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姓與堂號

 冷姓      
拼音:lěng xìng
冷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377位。在2007年全國姓氏人口排名第255位。

冷姓溯源

  第一個淵源:源於姬姓,出自黄帝屬下樂官泠(伶)倫,屬於以技藝爲氏。
  相傳黄帝有一個樂官叫做泠倫,是我國古代音律的發明者。
  黄帝命令泠倫制定音律,他從大夏的西邊一直走到昆崙山北,才在山後發現了一種適宜於做律管的竹子,他采伐了一些筆直而且厚薄均勻的竹子,先做成一根根三寸九分長的管,將它吹出的聲音定爲黄鍾律。然後按比例制作了十二根長短不同的管,帶到昆崙山下,根據鳳凰的叫聲來進行矯正。
  據說,雄鳳能鳴叫出六種聲調,雌凰能叫出另外六種聲調,這十二種聲調正好與他制作的十二根管子吹出的聲韻相同。泠倫就將十二樂律的奇數音稱作“律”,偶數音稱作“呂”,合起來就叫做“律呂”。十二律呂正好是一個八度的音程。
  接着,泠倫又制作了是二口編鍾,使他們同宮、商、角、征、羽相配合。這些完成以後,便於仲春二月乙卯的那一天,當太陽出現在奎方位的時候,由泠倫指揮,演出一場盛大的樂舞,樂舞的名字叫《鹹池》。黄帝十分高興,任命他爲典樂,並賜他以名爲姓,稱泠氏。
  古代“泠”字又寫做“伶”,所以世世代代掌管宮廷樂舞的人又稱作“伶人”,後來成爲專職演藝者的通稱。
  在泠倫的後裔子孫中,原來世稱爲泠氏,後來簡筆爲“冷”,稱冷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第二個淵源:源於姬姓,出自西周時期衛國開國君主康叔的後代,屬於以封邑名爲氏。
  康叔,本名姬封,是周武王姬發的同母八弟,生於豐邑(今陝西長安豐水西岸),長於鎬京(今陝西西安豐水東岸)。開始被封於康(今河南禹州西北部,一說今陝西宗周京畿内),因此世稱康叔封,簡稱“康叔”。
  在周姬旦平定了武庚的叛亂之後,在黄河和淇水之間的商朝故墟朝歌建立了衛國(今河南淇縣朝歌),將原來商都周圍地區和殷民七族改封給康叔封,其目的是由康叔來監管商王朝的遺族遺民,因此他又稱衛康叔。在衛康叔赴任時,周公旦特作《康誥》、《酒誥》、《梓材》三篇著名的誥,告誡他要愛護人民。
  之後,周以周成王姬誦之命在鎬京爲康叔擧行了授土授民儀式,史稱“授土於周室”。衛康叔於周成王二年(公元前1062年),率八師兵(一師爲兩千五百兵)來到朝歌。衛康叔選殷墟定昌(今河南淇縣東街)興建王宮,修城垣,治國家。
  衛康叔治國有方,元前1066~前?年在位。他首先釋放了所有的奴隸,按周朝規制分給耕地,鼓勵“開辟私田”等。隨後在畜牧業、手工業、商業等方面積極發展,又將城北桑園擴大,擴建城東鍊鐵、制骨作坊,采取措施調動“百工”積極性。在婚姻方面,他按照“男女同姓其生不蕃”的道理限制同姓通婚。在喪葬方面,他廢除了商王朝使用活人殉葬、殺人祭祀的殘酷作法,改用草人、草馬、土車代之。
  由於“康叔治國有方,能和集其民,民大悦”,因此深受淇人敬仰,衛國很快出現“各業興旺”局面,迅速強大起來。以至於後來“成王帝用事,擧康叔爲司寇,賜衛寶祭器,以彰有德”。
  後來,衛康叔的後代有人被封於泠水一帶(今陝西臨潼東零河),其後裔子孫就以封邑名稱爲姓氏,稱泠氏,後簡筆爲冷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三個淵源:源於姬姓,出自西周時期王室大夫泠州鳩,屬於漢化改姓爲氏。
  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中記載:泠州氏,左傳周泠州鳩之後。
  泠州鳩,是西周時期王室的大夫,他的後裔子孫以先名字爲姓氏,稱泠州氏,後省文簡化爲單姓泠氏、州氏,其泠氏後有稱冷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第四個淵源:源於蒙古族,出自厄魯特蒙古四部之一的輝特部,屬於漢化改姓爲氏。
  蒙古族輝特氏,是厄魯特蒙古四部之一的輝特部族人的姓氏,以部爲氏,包括伊克明安氏,青海輝特部紮薩克圖汗部厄魯特一旗都以此爲氏,世居准噶爾地區(今新疆准噶爾盆地)。後有滿族引爲姓氏者,滿語爲Ikminga Hala。
  輝特部曾游牧於雅地區(今新疆塔城附近),明朝時期列入瓦喇部,是明朝最頭疼的一個驍悍的蒙古部落。在明景泰五年(公元1454年)瓦喇部首領綽羅斯·也先被部下阿剌知院等刺殺之後,瓦剌部落迅速分散,逐漸衰落。
  明末清初,瓦剌各部最後歸並爲准噶爾、杜爾伯特、和碩特、土爾扈特四大部,輝特部附牧於杜爾伯特部。其後逐漸向西北地區額爾齊斯河中游、鄂畢河以及哈薩克草原移動,西南向伊犁河流域推進,東南向青海遷徙。
  當時准噶爾部游牧於額爾齊斯河中上游至霍博克河、薩里山一帶,後以伊犁河流域爲中心。杜爾伯特部則游牧於額爾齊斯河沿岸。土爾扈特部原游牧於塔爾巴哈台及其以北,西徙後,輝特部居之。和碩特部游牧於額敏河兩岸至烏魯木齊地區。諸部分牧而居,互不相屬。另設一松散的議事機構丘爾幹(會盟),即定期的領主代表會議,作爲協調各部關係,加強封建統治,以及抵禦外侮的臨時組織。
  元十七世紀二十年代後,准噶爾部取代了和碩特部成爲實際上的蒙古盟主。明崇禎十三年(公元1640年)厄魯特蒙古和喀爾喀蒙古封建主會盟於塔爾巴哈台,制定了著名的《蒙古-衛拉特法典》,確定以喇嘛教爲共同信仰的宗教。厄魯特蒙古原采用回鶻式蒙古文字,元1648年後使用托忒文。
  明崇禎元年(公元1628年),土爾扈特首領和鄂爾勒克率其部,聯合和碩特、杜爾伯特的一部分徙牧額濟勒河(今俄羅斯伏爾加河)下游。十年前後,和碩特顧實汗等也率所部遷移到青海一帶。而當時准噶爾部、杜爾伯特部、輝特部以及一部分和碩特部、土爾扈特部屬眾仍留居天山南北,逐漸形成以准噶爾部爲核心、聯合厄魯特各部及其他一些蒙古突厥部落的強大政權。故清朝史籍往往把厄魯特也統稱爲准噶爾。
  准噶爾部地方政權與中原地區的王朝政府在政治、經濟上聯繫甚爲密切。元十七世紀七十年代噶爾丹稱汗之後,伊犁地區成爲准噶爾部的政治中心和各部會宗地,除統治天山南北外,其勢力曾遠及塔什幹、費爾幹納、撒馬爾罕等地。元十八世紀前半葉,策妄阿拉布坦和噶爾丹策零]統治時期,畜牧業、農業、手工業均有所發展。
  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噶爾丹·策零病故,准噶爾統治集團汗位之爭十分激烈。清乾隆二十~二十二年(公元1755~1757年),乾隆大帝乘機出兵平定了達瓦齊、阿睦爾撒納的割據勢力,統一了西北地區。清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土爾扈特渥巴錫率眾從伏爾加河萬里返歸國,滿清政府在厄魯特蒙古族聚居區先後實行盟旗制度,編置佐領,以劄薩克領之。在此之後,原准噶爾部之從部輝特部的後裔仍普遍生活在新疆、青海、甘肅、内蒙古一帶地區,分布廣泛。
  清朝中葉以後,輝特部族人多冠漢姓爲冷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五個淵源: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載滿洲八旗姓》記載:
  滿族博爾津氏,亦稱波羅軍氏,滿語爲Borjin Hala,漢義“波浪”,世居阿布海克勒倫(今内蒙古克魯倫河流域),所冠漢姓爲冷氏。
  該支冷氏的鼻爲博爾津·色冷,後金政權建立初期率部歸附佟·努爾哈赤,授二等輕車都尉,爲滿洲正白旗佐領,其後裔子孫在清朝中葉,有以先名字末音的諧音漢字爲姓氏者,稱冷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六個淵源: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
  今羌族苗族土家族彝族藏族回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冷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爲漢姓冷氏,世代相傳至今。詳實情況,待本書筆者進一步考證之後,再予以補充刊載。

