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生命禮俗中的石母信仰

客家生命禮俗中的石母信仰

引言人: 黃鼎松


一、前言
    從生命誕生的剎那,我們就無法跳脫生命的軌跡。歷經成長、學習、成年、成家及立業各種不同階段。每一個人生階段,對個人都具有決定性和關鍵性。
為了協助個人調適人生每一個階段的變化。不同族群,各自發展出一套隆重深具文化含意的儀式,協助每個人順利通過這個階段。人類學家稱其為「生命禮俗」,主要內容涵蓋生育、婚姻、壽辰和送終。
    臺灣的社會傳統,以家族為中心,家族制度最重嗣續,所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生子的觀念,除了生子養活,求自我的生存,以為防窮、防老外,還具有生子傳代,求家族的綿延,傳宗接代的意義。因此,生命禮俗中對「生育」極端重視,從壞孕育子到冠?成年,均妥加呵護,期盼子女順利成長,各族群衍生出許多特殊的習俗、禁忌與信仰。客家人的石母崇拜,即為其中的一項。


二、石母屬泛靈信仰
    臺灣民間信仰,以遠古的泛靈信仰為基礎,再融合儒釋道三教而成,成為一種綜合性的宗教。泛靈信仰是相信地球上所有的物體,都附有精靈或靈魂的存在,為人類古老的宗教信仰形態,主要包括了自然崇拜、亡靈信仰、庶務崇拜及巫術禁忌等。
    客家地區頗為盛行的「石母」信仰,屬於泛靈信仰中的自然事物崇拜。民間信仰認為「石母」有庇佑幼童身體健康的職能,石頭是硬的,拜石母,可以使兒童的身體或命運較「硬」,堅硬好養,也能抵抗邪魔的侵襲,心誠則靈,可以保佑兒童平安長大成人。
    臺灣民間崇拜的石頭,如以外型來分,可區分為圓柱形、人形、神佛形和畸形,其中「畸」形的自然石,即為一般民眾祀奉的石母娘娘或石頭公。不過,並非所有的畸形石都是石神,在成神的過程中,往往在偶然的機緣裡發生靈驗的事物,經民間的傳說附會而獲得信仰。


三、石母庇佑孩童
    客家人的傳統習俗,嬰兒出生後,大都會聘請命理師批「命卦」、「流年」,預卜一生的吉凶禍福。如果算出小孩命中「帶弓帶箭」,與生身父母「毋相生」,一般都會拜認契父、契母。拜認的對象,多為居家附近神廟供奉的神明,如關聖帝君、伏波將軍、媽祖、註生娘娘、七星姑、床公婆,祈盼神明庇佑孩子吉祥平安。自然崇拜則以石母為主,客家人稱「石哀」。
    早年,醫藥不發達,嬰兒成長過程中,難免遇到一些病急難,此即所謂的「小兒關煞」,崇拜「石哀」,帶領小孩過關避煞、消災解厄。如果小孩命運根基輕薄,也須本質堅硬的石哀來轉化庇護。
    民間對石母崇拜的區域範圍,頗為隨興多元,基本上有別於其他香火鼎盛甚至形成跨地域的祭祀圈神明崇拜,只是鄉間聚落或家族各自的自發性敬拜,多數局限於一家一庄或一地,而自成地方性的兒童守護神,也往往成家族或村民心中最真誠的心靈所寄。

一顆石頭也是一尊石母
圖1-一顆石頭也是一尊石母 
(攝影 黃鼎松2015.09 )

