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樵是中國宋代史學家、目錄學家。字漁仲,南宋興化軍莆田(福建莆田)人,世稱夾漈先生。鄭樵的著述達80餘種﹐但流傳下來的僅有《夾漈遺稿》﹑ 《爾雅注》﹑《詩辨妄》﹑《六經奧論》和《通志》等。《通志》爲鄭樵的代表作。該書收錄了鄭樵平生著述擇要的“二十略”﹐其中的《昆蟲草木略》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專門論述植物和動物的文獻。

 鄭樵
拼音:zhèng qiáo
英文:Zheng Qiao
鄭樵是中國宋代史學家、目錄學家。字漁仲,南宋興化軍莆田(福建莆田)人,世稱夾漈先生。鄭樵的著述達80餘種﹐但流傳下來的僅有《夾漈遺稿》﹑ 《爾雅注》﹑《詩辨妄》﹑《六經奧論》和《通志》等。《通志》爲鄭樵的代表作。該書收錄了鄭樵平生著述擇要的“二十略”﹐其中的《昆蟲草木略》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專門論述植物和動物的文獻。

 鄭樵
 鄭樵
 
 
 
 
 
 
 
 
 


 
  中文學名: 鄭樵                   外文名: Zheng Qiao
 
  民族: 漢族                             國籍:中國宋代
 
       出生日期:1104年4月26日        逝世日期:1162年4月26日
 
      主要成就:編成《通志》          代表作品:《通志》、《夾漈遺稿》、《爾雅注》、《詩辨妄》
 

個人簡介

  生平
鄭樵,字漁仲,南宋興化軍莆田(福建莆田)人,世稱夾漈先生。生於北宋崇寧三年三月三十日(1104年4月26日),卒於南宋紹興三十二年三月七日(1162年4月26日)。鄭樵一生不應科擧,刻苦力學30年,鄭樵立志讀遍古今書,他和從兄鄭厚到處借書求讀,畢生從事學術研究,在經學、禮樂之學、語言學、自然科學、文獻學、史學等方面都取得了成就。
1152年,新任同安主簿朱熹上山拜見鄭樵,鄭樵僅用“豆腐、白鹽、白薑、蕎頭”相待,兩人談詩論文三天三夜;下山時,朱熹的書童對此頗有微詞,朱熹卻說:“此‘四白’乃山珍海味齊全也。”1157年,《通志》初稿完成,其中《通志》的“二十略”涉及諸多知識領域,堪稱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百科全書。梁啟超曾高度評價鄭樵對史學的貢獻:“宋鄭樵生左(左丘明)、司(司馬遷)千歲之後,奮高掌,邁遠蹠,以作《通志》,可謂豪傑之士也……史界之有樵,若光芒競天一彗星焉。”
著作
鄭樵一生專心著述,據統計達84種,但大部分已佚亡。今存僅《通志》、《夾漈遺稿》、《爾雅注》、《詩辨妄》及一些零散遺文。其《通志》爲一部巨著,共 200卷,分傳、譜、略3部分。20略共52卷,是全書精華。其中的《校讎略》和《藝文略》是研究中國目錄學、校讎學的重要文獻。在《校讎略》中,他從理論上闡明了圖書采訪、類例、著錄、注釋的觀點。在《藝文略》中,他突破前人所用的四分、五分、六分、七分、九分等文獻分類方法,創立了12類、100家、432種的分類體系,著錄10912部、110972卷圖書,力圖全面、系統地反映當時的文獻存亡情況,超越了前人,取得很大成就。
學術思想
鄭樵的學術思想主要是"會通"、"求是"和"創新"。主張修書要據"仲尼、司馬遷會通之法"。不贊成編寫"後代與前代之事不相因依"的斷代史。他重視實踐的經驗,反對"空言著書",認爲有許多東西是書本上沒有的。他批評許多學者"隻知泥古而不知有今,隻知拘守而不知變化",陳陳相因,缺乏創見。認爲"詩書可信,然不必字字可信"。
 

文學成就

  喜游覽名山大川,蒐奇訪古,遇藏書家,必讀盡所藏。於禮樂、文字、天文、地理、蟲魚、草木、方術之學,皆有論述。在史學上,推祟司馬遷、劉知幾。他認爲史學應該廣博會通,故尊通史而抑斷代,稱司馬遷而貶班固。著述繁富,《通志》200卷是他的代表作。其中二十略最爲學術界所推重。二十略中的《藝文略》、《校讎略》、《圖譜略》、《金石略》是他研究目錄學理論和實踐的總結,而以《校讎略》影響最大,是我國古典目錄學理論著作之一。它評述了曆代各家目錄,總結了自劉向、劉歆以後1000餘年目錄工作實踐,提出了不同於前人的學術觀點。在目錄的著錄方法和範圍上,指出不能“隻記其有,不記其無”,應將書、圖兼書,通錄古今,不應遺漏亡佚之書,以便於辨章學術,考鏡源流。在圖書分類理論上提出“類書猶持軍也,若有條理,雖多而治;若無條理,雖寡而紛”,“若無部伍之法,何以得書之紀”,“書藉之亡者,由類例之法不分”。在解題和編目上,認爲“書應有釋者,有不應釋者,不可執一概之論”,即使對應釋之書,也不能泛泛而談,提出了“泛釋無義”的原則。要求編次目錄要著錄全面,一書中如有多種學科,應分别標出名目,編次應分先後,他從理論的高度闡明了類例可以剖析學術源流的思想。他的目錄學思想對我國目錄學發展有重大影響。清目錄學家章學誠據其精要,著《校讎通義》,把古典目錄學研究推向高潮。私人藏書亦豐,對采訪購求圖書頗有心得,他總結出訪求圖書有八法:一即類以求,二旁類以求,三因地以求,四因家以求,五曰求之公,六曰求之私,七因人求,八因代以求。世稱“求書八法”。著述達80餘種,多已亡佚,今存者除《通志》外,僅有《爾雅注》、《夾漈遺稿》、《詩辨妄》等數種。

