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姓,在《百家姓》中排第5位。根據戶籍管理部門的“全國公民身份信息系統”(NCIIS),周姓是第七大姓。由元朝至今,周姓是中國十大姓氏之一

周姓
拼音:zhōu xìng
李姓←周姓→吳姓
  周姓,在《百家姓》中排第5位。根據戶籍管理部門的“全國公民身份信息系統”(NCIIS),周姓是第七大姓。由元朝至今,周姓是中國十大姓氏之一。
  根據1977年中國史學家李棟明,在《東方雜志》發表的一篇有關“姓”的論文上指出,周姓是全球華人十大姓之一。
編輯本段來源
  第一個淵源:源於姬姓,出自遠古黄帝大將周昌和商朝太史周任之後,屬於以祖先名字爲氏。
  據史籍《河圖運錄法》記載,遠古黄帝軒轅氏執政時期有一位叫周昌的大將,至商王朝時期又有一名叫周任的太史,這兩人皆出姬姓,他們的後裔子孫都以先祖名字中的“周”爲姓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該支周氏族人在古代分散於汝南(今河南南陽)、廬江(今安徽合肥)、潯陽(今江西潯陽)、臨川(今江西臨川)、陳留(今河南商丘)、沛國(今江蘇沛縣)、泰山(今山東泰安)、河南(今河南洛陽)等地。

  第二個淵源:源於姬姓,出自黄帝曾孫帝嚳之子後稷,屬於以居邑名爲氏。
  後稷,其母親叫作薑嫄。薑嫄是黄帝曾孫帝嚳的元妃,即第一個妻子,又號有邰氏。邰是古地名(今陝西武功),有邰氏是以地爲號,表明她是有邰氏部落的女子,不是姓。薑嫄姓薑,薑姓始於炎帝,所以她是炎帝的後裔。
  薑嫄踩巨人足蹟而生後稷。在典籍《詩經》所歌詠的:“履帝武敏。”賦予這位周族始祖以神話色彩。薑嫄隨帝嚳到郊外祭天,見到一個巨大的足蹟,好奇而踩其大拇指足印,内心震動而受孕,由此生下後稷,以爲是不祥之物,曾三次抛棄嬰兒。薑嫄第一次將嬰兒棄置於狹巷,牛羊經過那里,不但不踐踏他,反而庇撫喂奶。第二次將嬰兒棄置在平地樹林,恰遇著有人砍伐樹木,嬰兒又被救回。第三次將嬰兒棄置在寒水冰上,有鳥張開翅膀覆蓋溫暖他。鳥兒飛開後,嬰兒呱呱哭起來了。在典籍《詩經》與史籍《史記》中,均生動描寫了後稷出生後的這段神奇經歷,說明他當嬰兒時受到大自然和人們的保護。這個嬰兒遭幾次抛棄而不死,薑嫄便以爲他是神,遂收回家中撫養,因最初想抛棄他,因此取名爲“棄”,就是後來的周族始祖後稷。
  薑嫄是周族始祖之母,周族先人對她是非常崇拜的。周族先人對這位始祖之母的歌頌和緬懷,超過了對始祖之父帝嚳的歌頌與緬懷。據南宋朱熹在《詩經》中的注釋,在薑嫄出嫁帝嚳後,邰地薑姓似已後繼無人。因此,後來帝堯因後稷有功於民,將後稷封於邰,即封後稷於外祖父所在地,以主持對薑嫄的祭祀。後來後稷的裔孫建立了周朝,周朝也世世代代在邰地祭祀薑嫄。
黄帝是上古帝號,他以土德王,土地爲黄色,故稱黄帝。黄帝又號稱有熊氏、軒轅氏。黄帝生玄囂,玄囂生蟜極,蟜極生帝嚳,帝嚳生後稷(名棄)。
  有熊,是當時一個氏族部落的名稱,也就是原始社會黄帝部落的名稱。軒轅,是黄帝居住的地名。黄帝姓姬,典籍《說文解字》中描述:“黄帝居姬水,以爲姓。”黄帝一生下來就神異,兩個多月就會講話,幼小時才智敏捷、品行敦厚,二十歲成人時非常聰明。黄帝在父親少典氏逝世後建立了有熊氏的諸侯國,成爲原始社會一個大部落的首領。而他的兄長炎帝,則爲天子,擔任全國部落聯盟領袖。黄帝在擔任部落首領的初期,求仙修道,清靜無爲,因此,後世人們將黄帝與老子並尊爲道家之祖。黄帝是中華民族的始祖,是戰國至西漢初年人們就具有的共識。
  黄帝有四個妃子,生有二十五個兒子,其中有十二個兒子繼承父姓即姓姬,另外十三個兒子被黄帝改爲姬姓以外的姓。元妃西陵氏,爲西陵氏女,號嫘祖,生子三人:昌意、玄囂、龍苗。西陵氏所生長子昌意,降居(指由帝子下降爲諸侯)若水,生子三人:長子名乾荒,乾荒生顓頊(高陽氏,後爲五帝之一);次子名安,居西土,其後裔爲李氏;三子名悃,遷居北土,其後裔爲拓跋氏,即後來北朝的鮮卑族。西陵氏所生次子玄囂,姬姓,降居溉水,生子嬌極,嬌極生帝嚳(高辛氏,後爲五帝之一);西陵氏所生三子龍苗,生吾融,吾融生卞明,卞明遷居南方,爲南蠻之祖。帝嚳有四妃,元妃有邰氏,名薑嫄,生子後稷,爲周族始祖。二妃有蜮氏,名簡狄,生子契,後爲商朝的始祖。三妃陣豐氏,名慶都,生子放勳,即帝堯。四妃娵訾,名常儀,生帝摯。在此四個妃子中,常儀的班次排在最後,但其子帝摯在兄弟中年齡最長。帝嚳逝世後,帝摯繼承帝位,在位九年,由於在政治上能力微弱,後讓位於帝堯。
後稷在兒童時期便善於種植農作物。他在兒童時代玩游戲時,就種植麻、豆。幼少時就能自求口糧,他栽種的大豆、禾稻、麻、麥、瓜,都長得茁壯茂盛。後稷成人後,更愛好農耕,力求使人類擺脱單純靠狩獵爲生的局面。帝堯知道後,推擧後稷爲農師,主管全國的農業。史籍《史記》中記載,黄帝主管農業很成功,“天下得其利”,於是帝堯“封棄於邰,號曰後稷”,一方面讓他主持母家的祭祀,另一方面使他成爲一國諸侯。這樣,邰(今陝西武功)便成爲周族最初的發源地。由於後稷在農業方面的特殊貢獻,逝世後被人們尊爲農神,同時也由於他的開創農業之功,被周氏人奉爲始祖。
  在今陝西武功縣東門外,有一個磚砌的長方形平台,相傳是後稷教人種莊稼的地方,爲了紀念這位農業神,後人建了此台,稱爲教稼台。至今每逢農曆11月,鄉民都要到這里擧行集會,以示紀念。後稷逝世後,其子不窋繼承父業,繼續作夏朝的農官,但由於當時的夏朝君主耽於享樂,不重視農業,廢除了農官,失去官職的不密便率領民眾遷徙至涇水中游一帶,與西北游牧民族戎狄雜處,繼續過着農耕生活。不窯逝世後,其子鞠即位;鞠逝世後,其子公劉即位。
  公劉所處的時代,大約是在夏末商初,後來他率領部落民眾遷徙到了豳地(今陝西彬縣、旬邑一帶),仍然繼承父祖輩的農業傳統,因地制宜,發展生產,並南下渡過渭水,取用那里豐富的自然資源,轄下民眾過着較穩定而富足的生活,這使得遠近的百姓都前來投靠歸附,勢力一天天壯大,公劉使後稷的子孫出現繁榮中興的局面。在今陝西省彬縣城以東約四十公里的土陵村東部、涇河北岸的山穀間,有一座墓,相傳就是當年的公劉墓。
  傳到周太王古公亶父,他爲了恢複祖先後稷、公劉的農業生產制度,長久做好事,推行仁義,豳國人民都愛戴他。西北邊地的戎狄屢次進攻豳國,想掠奪財物,古公亶父便給了他們許多財物。但是戎狄再次進攻,還想掠奪土地與人民。爲此,豳國人民要求進行自衛反擊的戰爭,但古公亶父卻不同意,說:“人民擁立君主,是希望君主保護人民的利益。現在戎狄再次武裝進攻,是想得到我們的土地與人民。人民歸我領導還是歸他們領導,有什麼區别?假如人民因爲我個人的原因去進行戰鬥,用殺死别人父子的手段去達到我當君主的目的,這樣的事,我不忍心去做!”於是,古公亶父隻帶了少量的私人親屬與部屬,離開豳國,越過梁山,渡過漆水河與沮水河,定居在岐山南面山下(今陝西關中西部岐山東北部及扶風北部一帶的周原)。古公亶父這次遷徙,受到本國和旁國民眾的熱烈擁護。不僅原來豳地民眾扶老擕幼跟從他,而且“旁國”民眾也有很多人歸附他。古公亶父新建的諸侯國,第一年有三千戶,第三年就增至一萬五千餘戶了。
  古公亶父的妻子爲太薑。太薑不僅容貌美麗,而且品德純正,性格溫顺,從無過錯。她不但教子有方,而且是丈夫事業上的賢内助。古公亶父辦的大事,包括由豳地遷徙至岐下,都與她商量。由於太薑品德賢正,教子相夫有功,因此史籍《史記》中稱她爲“賢婦人”。
  “太王邑於周”的“邑”,一指京城,一指國。“邑於周”,一是指周太王(古公亶父)以周爲京城,另一是指太王以周原爲國,這個諸侯國,後人稱爲周國或岐周。古公亶父在豳地時,國人居於窯洞之内,尚沒有建造房屋。他率眾到達周原後,在周原建築了城牆和房屋,分别作爲京邑(國都)與村落。史籍《帝王世紀》中說他“邑於周地,故始改國曰周”,意思是他在周原建立了諸侯國。
後稷建立的諸侯國叫“邰”,公劉建立的諸侯國叫“豳”,從古公亶父起,始改諸侯國的國號爲“周”。後稷的子孫,從周公劉到周太王到周文王,都屬於黄帝的姬姓。姬姓是黄帝裔孫這個大宗族系統的稱號,而周文王則以國名爲氏,周氏是姬姓這個大宗族系統的分支稱號。
  周文王的周氏不同於秦漢以後的周氏,周文王及其當周朝天子的子孫後代還是姓姬,不是姓周。古公亶父的妃子太薑,生有兒子三人:長子叫太伯,次子叫虞仲,小兒子叫季曆。太伯是周文王的伯父,按照古代傳位於長子的傳統,他是應當繼承古公亶父的周國國君地位的,但太伯認爲三弟季曆是個聰穎賢良之人而且生有聖子姬昌,他知道古公亶父欲傳位給季曆以及姬昌,便三讓王位,以避季曆。後來他與二弟虞仲自動離開周國,遷到吳地,自號句吳(句吳後成爲地名),後來成爲周王朝吳國的始祖。
  季曆是周文王的父親。季曆所處的時代,是殷王帝乙(殷紂王之父)在位時期。古公亶父逝世後,季曆繼承了國君地位,稱爲公季。後來他的孫子周武王又追尊他爲王季。王季道德高尚,明察是非,分清善惡,教誨不倦,賞罰分明。他君臨一個大國,能使諸侯依顺,能使上下相親。史籍《史記》中概括王季的政績時說:王季遵循古公亶父遺下的德治傳統,誠實地實行仁義,周圍諸侯歸顺於他。
  再傳到周文王,名叫姬昌。王季的妃子、周文王的母親叫太任。太任忠誠專一,端莊嚴肅,在懷孕時間,非禮勿視,非禮勿言,生下的兒子是位聖人。史籍《史記》中稱她爲“賢婦人”。王季逝世後,姬昌繼位,襲父爵爲西伯,周文王是他逝世後的諡號。
姬昌繼位後,既遵守後稷、公劉以農耕立國的傳統,又效法祖父古公、父親公季(王季)實行仁政的傳統。姬昌尊敬老人,慈愛幼小,特别重視賢士。他招納的賢臣,著名的有太顛、閎夭、散宜生、南宮適等“四臣”,後來還有鬻子,原來也是殷紂王的臣子,他曾向殷紂王進諫了七十五次,紂王都不聽,於是便來到周國,姬昌親自迎接並讓他擔任公卿,後來成爲楚國的先祖。在姬昌招納的所有賢臣中,最著名的就是薑尚。
  姬昌在周國實行仁政,受到諸侯們的擁護,卻引起了殷紂王及其臣子的猜忌。殷紂王的親信崇侯虎讒毁姬昌,於是紂王借故將姬昌囚禁於羑里。羑里,亦稱牖里(今河南湯陰)。姬昌的手下閎夭、散宜生等人紛紛想方設法進行營救,他們設法找來有莘氏的美女、驪戎氏的有花紋駿馬、有熊氏的三十六疋會駕車的馬等,然後通過紂王的寵臣費仲貢獻給紂王。紂王貪財好色,得到了禮物,便赦免了姬昌。
  姬昌在囚禁羑里期間,撰寫了著名的《易經》。西伯姬昌出獄後,繼續大施仁政。爲了迷惑殷紂王,故意表示自己的感激之情,獻出洛西大片土地,同時請求殷紂王廢除“炮烙之刑”,得到不少好處的殷紂王果然不再懷疑,答應了他的請求。另一方面,西伯的仁義惠民之擧有口皆碑,周邊各諸國遇上糾紛,都來找他解決。鄰國虞、芮的人有官司不能決斷,就到周國去評理,剛一走入周國地界,見到的是農夫互相謙讓田邊地界,民間風俗尊重長者,見此情景,虞、芮百姓都慚愧而歸。諸侯各國聽說,都認爲西伯是受命之君。
  當初姬昌從羑里穫釋後,紂王爲了表示對他的信任,賜給他弓矢斧鉞,令他代殷商進行征伐。姬昌回到周國後,利用紂王允許他征伐他國的機會,連續對一些國家進行征伐。姬昌首先向西征伐犬戎與密須。通過這次戰爭,周國的西境擴大到了甘肅。伐密須的第二年,姬昌轉向東征伐,這就是“戡黎”。當時的黎國位於現今山西省東南部黎城縣一帶。姬昌戰勝黎國後,對殷朝震動很大。伐黎的第二年姬昌開始討伐在今河南沁陽縣西北邗台鎮一帶的邘國。通過戡黎伐邗,周國的東境擴大到了今山西、河南一帶。伐邗的第二年,姬昌開始伐崇國。崇國位於渭水南岸即今陝西省鹹陽市南面的戶縣境内,其君主崇侯虎曾在紂王面前讒毁姬昌,使紂王囚姬昌。通過伐崇,周國的南境擴大到了渭水之南。
  伐崇之後,周文王從岐邑遷都豐邑。豐邑位於今陝西西安西南約十五公里的灃水西岸。灃水,一作豐水,因發源於秦嶺終南山中的灃峪而故名,它從南向北流,流經今戶(鄂)縣、長安縣境,北至今鹹陽市人渭水。在殷朝末年,灃水西岸是崇國的所在地。周文王伐崇後,爲了便於周國向東方發展,便由岐邑遷都至灃水西岸。
  周文王娶太姒爲妃,生有十個兒子,據史籍《帝王世紀》記載,他們是:伯邑考、周武王發、管叔鮮、蔡叔度、鄖叔武、霍叔處、周公旦、曹叔振鐸、康叔封、聃叔季載。長子伯邑考曾被紂王作爲人質,長期關押在殷都,後被紂王所殺害。其後,周文王立次子發爲嗣。周文王逝世後,姬發即位,是爲周武王。
  周武王繼位後,以薑太公望爲師,周公旦爲輔,周召公、周畢公爲左右王。周公旦是周武王之弟,因采邑在周(周原地區),人稱周公。周召公與周同姓姬,采邑在召,故稱召公或召康公。周朝建立後,封於燕,成爲燕國的開國始祖。周畢公也是姬姓,是周武王的同父異母弟,因封地在畢而得稱。
  周武王在眾名臣武將的輔助下,最終開始了對殷商王朝的攻擊。這時的殷紂王不僅不聽勸諫,反而逼走了忠臣微子,關押了箕子,掏了比幹的心,使得太師疵、少師疆都懼禍而逃奔周國。周武王經過幾年的充分准備後,率領本部族國民,並聯合其他勢力,匯合八百諸侯於孟津,然後揮師討紂。在殷都近郊的牧野,周軍及其所率領的眾諸侯國大敗殷紂王軍隊,紂王被逼自殺,至此商朝亡滅。
  周武王伐紂勝利後,建立了周朝,仍以豐邑鎬京爲國都,並推行封建分封制。周武王分封炎帝、黄帝、堯、舜、禹的後代都爲諸侯,分别分封在祝、薊、陳、杞等諸侯國。周武王還將商紂王的兒子武庚封於邶(今河南安陽殷墟)。薑太公呂尚在輔助周文王和周武王建立周朝的偉大事業中建立頭功,因此得到“首封”,他被封於齊國(今山東北部地區,建都營丘,後稱臨淄)。
  周武王還分封了所有王室子弟。如三弟叔鮮封於管(今河南鄭州),四弟叔度封於蔡(今河南上蔡),五弟叔武封於郕(今山東寧陽)等等。周武王即位第四年滅殷商,滅殷商後第七年逝世,終年九十三歲。
  周武王的妃子名叫邑薑,是薑太公的女兒。邑薑生太子誦。周武王有五男二女,周武王逝世後,太子姬誦繼位,時年方十二歲,是爲周成王。當時由於因周成王年少,便由叔父周公旦攝政(攝行天子事)、召公奭輔政。後來管叔、蔡叔、霍叔(三人均爲周武王之弟)不滿意周公旦攝政,便勾結殷紂王的兒子武庚(一名祿父)發動叛亂。周公旦率師東征,經三年平定了叛亂,武庚、管叔被處死,蔡叔被流放,霍叔則降爲庶人。
  周公旦在東征的過程中連帶着滅了東方十七國,以後又增封了一些諸侯國,並以殷朝的賢臣、紂王的庶兄微子代替武庚封國於宋(今河南商丘),至此,姬姓之國增至五十三個。到東周春秋初期,西周初年分封的諸侯國經過諸侯合並,尚存一百二十四個。
  西周初年的分封制,除分封諸侯國外,還分封采邑。采邑,又稱采地,是周天子給有功卿大夫在畿内分封的一塊土地。畿指京都所在處的千里地面。采邑,是食其封邑的租税,故又稱食邑。采邑與諸侯國的封國不同:卿大夫的采邑在畿内,即京都千里之内;諸侯的封國在畿外,封藩建衛,保有武裝,以藩屏周朝。采邑的土地人民不屬所封的卿大夫所有,仍屬周天子,卿大夫隻是收取其地的租税作爲俸祿;封國的土地人民則歸諸侯所有,不過各封國諸侯要定期向周朝廷納貢,並提供軍賦、力役的義務,保證中央王朝的財政收入。
  周朝分封給卿大夫或王室子弟的采邑,與周氏保有直接關係,西周分封采邑的制度,一直保持到東周:西周公旦封於魯(今山東西南部),但他本人沒有就封,由其長子伯禽就封於魯,他本人則留在鎬京,輔佐周武王與周成王,因他的采邑在周,故稱周公。因爲周公旦的采邑在周,他次子的采邑也在周,故他的次子的子孫後來均姓周。周召公奭封於燕(今河北北部),他本人未就封,留在鎬京輔佐周武王與周成王,周召公的采邑在召。東周平王庶子的采邑,周平王東遷到洛陽,殷朝末年歸顺周國的汝墳國,當時已不存在,成爲東周王畿的一部分,因此,周平王讓少子姬烈食采於汝墳。
  東周時期的汝墳,並不是一個諸侯的封國,而是姬烈的采邑(今河南汝南)。東周時期出現許多姓氏,有些是以國名爲氏,但因爲汝墳不是一個諸侯國,所以周平王少子姬烈的子孫在以國爲姓時,便不以“汝”或“墳”爲姓氏,而以“周”爲姓氏,時代相襲。
到了東周時期,周公黑肩(周桓公)曾率大軍協助周桓王討伐不聽王命的鄭國,不久,周王朝因王位繼承問題發生内亂,周桓公被卷入其中,不久被殺,但其子孫仍舊承襲爵位,在朝中作官。後來周桓公的子孫便有因“周公”姓者,改姓周。
  周平王遷洛邑之後,經過數代的傳襲,國力越來越弱,周天子不再是天下的共主,各路稱霸諸侯輪番挾持天子,以壯聲勢,連當時地處荆蠻地帶的楚王也敢不貢苞茅,問鼎中原。到了末代天子周赧王執政時期時期,周王室國力極其衰微,已完全不被各諸侯國放在眼里。這時,興起於周朝西部邊陲的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後,國力迅速富強起來,開始對東方諸國虎視眈眈。爲了震懾諸侯,秦國於公元前256年將東周王朝滅掉,周赧王被貶爲平民,並隨周室成員一起被遷到憚孤(今河南臨汝)。後來,這些故周王室人員被當地人稱作周家,其子孫遂以此爲姓氏,稱周氏。漢唐時期的長安周氏便是源於周赧王這一支。

