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線體疾病 李氏症候群

粒線體疾病 
Mitochondrial disorder
罕病分類
更多訊息
    彙整:郭惠珍 
撰文:蔣書娟
編審:黃祥博醫師
94.04.06.
94.04.06.

病因學:
粒線體是身體內細胞產生能量(ATP)的地方,眾多重要的生化反應皆發生於其內。也可將其比喻為「細胞的發電機」,當它生病了就無法釋出足夠的能量,在需求量大的器官裡會產生病變。

發生率:
粒線體DNA的分布屬隨機的,因一個細胞就含有上千個粒線體,每個粒線體又有2~10個粒線體DNA,是那一個粒線體DNA發生問題說不一定。
在台灣目前已知可能與粒線體缺陷相關的疾病已有五十多種,粒線體疾病已被納入罕見疾病之列;而國內300~400個家族有粒線體基因缺陷現象,缺陷率達1/10,000。

遺傳模式:
細胞質中胞器(粒線體)中的DNA發生突變,大部份此疾病為遺傳性,但也有部份是因基因突變所造成。通常是由媽媽遺傳給下一代,因在卵子內存有數以萬計個粒線體,精卵結合時精子的粒線體則是被留在卵子外,受精卵的粒線體DNA全部來自母親。

臨床特徵:
就發生年齡而言,從新生嬰兒至成年人,其中臨床表現更是千變萬化。有些是持續而明顯的症狀表徵(如發展遲緩、抽搐等)﹔有些為非特異性症狀(如偏頭痛、身材矮小等)。粒線體DNA的突變量通常要達到一定的閥值才會表現癥狀,大約是高於70%粒線體DNA發生突變才會造成粒線體疾病,

(各器官視不同症候群之表現而有不等程度的病變)

腦部 頭痛、抽搐、意識障礙、皮質性視盲、半身癱瘓、智力不足、精神運動發育遲緩、腦幹功能異常等
肌肉 各種不同程度的肌肉病變
心臟 心肌肥大、心房室傳導異常。
眼睛 眼臉下垂、外眼球肌麻痺、視神經萎縮、視網膜病變。
腎臟 腎小管功能異常
肝臟 肝功能異常
腸胃 嘔吐、腹瀉、假性腸阻塞。
胰臟 糖尿病
骨髓 功能異常
其他 耳聾、身材矮小、週邊神經病變、皮下脂肪瘤等等。
診斷:
主要靠臨床症狀,加上一些輔助檢查如測定血中乳酸值、眼底檢查、腦部核磁共振、肌肉功能等。
最後的確認需做粒線體酵素定量分析與基因檢查。

治療:
此病目前仍無根治方法,但是醫學界對線粒體病的認識已日漸增多,且可針對個別情況觀察和改善狀況。世界各地的研究機構已儘力研究醫治線粒體病的新藥,美國多間醫學院已在試驗一種降低乳酸的新藥--名為DCA (Dichloroacetate) ,另外聖地牙哥加州大學醫學院,亦聯同線粒體病醫學會The Mitochondrial Medicine Society 和UMDF 合作臨床試驗一隻名為TAU (Triacetyluridine) 的新藥,據報導TAU 可改善線粒體病人的腦神經和肌功能,增加肌力,減少抽筋次數和感染,改善發育生長。 
1.粒線體基因變異疾病:如果是粒線體基因變異疾病,大都採支持療法,即對疾病症狀來治療,目的在減緩疾病引起的症狀,但目前並無良好而有效的治療方式,甚至有些症狀也無法改善。
2.粒線體結構分子缺損疾病:和一般核染色體基因或粒線體基因缺損一樣,大都無有效治療方式。
3.肉鹼缺乏症(Carnitine Deficiency Disease):給予Carnitine?/span>v療,可有很好的效果,但須長期服用。
4.肉鹼運送障礙性疾病(Carnitine Transport Defect Disease):目前也是給予Carnitine治療,期望增加脂肪進入粒線體的機會,可能可以增加脂肪代謝而改善病況,但治療效果因病患個體而異。
5.其他脂肪代謝性疾病:和一般核染色體基因缺損的疾病類似,治療方式及臨床表現因疾病本身而異。

預後:
由於粒線體缺陷帶因者未必會在出生後立即發病,有的人雖然帶因,但或許到發病前還有20~30年的健康生命。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殘存亦末路 兵敗如山倒

羅姓與堂號

 楠木,又名楠樹、楨楠,是樟科楠屬和潤楠屬各樹種的統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