夾漈草堂

  夾漈草堂在福建莆田新縣鞏溪村的夾漈山上,離市區北面約30公里,這里海拔600多米,山深林密,環境幽靜,空氣清新,是我國宋代著名史學家鄭樵著書立說的地方。
草堂原爲名副其實的草屋。宋乾道五年(1169年),興化軍知軍鍾離松把草屋改建爲瓦房,題額“夾漈草堂”,供後人瞻仰。
鄭樵,字漁仲。是我國著名的歷史學家。他宋崇寧三年(1104年)生於廣業里下溪(今莆田縣白沙鎮霞溪村)。宋紹興二十七年(1157年),鄭樵已修書五十種,獻給皇帝,被授右迪功郎,但沒有接受,回家後,築草堂於夾漈山,編纂《通志》叢稿。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
《通志》書成,鄭樵到臨安獻書。適逢高宗赴建康(今南京市),戒嚴,未得見。第二年春,高宗還臨安,詔命鄭樵將《通志》繳進,高宗授他樞密院編修官,是時,他已病逝,終年58歲。
鄭樵一生述著頗豐,多達81種,669卷,又459篇。其中著名的《通志》200卷,就是在夾漈草堂中寫成的。如今,草堂附近,尚保存不少與鄭樵有關的遺蹟,如瞻星台、曝書石、洗硯池等。民國10年(1921年),涵江商人陳志陽和廣業群眾集資,在草堂後山東邊新建一座“勝蹟殿”,爲石構屋宇,題額曰“草堂勝蹟”。1997年,莆田市人民政府又撥款修葺草堂,修建鄭樵紀念館,以崇尚這位終生著書立說的我國著名史學家。
求學時代
鄭樵生於北宋徽宗三年(公元1104年),他出身書香門第,從小就受到家庭較好的影響和教育,他的先世原是晉代中原南遷的望族,高祖鄭沖、曾祖鄭子堂、祖父鄭宰(熙寧三年的進士)、父鄭國器(政和年間的太學生),都是讀書和做過小官的。鄭樵是唐五官中郎將鄭莊的後裔,當年鄭莊曾與兄長鄭露和乃弟鄭淑入莆倡學,是開發莆田文化的有功之人。鄭樵的家鄉雖然處在萬山之中的莆田廣業里山區,但他從小就立下要讀盡古今書,
要精通《六經》和諸子百家學術的宏偉抱負。當他剛長到16歲時,他的父親就不幸去世了。自此之後,鄭樵一直過着清貧的生活。爲了克服家貧無書讀的困難,他就和從兄鄭厚一起背上包袱,向四方藏書人家求借書讀。
鄭樵在求學時,不僅僅是學習書本上的知識,而且把眼光開放到自然界各種動植物。他經常深入山間田野,拜農夫爲師,從而得到了許多實際學問。他認爲作爲一個知識分子,不但要研究書本上的學問,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天地間的各種科學知識,並勇敢地向社會提出了學習自然科學知識與學習儒家經典知識一樣重要的號召。
修史
年輕時代的鄭樵,在刻苦追求學問的同時,還十分熱愛自己的國家。靖康元年(1126年),當鄭樵看到宋朝由於受到北方強敵金兵的侵犯,國家處於空前的危難,他就立即和鄭厚一起聯名向朝廷當權者上書,陳述自己兄弟倆的抗金志向和報國才能,並自信一旦得到朝廷起用,就能使國家轉危爲安。但由於種種原因,他的願望一直得不到朝廷重視。盡管如此,鄭樵的抗金愛國思想,一直貫穿到他生命的最後一刻。
南宋紹興元年(1131年),由於宋高宗畏敵如虎,南宋的半壁江山依然處在動盪不安之中。這時,鄭厚在悲觀失望的同時,下山參加科擧,繼之走上了坎坷的仕途。而鄭樵則認爲如此昏暗不明的仕途,會埋沒自己的讀書志向,因此他不願下山應試。由於北方金兵在攻破北宋京都時搶走了宋朝廷的三館四庫圖書,所以鄭樵決心以布衣學者的身份,在夾漈山爲南宋朝廷著一部集天下書爲一書的大《通史》。這時,鄭樵還是一個二十七、八歲的青年。
由於當時朝廷不允許私人修史,所以鄭樵著《通志》有三個大困難:一是如果得不到朝廷的同意,他就不能私自修史,否則就要受到官方的打擊;二是如果沒有得到朝廷提供的充足參考史料和充足的紙張筆墨,這部書就很難成功;三是如果沒有得到比當年司馬遷更爲雅博的學問,這部史學巨著就難以寫好。爲了得到著《通志》所需學問,鄭樵再次背起包袱,獨自一個前往東南各地求借書讀。經過三年的努力,鄭樵在三十剛出頭的時候,就讀遍東南各地藏書。當時有人稱頌他說"惟有莆陽鄭夾漈,讀盡天下八分書"。
