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姓與堂號


 楊姓
拼音:yáng xìng
 楊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第16。根據戶籍管理部門的“全國公民身份信息系統”(NCIIS),楊姓也是第六大姓。根據1977年中國史學家李棟明,在《東方雜志》發表的一篇有關“姓”的論文上指出,楊姓是全球華人十大姓之一。此姓氏在越南亦有分布,約占當地人口1%。在做自我介紹時,通常會將“楊”稱作“木易楊”;但實際上“楊”字的右邊並非“易”,而是“昜”(音同陽)。

楊姓來源

  第一個淵源:源於姬姓,出自西周王朝晉國君主武公次子姬杼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爲氏。
  楊氏上朔其世系源流爲:
  第一世,黄帝:世嗣少典氏。少典氏爲諸侯(有熊國君)。母曰附寶,視大電繞北鬥樞星,感而有孕,二十四個月後生帝於軒轅之丘,因名軒轅。國於有熊,故號爲有熊氏。長於姬水,故又以姬爲姓。納四妃,生二十五子。元妃西陵氏之女,曰嫘祖,生昌意、玄囂、龍苗;二妃方累氏,又名白節,生休及清;三妃彤魚氏,生妃及夷彭;四妃曰嫫母,貌惡而德充,生蒼林、萬陽。其眾妾之子十六人而已;已得姓者十四人,爲十二姓。八月既望,帝在位百年崩,葬橋山,年一百十歲,傳子玄囂。
  第二世,玄囂:名摯,黄帝次子。母嫘祖,感大星如虹,下臨華清之祥而生帝。黄帝之世,降清江水,邑於窮桑,故號窮桑氏。國於青陽,因號青陽氏。以金德王天下,遂號金天氏。能修太昊之法,故曰少昊,都曲阜。在位八十四年崩,壽一百歲,葬於雲陽,故後世又曰雲陽氏。生子曰嬌極。傳位於兄昌意之子高陽,是爲顓頊。
  第三世,嬌極:玄囂子,未繼位。生子麥嗣位,是爲帝嚳。
  第四世,帝嚳:嬌極子,名夋。生而祥靈,十五歲佐顓頊帝受封於辛。三十歲以水德代高陽氏爲天子。以其肇於帝,故號高辛氏,都於亳。帝四妃:元妃有邵氏女,曰薑嫄,與帝禮祀上帝而生稷;陳鋒氏女曰慶都,有赤龍之祥,孕十四月,而生堯於丹陵;有娥氏女曰簡狄,祈於高襟,有飛燕之祥而生契;娥訾氏女曰常儀,生子摯。帝嚳在位七十年崩,年一百零五歲,葬於頓丘。子摯嗣立。
  第五世,後稷:名棄,母有邵氏女,曰薑嫄,爲帝嚳元妃。出野見巨人蹟,心忻然,悦而踐之,而身動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爲不祥,棄之隘巷,馬牛過者皆辟而不踐;徙置平林,適會山林多人遷之;又棄之渠中冰上,飛鳥以翼覆之。薑嫄以爲神,遂收養長之。因初欲棄之未果,因名爲棄。棄爲兒時,屹如巨人之志。其游戲好種樹麻菽,及爲成人,遂好耕農,相地之宜,宜穀者稼穡焉。民皆則之。帝堯聞之,擧爲農師,天下得其利,有功封於邵,號曰後稷,别姓姬氏。後稷卒,子檠璽立。
  第六世,檠璽:後稷子,襲父職,務稼穡。
  第七世,叔望:檠璽子,襲父職,務稼穡。
  第八世,不窟:叔望子,當夏太康政衰失國,不窟不務稼穡,遂失其官,逃竄西北戎狄間。生子曰鞠。
  第九世,鞠:不窟子。生子曰公劉。
  第十世,公劉:鞠子,雖在戎狄間,複修後稷之業。鹹清甲子,自土沮漆渡渭,遷國於豳,百姓懷之,多從而保焉。周道之興,實自此始。公劉卒,子慶節立。
  第十一世,慶節:公劉子,國於豳。慶節卒,子皇樸立。
  第十二世,皇樸:慶節子,嗣位豳國。
  第十三世,弗差:皇樸子,嗣位豳國。
  第十四世,毁喻:弗差子,嗣位豳國。
  第十五世,公非:毁喻子,嗣位豳國。
  第十六世,辟方:公非子,嗣位豳國。
  第十七世,高圉:辟方子,嗣位豳國。
  第十八世,侯侔:高圉子,嗣位豳國。
  第十九世,亞圉:侯侔子,嗣位豳國。
  第二十世,雲都:亞圉子,嗣位豳國。
  第二十一世,太公:雲都子,嗣位豳國。
  第二十二世,組紺:太公子,嗣位豳國。
  第二十三世,諸益:組紺子,嗣位豳國。
  第二十四世,公叔祖:諸盩子,嗣位豳國。
  第二十五世,古公亶父:公叔祖子。複修後稷、公劉之業,積德行義,國人皆戴之。因熏鬻、戎狄攻擾,遂去豳渡漆沮,逾梁山,止於岐山之下。豳人擧國扶老擕幼,盡歸古公於歧下。及其傍國,聞古公賢,亦多歸之。古公有長子曰泰伯,次日虞仲;其妃太薑,生少子季曆。季曆娶太任,皆賢婦人。太任生子昌,有聖瑞。古公曰:“我世當有興者,其在昌乎!”長子泰伯、次子虞仲,知古公欲立季曆以傳昌,二人乃亡如荆蠻,文身斷發,以讓季曆。古公卒,季曆立,是爲王季。
  第二十六世,季曆:古公三子,修古公遺道,篤於仁義,諸侯顺之。王季卒,葬鄂縣之南山,壽九十八歲。子昌立,是爲西伯文王。
  第二十七世,文王昌:季曆子,母曰太任。太任之性,誠一端莊,維德之行。及其娠,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傲言,而生文王。王生而聖瑞。及長,受殷紂命,爲諸侯領袖,得專征伐,稱西伯。遵後稷、公劉之業,則古公、王季之法,篤仁、敬老、慈少,禮賢下士,以此士多歸之,諸侯響之,天下三分有其二。以服事,即位五十年,被囚羨里,後六年自歧下,遷都於豐邑,七年而崩,壽九十七歲,諡爲周文王,葬雍州萬年縣西南十四公里畢原上(今陝西鹹陽周文王陵)。太子發立,是爲周武王。
  第二十八世,周武王發:周文王太子。商紂五十三年(公元前1122年),西伯(周文王)崩,太子發繼位,以太公望爲師,周公旦爲輔,召公爽、畢公高之徒皆左右。周武王率修文王緒業。時紂王無道,周武王以薑尚爲師,遂率戎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人,以東伐紂。周武王十一年農曆12月戊午,師畢渡孟津,諸侯鹹會,陳師牧野。商紂王聞周武王來,亦發兵七十萬人拒周武王。周武王使帥尚父與百夫致師。以太公卒,馳於紂師,紂師雖眾,皆無戰心。周武王亟人,紂師皆倒兵,不戰以歸,周武王馳之,紂兵皆岸畔。紂走,登鹿台自焚而死。於是諸侯尊周武王爲天子。周武王十九年農曆10月,周武王有疾,後崩,壽九十三歲,葬雍州萬年縣西南十四公里畢原上。太子姬誦立,是爲周成王。
⑴.源於西周唐叔虞次子楊杼:
  周王朝滅掉子姓唐國後(殷商諸侯國,今山西翼城),周成王把唐地封給弟弟唐叔(姬虞,字子平),並賞賜給他“懷姓九宗,職官五正”。
  唐叔虞的兒子姬燮繼位後,改唐國爲晉國,唐叔虞就成周王朝晉國的開國始祖。唐叔虞的第十一世孫晉武公當時封次子於楊邑(今山西洪洞),稱楊侯,是爲楊氏族人的受姓始祖。
其世系爲:
  第一世,姬杼:周武王姬發之孫,唐叔虞之次子,晉侯燮父之弟。在《海南楊氏宗譜》中,稱其又名平杼,並尊其爲楊氏開派之始祖。姬杼生於周成王姬誦二十年丙辰(公元前1085年)農曆7月11日,在周康王姬釗六年戊辰(公元前1074年)封楊侯,食采於楊國,始以楊爲姓。姬杼逝世於周穆王姬滿二十三年(公元前999年)農曆4月8日,終年八十五歲,諡號“忠廉”,葬於弘農西門外金龜形,乾山巽向。配姒氏,生於周成王二十五年(公元前1080年)農曆2月2日,卒年待考,誥封貞靜夫人。葬同夫山。生有二子:楊伯沃、楊仲沃。楊仲沃官拜中卿大夫,配政氏,生子楊唐。
  第二世,楊伯沃:生於周康王二十三年(公元前1045年)農曆3月3日子時襲楊侯。逝世於周孝王姬辟方元年(公元前953年)農曆5月14日,終年九十二歲,諡號“勤簡”。葬山東武昌府東門外螃蟹形甲山庚向。配胥氏,生於周康王二十六年(公元前1042年)農曆6月6日,終年八十九歲,誥封“專肅夫人”。葬同夫山,生子楊庚。
  第三世,楊庚:生於周穆王元年(公元前1022年)農曆4月20日醜時,逝世於周懿王姬囏十一年(公元前954年)農曆10月16日,終年六十八歲,諡號“閔惠”。葬山東城南門外虎形,寅山申向。配賁氏,生於周穆王元年(公元前1022年)農曆6月11日,逝世於公元前953年農曆4月8日,終年七十六歲。葬同夫山。生子三:楊文、楊宜、楊亭。直,爲邑宰,配郗(胥)氏,生子五:楊元始、楊元發、楊重邑、楊應春(青)、楊常五。楊亭官中都宰,配胥氏,生子三:楊統伯(阮伯)、楊耀高(叔蒿)、楊謂明。
  第四世,楊文:生於周穆王二十三年(公元前999年)農曆1月8日,襲楊侯,逝世於周夷王姬燮二十年(公元前913年)農曆1月16日,終年八十六歲,諡號“清勤”。葬山東城南門外虎形,同父處。配山氏,生於周穆王二十三年(公元前999年)農曆3月10日,逝世於周孝王二十三年(公元前930年)農曆2月2日,終年六十九歲,諡號“端莊夫人”。葬山東武昌府東門外螃蟹形,甲山庚向,生子楊昭成。
  第五世,楊昭成:生於周恭王姬黳扈元年(公元前974年)農曆7月10日,襲楊侯,逝世於周夷王二十一年(公元前901年)農曆6月10日,終年七十三歲,諡號“密察”。葬山東武昌府東門外同母處。配宣氏,生於周恭王七年(公元前967年)農曆5月11日,逝世於周夷王三十四年(公元前882年)農曆4月25日,終年八十五歲,諡號“敬德夫人”。葬同夫山。生子四:楊辛、楊康、楊京、楊襄。楊辛配向氏,生子六:楊冉、楊沈(游)、楊杭(慨)、楊載(栽)、楊騫、楊顏;楊京配萬氏,生子二:楊羨明、楊羨光;楊襄官太傅,配華氏,誥封紫閣夫人,生子四:楊豐、楊禮、楊鼇、楊魯。
  第六世,楊康:生於周懿王十一年(公元前946年)農曆9月14日,官周王朝卿士大臣。逝世於周夷王三十三年(公元前882年)農曆12月20日,終年六十四歲,諡號“威烈”。葬古塘坳牛形,庚山甲向。配柳氏,生於周懿王五年(公元前952年)農曆6月10日,逝世於周夷王三十六年(公元前889年)農曆1月20日,終年七十三歲,封慈德夫人。葬同夫山。嗣祀子楊紹甲。
⑵.源於西周宣王少子尚父:
  西周的王位由周武王數傳至周宣王姬靜時,已是西周末年,國力已經大不如前。周宣王有位小兒子,名姬尚父,因在周宣王時未能穫得封爵,直到周幽王姬宮湦時才被封於楊邑,爲侯爵,所以在史籍中也稱他爲楊侯,後建立了楊國。姬尚父的楊國後爲晉國兼並,原楊國侯一族的後裔子孫以先祖故封邑爲姓氏,稱楊氏。
⑶.源於春秋時期晉國太傅楊肸:
  伯僑生文,文生突,食邑於羊舌,爲羊舌大夫,這就成爲後世的羊舌氏。
  羊舌突當時轄有銅鞮、楊氏、平陽三邑。羊舌突生羊舌職,羊舌職生羊舌赤、羊舌肸、羊舌鮒、羊舌虎、羊舌季夙。其中的第二子羊舌肸,字叔向,又稱叔肸,是晉平公姬彪執政時期的著名政治家,官居太傅之職,因輔佐晉平公有功,被分封於楊邑(今山西洪洞),其子羊舌伯石,字食我,以邑爲氏,稱楊氏。
  公元前514年,晉國滅了強宗祁氏、羊舌氏,羊舌伯石有個兒子逃到今華山仙穀,遂居於華陰(今陝西華陰),開始稱爲楊氏。其後裔子孫開基各地,成爲楊氏繁衍發展的主流,是爲山西楊氏,史稱楊氏正宗。
⑷.源於西周末期周宣王少子姬尚父:
  據史籍《廣韻》、《通志》中的記載,周宣王少子姬尚父被封於楊邑(今河南鶴壁),號稱楊侯,後並於晉國,因以爲氏。
 