得姓始詛

  泠(伶)倫、衛康叔(姬封)、泠州鳩、博爾津·色冷。

遷徙分布

  冷氏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和台灣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二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位第三百七十七位門閥,人口約三十六萬九千餘,占全國人口的0.023%左右。
  今山東省平度冷戈莊和冷東莊的冷氏家族,自從遷徙北上定居繁衍以來已經近六百年矣,滄桑已改,人心未變,在吾族老傳聞當中,總有冷氏的根在雲南之說,冷氏輩序從未亂說。這些傳說吸引着曆代熱心追宗認的先輩克服重重困難去探索和尋覓,如第十九世冷一敬,其同輩冷光烽暨二十世冷秉和,他們爲此付出了心血,而終究穫得最滿意的結果。
 
  雲南冷氏
  古雲南縣,漢武帝應改正爲倉州郡,縣氏懷舊,稱小雲南,即今天的雲南省祥雲縣爲冷氏聖地。祥雲縣位於雲嶺山和點蒼山兩山脈東麓,大理三年海東南附近,兩山脈南北向,均爲高峰,冰凌雲霧終年繚繞,時星彩雲,詩人就山嶺現境題詩:彩雲見冰崕,縣在其南。於是雲南得名。在史籍《中國帝王六傳·漢武帝劉澈》中記載: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漢大軍臨逼湞境(今雲南昆明),湞王歸附,漢武帝在湞改設益鄭州郡,並賜給“湞王之印”,漢武帝在西南夷改設了七個郡,雲南一帶爲嶲地,當時的昆明約在今雲南洱海以南保山至楚雄一帶,由此推論漢武帝把嶲和昆明改設倉州郡是可信的。
 
  黄陂冷氏
  祥雲冷氏遷徙湖北黄陂縣。北宋初年,小雲南冷氏族群由其北疆金沙江流域,經長江上游,沿江東下徙之湖北省黄陂縣野雀口村和江西南昌地區定居。當年的野雀口村,即今之黄陂縣環城鎮沙畈鄉冷村。黄陂冷氏在野雀口村立宗傳世,創業經營一百餘年,繁族興業雙豐收,人才輩出,官宦士紳日眾,始有湖北江西文武世家之隆譽。野雀口村首建於冷氏祠,並聘任湖北的膠州進士冷宏玉爲祠堂撰書。
 
  益都冷氏
  南宋初年,湖北黄陂的冷氏,再沿長江、運河、黄河三大流域,遷徙至青州益都棗行村,這次遷徙群中有部分冷氏後裔沿途留居於安徽、浙江、江蘇、河南、河北等諸省就是山東的其它各地。青州益都冷氏經歷宋、元兩朝,至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時已近二百四十餘年。末代元顺帝於公元1333年即位,到公元1368年擕眷北逃,在位三十五年。期間,益都棗行村冷氏族群中,有三兄弟:冷忠、冷恕、冷超岩。其三兄弟冷超岩善於繪畫,元顺帝曾約爲其繪容,承旨:賜繹衣,擢祕書監,賜號“一手先生”並賜膠州東關皇埠陵地若幹傾,三兄弟隨從益都棗行村遷徙膠州皇埠嶺定居。推其時也,至今已六百餘年!
 
  膠州冷氏
  三兄弟分遷之擧。元末明初,山東地區是戰亂的重點災區,直至洪武年間,戰亂慘象仍很嚴重,山東地廣人稀,到處留存。其時皇埠嶺冷氏三兄弟也嫌其地少,不足養家糊口,其長兄、二兄隨分遷。長兄冷忠遷徙平度冷戈莊,二兄冷恕遷徙高密紫嵐莊。
 
  平度冷氏
  始冷忠繁族興業史,據族老傳聞,冷忠始遷於仁兆村後八家嵐南沙頂子東北冷家嶺之地爲定居點,後建村於冷戈莊、冷東莊。先是膠州伊妻,其父因不能拾女同行,則淺飲而别至冷戈莊後與院西村女子結爲秦晉之好。冷忠及其後裔建村於冷戈莊和冷東莊兩個自然村達上萬口冷氏人家,六百多年來,冷氏子孫以勤勞爲本,人材輩出,繁族興業雙豐收,爲便於紀念先祖,冷氏子孫建組祠,修《冷氏族譜》,慎終追遠不忘本,爲便於理清支系,分爲三甲、六甲、九甲。其中冷戈莊村爲三甲和六甲,冷東莊村爲九甲。近年來,按輩序已經有二十九代後裔,東西兩村已有上萬口冷氏人家,相鄰十幾個村莊都有冷氏後裔。本地區冷氏後裔在全國是最多最集中的地方之一。
 
  冷戈莊和冷東莊冷氏後裔的遷徙情況
  據《冷氏族譜》記載,冷氏後裔遷徙於外地外村的共計有一百五十餘處,於此摘記少部分:
  冷富三甲南支二分支,起始九世冷鑑,他的十三世孫彥遷徙海陽乳山寨,其子冷震遷徙海陽井子,冷彥爲海陽冷氏之,其後裔分徙於海陽各地,乳山寨、河東井子、蒲蘭河村、河北冷家村、草島嘴村等很多地方有冷氏後裔。
  冷貴六甲次支,原居住戴家莊,起自第九世冷連,至第十四世冷萃和遷徙招遠冷家莊,傳至第二十一世冷元瑞,有五子,其三子爲名人冷鼎亨。
  冷寬九甲北支,第十四世冷輔德遷徙蓬萊長島縣北長山後店子村,清同治四年農曆11月其後輩冷益煜曾擕譜回冷戈莊、冷東莊認祖。
  其它冷氏
  萊陽西夏格莊、劄子、黄埠、闖台鋪、陝西、山西、山前、固山等很多村鎮,外地有外地東北、新疆、北京、天津、廣州、上海等國各地很多很多,也湧現了很多很多有才能的後輩。冷氏正在全國各地開花結果生根發芽,發颺光大,家族旺盛,如日東升。
冷戈莊冷氏族群的輩序,始是冷忠,從第二世到第十七世,多數支系沒有名誌記載,這是很遺憾的事情,原因何在?十九世冷一敬在《始修族譜序》中記自居此以來,非無書鄉,乃多不留心於此,至今莫尋其源流,於是遍尋族老,蒐索遺蹟,族老稱:青州益都棗行村是故里!今膠州東關皇埠嶺與高密紫嵐莊是同族同來者!至今輩序猶井然。
  今江西省的武寧市、九江市,湖南省的道縣、益陽市、邵陽市新寧縣、瀏陽市、嶽陽市,遼寧省的大連市、阜新市、丹東市、岫岩縣、膠南縣、本溪市、鞍山市、沈陽市、旅顺市、莊河市、海城市、蓋州市,山東省的東明市、膠州市、煙台市招遠縣、濰坊市高密市、青島市、龍口市、海陽縣、榮成市、蓬萊市、長清縣、嘉祥縣、長島縣、平度縣、蒼山縣、臨沂市,江西省的上高縣、宜豐縣、奉新縣、修水縣、高安縣、蒼山縣、武寧縣,河南省的新鄉市、光山縣、周口市,重慶市的墊江縣、江津縣,貴州省黔西南、貞豐縣,廣東省吉林省的吉林市、長春市、通化市河北省的滄州市,湖北省武漢市、安縣、襄樊市穀城縣、孝感市,江蘇省的鎮江市、丹陽市、颺州市、鹽城市阜寧縣、丹徒市、蘇州市、儀征市、宿遷市、淮安市,四川省的雙流市、達縣、瀘州市、資州市,眉山市、安嶽縣、樂至縣、遂寧市、成都市、華陽市,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桂林市,黑龍江省的齊齊哈爾市,安徽省的阜陽市、太和縣、安慶市,貴州省的鳳岡縣,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庫車市等地,均有冷氏族人分布。

各支始祖

  冷志高:原系江西南昌府南昌縣泰平鄉二十八都大灣生長生終末詳,葬寓寧洲奉鄉十九都烏石坪。妣:唐氏,夫婦同山合塚,生一子:冷俊。是爲寧洲冷氏始。
  冷達成:字複美,號茂遠,明洪武二年自江西高安縣梅溪遷居益陽千家洲白泥湖。是爲益陽冷氏始遷。
  資料有待補充。