當鄭樵得到著《通志》所需學問後,就把書房搬到了夾漈山中的薌林寺,開始了他漫長的修史著書生涯。爲了求得朝廷的支持,他著出了一部又一部的新書,並把這些新書寄給朝廷禮部。紹興八年(1138年),鄭樵在《上方禮部書》中,明確地向朝廷提出了自己著《通志》的願望。這時,鄭樵的淵博學問和遠大抱負得到抗金派宰相趙鼎、張浚等人的重視。然而,也就在這時,由於宋高宗重用投降派首領秦檜爲宰相,所以趙鼎等人很快被秦檜排斥出朝廷,並嚴加迫害。而秦檜自紹興九年(1139年)當宰相起,一直當到紹興二十五年(1155年)。在這長達16年的漫長時間中,秦檜不但不支持鄭樵著《通史》,反而接連三次下禁令嚴禁私人修史和著述,違者以"擅修國史"罪論處。在這種殘酷的政治環境中,鄭樵所遭受的危險,可想而知。
遭受打擊
紹興十八年(1148年),年已44歲的鄭樵遭受一個又一個厄運的打擊,先是他的胞弟鄭槱不幸早亡,繼之他的幼兒鄭惕和妻子陳氏相繼死去,就在鄭樵沉浸在巨大的精神打擊時,秦檜又下了一道嚴禁私人修史和著述的禁令。這道禁令終於激怒了鄭樵,於是他在這一年的冬天,毅然背起又著成的140卷新書,徒步走到南宋京都杭州,他要直接把新書獻給皇帝,請求皇帝准許他繼續著述。然而,由於秦檜的阻撓,所以盡管鄭樵在杭州苦苦等待了一年時間,依然見不到皇帝,也得不到朝廷准許他續著的公文。鄭樵見自己著《通志》的路已被朝廷當權者堵死,悲憤不已,但也無可奈何。爲了能把自己平生研究的學問傳給後人,鄭樵在回歸山林之日起,就把書房搬遷到遠離人煙的夾漈山主峰側的高山虛穀中,並在夾漈草堂開始著述一部遠避宋朝國史三百年的史學巨著《通志》。他要把自己心中的全部憤懑,傾注於《通志》之中。
《通志》初稿
經過數年的艱苦勞動,鄭樵終於在54歲那年,初步寫出了這部長達200卷、600多萬字的史學巨著《通志》初稿。就在他爲無錢買文房四寶抄正《通志》成書而發愁時,所幸有抗金派官員王綸、賀允中、汪應辰等人擧薦,鄭樵才得以入京受到宋高宗的召對。在召對時,鄭樵見皇帝也欣賞自己的學術,就當場提出要求皇帝允許他歸山著述《通志》,以便早日把《通志》獻給朝廷。由於高宗不能體會鄭樵的一番苦心,硬是把他留在朝廷擔任一個管理文書檔案的小官。
就在這時,由於鄭樵的學術批判和科學精神,得罪了朝中的許多學士大夫,因此他們不願意看到山林窮儒出身的鄭樵也在朝中爲官,於是當即有御史葉義問出面以莫須有的罪名彈劾鄭樵,昏庸的宋高宗不分青紅皂白,竟批准了葉義問的彈劾,讓鄭樵以監潭州南嶽廟的祠官回夾漈山抄正《通志》。
蒙冤而逝
鄭樵對自己無辜受罪是痛恨於心的。但爲了《通志》,強忍人間奇辱,依然以一人之力,在高山虛穀中發憤述作。到了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58歲的鄭樵終於完成這部劃時代的史學巨著《通志》的著作。這一年的夏天,當鄭樵把這部傾注他畢生心血的巨著送到杭州時,宋高宗由於戰事無暇顧及接收《通志》上殿,便讓鄭樵在朝廷擔任樞密院編修官。一生不願在朝廷爲官的鄭樵,因見這個官職可以使自己得以方便在朝中讀到許多至今尚未讀到的圖書,於是便欣然接受皇帝所封之官,隨之不顧自己年老體衰,又一頭鑽進書山學海。然而,使鄭樵萬萬沒有想到的悲劇又發生了,由於朝中學士大夫嫉恨鄭樵的高明學術,他們害怕《通志》流傳於世,於是他們就照搬葉義問誣陷鄭樵的卑劣手段,聯名上疏彈劾鄭樵。這一次高宗沒有罷去鄭樵的官職,但他很快終止了鄭樵到三館借書讀的方便,同時也不願爲鄭樵分清是非。鄭樵見自己一生清白到頭來仍要遭受如此不白之冤,忍憤不過,當即病倒在床,隨之蒙冤而逝,年僅59歲,時爲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三月初七日。
研究方法
鄭樵不應科擧,居夾漈山(即東山,在福建莆田西北),30餘年刻苦學習,博通經旨、禮樂、文字、天文、地理、蟲魚、方書。他提倡實學,注重實踐,富於科學精神。他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一套研究動植物學的科學方法:
①重視動植物的釋名和識名。
②主張深入實地觀察和采訪。
③主張書本理論與田野實踐相結合。
④明確圖譜對動植物研究的重要作用。
⑤重視前人經驗,但不盲從。
由上可見鄭樵研究動植物學的方法已接近於現代研究動植物的科學方法。《通志》爲鄭樵的代表作,該書收錄了鄭樵平生著述擇要的二十略,其中的《昆蟲草木略》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專門論述植物和動物的文獻。
 