  第二個淵源:源於朝鮮族,屬於夷化改姓爲氏。
  南北朝時期,有一個北齊大臣叫箕元,子姓,傳說是古箕氏朝鮮的後裔。他陪同北齊公主下嫁高句麗國,被高句麗王封爲上堂伯,賜予清州(今韓國忠慶北道清州)爲邑。之後,他改姓爲楊氏,爲朝鮮半島楊氏的開派鼻祖,其後裔子孫皆稱楊氏,以清州爲本貫。
  朝鮮半島由第二十三代高麗朝鮮的安孝大王(高宗)王皞執政(公元1213~1259年在位),當時宋朝寧宗趙擴派遣大臣楊浦出使朝鮮,被高麗高宗挽留,封爲唐樂君,賜居中華(今韓國仁川),其後裔子孫皆稱楊氏,以中華爲本貫。
  明、清時期,這兩支楊氏族人遷居遼東地區,成爲今朝鮮族楊氏家族的先民之一。
 
  第三個淵源:源於改姓,屬於以帝王賜姓爲氏。
  因爲建樹功勳而被統治者賜予大姓,以使其門庭生輝,光宗耀祖,是賜姓中最基本的類型。
  隋朝名將楊義臣,本姓尉遲氏,尉遲氏屬西部鮮卑,爲北魏勳臣八姓之一。楊義臣之父尉遲崇,在北周時爲定州總管,隋朝初期隨行軍總管達奚長儒與突厥交戰,力戰而死。當時楊義臣年幼,養於宮中,數年後奉詔宿衛宮掖。
  由於常在隋文帝楊堅左右,不免引起隋文帝對尉遲崇功業的追憶,於是下詔:“義臣可賜姓楊氏,賜錢三萬貫,酒三十斛,米麥各百斛,編之屬籍,爲皇從孫。”不僅賜予皇室姓氏,還確定了楊義臣在皇族的輩份,這在受賜姓者中,可謂極受恩遇。
  據文獻《回回歷史和伊斯蘭文化》記載:在回族楊氏中,也有個别是源於帝王賜姓改氏者,如在明英宗朱祁鎮執政初期(公元1436年),將入附的西域回回老哈之“子哈銘,改氏楊銘”。
 
  第四個淵源:源於冒姓,屬於因故改姓爲氏。
  姓氏變化中另一種最普遍的現象,是他姓之人因爲養父或主人姓楊而轉從其姓。
  西晉時期,活躍在武都仇池(今甘肅成縣)一帶的氐族首領百頃氐王楊飛龍,有個外甥令狐茂蒐,令狐茂蒐爲楊飛龍的養子,遂從其養主轉姓楊氏,稱楊茂蒐。後來楊茂蒐繼飛龍爲氐族首領,曾被晉愍帝賜封爲驃騎將軍。
  從其養主現象最頻繁的時期爲唐末五代。唐王朝自“安史之亂”後,方鎮勢力不斷膨脹,一些方鎮逐漸成爲與中央相抗衡的獨立王國。或出於政治野心,或爲了自保其土,藩帥們紛紛招兵買馬,一些凶悍勇猛之徒,皆成爲藩帥的義兒假子,轉從養主之姓。而宮内宦官爲擴展自己的勢力,也紛紛養他人爲己子。當時從其養主轉姓的風氣一時大盛。
  唐朝時期著名的楊思朂,本姓蘇,因爲楊家養子,遂從養父姓楊。楊思朂是唐玄宗李隆基時期人。
  著名唐朝將領楊複光,本姓喬,少時養於内侍楊玄價家,遂轉姓楊。在唐僖宗李儼執政時期,楊複光因領軍鎮壓王仙芝起義有功,被封爲弘農郡公,弘農郡治所在(今河南靈寶)正是該支楊氏最顯赫的郡望。
  著名唐朝將領楊楊守亮,本姓訾名亮,楊複光在平定江西黄巢起義軍時,得訾亮,養爲假子,轉姓楊,改名爲楊守亮,後官至山南西道節度使。
  著名唐朝將重臣楊複恭,本姓林,因系宦官楊玄翼的養子,遂改姓楊。楊複恭在唐僖宗執政時期出任左神策軍中尉,後來定策立唐昭宗,權傾一時。
 
