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禹

鄧禹
拼音:Dèng Yǔ (Deng Yu)
 鄧禹(2—58),字仲華,南陽新野(今河南省新野)人,東漢中興名將,“雲台二十八將”之首。
 

生平簡介

少時敏慧

鄧禹
        鄧禹
  鄧禹少時敏慧,13歲便能誦詩,後游學長安。時劉秀也游學於長安,鄧禹雖年幼,但見劉秀後,知其非常人,遂跟隨劉秀,數年後方歸家。

  王莽末年,農民起義風起雲湧,各地豪強紛紛擁兵自立。公元23年,劉玄稱帝,年號更始,鄉里豪傑多推鄧禹起事,鄧禹不肯從。更始帝拜劉秀爲破虜大將軍,封武信侯,不久命劉秀往定河北鎮撫州郡。鄧禹聞訊,即杖策北渡,追至鄴(今河北省臨漳縣西南)地,始與劉秀相見。劉秀大喜,遂留鄧禹同宿,做徹夜長談。鄧禹進言說:“更始雖都關西(泛指函穀關或潼關以西地區),今山東(秦漢時代通稱崤山或華山以東爲山東)未安,赤眉、青犢之屬,動以萬數,三輔假號,往往髃聚。更始既未有所挫,而不自聽斷,諸將皆庸人屈起,志在財幣,爭用威力,朝夕自快而已,非有忠良明智,深慮遠圖,欲尊主安民者也。四方分崩離析,形埶可見。明公雖建藩輔之功,猶恐無所成立。於今之計,莫如延攬英雄,務悦民心,立高祖之業,救萬民之命。以公而慮天下,不足定也”(《後漢書·鄧禹列傳》)。劉秀大悦,對鄧禹深爲敬重,令左右呼鄧禹爲鄧將軍,每遇大事,必與商討。

  不久,河北割據勢力王郎起兵叛漢,鄧禹隨劉秀被迫離薊(今北京城西南角)至信都(在今河北省邢台西南),得軍數千人,令鄧禹率領,攻拔廣阿(在今河北省隆堯東)。劉秀舍城樓上,披輿地圖,指示鄧禹說:“天下郡國如是,今始乃得其一。子前言以吾慮天下不足定,何也?”鄧禹說:“方今海内餚亂,人思明君,猶赤子之慕慈母。古之興者,在德薄厚,不以大乎?”(《後漢書·鄧禹列傳》)。劉秀聞後非常高興。

  這期間,劉秀選任將領,多先征詢鄧禹意見,而鄧禹每有所擧,均當其才,因而劉秀深敬其知人。後劉秀派蓋延攻擊清陽不下,爲敵所困,鄧禹率軍大破敵解圍,生穫其大將。繼而又隨劉秀連克邯鄲及諸州郡,河北略定。
 

引兵西進

  更始二年(公元24年),赤眉軍西入函穀關。更始派定國上公王匡﹑襄邑王成丹﹑抗威將軍劉均及諸將,分據河東﹑弘農以拒之。赤眉軍人多,王匡等莫能當。劉秀估計長安將來必爲赤眉所破,想乘機奪取關中於是。劉秀知鄧禹沉深有大度,拜鄧禹爲前將軍,行王事,率精兵2萬往,並令其自選偏裨以下的人與其同去,鄧禹以韓歆爲軍師,李文李春程慮爲祭酒,馮愔爲積弩將軍,樊崇爲驍騎將軍,宗歆爲車騎將軍,鄧尋爲建威將軍,耿欣爲赤眉將軍,左於爲軍師將軍,引兵西進。

  建武元年(公元25年)正月,鄧禹率軍越太行山,出箕關進取河東(山西省南部地區)。河東都尉閉關拒守,經戰十日,大破守軍,奪穫大批軍資糧秣。繼而又率軍圍安邑(今山西省夏縣西北),但數月未能攻下。更始大將軍樊參率數萬人,渡大陽欲攻鄧禹,鄧禹派諸將在解南迎戰,大破敵軍,斬樊參。於是王匡﹑成丹﹑劉均等合軍十餘萬,共擊鄧禹。初戰,鄧禹失利,樊崇戰死。天黑後雙方停戰,軍師韓歆和諸將見氣勢已挫,都主張乘夜退走,鄧禹不從,認爲王匡之軍雖多,但勢不強。第二天利用王匡停止進攻之機,重新組織隊伍,調整部署。第三天清晨,王匡盡出其軍攻打鄧禹,鄧禹令軍中不得妄動,嚴陣以待,堅守不出。待王匡軍至營前,猝然擊鼓,全師猛撲,大破王匡軍。王匡軍至等皆棄軍而逃,鄧禹率輕騎急追,俘劉均及河東太守楊寶﹑持節中郎將弭強,將其斬殺,收得節六,印綬五百,兵器不可勝數,遂定河東。

  同月,劉秀已在鄗邑(今河北省柏鄉縣北)即帝位,派使者持節拜鄧禹爲大司徒。並說:“制詔前將軍禹:深執忠孝,與朕謀謨帷幄,決勝千里。”孔子曰:‘自吾有回,門人日親。’斬將破軍,平定山西,功暛尤着。百姓不親,五品不訓,汝作司徒,敬敷五教,五教在寬。今遣奉車都尉授印綬,封爲酂侯,食邑萬戶。敬之哉”(《後漢書·鄧禹列傳》)!鄧禹時年二十四歲。

  河東既定,鄧禹又率得勝之師於汾陰(今山西省寶鼎)渡河,入夏陽(今陝西省韓城東南)。更始中郎將左輔都尉公乘歙,引其眾十萬,與左馮翊兵共同抗拒禹,鄧禹敗其軍。這時赤眉軍已進入長安,赤眉軍軍紀不好,百姓不知所歸。聞鄧禹軍紀律嚴明,沿途秋毫無犯,故所向披靡,降者日以千計。“禹所止輒停車住節,以勞來之,父老童耭,垂發戴白,滿其車下,莫不感悦,於是名震關西”。(《後漢書·鄧禹列傳》)光武帝甚爲高興。
 