三次獻書

  據方志史料記載,鄭樵一生三次從興化(今莆田)赴南宋京都臨安(今杭州)獻書。
首次獻書
首次是紹興十九年(1149年),他獻出所著的一百四十卷書“詔藏祕府”。從16歲結廬茅山中,到出山獻書,計三十餘年。其間“十年爲經旨之學”,著有《書考》、《詩辨妄》、《春秋考》等,其中《詩辨妄》在詩學界的影響很大,連朱熹也不得不佩服其見識之高明。“三年爲禮樂之學”,寫出了具有重要學術影響的著作《諡法》、《系聲樂府》等。“三年爲文字之學”,如《象類書》、《續汗簡》、《梵書編》等著述在中國文字學、音韻學史上都占據着重要的位置。“五六爲天文地理之學,爲蟲魚草木之學,爲方書之學”。寫出了一批很有分量的著作,如《天文書》、《春秋地名》、《爾雅注》、《詩名物志》、《本草成書》等。“八九年爲討論之學,爲圖譜之學,爲亡書之學”。寫出了《求書闕記》、《校仇備略》、《書目正訛》、《圖書志》、《集古系地錄》等在中國圖書目錄、校仇學發展史上具有相當影響的作品。
二次獻書
第二次獻書在紹興二十八年(1158年),55歲的鄭樵應高宗召對。明代周華《福建興化縣志》(《游洋志》)詳實記述了高宗與鄭樵的一段對話。鄭樵上殿向皇帝奏說:“臣處山林30多年,寫書共50種。未完成的這部史書以曆代史籍爲依據,始自三皇,終止五代,取名《通志》。此書參考司馬遷的體例,但與《史記》又有不同之處。臣摘取綱目十二篇,名叫《修史大例》,先呈給陛下。”接着,鄭樵陳述了對《史記》和《資治通鑒》的看法,並談到自己寫史是參照前人的史體,同時又有創新的地方。高宗不勝欽佩地說:“朕聽到你的大名久了,古學,自成一家,何其相見之晚呢?”鄭樵請求回歸山林,說:“臣是麋鹿之性,草茅小民,終愛山林,還請陛下體諒。”高宗下旨,授鄭樵爲右迪功郎、禮兵部架閣文字,後改監潭州南嶽廟,讓他回家繼續把《通志》寫完。
再次獻書
再次獻書是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鄭樵帶着200卷近七百萬字的《通志》,步行兩千里來到臨安,進《上殿通志表》。時適“高宗幸建康(今南京)”,無緣得見,經輾轉傳遞,得一道詔書,升他爲“樞密院編修”,兼權“檢詳諸房文字。最使他高興的是朝廷居然允許他入“祕書省翻閱書籍”。鄭樵滿以爲可以實現渴望已久的夙願,幻想着要博覽祕府寶卷,計劃借此機會整理一番古往今來的天下圖書,然而遺憾的是官場黑暗,希望成了泡影。次年春天,宋高宗自建康回臨安,記起鄭樵獻書之事,於是命鄭樵呈獻《通志》,就在高宗詔旨下達的當天,鄭樵由於積勞成疾與世長辭,時年59歲。“海内之士知與不知,皆爲痛惜。太學生三百人爲文以祭”。鄭樵一生讀書、著述和講學。他的學識廣博,在當時可以說是首屈一指的。清代學者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指出:“南北宋間記誦之富,考證之勤,實未有過於(鄭)樵者。”這評價並非過譽之詞,而是恰如其分的。他的著作宏富,累計達八、九十種之多,盡管大部分湮沒無存,完整留傳至今的隻有《通志》一部,但僅憑此一部紀傳體的史學巨著,就足於確立鄭樵在我國史學史上的不朽地位。當代史學家呂振羽曾賦詩稱讚鄭樵與《通志》:“史通莆鄭著新編,門類略析脈絡全。食貨藝文顛主次,古今通變叙禪緣,。敢提疑偽同知己,忍摭傳聞近史遷。未若船山闡理勢,廣蒐博引仰莆田。”
 