  第五個淵源:源於變姓,屬於因故轉姓爲氏。
  今浙江省諸暨市的概浦楊氏,本爲倪氏所改,望出千乘郡,派接浦江倪氏盈公大宗。
  倪盈第八世孫倪炤,仕宋爲龍圖閣學士,因反對王安石的變法,遭流新州。當時,倪炤的幼子倪顺尚在繈褓之中,匿概浦外家。官府勾之,外祖母孟氏以幼舅同庚者易之,得以保全。
  及倪顺長大,力學皆優,念外家楊氏之恩,即以母姓楊氏應試,登宋元祐三年戊辰科(公元1088年)進士,曆官至禮部尚書,詔贈金紫光祿大夫,吏部尚書,右僕射,韶陽縣開國公,諡文貞。其後裔子孫即爲諸暨倪楊氏。
 
  第六個淵源:源於改姓,屬於回複祖姓爲氏。
  有的楊氏成員因爲特殊的原因,改了姓,後來又改回楊氏。
  北宋名將楊繼業本名楊崇貴,後避北漢世祖劉崇名諱,改名重貴。楊重貴少年時投身劉崇,劉崇賜其姓劉,改名繼業。劉崇之子劉承鈞有養子劉繼恩、劉繼元、劉繼忠,楊重貴賜姓名爲劉繼業,可能是因爲劉崇長子劉贇早死無後,遂以楊重貴爲劉繼業而爲其後嗣。
  宋朝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宋太宗趙匡義統兵攻北漢政權,圍太原,北漢君主劉繼元降北宋,而劉繼業猶據城苦戰。宋太宗喜其忠勇,喻劉繼元招降劉繼業,於是劉繼業歸北宋,“複姓楊氏,隻名業。”史稱“楊業歸宋複姓。”
  古代,有一戶楊姓家人到貴州台江巫腳鄉翁慕溝居住,由於那里是苗族歐姓聚居區,這位楊氏苗民不久也改姓歐,以便同歐姓村民親密相處。後來,他的兄弟又恢複楊氏。解放後,他的兒子也複姓楊。
 
  第七個淵源:源於白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
  楊氏一直是白族中的主要姓氏,人口最多,唐朝時期,楊氏曾成爲白族中的第一大姓。
  楊幹貞,雲南賓州人,先世爲唐朝時期南詔政權的權貴,大長和國時爲劍川節度使,後爲大天興國權臣。後唐天成二年(公元927年),楊幹貞發動所部滅大天興國君,自立爲主,改國號爲“大義寧國”。楊幹貞因爲暴虐操政而被國人所殺,在位八年。
  元朝以後,楊氏仍爲白族大姓。如楊鼐,白族,雲南太和縣人(今雲南大理),在明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中擧,出任黄州府通判(今湖北黄岡),任滿後居家四十餘年,閉門讀書,鄉人都尊稱他爲長者。
  今雲南省喜洲地區是白族楊氏的聚居地。
 
  第八個淵源:源於蒙古族,出自元朝時期蒙古表特部,屬於漢化改姓爲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載蒙古八旗姓》記載:
  蒙古族表特氏,世居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後有滿族引爲姓氏者,滿語爲Biaot Hala。
  蒙古族、滿族表特氏,在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爲楊氏。
 
  第九個淵源:源於回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
  楊氏爲回族主要姓氏之一,其來源也相當廣泛,但主要出自明朝時期。在史籍《回族人物志·明朝》中記載:元朝的賽典赤·贍思丁·烏馬兒之孫伯顏察兒,其後裔“居宛平(今北京豐台區)之羊市,故改羊氏。”元朝被推翻後,爲躲避戰亂和免遭迫害,其後裔遂遷居山東益都,並改爲楊氏。
  在史籍《回回歷史與伊斯蘭文化》中記載:改“羊”爲楊氏的還有明英宗正統元年(公元1436年)入附,授官德州衛百戶的西域回回虎林比失。虎林比失有子羊羔兒,後裔均爲楊氏,“遂成德州回回望族。”據河北、天津、北京、山東等地的回族家譜和口碑傳說,他們均是隨“燕王掃北”而來的南京欽天監楊家。
  明朝安徽歙縣人楊光先,曾在清康熙四~七年(公元1665~1668年)任欽天監監正,其六世先祖楊凝爲明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的進士,官至禮部尚書,後任南京刑部尚書,今安徽仍有其後裔。
  又據《蒲氏族譜》記載:“蒲本初號誠齋,東石開基公一世祖。崇漠公次子,借母氏姓楊”,今泉州有其後裔。
  據遼寧兩部《楊氏家譜》記載:一支約在清康熙年間由山東武定府陽信縣西營遷入沈陽西關,另一支是由明永樂初年從南京應天府遷至河北後,於第九世開始遷到奉天省沈陽的。在沈陽回族當中,楊氏爲大姓,分支也不少,相傳有“六楊”。在江蘇鎮江,據修於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的《楊氏族譜小引》中記載:其先祖“灑公與弟西公“於唐初由西域進關,初居“陝西弘農郡”(今河南靈寶),繁衍十二世後,於宋初遷徙並定居鎮江,故自稱“弘農郡德潤堂楊氏”。現鎮江依然有“小楊家巷”的地名。
  楊氏至明洪武年間(公元1368~1398年)已傳至二十五世,由於“族廣人繁”,分爲“國、泰、民、安”四支,至清康熙年間(公元1662~1722年)已傳三十餘世,始“立譜排字傳世”。據推算,今約已傳第四十六世孫。
 
  第十個淵源: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清朝通典·氏族略·附載滿洲八旗姓》、《滿族的社會組織》等記載:
  ⑴.滿族畢力颺氏,亦稱别蘭氏、必喇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必蘭部,滿語爲Bira Hala,漢義“河川”,世居和悠(今烏蘇里江入黑龍江口一帶)、長白山區、黑龍江、烏蘇里江口等地。後有達斡爾族引爲姓氏者。清朝中葉以後,滿族、達斡爾族必喇氏多改漢姓爲楊氏、何氏。
  ⑵.滿族富勒哈氏,亦稱富爾哈氏、富勒察氏、富勒洪阿氏、富勒瑚氏等,滿語爲Fulha Hala,漢義“楊樹”,世居佛阿拉(今遼寧新賓永陵鎮二道村)。後有赫哲族引爲姓氏者。清朝晚期以後,滿族、赫哲族富勒哈氏多冠漢姓爲楊氏、付氏、傅氏、富氏等。
  ⑶.滿族郭囉囉氏,亦稱郭爾羅氏、郭絡羅氏、郭博羅氏等,滿語爲Gorolo Hala,以地爲氏,世居訥殷(今吉林撫松松花江上游流域)、沾河(今吉林雙陽河流域)、馬察(今吉林渾江西南部)等地。後有錫伯族引爲姓氏者。滿族、錫伯族郭囉囉氏,在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爲楊氏、郭氏、高氏、國氏等。
  ⑷.滿族尼瑪察氏,亦稱倪馬查氏、專圖尼馬察氏,源出元朝時期女真乃馬真氏族,以姓爲氏,滿語爲Nimaca Hala,世居尼馬察(今黑龍江穆棱興凱湖彼岸俄羅斯烏蘇里斯克一帶)、滹野(今烏蘇里江支流俄羅斯境内達鳥河流域)、訥殷(今吉林撫松松花江上游流域)、喜祿河(今遼河)、琿春(今吉林琿春)、黑龍江沿岸等地。在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爲楊氏、榆氏、張氏、佳氏、尼氏、倪氏、魚氏、和氏、障氏等。
  ⑸.滿族顏濟氏,亦稱燕濟氏、嚴穆吉氏,滿語爲Yangi Hala,世居葉赫(今吉林梨)。後多冠漢姓爲楊氏、顏氏等。
  ⑹.滿族楊吉哩氏,亦稱顏濟哩氏、焉哲勒氏,滿語爲Yangiri Hala,世居沈陽、伯都訥(今吉林松源)等地。後有錫伯族引爲姓氏者。滿族、錫伯族顏濟哩氏,在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爲楊氏、閻氏、韓氏、沈氏等。
  ⑺.滿族楊吉氏,亦稱颺吉爾氏,滿語爲Yanggi Hala,世居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後有蒙古族、錫伯族引爲姓氏者。滿族、蒙古族、錫伯族颺吉氏,後多冠漢姓爲楊氏。
  ⑻.滿族楊佳氏,亦稱颺佳氏,滿語爲Yanggiya Hala,祖先原爲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擕,後逐漸融入鮮卑族,後逐漸演化爲黑龍江女真,世居佛阿拉(今遼寧新賓永陵鎮二道村)、尼馬察(今黑龍江穆棱興凱湖彼岸俄羅斯烏蘇里斯克一帶)、哈達(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伯都訥(今吉林松源)、楊三畢拉赫哲合(今黑龍江三江口、撫遠一帶)、佛阿拉(今遼寧新賓永陵鎮二道村)等地。後有錫伯族引爲姓氏者。滿族、錫伯族颺佳氏,在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爲楊氏。
  ⑼.滿族颺那氏,滿語爲Yangna Hala,世居楊察(今安徽郎溪),後多冠漢姓爲楊氏。
  ⑽.滿族颺額理氏,源出遼、金時期庫莫奚族遙里部,滿語爲Yangeri Hala,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世居伯都訥(今吉林松源),後多冠漢姓爲楊氏。
按:
  有自稱爲滿族人的楊氏一族,今主要分布於今吉林省吉林市。其祖先在明朝時期原居雲南、貴州一帶,後遷居至山東登州。
  清朝康熙年間,該支楊氏北上遷居吉林地區,以耕種官田爲業。因爲該支楊氏族人能提前交納五年的額糧,因此被准入漢軍鑲黄旗。
  這支楊氏族人自始祖楊榮至今已傳十六世,如今自以爲是滿族人。但實際上,其民族屬性絕非滿族,在清朝時期,他們被滿清政府“朱圈”記錄爲“鑲黄旗尼勘”,就是用紅色在旗籍人上加圈注,仍舊確定爲“漢奴”。
  因此,千萬不要以爲“在旗”就是具有滿族的“滿籍”了,更不要拿着“尼勘”當大旗揮來舞去,自取其辱。
 