顧全大局

  鄧禹部眾皆勸入關,直接進攻長安。但鄧禹卻取持重態度,不欲速進,面諭諸將說:“不然。今吾觽雖多,能戰者少,前無可仰之積,後無轉饋之資。赤眉新拔長安,財富充實,鋒銳未可當也。夫盜贼髃居,無終日之計,財穀雖多,變故萬端,寧能堅守者也?上郡﹑北地﹑安定三郡,土廣人稀,饒穀多畜,吾且休兵北道,就徹養士,以觀其弊,乃可圖也”(《後漢書·鄧禹列傳》)。於是乃引軍北向栒邑(今陝西旬邑縣),所過郡縣,陸續歸附。

  光武帝因關中未定,而鄧禹又久不進兵,遂下詔催促鄧禹進兵長安,鎮撫西京,詔曰:“司徒,堯也;亡贼,桀也。長安吏人,遑遑無所依歸。宜以時進討,鎮慰西京,系百姓之心”(《後漢書·鄧禹列傳》)。鄧禹仍堅持前意,派軍攻取上郡(今陝西榆林東南)諸縣,留將軍馮愔、宗歆守枸邑。自統主力平定北地(今甘肅慶陽和寧夏吳忠一帶)。但馮愔、宗歆二人爭權相攻,馮愔遂殺宗歆,因而反擊鄧禹。鄧禹遣使問計於光武帝,光武帝問使者馮愔最要好的人是誰,使者說是護軍黄防。光武帝猜馮愔、黄防不能久和,回報鄧禹說:“縛馮愔者,必黄防也”(《後漢書·鄧禹列傳》)。一個月後,黄防果然抓住馮愔。

  建武二年(公元26年)春,光武帝遣使者更封鄧禹爲梁侯,食四縣。時赤眉内亂,西走扶風(今陝西興平東南)。鄧禹探得長安空虛,遂引軍西來,倍道兼行,徑入長安,屯兵於昆明池(在今西安市西南),大饗士卒。

  鄧禹引兵與延岑戰於藍田,不克。漢中王劉嘉向鄧禹投降。但劉嘉相李寶倨慢無禮,被子鄧禹斬殺。李寶弟收集李寶餘部攻打以禹,並殺將軍耿欣。自馮愔反叛後,鄧禹威信稍損,又乏食,歸附的人又相繼離散。此時赤眉軍複攻長安,鄧禹與其相戰,敗走,退至高陵,軍士饑餓,皆食棗菜。光武帝讓鄧禹還,告誡鄧禹說:“赤眉無穀,自當來東,吾摺捶笞之,非諸將憂也。無得複妄進兵”(《後漢書·鄧禹列傳》)。
 

交戰失利

  建武三年(公元27年)春,奉劉秀之命進擊赤眉的鄧禹,因“慚於受任無功”(《資治通鑒》卷四十一),率部至湖縣(今陝西潼關東),邀馮異共同迎戰赤眉軍。馮異認爲赤眉軍尚強,應放其過去,東西夾擊才能穫勝。鄧禹及其部將車騎將軍鄧弘邀功心切,急於迎戰。鄧弘率部與赤眉軍大戰整日,赤眉軍佯敗棄輜重退走,車上盡裝泥土,僅用豆子覆蓋在表面,鄧弘軍士卒爭相取食。赤眉軍乘機還軍猛攻,鄧弘軍大敗。鄧禹、馮異合兵救之,赤眉軍退。禹複戰,大敗,死傷3000餘人,隻帶24騎逃歸宜陽。馮異亦被擊敗,棄戰馬徒步逃出,退至回豁阪(位於湖縣西),堅壁自守。

  鄧禹因此戰失利,引咎交上大司徒﹑梁侯印綬。數月後,拜右將軍。延岑自敗於東陽後,與秦豐聯合。
 

晚年生活

  建武四年(公元28年)春,鄧禹與複漢將軍鄧曄﹑輔漢將軍於匡在鄧擊敗延岑,鄧禹追至武當,再破其軍,延岑,逃往漢中,其眾皆降。

  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天下平定,光武帝加封功臣,封鄧禹爲高密侯,食邑高密﹑昌安﹑夷安﹑淳於四縣。光武帝因鄧禹功高,又封其弟鄧寬爲明親侯。

  “禹内文明,篤行淳備,事母至孝。天下既定,常欲遠名埶”(《後漢書·鄧禹列傳》)。鄧禹有十三子,各讓其守一藝。修整閨門,教養子孫。光武帝更加重用鄧禹。中元元年,再行司徒事。

  漢明帝即位後,以鄧禹爲先帝元勳,拜爲太傅,當年病逝,終年57歲,諡元侯。
 

《後漢書》記載

 
鄧禹
                   鄧禹
  鄧禹字仲華,南陽新野人也。年十三,能誦詩,受業長安。時光武亦游學京師,禹年雖幼,而見光武知非常人,遂相親附。數年歸家。

  及漢兵起,更始立,豪傑多薦擧禹,禹不肯從。及聞光武安集河北,即杖策北渡,追及於業。光武見之甚歡,謂曰:“我得專封拜,生遠來,寧欲仕乎?”禹曰:“不願也。”光武曰:“即如是,欲何爲?”禹曰:“但願名公威德加於四海,禹得效其尺寸,垂功名於竹帛耳。”光武笑,因留宿閑語。禹進說曰:“更始雖都關西,今山東未安,赤眉、青犢之屬,動以萬數,三輔假號,往往群聚。更始既未有所挫,而不自聽斷,諸將皆庸人屈起,志在財帛,爭用威力,朝夕自快而已,非有忠良明智,深慮遠圖,欲尊主安民者也。四方分崩離析,形勢可見,明公雖建藩輔之功,猶恐無所成立。爲今之計,莫如延攬英雄,務悦民心,立高祖之業,救萬民之命。以公而慮天下,不足定也光。”光武大悦,因令左右號禹曰鄧將軍。常宿止於中,與定計議。

  及王郎起兵,光武自薊至信都,使禹發奔命,得數千人,令自將之,别攻拔樂陽。從至廣阿,光武舍城樓上,披輿地圖,指示禹曰:“天下郡國如是,今乃始得其一,子前言以吾慮天下不足定,何也?”禹曰:“方今海内餚亂,人思明君,猶赤子之慕慈母。古之興者,在德厚薄,不以大小。”光武悦。時任使諸將,多訪於禹,禹每有所擧者,皆當其才,光武以爲知人。使别將騎,與蓋延等擊銅馬於清陽。延等先至,戰不利,還保城,爲贼所圍。禹遂進與戰,破之,生穫其大將。從光武追贼至蒲陽,連大克穫,北州略定。