著作概要

  《爾雅注》三卷。存。
按: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有載:“南宋諸儒,大抵崇義理而疏考證,故樵以博洽傲睨一時,遂至肆作聰明,詆諆毛鄭。其《詩辨妄》一書,開數百年杜撰說經之捷徑,爲通儒之所深非。惟作是書,乃通其所可通,闕其所不可通。文似簡略,而絕無穿鑿附會之失,於說《爾雅》家爲善本。”鄭樵自序有雲:“樵酷愛其書,得其法度,今之所注,隻得據《爾雅》意旨所在,因采經以爲證,不可叛也。”此書有汲古閣津逮祕書本、學津討原本、侯官鄭氏己亥刊巾箱本,嘉慶間黔中刊本,鄭垣刊大字本及《四庫全書》抄本。
《詩傳》二十卷。
《詩辨妄》六卷。存。
按:本書所謂辨妄者專辨毛詩三妄。據《朱子語類》卷八十有雲:“《詩序》實不可信,向見鄭漁仲有《詩辨妄》、力詆《詩序》,其間言語太甚,以爲皆是村野妄人所作。始疑之,後來仔細看一二遍,因質之《史記》、《國語》,然後知《詩序》之果不足信。”原書已佚,顧頡剛有輯本。
《書辨訛》七卷。
按:《直齋書錄解題》載:“其目糾謬四,闕疑一、複古二。凡七卷。”顧頡剛疑爲《詩辨妄》之異名。
《詩名物志》。
《運祀儀》。
按《上宰相書》作《運祀議》。
《器服圖》。
按:《獻皇帝書》記列入未成書。
《鄉飲禮》七卷。
按:《宋史藝文志》有載“經·禮類”。
《鄉飲禮圖》三卷。
按:《宋史藝文志》有載:“史·儀注類。”
《春秋考》十二卷。
按:《直齋書錄解題》載有:“《春秋傳》十二卷、《考》一卷。”《宋史藝文志》載有“十二卷。”《寄方禮部書》載有“二十卷”。
《春秋地名譜》十卷。
《春秋列國圖》或作《春秋地名圖》。
《名物注釋》
《象類書》十一卷。
按:《文獻通考》雲鄭樵推王安石《字說餘緒》,作《象類》之書,“□約而歸於六書,象形類六百八,指事類百七,會意類七百四十,轉注類三百七十二,諧聲類二萬一千八百十,假借類五百九十八。”
《石鼓文考》三卷。
按:《直齋書錄解題》有雲:“其說以爲石鼓出於秦,其文有與秦權合者。”《福建通志》也載:“樵說證據甚確可從。”
《石鼓本經》。
按:《莆田縣志》有記載,吳懷祺疑即爲《石鼓文考》。
《續汗簡分陰之類》。
《字始連環》二卷。
《書考》六卷。
按:《獻帝書》載有“經旨類。”《宋志》載有“小學類。”
《梵書》三卷;《論梵書》一卷,有的版本爲三卷(此或爲同一書。據考證,《論梵書》可能即《通志-六書略》中的《論華梵》上中下)。
《六書證編》。
《音譜釋文》。
《經緯韻》。
《六書譜》。
《通志》二百卷。存。
按:據《四庫全書著作提要》有載:“通史之例,肇於司馬遷。故劉知幾《史通》述二體,則以《史記》、《漢書》共爲一體。述六家,則以《史記》、《漢書》别爲兩家。以一述一代之事、一總曆代之事也。其例綜括千古、歸一家言。非學問足以該通,文章足以容鑄,則難以成書。梁武帝作《通史》六百二十卷,不久即已散佚。故後有作者,率莫敢措意於斯。樵負其淹博,乃綱羅舊籍,參以新意,撰爲是編。凡帝紀十八卷、皇后列傳二卷、年譜四卷、略五十一卷、列傳一百二十五卷。其紀傳刪錄諸史,稍有移掇。”又有載:“其平生之精力,全帙之著華,惟在二十略而已。一曰氏族、二曰六書、三曰七音、四曰天文、五曰地理、六曰都邑、七曰禮、八曰諡、九曰器服、十曰樂、十一曰職官、十二曰選擧、十三曰刑法、十四曰食貨、十五曰藝文、十六曰校讎、十七曰圖譜、十八曰金石、十九曰災祥、二十曰草木昆蟲。其氏族、六書、七音、都邑、草木昆蟲、五略,爲舊史之所無。”又有蓋宋人以義理相高,於考證之學,罕能留意。樵恃其該洽,睥睨一世,諒無人起而難之。故高視闊步,不複詳檢。“清章學誠《文史通義》評有:“鄭樵生千載後,慨然有見古人著述之源,而知作者之旨,不以詞采爲文,考據爲學也。……若鄭氏《通志》,卓識名理,獨見别裁,古人不能任其先聲,後世不能出其規範,雖事實無殊舊錄。”清梁啟超《飲冰室合集》有雲:“宋鄭樵生左(丘明)、司(馬遷)千歲之後,奮高掌,邁遠蹠,以作《通志》,可謂豪傑之士也。”
按:《通志》版本較多。有元至治二年(1322)刊本、明刊本、清武英殿刊本、鹹豐間崇仁謝氏仿武英殿版本、浙江書局本、《四庫全書》抄本及商務印刷館影印十通本。
《通志略》五十二卷,存。
按:存世是單行本。有明陳家夔刊本、清乾隆刊本、嘉慶長洲彭氏刊本等。有即《通志》的二十略。《四庫全書》作五十卷。
《通志叙論》二卷。(或即《通志總序》。二卷,未知其詳)。
《百川原委圖》。
《郡縣遷草志》。
按:《獻帝書》入“本成之書。”《寄方書》有郡《縣改更》,或即此書。
《氏族圖》。
《姓氏論》。