郡望堂號

郡望

  京兆:亦稱京兆郡、京兆尹,實際是上不是一個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區稱謂,“尹”爲其太守。西漢太初元年(丁丑,元前104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爲三輔之一,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三國曹魏文帝黄初元年(庚子,元220年)改京兆尹爲京兆郡,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至華縣一帶。曹魏黄初二年(辛醜,元221年)封皇子禮爲秦,以京兆郡爲秦國,曹魏黄初三年又改名爲京兆國。魏明帝青龍三年(乙卯,元235年)封皇子洵爲秦王,改京兆國爲秦國。齊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元244年)改爲京兆郡,今西安,下屬五縣,除周至、戶縣外,均在轄區内。西晉時仍置京兆郡於長安,轄區較三國魏時縮小。十六國至南北朝時期前趙、前秦和後秦、西魏、北周相繼建都長安(後秦稱常安),均在此設置京兆郡(或尹)。隋、唐兩朝均都長安,另建新城。隋朝時期稱大興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醜,元653年)改名長安城,在長安城周圍的京畿地區,以雍州爲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稱京兆者,均指京師及其附近地區。隋、唐兩朝均設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爲郡級建制以統長安、大興(唐改爲萬年)等二十餘縣。唐朝以後,長安城不複爲都,發展受到一定影響,但仍不失爲一個重要的地方性都會。金、元兩朝在陝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與建都之地無關,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華陰以西一帶地區。北洋政府改顺天府爲京兆地方,府尹爲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國政府成立時廢黜“京兆”之稱。
  新蔡郡:原爲周朝呂國的地域,即今河南省新蔡一帶。春秋時期蔡平侯從上蔡遷都到下蔡,故名,也稱爲新蔡。漢朝設置新蔡縣。晉朝時期晉惠帝從汝陰郡分出置新蔡郡,即治新蔡(今河南新蔡),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新蔡縣一帶。南北朝時期北齊改爲廣寧郡。隋朝時期又改名爲蔡州。
  臨安府:亦稱臨安郡、臨安縣。在中國歷史歷史上臨安府有兩處:①古縣名,隸屬秦朝餘杭縣地境。晉武帝時改爲臨安,其時轄地在今浙江省杭州市一帶地區。南宋朝建炎三年(己酉,元1129年)升浙江杭州爲臨安府。②元朝時期將原治於通海(今雲南通海)的南路,改名爲忽必烈諭言所用的“臨安”二字作路名,管轄通海以南至邊徼的大片政區,路治同樣在通海。直到明朝初期才徙治於建水(今雲南建水)。

堂號

  臨安堂:以望立堂。
  新蔡堂:以望立堂。
  京兆堂:以望立堂。
  化民堂:宋朝的時候冷世光和冷世修都是進士,都任縣令。世光彈劾大臣,無所顧忌。被升爲殿中禦使,人稱“冷面禦使”。世修注重教化。有兄弟互相起訴,使修教育他們說:“骨肉相爭不是好事,如果我把你們其中一個法辦了,就會永遠不得團圓的。”兄弟感激的回家了。在他的感化下,百姓和好相處,互相謙讓,安居樂業。世修被升遷爲和州通判。
  忠義堂:資料有待補充。

冷姓家譜文獻

  江蘇丹徒京口冷氏重修宗譜四卷,(清)冷春祺等主修,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遷爲[明]冷安一。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江蘇丹陽冷氏族譜二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冷大隆主修,清嘉慶十一年(公元1806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爲[五代]冷臻。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江蘇丹陽冷氏族譜二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冷能孝等主修,清道光八年(公元1827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爲[五代]冷臻。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湖南冷氏續修家乘,(清)冷必升主修,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四川資州冷氏族譜四卷,(清)冷元瑞等纂,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冊。現被收藏在重慶市圖書館。
  冷氏宗譜,(清)冷能孝修,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湖南益陽冷氏五修族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手抄本。注:始遷爲[明]冷達成。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江蘇雲陽冷氏宗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湖南南縣冷氏福房克惠支光裕位下逢派系不分卷,(民國)冷枚生纂修,民國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手抄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湖南益陽冷氏五修族譜,(民國)冷菊生纂修,民國年間手抄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冷氏家譜書,(現代)冷氏族人合編,2000年計算機排印本。現被收藏在山東省長山縣北長山鄉店子村。
  江蘇《延齡冷氏宗譜》四卷。(清)冷彭年(字介仁,始祖冷安一第十六世孫)首創並主修。光緒十年木刻印本。母本藏於江蘇泰興毘蘆寺冷氏家族内。

冷姓字輩排行

  遼寧丹東冷氏字輩:“紹述傳基厚憲(顯)承(呈)燕翼(益)鈞(均)睦堂崇篤叔兆載尚徵倫”。
  遼寧旅顺冷氏字輩:“學科寶延萬世長”。
  遼寧海城冷氏字輩:“克振仁義禮智信”。
  遼寧大連冷氏字輩:“春樹學有志”。
  山東蒼山、臨沂冷氏字輩:“保玉相承嚴家傳何奈出遼月有圓志付從此連遠爾十起義目後人然”。
  山東平度冷氏字輩:“雲南湖北盡同傳複至青齊意萬年敦叙三支聯遠邇賢和雍睦久無間”。
  山東招遠冷氏字輩:“玉元發春樹(世)學有治安永萬喜振吉暢”。
  山東蓬萊冷氏字輩:“天易顺紹述傳基厚”。
  四川地區冷氏字輩:
    梧桐寺長房支派:“鳴仕春登王陽天映洪國華蔚起載錫其光克讚武立達芳馨慶際良明升平昭”;
    梧桐寺二房支派:“鳴仕春登乾之修化成君仁守義大儒高超克全德性積久銘際慶遇榮顯英俊昭”;
    梧桐寺三房支派:“鳴仕春登元世懷朝正大華蔚起載錫其光克讚武立達芳馨慶際良明升平昭”;
    安嶽、樂至、遂寧支派:“國興啟宏綱臣忠頂禎祥君政維嘉兆世代永榮昌”;
    良翼支派:“萬年春忠孝傳家政禎祥君全維嘉兆世代永榮昌”;
    石羊支派:“慶庚自光天開文運宗紹吉祥世有仁德淑衍澤長其承傳繼克明大常鹹新斯宇福壽榮昌”;
    成都、華陽支派:“鳴仕世登賢山萬映洪國春蔚起載錫其光克讚武立達芳馨慶際良明升平昭”;
    北鬥鎮支派:“正金春應世於登洪學成善行天汝文章光克紹堯舜範列彝納慶著邦家儀代昭”;
    興隆支派:“士兩崎曰紹興召登年春國正之時顺俊秀世代光思念重逢啟文開勝吉昌榮華再通泰學道廣安邦”;
    天寶支派:“啟光朝仕玉,正大占文明,世代登顯耀,福壽用康寧”;
    合族共議續派:“佑烈乾坤上萬書發蕙強和睦續富貴能高育賢才功勳頌佳錦英雄尉孝彰勤儉值金銀帆船馳三江喜樂旭平寬謙哲廉輝煌秉節凱建偉勇言恒義龐秦晉守信卓升賓皆玉堂思厚柱武豪先利雪芳香松柏青鮮茂曉煥族全旺”。
    達縣冷氏字輩:“始智春長美朝宗冷隸芳時天希世德國志景文祥”。
    德陽冷氏字輩:“紅光時濟遠文永”。
    遂寧冷氏字輩:“愛方依學見文維四可同擧開登勝茂朝廷紹熙隆”。
  湖北武漢冷氏字輩:“宗庭開大道元善裕承先”。
  湖北黄陂冷氏字輩:“雲南湖北盡同川溪永謀久務遷屯緒三支連原二福祉青齊億萬年”。
  湖北穀城冷氏一支字輩:“德永尚修太承選楚善公”。
  湖北穀城冷氏一支字輩:“大啟元貞廣積善祥克守先志永遠榮昌”。
  湖南瀏陽冷氏字輩:“家興正大光清小”。
  湖南冷氏一支字輩:“金思孟仲聖進仕必昌隆班位先榮顯朝宗合向東德立賢相佑名高道自崇紹修千載上發達啓家風”。
  安徽太和冷氏字輩:“寶清真友永從志懷榮本尚一繼正朝邦家聲炳挺世德啟宏昌文明開運景良善紹先賢純修端士品”。
  安徽阜陽冷氏字輩:“廣培進東……”
  重慶墊江冷氏字輩:“英兆登年春國正天心顺官清明自安”。
  重慶大足冷氏支派:“學天仕國遠經濟其德長耀光宗大傳家世澤芳”。
  吉林長春冷氏字輩:“煥顯興榮俊福德兆佩祥廣昭英永延洪慶有元光”。
  貴州鳳岡冷氏字輩:“登從碧新金朝勝文開鳳在廷明良喜啟仕萬國慶平成春雲昭極泰青河發光全”。
  江蘇鹽城冷氏字輩:“松日正長……”
  江西九江冷氏字輩:“明宋府德十清分文叢家興衡念典宋登文昌世廷思正春天大明崇禎碧光風立忠繼清朝福堂子新德萬年”。
  天津武清冷氏字輩:“安有寶(茂)聚如學”。
  河北青竹冷氏字輩:“東單繼養明殿朝寶(自茂)玉(吾)相(元素)繼(承建)延家(甲)傳何乃出遼月有圓志付從此連遠爾十其義目後人然慎瞻”。注:該字輩循環使用。
  雲南景東冷氏字輩:“祖宗生德大君子世其昌”。
    雲南永勝冷氏字輩:“開應國正天興顺憲世座朝堂,繼弘家旺桂顯澤仁子晉安康”。
  冷氏一支字輩:“佰金永天萬全本立守”。
  冷氏一支字輩:“安有寶聚如學”。
  冷氏一支字輩:“忠庭開大道元善裕承先秉”。
  資料有待補充。