  及赤眉西入關,更始使定國上公王匡、訓襄邑王成丹、抗威將軍劉均及諸將,分據河東、宏農以拒之。赤眉眾大集,王匡等莫能當,光武籌赤眉必破長安,欲乘釁並關中,而方自事山東,未知所寄,以禹沈深有大度,故授之以西討之略。乃拜爲前將軍持節,中分麾下精兵二萬人,遣西入關,令自選偏裨以下可與俱者。於是以贛歆爲軍師,李文、李春、程慮爲祭酒,馮愔爲積弩將軍,樊崇爲驍騎將軍,宗歆爲車騎將軍,鄧尋爲建威將軍,耿忻爲赤眉將軍,左於爲軍師將軍,引而西。

  建武元年正月,禹自箕關將入河東,河本都尉守關不開,禹攻十日,破之,穫輜重千餘乘。進圍安邑,數月未能下。更始大將軍樊參將萬人,度大陽欲攻禹,禹遣諸將逆擊於解南,大破之,斬參首。於是王匡、成丹、劉均等合軍十餘萬,複攻擊禹,禹軍不利,樊崇戰死。會日暮,戰罷,軍師韓歆及諸將軍見兵勢已摧,皆勸禹夜去,禹不聽。明日癸亥,匡等以六甲窮日不出,禹因得更理兵勒眾。明旦,匡悉軍出攻禹,禹令軍中無得妄動;既至營下,因傳發諸將鼓而並進,大破之。匡等皆棄軍亡走,禹率輕騎急追,穫劉均及河東太守楊寶、持節中郎將弭疆,皆斬之,收得節六,印綬五百,兵器不可騰數,遂定河東。承制拜李文爲河東太守,悉更置屬縣令長以鎮撫之。是月,光武即位於鄗,使使者持節拜禹爲大司徒。策曰:“制詔前將軍禹:深執忠孝,與朕謀謨幃幄,決勝千里。孔子曰:‘自吾有回,門人日親。’斬將破軍,平定山西,功效尤著。百姓不親,五品不訓,汝作司徒,敬敷五教,五教在寬。進遣奉車都尉授印綬,封爲酇侯,食邑萬戶。敬之哉!”禹時年二十四。

  遂渡汾陰河,入夏陽。更始中郎將左輔都尉公乘歙,引其眾十萬,與左馮翊兵共拒禹於衙,禹複破走之,而赤眉遂入長安。是時三輔連覆敗,赤眉所遇殘贼,百姓不知所歸。聞禹乘勝獨克而師行有紀,皆望風相擕負以迎軍,降者日以千數,眾號百萬。禹所止輒停車住節,以勞來之,父老童稚,垂發戴白,滿其車下,莫不感悦,於是名震關西。帝嘉之,數賜書褒美。

  諸將豪傑皆勸禹徑攻長安。禹曰:“不然。今吾眾雖多,能戰者少,前無可仰之積,後無轉饋之資。赤眉新拔長安,財富充實,鋒銳未可當也。夫盜贼群居,無終日之計,財穀雖多,變故萬端,安能堅守者也?上郡、北地、安定三郡,土廣人稀,饒穀多蓄,吾且休兵北道,就糧養士,以觀其弊,乃可圖也。”於是引軍北至枸邑。禹所到,擊破赤眉别將諸營保,郡邑皆開門歸附。西河太守宗育遣子奉檄降,禹遣詣京師。

  帝以關中未定,而禹久不進兵,下敕曰:“司徒,堯也;亡贼,桀也。長安吏人,惶惶無所依歸。宜以時進討,鎮慰西京,系百姓之心。”禹猶執前意,乃分遣將軍别攻上郡諸縣,更征兵引穀,歸至大要。遣馮愔、宗歆守枸邑。二人爭權相攻,愔遂殺歆,因反擊禹,禹遣使以聞帝。帝問使人:“愔所親愛爲誰?”對曰:“護軍黄防。”帝度愔、防不能久和,勢必相忤,因報禹曰:“”縛馮愔者,必黄防也。”乃遣尚書宗廣持節降之。後月餘,防果執愔,將其眾歸罪。更始諸將王匡、胡殷、成丹等皆詣廣降,與共東掃。至安邑,道欲亡,廣悉斬之。愔至洛陽,赦不誅。

  二年春,遣使者更封禹爲梁侯,食四縣。時赤眉西走扶風,禹乃南至長安,軍昆明池,大饗士卒。率諸將齋戒,擇吉日,修禮謁祠高廟,收十一帝神主,遣使奉詣洛陽,因循行園陵,爲置吏士奉守焉。

  禹引兵與延岑戰於藍田,不克,複就穀雲陽。漢中王劉嘉詣禹降。嘉相李寶倨慢無禮,禹斬之。寶弟收寶部曲擊禹,殺將軍耿?。自馮愔反後,禹威稍損,又乏食,歸附者離散。而赤眉複還入長安,禹與戰,敗走,至高陵,軍士饑餓,皆食棗菜。帝乃征禹還,敕曰:“赤眉無穀,自當來東,吾摺捶笞之,非諸將憂也。無得複妄進兵。”禹慚於受任而功不遂,數以饑卒徼戰,輒不利。三年春,與車騎將軍鄧弘擊赤眉,遂爲所敗,眾皆死散。事在馮異傳。獨與二十四騎還詣宜陽,謝上大司徒、梁侯印綬。有詔歸侯印綬。數月,拜右將軍,

  延岑自敗於東陽,遂與秦豐合。四年春,複寇顺陽閑。遣禹護複漢將軍鄧曄 輔漢將軍於匡,擊破岑於鄧;追至武當,複破之。岑奔漢中,餘黨悉降。

  十三年,天下平定,諸功臣皆增戶邑,定封禹爲高密侯,食高密、昌安、夷安、淳於四縣。帝以禹功高,封弟寬爲明親侯。其後左右將軍官罷,以特進奉朝請。禹内文明,篤行淳備,事母至孝。天下既定,常欲遠名勢。有子十三人,各使守一藝。修整閨門,教養子孫,皆可以爲後世法。資用國邑,不修產利。帝益重之。中元元年,複行司徒事。從東巡狩,封岱宗。