  第十一個淵源:源於達斡爾族,出自清朝時期達斡爾尼滿吉部,屬於漢化改姓爲氏。
  達斡爾族尼滿吉氏,亦稱尼爾吉氏,世居黑龍江流域,人口非常稀少。後有滿族引爲姓氏者,滿語爲Nimanggi Hala,漢義“雪”。
  達斡爾族、滿族尼滿吉氏,在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爲楊氏。
 
  第十二個淵源:源於納西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
  楊昌,著名清朝時期納西族散文家,雲南麗江大研里人。清嘉慶十二年(公元1807年)擧人,任湖北天門等縣知縣,疏導江流和修築大堤很有政績。他的散文非常出眾,著有《四下可齋》集。他還寫有許多游記、雜記等,内容包括政治、軍事、經濟等,深得士林歎服。他有大約三十篇文章被收入雲南叢書《滇文叢錄》《麗郡文征》等集中。
  楊元之,著名清朝納西族詩人,雲南麗江大研里人。祖父楊本程,清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中顺天鄉試擧人,任刑部主事。楊元之以善寫漢、納兩讀的詩出名。

  第十三個淵源:源於苗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
  楊再成,著名元朝苗族教育家,湖南城步人,約在元皇慶元年(公元1313年)在城步建立儒林書院,他對傳播漢族文化、教育苗民子弟起過重大作用。
  楊再興,著名北宋末期苗族將領,原爲農民起義軍戰將,曾在戰場上擊斃宋朝名將嶽飛的弟弟,後投降歸附嶽飛。他英勇善戰,勇貫三軍,後在抵禦金兵的小商河戰役中戰死。
  楊洪,六合人,著名明朝將領,父親楊璟。楊洪初從明成祖朱棣北征,他機警敏捷,以勇著稱。明正統三年(公元1438年),楊洪出任都指揮同知,明正統九年,率部擊敗兀良哈部,升任左都督,宣府總兵官,明景泰二年(公元1451年)出任鎮朔大將軍。
 
  第十四個淵源: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
  在今侗族土家族高山族佤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楊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爲漢姓楊氏,世代相傳至今。詳實情況,待本書筆者進一步考證之後,再予以補充刊載。
 
  第十五個淵源:源於變姓,屬於因故轉姓爲氏。
  在中國近現代革命史上,亦屢有變姓的情形。革命者爲了工作需要,轉改姓名,以後原姓不再起用,所轉之姓一直使用下去。
  中共黨員楊靖遠,滿族人,原姓趙,民國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出任冀魯邊區抗日武裝部隊副司令員。次年1月被偽保安司令孫仲文殺害。
  中共黨員楊林,朝鮮平安北道人,原姓金名勳,民國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出任紅十五軍團第七十五師參謀長,在率先鋒營強渡黄河的戰鬥中負重傷,後不治犧牲。
  抗日名將楊靖宇將軍,原姓馬尚德。在他的履曆中記載道:“馬尚德,號潤生,到東北後曾用名楊靖宇……1905年出生於河南省確山縣李灣村,1923年考入河南省立第一甲種工業學校讀書,在學校讀書時加入青年團,1927年6月入黨。他於1927年春曾領導過著名的確山農民大暴動……領導過1928年的劉店暴動……到1929年他從河南省下關東的時候,已經有一子一女。1929年春天到東北後,擔任中共撫顺特别支部書記,同年8月入獄,1931年11月經黨組織營救出獄,後任中共哈爾濱市委書記、中共滿洲省委軍委代理書記……1936年任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軍軍長兼政委……”兒子馬從雲1926年生,女兒馬錦雲1927年生。馬從雲在信陽鐵路學校畢業後,被分配到鄭州鐵路局材料廠任職,馬錦雲也在鄭州鐵路局托兒所工作。馬從雲始終嚴格要求自己,堅決不要任何“特殊待遇”,他是一名中共黨員,在1964年8月因公犧牲,年僅三十七歲,他的遺骨也被安葬在鄭州市烈士陵園。1986年,馬錦雲也因病去世。
 
 

楊姓遷徙分布

詳見》》楊姓遷徙分布
 

郡望堂號

郡望

弘農郡:弘農郡始建於西漢武帝元鼎四年(戊辰,公元前113年),治所在弘農縣(今河南靈寶函穀關城),其時轄地在今天的河南省内鄉以西、宜陽以西的洛、伊、浙川等流域和陝西省洛水、杜川河上游、丹江流域及華山以南的地區。王莽執政時期改名爲右扶風。東漢初期複名弘農郡,東漢末年又因避漢靈帝名諱而改名爲桓農郡。三國時期曹魏國再次複名爲弘農郡。十六國時期的前秦國移其治到陝縣(今河南陝縣)。北魏時期又改恒農郡。北周明帝再改西恒農郡爲弘農郡,還治弘農縣(今函穀關)。隋朝開皇初年(辛醜,公元581年)廢黜,到隋朝大業初年(乙醜,公元605年)又複置,移治今河南省靈寶縣北部,隋朝義寧元年(丁丑,公元617年)又移治到陝縣。到了唐朝武德初年(戊寅,公元618年),弘農郡被徹底廢黜。
  天水郡:西漢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肅通渭),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通渭縣、秦安縣、定西縣、清水縣、莊浪縣、甘穀縣、張家川縣及天水市西北部、隴西東部、榆中東北部地一帶地區。東漢朝永平十七年(甲戌,公元74年)改爲漢陽郡。三國時期曹魏仍改爲天水郡。西晉時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肅天水),北魏時期仍改回爲天水郡,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甘穀縣等市縣一帶地區。
  河内郡:古以黄河以北爲河内,以南、以西爲河外。春秋末期楚、漢之際,約在公元前三世紀末置郡,治所在懷縣(今河南武涉),當時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北、京漢鐵路以西一帶地區,包括汲縣。魏文帝黄初年中,河内郡析置朝歌郡(今河南淇縣)改屬冀州(今河北冀縣),四縣隨之改屬、後又回歸河内郡。屬司州河南尹的有卷(今河南原陽)、原武、陽武三縣。屬兗州(州治廪丘,今山東鄄縣)陳留國的有封丘、酸棗、平丘、長垣四縣,屬兗州東郡的有燕。西晉時期移治野王(今河南沁陽)。隋朝時期於野王爲河内縣,隋、唐兩朝的河内郡即懷州。元朝時期設爲懷慶路。明、清兩朝爲懷慶府,河内縣之名不變,常爲治所。民國政府時,改河内縣爲沁陽縣。