冷姓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望出新蔡;源自伶人:全聯典指融姓源流和郡望。
  宗開泠水;秀毓長安:上聯典指融姓源流和郡望。下聯“長安”指冷氏的望族居京兆(今陝西西安)。
  五言通用聯:
  兄弟雙進士;明清兩畫家:上聯典指宋朝時期的冷世光、冷世修兄弟二人,俱擧紹興時士。下聯典指冷氏在明、清兩朝中著名的兩位畫家冷謙、冷枚。冷謙,明洪武初年武陵人,一作嘉興。學啟敬,一作起敬。號龍陽子。在元至元中期壽己百歲,世傳其畫門入瓶隱壁仙游。冷枚,字吉臣,膠州人。清朝時期的畫家。善畫人物,尤精仕女。清康熙年間,供奉内廷,辛卯,畫萬壽盛典圖。說者謂其畫法工中帶寫,生動有致,筆墨潔淨,賦色韶秀,頗得師傳。
  玉律傳佳節;青陽應此辰:此聯爲唐朝時期的詩人、大曆進士冷朝陽《立春》詩句聯。
  七言通用聯:
  光祿卿智多於發;侍御史面冷如冰:上聯典指北宋朝時期的冷廷叟,官光祿卿,多智謀。好酒能詩,與詩人、書法家黄庭堅爲友。下聯典指南宋朝時期的常熟人冷世光,字賓王,宋紹興年間進士,曆官寧國、龍游知縣,監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彈劾無所避諱,人稱“冷面御史”。著有《奏議彈章》、《東堂類稿》等。
  八言以上通用聯:
  賑濟通行,陽春有腳;彈劾不避,冷面無私:上聯典指宋朝時期的名人冷玉事典。下聯典指明朝洪武年間的御史冷曦,字景暘,新易人。剛正不阿,劾都御史劉觀並各道壞法御史,百司震恐。人稱之爲“冷鐵面”。

冷姓名人

冷姓歷史名人

  冷至:(生卒年待考),著名周朝秦國大夫。
  冷向:(生卒年待考),著名周朝秦國大臣。
  冷耳:(公元前?~前190年),江蘇人。著名西漢下相嚴侯。
  冷顺:(公元前?~前154年),亦稱冷耳子。著名西漢下相嚴侯,坐謀反,誅。
  冷安:(生卒年待考),冷耳的玄孫,漢元康四年(公元前62年)詔複家。
  冷廣:(公元前?~前20年),山東人。著名西漢駟望忠侯。
  冷何齊:(生卒年待考),冷廣之子。著名西漢駟望忠侯。
  冷褒:(生卒年待考),著名西漢郎中令。
  冷豐:(生卒年待考),河南人。著名西漢山東淄川太守。
  冷宏:(生卒年待考),著名東漢尚書侍郎。
  冷徵:(公元?~184年),著名東漢護羌校尉,被殺。
  冷壽光:(生卒年待考),著名東漢房中術術士。
  冷苞:(生卒年待考),著名三國武將,被殺。
  冷道:(生卒年待考),字安義。著名東晉十六國時期前趙政權南徐州刺史。
  冷元琇:(生卒年待考),著名唐朝畫家。
  冷朝光:(生卒年待考),浙江人。著名唐朝詩人。
  冷朝陽:(生卒年待考),江蘇人。著名唐朝詩人,登大曆進士第,爲薛嵩從事。
  冷臻:(生卒年待考),五代時期人,字元福,號雪崖,江蘇丹陽冷姓始祖。著名唐朝大曆才子(經殿試被欽點爲探花郎)冷朝陽的五世孫。
  冷青:(生卒年待考),河南人。著名宋朝狂民,冒充皇子,誅死。
  冷洙:(生卒年待考),江西人。著名宋朝大臣。宋宣和甲辰(公元1124年)進士,授潭州司戶,遷武安軍節度掌書記。
  冷方會:(公元992~1046年),江西人。著名北宋方會禪師,佛教禪宗楊歧派創始人。
  冷世光:(公元1122~1201年),江蘇人。著名宋朝監察御史、殿中侍御史。
  冷世修:(公元1125~1197年)。冷世光之弟;江蘇人。著名宋朝知縣。
  冷廷叟:(生卒年待考),著名北宋大臣。官至光祿卿,多智謀。好酒能詩,與當時著名的詩人、書法家黄庭堅爲友。
  冷應徵:(生卒年待考),江西人。著名宋朝廣州知府。
  冷雞樸:(生卒年待考),羌族。著名宋朝羌族酋長,起義造反被殺。
  冷起岩:(生卒年待考),著名元朝畫家。
  冷齊賢:(生卒年待考),著名元朝江西富戶,曾賑濟饑民。饑民稱譽爲“冷春山”。
  冷世光:(生卒年待考),字賓王;江蘇常熟人。著名南宋大臣。
  宋紹興年間進士,曾經擔任過寧國、龍游等縣知縣。山東一世是一百二十三代冷氏,修有譜書。
  南宋著名的教育家朱熹很賞識冷世光,經常委他以重任。後來做過監察御史、中侍御史。
  冷世光爲官清廉正,爲了正義,不惜得罪高官重權,當時的人稱之爲“冷面御史”。
  著有《奏議彈章》、《東堂類稿》等書。
  冷曦:(生卒年待考),字景煬;新易人。著名明朝大臣。明朝洪武年間御史。剛直不阿,彈劾了一些有權勢的高官,震動了當時的朝廷上下。人稱“冷鐵面”。
  冷謙:(生卒年待考),字啟敬,或曰起敬,道號龍陽子;錢塘武林人(今浙江杭州,一說浙江嘉興,一說湖南常德)。著名明朝醫學家。
  嚐官至太常協律郎、效廟樂章等職。於養生術頗有研究,提出六字延年訣,即“噓、泗、呵、吹、呼、嘻”,於調攝、養生、四季起居、自我按摩等方面,均有獨到見解,所著《修齡要旨》,後輯入《頤身集》。
  冷謙爲明初道士,行藏不詳,現存記載僅見其從事音樂、繪畫之事。《明史·樂志》載,吳元年(公元1364年),明太“置太常司,其屬有協律郎等官。元末有冷謙者,知音,善鼓瑟,以黄冠隱吳山(今浙江杭州)。召爲協律郎,令協樂章聲譜,俾樂生習之……乃考正四廟雅樂,命謙較定音律及編鍾、編罄等器,遂定樂舞之制”。是明朝郊廟樂章的奠基者。曾著《太古遺音》琴譜一卷,宋濂爲之作序,書已佚;又著《琴聲十六法》,今存。是明初很有影響的音樂家。
  許多中國繪畫史籍又記其爲元、明大畫家,且加以仙化。
  其中以明末清初人薑紹書所撰之《無聲詩史》記載最詳,其卷一謂:“仙人冷謙,字起敬,武陵人,道號龍陽子。洪武初以善音律仕爲太常協律郎,蓋百餘齡矣……元中統(公元1260~1263年)初,與邢台劉秉忠從沙門海雲游,書無不讀,尤邃於《易》及邵氏《(皇極)經世》,天文、地理、律曆、眾技皆能通之。至元間,秉忠入拜太保,參中書事,君乃棄釋業儒,游於霅川(今浙江吳興縣南),與趙子昂(孟瞓)游四明衛王府,睹唐李將軍畫,忽發胸臆效之,不月餘,山水、人物,悉臻其妙……由此以丹青名於時。隸淮陽,遇異人,授中黄大丹,出示平叔(張伯端)《悟真》之旨,悟之如己作。
  至明百數十歲,綠鬢童顏,如方壯時。所畫《蓬萊仙弈圖》,尤爲神物,圖後有張三豐題識,二仙之蹟,可稱聯璧。先生於永樂中有畫鶴之誣,隱壁仙去。”清人徐沁《明畫錄·冷謙傳》中稱:“世傳其化鶴入瓶,事甚詭異。”可見在明清時,人們對冷謙之繪事已有許多神異傳說。所傳張三豐對冷謙《蓬萊仙弈圖》之題識,收入《道藏輯要》的清道士李西月重編之《張三豐真人全集》中有抄錄,從中可以看出,時人對此題識已提出質疑。
  明清間傳冷謙神異事甚多。《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引《巳瘧編》記載:冷謙曾“遇異人傳異術。有友人貧,不能自存,求濟於謙。謙曰:‘吾指汝一所往焉,慎勿多取。’乃於壁間畫一門,一鶴守之。令其人敲門,門忽自開,入其室,金寶充牣,蓋朝廷内帑也。其人恣取以出”。後被查出,官差逮冷謙,謙隱身入瓶中。逮者“以瓶至禦前,上問之,輒於瓶中應如響。上曰:‘汝出,朕不殺汝。’謙對:‘臣有罪不敢出。’上怒,擊其瓶碎之,片片皆應,終不知所在。”雲雲。洪武初年的時候,因爲擅長於音律而被任命爲太常協律郎。元朝末年的時候他以近百歲,在看過李將軍作畫後很感興趣,於是學畫。永樂年間出去遠游,後來就再也沒有回來過。
 