農路旁的石母
圖2-農路旁的石母 
(攝影 黃鼎松2015.09 )
四、祈求護身絭
    客家人以石母為孩子守護神。認石母為「契母」(義母),其式大致如下:黃道吉日至石母靈位前,秉明孩子姓名、生辰八字及說明來歷。虔誠擲珓,如獲得允珓(聖珓),表示石母已應允成為孩子的契母,然後帶回石母祠準備的「絭」(護身符),懸掛在孩子脖子上。有些石母並無護身絭,則秉明願為契子,蒙石母允珓。護身絭昔時多用有孔的錢幣,近年則以香火袋或靈符袋串上紅索。
    民間對石母誕辰的說法頗為紛歧,有謂端午節者、或七巧節、中秋節者,或正月15日與臨水夫人同日,近年甚至在母親節當天,苗栗地區多以端午節為石母生日。生日當天,「義子」們,備妥牲禮為契母祝壽,並將護身絭更換一條新線,稱為「換絭」。信眾較多的石母祠,會聘請戲班演戲酬神,戲臺前「義子」雲集、人頭鑽動,畫面溫馨感人。孩子到十六歲,民間認為成年,就可不必再所以,這一年的石母生日,家長要帶子女去謝神,把「絭」取下火化,稱為「脫絭」,也有到婚前才「脫絭」的。


五、石母信仰形制多元
    客家人膜拜石母,早期多未設立祠宇,只在適當地點露天立石奉祀,近年建祠之風日漸盛行,不少石母祠建得金碧輝煌,肅穆莊嚴,顯見客家人對石母崇拜之真誠與重視。苗栗縣被喻為「客家大縣」,根據各鄉鎮市志之調查統計,全縣共有石母祠31座,不過,由於有些石母祠位置偏僻,未列入調查;有些則因人口外移無人膜拜,實際的石母祠數目,應該不只此數。
    苗栗地區客家人對石母的膜拜,豐富多元,各有千秋,最簡單的是坐落西湖鄉二湖村吳家,只在屋旁空地,立了一尊類如人面形象的「石母」(圖1)為吳家百年來族人生命的守護神。公館鄉鶴山村農路旁有一尊「石母」,也非常簡單(圖2),水泥板上置石母,前有香爐,祭拜設施比吳家的石母要完善些。
    公館鄉石圍墻庄為公館平原開拓時期著名庄落,庄民將原供拜於「揆一樓」後方及庄外黃屋之石母,共置於一處祭拜,不少人誤認為石母配上石爺,那是錯的。石母神座前置有香爐、供桌、金爐(圖3)。石圍墻全庄庄民幾乎均拜其為「契母」,晨昏自動前往奉上清茶、馨香,感謝石母庇佑他們成長。
    苗栗市嘉盛里石母祠建有完整祠宇(圖4),初建於咸豐9年(1859),已有一百五十餘年歷史。當地信士三十餘戶組成祭祀團,輪流於晨昏上香奉茶,設一「輪值牌」為憑,每戶輪兩日,週而復始,創設至今,從不間斷。

公館鄉北河村茄冬樹下附近山窪中,也有一座石母祠,由石板組合而成,有如一般之伯公祠。屋頂為,正面雕有對聯及吉祥圖案,造型樸拙莊嚴,是一件石雕構件的藝術精品。附近居民多已他遷,石母祠置身於荒煙蔓草中,少有人來膜拜,不過祠內供奉的「石母」,仍然默默安坐其間,似乎已看透了世態炎涼、是非成敗,不如與青山白雲為鄰更安然自在。



六、結語
    客家人的石母崇拜,質樸自然、因地制宜,與客家勤儉樸素、隨遇而安的天性相符相稱。雖然近年社會形態改變,少子化成為難以阻擋的潮流,客家人「石不化身偏作娘,母能撫子便成親」,將原始歷劫的裸石,立碑祠膜拜,與天地共壽的石母信仰方式,在純樸的客家庄,依然薪火不斷。許多浮雲遊子,感時興懷,返鄉探訪親友時,仍不忘前往獻上馨香一炷,感念石母庇佑之恩。客家庄石母信仰之歷彌新,可謂其來有自。
公館石圍墻庄供奉的石母
圖3-公館石圍墻庄供奉的石母
(攝影 黃鼎松2015.09)

苗栗市嘉盛里石母祠
圖4-苗栗市嘉盛里石母祠
(攝影 黃鼎松2015.09)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殘存亦末路 兵敗如山倒

羅姓與堂號

 楠木,又名楠樹、楨楠,是樟科楠屬和潤楠屬各樹種的統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