堂號

弘農堂:以望立堂。
  河内堂:以望立堂。
  天水堂:以望立堂。
  關西堂:以望立堂。東漢朝有關西人楊震,博覽明經,時人稱他是“關西孔子“。
  四知堂:楊震當荆州刺史時,非常清廉。有一次,有個人在夜里帶着黄金到楊震的家里行賄。楊震堅決不受,並嚴厲地斥責了那個人。那個人還是不死心,笑着對楊震說:“現在是深夜,地點在您的府上,決不會有人知道的,請您收下吧!”楊震義正詞嚴地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麼說沒人知道呢!快滾出去!”楊氏因以四知堂爲堂號。
  叙倫堂:資料有待補充。
  淳倫堂:資料有待補充。
  享倫堂:資料有待補充。
  思樂堂:資料有待補充。
  天樂堂:資料有待補充。
  永思堂:資料有待補充。
  序思堂:資料有待補充。
  一本堂:資料有待補充。
  瑞本堂:資料有待補充。
  敦本堂:資料有待補充。
  培本堂:資料有待補充。
  崇德堂:資料有待補充。
  文德堂:資料有待補充。
  懷德堂:資料有待補充。
  壽白堂:資料有待補充。
  清白堂:資料有待補充。
  遺道堂:資料有待補充。
  遺直堂:資料有待補充。
  寶儉堂:資料有待補充。
  忠武祠:資料有待補充。
  道南堂:資料有待補充。
  紹光堂:資料有待補充。
  賜書堂:資料有待補充。
  承桂堂:資料有待補充。
  克勤堂:資料有待補充。
  翼善堂:資料有待補充。
  椿蔭堂:資料有待補充。
  義莊堂:資料有待補充。
  明遠堂:資料有待補充。
  太和堂:資料有待補充。
  白雲祠:資料有待補充。
  紹美堂:資料有待補充。
  銅鈴堂:資料有待補充。
  光裕堂:資料有待補充。
  文運堂:資料有待補充。
  明文堂:資料有待補充。
  孝義堂:資料有待補充。
  彝叙堂:資料有待補充。
  問安堂:資料有待補充。
  雙梧堂:資料有待補充。
  留耕堂:資料有待補充。
  敦睦堂:資料有待補充。
  孝思堂:資料有待補充。
  八行堂:資料有待補充。
  佑啟堂:資料有待補充。
  纘緒堂:資料有待補充。
  分教堂:資料有待補充。
  萼輝堂:資料有待補充。
  忠武堂:資料有待補充。

楊姓家譜文獻

詳見》》楊姓家譜文獻
 

楊姓字輩排行

詳見》》楊姓字輩排行
 

楹聯典故

門楣題辭

清白傳家、四知家風、關西世第:均出自楊震的故事。楊震,字伯起,東漢弘農華陰人,漢昭帝時爲丞相,封安平侯。楊震是東漢著名學者,明經博學,從游者數千人,諸儒稱關西夫子。他的"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故事,名颺古今。據《後漢書·楊震傳》載:“楊震爲東萊太守,當之郡,道經昌邑,故所擧荆州茂才王密爲昌邑令,謁見,至夜,懷金十斤以遺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無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密愧而出’。”楊震“性公廉,不受私謁,子孫常蔬食步行,後,轉涿州太守,故舊長者或欲令爲開產業,震不肯,曰‘使後世稱爲清白吏子孫,以此遺之,不亦厚乎’?”楊震自覺抵制賄賂,堪稱廉政模範。
  四傑傳芳:爲楊、王、駱、盧、四姓的共同門楣題辭。典故出自初唐四傑陝西華陰著名詩人楊炯、山西河津文學家王勃、浙江議烏文學家駱賓王、河北涿州詩人盧照鄰這四位初唐名人。他們官小而才大、名高而位卑,心中充滿了博取功名的幻想和激情,鬱積着不甘居人下的雄傑之氣。他們以才子齊名出現於文壇,提倡剛健骨氣。被稱爲“初唐四傑”。“初唐四傑”在創作上的不同個性特點。其中,楊炯的《從軍行》、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長於律詩,駱賓王的《帝京篇》、盧照鄰的《長安古意》長於歌行。“四傑傳芳”盛讚初唐的這四位傑出人物,美名傳颺,留芳於世。

四言通用聯

三公世澤;四知家聲:全聯典指東漢楊震,位列三公,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拒賄之廉名。
  四知堪懔;三喜足榮:上聯典指東漢朝時期的楊震。下聯典指唐朝時期的颺敬之,擢爲太常少卿之日,吐子同時登科,時號“楊家三喜”。
  四知足畏;三喜同時:上聯典指東漢朝時期的楊震。下聯典指唐朝時期的楊敬之。
  才稱敏捷;世濟經綸:上聯典出漢末文學家楊修,字德祖,弘農華陰人,世代顯貴,好學能文,才思敏捷。建安年間擧孝廉,任丞相曹操主薄,曹植把他當成自己的羽翼,交往很密。後來,曹植在曹操那里失寵,而楊修有計謀,又是袁術的外甥,曹操爲免除後患,借故把他殺了。下聯典出明朝大臣楊士奇,名寓,江西泰和人,曾在湖廣各地塾師多年。建文初年被薦入翰林,充編纂官,修《太宗實錄》。成祖時,入内閣典機務,成祖北巡,常讓他留下輔佐太子。仁宗時,官禮悦侍郎兼華蓋殿大學士(宰相)。宣宗即位後,任《仁宗實錄》總載。曆四朝内閣。長期輔政,與楊溥、楊榮並稱“三楊”。著有《東里全集》。
  四家稱秀;三喜同時:上聯典出南宋詩人楊萬里,字廷秀,因光宗曾爲他書寫“誠齋”二字,學者稱他爲“誠齋先生”,吉水人。紹興年間進士,曆官零陵丞、奉新知縣、國子監博士等,主張抗金。詩與尤袤、範成大、陸游齊名,稱“南宋四家”,以構思新巧、語言通俗而自成一家,當時被稱爲楊誠齋體;對理學也有關注。著有《誠齋易傳》、《誠齋集》。下聯典出唐朝弘農人楊敬之,字茂孝,元和年間進士,官至國子祭酒兼太常少卿。任職這天,他兩個兒子楊戎、楊戴同時登科。當時稱“楊家三喜”。
  關西世澤;江東家聲:全聯典指東漢朝時期的楊震,人稱“關西夫子”。
  家傳清白;世濟經綸:上聯典指東漢朝時期的楊震。下聯典指明朝時期的楊士奇。
  摘星見志;立雪表恭:上聯典出北宋文學家楊億,字大年,建州蒲城人,淳化年間進士,任翰林學士兼史館修撰,參加《冊府元龜》、《宋太宗實錄》的纂修,官至工部侍郎。曾與劉筠、錢惟演等詩歌唱和,編爲《西昆酬唱集》,當時號稱“西昆體”;又以駢文著名。他幼時幾歲了還不能說話,一天家人抱他登樓,不小心碰了頭,他忽然吟道:“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人們大爲驚奇。下聯典出北宋學者楊時,字中立,南劍州將樂人,熙寧年間進士,曆官右諫議大夫、工部侍郎、龍圖閣直學士。晚年隱居龜山,學者稱龜山先生。先後跟從程顥、程頤學習,與游酢、呂大臨、謝良佐並稱程門四大弟子,又與羅從彥、李侗並稱南劍三先生。著作有《二程粹言》、《龜山集》。一次,他和游酢去洛陽見程頤,程頤正瞑目而坐,二人站着不離開。程頤睜開眼時,門外的雪已一尺多深了。後來,便以“程門立雪”作爲尊師重道的典故。
  系承尚父;望出弘農:全聯典指周宣王少子名尚父,封於楊邑(今湖北襄陽),號楊侯。下聯典指東漢朝時期的楊震爲弘農華陽人。
  鱣堂集慶;雀館呈祥:上聯典指東漢朝時期的楊震講堂前,有冠雀銜三鱣魚至。下聯典指東漢朝時期的楊寶,嚐救一黄雀,傳爲西王母使者。

五言通用聯

神童列四傑;進士第一名:上聯典出唐朝詩人楊炯,“唐初四傑”之一。下聯典出明朝文學家楊慎,正德間試進士第一。
  四知傳家永;三公世澤長:全聯典出東漢大臣楊震,字伯起,弘農華陰人,少年時好學,博覽群經,教書二十年,弟子千餘人,當時被稱爲“關西孔子”。曾有冠雀銜三鱣魚飛集講堂前,生徒認爲是吉兆,先生要至三公之位。後曆官荆州刺史、涿郡太守、司徒、太尉,果然達三公。一次,他路過昌邑,經他擧薦的荆州茂才王密爲昌邑令,夜里懷金十來送給他,他不接受。王密說:“暮夜,無人知道。”他斥責說:“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麼叫作無人知道!”王密羞慚而退。他做高官後,全家人生活都很儉樸,有人勸他置、產業,他說:“讓後代被人稱清白吏的子孫,把這留給他們,不也很厚嗎?”後來,楊氏多以“四知堂”、“三鱣堂”、“關西堂”等作堂號。
  佳氣生朝夕;清言見古今:采用清朝書法家楊賓撰書聯。楊賓,浙江山陰人。著有《大標偶筆》等。