  顯宗即位,以禹先帝元功,拜爲太傅,進見東向,甚見尊寵。居歲餘,寢疾。帝數自臨問,以子男二人爲郎。永平元年,五十七薨,諡曰元侯。

  帝分禹封爲三國:長子震爲高密侯,襲爲昌安侯,珍爲夷安侯。

  禹少子鴻,好籌策。永平中,以爲小侯。引入與議邊事,帝以爲能,拜將兵長史,率五營士屯雁門。肅宗時,爲度遼將軍。永元中,與大將軍竇憲俱出擊匈奴,有功,徵行車騎將軍。出塞追畔胡逢侯,坐逗留,下獄死。

  高密侯震卒,子乾嗣。乾尚顯宗女沁水公主。永元十四年,陰皇后巫蠱事發,乾從兄奉以後舅被誅,乾從坐,國除。元興元年,和帝複封乾本國,拜侍中。乾卒,子成嗣。成卒,子褒嗣。褒尚安帝妹舞陰長公主,桓帝時爲少府。褒卒,長子某嗣。少子昌襲母爵爲舞陰侯,拜黄門侍郎。

  昌安侯襲嗣子藩,亦尚顯宗女平皋長公主,和帝時爲侍中。

  夷安侯珍子康,少有操行。兄良襲封。無後,永初六年,紹封康爲夷安侯。時諸紹封者皆食故國半租,康以皇太後戚屬,獨三分食二,歎侍祠侯爲越騎校尉。康以太後久臨朝政,宗門盛滿,數上書長樂宮諫爭,宜崇公室,自損私權,言甚切至。太後不從。康心懷畏懼,永寧元年,遂謝病不朝。太後使内侍者問之。時宮人出入,多能有所毁譽,其中耆宿皆稱中大人。所使者乃康家先婢,亦自通中大人。康聞,詬之曰:“汝我家出,亦敢爾邪!”婢怨恚,還說康詐疾而言不遜。太後大怒,遂免康官,遣歸國,絕屬籍。及從兄騭誅,安帝徵康爲侍中。顺帝立,爲太僕,有方正稱,名重朝廷。以病免,加位特進。陽嘉三年卒,諡曰義侯。

  論曰:夫變通之世,君臣相擇,斯最作事謀始之幾也。鄧公贏糧徒步,觸紛亂而赴光武,可謂識所從會矣。於是中分麾下之軍,以臨山西之隙,至使關河響動,懷赴如歸。功雖不遂,而道亦宏矣!及其威損枸邑,兵散宜陽,褫龍章於終朝,就侯服以卒歲,榮悴交而下無二色,進退用而上無猜情,使君臣之美,後世莫窺其閑,不亦君子之致爲乎?
 

鄧禹《圖天下策》


  鄧禹《圖天下策》的高明之處,就在於他所籌劃的戰略方針爲劉秀理清了如何在亂世和身處弱勢的情況下奪取天下的思路,爲劉秀的最後勝利制定了長遠計劃和明確的努力方向。

  其一,洞察全局,把握樞紐,正確分析形勢,及時捕捉良機,先立根本,徐圖大業。鄧禹分析了王莽改制引起天下大亂後的形勢,認爲天下紛爭混戰無主的局勢,正可利用來建立大有所爲之業。當時,全國獨霸一方稱王稱帝的有十多個勢力集團。王莽的殘餘擁有從洛陽到長安的地盤,但王莽倒台後,更始帝及所屬綠林軍,由湖北經河南進入關中,山東的赤眉正從青州、徐州向中原和關中進發,中原及關中正是四戰之地,各方勢力勢必在這一核心地帶殺得你死我活,正所謂“四方分崩離析,形勢可見”(《後漢書》卷十六,《鄧禹傳》)。而劉秀在更始入關時,被委以“破虜將軍”的名義,並利用劉氏宗室的身份前往河北招安各地,雖失去了隨更始帝入關分享勝利果實的機會,但卻得到了發展的良機。因爲這恰恰使得劉秀可以獨立發展自己的勢力,避免在羽翼未豐時被他人打垮。鄧禹的“深慮遠圖”,與劉秀的志在天下可說是不謀而合。所以鄧禹勸劉秀珍視這一難得的良機,重視河北這一新興地區的戰略地位。陳亮說“使燕趙未平而光武西取關輔,則遂與隗囂公孫述爲敵,而赤眉無所騁其鋒矣。與囂、述爲敵,則欲徇燕、趙而彼乘其虛;赤眉無所騁其稀,則已服郡縣或罹其毒。是燕趙未可以卒平,關輔未可卒守,河北、河内未可以卒保,而天下紛紛,將何時而一也!”(《陳亮集》卷六,《酌古論二》)陳亮認爲這是劉秀最高明之“一定之略”,而這“致之有術,取之有方”的方略正出自鄧禹。

  其二,力避過早成爲矛盾焦點,廣泛招攬人才,積極爭取民心,致力於河北這一根據地的經營,利用處於各種勢力邊緣的機會,發展壯大實力,待各方勢力自相削弱後再出面收拾殘局,以弱勝強,爭取事半功倍之效。這是典型的以弱自處,以柔勝剛之術。鄧禹認爲,更始皇帝雖然強大,但爲人寡謀少斷,缺乏一套妥善的治理國家的措施,朝廷中的文武大臣,尤其是帶兵的將軍,大部分是庸庸碌碌之輩,這些新貴是不能治理天下的,所以劉秀如果想奪天下,當務之急就要爭取民心。要做到爭取民心,具體辦法一是招攬儲備人才,治理好已經控制的州縣,鞏固根據地,打起恢複漢室的旗號,爭取更多的支持,即“於今之計,莫如延攬英雄,務悦民心,立高祖之業,救萬民之命。”(《陳亮集》卷六,《酌古論二》)二是像漢高祖劉邦在漢中建立根據地一樣,頒布幾條切實可行的法律,使百姓安居樂業,這樣,才能人心所向,天下歸顺。劉秀正是依此策略,冷眼觀望群雄的火並。到了公元25年,他羽翼豐滿,遂即皇帝之位,號召天下。其後赤眉進入長安,更始帝投降後被殺,綠林勢力被排除,而赤眉在與綠林的爭戰中亦大傷元氣,加之關中殘破無糧,又西向隴右發展,及至無所得再返長安,已幾成強弩之末。劉秀這時候出來收複洛陽、關中,已是水到渠成,毫不費力,而穩控關中和中原之後,統一全國不過是早晚之事了。當代學者黄仁宇先生在其《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中也說這是“用南北軸心作軍事行動的方針,以邊區的新興力量問鼎中原,超過其他軍事集團的戰略”。