  第三個淵源:源於姬姓,出自周平王姬宜臼的後裔,屬於以王朝名稱爲氏。
  公元前十一世紀,周武王姬發滅殷商後建立西周王朝。到了周幽王姬宮湦十一年(公元前771年),申侯聯合犬戎攻殺周幽王後,西周滅亡。
  西周滅後,周平王姬宜臼繼位遷都洛陽史稱東周,經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東周王朝在周郝王姬延五十九年(秦昭襄王贏則四十九年,公元前256年),爲秦昭襄王所滅,共曆三十四王,八百六十六年。
  周平王姬宜臼有一個兒子叫周烈,受封汝墳侯。到了他十九世孫周邕時,秦昭襄王滅了周王朝,從此周姓失去侯位,但後代子孫依然還在,遂多以故朝名稱爲姓氏,稱周氏。
  到了大漢王朝建立,這些故王族又重新恢複了周氏的侯位,漢高祖劉邦將周邕的孫子周仁重新封爲汝墳侯,賜號正公,從此遷籍安城(今河南汝南王崗鎮)。從此周氏作爲汝南望族,經漢、魏、晉、隋、唐,曆時千載,英才輩出,青史不絕。
  周仁下傳五代到周燕,字少卿,他成年後出任郡決曹掾。當時的汝南郡守准備枉殺一批囚徒。作爲監斬官,周燕向汝南郡守面諫,請求核實囚徒的罪責。但狡詐的太守對此置之不理。
  看到被囚的家人到處喊冤,又都被汝南郡守再抓去拷打,周燕又一次向汝南郡守求情說,自己願意把這些囚犯的冤屈都寫出來,署上自己的名字,結果汝南郡守大怒。有一同事悄悄告知周燕說:“你這麼做,是要被上司怪罪的。你如今都把罪攬到自己身上,如有一句話牽扯到太守,他肯定會用刀宰了你。”
  果然,汝南郡守將周燕囚禁起來。周燕雖然在牢獄中天天遭受拷打摺磨,始終沒有屈撓。最後,當他聽說汝南郡守下令要對他行刀鋸之刑?覺得如此死法以後沒法去見先祖(破身無以見先祖),於是絕食而死。
  不久,周燕便被朝廷平反昭雪。周燕有五個兒子,後來他這五個兒子皆有所成:長子周輿出任重合令,二子周羽出任櫟陽令,三子周仲出任東海太守,四子周明出任袞州刺史,五子周良出任穎陽令,皆爲一方行政長官,被當時的天下人稱爲“安城五龍”。
  從此,周燕的後裔子孫繁盛昌盛,分衍出許多支脈,如周燕之子周忠因任太山太守而在當地定居,形成太山周氏發枝或拖秧,傳說他喜愛蓮花似君子的品質。
按:
  該支周氏實際上與第二個淵源的周氏同源,隻是由於該支周氏族系最爲龐大,爲周氏正宗,因此單獨挑出列一淵源。