  冷向春:(生卒年待考),四川人。著名明朝禦使。
  冷宗元:(生卒年待考),四川人。著名明朝知府。
  冷孟章:(生卒年待考),四川人。著名明朝知州。
  冷節堅:(生卒年待考),四川人。著名明朝知州。
  冷珂:(生卒年待考),湖北人。著名明朝布政使。
  冷麟:(生卒年待考),山東人。著名明朝寧波知縣。
  冷起元:(生卒年待考),山東人。著名明朝安徽來安縣知縣。
  冷陽春:(生卒年待考),貴州人。著名明朝雲南晉寧知州,抵抗起義軍死之。
  冷孟銋:(公元?~1658年),著名南明兵部左侍郎、安顺巡撫,抗清兵敗而死。
  冷允登:(生卒年待考),著名明末清初總兵、都督。
  冷士嵋:(公元1628~1710年),字又湄,號秋江;江蘇人。著名清朝隱士。明末清初諸生。兄曦明末殉難,遂絕意仕進。以圖書詩史自娛,終身不入城市。
  冷枚:(生卒年待考),字吉臣,號金門畫史;山東膠州人。著名清朝畫家。
  内廷供奉。焦秉真的弟子。畫人物仕女《膠州志》卷三十載:“工丹青,妙設色,畫人物尤爲一時冠”。
  亦能畫樓台殿宇界畫和山水。所畫人物工麗妍雅,筆墨潔淨,色彩韶秀,其畫法兼工帶寫,點綴屋宇器皿,筆極精細,亦生動有致。
  曾畫有《東閣觀梅圖》、《桐陰刺繡圖》、《羅漢冊》,有吳帶當風、曹衣出水之妙。《避暑山莊圖》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冷計春:(生卒年待考),著名清朝浙江水師提督。
  冷枚:(生卒年待考),山東人。著名清朝畫家。
  冷銓:(生卒年待考),冷枚之子;山東人。著名清朝畫家。
  冷鑒:(生卒年待考),冷枚之子;山東人。著名清朝畫家。
  冷文煒:(生卒年待考),山東人。著名清朝知縣、青海西寧知府,書法家。
  冷景嵋:(生卒年待考),四川人。著名清朝福建龍岩知縣。
  冷宗暹:(生卒年待考),湖北人。著名清朝知縣。
  冷崇:(生卒年待考),湖北人。著名清朝知縣。
  冷蔚:(生卒年待考),著名清朝知縣。
  冷縉和:(生卒年待考),著名清朝知縣。
  冷春春:(生卒年待考),著名清朝知縣。
  冷晏照:(生卒年待考),著名清朝知縣。
  冷岐暉:(生卒年待考),上海人。著名清朝雍正年間台灣知縣。
  冷震金:(生卒年待考),江蘇人。清朝乾隆年間台灣諸羅(嘉義)知縣。
  冷宗星:(生卒年待考),湖廣人。清朝四川德陽知縣。
  冷宗鼐:(生卒年待考),藏族。著名清朝西藏封建領主。
  冷煜瀛:(生卒年待考),著名清朝江西都昌訓導,洪秀全破縣,死之。
  冷純溪:(生卒年待考),著名清朝光緒末年鎮江商人,“西亭脆餅”創始人。
  冷玉娟:(公元1662~?年待考),女。著名清朝詩人。
  冷泮林:(公元1717~1783年),字若萬,號嵎穀;山東人。清乾隆四十三年任江西龍南知縣,晚年擢升知府。
  冷天祿:(公元?~1798年待考),四川東鄉人(今四川宜漢)。著名清朝農民起義首領。
  清嘉慶元年(公元1796年)率眾起義。四川的起義軍兵分兩路,川北一路由冉文儔、羅其清領導,川東一路由冷天祿、王三槐、徐天德領導。
  清嘉慶二年(公元1797年)農曆11月,前一路進軍巴州、儀隴、營山,後一路進攻大竹、長壽。奉令前去鎮壓的陝甘總督宜綿束手無策。清嘉慶帝派遣湖廣總督勒保統管四川軍務,宜綿移督陝、甘。
  勒保到四川後對鎮壓起義軍做了分工部署。他對四川起義軍采取兩種策略。一是利用起義軍將領中部分人對因廉潔而有“劉青天”之稱的南充知縣劉清的崇拜心理,讓劉清說降起義軍將領,二是利用劉清、羅思擧組織鄉兵彌補八旗兵、綠營兵戰鬥力弱的不足。八月,勒保兵圍雲陽安樂坪,不能破,便利用王三槐對劉清的崇拜和麻痹心理,誘執王三槐。審問他爲什麼起義,王三槐說是“官逼民反”。第二年王三槐凌遲處死,其部由冷天祿、徐天德率領。
  羅思擧是四川東鄉鄉勇,膽大而詭計多端,組織“羅家軍”,常奇襲起義軍。清嘉慶二年(公元1797年)率鄉勇於雲陽殲陳家山部起義軍四千。
  清嘉慶三年(公元1798年)冷天祿據安樂坪,羅思擧環攻三個月不下,羅思擧率鄉勇梯登絕壁,縋引亡命之徒焚燒義軍營寨,使冷天祿部遭受重大損失,川東起義軍一蹶不振,後在嶽池與清軍的激戰中中箭犧牲。
  冷天祿:(公元?~1799年),四川人。著名四川白蓮教首領,中箭身亡。
  冷鼎亨:(公元?~1872年),山東人。著名清朝知縣、南昌府同知。