《氏族源》。
《氏族志》五十七卷。
按:《獻帝書》入“未成之書。”
《改姓錄》。
按:以上五類即所謂“譜系類五科書”。
《氏族韻》。
按:有《氏族源》、《氏族韻》等書。凡七十卷。
《集古系時錄》十卷。
《系地錄》十一卷。
按: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雲:“大抵因集古之舊而詳考其時與地而系之,二書相爲表里。”
《諡法》三卷。
按:《直齋書錄解題》雲:“上卷序篇,中篇諡二篇,下卷後論四篇。”
《圖書志》一卷。
按:《直齋書錄解題》:“《志者》,益述其著作之意。”
《夾漈書目》一卷。
按:宋李俊甫《莆田比事》卷三有載:“鄭樵《夾漈書目》五十八部,五百九十餘卷。”又按:《直齋書錄解題》即“鄭樵記其生平所著之書。”
《群書會記》三十六卷。
按:《直齋書錄解題》雲:“大抵記世間所有之書,非必其家皆有者。”
《校讎備論》。
《圖譜有無記》二卷。
《亡書備載》。
按:《獻帝書》入未成之書。
《書目正訛》
《求書闕記》七卷
按:《藝海珠塵》稱其作於紹興十七年。
《求書外紀》十卷
《刊謬正俗跋》八卷。
按:《玉海珠塵》入《小學類》。《宋志》入“子·儒家類。”
《鶴頂方》二十四卷。
《本草外類》一策五卷。
《食鑒》四卷
《本草成書》五策二十四卷。
《采治錄》
《畏惡錄》
《分野記》
《大象錄》
按:據《上宰相書》,此書與《分野記》爲《天文志》主要内容。
《補正王希明步天歌》
《慧星議》
《天文横圖》
《十說》二卷。(一作《集說》)。
按:《宋志》記載:“子·雜家類。”
《集說》
按:《縣志》載“小說類”。此書或與《十說》爲一書。
《該典》
《種果說核》。(清張琴《縣志稿·藝文志·雜家類》著錄)。
《系聲樂府》二十四卷。
按:《宋志》有載爲《系聲樂譜》。
《樂府譜序》
《諸書序略》或作《諸經略》。
《溪西文集》五十卷。(《莆陽比事》卷三即說《溪西文集》十五卷。)
《經旨類》(《莆陽比事》卷三有“《經旨類》七種。”)
《禮經奧旨》一卷。存。
按:《四庫全書著作提要》卷二十五有:“舊本題宋鄭樵撰。考其文即《六經奧論》之一卷也。《六經奧論》本危邦輔讬之鄭樵。此更偽中作偽,摘其一卷,别立舊書名以炫世。曹溶漫收之《學海類編》中,失考甚矣。”
《六經奧論》六卷。存。
按:《四庫全書著作提要》有載:“舊本題宋鄭樵撰。今觀其書,議論與《通志略》不合。樵嚐上書自述其著作,臚列名目甚悉。而是書曾未之及,非樵所著審矣。後昆山徐氏刻《九經解》,仍題樵名。”
按:該書有明刊本、通志堂經解本、經苑本、藤花榭本、蔡氏刻本及《四庫全書》抄本。
《夾漈遺稿》三卷。存。
按:據《四庫全書著作提要》有:“其集自陳振抄《書錄解題》以下亦皆不著錄。此本前後無序跋,不知何人所編。上卷古近體詩五十六首。中卷記一篇、論一篇、書二篇。下卷書三篇。其詩不甚修飾,而蕭散無俗韻。其文氵晃漾恣肆,多類唐李觀、孫樵、劉銳。在宋人爲别調。……然南北宋間記誦之富,考證之勤,實未有過於樵者。”
按:版本有《四庫全書》抄本、藝海珠抄本、李淵海本氏。
《二鄭詩集》。鄭厚、鄭樵同撰。
《二鄭遺稿》。鄭厚、鄭樵同撰。存。
按:《二鄭遺稿》原清張琴所輯。現存莆田市圖書館。
《動植志》。
按:《獻帝書》入“未成之書。”
《辨體》。
《歸正官制》。
按:《縣志》載“又嚐討論《歸正官制》,爲書三卷。”《辛巳親征錄》載“請修《正隆官制,比附中國秩序》。”或即此書。
《分音》。
《類韻》。
按:張須合《分音》、《類韻》爲一,《分音類韻》。
《字書》。
按:《獻帝書》列入未成之事。《寄方書》未確切說是否成書。
《音韻》。
按:《寄方書》作《韻書》與《分音》爲一。《獻帝書》或作《音讀》。未入成之書。
《音韻釋文》。(《莆田縣志》有著錄)。
《緯韻》。(《莆田縣志》有著錄)。
《韻目錄》一卷。
《集古系時錄》十卷。
按:《獻帝書》謂此書以亡書所得。《上宰相書》謂校讎之集。”《宋志》入《史·目錄類》。
《集古系地錄》十一卷。
按:《直齋書錄解題》稱此書與《集古系時錄》:“大抵因集古之舊,詳考其時與地,二書相爲表里。”
《圖譜志》
按:《天文略天文序》有載:“臣舊作《圖譜志》,謂天下之大學術十有六皆在圖譜。”
《通志六書略》。即《通志》的《六書略》單行本。
《上殿通志表》。(《縣志》中存)。
《樂府四怨》。(《縣志》卷六)。
《跋壽峰叢桂堂記》單篇。存,見《縣志》卷七。
《邑大夫丘君生祠記》單篇。存,見《縣志》卷七。
《劍南叢桂錄序》
《夾漈聽泉記》單篇。存。見《竹林溪集》卷二十九。
《說字》單篇。存。見《竹林溪集》卷三十。
 