  英國現代著名戰略家利德爾·哈特在其名著《戰略論》中總結古代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西方的曆次重大戰爭經驗教訓時,提出了“間接路線”的理論,認爲戰略是一種恰當分配和運用軍事手段以求達到政治目的的藝術。戰略的成功取決於對“目的”和“手段”的正確計算、結合和運用,並認爲最完美的戰略是“不經過嚴重戰鬥而能達成目的的戰略”。縱觀劉秀取天下戰略的成功,其關鍵也正在於此。王夫之稱其“以柔取天下”,正窺透了個中奧祕。可以說,劉秀本人以及爲其謀劃大業的鄧禹等,正是循着這一戰略思路才成就一代大業的。
 

鄧禹後裔

 
鄧禹故里
               鄧禹故里
  歷史資料記載鄧禹有十三個兒子,《後漢書》記載:鄧禹長子鄧震、次子鄧襲、三子鄧珍、六子鄧訓和少子鄧鴻

  鄧禹爲劉秀中興漢室立下大功,滿門顯貴,成爲東漢最顯赫的大家族。宋代姓氏學家鄧名世、鄧椿哀父子所撰《古今勝氏書辯證》說:“自鄧氏中興後累世寵貴,凡侯29人,公2人,大將軍以下13人,中二千擔14人,列校22人,州牧郡守48人,其餘侍中、將、大夫、郎、謁者不可勝數。”

  東漢安帝時,有人誣告鄧禹後人鄧悝、鄧弘等曾反對立安帝,引起安帝不滿,鄧氏遭受了一次大的劫難。此後,鄧氏不斷外遷,有的遷至湖南、湖北,有的遷至山西、甘肅。

  鄧訓,是鄧禹的第六子,官拜校尉,共有五個兒子,著名的鄧綏,是他的孫女。

  東漢和帝皇后(81-121)鄧綏,新野人,雲台二十八宿之首高密侯鄧禹之孫女,父親鄧訓爲護羌校尉。延平元年(公元106年),殤帝夭摺,鄧綏定立清河王劉祜爲漢安帝,是年不足13歲,鄧太後繼續臨朝。她一直到永寧二年(公元121年)病死,垂簾聽政達16年之久。她專門爲内戚和鄧、馬、竇氏家族子弟開設學堂,傳授經書,培養名門之後。她對蔡倫改革造紙術極爲讚賞,下令宣傳推廣,並封蔡倫爲侯,爲中國四大發明之一鋪平了道路。大臣們紛紛上書歌頌鄧太後:“興滅國,繼絕室,錄功臣,複漢室……巍巍之業,可望而不可及,盪盪之勳,可誦而不可名。”日夜操勞使年僅41歲的鄧太後染病咯血,臥床不治。公元121年, 她抱病下詔,大赦天下,是年3月逝世,與和帝合葬於顺陵。

  三國時蜀漢名臣鄧芝也是鄧禹的後代,原先是劉璋的屬下,劉備入蜀時歸降。劉備死後與諸葛亮策劃聯吳抗曹計劃並付諸實施。多次作爲使節前往吳國,不卑不亢,多次被孫權稱讚。自夷陵戰後吳蜀二國再無戰事,鄧芝就有極大的功勞。之後又曆任中監軍、颺武將軍、前軍師、前將軍、益州刺史、陽武亭侯。最後在延熙6年被任爲車騎將軍,授予符節。延熙11年率兵往涪陵平叛得勝。延熙14年去世。

人物評價


  小時侯聽評書《劉秀傳》,鄧禹一出場就是個白胡子老道,劉秀隨哥哥劉演馬成王霸馮異等人多次拜訪鄧老道的道觀才請他出山,活脱脱是一個諸葛亮、劉伯溫第二。不光評書,歷史上將鄧禹的作用也誇大不少。三國時孫權曾經將自己手下的魯肅比成鄧禹,唐太宗也說房玄齡是我之鄧禹。因此從歷史地位上看,他是光武中興的第一將。

  其實鄧禹年齡比光武還小八歲,也不是道家出身,史書上說他十三歲能頌詩,是個神童,其實十三歲能背誦《詩經》也算不上什麼了不起,真正了不起的是他十三歲到長安求學時就結識了光武,並且認定光武不是凡人。他應當是光武二十八宿中與劉秀相識較早的,可能隻有朱佑臧宮比他早認識光武,他還是光武的老鄉,與光武的二姐夫鄧晨是同族中人,光武在河北落難時,身邊隻有百八十人,鄧禹聽說後一個人拄着根拐棍就去找他,一路上也算曆盡艱辛,兩人見面時正下着大雪,鄧禹的鞋都爛了,腳也磨破了,劉秀見了很感激,不過還沒忘了開玩笑說仲華啊,你别看俺現在人窮衣裳破,俺可是破虜將軍行大司馬事,有封官許願的權利,你來找我是不是想要個官當啊?鄧禹則正色回答:我是想借助明公的威名好垂名於竹帛啊。這就是成語垂於竹帛的典故。

  鄧禹又勸說劉秀要“延攬英雄,務悦民心,立高祖之業,救萬民之命”,很得光武的賞識,於是讓左右稱鄧禹爲鄧將軍,很多人都不服氣,因爲鄧禹當時不過二十出頭,而且從來沒打過仗,地地道道的一介書生。不過劉秀對鄧禹很器重,常常與他同帳共眠,我們知道,西漢的皇帝沒有一個不是同性戀患者,比如高祖的籍孺,惠帝的閎孺,文帝的鄧通趙談北宮伯子,景帝的周仁,武帝的韓嫣韓說李延年,昭帝的金賞,宣帝的張彭祖,元帝的弘慕石顯,成帝的張放淳於長,哀帝的董賢等等,光武好象沒有這方面的記錄,所以與鄧禹應當不是斷袖的關係吧。

  但鄧禹能座上二十八宿的頭把交椅,確實有很大的爭議。

  首先,鄧禹是二十八宿中唯一的純書生,不會武藝,嚴格說鄧禹雖然也帶兵,但卻不是武將,和諸葛亮差不多,羽扇綸巾那一類的,他帶兵時的職務是大司徒,相當於丞相,是個文職,事實也證明鄧禹更適合幹參謀長的職務,他能入選二十八將本身就有些勉強,何況排名第一呢?