  第四個淵源:源於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拓拔部,屬於漢化改姓爲氏。
  南北朝時期,北魏獻帝拓跋鄰的第二個兄長原名叫拓拔普,其率領之族稱普氏,漢譯就是“普乃氏”。這在史籍《魏書》中有記載:“獻帝以長兄爲紇骨氏,後改爲胡氏。次兄爲普氏,後改爲周氏。”當時,北魏獻帝把北魏王朝的核心拓跋部中王族氏族分爲七個部落群體,以自己的七個兄弟分别統率之。
  後在北魏孝文帝於太和十九~二十年(公元495~496年)遷都洛陽入主中原之後,大力推行的漢化改革過程中,賜改漢姓爲周氏,後成爲北魏王朝中興旺的七族之一,後逐漸融入漢族之中,世代相傳至今。
  例如,在北魏拓跋氏改姓周氏的後代中,有隋朝時期的著名將領周搖。周搖,公元507~590年,字世安,他就是是北魏獻帝次兄拓拔普的後代。

  第五個淵源:源於羋姓,出自南北朝時期陳國將領項猛奴,屬於以冒改姓爲氏。
  南北朝時期,南朝陳國有一個著名的將領叫項猛奴,幼年時曾被周薈撫養,而隨義父改姓周氏,改名爲文育。
  項猛奴,公元509~559年,新安壽昌人(今河南境内),少孤貧。他擅長游泳,十一歲便“能反覆游水中數里,跳高五六尺,與群兒聚戲,眾莫能及”。當時義興人(今江蘇宜興)周薈爲壽昌浦口戍主,見到項猛奴後甚爲驚奇,便和他交談。
  項猛奴說:“母老家貧,兄姊並長大,困於賦役。”由是周薈很可憐他,便隨項猛奴到他家里,請求項母將周文育交給自己收養,得到了項母的同意。周薈官任到期後,帶項猛奴回京,見到太子詹事周舍,便請周舍爲其起名。周舍便給他改名爲周文育,字景德。之後,周薈令侄兒周弘讓教他讀書寫字。
  周弘讓善長寫隸書,於是便寫下蔡邕的文章《勸學》及古詩給他看,但周文育對此一點也不感興趣,還對周弘讓說:“誰能學此,取富貴但有大槊耳!”大槊,是古代一種長大的兵器。周弘讓便改教他騎射技藝,周文育非常高興,後來學得一身好武藝。
  司州刺史陳慶之和周薈同郡,二人關係很好。便啟請周薈爲前軍軍主,陳慶之派周薈帶五百人去新蔡慰勞白水蠻。白水蠻反而密謀要把周薈擒捉獻於北魏,但被周薈察覺,於是和義子周文育力戰。當時白水蠻人多勢眾,一日之中戰數十合,周文育沖鋒陷陣,勇冠軍中。在作戰中周薈不幸戰死,周文育馳馬奪其屍,白水蠻人見其勇,不敢相逼。到了晚上,白水蠻各自退回,周文育則身中九創。後來周文育傷愈後,便請求回去安葬周薈,陳慶之很讚賞他的氣節,重賞了周文育。
  葬罷周薈,正好盧安興爲南江督護,便啟奏朝廷要周文育和自己同行。後周文育征俚獠,累戰有功,任南海令。盧安興死後,周文育和杜僧明於梁大同八年(公元542年)起事攻廣州。二人分據東西,一日之中,眾至數萬。當時西江督護、高要太守陳霸先率精兵三千來救援,二人被陳霸先擊敗被俘。但陳霸先見二人驍勇過人,親手將其釋放,並以二人爲陳軍主帥。從此周文育忠實於陳霸先。
後監州王勱以周文育爲長流,對他委以重任。王勱被代後,周文育想和他一起走,到大庚嶺時,二人去占蔔,蔔者說:“君北下不過作令長,南入則爲公侯。”周文育說:“足錢便可,誰望公侯。”蔔者又說:“君須臾當暴得銀至二千兩,若不見信,以此爲驗”。當晚,周文育和王勱在客店遇見一個商人,商人要和周文育賭博,周文育果然贏了二千兩。翌日,周文育向王勱告辭。
  陳霸先聽說周文育又回來了,非常高興,馬上派人相迎,厚加賞賜,並將主力軍隊交給他指揮。
  梁太清二年(公元548年)農曆8月,南豫州牧侯景率諸軍在壽陽(今安徽壽縣)起兵叛梁,先繼攻占建康、三吳(以吳、吳興、會稽三郡爲三吳,相當今江蘇太湖以東、以南和浙江紹興、寧波一帶)。南朝梁諸將紛紛反抗。梁大寶元年(公元550年)農曆6月,江州刺史陳霸先亦兵發南康(今江西贛州),進屯西昌(今江西泰和)。周文育與杜僧明爲前軍,在攻克蘭裕後又援助歐陽頠,皆有功。陳霸先破蔡路養於南野,周文育被蔡路養所圍,四面數重,矢石雨下,連周文育的戰馬也被射死。周文育右手搏戰,左手解下馬鞍,沖出包圍,與杜僧明會合,二人再戰,大敗敵軍。戰後,陳霸先表任周文育爲府司馬。
  周文育爲陳霸先開創南朝陳國建有大功勳,後來在南朝陳永定元年(公元557年),被陳武帝敕封爲鎮南將軍、壽昌縣公。
  南朝陳永定三年(公元559年)周文育病逝,他逝世後,陳武帝非常悲痛,親自素服戴孝,痛哭於周文育的靈堂。
  在周文育的後裔中,皆以先祖之冒姓爲姓氏,稱周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六個淵源:源於姬姓,出自唐朝唐玄宗執政時期姬姓族人,屬於以避諱改姓爲氏。
  唐朝先天、開元、天寶年間(公元712~756年),當時長安中所有姬姓族人由於要避唐玄宗李隆基的名字之音諱,即“姬”與“基”音同,均改爲周氏。
  以後,有部分該支周氏族人改回姬姓,但大部分族人皆沿稱周氏至今。

  第七個淵源:源於百濮族,出自唐朝時期少數民族暨佐時氏,屬於帝王賜改姓爲氏。
  唐朝時期,西南少數民族百濮族中有暨佐時氏,在唐肅宗李亨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准制賜改爲漢姓周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八個淵源:源於改姓,屬於以避諱改姓爲氏。
  唐朝末期,有個人叫成訥,是一名驍勇的戰將。唐哀帝李柷天佑四年(後梁太祖朱溫開平元年,公元907年),後梁太祖(後改名朱晃)篡奪唐朝,成訥在滅唐過程中大力支持朱晃,因功被後梁太祖封官至太尉、上穀郡王。後成訥戰死,被後梁太祖賜姓爲周,加以褒獎。在成訥的後裔子孫中,皆以後梁太祖之賜姓爲氏,稱周氏,世代相傳至今。
  另外,唐朝末年的荆南節度使叫成油(仙銳),是淮西人,他也投靠了後梁太祖,立有不少功勳。在成油逝世後,同樣被梁太祖賜姓爲周氏。在成油的後裔子孫中,皆以後梁太祖之賜姓爲氏,稱周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九個淵源:源於已姓,出自元朝時期蘇氏族人,屬於以避諱改姓爲氏。
  在唐朝時期,有個名人叫蘇益,字世進,曾任山西隰州刺史,唐僖宗李儇乾符年間(公元874~879年),蘇益爲輔佐王潮由河南光州固始入閩,任泉州押衛都統使,居於泉郡同安永豐里。娶陳、羅、張氏;子三:光誼,光謂,光誨。光誨任過漳州刺史,與父蘇益居同安永豐鄉葫蘆山,取名蘆山堂,燈號蘆山,爲入閩蘇氏及蘆山衍派始祖,後來蘇益的裔孫昌盛,成爲南方大族之一,其第六世孫蘇頌,字子容,爲宋仁宗趙禎慶曆二年(公元1042年)的進士,官至左丞相,他發明了著名的水運天像儀,今被世界鍾表聯合會尊奉爲“鍾表之父”。
  到了元朝末年,蘇益的六世孫居住福建泉州卓源鄉新康里,因遭糧累,全部財產被沒入官家,族人還累受元朝官軍的圍剿,各自逃難,其侄蘇可安因此改姓周氏。自此以後,這支周氏族人逐漸繁衍,並遷入今台灣省新竹縣。

  第十個淵源: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
  ⑴.蒙古族周爾那德氏,亦稱卓爾特氏,世居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内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後有滿族引爲姓氏者,滿語爲Jort Hala。清朝中葉以後所冠漢姓即爲周氏。
  ⑵.蒙古族卓爾古特氏,亦稱朱勒豁得氏,世居科爾沁(今内蒙古東部通遼地區、吉林西部一帶),後有滿族引爲姓氏者,滿語爲Jorgut Hala。清朝中葉以後所冠漢姓多爲周氏、朱氏、康氏等。

  第十一個淵源:源於姬姓,出自明朝朱翊鋌的庶子朱萬世,屬於避難改姓爲氏。
  明朝第一代吉王叫朱見浚,是明英宗朱祁鎮的第七子,在明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受封就藩長沙,傳到第四代吉王稱爲吉端王。吉端王的嫡子襲封,逝世後無嗣,吉端王的二子又襲封。朱萬世,就是襲封吉端王的第三子(庶子)朱翊鋌,受封長沙郡王。
  在明朝亡國後,朱萬世逃往廣東寧鄉周家一帶,爲避禍改姓周氏,後逝世於緬甸。其後裔子孫便一直以周氏世代相傳至今。清朝滅亡後,有一部份人恢複朱氏,而還有相當多的人仍沿續周氏。

  第十二個淵源: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周成氏,以地爲氏,滿語爲Joceng Hala,世居周齊理(今吉林葉赫河流域張城東部),所冠漢姓即爲周氏。
  ⑵.滿族周延氏,滿語爲Joyan Hala,世居訥殷(今吉林撫松松花江上游流域),後多冠漢姓爲周氏、常氏等。
  ⑶.滿族周佳氏,亦稱宗佳氏,滿語爲Jonggiya Hala,祖先原爲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擕,後逐漸融入鮮卑族,後逐漸演化爲遼東女真,世居輝和(今黑龍江上游或嫩江一帶),後多冠漢姓爲周氏、鍾氏。