冷姓近現代名人

  冷遹:(1882~1959),字禦秋;江蘇人。著名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民主革命先驅。
  國民黨江蘇水陸警備司令,曾任第一軍第三師師長,大總統孫中山授予中將軍銜。曆任江蘇臨時參議院長,江蘇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副省長,江蘇政協副主席,民建江蘇主任等,在南京逝世。
  無論是解放前任江蘇省臨時參議會議長時,還是解放後任華東水利部部長、江蘇省副省長時,冷遹都在他書房的顯著位置掛着這樣一幀照片,這就是冷遹等人l945年訪問延安時,毛澤東、周恩來在延安機場歡迎儀式上與他的合影。
1  944年9月,冷遹在國民參政會三屆三次會議上,支持林伯渠代表中共提出的建立民主聯合政府的主張,同次會議決定,由冷、王雲五等十人組團赴延安視察訪問,後因種種原因未能成行。1945年6月2日,冷遹與褚輔成、黄炎培等七人致電延安毛澤東和周思來,認爲國共兩黨“唯有從速完成團結,伸抗戰勝利早臨,即建國新基,實奠於此”,表示“一致希望繼續商談”。6月18日毛周複電:倘當局“放棄一黨專政,召開黨派會議,商組聯合政府,並立即實行最迫切的民主改革”,則對“諸惠臨,不勝歡迎之至”。7月1日,除王雲五因病未到外,冷遹等六人飛抵延安。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中共中央領導人前往機場迎接並合影留念。至7月5日離去,在延安五天,毛澤東、周恩來與他們有三次正式商談,商定兩點:一,國民大會停止召開;二,從速召開政治協商會議。毛澤東送每人談話紀錄一份。7月14日,當國民黨准備單方面召開“國民大會”時,冷遹、黄炎培、江恒源三人發表“關於不參加國民大會問題討論的書面聲明”,以支持中共建立聯合政府的主張,堅守延安商談的諾言。
  從延安回來後,冷遹經常稱讚延安的社會是個理想的社會,他說:“延安人民都勤勞樸實、體格健壯。那里人人平等,沒有尊卑貴賤之分,務員的衣食住及日用品都由家配給,待遇沒有很大差别。那里個個勞動,人人安居樂業”。那時,他家住在重慶,有一天,正好有一乘滑竿(竹轎子)從門口經過,他指着抬滑稈的人對家人說:“要認識他們和你們一樣,都是勞動者,隻不過一個是用體力,一個是用腦力而巳。要懂得人與人之間隻有分工的不同,而沒有貴賤之分。在延安就是這樣”。他常告誡家人:“知識是從實踐中來,從工農中來,所以共產黨提出向工農學習的主張是對的。你們不要輕視工人、農民”。
  在延安時,毛澤東送他們每人一條大生產運動中生產的毛毯,他十分珍惜,他說:“别看它粗一點,自己動手,豐衣足食,那里才是真正辦事業的。”羨慕之情,溢於言表。後來他把這塊心愛的毛毯送給了外甥王大慶,鼓勵他向共產黨靠攏。
  1959年,七十八歲高齡的冷遹住進南京鼓樓醫院。一天,他要侄孫冷泰俊(醫生)陪同去看望他的莫逆之交江月青,當時正處於三年困難時期之初,有些情況江月青還不太理解,耽心國家的命運和前途,而冷遹滿懷信心,他患重病在身,還是要與這幾十年的患難知巳一吐爲快。
  他們談了很多,其中特别提到在延安時,也曾談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的幾次失誤,並問過毛澤東今後還會不會再發生?萬一再發生了又怎麼辦?毛澤東回答說他不能保證以後就再也不會犯錯誤了,因爲錯誤總是難免的。但是共產黨人一不謀私利、二有批評和自我批評的武器,犯了錯誤,人民反對,我們就改正。所以,他希望江月青不要氣餒,要堅信黨的領導,跟共產黨走……訪問延安十四年後,在國家困難時期,在他臨終之前又重提延安,仍對延安滿懷深情。延安的燈塔照亮了他的後半生。
  冷寅東:(1894~1982),又名冷廷桂、冷熏南”;四川大邑人。
  冷寅東六歲喪父,十四歲即入成都陸軍小學,後升入保定軍官學校。曾任國民革命軍川軍第十二師師長、宜賓專員等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任成都市第一任市長、四川省人民政府委員和四川省政協常務委員和全國政協委員。
  1982年10月11日去世,終年八十八歲。
  冷融:(公元1895~1943年),字傑生,冷寅東之弟;四川大邑人。著名民國時期政府要員。
  畢業於日本明治大學政治經濟科。
  民國十三年(公元1924年)加入中國國民黨,民國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起擔任民國政府蒙藏委員會委員、常務委員達十餘年之久。
  民國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冷融出任西康省政府委員兼民政廳廳長。
  民國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冷出融在從重慶國民黨中央訓練團結業返回西康的途中被暗殺身亡,終年四十九歲。
  冷欣:(1900~1987),字容庵,尊稱容;江蘇興化人。著名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
  1933年,冷欣調任第八十九師副師長,協助師長湯恩伯指揮在湖北黄陂一帶圍剿紅軍。
  1934年2月,湯恩伯部參加對中央蘇區的“第五次圍剿”,冷欣擔任第十縱隊指揮部(湯恩伯)參謀長,3月,升任該指揮部副指揮官,參與鎮壓中國工農紅軍的軍事圍剿行動。紅軍長征後,1935年冷欣入陸軍大學正則班第十三期深造,在校期間,一度兼任胡宗南部駐京辦事處主任。9月任軍事參議院參議。11月當選中國國民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1936年2月7日晉升爲陸軍少將軍銜。
  1937年7月7日爆發“蘆溝橋事變”,全面抗戰開始。
  1938年的4月,第三預備師奉命改爲陸軍第五十二師,列入建制。由於訓練成績顯著,士氣昂颺,全體官兵都盼望着能早日開赴前線殺敵。冷欣仍任師長,並入武昌珞珈山軍官訓練團將官班接受短期訓練。
  1938年夏,武漢會戰開始,第五十二師奉命改隸第二十五軍(王敬久)參加武漢保衛戰,扼守江西省九江鄱陽湖西邊的星子縣。8月,日寇第一○一師團進攻星子,第五十二師血戰十日,各級指揮員傷亡了三分之二,士兵傷亡半數。8月21日,上級命令第五十二師收複一個名叫“牛屎圩“的據點,這是日寇在岸邊占據的一個橋頭堡。三十八歲的少將師長冷欣組織敢死隊,並自任隊長。夜襲日寇據點,擊斃敵大隊長崗崎太郎以下幾十人,收複橋頭堡。這一役後來被稱爲“星子血戰”。由於部隊傷亡太大,上級命令部隊後撤休整。
  1938年10月,冷欣調任軍政部第二十二補充兵訓練處處長,轄四個團,駐浙江省江山縣。1939年1月1日,因爲冷欣與顧祝同是同鄉,冷欣調任江蘇省政府委員兼江南行署主任,行署駐安徽屯溪附近的梅林,在江南地區,代行省政府職權。在軍事方面,兼任江南挺進第二縱隊司令、江南攻擊軍左路軍指揮官,江南野戰軍指揮官。4月,行署隨部隊推進到高淳,溧陽縣,在溧陽山丫橋、雙溪里等地辦。冷欣先後組織創設江南醫院,江南日報、江南修械所,恢複轄區内各縣各級學校,以教育和培養有志抗日的青年,同時幫助從淪陷區逃出的青年。先後創辦的學校有:在宜興縣胥井江蘇省立第五臨中,宜興、溧陽高淳縣立臨中,省立江南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臨時小學校,以及各縣立中、小學。冷欣對教育很重視親自兼任過省立第五臨中校長,還在宜興辦過念劬中學。
  1939年6月,陳毅率領新四軍第一支隊到達江南,與粟裕的先遣部隊匯合。1939年冬,新四軍江南指揮部成立,總部設於溧陽水西村,陳毅同志任司令,粟裕同志爲副司令。這時,國民黨第三戰區成立第二游擊區,第三戰區司令顧祝同兼任司令,冷欣任第副總指揮,負責實際指揮。他先後指揮過第五十二師、第六十三師、第四十師、新編第七師,新編第十師、新編第二十一師、第三十三獨立旅、忠義救國軍、江蘇保安第一縱隊、保安第九旅、新四軍第一、二兩支隊,挺進第二縱隊等部隊。
  國民革命軍的第三十三獨立旅駐紮在善卷,以獅象大場爲司令部,指揮英勇的抗日戰士,於1939年3月包圍日寇占領的宜興縣城。勇士們備雲梯,征棉被,登城斬關,前赴後繼,短兵相接,英勇殺敵。惜敵城防堅固,鎗械精良,攻城兩月,雖未得手,然亦使日寇膽寒。
  據邱行湘回憶,他的部隊也在冷欣的江南野戰軍指揮下與日偽軍進行過戰鬥。剛開始,冷欣能和新四軍部隊保持良好的關係。陳毅、粟裕曾數次去溧陽山丫橋冷欣指揮部參加會議,還曾和冷欣一起閱兵,進行接觸。1939年9月,冷欣邀陳毅、粟裕去山丫橋總部,陳、粟應邀前往,第二天,陳毅、粟裕返回水西村。1939年12月底,冷欣再次邀清陳粟去山丫橋開軍事會議,陳、粟第二次赴會。冷欣於1940年元旦在吳村擧行國民黨軍(兩個團)的閱兵式,並擧行宴會,一周後陳毅、粟裕返回。