  其次,單就帶兵打仗的水平看,鄧也算是個良將,但他的軍事能力不要說和光武比,就是在二十八宿中的能力並不突出,最多隻能算是中游水平。與大司馬吳漢、征西將軍馮異等相差甚遠,連岑彭寇恂祭遵蓋延景丹等也比不上,二十八宿之外的來歙 、馬援等也比他強好多,鄧西征時與赤眉軍大戰先是輕敵被殺的大敗,後是心浮氣燥想翻本導致節節敗退,光武不得不用馮異接替他,他敗回見光武時,身邊隻剩下二十四人,因爲他的失敗,他西征時手下十幾員將領沒一個入選二十八宿。劉秀對他也夠意思,他的大司徒職務被免算是很輕的處罰了。

  第三、鄧禹在二十八宿中年齡算是很小的,好象隻有耿?比他小一兩歲,自然也談不上河南集團的老大,就戰功看,連小弟弟耿?也比他大的多,他被免職後再也沒有從軍征戰的記錄。

  因此鄧禹當選二十八宿之首是很有爭議的,後世很多人將他和長孫無忌相比,其實也不是很恰當,長孫是因爲是李世民的内兄才當上二十四功臣之首,劉秀真正的親戚如姐夫鄧晨、表叔來歙等,按功勞和能力也能入選二十八宿之列,因爲親戚的關係反而落選了。

  我覺得鄧禹能座上頭把交易,也是有一定道理的,至少有以下幾個理由:

  1、劉秀對鄧禹非常賞識,在河北時也就是二次創業階段很多決策性問題都是和鄧禹商議後決定的,當時鄧確實是光武的首席參謀和軍事。鄧確實給了劉秀很多鼓勵,比如有一次光武劉秀感到自己的地盤太小,勢力不大,拿着輿地圖對禹說:"天下郡國如是,今始乃得其一,怎說何慮天下不足定呢?鄧禹說:"海内淆亂,人思明君,猶赤子之慕慈母,古之興者在德,厚薄不以大小。"看來鄧的思想工作確實做的很好。

  2、劉秀在河北時一度被王郎趕的如喪家之犬,他真正落腳是在信都,後來有漁陽和上穀兩個地方支持劉秀,這是劉秀最早建立的根據地,二十八宿中,從這個根據地出來的占了將近一半,主要將領吳漢、寇恂、耿純、王梁、景丹、蓋延、任光、李忠、萬修、邳彤、劉植等都是在這個根據地跟隨劉秀的,雖然有了根據地,但這些將領們原來都有各自的部下和地盤,劉秀卻沒有一支真正自己的嫡系部隊,於是派鄧禹去召集兵馬,得幾千人,才算有了真正的第一支嫡系部隊,鄧算是中央革命軍第一軍第一任軍長。相當於朱德的位置,朱德後來也沒指揮幾次戰鬥,十大元帥不是照樣排第一?

  3、二十八宿的排名其實不是劉秀排的,而是他兒子劉莊當皇帝後排的,全國完成統一後鄧禹成爲光武朝僅有的幾個繼續受任用的功臣。當時二十八宿中很多人已經不在人世了,向馮異這樣有希望座第一交椅的已經死了多年了,而鄧禹恢複了大司徒職務,還曾任太傅,也就是太子劉莊的老師,自然提高了排名。

  4、建國後很多功臣都居功自傲,生活開始腐化堕落,比如一度讓劉秀頭痛的“度田事件”就牽涉到二十八宿中很多人,二十八宿中的劉隆還牽連下獄。相比起來,鄧禹的人品要高尚很多,畢竟是讀書人出身,他淡泊名利,待人敦厚,孝敬父母。天下已定,常思遠離名譽和權勢。鄧禹還教子有方,他有十三個兒子,他不引導他們高官厚祿、追名逐利,而是讓他們各掌握一種安身立命、養家糊口的技藝。他修整家庭倫理,教養子孫,食封邑,不置產業。後來,他的子孫皆稱名天下。鄧禹曾說,吾將百萬之眾,未嚐妄殺一人,其後世必有興者。”
 

戲劇故事《取洛陽》


  這一出《取洛陽》的戲劇故事,完全於史無據,但是富有曲摺離奇的戲劇性。爲求歷史事實的了解,作者對鄧禹、岑彭、馬武等東漢初期的風雲人物,將作具體的介紹,而首先介紹鄧禹。至於《取洛陽》的歷史真相,在吳漢的拙稿中,另有說明,讀者欲知其詳,可參看該文。總之,攻取洛陽的主將是吳漢,此役是光武親自指揮的,鄧禹在這一戰役中,並未參戰,更沒有那種牛鼻子道人所慣用的激將法之施行。

  鄧禹字仲華,南陽新野人,和光武帝的家鄉雖然很近,但是他們小的時候,並沒有能夠相見。直到光武在長安求學時,鄧禹也前往游學,他們才能相識。所以光武共事諸人中,與鄧禹相識最早,他們是同窗好友。鄧禹從小就很聰明,袁宏說他“結發殖業、著名鄉間”,《東觀記》說他“篤於經書”,《後漢書·鄧禹傳》說他“年十三能誦詩”,都可以說明他在幼年時期受過良好的教育,對經學有相當的研究;所以他到長安去繼續深造,乃得與光武相結識。在當時京師的太學中,鄧禹是比較年輕的一個,可是他頗有知人之明,當他看到光武時,非常親近,因此結爲好友。光武比鄧禹離開京師早。鄧禹在長安住了數年,時已大亂,乃繞返家鄉。他在家鄉做些什麼事史無記載,以意測之,他既然自幼讀書,而且還能夠游學長安,一定是中上家產的人家,所以他極可能在家仍是讀書或設帳授徒。