  第十三個淵源: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
  今高山族、瑤族、東鄉族、彝族、布朗族、白族、土家族、保安族、黎族、壯族、羌族、朝鮮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周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爲漢姓周氏,世代相傳至今。詳實情況,待本書筆者進一步考證之後,再予以補充刊載。
編輯本段各支始祖
  周榮亭:字仁端,元至正二年壬午十月祿十亥時生,明洪武三十年丁丑三月二十九歲時沒,年五十六,葬江西吉安府萬安縣菖蒲塘山向俟考。元配:田氏,元至正八年歲子七月十五卯時生,明建文二年庚辰十月二十未時沒,葬夫婦合塚。子二:長子周衡、次子周衢。爲湖南湘潭周氏始祖。
  周政毅:字致遠,號賢一,明嘉靖二十九年庚戌四月十九亥時生,萬曆四十一年癸醜八月十八寅時沒。葬楊家堤賢一山卯西向有碑表。元配:夏氏,明嘉靖二十七年戊申七月十五西時生,明萬曆四十六年戊午二月十二未時沒,葬白園山卯西向。生子二:長子周承方、次子周承耀。
  周太滄、周夢晟:原籍江西吉安府太和縣族著圳上元未遷居湘潭六都竹園村之沙塘,字號行爵,生沒時日暨祖妣姓氏老譜均未詳載,葬本都四甲沙塘右下對岸垅中泉汑邊穴成白鶴投湖形丁山癸向墓碑圖志。爲五族之祖,生子六:周夢晟、周夢昌、周夢鼎、周夢旼、周夢昊、周夢星。一派祖爲周夢晟(太滄長子),字旭繼,號臨湘,行元一,元大德六年壬寅七月初七日辰時生,明洪武十五年壬戌正月初六日巳時沒,壽八十一,葬六都四甲沙塘水口下瓏中迎汑左側乾山巽向墓碑圖志。子一周撫□、子二周應定、子三周應銘舊未入譜。爲沙塘周氏始祖。
  周太滄、周大郎、周應翔:原籍江西吉安府太和縣族著圳上,元未遷居湘潭六都竹園村之沙增字呈行爵,生殁時日暨祖妣姓氏老譜均未詳載,葬本都四甲沙塘右下對岸瓏中泉汑邊,穴成白鶴投湖形丁山癸向,墓碑圖志。始遷鼻祖周大郎,字榮祿,明洪武初自江右南昌府豐城縣鐵崗宮徙居長沙府三峽巷,永樂初複從臨都落葉塘動園。生殁未詳,葬大湖頭。元配氏游,生殁未詳,葬勻粥坪。子一周應翔。周應翔曆傅爲人魁梧出眾,嚐與人談在朝夕不倦,遇有勝已者,無不虛心下之以禮,自守以禮接人,惜平生殁未詳,葬太湖頭。元配張氏,生殁葬俱失考。子一周添秀。爲湖南湘潭周氏始祖。
  周 汾:配吳氏,生五子:周擧仁、周擧義、周擧禮、周擧智、周擧信。
  周德聖:軒公長子,號慕堂,吸天顺慶五年辛巳八月十三日未時生,於宏治中與弟周德賢由江西南昌府豐城縣龍頭山遷居湖南長沙府瀏陽縣東城外,落業賀家湖,周德賢落業南城内皇倉街。二人來瀏開宗立派版岡十四都二甲,曆今四百餘年,碼頭街巷之名猶傳周家之稱,壽六十七歲,嘉靖六年丁亥十月初三日申時沒,葬學堂,老屋門首坐東向西外碑丙誌。爲金江周氏始祖。
  資料有待補充。

編輯本段遷徙分布

  周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當今中國大陸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九位,在台灣省名列第二十一位,人口約三千零七十六萬九千餘,占全國人口總數的1.92%左右。
1.先秦時期

  周氏早期主要在河南地區發展繁衍。河南周氏的最早出現,可追溯到遠古的黄帝軒轅氏。
  周氏最初發源於今陝西渭河平原地區。周朝初期,朝廷大規模分封諸候國,這些諸侯國廣布於黄河中下游及江淮地區。周氏由西向東遷徙繁衍,與周王朝都城由陝西向河南東遷有着密切的關係。自周平王東遷洛陽後,周氏得到了大規模的繁衍,曾一度成爲巨族。
2.戰國、秦、漢時期 

  周氏早年主要繁衍播遷於我國北方的廣大地區,且以河南、陝西爲兩大中心。戰國秦漢時期,秦滅六國時對各國貴族的遷徙,以及秦末戰亂,爲周氏的發展、擴散提供了條件。秦朝的郡縣制、漢朝的郡國制,又使周氏有了形成郡望的機會。這一時期,周氏遷徙到今河南南部、江蘇北部等地,並在當地形成望族,即汝南周氏、沛國周氏。
  居住在河南臨汝的周氏,部分人於秦朝遷往沛郡,成爲當地着姓,西漢大臣周昌,周勃,名將周亞夫即屬此支。東漢末年,京師遭董卓之亂,汝南安城周氏有一支遷居今安徽廬江。
  兩漢時期,河南、山東一帶,是我國人口最多的地區。從西漢元始二年至隋朝大業五年(公元2~609年),六百年間,河南人口約占全國人口五分之一。

3.魏、晉、南北朝時期 

  魏晉南北朝之時,因北方中原地區長年戰亂,出現了第一次民族大遷徙,周氏族人也隨從中原的各士族大擧南遷。兩晉時期,汝南安成周氏周浚一門三封,此後出現了周浚、周顫、周嵩、周馥等著名人物。
  西晉永嘉年間,中原各士族隨晉室同渡南遷,有一支周氏遷往姑熟(又稱姑孰、南洲,今安徽當塗)。
4.隋、唐至宋時期

  隋、唐前後一段時期,周氏又有較大規模的發展,唐末五代連續幾十年的軍閥混亂,特别是北宋末年金兵南下與南宋末年蒙古兵南下,這幾次大戰逼使河南、山東一帶的中原周氏大量南遷,主要遷往福建、浙江、廣東。
  唐高宗總章年間,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辟漳州,隨行人員中有周氏將校,這是周氏進入福建最早者。唐僖宗時,河南周氏族又有人隨王潮、王審知入閩的。
  唐宋戰亂,中原周氏開始大規模南遷閩浙粵。
  ⑴.入閩:
  唐初,有周氏族人隨陳元光入閩開基福建漳州。唐朝末年,軍閥混戰,河南光州固始縣周氏遷徙福建。
  唐僖宗中和年間(公元881~884年)周德琰爲河南汝寧府光州固始縣縣令,生三子,三子隨父居固始縣。唐昭宗乾寧四年(公元896年),六鎮藩鎮叛亂,周德琰次子周樞,與游、劉、翁、範等姓入閩,選擇福建建甌縣(公元1913年建安、甌方二縣合並設置)的馬伏爲世居地,稱爲“馬伏周家”。周樞隨父宦居河南汝寧府光州固始縣,唐昭宗乾寧四年入閩,居住馬伏,爲入閩之始祖。
  周樞的後裔周枯,於北宋太宗淳化二年(公元991年),遷居福建崇安縣的仙店,周枯爲仙店支派的一世祖。北宋末年,金兵攻陷汴京,宋高宗南渡長江,河南固始縣周氏隨宋南渡,遷至閩汀寧化(今福建寧化,古代寧化縣屬汀州),猶長於寧化。南宋末年至元朝初年,這支由河南遷人福建寧化縣的周氏,繼續南遷入廣東梅縣。
  北宋滅亡時,山東、河南一帶的周氏,大批隨宋高宗南渡長江,定居浙江。周密祖籍山東濟南,曾祖周祕,北宋末年任御史中丞,金兵攻陷汴京後,周祕跟隨宋高宗南渡長江,遷居吳興(今浙江湖州)。南宋初年,北方士大夫流落江南者以此地爲多,宋高宗允許他們占據寺院。曾祖周祕先後居湖州的鐵觀音寺、天聖寺。祖父周珌青少年時也在湖州鐵觀音寺、天聖寺客居近二十年。這支周氏的祖先是河南人,流布可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在祥符,即今河南開封(宋朝置祥符縣,明朝並開封縣入祥符縣,1913年又改祥符縣爲開封縣)。祥符周氏十三世周靖,北宋末年在汴京中進士,爲太學博士。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周靖護從宋高宗南渡長江,僑居浙江杭州,所以周靖爲河南祥符周氏南徙浙江的始祖。第二階段在諸暨。周靖由杭州遷居浙江諸暨縣的紫岩山,村里名叫盛厚,在諸暨縣城西北六十多華里處。第三階段在紹興,周靖七世孫周澳,號楮齋,擔任元朝地方官府的掌管文書的官員,入贅山陰俞姓人家爲館甥(女婿),於是占籍山陰(秦置縣名,唐朝並置會稽、山陰二縣,1912年兩縣合並設紹興縣)。山陰(今浙江紹興)之有周氏,實自楮齋公(周澳)始,周澳是周氏遷紹興的始祖。宋紹興十一年(公元1141年)周靖由杭州遷居諸暨縣西北的紫岩山,以後他的子孫又分别遷居諸暨縣的南門江、大五指、清平、豐江、溏頭、新州、梅山;山陰縣(今浙江紹興)的塘下、周橋、瓜田、張川、前梅;蕭山的周家湖、來蘇。浙江諸暨、蕭山、紹興一帶的周氏,追根溯源,是北宋末、南宋初從河南開封一帶南徙的。
  ⑵.入粵:
  北宋末年與南宋末年周氏從中原南徙廣東。
  新會縣橋亭房周氏,始祖周海門,原河南汴京人(今河南開封),宋南渡後居廣東南雄珠璣巷,後乃居新會橋亭。又,新會縣沙富房周氏,一世祖周監,字天枯,原籍河南許州長葛縣,遭元亂,千里間關,扈宋少帝至粵之岡州崖山。廣東新會縣這二房周氏,原籍均在河南,分别是南宋初年隨宋高宗南渡與南宋末年隨宋少帝南徙的。梅縣周氏大始祖周仁德,原籍河南固始縣,隨宋高宗南渡,遷居福建寧化縣。南宋末元初,其裔孫“由閩遷粵”,遷居廣東長東縣(今廣東五華),至七世祖周瑄,始遷梅縣。周碹是梅縣始遷祖,又是由閩遷粵的七世祖,所以至今廣東梅縣周氏稱他爲“始祖七位公”。
  南宋大臣周必大,自稱其先祖爲鄭州管城人。汝南周氏有一支直接遷往福建寧化石壁鄉,還有一支徙居永定。

5.元、明、清時期

  元末明初,江西吉安府周氏移民湖南邵陽地區。
  石碑周氏初祖炳四公,兄世常,生江右(今江西吉安)吉安府泰和縣,於元明間徙居湖南寶慶邵東之石碑。湖州周氏,一世祖周志亮,元末明初“奉旨屯墾湘潭,後蔔居湘潭”。周志亮次子周肇翔,洪武年間“遷屯益陽”,於是“隸籍益陽”。清初江西移民湖南的第二次高潮中,湖南衡山始祖,是由江西永新縣厚田遷來。
  清康熙、乾隆年間,閩、粵周氏陸續有人移居台灣省,後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謀生。唐朝元和年間,除沛國周氏,長安周氏主要爲周赧王的後代,而到了明、清以後,周氏比較集中的省份是江蘇、浙江、廣東、湖南、湖北、江西、福建等省。
6.移居台灣省

