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與罰》(俄文原名:Преступление и наказание)是俄國文學家杜斯妥也夫斯基的長篇小說作品,出版於1866年,在他窮困時倉促完成,與《戰爭與和平》並列被認為是最具影響力的俄國小說

罪與罰

罪與罰
原名Преступление и наказание
出版地俄羅斯
語言俄文
類型哲理小說
出版日期1866年
媒介書籍
ISBNNA

Раскольников и Мармеладов. 1874年插畫
罪與罰》(俄文原名:Преступление и наказание)是俄國文學家杜斯妥也夫斯基的長篇小說作品,出版於1866年,在他窮困時倉促完成,與《戰爭與和平》並列被認為是最具影響力的俄國小說[來源請求]

簡介[編輯]

本作品是關於一個貧窮的法律系大學生拉斯柯尼科夫的故事,他離群索居,賃居在彼得堡一個窄小的房間,不遠處住著掌管當鋪的老太婆。
老太婆為人吝嗇,只願意付極少的代價來收購人們去典當的物品。拉斯柯尼科夫長期罹患憂鬱症,並擁有實踐他所謂偉人可以捨棄一切道德約束乃至有權力犯罪的念頭;於是於謀劃後以斧頭砍死當鋪的老太婆,並失手殺死她的妹妹麗莎維塔,匆匆拿走一些珠寶與錢財,從此他便在自身罪惡感的折磨下受盡痛苦。
這期間他認識了一位為贍養家人而被迫賣淫,但信仰卻極為虔誠的女子索妮雅。受到索妮雅和預審官波爾費利等影響,他最後向警方自首。經過審判,拉斯柯尼科夫被流放到西伯利亞服刑八年,索妮雅跟著他到西伯利亞,拉斯柯尼科夫對索妮雅一直有不諒解,不敢正視她的存在。直到索妮雅大病一場的時候,他終於才發現自己是如何的愛她,決心用盡一切來補償她。小說結尾拉斯科尼科夫皈依東正教以懺悔。
威廉哈本的《卡夫卡其人與其作品》中,曾對卡夫卡杜思妥也夫斯基做過比較: 「 …杜思妥也夫斯基的一個寓言就是,當人類沒有信仰,什麼事情都幹得出來。在《罪與罰》裡面,沒有任何人有罪,但罰卻加諸在每個人身上。」

人物分析[編輯]

  • 拉斯科尼科夫
拉斯科尼科夫眼中只有「我」,不相信有罪,亦不相信有罰;因而物可自取,人可輕視,放高利貸的老太婆「不過是虱子」,他要從任何人那裡攫取,顯然可以殺死老太婆,這並不是罪過。然而他面對他的妹妹(他愛的人,此時暫時放下自我),杜妮亞雖然身份卑微,卻不能一樣視作可任取的物品;他失手殺死的,平日受盡折磨,溫順無害的麗莎維塔,也讓他的信念動搖。
人性即神性,拉斯科尼科夫最終在妹妹麗莎維塔,和格外擁有神性(無我精神)的索尼婭面前放下了自我——預審官波爾費利的巨大壓力只是讓他被迫屈服,而索尼婭跟隨他到西伯利亞,甚至成為他的精神依柱,才真正洗滌了他的人性,而索尼婭的神性則越發閃耀。
  • 索尼婭
  • 杜妮亞(拉斯科尼科夫的妹妹)
  • 拉祖米欣(拉斯科尼科夫之友)
拉祖米欣也是一個極重要的角色。他作為拉斯科尼科夫的好友,正直,純潔,熱情,善良;時而反襯拉斯科尼科夫內心的狂熱和混亂,時而聯絡各式人物。拉祖米欣越穩,拉斯科尼科夫就越善變;他越正直,拉斯科尼科夫就越顯得罪惡。
拉祖米欣最後和拉斯科尼科夫的妹妹結婚了,這在小說的意義上是陀氏對事情結局的一個美好願望,故而安排了拉斯科尼科夫的覺醒和這樣相對完美的結局。
  • 馬美拉多夫(曾任九品文官)
陀氏借馬美拉多夫,這個酒館偶遇的曾任小文官,說出了一般人理解的罪與罰。貧窮是罪惡之源(因而拉斯科尼科夫被捕後人們都先認為他為了錢財殺人),懲罰即物質缺乏的生活的痛苦和法律。而實際上,內心的罰(神性的拷問)才最使人痛苦,拉斯科尼科夫面對他愛的母親和妹妹,自首時萬分痛苦,被流放後隔絕起自我,使我執格外放大,因而顯得冷漠而不關心(觸及他的「我」,之前的所有善就不能貫徹始終,因而顯得偽善)。
馬美拉多夫本人則是一般人理解的那種不幸生活的典範(甚至安排拉斯科尼科夫在第二章末不合常理地跟隨他去他家裡看過),馬美拉多夫之死,其女兒是索尼婭,則是為了小說人物安排緊湊(儘量少引入新的角色)。
  • 彼得·彼得羅維奇·盧仁(杜妮亞之未婚夫)
  • 斯維里加洛夫(地主,杜妮亞之舊僱主)
  • 普利赫利婭·亞歷山大羅夫娜(拉斯科尼科夫之母)
拉斯科尼科夫兩個親人。是否只要一個就足夠?亞歷山大羅夫娜因受打擊而在幻覺中鬱郁死去,妹妹則幸福地生存下去。兩人之前的所有出場,則都未分離——這,也許是作者的一個小把戲。
  • 波爾費利(預審官)
  • 阿廖娜·伊凡諾夫娜(放高利貸的老太婆)
  • 麗莎維塔(老太婆的妹妹)
麗莎維塔受盡欺凌,無意中闖回拉斯科尼科夫的殺人現場,驚嚇過度,既不反抗,也不叫喊——和她平日一樣,被更為驚慌的拉斯科尼科夫用斧子砍死。正是這個角色的確立,才最初動搖了拉斯科尼科夫的信念,懷疑自我。後來作者安排麗莎維塔與索尼婭原本認識,意在喚起拉斯科尼科夫內心的掙扎,這個安排本無其他意思。

寫作風格和其他[編輯]

米蘭·昆德拉在《被背叛的遺囑》中說,他反感陀思妥耶夫斯基並非因為他作品的美學價值,而是
一個一切都變成了情感的世界。換句話說,在這情感被拔高到了價值和真理的地位。
陀氏的創作特點是古典式的大段獨白,對話;而兼具意識流的完全展現心理意識的寫作風格,人物刻畫是小說的中心,情感是人物的原動力,從而成為整書的原動力。情節和景物安排被認為不重要(淡化),甚至不合理。一切圍繞人物,並圍繞情感的激烈變化而展開。這在他的其他作品中也有體現。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殘存亦末路 兵敗如山倒

羅姓與堂號

 楠木,又名楠樹、楨楠,是樟科楠屬和潤楠屬各樹種的統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