  當鄧禹回家以後的不久,南陽一帶及荆襄地區都已大亂,漢兵亦起而討伐王莽,更始亦被擁立。又禹在家,當亦聞劉寅圍宛與劉秀的昆陽大捷。這個時候的鄧禹,似乎並無仕進之意。各處豪傑,多推薦鄧禹出來做事,禹皆不肯從命;他的日日結好的老同學已得昆陽大勝利,他也不去投他。直要等到光武奉更始之命出徇河北州郡的時候,他才從家鄉北上,一路追蹤而往,才得與光武相見於河北。其他豪帥的邀請,獨伺機而投光武,正是他游學京師時獨與光武相善一樣,是一種識時務與知人明的表現。所以他是經生,而不是讀死書鑽牛角尖的書生。他的書本中的知識,是他經世致用的基礎。光就這一點,我們就可以知道他是一位識時務的俊傑了。

  光武帝對鄧禹遠道相投,十分歡喜,對鄧禹說:“我有專封之權,你想做什麼官?”鄧禹回答光武:“不願”,光武很奇怪地問他:“那你遠道而來做什麼呢?”鄧禹因而陳說他的志願,是要“明公威德加於四海,禹得勁其尺寸,垂功一名於竹帛耳”。光武對他的志願,表示欣賞,因而留他住宿在其辦事處。於是鄧禹乃得從容地向光武陳說他對時局的見解。

  按光武出徇河北,是在更始元年十月,而更始二年的正月,在《光武帝紀》中,有“前部偏將朱浮、鄧禹爲育所破、亡失輜重”的話,則鄧禹之見光武,抵掌而談,當在更始元年十月到二年正月之間。又鄧禹對光武討論天下大勢的談話中,有“更始雖都關西”一語,而《劉玄傳》則有如下的一段:

  五月,伯升拔宛,六月更始入都宛……八月望,遂自立爲天子,以允爲大司馬,茂爲丞相。王莽使太師王匡、國將哀章守洛陽。更始遣定國上公王匡攻洛陽,西屏大將軍申屠建、丞相司直李松攻武關,三輔震動。……長安中起兵攻未央宮,九月,東海人公賓斬王莽於漸台,收璽綬,傳首詣宛……乃懸莽首於宛城市。是月拔洛陽……十月使奮威大將軍劉信擊殺劉望於汝南,並誅嚴尤陳茂(二人皆王莽將而向更始投降者),更始遂北都洛陽。以劉賜爲相。申都建李松自長安傳送乘與服禦,又遣中黄門從官,奉迎遷都。二年二月,更始自洛陽而西。(《後漢書》卷十一《劉玄劉盆子列傳》第一)

  這一段記載,可知更始移向關西是更始二年二月的事,鄧禹安得在更始二年正月以前即知更始西遷關中之事乎?故此語可能是想像的必然之事,不然這中間有一些日期上的出人,而光武的行蹤,除初期在黄河北岸一帶出徇外,其餘時間,一直在更北方。鄧禹之見光武,可能就在他河北岸撫綏之時。好在這是小問題,並沒有多大關係。

  劉秀既出身於儒生,當習聞愛民富民等儒家學說,他在破敵於昆陽之後,在王莽軍中所得的糧食等物,散給百姓,這是他愛民的事實表現。他在任職司隸校尉初置僚屬的時候,都遵照漢家的官儀,這是他不忘本的表示。足證他是有澄清天下之志的。但是他爲人深沉,不肯把他的抱負用言語表達出來。及聞鄧禹之說,大爲讚賞,對“務悦民心”一點,格外注意。他初徇河北的時候,“輒平遣囚徒,除王莽苛政,複漢官名,吏人皆悦,爭持牛酒迎勞”,足證劉秀對於悦民工作,早就注意到了。《光武帝紀》還有一段值得注意的記載:

  進至邯鄲,故趙繆王子林說光武曰:“赤眉今在河東,但決水灌飛之,百萬之眾,可使爲魚。”

  武對劉林的建議,以其爲殘民之事,故置而不答,徑去真定,而劉林乃立王郎,詭稱爲成帝之子子輿。這個劉林是有些鬼主意的,光武既以愛民而不用劉林之計,何不聯想到這是害民之贼而即除之,則王郎這一段的叛逆歷史可以免除,也可縮短戰事和減少民生塗炭的痛苦。可惜光武沒有這樣做。那一次光武不理劉林之害民計劃,不知是否受鄧禹的影響?

  鄧禹對時局的見解,非常高遠,對軍事雖亦有卓解,但似乎是一個參謀人才而不一定是一個懂得政治運用的指揮人才。光武在信都,以奔命令鄧禹發兵,得數千人,即由禹將之,以攻樂陽,這是鄧禹第一次領兵作戰,可謂旗開得勝。但在他和朱淳以偏將軍的名義,與王郎的大將李育相遇於柏人的一役是失敗了,鄧禹等連前面有敵人屯駐的情況都不明了,以致碎與敵遇,反被所敗。光武在後方聞之,收其散卒,複與李育戰而勝之,盡穫所失的軸重。於是引兵拔廣阿,在這里便與吳漢、寇恂相見。故鄧禹之歸光武,較吳漢早。

  光武在廣阿,與鄧禹同以城樓爲舍,共披地圖,光武對圖謂鄧禹日:“天下郡國如此,今始得其一,子前言以吾慮天下,不足定,何也?”鄧禹解釋道:“方今海内般亂,人思明君,猶赤子之慕慈母,古之興者在德薄厚,不以大小。”光武對此解釋,甚表滿意,心里也就非常高興,而且更深佩鄧禹的識見。從此,凡將帥任命,多商於鄧禹而後決定。鄧禹所擧,都能才當其用,如吳漢之見重,也由鄧禹的推薦,其知人之明,亦爲光武所賞識,乃使鄧禹别率兵與蓋延等同擊銅馬於清颺,蓋延先至,與敵戰,不利,反爲敵圍,鄧禹縱兵擊之,大破敵軍,生擒其大將,蓋延之圍遂解,因與光武合兵,追敵至蒲(《後漢書》作滿,誤)陽,連戰皆捷,斬穫甚多,河北略定。而在圍攻王郎於邯鄲之役,鄧禹的表現,尤爲卓越,其戰績爲諸將所不及。在這一段期間,鄧禹以儒生而籌策軍前,率兵作戰,都足以顯示其才能。故漢代儒生,並不是不懂軍事的,鄧禹其一例也。