  周氏在台灣省主要集中在台南、台北兩地,大多是祖上由北方南遷福建和廣東,再由福建、廣東移居台灣省的。
  清康熙到乾隆年間,有泉州人周延群乘船東渡,入墾台北縣石碇鄉;泉州人周炎移居台北縣景美鎮開墾奠基。清嘉慶年間,富陽人(今浙江富陽)周凱曾任台灣省道台,後逝世於任上。
  中日甲午戰爭中,清朝戰敗,被迫同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除賠償日本巨額款項外,還把台灣省割讓給日本。日本在台灣省進行了五十年的殖民統治,強迫當地居民接受奴化教育,改爲日本姓。台灣省周氏曾被迫改姓武岡、武光、吉田、吉本、吉岡等日本姓,
  1945年8月日本戰敗投降,台灣省回到祖國懷抱。國民黨台灣省政府明令廢除日本姓。曾被迫改爲日本姓的原周氏人士恢複周氏。台灣省土著中曾使用日本秋野姓的這部分人,奉令廢日本姓時,選用了漢姓周,使台灣省周氏人數和分布範圍上都有所擴大。
7.遷往海外

大陸周  氏移居海外,始於鴉片戰爭以後的晚清時代。周氏旅居海外的地方,主要是中南半島與南洋一帶。海外周氏僑胞,主要來自今大陸的福建省、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和海南省。海外周氏華人中來自廣東潮州、汕頭地區的占較大比例。
  ⑴.廣東:
  揭陽縣的伯勞浦鄉周氏:明朝洪武初年,其始祖周樸叟,人稱周伯,由福建省興化府莆田縣遷來廣東揭陽縣。他在埔上開荒,又引清泉上埔,人們於是將“埔”字去土添水,改爲“浦”字,將“伯勞浦”作地名。伯勞浦鄉往海外謀生的人較多,如泰國首都曼穀有旅泰揭陽縣伯勞浦家族會,此外還旅居至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
  ⑵.福建:
  周氏移居南洋:清朝末期福建周氏之人移居南洋,先後梯航南來,開拓新天地。其彰明較著的創始人有周英美之開埠文德甲,周公南之經營巫羅加什,周公秀之墾殖麻坡浮林望,周卿昌、周卿安之貿遷於新加坡及馬六甲,周孫品、周孫華之往來各地溝通僑信等等。
8.現代分布:

  按占漢族總人口百分比多少計算,我國現代漢姓的十九個大姓,依次是李、王、張、劉、陳、楊、趙、黄、周、吳、徐、孫、胡、朱、高、林、何、郭、馬等,這十九個大姓加起來約占全國人口總數的55%左右。

編輯本段郡望堂號
郡望

  汝南郡:西漢高祖劉邦四年戊戌(戊戌,公元前203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當時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潁河、淮河之間、京廣鐵路西側一線以東、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縣、上蔡縣、平輿縣、項城縣一帶地區,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東漢時期(公元25~220年)移治至平輿(今河南平輿)。
  沛 郡:也稱沛國郡、沛縣,始建於漢朝初期。西漢建立後,漢高祖劉邦將家鄉泅水郡改爲沛郡,治所在相縣(今安徽濉溪)。王莽改爲吾符郡,東漢改爲沛國。三國魏移治沛縣(今江蘇沛縣)。西晉還舊治,後複爲郡,又移治沛縣。南朝宋移治蕭縣(今安徽蕭縣)。北齊時廢。早期沛郡所轄範圍,包括今安徽淮河以北,西肥河以東,河南夏邑、永城和江蘇省沛縣、豐縣等地。東漢時改爲國,後又改回沛郡,所轄地域大爲縮小,而且郡治屢有遷移。但作爲姓氏郡望意義上的沛郡,主要是指西漢時的沛郡。
  陳留郡: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陳留縣,漢武帝元狩元年(己未,公元前122年)改置陳留郡,治所在陳留(今河南開封)。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東部至民權縣、寧陵縣、西至開封市、尉氏縣、北至延津縣、南至杞縣一帶地區。北魏時期改治到浚儀。隋朝開皇初年(辛醜,公元581年)廢黜,隋、唐兩朝皆爲汴州陳留郡。1957年並入河南省開封縣。
  潯陽郡:西晉朝永興元年(甲子,公元304年)置潯陽郡,治所在潯陽(今江西九江)。唐朝時期改九江郡爲江洲,唐朝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爲河陽郡,至唐朝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又複爲江洲。
  臨川郡:三國時期孫吳國置郡,其時轄地在今天江西省南城縣及撫州市一帶。西晉時期移治到今江西省撫州市西部一帶地區。
  廬江郡:秦朝時期爲九江郡,在楚漢之際分出一部分爲廬江郡,漢朝時期名爲舒。隋朝開皇年間(公元581~600年)置廬江縣,治所在舒(今安徽廬江),其時轄地在今安徽省長江以北廬江一帶。
  泰山郡:西漢高祖七年(辛醜,公元前200年)設泰山郡,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泰安縣一帶。東漢朝時期有個博縣,在西晉朝時期移郡後,轄地在今山東省費縣西南部一帶。唐朝時期爲乾封縣。宋朝時期改乾封爲奉符,即今山東泰安。大金國天會十四年(丙辰,公元1136年)改置泰安軍,後改爲州。清朝雍正時期(公元1723~1735年)有泰安府,東平、肥城等縣均屬此府。民國時期廢府爲縣。“泰安”,是從“泰山安則四海皆安”一語中來,取意國泰民安。泰安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五千多年前便形成了繁榮的大汶口文化。
  淮南郡:漢朝曾置淮南國,治六安(今安徽六安),後改郡,遷治壽春(今山西壽縣)。曹魏政權時期亦曾置淮南國,後爲淮南郡,其時轄地在今安徽淮河以南地區。隋朝亦以壽州爲淮南郡(唐朝時期爲壽州壽春郡)。唐朝時期有淮南道,治颺州,自今湖北應山、安陸、應城以東,淮以南、江以北,均在其郡境内;唐朝中葉以後,置淮南節度使,亦治颺州。宋朝時期有淮南路,治颺州;後分爲東西二路:西界在今湖北黄陂、河南光山一帶,東西二路的分界在今安徽省鳳陽、和縣一帶。
  永安郡:治所在新城縣(今河南光山)。
  河間郡:亦稱河間府。始建於西漢高祖劉邦時期,治所在瀛州(今河北河間),到西漢文帝二年(癸亥,公元前178年)又改爲河間國。北魏時期改回置郡,治所在樂成縣(今河北獻縣)。此後或爲郡,或爲國。隋朝開皇初年(辛醜,公元581年)廢除,隋朝大業初年(乙醜,公元605年)及唐朝天寶、至德年間(公元742~758年)又改瀛州爲河間郡,治所在河間縣(今河北河間)。早期河間郡的統轄範圍在今河北獻縣、交河、阜城、武強一帶。
  臨汝郡:治所在梁縣(今河南臨汝)。
  華陰郡:古代原稱華陰縣,爲春秋時爲晉國之地。漢朝高祖劉邦八年(壬寅,公元前199年)置華陰縣(因在華山之北故名華陰),治所在今陝西省華陰縣東部,南朝宋時移治今陝西省勉縣西北。唐朝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華州置華陰郡,治所在鄭縣(今陝西華縣),唐朝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複爲華州,故城在現在陝西省華陰縣東南。
  河東郡:古代河東郡有四:①指今整個山西省。②秦朝初期(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縣),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夏縣、臨汾市、萬榮縣、永濟市、聞喜縣一帶地區。東晉時期移治到蒲坂(今山西永濟蒲州鎮)。隋、唐兩朝爲蒲州河東郡。隋朝時期又分蒲坂,置河東縣爲治所。在明朝被並河東縣,劃入蒲州。③唐朝時期有河東道,又設河東節度使,道治在蒲州,節度使治所在太原(今山西太原)。④宋朝時期有河東路,治所在並州(太原府,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北以内長城爲限,而兼有今陝西東北角。大金國時期分爲河東南路、河東北路,南路的治所在平陽(今山西臨汾),北路的治所在太原府,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黄河以東夏縣一帶地區。明朝時期並河東縣入蒲州。
  清河郡:西漢高祖劉邦五年(己亥,公元前202年)置郡,後屢改爲國,漢元帝永光年間(公元前43~前39年)後期爲郡,治所在清陽(今河北清河)。東漢改爲國,移治甘陵(今山東臨清),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清河縣至山東省博興縣、臨清縣一帶地區。元朝以後轄地在今河北省清河市及棗強縣、南宮縣各一部分、山東省臨清縣、夏津縣、武城縣及高唐縣、平原縣各一部分地。
  江陵郡:原爲春秋時期楚國的郢郡,漢朝時期置江陵縣,爲南郡治所。南北朝時期齊國改置江陵郡,治所在江陵(今湖北江陵),其時轄地在今湖北省江陵縣及川東一帶地區。五代十國時期南唐政權(丁酉,公元937年)以金陵府爲江寧府。北宋朝與清朝時期亦爲江寧府。江寧又爲縣名,或在城區,或在郊區,清朝時期與上元縣同爲江蘇省城。民國時期廢府及上元縣,先以江寧縣爲江蘇省省會,民國政府建都南京後,又移江寧縣於南京市郊區一帶。
  京 兆:亦稱京兆郡、京兆尹,實際是上不是一個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區稱謂,“尹”爲其太守。西漢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爲三輔之一,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三國曹魏文帝黄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爲京兆郡,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至華縣一帶。曹魏黄初二年(辛醜,公元221年)封皇子禮爲秦公,以京兆郡爲秦國,曹魏黄初三年又改名爲京兆國。魏明帝青龍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爲秦王,改京兆國爲秦國。齊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爲京兆郡,今西安,下屬五縣,除周至、戶縣外,均在轄區内。西晉時仍置京兆郡於長安,轄區較三國魏時縮小。十六國至南北朝時期前趙、前秦和後秦、西魏、北周相繼建都長安(後秦稱常安),均在此設置京兆郡(或尹)。隋、唐兩朝均都長安,另建新城。隋朝時期稱大興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醜,公元653年)改名長安城,在長安城周圍的京畿地區,以雍州爲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稱京兆者,均指京師及其附近地區。隋、唐兩朝均設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爲郡級建制以統長安、大興(唐改爲萬年)等二十餘縣。唐朝以後,長安城不複爲都,發展受到一定影響,但仍不失爲一個重要的地方性都會。金、元兩朝在陝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與建都之地無關,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華陰以西一帶地區。北洋政府改顺天府爲京兆地方,府尹爲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國政府成立時廢黜“京兆”之稱。
  河南郡:秦朝時期名爲三川郡。西漢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爲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及黄河北部原陽縣一帶地區,轄二十二縣,大致相當於今河南省孟津、偃師、鞏義、滎陽、原陽、中牟、鄭州、新鄭、新密、臨汝、汝陽、伊川、洛陽等縣市。東漢時期既都洛陽,爲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吏不稱太守而稱尹。隋朝初年被廢黜,後又複爲豫州河南郡。唐朝時期爲洛州河南府,其轄境都遠小於漢朝時期的河南郡。元朝時期爲河南路,明、清兩朝時期均爲河南府。民國時期建爲河南省。
  昭州郡:治所在今廣西平樂西。
  武功郡:戰國時期秦國秦孝公置郡,治所在今陝西省眉縣東部一帶地區,後另置武功縣。
堂號

