懿接見了來使,他像諸葛亮一樣,也想趁機了解一下對方的虛實。司馬懿詢問了諸葛亮飲食起居日常工作的情況,唯獨不問軍事方面的事宜。
「諸葛公早起晚睡,公事繁忙。連責罰超過20杖以上的事情,都無所不問;往來公文,都親自批閱。但是飯量不行了,一天所吃,不過幾兩東西。」使者回答說。得此一番話,司馬懿心情寬鬆了許多。他對部將們說:「孔明先生,進餐少而事務忙,這樣,他的大限,就快到了!」
先主托孤,蜀漢事無巨細,諸葛亮事必躬親處理;五次北伐,又讓他積勞成疾。這時,相約呼應北征的孫吳出師不利,已退回江南。諸葛亮憂思重重。他已感到自己力不能支,不久,便一病不起。後主劉禪派尚書僕射李福,前來探望問候,並諮詢國家大事。諸葛亮談話完畢,李福告別離去。幾天後,李福又返回諸葛亮的前線營帳。諸葛亮說:「我知道您還會回來。這幾天,雖然傾談數日,但意猶未盡啊!有些話還沒有交待。您所要問的,我看蔣琬是適宜的人選。」
李福抱歉地答謝:「幾天前,確實有失詢問,您百年之後,誰能擔當大任,作為後繼者呢?這次返回,就是想再次請教您。」臨終的諸葛亮為國慮事,唯恐不周,李福還沒開口,他已經心知其意,並且主動告訴了他。「那麼,蔣琬之後,誰可接任呢?」李福又問道。「費袆可以作為後繼者。」李福再問:「然後,又是誰堪重任?」諸葛亮瞻念蜀漢前程,心中獨自悵然心焦。彌留之際的他,已再也沒有力氣吐露心聲了!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當日,54歲的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軍中。
部將楊儀,根據諸葛亮生前部署,率軍撤退。司馬懿揮師緊迫。姜維命令楊儀調轉軍隊,戰旗朝魏軍方向布開,戰鼓咚咚,擺出了進攻魏軍的架勢。
司馬懿一望蜀軍布下的陣勢,心想,這必是諸葛亮又一計謀。百姓告訴我他死了,莫非這是諸葛亮的誑騙之策?
司馬懿連忙收兵退卻。楊儀罷陣離開。於是,百姓盛傳一句民諺:「死諸葛誑走活仲達(司馬懿字)。」司馬懿聽了民諺,頹喪而又無奈地笑道:「我能預料到活著的諸葛亮的行為節度,卻不能預知死後諸葛亮的偉略奇謀啊!」
司馬懿巡視了諸葛亮的營壘布局,由衷地感佩自己的這位對手道:「天下奇才啊!」
等到司馬懿再揮兵急追時,已不見了蜀軍蹤影。直追到赤岸,只得無功而返。
諸葛亮生前,曾上表稟奏後主劉禪:「(我家中)成都有桑樹800棵,瘠薄的田地15頃,足夠孩子們的衣食用度了。至於臣赴任在外,並不曾私自經營積蓄,身上穿的,口中吃的,全都依賴國家。如果臣一旦死去,家中不會有多餘的衣物布帛,外面也不會有因公贏利的產業財貨。」
諸葛亮清廉如此!
諸葛亮晚年得子,名諸葛瞻。父親故世時,他才8歲。
炎興元年(紀元263年),曹魏徵西將軍鄧艾,自陰平出征,討伐蜀漢。鄧艾行軍七百里崇山峻嶺間,遇山險鑿開道路,逢溪谷斬木搭橋,一路艱險,糧草眼看不支,已瀕臨於絕境。鄧艾置生死於不顧,在險象環生的行軍途中,用毛氈裹上自己的身體,從山峰頂順勢滾落而下,將士們得其感召,攀緣著山崖上的樹木籐蔓,前扯後拉,魚貫而進。鄧艾部眾到了江油,蜀漢守將大吃一驚,認為鄧艾是天兵降臨,於是不戰而降。
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統帥各部將領所屬人馬,奮勇抵禦鄧艾,軍隊到達涪城,駐紮下來。有人向他建議,應該離開涪城,快速行軍據險而守,扼住敵軍進犯我平原的咽喉。但他猶豫不決,沒有採納。諫者再三勸告,以至於痛哭流涕,諸葛瞻竟然也沒能從善而行。
鄧艾長驅直入,蜀漢前鋒一擊即潰。
諸葛瞻退守綿竹。鄧艾發信誘降諸葛瞻:「倘若投降,一定上表請封您為琅琊王。」琅琊,是諸葛亮的故里。諸葛瞻讀罷來信,深深愧疚自己的無能,竟致辱沒了父祖的尊嚴,一怒之下,憤然斬了來使。
諸葛瞻列陣等待鄧艾,要同他一拼死活。鄧艾派兒子鄧忠等,兵分左右兩路,一舉包抄了諸葛瞻。兩軍相交,殺得屍橫遍野,天昏地暗。
鄧忠等吃了敗仗,撤軍返營,報告說:「蜀賊是不能打破的!」鄧艾火冒三丈:「生死存亡,在此一戰,怎麼允許有不能戰勝之說!」厲聲呵斥鄧忠等二將,並且要立即斬首示眾,以正軍法。
鄧忠等二將趕忙飛馳前線,再一次跟諸葛瞻交戰。魏軍冒死肉搏。諸葛瞻誓死抵抗。終因眾寡懸殊,孤軍奮戰,兵敗身亡。
諸葛瞻的兒子諸葛尚,時年10歲。這位小將諸葛尚,即諸葛亮的孫子,聽到父親諸葛瞻陣亡的消息,悲痛萬分,長嘯一聲,立即縱馬揮劍,馳入魏軍,慷慨赴死。
鄧艾乘勝進軍,到達距成都80里的雒地,後主劉禪,召來群臣,合議對策。或降或戰,猶豫不決,貪生怕死的劉禪,最後依光祿大夫譙周之議,決定投降鄧艾。
劉禪投降後,隨即命令與鐘會交戰的姜維,束手降敵。姜維的兵士們義憤填膺,紛紛拔出刀劍,無奈地向山岩頑石砍去!
蜀漢在姜維將士拔劍擊石之聲中結束了。但諸葛亮一家三代的忠烈世代流傳。
正是:
諸葛大名垂宇宙,
忠義傳家世無儔;
子孫三代皆殉國,
天地泣淚暮雲愁!
鞠躬盡瘁氣節高,
一家忠烈百代驕。
氣貫長虹英靈在,
萬古千秋凌碧霄!
(事據《三國志》)