  其時,山東(謂太行山以東地區)地區,群雄蜂起,其大股除銅馬、青犢、檀鄉等外,以赤眉爲多,其動向更有自東向西作威脅關中的趨勢,更始也派他的定.國上公王匡,襄邑王成丹,抗威將軍劉均等,分據弘農、河東以拒之。光武料定赤眉西進,其勢必人關中,而山東軍事方急,他自己不能分身,向西增援,因而考慮派一哨人馬,别任關中之事。念諸將中深沉而有大略者,莫如鄧禹;乃拜鄧禹爲前將軍,持節督諸軍西上。光武自其本軍中選精兵二萬授鄧禹,其偏裨則委由鄧禹自行選任。禹乃以韓歆爲軍師,李文、李春、程慮爲祭酒,馮揞爲積弩將軍,樊崇爲曉騎將軍,宗歆爲車騎將軍,鄧尋爲建威將軍,耿沂爲赤眉將軍,左於爲軍師將軍,引兵而西,自河北而西,經現今河南省的黄河北岸,逸至今山西南部的汾河下游,以趨關中。
 

鄧禹廣場及鄧禹像

 
鄧禹塚
                 鄧禹塚
  鄧禹廣場及鄧禹像,是城郊鄉黨委、政府響應新野縣委、政府號召,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弘颺歷史文化,提升鄉村品位的一項重要擧措。新建成的鄧禹廣場位於城郊鄉李湖村民委員會李湖自然村東側,S103線西側,占地24畝(約16000平方米),是縣新農村建設示範村李湖村的綜合廣場。廣場建設以新農村建設20字方針爲指導,以漢文化傳播爲主題,以鄧禹報國愛國思想和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爲核心,充分發掘和弘颺鄧氏文化,打造鄧禹故里品牌,爲構建和諧、文明、繁榮的新農村樹立了典範。

  鄧禹廣場座北朝南,氣勢宏大,古樸典雅,聚集歷史名人事蹟和典型建築,匯聚休閑娛樂基礎設施,發揮服務村民的作用,融各種資源爲一體,涵蓋了歷史文化區、休閑娛樂區、經濟發展區和管理服務區4個主要功能分區,成爲李湖村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歷史文化區,主要景點有鄧禹雕像、故里碑亭、漢闕、石碣、吉祥物天祿避邪和部分石碑;休閑娛樂區,主要建築和設施有戲樓、體育競技器材、健身器材、草坪等;經濟發展區,分布有民營企業和企業文化、集鎮設施和商店、超市等;管理服務區,主要建築和網點爲村委辦公樓、老年公寓和便民服務中心等。初步顯示了鳥語花香、景隨人移、流水潺潺、曲徑通幽的自然和人文景觀。
 

鄧禹文化助推新農村

 
鄧禹草堂
               鄧禹草堂
  地處南陽盆地的新野縣城郊鄉李湖村獨辟蹊徑,挖掘和弘颺歷史文化資源,打造鄧禹文化品牌,架起了與世界鄧氏後裔交流的橋梁和平台,豐富了新農村建設内涵,提升了建設品味,彰顯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勃勃生機和無窮生命力。新野縣漢代文化歷史積澱深厚,東漢二十八宿之首的鄧禹在該地歷史長河中具有獨特的深遠影響。城郊鄉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充分利用鄧禹故里這一人文優勢,以鄧禹報國愛國思想、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濃厚的故鄉情結、淡泊明志的功名修養爲核心,打造屬於自己的文化品牌,提升了新農村建設品味。2007年以來,他們采取跑項目、企業捐、農戶兑、部門支持等辦法,籌措資金210餘萬元,在鄧禹故里李湖村高標准修建了占地16200平方米的鄧禹廣場,該廣場集鄧禹雕像、鄧禹故里碑亭、《鄧姓歸根祭仲華》碑碣、青龍子母闕、鄧禹文化展室和仿古戲樓、老年公寓、便民服務中心、各類休閑健身器材、花帶草坪、新農村書屋、音樂茶社爲一體,初步顯示出鳥語花香、流水潺潺、景隨人移、曲徑通幽的自然和人文景觀,成爲當地群眾和八方游客休閑娛樂、瞻仰先賢的絕佳去處,極大地豐富了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與此同時,他們還廣泛開展了“五星級示範戶”、“整潔之家”、“好婆媳”等一系列内涵豐富、形式多樣的群眾性評選活動,營造了“致富講科學、言行講文明、衣食講衛生、辦事講規範、做人講誠信、相處講和諧”的良好氛圍,弘颺了尊老愛幼、勤勞質樸、愛國愛家、和諧共處的中華傳統美德和良好道德風尚。爲做大做強鄧禹文化這一文章,他們相繼完善了基礎設施,美化了鄧禹廣場周邊的環境。新修村村通水泥路5.8公里,開挖修建石質明渠、下水道3.2公里,新建沼氣池104座,增建公共基礎設施8處。在此基礎上,他們還組織人員編寫了《解讀鄧禹廣場》一書10萬餘字,成立了鄧禹文化研究學會,召開了鄧禹文化學術研討會,在青少年中廣泛開展了“讀史書做有志人”的讀書活動,豐富了群眾物質文化生活,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質量,深受群眾歡迎。文化搭台,經貿唱戲。2007年10月15日以來,先後有包括馬來西亞在内的6批110餘人的鄧氏後裔來此尋根祭祖,洽談經貿合作事項,簽訂了棉紡織產品銷售、手工藝品加工、電視劇合拍等7個意向合同。海内外鄧姓後裔回報桑梓,共建家鄉的情結溢於言表,該地也成了鄧姓尋根地、旅游新村、歷史文化名村和河南省文明單位。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殘存亦末路 兵敗如山倒

羅姓與堂號

 楠木,又名楠樹、楨楠,是樟科楠屬和潤楠屬各樹種的統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