  汝南堂:以望立堂。
  廬江堂:以望立堂。
  潯陽堂:以望立堂。
  臨川堂:以望立堂。
  陳留堂:以望立堂。
  沛國堂:以望立堂。
  泰山堂:以望立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
  武功堂:以望立堂。
  細柳堂:漢文帝六年冬,匈奴六萬兵馬犯漢。漢文帝令周亞夫駐兵細柳(今陝西鹹陽)。幾日後漢文帝禦駕親往勞軍,走近軍營,隻見甲兵森嚴,個個持刀執戟,張弓挾箭,如臨大敵。當令門崗傳報時,營兵卻直挺挺地站着紋絲不動,並喝令車駕停住,說:“軍中隻聞將令,不論宮律!”由此可見周亞夫制軍嚴謹。
  愛蓮堂:哲學家周敦頤,一生清正廉潔。他一生最愛蓮花。他把蓮花比成君子,誇它雖然從污泥里鑽出來,但一塵不染,雖然整天在清潔的水里洗濯,但一點兒也不妖豔。它的香又清又遠,它的直不會發枝或拖秧,我愛它這君子的品質。
  篤祜堂:資料有待補充。
  世德堂:資料有待補充。
  亦政堂:資料有待補充。
  誦芬堂:資料有待補充。
  清白堂:資料有待補充。
  繼述堂:資料有待補充。
  世善堂:資料有待補充。
  忠厚堂:資料有待補充。
  垂裕堂:資料有待補充。
  仁義堂:資料有待補充。
  文盛堂:資料有待補充。
  光裕堂:資料有待補充。
  拱福堂:資料有待補充。
  青秀堂:資料有待補充。
  鶴在堂:資料有待補充。
  光霽堂:資料有待補充。
  敦倫堂:資料有待補充。
  松竹軒:資料有待補充。
  敦叙堂:資料有待補充。
  用里堂:資料有待補充。
  教稼堂:資料有待補充。
  世濟堂:資料有待補充。
  三元堂:資料有待補充。
  興仁堂:資料有待補充。
  敦厚堂:資料有待補充。
  錫類堂:資料有待補充。
  鶴在堂:資料有待補充。
  濂溪堂:資料有待補充。
  六顺堂:資料有待補充。
  親仁堂:資料有待補充。
  肇岐堂:資料有待補充。
  遵訓堂:資料有待補充。
  繼志堂:資料有待補充。
  光祖堂:資料有待補充。
  惇彝堂:資料有待補充。
  報本堂:資料有待補充。
  萃親堂:資料有待補充。
  紹廉堂:資料有待補充。
  推本堂:資料有待補充。
  思成堂:資料有待補充。
  萃文堂:資料有待補充。
  餘慶堂:資料有待補充。
  詳山館:資料有待補充。
  味經堂:資料有待補充。
  寧壽堂:資料有待補充。
  引碧堂:資料有待補充。
  森淼堂:資料有待補充。
  有宋堂:資料有待補充。
  福禮堂:資料有待補充。
  玉潤堂:資料有待補充。
  燕翼堂:資料有待補充。
  德馨堂:資料有待補充。
  敬義堂:資料有待補充。
  維新堂:資料有待補充。
  雲錦堂:資料有待補充。
  承志堂:資料有待補充。
  景濂堂:資料有待補充。
  保極堂:資料有待補充。
  大本堂:資料有待補充。
  務本堂:資料有待補充。
  雍睦堂:資料有待補充。
  繼述堂:資料有待補充。
  世恩堂:資料有待補充。
  繼善堂:資料有待補充。
  崇本堂:資料有待補充。
  敦本堂:資料有待補充。
  敬思堂:資料有待補充。
  純德堂:資料有待補充。
  棣鄂堂:資料有待補充。
  塢享祠:資料有待補充。
  介福堂:資料有待補充。
  二賢堂:資料有待補充。
  五有堂:資料有待補充。
  斐然堂:資料有待補充。
  光裕堂:資料有待補充。
  追遠堂:資料有待補充。
  寶善堂:資料有待補充。
  叙彝堂:資料有待補充。
  集賢堂:資料有待補充。
  仁厚堂:資料有待補充。
  倫叙堂:資料有待補充。
  志學堂:資料有待補充。
  忠孝堂:資料有待補充。
  撻叙堂:資料有待補充。
  學志堂:資料有待補充。
  懷德堂:資料有待補充。
  光霽堂:資料有待補充。
  至德堂:資料有待補充。
  集義堂:資料有待補充。
  五有堂:資料有待補充。
  永思堂:資料有待補充。
  新德堂:資料有待補充。
  承敬堂:資料有待補充。
  厚德堂:資料有待補充。
  崇德堂:資料有待補充。
編輯本段周姓家譜文獻
  詳見》》周姓家譜文獻

編輯本段周姓字輩排行
  詳見》》周姓字輩排行

編輯本段周姓楹聯典故
宗祠四言通用聯

  功高細柳;澤普愛蓮:上聯典出西漢朝時期的周亞夫,屯兵細柳營,軍紀嚴明,防守細柳,文帝稱其爲“真將軍”。下聯典出北宋朝時期的周敦頤,性愛蓮,著《愛蓮說》。
  濂溪世德;細柳家聲:上聯典指宋朝時期的周敦頤(公元1017~1073年),字茂叔,道州營道人(今湖南道縣),世稱“濂溪先生”。周敦頤是宋朝著名哲學家。他的哲學思想對後世影響很大。他寫的散文《愛蓮說》十分有名,被選入當今中學課文。文天祥爲其寫象讚曰:“山川毓秀,挺生斯人,功垂社稷,澤及生民,朝陽鳴風,盛世祥麟,九重必作,名重縉紳。”下聯典指漢朝時期的周亞夫。周勃、周亞夫父子均是漢朝名將,在大功於朝廷,周勃封絳侯,周亞夫官至丞相,封平虜大元帥。漢文帝六年,匈奴入侵,邊塞烽火連年不斷,文帝派劉禮、徐厲、周亞夫三將軍加強邊防,周亞夫駐軍細柳。亞夫治軍嚴謹,軍紀嚴明,即使漢文帝來巡視,也得照軍紀行事,文帝大爲感動,稱讚周亞夫有“真將軍”,後以“細柳營”、“細柳”、“柳營”稱軍紀嚴明的軍營。唐朝王維詩“勿過新年市,還歸細柳營”,唐朝溫庭筠詩“鐵馬雲雕共絕塵,柳營高壓漢宮春”。細柳營在今陝西省長安縣。
  岐陽啟姓;絳邑封侯:上聯典指周族領袖古公亶父率族人東遷岐陽。下聯典指漢朝時期的周勃,輔佐劉邦建立西漢,後封絳侯。
  岐陽啟姓;濂水分源:上聯典指周氏來曆。下聯典指北宋朝時期的周敦頤。
  奮身除害;決策破曹:上聯典指西晉朝時期的周處與周蛟、周虎合稱“三害”,後毅然改過,斬蛟射虎,卒爲善士。下聯典指三國時期的吳國周瑜獨排眾議,勸吳主孫權決策破曹。
  素貞守節;太妊思齊:全聯典出鮑琨琳之妻周素貞以節孝聞名於時,矢志撫養孤兒成才。在《詩·大雅·思齊》篇中歌頌周文王之母太妊之德行。
  愛蓮世澤;細柳家聲:上聯典指北宋朝時期的周敦頤。下聯典指漢朝時期的周亞夫。
宗祠五言通用聯

  軍容推細柳;理學尚濂溪:上聯典出西漢朝時期的周亞夫,屯兵細柳營,軍紀嚴明,防守細柳,文帝稱其爲“真將軍”。下聯典出北宋朝時期的周敦頤,性愛蓮,著《愛蓮說》。
  濂深涵雅量;溪廣裕宏謀:此聯爲新國乞力律周家祠聯。
宗祠六言通用聯

  望崦嵫而勿迫;恐鵜鶘之先鳴:典用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魯迅(周樹人)集屈原《離騷》詩句。
宗祠七言通用聯

  漢室軍容推細柳;宋朝理學尚濂溪:上聯典指西漢朝時期的周亞夫。下聯典指宋朝時期的周敦頤,學者尊稱其爲“濂溪先生”。
  三軍左祖安劉室;一炬東風逞將才:上聯典指漢初周勃。下聯典指三國時期吳國的周瑜。
  白練江帆潯陽景;桃溪芳草玉樓春:上聯典指元朝時期的周德清。下聯典指宋朝時期的周邦彥。
  雪里寒梅香不冷;春初早韭味常甘:全聯典指南朝齊國周颙,字彥倫,曾在宋朝任益州主簿,入齊後曆官始興王前軍谘議、直侍殿省、國子子博士。工書法,尤其擅長隸書,通《老子》、《周易》,又長於佛理。著有《三宗論》、《四聲切韻》。生活清貧淡泊,長年吃菜蔬而不喜肉食,文惠帝太子曾問他什麼味道最美,他答道:“春初早韭,秋末晚菘(大白菜)。”
  宗傳姬旦家聲遠;學紹濂溪道脈長:上聯典指周氏系出姬氏。下聯典指宋朝時期的周敦頤。
宗祠八言以上通用聯

  旌賜素絲,諫議名高瑣闥;風高細柳,將軍聲繼藍田:上聯前句典指東漢朝時期的周擧,後句典指西漢朝時期的周昌。周擧,字宣光,汝陽人,博學多聞,爲儒者所尊崇。顺帝時,曆官並州剌史、諫議大夫、侍中、河内太守,爲官清直,劾奏貪官,擧薦清臣。要任他爲大鴻臚時,卻病死,朝中下詔書曰:“賜錢十萬,用以旌表素絲高節(比喻正直廉潔的官吏)。周昌,大臣,沛縣人。秦時官泗水卒吏,秦末農民戰爭中歸附劉邦,入關破秦有功,官中尉,後任御史大夫,封汾陰侯。剛直敢言,劉邦曾想廢太子,他上諫阻止。後任趙王加如意相。”瑣闥指朝廷。下聯前句典指西漢朝時期的周亞夫,後句典指三國時期吳國的周魴,字子魚,三國時吳國陽羨人。黄武年間官鄱陽太守,平寫彭綺叛亂,又用密計打敗魏國曹休的軍隊。藍田是地名,以產玉著稱。
  緯武經文,細柳營中令肅;風光霽月,愛蓮池上名香:上聯典出西漢名將周亞夫,曾駐軍細柳。下聯典出宋朝時期的周敦頤,有《愛蓮說》。
  溪水長流,萬派千支歸一本;榜山高掛,雲龍鳳虎兆鼇頭:本聯采用江西省萍鄉縣上栗區周代宗祠聯。聯中“雲龍”、“鳳虎”均爲當地山名。
  武贈王公裔,裔固始分支淡水;功頌傅保終,終卓淵源移蘆山:典用台灣省台北市周氏大宗祠聯。全聯典指本支周代的遷徙。上聯固始爲今河南固始;談水爲舊縣名,因談水河得名,日本占據時改爲台北。下聯的蘆山一在今山東省,一在今四川省。
  顧曲有閑情,不礙破曹真事業;飲醇原雅量,偏嫌生亮並英雄:全聯典自三國時期吳國的周瑜。
  興周八百年曆代國祚,最長允稱西伯;賜姓億萬載千秋理學,創作首重敦頤:此聯爲新道拉什街南洋周家祠聯。
  漚心瀝血幹革命,殊勳蓋世間,無法磨滅;鞠躬盡瘁爲人民,英名滿天下,有口皆碑:典用讚頌周恩來聯。
典故、趣事