六言通用聯

癡姨不貪榮利;貴妃可壯門楣:上聯典出北魏文明太後寵愛的太監苻承祖的姨母楊氏,家庭貧窮,苻承祖送給她衣服、奴僕,他都不收。曾對姐姐說:“姐雖有一時的榮耀,不如妹有無憂無慮的快樂。”苻家笑她爲“癡姨”。後來,苻承祖因罪被殺,株連到親戚,隻有楊氏因貧窮得免禍。下聯典出唐朝蒲州永樂人楊太真,小名玉環,通曉音律。初爲玄宗的兒子壽王李瑁的妃子,唐天寶初年入宮,得玄宗寵愛,被封爲貴妃。姊妹都顯貴,堂兄楊國忠也操縱朝政。當時民謠說:“生男勿喜女勿悲,生女也壯門楣。”白居易《長恨歌》也有句:“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七言通用聯

文體擅西昆之美;圖書生東壁之光:全聯典出宋朝時期的楊億,與錢惟演、劉筠等多有唱和,成《西昆酬唱集》,號“西昆體”。又與王欽若領修《冊府元龜》一千卷。
  鳳律更新占四始;雀環依舊蔔三分:上聯典指東漢朝時期的楊震。下聯典指其父楊寶。
  三相賢名齊鳳闕;千金詩價重鍾山:此聯爲周師廉題浙江省諸暨金堂村楊氏宗祠聯。上聯典出明朝楊士奇、楊榮、楊溥三宰相。楊榮,字勉仁,福建省建安人,建文年間進士,初任編修。永樂年間入文淵閣,以多謀善斷受成祖器重,多次隨行北巡,升至文淵閣大學士(宰相)。曆四朝内閣,長期輔政。著有《北征記》、《楊文敏集》。楊溥,字弘濟,湖廣石首人,建文年間進士,任編修。永樂年間侍皇太子,官洗馬,後因故下獄;仁宗時穫釋,任翰林院學士;宣宗時入内閣,官禮部尚書;英宗初年,進武英殿大學士(宰相)。“鳳闕”,漢朝宮闕名,後用爲皇宮的通稱。下聯典出明初諸暨人楊廉夫,能詩,太祖朱元璋曾稱讚他的《鍾山》詩“值千金,姑且賞賜五百。”
  祠開苕左新門第;村紀關西舊世家:此聯爲浙江省湖州楊氏宗祠聯。上聯典出宗祠的地理位置,在苕溪東岸湖州城内;下聯典出本支楊氏源於東漢楊震家族。
  四知清操慚貪吏;千古文壇重草玄:上聯典指東漢朝時期的楊震事。下聯典指西漢朝時期的楊雄事。
  木蘭花馥三春瑞;易俗移風萬戶新:佚名撰楊氏析字聯。
  載福勳名垂宇宙;雲中旭日弔英賢:采用清朝抗日名將楊載雲廟聯。
  忌我何嚐非賞識;欺人畢竟不英雄:采用清朝名將楊芳自題聯。
  是何意態雄且傑;不露文章世已驚:采用明朝時期的楊繼盛自題聯。
  魯冠千軍稱無敵;聲威萬代佩長城:采用楊家祠堂聯。

七言以上通用聯

  河洛傳真,程門立雪;章壇華胄,清白傳家:上聯典指北宋哲學家楊時,有“程門立雪”傳說。下聯典指東漢朝時期的楊震。
  祖德恢弘,屬守鱣堂舊則;孫枝繁衍,别開鳩水名門:此聯爲安徽省蕪湖縣楊家渡楊氏宗祠聯。上聯典指東漢朝時期的楊震;下聯典指本支楊氏居於蕪湖,“鳩水”,在蕪湖東。
  業炳關西,繼世簪纓留舊澤;學源河北,傳家詩禮煥新聲:全聯典指東漢朝時期的楊震事。
  系出弘農,俎豆馨香綿百世;家傳清白,箕裘繼述振千秋:全聯典指東漢朝時期的楊震事。
  眼里有餘閑,登山臨水觴詠;身外無長物,布衣素食琴書:采用清朝書法家楊沂孫自題聯。楊沂孫,字輿,清道光擧人。善篆書。
  關西孔夫子,英雄人物宗風範;北宋楊家將,文武衣冠祖廟光:此聯爲江西省上猶縣楊氏宗祠聯。上聯典指東漢朝時期的楊震的故事。下聯典指家喻戶曉的宋朝楊家將。
  溯昌邑辭金作宦,廉明名臣自昔關西重;憶程門立雪帥事,誠敬理學於今海内宗:此聯爲江西省上猶縣楊氏宗祠聯。上聯典指東漢時期楊震的故事。下聯典指宋朝楊時的故事。楊時去見老師程頤,適逢老師小憩,楊時就站在門外一直等着,這時天下着大雪,當老師察覺,門外積雪已經一尺多厚。楊時尊師重道的精神是感人的。
  忍人、讓人、莫去害人,行一片公道增福增壽;修己、克己、安分守己,存半點天理積子積孫:廣東省興寧縣大坪鎮布路村楊氏宗祠善慶圍堂聯。興寧楊氏客家人在長期的遷徙過程中,總是以“客人”的身份入主異地,爲了自己的生存和發展,除頑強鬥爭的一面外,還有仁愛處世、以禮待人的另一面。客家人的處世哲學,尊崇孔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忠恕”之道,以“仁”爲本,以“禮”待人。在客家族群中,具有敬老愛幼、知上知下的良好風尚。我們進入客家村寨調查,主人們總是熱情地招呼喝茶,捧出他們認爲最好的食物招待客人。他們處理人際關係的准則,體現在此聯的主張,勸人“以和爲貴”,處世更爲直截了當。