人物評價

  鄭樵的一生雖然短暫,但他爲中國的文化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一生的著述計有95種(單篇計算在内),其中注明篇數、卷數的爲50種,548卷,454篇。另外35種未注明卷數,除去一些重複的作品,其著作計有千卷之多。鄭樵說自己"山林三十年,著書千餘卷",是有據可查的。與此同時,他以一個山林窮儒的身份,開創了中國歷史上的六個第一:
第一個想建設科學;
第一個以山林窮儒身份依靠自己成爲名垂千古的偉大史學家;
第一個提倡知識分子要向勞動人民學習;
第一個發出"《詩》、《書》爲可信,但不必字字都信"的破除迷信、解放思想號召;
第一個強調學習自然科學知識與學習儒家經典一樣重要;
第一個倡議建立翻譯學,吸收外來先進文化和傳播中華文明。
鄭樵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具有世界影響的大史學家,但《宋史·儒林傳》里關於鄭樵的傳文,隻有寥寥的三百餘字,不僅說得過於膚淺,而且還有冤詞。《宋元學案》里更少了,連同他的從兄鄭厚,隻有三十一字。清康熙四十四年修的《莆田縣志》和乾隆二年修的《福建省志》里有關鄭樵的傳文,也仍隻有五、六百字。因此,人們要了解鄭樵的一生,很不容易。尤其令人痛心的是,鄭樵在險惡政治環境中,依靠自己的努力,從一個山林窮儒成爲名垂千古大史學家的悲壯曆程,更是無人知道。也正因爲這個原因,鄭樵那十分可貴的勇於開拓、追求科學精神,近千年來一直得不到弘颺。然而,縱觀鄭樵的一生,正如著名史學家顧頡剛所說,"社會上用很冷酷的面目對待鄭樵,但在很艱苦的境界里,已經把自己的天才盡量發展了,我們現在看着他,隻覺得一團飽滿的精神,他的精神不死"!
 

鄭氏故里

  涵江區新縣鎮地處山重嶺叠的之中,但自古交通方便,舊名湘溪,元皇慶二年(1313)興化縣治遷此,故名新縣。
宋代,新縣諸姓子弟讀書成風,中第捷音頻傳。而值得大書的是史學家鄭樵和其從兄鄭厚的史蹟。鄭樵(1104~1162),字漁仲,自號溪西遺民,住在湘溪之西的緊挨“廣業書院”的左邊,出身書香門第。自父親鄭國器病逝,鄭樵家道衰落,但鄭樵立志修史,備嚐艱辛苦讀30年,著書千卷,爲後來“集天下之書爲一書”的史學巨著《通志》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鄭厚(1100~1160),字景韋,號溪東先生,住夾漈村溪東自然村。鄭厚學問淵博,器局宏遠,與鄭樵相游學,爲砥勵學問的良友。著有《存古易》《藝輔摺衷-》等書,時人敬仰他學問見解淵源深渺,不爲俗學所漬。
鄭樵故宅遺址,今屬白沙鎮,古代是湘溪境域,面積約700多平方米,斷垣殘瓦中有古井兩口,故址右邊爲“廣業書院”,有古碑中記“廣業爲漁仲先生故里,里人敬先生,爲書院祠之”,書院創建於清乾隆十八年(1735)。
溪東萆堂,位於湘溪之西的新縣夾漈村溪東自然村,平屋一間,室内横梁上刻有“鄭氏故宅”等字,宅原是鄭樵從兄鄭厚宅,鄭樵童年時從鄭厚讀書於此。今宅於近年已改爲他屋。
南峰書堂,是鄭樵、鄭厚兄弟讀書處,後改爲南峰寺,在今莊邊前埔村南峰山麓,寺後右邊有夾漈祠,爲紀念鄭樵讀書的地方。祠中存“宋樞密院編修浹漈鄭公神主”和“宋湘鄉縣知縣溪東鄭公神主”的木主牌,祠右前一廳堂有鄭樵衣冠小塑像。南宋左司郎中鄭寅造訪過南峰書堂並題詩。南峰寺已重修辟爲鄭樵紀念館。
薌林寺,“修史堂”,在新縣薌林村山上。是鄭樵、鄭厚青壯年時研讀講學之處,從者二百多人,兩鄭在此時間最長,所謂“十年爲經旨之學”“三年爲禮樂之學”“三年爲文字之學”“五、六年爲天文地理之學,爲蟲魚草之學,爲方書之學”“八、九年爲討論之學”的大部分研究著述在這期間。原寺有正殿和左右四間偏房以及二十多間邊房,有鄭樵坐像,“文革”期間破“四舊”時毁掉,僅存殘垣斷壁,至今未加修複。“修史堂”是兩鄭著述處,在寺旁,今已不存。南宋丞相陳俊卿來此憑弔過,並作“詠修史堂詩”。
鄭樵紀念館夾漈草堂爲區級文物保護單位,坐落於新縣夾漈山,懸山頂平屋三間,土木結構瓦頂,中廳有案,掛鄭樵像和置鄭樵塑像,近年又於堂前兩側建兩廡,懸掛曆代詠鄭樵和草堂的詩文等。鄭樵是“爲堂三間,覆茅以居焉”,南宋知軍鍾離松改建爲瓦房,並親題匾。昔日這里是“斯堂本幽泉、怪石、長松、惰竹、榛橡所叢會。與時風夜月,輕煙浮雲,飛禽走獸,樵薪往來之地。”南宋參知政事龔茂良、侍郎徐林、侍郎林光朝、文學家劉克莊,都曾慕仰而登訪,賦詩憑弔。今“夾漈草堂”後又有1924年因舊草堂圮塌而擇址新蓋的所謂的“夾漈草堂”,現已辟爲鄭樵紀念館。草堂附近有與鄭樵有關的曝書石、觀星石、書亭寨、洗硯池、手植松、手栽茶等景點。
“蘇洋陂”在新縣社後村前,長約40米,寬約4米,鄭樵父鄭國器捐修,鄭樵續修,附近有小顓祠,中有“重修國器鄭先生神位”碑刻。永貴橋在今莊邊鎮前鋪村萍湖溪上,鄭樵倡建,今重修。橋東有過來庵,鄭樵建。蘇洋陂、永貴橋是涵江區文物保護單位。
此外,還有今白沙鎮鄭樵墓和夾漈祠等鄭樵古蹟,鄭樵墓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人物故事