  桐葉封弟:桐葉封弟又可稱作“剪葉”,出自《呂氏春秋》。這個典故與周公旦有關。周公旦爲周朝的開國功臣,他是周成王的叔叔,周成王即位時,年齡非常小,所以由周公代理朝政,周公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才幹,爲周王朝制定了一整套典章制度,把周朝治理得井井有條。有一天,周成王的弟弟叔虞和成王在一起玩耍,周成王隨手攀摘了一片梧桐樹葉,送給了弟弟叔虞,隨口道:“我把這作爲信物,封賜給你!”叔虞接過樹葉後,心里非常高興,隨後把這件事告訴給周公,周公認爲天子一言既出,駟馬難追.這件事如果是真的,那可非同小可了,於是前去詢問周成王,周成王說他隻不過是跟弟弟開玩笑罷了,周公聽後嚴肅地說:“天子無戲言,出口成憲,而且史書記載,樂師歌頌,士人稱道。哪能隨便說說。”成王聽周公言之有理,隻好把叔虞封於唐,後來,叔虞的兒子把都遷到晉水的岸邊,改唐爲晉。後來,人們用這個表示分封之意。唐朝李嶠《攀龍台牌》里引用了這個典故:“亦有禦蘭感夢,皇天之命伯倏,剪雖開封,上帝之名太叔。”
  周瑜與赤壁之戰:曹操在官渡之戰打敗袁紹,實力大增。幾年後揮師南下,曹操送信給孫權說:“近者奉辭伐罪,旌麾南指,劉琮束手。今治水軍第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以張昭爲首的眾臣都豐張投降,隻有魯肅一人主張抵抗。當時周瑜奉命到鄱陽(今江西波陽)去了,魯肅勸孫權將周瑜召回柴桑。周瑜回來後,對孫權說:“操雖托名漢相,其實漢贼也。將軍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據江東,地方數千里,兵精足用,英雄樂業,當横行天下,爲漢家除殘去穢,況操自送死,而可迎之耶!請爲將軍籌之:今北土未平,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爲操後患;而操舍鞍馬,仗舟楫,與吳越爭衡;今又盛寒,馬無槁草;驅中國大眾遠涉江湖之間,不習水土,必生疾病:此數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將軍擒操,宜在今日,瑜請得精兵數萬人,進住夏口,保爲將軍破之。”孫權聽了周瑜的話,非常激動爲了表示抗曹的決心,拔刀斫破面前批閱奏章的幾案說:“諸將吏敢複有言當迎曹操者,與此案同。”一天夜晚,周瑜又單獨去見孫權,分析當時軍事形勢:“諸人徒見操書言水步八十萬,而各恐懾,不複料其虛實,便此開議,甚無謂也。今以實校之。彼所將中國人(北方人)不過十五六萬,且已久疲,所得表眾(荆州劉表軍隊)亦極七八萬耳,尚懷狐疑。夫以疲病之卒禦狐疑之眾,眾數雖多,甚未足畏。瑜得精兵五萬,自足制之。願將軍勿慮!”第二天,孫權正式任命周瑜爲左軍都督、程普爲右軍都督,又任命魯肅爲讚軍校尉。劉備在樊口日夜盼望孫吳軍隊,看見了周瑜的船隊,便派人進行慰勞。周瑜說:“我有軍事任務在身,不能離開辦公的船艙,倘若劉備能屈尊到我船上來,那就符合我的願望了。”劉備於是獨乘一隻小船去見周瑜,見面後問:“戰卒有幾?”周瑜說:“三萬人。”劉備說:“恨少。”周瑜說:“此自足用,豫州(劉備曾任豫州刺史)但觀瑜破之。”劉備想喊魯肅來見面。周瑜說:“魯肅受軍命也不得離開辦公的船艙,你可另外單獨去拜訪。”周瑜擔任孫劉聯軍的統帥,時年三十四。當時劉備軍隊約兩萬人,周瑜軍隊三萬人,孫劉聯軍共約五萬人。周瑜的船隊沿長江上游前進,與曹軍相遇於赤壁(今湖北嘉魚長江南岸)。當時曹軍中已流行傳染病,兩軍初次交鋒,曹軍不利,引退到長江北岸,周瑜軍在長江南岸。部將黄蓋建議說:“寇眾我寡,難與持久。操軍方連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周瑜采納了這個建議,於是選沖鋒戰艦十艘,上載幹燥的蘆荻、枯幹的柴草,又灌油其中,外麵包上布幕,戰艦尾部又系着輕快小船。在此之前,黄蓋先致密信給曹操,假稱投降。船隊駛到長江中心,張擧檣帆,依次前進。曹軍將土都站在營外觀看,指指點點,說這是黄蓋投降的隊伍。黄蓋的船隊離北岸約二水里,同時點火,當時雖是冬天,但碰上好天氣,東南風急,風力猛,火勢烈,火船如箭駛入曹營,曹軍船艦全部被燒毁。大火蔓延到北岸陸地曹營,一下子,火焰滿天,曹軍人馬燒死溺死不計其數。激戰中,黄蓋被流矢射中,天寒堕水,爲吳軍救起周瑜率領輕裝精銳軍隊繼續沖擊,擂鼓如雷,曹軍全線潰敗。曹操帶領殘餘軍隊從北岸華容道(今湖北監利)陸上撤退。天下大雨,地上泥濘,道路不通。曹操下令疲弱士兵負草填塞泥坑,騎兵才能通過。負草的疲弱士兵陷在泥濘中,被騎兵踐踏,死的又很多。劉備的軍隊與周瑜的軍隊從水路、陸路奮勇追擊,追曹軍至南郡(今湖北江陵)。曹軍大潰敗途中又疫病流行,二十幾萬大軍死去一大半。曹操留下曹仁、徐晃守衛江北江陵,樂進守衛襄陽,自己帶領殘軍北還許都。赤壁之戰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一次著名戰役。戰後,孫權在江東與江西的政權更加鞏固,劉備據有荆州大部分地區,以後又得到益州,曹操則占領了北方,從而形成了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
  周瑜打黄蓋:黄蓋詐降於曹操,進行火攻,取得赤壁之戰的勝利。爲了取信於曹操,周瑜故意借故痛打黄蓋,讓黄蓋假裝氣憤而投敵。這一場打既是事先商量好了的,自然是兩相情願。所以“周瑜打黄蓋”成爲歇後語,其下一句就是“兩相情願”。
  針灸神技:周漢卿,明初名醫,松陽人(公元1958年並人浙江遂昌)。他兼長内科外科,針灸尤其神奇。他用針灸治愈了許多疑難病症。華州(今陝西華縣)陳明遠,眼瞎十年,周漢卿看了後說:“可針也。”於是翻開陳明遠的眼皮,用針刮去眼睛上的雲翳。陳明遠的眼睛馬上光亮一閃,能分辨出五種顏色。這種高超技術,已接近現代治療白内障的手術水平。又如義烏(今浙江義烏)陳化子,腹部有腫塊,撫摸如瓦壇。周漢卿看了後,說:“此腸癰也(結腸内化膿性腫塊)。”便用大針燒紅穿刺,刺人三寸多,膿隨針進出,進出時還發出響聲,馬上治愈。
  周恩來與酒:周恩來會飲酒,酒量不小,但十分節制。在外交場合,周恩來常以酒作爲調節、活躍氣氛的話題。無論是日内瓦會議,還是尼克松訪華、田中訪華……凡擧行國宴,周恩來都用茅台酒招待賓朋。1971年美國的國務卿基辛格奉尼克松總統之命祕密訪華。他來到我國時,對中國的一種神祕感使他有點緊張。爲了活躍情緒,周恩來在與他們握手時,盡量尋找話題與他們寒喧。其間,周恩來與美國特工人員雷迪和麥克勞德開玩笑說:“你們可要小心喲,我們的茅台酒會醉人的。你們喝醉了,是不是回去要受處分呢?”周恩來與他們如同親朋好友聊家常,這便使基辛格一行緊張拘束的心理很快消失了。1972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松再次來華,周恩來用貯藏了三十多年的茅台酒招待貴賓。這純淨透明、醇香濃鬱的茅台酒將尼克松迷住了。在和尼克松碰杯時周恩來告訴尼克松說,在長征途中,一次他曾喝過二十五杯烈性茅台酒,若是在肚子里發起熱來可不得了!尼克松在美國曾讀過著名記者埃得加·斯諾撰寫的《西行漫記》,其中講到紅軍在長征途中攻占茅台酒鎮時,紅軍將領和戰士們暢飲茅台酒的故事,因此對茅台酒印象頗深。在另一次宴會上,周恩來向尼克松介紹茅台酒時說:“比伏特加酒好喝,飲之喉嚨不痛也不上頭……”尼克松心悦誠服,也讚颺茅台酒“能治百病”。電視台工作人員拍下了周恩來與尼克松滿臉喜悦用茅台酒幹杯的鏡頭,並向全世界播送,更使茅台酒伴隨着這個歷史性的“幹杯”而名颺世界。
  周恩來罷宴:那是1958年7月,周恩來到廣東省新會縣視察,風塵僕僕,日夜操勞,確實辛若。周總理的工作精神,曆來爲全黨所欽佩。當時新會縣委書記黨向民同志看見周恩來那樣繁忙,那樣不知疲倦地操勞,過意不去,於是在周恩來離開新會的前夕,決定設宴送行。客人中除了周恩來以外,還有他的兩位隨員,再就是三位記者。宴會就在縣委院内的一間小屋里。廚師就是縣委夥房的炊事員。名日酒宴,跟時下的美酒佳餚相比,隻能算是瓜菜代。盡管這樣,在吃喝將近結束時,周恩來還是說話了。——他慢條斯理、語重心長地說:“黨向民同志,你一月有多少收入,我清清楚楚。這樣一頓飯,你請不起,還是讓我出錢,算我請客吧!”周恩來隨即示意他的祕書,把三百元人民幣交給縣委的司務長。黨向民激動地站起來:“總理,這怎行?說好了是我請客的啊!”“什麼你請客?還不是縣委出錢?”黨向民熱淚盈眶,坐在旁邊的記者們對周恩來的言行讚不絕口。自掏腰包,這就是周恩來總理的罷宴方式。