  1940年,冷欣任第三戰區第二游擊區總指揮,8月,兼任陸軍第六十三師師長。游擊區的範圍:東依太湖,西、北以長江爲界,包括蘇南,皖南大部分地區,和浙江西部長興一帶。1940年9月,第六十三師進攻新四軍二支隊司令部時,在金壇高莊與下鄉掃盪的日寇遭遇,被擊潰。同年,侵華日寇大“掃盪”,因掩護軍委會金漢鼎將軍率領的軍風紀巡回視察團脱險有功,冷欣穫陸海空甲種一等獎章。這一年蘇皖聯立臨時政治學院成立,冷欣兼任院理事會常務理事。
  1940年3月,國共之間的磨擦加劇,顧祝同把五個師加一個旅連同地方保安團約十八個團的兵力部署在皖南,企圖切斷新四軍皖南、蘇南之聯繫,造成圍殲皖南、威逼蘇南新四軍之勢。冷欣也指揮部隊也開始步步進逼。他們誣蔑新四軍“游而不擊”,進行反共宣傳。不許新四軍在金壇、溧陽、溧水境内開展游擊戰爭,發動與組織群眾抗戰。實際上,要將新四軍孤懸於狹小的危險地帶,讓敵人包圍消滅。此外,還扣發新四軍的經費、彈藥、被服等。派送特務武裝到新四軍活動地區破壞,制造磨擦事件。
  新四軍江南部隊仍從多方努力,主動謀求緩和,邀請冷欣派員到溧陽水西村新四軍江南指揮部商議,防止事態擴大。1940年4月,南京日寇增兵。陳毅請冷欣派員去水西,冷欣派國民黨江南行署祕書長巫蘭溪(後來投到南京任汪偽行政院副祕長)前往。5月,冷欣應陳毅之請,經溧陽縣由縣長朱漢姬陪同,前往水西“點編”。同時新四軍派演出隊到冷欣那里演出等等。
  6月18日,新四軍江南指揮部退出溧陽水西村,退到茅山敵後。冷欣派第四十師跟蹤追擊,第六十三師開進高淳與第四十師形成對新四軍大包圍。6月中旬,新四軍江南指揮部率領第二團、新六團等部准備經溧(陽)武(進)路向長江邊北移。冷欣即以兩師兵力尾隨北進,以其第四十師主力一個團及“挺進軍”第五團等部插入茅山地區,陰謀南北合擊新四軍,對新四軍突襲。新四軍粟裕部奮起自衛還擊,6月18日在句容東南的西塔山發起戰鬥,殲其兩個團於西塔地區,餘部潰逃。新四軍隨即越過路、運河、鐵路、長江等日寇的幾道封鎖線,於7月8日前勝利到達蘇北吳家橋地區,與新四軍挺進縱隊、蘇皖支隊會合。
  1942年1月,第三戰區發動的“皖南事變”,消滅了新四軍軍部,冷欣的部隊沒有直接參與戰鬥,但第二游擊區歸上官雲相指揮,負責監視茅山地區新四軍部隊。毛澤東在著作中曾經把他和顧祝同、韓德勤的名字列在一起,批判他們的頑固反共行爲。
  1943年1月,他被免去江蘇省政府委員和江南行署主任職。
  冷欣主持江南行署四年多,親自感受戰時施政困難很多。他寫過抗戰從政困難有六:爲政於戰時則難,爲政於戰時之前方則更難;敵偽不時竄擾,環境隨時有變遷,預定之策劃,不能從容措施,其難一;據點密布,交通梗阻,政情之上傳下達,悉多所扦格,其難二,兵燮以後,典章冊籍,喪失殆盡,興廢繼絕,無軌範可循,其難三,民性漸失其淳篤,民風日漸頹敗,寬則入玩法猶豫之途,嚴則有驅如魚爵之慮,其難四,地方賢達,作避秦計,多流亡異地,各級機訊構,致歎才准,其難五;農村及市鎮,遭轟炸焚殺劫掠,經濟破產,財源枯竭政費支絀,其難六。”
  1944年,冷欣出任中國陸軍總部軍務處處長。冬,中國戰區中國陸軍總司令部在昆明成立,何應欽任總司令,冷欣因爲是何最親信的黄埔學生之一,資曆也很老,因此調來任中將副參謀長。同時,中國戰場美軍司令部也在昆明成立,中美雙方聯合辦,因爲冷欣不懂英文,不被美方喜歡,所以不能參加每天上午的例行匯報會,後來美方要求升第三處處長蔡文治爲中將副參謀長。1945年4月,日寇垂死掙紮,由發動湘西會戰,妄圖占領湖南芷江國民黨空軍基地,以鞏固湘桂、粵漢兩條鐵路的交通。中國軍隊由何應欽指揮向日寇反攻。冷欣奉何應欽之命與美國副司令巴爾博將軍各率軍官三人聯合組成指揮所,傳達命令,轉報戰況,並及時提供意見。戰後,冷欣穫三等寶鼎勳章。7月,穫忠勤獎章及美國自由勳章。
  1945年8月15日,日寇投降。8月21日,侵華日寇總司令岡村寧次大將派遣副總參謀長今井武夫少將一行飛到芷江,和國民政府要員擧行無條件投降之前的受降會談。這就是永載史冊的“芷江受降”。下午三時二十分,日寇代表進入會場。會場正中桌旁就座的是中國陸軍總部參謀長蕭毅肅中將,右方爲副總參謀長冷欣中將,左方爲中國戰區美軍參謀長巴特勒准將和翻譯官王武上校,中國各戰區長官及中外記者數十人環坐左右。
  在場的一名記者回憶:冷副參謀長在座位上來回扭動身體,一點也不嚴肅,加上身材矮小,仿佛一隻猴子。記者語中多貶義。晚上7時,今井武夫用電報向南京岡村寧茨匯報在芷江治降的經過,並報告中國陸軍總部副總參謀長冷欣即將飛赴南京,設立前進指揮所。8月22日上午11:00,冷欣中將和美國巴特勒准將及王武上校前往今井武夫住處,關於在南京開設前進指揮所、接收軍需物資、裝備以及美國戰俘現狀、待遇等問題進行了四十分鍾的會談。
  8月27日上午9:20,前進指揮所的全體官兵,帶無線電台一部、指揮車兩輛,分乘七架飛機,由芷江機場起飛。下午2:40,飛機在南京大校場機場陸續降落。冷欣等人下飛機後,驅車前往華僑招待所。當晚,冷欣在華僑招待所設立前進指揮所,據冷欣回憶:岡村寧次曾表示“上將例不拜中將”,拒不主動會晤冷欣。經冷欣指示副官多次據理交涉,一直到深夜才終於同意岡村寧次來拜。隻此一點,足見日寇的驕狂。時至今日,日本亡我之心尚不死。血的教訓應該世代銘記。
  1945年8月28日上午8:00,日寇駐華最高指揮官岡村寧次大將,率副總參謀長今井武夫少將等一行,到南京薩家灣一號,和冷欣見面。在會談中,冷欣強調:“如果沒有委座與何總司令命令,和本人傳達何總司令的命令,與十五位奉指定的受降官,任何人要求,都不能接受。”
  到南京後,在日寇的保護下,冷欣去中山陵拜謁了先總理的陵園。當時南京的大部分物品市價比内地低十五~二十倍,前進指揮所的人員都隨身擕帶大量關金券,不擕帶任何行李,到南京解決。並提取的封存的大量偽幣,先購買黄金,汽車,到後來竟發展到搶購照相器材囤積居奇。搶占豪華宅邸更是一人多套,結果,他們都大發横財。
  前進指揮所從8月27日成立,到9月9日中國戰區日寇簽字投降儀式結束,前後存在雖然隻有十多天時間,但卻在與岡村寧次會談、傳達中國陸軍總司令部命令,以及籌備中國戰區日寇投降簽字儀式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華僑招待所作爲前進指揮所駐地,也就成爲具有歷史紀念意義的場所。
  1945年9月9日9:00受降典禮完成後,當天中午冷欣便奉何應欽命,擕帶岡村寧次簽字的降書,於當日中午,乘專機飛往重慶,代表何總司令,向蔣委員長呈遞。於下午4:00抵渝,先見侍從室主任周至柔,再訪中央黨部祕書長吳鐵城先生,經他們商量決定,第二日(9月10日)上午9:00,在國民政府大禮堂,擧行呈遞儀式,與中樞紀念周及國父廣州起義紀念同時擧行,如此安排,頗具深遠意義。呈遞後,冷欣與蔣中正留影紀念。禮成後,蔣中正召見冷欣,社會部長穀正綱先生也在座。1978年,受降三十三周年,冷欣寫有《親與受降典禮紀盛》一文詳細記錄了當時的情景。同年10月,穫四等寶鼎勳章。
  1946年5月,穫幹城甲種一等勳章和勝利勳章。在原籍以高票當選,任制憲國民大會軍隊代表。軍事機構改制後任陸軍總司令部副參謀長。11月,參謀本部空軍總司令部副參謀長兼任三民主義青年團南京支團監察。在受降後,冷欣一度很平寂。有的人說是因爲接收時他的部下借機腐敗,有的說是因爲他代表蔣中正和日寇密談的事情做的不周,在社會上有風言風語,蔣中正很不滿意,對他加以申斥。
  1947年8月,冷欣任憲政實施促進委員會委員。9月,穫光華甲種一等獎章。同年並兼任南京市黨部監察委員會常務監察委員。
  多年來,冷欣遠在他鄉,對家庭老母無時不念。1939年,冷欣七十九歲的老母於淪陷區興化武安街口家中病逝,因正值抗日戰爭時期,他不能回鄉擧喪,就在駐地設靈以盡祭奠形式,陳毅還曾派人前去祭奠。爲了表示永遠不忘母親養育之思,首先在宜興創辦念劬小學—所。1947年春,他回故鄉安葬亡母,在拜訪老師的時候得知興化教育落後,因此籌辦興化“私立念劬中學”,造福桑梓。
1948年3月又一次以高票當選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8月任第—任憲政督導委員會委員。同年冬,任京滬警備總司令部(總司令湯恩伯)副總司令。
  1949年1月任京滬杭警備總司令部副總司令。5月間逃往台灣。
  去台後,冷欣一度生活拮據,與友人共居一屋,生活艱苦,可想而知。1951年6月任台灣“國防部”參議。1952年7月任私立強恕中學董事。1954年2月任第一屆“國民大會”第二次會議主席團主席。5月任“行政院”設計委員會委員。10月任“國防部”高級參謀,兼任“光複大陸”設計研究委員會委員。
  1959年9月,冷欣以陸軍中將銜退役。退役後的冷欣依然活躍在歷史研究領域。
  1964年後,冷欣應聘任中央警官學校,東吳大學、中國文化大學教授,講授近代史,一生雖爲軍人,但喜與文人交往。台灣當代史學名家,多與他有深厚友誼。他研究近代史,因爲很多史實,都有親身經歷,頗多第一手史料與創見,極具權威性。因此又被聘兼任國防研究院講座,並被聘爲文化大學華岡終身教授,除應得鍾點費外,月領研究費一萬元,以示禮遇,冷欣引以爲榮。
  冷欣曾著有《漢高之成功戰略》、《明太成功的戰略》等文,其中《明太成功的戰略》一文,於1968年8月在國際華學會議上宣讀。在他的這些著述中,立論嚴謹,有些識見甚爲精辟。
  1987年2月6日冷欣病發,因心肌梗塞肺衰力竭於下午3:45病逝於台北,遺體葬於台北縣汐止五指山示範墓,終年八十七歲。
 