渭水之战 - 时间 

  渭水之战(公元211年)准确说应该是三国时期。

  东晋(公元317年—公元420年)十六国时期,北方各政权,时兴时灭,虽称十六国,实际上还未计及冉魏、西燕、代、北魏,吐谷浑、柔然等政权。各政权统治者素质多与三国时不同,故在谋略运用方面不及三国。少数民族多为全民皆兵、骑兵为主,所建政权,为保持民族特点,多实行两种军事组织体系。随着战争发展,中原地区到处建起坞壁城堡,使骑兵难以攻坚,加之需扩充兵力,步兵渐多,但骑兵仍是主兵。少数民族本为轻装骑兵,采用机动战术。但在坞堡林立的中原,与用传统方阵战术的汉族军队作战,加之此时已有了马蹬,所以两种战法开始结合,出现了以密集方阵作战为主的重装骑兵,并出现了以掠夺人口、物资、摧毁敌方战争潜力的破坏战略。

  东晋仍沿袭魏晋兵制,部曲私兵更为发展。因位于江南,水军发达,不仅有了载乘2000人的连舫,并开始用指南针导航,还发明了接舷战时重型兵器拍竿等。

渭水之战 - 历史背景 

  自刘备袭取益州(治今成都市)(参见益州之战)后,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开始形成。三国为自保及发展,不断争夺战略要地:孙、曹争夺淮南,在合肥(今合肥市西北)(参见合肥之战)、皖城(今安徽潜山北)(参见皖城之战)、濡须坞(今安徽无为东北)五战,互有胜负;刘、曹争夺汉中(今属陕西)(参见汉中之战),经定军山(今陕西勉县东南)一战,曹军败退长安(今西安西北)。随后又发生三家争夺荆州之战。荆州蜀将关羽,乘刘备攻占汉中、孙权进攻合肥之有利时机,北攻樊城(今湖北襄樊)(参见樊城之战),企图夺取曹军占据的荆州二郡,为实施诸葛亮两路出兵恢复汉室的战略计划作好准备。

  而孙权却与曹操联合,乘关羽后方空虚用吕蒙袭占江陵(参见江陵之战),俘杀关羽。刘备为夺回荆州,东进攻吴,在夷陵之战中败于吴将陆逊。孙权夺取了蜀占荆州四郡,并控制了上游,获得战役上的胜利;曹操运用谋略实施离间,拆散了孙、刘联盟,获得了战略上的主动;唯刘备丧地损兵,成为三角斗争中的失败者,战略地位大为削弱,已无力实现两路出兵恢复汉室的战略计划。