編輯本段周姓名人
歷史名人

  周昌:(公元前?~前192年),沛縣人(今江蘇沛縣)。著名西漢大臣、開國功臣。
  周勃:(公元前?~前169年),祖先爲卷人(今河南原陽),後徙居沛(今江蘇沛縣)。著名西漢將領、開國功臣。
  周亞夫:(公元前?~前143年),周勃次子;沛縣人(今江蘇沛縣)。著名西漢將領、軍事家。
  周榮:(生卒年待考),字平孫;廬江舒人。著名漢朝大臣。
  周福:(生卒年待考),字仲進,著名漢恒帝之師。
  周行逢:(公元?~962年):武陵人(今湖南常德)。五代十國的楚國武安軍、武平軍節度使。
  周瑜:(公元175年~210年),字公瑾;廬江舒人(今安徽廬江),著名三國時期的吳國將領。
  周顗:(公元269~322年),字伯仁;汝南安成人(今河南平興)。著名東晉大臣。
  周處:(公元236~297年),字子隱;義興陽羨人(今江蘇宜興)。著名吳、晉兩朝將領。
  周昉:(公元766~785年),字仲朗,畫名景玄;長安人(今陝西西安)。著名唐朝畫家。
  周文矩:句容(今屬江蘇省)人,五代南唐時畫家,擅長於人物畫,尤以仕女爲最,題材多取自宮廷生活。
  周興:(生卒年待考),著名武則天執政時期的酷吏。
  周聖楷:(生卒年待考),字伯孔;湘潭人(今湖南湘潭)。著名明朝史學家。
  周敦頤:(公元1017~1073年),原名敦實,後爲避宋英宗趙曙名諱,改名爲敦頤,字茂叔;道州營道人(今河北道縣)。著名宋朝理學家。
  周邦彥:(公元1056~1121年),字美成,號清真居士;錢塘人(今浙江杭州)。著名北宋詞人。
  周德清:(公元1277~1365年),字日湛,號挺齋;高安暇堂人(今江西高安楊圩鄉老屋周村)。著名元朝音韻學家。
  周德威:(公元?~918年):字鎮遠,小字陽五;朔州馬邑人(今山西朔縣)。著名五代十國的後唐名將。
  周去非:(公元1135~1189年),字直夫;浙江永嘉人(今浙江溫州)。著名宋朝大臣、史學家。
  周必大:(公元1126~1204年),字子充,一字洪道,自號平園老叟;廬陵人(今江西吉安)。著名南宋政治家、文學家。
  周忱:(公元1381~1453年),字恂如;江西吉水人。著名明朝初期大臣,以善理財知名。
  周密:(公元1232~1298年),字公瑾,號草窗,又號又號蕭齋、四水潛夫、弁洋老人、華不注山人;祖籍濟南(今山東濟南),客居吳興(今浙江湖州)。著名宋元間文學家。 所著《齊東野語》有涵芬樓鉛印本,《癸辛雜識》有《學津討原》本,《浩然齋雅談》有《武英殿聚珍版書》本。詞集《蘋洲漁笛譜》,收入《強村叢書》,於傳世各本中,堪稱足本。别本有《草窗詞》兩卷,收詞較濫。又編有南宋詞選集《絕妙好詞》,輯一百三十二家作品,有《四部備要》本、中華書局鉛印本。
  周濟:(公元1781~1839年),字保緒,一字介存,晚號止庵;荆溪人(今江蘇宜興)。著名清朝詩詞評論家。 周濟有詞集《味雋齋詞》,初刻於清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存詞一百一十餘首。今人陳乃幹編《清名家詞》,曾全部輯錄。
  周達觀:(公元1266年~1346年),字草庭,自號草庭逸民;浙江溫州路永嘉人(今浙江溫州)。著名元朝地理學家,
  周顺昌:(公元1584~1626年),字景文;江蘇吳縣人。著名明朝東林黨人。
  周延儒:(公元1593~1643年),字玉繩,號挹齋;今宜城鎮人。著名明朝重臣。
  周嘉謨:(公元1546~1629年),字明卿;漢川人。著名明朝大臣。
  周朝瑞:(公元~1625年),字思永;山東臨清人。著名明朝東林黨人。
  周起元:(生卒年待考),字仲先;山東海澄人。著名明朝大臣。
  周立春:(公元~1855年),江蘇青浦人。著名反帝抗清小刀會首領。
  周秀英:(公元?~1855年),女;江蘇青浦人。著名反帝抗清小刀會首領。
  周士漣(1756年-1834年),字補年,浙江嘉興人,清代教育家,杭州宗文義塾和嘉興新豐平林義塾創辦者。
曆代鼎甲狀元

  1 周渭 , 德宗建中元年(780) 軍謀越眾科武狀元 官職不詳。(與779年榜眼非同一人)
  2 周虎(?~1229 ),宋寧宗慶元二年考中武狀元,抗金名將。
  3 周師銳(1182—1231)宋寧宗嘉定元年(1208),登武擧進士第一名,敕爲狀元。
  4 周坦(1201-1263),宋理宗嘉熙二年(1238)戊戌科狀元。
  5 周夢雷,宋淳化四年(1244)甲辰科武狀元。
  6 周震炎(1231-?),宋理宗開慶元年(1259)己未科狀元。
  7 周鏇(1395-1454),明英宗正統元年(1436)丙辰科狀元周鏇第六代孫周應期於萬曆二十三年(1595)中進士二甲一名,授禮部郎中。
  8 周乾,南京江寧上元縣人, 嘉靖十一年(1532)壬辰科武狀元。
  9 周嶅,遂昌縣十三都村(今三仁畲族鄉)周村人.丙辰(1556)科兵部會試武擧第一,曾建狀元坊於省城(杭州)北關門内大街。
  10 周延儒(1593-1644)。,直隸宜興(今江蘇宜興)人,明萬曆四十一年(1613)癸醜科狀元。崇禎帝即位,召爲禮部右侍郎。
  11 周澍(1684 —1730),浙江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字雨甘,號西坪。狀元。授職翰林院修撰,掌修國史。
  12 周世顯,河北省故城縣人,明朝末周太僕都尉之子,後考上狀元,選爲崇禎之女長平公主(朱媺娖)的駙馬,任兵部大司馬,領尚書銜。
  文榜眼: 周渭(779) 周立舜(961) 周起(1000) 周執羔(1124) 周仁勇(1265) 周述(1404) 周洪謨(1445) 周學濬(1844)
  文探花: 周佐麟(?) 周孟簡(1404) 周灃(1751) 周開麒(1823)
近現代名人


  周實:(公元1885~1911年),字實丹,原名桂生,字劍靈,號無盡、和勁、吳勁、山陽酒徒;江蘇淮安人。著名辛亥革命烈士。
  周自齊:(公元1871~1923年),山東單縣人。著名清末民國初外交家、帝制禍首之一。
  周學熙:(公元1866~1947年),字緝之,止庵,松雲居士;安徽至德人。近代民族工業創始人之一。
  周樹人:浙江省紹興人,筆名魯迅,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國現代文學奠基人,著作有《狂人日記》、《呐喊》、《彷徨》等。
  周恩來:祖籍浙江紹興,生於江蘇省淮安,中國共產黨早期黨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創建者之一,傑出的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和外交家。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任總理,爲了黨和人民的事業,鞠躬盡瘁,無私地獻出自己的一切,建立了豐功偉績,贏得了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愛戴和尊敬。
  周煒良(1911年10月1日-1995年8月10日),數學家,20世紀代數幾何領域的主要人物之一。上海人。1949年起執教於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1955年起任霍普金斯大學數學系主任11年。
  周佛海(1897年-1948年2月28日),湖南沅陵人,本名周福海,爲中國近代重要的政治人物。他是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爲建黨的一大代表之一,後成爲國民黨高級官員,抗日時期是汪精衛成立的南京國民政府的領導人之一,被視爲漢奸
  周南:原新華社香港分社社長
  周永康: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書記
  周小川:中國人民銀行行長
  周小燕:著名女高音歌唱家,聲樂教育家
  周正毅:(1961年-),出生於上海楊浦區,前上海地產控股有限公司(HKEX #0067)主席,原農凱集團公司董事長,曾被國際知名雜志福布斯封爲上海首富。2007年11月30日上午, 因周正毅因涉嫌行賄及虛開增值税專用發票犯罪,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一審判處周正毅有期徒刑16年。
  周信芳:(公元1895~1975年),字士楚,藝名麒麟童;原藉浙江慈溪,生於江蘇清江浦(今江蘇淮陰)。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
  周培源:(公元1902~1993年),江蘇宜興人。著名理論物理學專家、流體力學專家、著名力學家、理論物理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近代力學事業的奠基人之一。
  周其鳳:(公元1947~今),湖南瀏陽人。著名化學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周光召:(公元1929~今),湖南長沙人。著名理論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軍事界
  周 桓:(公元1909~1993年),遼寧東溝人。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上將。
  周士第:(公元1900~1979年),又名周力行、周平;廣東樂會人(今海南瓊海)。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上將。
  周純全:(公元1905~1985年),字俊忠;湖北黄安人(今湖北紅安)。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上將。
  周 彪:(公元1910~1981年),原名周生珍;江西吉安人。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中將。
  周仁傑:(公元1912~2001年),原名周球保;湖南茶陵人。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中將。
  周玉成:(公元1904~1971年),湖南祁陽人。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中將。
  周希漢:(公元1913~1988年),湖北麻城人。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中將。
  周赤萍:(公元1914~1990年),曾用名鄒迪;江西宜春人。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中將。
  周貫五:(公元1902~1987年),江西吉安人。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中將。
  周子玉:(公元1935~今),山東武城人(今河北故城)。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上將。
  周克玉:(公元1929~今),江蘇阜寧人。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上將。
  周 村:(公元1926~今),原名周祖華;河南信陽譚家河鄉人。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上將。
  周玉書:(公元1933~今),湖南攸縣石羊塘鄉金坑村人。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中將。
  周衣冰:(公元1922~今),原名周餘彬;安徽巢縣柘皋鎮人(今安徽巢湖)。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中將。
  周家鼎:(公元1922~今),直隸滄縣人(今河北滄州)。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中將。
  周保中:(公元1902~1964年),白族,原名奚李元,字紹黄;雲南大理白族自治州灣橋村人。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
  周志柔:(公元1889~1986年),原名周百福;浙江臨海人。著名國民革命軍一級空軍上將。中國現代空軍創始人之一.
  周仲南: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上將。1989年11月~1992年8月兼任台灣軍管區司令,後任"總統府"戰略顧問等職。
  周仲財:中國國民革命軍第二級陸軍上將。1989年12月晉升二級陸軍上將軍銜,任台灣省警備總司令兼台灣省軍事管制區司令、“總統府”戰略顧問委員會委員等職。
  周 碞:(公元1895~1953年),字奉璋,浙江嵊縣人。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上將。
  周 濂:(生卒年待考),奉天開原人。著名國民革命軍陸軍上將。 原東北講武堂教育長。1946年7月31日授予陸軍上將軍銜,晉升同時退爲預備役。

體育、娛樂界
  周迅:中國大陸知名女演員、歌手
  周筆暢:中國大陸歌手
香港、台灣
  周禮茂:香港填詞人,現職新城。
  周耀南:香港名駒爪皇凌雨已故馬主
  周潔儀:香港無線新聞編輯
  周嘉儀:香港無線新聞主播/附屬新聞台首席主播
  周一嶽:香港食物及衛生局局長
  周亦卿:香港企業家,籍貫浙江寧波
  周松崗:香港鐵路有限公司行政總裁
  周文耀:香港聯合交易所行政總裁
  周啟邦:香港律師
  周潔冰:前市政局議員,現港島區議員,1990當選爲香港十大傑出青年。
  周嘉玲:前電視及電影演員,現職商界。
  周啟生:香港唱作人
  周潤發:香港影星
  周星馳:香港影星
  周奕希:前區域市政局議員,現新界西區議員。
  周婉侶:首代多啦美配音演員,現多元文化電視台助理傳訊總監。
  周家蔚:香港無線電視藝員
  周華健:香港歌手
  周游:台灣名導演,人稱阿姑。
  周傳雄:台灣歌手,出道時用使藝名“小剛”。
  周傑倫:台灣歌手
  周渝民:台灣歌手
  周海媚:香港藝人
  周慧敏:香港歌手
  周汶錡:香港模特兒及歌手
  周麗淇:香港模特兒及歌手
  周柏豪:香港模特兒及歌手
  周怡君:藝名爲:大牙,台灣人氣女子團體黑澀會美眉成員之一,台灣知名綜藝節目我愛黑澀會的固定助教之一,台灣Channel V娛樂台的VJ,台灣歌手,主持及演員
  周思齊:台灣中華職棒球員
  周中:香港資深名廚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殘存亦末路 兵敗如山倒

羅姓與堂號

 楠木,又名楠樹、楨楠,是樟科楠屬和潤楠屬各樹種的統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