  鄭樵十六歲時,在白沙寶陽村“越王台”下,建立南峰書堂,日夜刻苦攻書。他收留了兩個身材窈窕、目光有神的姑娘爲徒弟,幫忙照顧日常生活。
姐妹倆羨募鄭樵知識廣博,遠道而來拜其爲師。希望在料理事務的同時,親聆教誨,以增長學問。二人精靈麻利,辦事手腳勤快,侍候主人無微不至,她們煮出的菜餚清淡可口,深得鄭樵的讚賞。
一天,鄭樵想試試兩個弟子的功力,便對她們說:“請到書架上把《禮記》第三十六篇取來我看。”兩姑娘應聲走到書架前,姐姐熟練地伸手取下一冊《禮記》,交給妹妹;妹妹接過,顺手翻到第三十六篇處,恭恭敬敬地遞給鄭樵。然後侍立兩旁等待師父吩咐。
鄭樵覺得十分奇怪,姑娘手到書來,根本不用查找,竟然准確無誤。好像自幼翻到一樣。好奇心促使他想再試一下,於是又說:“請再把《列子》的《湯問》篇拿來給我。”姐妹倆又一路風似地走到書架前,取出《列子·湯問》篇,彬彬有禮地放在鄭樵面前。真是神啦!鄭樵一下站了起來,誠心問道:“請告訴我,這書你們是怎麼能夠隨手找到的?”姐姐說:“不瞞師父,我倆有明珠在身。盡管書架上書很多,我們都歷歷在目,了如指掌,手到書來,不用翻找”。鄭樵好生疑惑,隨口問道:“什麼明珠,能否拿來,讓爲師一觀?”兩姐妹滿口答應“可以”,然後東轉身子,雙手合十,把頭一低,明珠就吐在手心里,小巧玲瓏,晶瑩剔透,紅光閃閃,煞是好看。鄭樵雙手各接一顆,越看越喜歡,心想自己一心著述,需要隨時查閱許多資料,頗費時間,若有明珠在身,必能省去不少麻煩。便有心試試效果如何,一骨碌地把兩顆明珠相繼吞進肚子里。
這下子事情可鬧火了!姐妹倆見明珠被師父吞下,大驚失色,急得不得了,大哭起來說:“師父,你這是要了我們的命啊!”鄭樵見狀一怔,忙扶住兩位姑娘,賠禮道歉說:“好弟子你們幫了我的大忙,爲師決不會忘記你們!”
說時遲,那時快,隻見姐妹兩人就地一滾,忽然變成兩隻龍蝦的殼殼。鄭樵悟出:她們倆原來是跫溪上的龍蝦成精,明珠乃日用精華;如今姐妹倆離他而去了,痛悔不及,隻好小心地把兩隻蝦殼捧起,安放在神龕上供奉;其後,每逢春秋三祭,都虔誠祀拜,衷心祝願她們的在天之靈逍遙自在。
再說鄭樵吞下了二顆明珠,頓覺心明眼亮,目光格外敏銳,看書能一目十行,且過目成誦,速度快得驚人。那一年夏天,他到延壽村狀元徐鐸家的藏書樓拜讀典籍時,隻是建議主人把藏書搬到庭院里曝曬,以防蛀蝕黴爛。僕人把書籍一本本地脊朝下、書頁向上,擺列在場地上,讓微風翻動、日光照射,鄭樵緊跟僕人身後,疾速閱讀被翻開的書頁。書擺好一冊,他也看完一本。如此三天,萬卷書全部曬好,他也都閱讀完畢。主人覺得奇怪,原以爲看完那些書非得三、五個月時間不可,而鄭樵卻竟然手未碰一本書就全部讀完,實在令人欽佩服。
又一次,大理學家朱熹千里迢迢來到夾漈草堂,請鄭樵給他的《四書集注》提出修改意見。鄭樵殷勤地接待了他,命書僮按龍蝦姑娘的烹調技術煮出可口的菜餚讓朱熹品嚐。飯畢,安頓朱熹午睡後,他手捧《四書集注》來到窗前,讓風吹翻書頁,聚精會神地一頁一頁閱讀着,不時在書頁上掐了一下。一部書片刻就看完了。朱熹一覺醒來,見書原封不動地擱在桌上,就問他何時開始批閱。鄭樵答道:“已經拜讀完畢。”朱熹驚異非常。鄭樵又說:“你回去後,看到書頁上有指甲痕處,再推敲修改一下,便可以臻於完善了。”朱熹按他說的去做,終使《四書集注》流傳千古。對於鄭樵的治學嚴謹、學識淵博,朱熹佩服得五體投地;可他又哪里曉得,鄭樵的明珠雙眼,大異於常人哩!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殘存亦末路 兵敗如山倒

羅姓與堂號

 楠木,又名楠樹、楨楠,是樟科楠屬和潤楠屬各樹種的統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