  曹操死后,曹丕废汉献帝自立,刘备、孙权亦相继称帝,三国鼎立局面于是确立。魏文帝曹丕曾两次攻吴,均因水军不强,难越长江天堑。蜀昭烈帝刘备死后,诸葛亮迅速恢复蜀、吴联盟,摆脱两面作战的不利局势,尔后平定南中(今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参见南中之战),巩固后方,积极准备北进。五次由祁山(今甘肃东南部渭水、西汉水间)攻魏,均因魏军采取坚壁拒守方针,无功而返(参见诸葛亮攻魏之战)。

  此间,孙权与蜀呼应,曾三次在淮南攻魏,亦均无功而还。大将军司马昭掌握魏国大权后,开始筹划统一全国。

渭水之战 - 历史人物 

  势必要说的历史人物一是曹操,另一个就是马超了,曹操是不用说的,而马超其人,用翻译原文的说法就是:

  超,蜀骠骑将军、五虎上将之一。父腾,汉征西将军。年十七,随父腾、韩遂袭长安,杀李傕将李蒙、王方。曹操诱杀腾,超、遂举西凉兵报仇,酣战许褚。因操离间超、遂,事败,往汉中投张鲁。鲁使超救刘璋与先主战,超与张飞大战百余合。后受张鲁谋士杨松诬陷,投先主,威使刘璋降备,拜平西将军、前都亭侯,后升左将军。先主称帝,以马超为骠骑将军,领凉州牧,镇守西境。后诸葛亮北伐,往扫超墓。

  诸葛亮对马超的评价是很高的“孟起(马超字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而杨阜也说:“超有信、布之勇,甚得羌、胡心。”所以也不难理解曹操曾谈言“马儿不死,吾无葬地也。”

渭水之战 - 渭水之战 

  渭水之战是曹操为平定关中,与马超等关中联军的最后决战,也称渭南之战。

  借考三国志演义的书目,此战重要的叙述章节是卷十二,而其前因后果则不仅是如此而已,引用史书原文:“公乃与克日会战,先以轻兵挑之,战良久,乃纵虎骑夹击,大破之,斩成宜、李堪等。”三国史上最大规模的一场会战,陈寿只用了三十多个字就给交差了,实在有点那个,此战是中国历史上兵力最悬殊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是明确记载到美国西典军校的中国战争史上最经典的战争之一。

  在这场战争中,双方的指挥员体现出来的战争素养几乎决定了整个战争的走向。而整个战役所带来的影响,也决定了后近五百年的历史走向。这场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奇迹,是战争史上战术应用的奇迹。而其间表现出的战略战术之绝妙,曹操对气候、士气等战事环境的掌握,及用兵的深谋远虑也绝非史书上那简简单单的三十多个字可以表达的了的。可以说,这场战役虽然不是三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战役,其对三国形势的影响也不及官渡、赤壁、夷陵三大战役,但其谋运之深远,则远非三大战役可比。

渭水之战 - 渭水之盟 

  626年,唐太宗初即位,突厥颉利、突利二可汗合兵10余万人攻占泾州,进至武功,京都长安戒严。

  突厥军进攻高陵,被泾州道行军总管尉迟敬德击败,杀千余人,并俘其俟斤阿史德乌没啜。颉利又领兵至渭水便桥之北,派亲信执失思力进长安探听消息。太宗指责突厥负盟囚执失思力于门下省。太宗亲率高士廉、房玄龄等6骑至渭水边,隔岸责颉利负约。继而唐大军赶至,颉利见状,请和。双方在便桥上,杀白马,订立盟约。唐给突厥金帛,突厥军队撒离唐境。

  这是有名的“渭水之盟”。

渭水之盟[編輯]

渭水之盟玄武門之變之後唐太宗李世民與圍攻長安東突厥頡利、突利二可汗的結盟,又稱渭水之辱[1][2][3]
公元626年,突厥攻至距首都長安僅40涇陽(今陝西咸陽涇陽縣),京師震動。此時,長安兵力不過數萬,剛剛即位的唐太宗李世民被迫設疑兵之計,親率高士廉房玄齡等6騎在渭水隔河與頡利可汗對話,怒斥頡利、突利二可汗背約。《唐語林》記載唐太宗「空府庫」以求突厥退軍。並與之結「渭水之盟」,突厥兵於是退去。之後,唐太宗勵精圖治,並且挑撥頡利、突利二可汗和突厥與鐵勒諸部的關係。627年,東突厥內部出現分裂。反對頡利可汗的薛延陀回紇拔也古同羅諸部落對其變革國俗和推行的政令不滿,另立薛延陀為可汗。突利可汗也暗中與唐聯絡,並與頡利可汗決裂。同時東突厥又遇到大雪氣候,牲畜大多被凍死餓死,突厥勢力漸弱。630年,滅東突厥。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殘存亦末路 兵敗如山倒

羅姓與堂號

 楠木,又名楠樹、楨楠,是樟科楠屬和潤楠屬各樹種的統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