典故、趣事

歧路亡羊:源於《列子·說符》。相傳,有一次楊子(即楊朱,是戰國時一位學者)的鄰居丟失了一隻羊,於是他派全家會去尋找,同時也請楊子的僕人幫着去找,楊子對此大爲不解,感歎着問,失掉一隻羊爲什麼要那麼多人去找呢?失羊者說,因爲歧路太多了。可是他們找了一整天回來,楊子問找到沒有,他們都歎息說沒找到。楊子又感到不解,詢問其中的原因,他們回答說:“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返也。“意思是說,歧路之中又有歧路,岔路太多,我們不知道羊往哪一條岔路上去,所以就回來了。楊子聽後感觸頗深,家里的人感到非常奇怪,便問楊子:“羊是不值錢的畜牲,何況走失的羊又不是你的,爲什麼要這樣心事重重的?”楊子聽後並沒有回答。可是這些話被站在一旁的楊子的學生聽到了,他感慨地說:“道路因爲岔路多,所以容易使羊丟失,學者因爲經常替别人打主意而往往爲此喪失了性命,楊子的不快樂難道還不明白嗎?”後來,人們用"歧路亡羊”比喻事理複雜多變,如果沒有正確的方向,就找不到真理,就會犯錯誤。
  一衣帶水:源於《南史·陳後主紀》。南北朝時期,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陳國以長江爲界,兩國互不侵犯。北周的相國楊堅把持着重兵,於公元581年廢掉了年僅八歲的周靜帝,自立爲帝,建立了隋朝。陳國的陳後主荒淫無度,國勢衰弱。楊堅稱帝後,爲了獨霸中國,早就有滅陳之意,隻是苦於勢力還不夠強大,所以做了一系列的讓步。但是陳後主卻得寸進尺,企圖吞並隋朝。隋朝的謀士認爲陳後主即將作亂,會給百姓帶來災難。隋文帝歎息道:”我身爲百姓的父母,江南的百姓受到陳後主的壓迫,我哪里能因爲隔了一條衣帶那麼寬的長江而不去拯救他們呢?”公元588年,楊堅派了五十萬大軍,由兒子楊廣做統帥攻打陳國,陳國潰不成軍,最後投降了隋朝。從此,東晉以來將近三百年的南北對立局面結束,國家重新得到了統一。後來,人們用“一衣帶水”比喻兩地之間雖有江河海洋的阻隔,但由於都有友好往來的共同要求,所以再寬的江河隻不過像一條衣帶罷了。這個成語現在多用於褒義。
  一丘之貉:源於《漢書·楊惲傳》。楊惲是西漢宣帝時期丞相楊敞的兒子,後因告發霍光的子孫謀反有功,升爲中郎將,被封爲平通侯。楊惲爲官清廉,雖然自己很有才幹,但是並不恃才傲物,還喜歡拿出自己的財物幫助别人,對别人的缺點和過失也會毫不留情地去批評,爲此得罪了不少人。有一次,楊惲聽說匈奴的單於被人刺殺後,便慨歎道:“遇到不好的君王,大臣給他擬訂了治國的良策他不采納,結果自己卻喪了命。就像秦二世的時候,任用小人,殘害忠良,最終處取滅亡。如果秦二世能夠親近賢良忠臣,他的帝位也許還能保持到現在。總而言之,古代和當今的帝王都如同'一丘之貉'。”後來太僕戴長樂謂楊惲謀反,其中有一條罪狀就是上面所說的話,謂其借此表示對當朝皇帝的不滿。漢宣帝看後非常生氣,立刻判決他大逆不道,施以腰斬之刑。後來,人們用“一丘之貉”比喻兩者的品質和行爲都是一樣的惡劣,屬於同一類型,並沒有本質的差别。
  程門立雪:楊時自幼聰穎好學,受學於本縣即今福建將樂及邵武一些名士之門。北宋神宗熙寧九年(公元1076年)登進士第。宋元豐四年(公元1081年),受任徐州司法。適逢當時北宋有名的哲學家、教育家程顥、程頤兄弟講孔孟絕學於河洛,即在今洛陽等地設館講孔孟儒學,楊時認爲這是機會難得,於是辭掉徐州司法的官職,毅然偕同建安游定夫(游酢)同往潁昌(今河南許昌)師事程顥。師徒相見恨晚,配合默契,相互切磋,深得程顥器重,與游酢、呂大臨、謝良佐並稱程門四大弟子。嚴冬的一天,楊時與同窗游酢去拜訪先生程頤。程頤正在小睡。楊時和游酢不願驚擾老師午休,二人便冒着嚴冬的風雪站立門外等候。幾個時辰之後,程頤醒來出門一看,雪下了三尺多厚,楊、游二人早已成了兩尊雪人。後學者被他們這種尊師重道的精神所感動,於是這段趣聞不脛而走,“程門立雪”的成語典故流傳至今。
  不是六斤半:隋文帝開皇年間,越國公楊素任尚書令。當時有一位姓出名六斤的人想拜見楊素,便帶着名紙到尚書省,在門口遇到了儒林郎侯白,請求侯白代他署上姓名。侯白遂寫成“六斤半”。名紙很快傳到楊素手里。楊素對這個人的姓名感到奇怪,便召來出六斤問道:“你的名字叫六斤半?”出六斤回答道:“您搞錯啦!是出六斤。”楊素拿着名紙在他面前一晃:“這上面爲何寫成六斤半?”出六斤解釋道:“剛才在門口請侯秀才代寫的,大概是他寫錯了。”楊素馬上把侯白召來,指了指出六斤問道,“你怎麼把人家的名字給寫錯啦?”侯白分辯說:“沒寫錯呀。”楊素便拿起出六斤的名紙,指着侯白書寫的“六斤半”三個大字,得意地問道:“肯定是你寫錯了。若不是你錯,爲什麼人家姓出名六斤,請你代筆,你卻寫成了‘六斤半’?”侯白恍然大悟,回答道:“是這麼回事,剛才我在尚書省門口遇見他,他求我寫字,既然他說是出六斤,我捉摸着那隻能是六斤半了,不料到竟寫錯了。”楊素聽後,笑得前仰後合。
  臘月何處有蛇咬:隋朝時,有一個人内心特别敏慧,但卻有個天生的缺陷:口吃。越國公楊素每逢閑悶時,便把他召來暢談取樂。有一年臘月,楊素與這人在府中閑坐。楊素戲問道:“有這麼一個大坑,深一丈,方圓也是一丈,假如把您放在里面,您可有什麼辦法出來?”這人低頭想了好長時間,忽然抬起頭來問道:“坑…坑里有…有梯子嗎?”楊素說:“當然無梯啦,若有梯子,還用問你嗎?”這人又低頭想了好長時間,問道:“白…白…白…白天?還是夜…夜…夜…夜…夜里?”楊素不耐煩地說:“管什麼白天黑夜?我問您可有法子出來?”這人反問道:“若不是在…在夜晚,眼睛又…又不瞎,爲何掉入…入坑里?”楊素聽了,大笑不止。楊素又問他:“假如我命你做一軍官,守一小城,您手下的兵士不過千人,糧食也僅夠吃幾天,城外有數萬敵軍包圍。你作爲城中主帥,可有什麼守城之計?”這人低頭良久,問道:“有……有援……援兵嗎?”楊素答道:“正因爲沒有援兵,所以才問你呢?”這人又沉吟很久,抬頭對楊素說:“誠……誠如君言,失敗難免。”楊素又大笑不止。接着,楊素又問道:“看來你多智多能,我提的問題沒有能難住你的。現在再問您一事:今天家中有人被蛇咬了腳,您說應該怎麼醫治呢?”這人應聲回答:“取農曆5月5日南牆下雪…雪…塗…塗即…即治。”楊素問:“農曆5月哪里能有雪?”這人笑着反問道:“既然農曆5月沒…沒有雪…雪,那麼…麼臘月何處有蛇咬?”楊素聽了,笑得前仰後合,把這人打發走了。
  浴狗日:民間傳說:農曆3月3日爲浴佛日,3月3日爲浴狗日。有一年的農曆3月3日,一位客人來拜望楊南峰,楊南峰因正在洗浴,沒有接見他。客人不理解,認爲楊南峰太傲慢無禮,尋思着以後報複他。同年6月6日,楊南峰去回訪這位客人,這位客人也以正在洗澡爲由而拒絕接見他。楊南峰忽然想起他這是在報複,便在客人的牆壁上戲題一詩:“君昔訪我我洗浴,我今訪君君亦浴;君訪我時三月三,我訪君時六月六。”嘲諷對方爲狗。
 