  冷鵬飛:(1933~),湖北浠水胡河鄉人。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少將。
  195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被選爲基層工會幹部。1956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
  1954年入伍後,參加抗美援朝。回國後,1958年3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班長、排長,兩次榮立三等功。1964年任連長,1966年任第六十七師第二一七團第一營營長。
  1969年3月珍寶島自衛反擊戰中,當蘇軍以六輛裝甲車配合步兵發起第一次沖擊時,他一面命令所部消滅裝甲車上的步兵,一面帶領火箭筒組近戰,擊毁裝甲車兩輛。蘇軍又以正面五輛裝甲車、側面四輛坦克發起第二次沖擊,至陣地八十米時,他指揮各種火力齊射,給敵以重大殺傷。自己左臂中彈負傷,仍堅持指揮戰鬥。榮立一等功。
  後曆任第二十三軍第六十七師第二一七團團長、副師長、師長,陸軍第二十三集團軍副軍長。是第四、和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969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戰鬥英雄稱號。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將軍銜。
 
  冷克:(1910~?年待考),遼寧人。著名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少將。遼沈戰役中被中國人民解放軍俘虜。
 
  冷培澍:化名冷靜。著名中國國民革命軍空軍少將。
 
  冷寬:(1938~),河北承德人。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中將。
  1957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60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曆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團司令部軍務股見習參謀、團政治處宣傳股幹事。
  1964年任沈陽軍區工程兵政治部宣傳處幹事。
  1975年任團政治處主任。
  1981年後,任海軍北海艦隊政治部組織部副部長、部長。1985年後,任海軍北海艦隊後勤部副政治委員,政治部副主任。1986年入海軍指揮學院學習。
  1990年1月任海軍政治學院政治委員,6月任海軍南海艦隊政治部主任。1991年任海軍東海艦隊副政治委員。1993年任海軍政治部副主任。1994年12月任海軍副政治委員兼紀委書記。1997年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爲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委員。
  1988年9月被授予海軍少將軍銜。1996年7月晉升爲海軍中將軍銜。
  冷榮泉:山東平度人。著名郵電專家。曆任北京長途電話局總工程師、郵電部電信總局副總工程師、中國郵電電信總局副局長、中國電信集團公司副總經理、中國網絡通信集團公司黨組書記、網通集團副總裁等職。現任中國電信集團副總經理。
  冷曉明:(1953~),廣東人。地方公務員。
  2001~2002年任海南省科學技術廳廳長、黨組書記。
  2002年任東莞市副市長(正廳級)、黨組成員
  2002~2004年任東莞市副市長(正廳級)、黨組成員,市科協主席、東莞市委常委、副市長(正廳級)、黨組成員,市科協主席、東莞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正廳級)、黨組副書記,市科協主席。
  冷溶:(1953~),山東平度人。著名社會科學文獻專家。
  198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69年參加工作。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1969年爲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第五師戰士。
  1973年爲北京第二機床廠工人。1974年爲北京第二機床廠政治部宣傳科幹事(其間:1975年至1976年在北京市機械局哲學進修班學習)。1979年至1983年在北京大學哲學系學習。
  1983年任中央文獻研究室綜合組鄧小平研究小組編輯,副組長。1988年任中央文獻研究室鄧小平研究組著作小組副組長。
  1992年任中央文獻研究室鄧小平研究組副組長、著作小組組長。1994年任中央文獻研究室室務委員、鄧小平研究組副組長、第三編研部副主任。1995年中央文獻研究室室務委員、第三編研部主任。1997年任中央文獻研究室副主任。
  2000~2001年掛職任山東省濟南市委副書記。2001年任中央文獻研究室常務副主任。2004年11月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黨組副書記(正部長級)。2008年1月再擔任中國社科院黨組副書記、常務副院長。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十七屆中央候補委員。
  冷承槐: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少將,總參謀部軍訓部和兵種部部長。
  冷韶昭: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少將,第二炮兵工程學院副院長,哈爾濱軍工大學西安地區校友聯誼會名譽會長。
  冷敏述:(1945~),原江蘇省無錫市北塘區副區長。
  冷剛:(1956~),四川省德陽市市長。
  冷本加:(1963~),藏族。青海興海縣縣委書記。
  冷應芬:(1968~),苗族,女。貴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縣政協副主席、縣婦聯主席。
  
  冷彩凌:(1970~),女,山東省長島縣縣委常委、北隍城鄉黨委書記。
  冷新生:江西省豐城市委書記。
  冷明德:雲南省玉溪市政協主席。
  冷書成:江蘇省丹陽市人大主任。
  冷光輝:江西省靖安縣縣委書記。
  冷秋紅:女,江西省武寧縣清江鄉黨委書記。
  冷從華:江西省修水縣黄沙鎮黨委書記。
  冷清水:江西省修水縣黄龍鄉黨委書記。
  冷建雲:山東省膠州市李哥莊鎮黨委書記。
  冷向洋:原湖南省長沙市副市長。
  冷傑:原吉林省永吉縣委書記,人大主任;1993年任吉林舒蘭市副市長,1995年任吉林市昌邑區長。
  冷作文:女。1966年山東省乳山縣副縣長。
  冷秀良:1990年任山東省莒南縣副縣長。
  冷延明:原吉林省遼源市龍山區委書記、區長,西安區委書記。
  冷立生:原黑龍江省七台河市茄子河區副區長。
  冷相發:原遼寧省大連市中山區長、區委書記,現任區人大主任。
  冷明述:原遼寧省大連市甘井子區委書記、區長。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殘存亦末路 兵敗如山倒

羅姓與堂號

 楠木,又名楠樹、楨楠,是樟科楠屬和潤楠屬各樹種的統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