楊姓名人

楊姓歷史名人

  楊戩:(生卒年待考),著名神話中的二郎神。
  楊朱:(生卒年待考),魏國人。著名戰國時期魏國政治家。楊朱闡發了一種人生哲學,其核心觀念便是“爲我”。
  楊惲:(公元前?~前54年),字子幼;弘農華陰人(今陝西華陰)。著名西漢大臣。
  颺雄:(公元前5年~公元18年),字子雲;蜀郡成都人(今四川成都)。著名西漢文學家、哲學家、語言學家。代表作有《甘泉賦》、《羽獵賦》、《法言》、《方言》等。仿《論語》作《法言》,仿《易經》作《太玄》。
  楊寶:東漢弘農人,是成語“結草銜環”的“銜環”典故的主人公。
  楊孚:漢代傳奇人物。
  楊豔楊芷:西晉晉武帝皇后
  楊震:(公元59~124年),字伯起;弘農華陰人(今陝西華陰)。著名漢朝學者。楊震曾執教於華陰牛心峪、潼關東泉店、靈寶泉里。至今牛心峪有“楊震槐市”,東泉店有漢顺帝修建的“育賢宮”,陝西巡撫崔紀忙亂建爲“四知書院”,泉里有“三鱭書堂”的名稱和傳說。據說前後弟子達三千多人。司徙李命曾文立碑以志。
  楊修:(生卒年待考),字德祖;弘農華陰人(今陝西華陰)。著名三國時期曹魏大臣。
  楊駿:(公元?~291年),字文長;弘農華陰人(今陝西華陰)。著名西晉大臣。因女爲晉武帝皇后,受寵信,遂與弟楊珧、楊濟勢傾天下,時稱三楊,可謂權傾一時。
  楊香:(生卒年待考),女;晉朝人。著名二十四孝之20(扼虎救父)。
  楊大眼:(生卒年待考),鮮卑族,代北人。著名北魏將領。史籍《魏書》第七十三卷及《北史》第三十七卷中都有爲他立傳。
  楊素:(公元?~606年),字處道;弘農華陰人(今陝西華陰)。著名隋朝詩人。《隋書·經籍志》著錄《楊素集》十卷,今已佚傳。《全隋詩》錄存其詩六首(一作十九首)。
  楊玉環:(公元716~756年),字太真,小字玉環;蒲州永樂人(今山西芮城)。著名唐朝楊貴妃。
  楊國忠:(公元?~756年),本名楊釗,楊玉環之兄,唐天寶初由唐玄宗賜名國忠;蒲州永樂人(今山西芮城)。
  楊炎:(公元727~781年),字公南;鳳翔天興人(今陝西鳳翔)。著名唐朝宰相,兩税法的創制者。
  楊惠之:(公元713~741年),吳縣香山人(今蘇州吳縣)。著名唐朝雕塑家。
  楊再思:(公元869~957年),唐未五代靖州“飛山酋長”,號十峒首領人稱“飛山太公”;靖州人(原籍江西),子孫遍布中華大地。
  楊炯:(公元650~693年),排行七;弘農華陰人(今陝西華陰)。唐朝著名詩人。
  楊師厚:(公元?~915年),潁州斤溝人(今安徽太和)。著名五代十國時期後梁將領。
  楊繼業:(公元?~986年):本名楊重貴;並州太原人(今山西太原),一說麟州新秦人(今陝西神木)。著名後漢、北宋軍事家。
  楊延昭:(公元958~1014年),本名延朗,稱楊六郎,北宋名將楊繼業的兒子;並州太原人(今山西太原),一說麟州新秦人(今陝西神木)。著名北宋愛國將領。兒子文虎(亦名文廣)隨狄青南征,也是宋朝名將。
  楊文廣:(公元?~1074年),字仲容,一名文虎,楊延昭第三子;北宋名將楊繼業的兒子。著名北宋愛國將領。
  楊寊:(公元1014~1044年),字審賢;廬州合肥人(今安徽合肥)。著名宋朝三元及第者。
  楊億:(公元974~1020年),字大年;建州浦城人(今福建建毆)。著名北宋文學家。曾主持編撰《曆代君臣事蹟》(《冊府元龜》)等書。“西昆體”因《西昆酬唱集》而得名。《西昆酬唱集》由楊億編輯,收詩二百五十首,其中楊億作品最多,七十五首,占三分之一。
  楊時:(公元1053~1135年),字行可,後改字中立,號龜山;將樂縣人。著名宋朝理學家。 被後人尊爲“閩學鼻祖”,他的著述頗多,主要的都收集在《楊龜山先生文集》中,他的哲學思想繼承了二程的思想體系,被後人稱之爲“程氏正宗”。
  楊輝:(生卒年待考),字謙光,錢塘人(今浙江杭州)。著名南宋數學家、教育家。編著的數學書共五種二十一卷:《詳解九章算法》十二卷(公元1261年)、《日用算法》二卷(公元1262年)、《乘除通變本末》三卷(公元1274年)、《田畝比類乘除捷法》二卷(公元1275年)、《續古摘奇算法》二卷(公元1275年)。後三種爲他後期的著作,一般稱之爲《楊輝算法》。
  楊萬里:(公元1127~1206年),字廷秀,號誠齋;吉州吉水人(今江西吉水)。著名南宋政治家、詩人。
  楊大異:(生卒年待考),字同伯;醴陵人。南宋大理寺丞。
  楊幺:(公元?~1135年),本名太;鼎州龍陽人(今漢壽)。南宋農民起義領袖、抗金英雄。
  楊再興:(公元?~1140年),瑤族;武岡軍人(今新寧盆溪)。著名南宋抗金將領。
  楊漣:(公元1572~1625年),字文孺,號大洪;湖廣應山(今湖北應山)。著名明末大臣,東林黨的重要人物。
  楊嗣昌:(公元1588~1641年),字文弱,楊鶴之子;武陵人(今湖南常德)。明尚書,東閣大學士。著述主要有《督師紀事》、《地官集》、《楊文弱集》、《武陵題詠》等傳世。
  楊溥:(公元1372~1446年),字弘濟;湖廣石首人(今湖北石首)。著名明朝大臣。楊溥與楊榮、楊士奇並稱三楊。因居地、郡望,在三楊中時稱南楊。
  楊榮:(公元1371~1440年),初名子榮,字勉仁;建安人(今福建建甌)。著名明朝重臣。與楊士奇、楊溥並稱三楊。因居地、郡望,在三楊中時稱東楊。著有《後北征記》、《楊文敏集》等。
  楊士奇:(公元1365~1444年),名寓,號東里,以字行;江西泰和人。著名明朝重臣。與楊榮、楊溥並稱三楊。又以居地、郡望,時人稱爲西楊。編著有《三朝聖諭集》、《奏對錄》、《曆代名臣奏議》、《文淵閣書目》、《東里文集》等。
  楊廷和:明朝正德、嘉靖年間内閣首輔
  楊慎:楊廷和之子,明朝三大文豪之首
  楊露禪:清代武術家,太極拳一代宗師,楊式太極拳奠基人。
  楊深秀:(公元1849~1898年),號儀村;聞喜人(今山西運城)。著名清朝末期維新派,戊戌六君子之一。
  楊名時:清朝雍正年間雲貴總督。
  楊銳:(公元1857~1898年),字叔嶠,又字純叔;綿竹縣人(今四川綿竹)。著名清朝維新變法先驅。戊戌六君子之一。
  楊芳:(公元1770~1846年),字通逵,號誠齋,楊再思第三十一世孫;貴州松桃人。著名清朝將領。
  楊守敬:(公元1839~1915年),字惺吾,號鄰蘇;湖北宜都人。著名清朝文學家。著有《日本訪書志》、《書學邇言》、《晦明軒稿》等多種著作。
  楊秀清:(公元1821~1856年),廣平桂平平隘山人,原籍廣東嘉應州。著名太平天國領袖。

楊姓近現代名人

  楊衢雲:(公元1856~1901年),名飛鴻,又名合吉,字肇春,號衢雲;福建海澄三都鄉人(今福建漳州龍海)。著名近代民主革命家。1900年惠州起義領導者。
  楊宏勝:(公元1875~1911年),又名洪勝,字益三;湖北穀城人。著名近代民主革命先驅。
  楊尚昆:已故中國原中國國家主席。
  楊十三:(公元1889~1939年),本名楊裕民,因在家族兄弟中排行十三而得名;河北遷安人(唐山地區),著名抗日民族英雄、冀東抗日領袖、著名化學家、造紙專家、河北工業大學教授。
  楊秀峰:(公元1897~1983年),河北遷安人。著名無產階級革命家、教育家、法學家,中國知識分子的傑出代表。
  楊植霖:(公元1911~1992年),蒙古族,曾用名雨三、王士敏、天虹、長河;内蒙古歸化城土默特旗人。1978年後任中共甘肅省委書記,顧問,省政協主席等職。
  楊帆:中共黨員,解放初上海市公安局局長。
  楊爲民:(公元1935~2002年),祖籍河北遷安(唐山地區),在革命根據地太行山和延安長大。中國國防科技界、教育界著名專家,可靠性系統工程的奠基者和開拓者。
楊樹達:(公元1885~1956年),字遇夫;湖南長沙人。著名語言文字學家。著有《古書疑義擧例續補》、《高等國文法》、《詞詮》、《論語疏證》、《漢書窺管》、《積微居小學金石論叢》、《積微居小學述林》、《漢文文言修,辭學》等。
  楊振寧:(公元1922~今),安徽合肥人。著名理論物理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諾貝爾物理獎穫得者。
  楊立銘:(公元1919~今),江蘇溧水人。著名核物理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楊應昌:(公元1934~今),北京人。著名磁物理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楊芙清:(公元1932~今),女;江蘇無錫人。著名計算機學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楊開慧:已故毛澤東第二任妻子
  楊振寧:著名物理學家,穫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楊紫瓊:馬來西亞華人影星
  楊鈺瑩:大陸歌手
  楊冪:大陸影視演員
  楊光:較知名的有,盲人歌手、影視演員、女中音歌唱家等等。
  楊瀾:資深電視節目主持人。
  楊棋涵:畢業於中國音樂學院,有“小範冰冰”之稱。
  楊紫:大陸童星
  楊議:相聲演員。相聲表演藝術家楊少華第五個孩子。
  楊洋,人名。在中國較爲常見,著名人物有演員、中國殘聯第五屆執行理事會理事、畫家、棒球運動員、東南衛視主持人、歌手、2007大學生音樂節優秀歌手等人物。

軍事界  楊成武:(公元1914~2004年),福建長汀人。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上將。
  楊得志:(公元1910~1994年),湖南醴陵人。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上將。
  楊勇:(公元1912~1983年),原名楊世竣;湖南瀏陽人。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上將。
  楊至成:(公元1903~1967年),貴州三穗人。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上將。  
  楊秀山:(公元1914~2002年),原名楊木森;湖北沔陽人。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中將。
  楊國夫:(公元1905~1982年),安徽霍丘人。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中將。
  楊梅生:(公元1905~1978年),原名楊勳梅;湖南湘潭人。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中將。
  楊白冰:(公元1920~今),四川潼南人。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上將。
  楊懷慶:(公元1939~今),山東壽光人。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上將。
  楊國屏:(公元1934~今),原名楊祖藩;湖北鍾祥人。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武警上將。
  楊國梁:(公元1938~今),河北遵化人。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上將。
  楊德中:(公元1923~今),陝西渭南人。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上將。
  楊德清:(公元1942~今),湖北應城人。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上將。
  楊桓:(公元1927~今),寧夏賀蘭人。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中將。
  楊永斌:(公元1927~今),山東濟寧人。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中將。
  楊振玉:(公元1931~1999年),内蒙古赤峰人。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中將。
  楊根思:(公元1922~1950年),本名羊庚璽,祖父羊金魁,父親羊德堂;江蘇泰興羊貨郎店人。著名無產階級革命烈士。
  楊子榮:(公元1917~1947年),原名楊宗貴;山東牟平人。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特級偵察英雄,無產階級革命烈士。
  楊靖宇:(公元1905~今),原姓馬,名尚德,字驥生;河南確山人。著名東北抗日英雄,無產階級革命烈士。
  楊虎城:(公元1892~1949年),號虎臣;陝西蒲城人。著名國民革命軍陸軍上將。
  楊愛源:(公元1887~1959年),字星如;山西五台人。著名國民革命軍第一級陸軍上將。保定軍校第一期步兵科畢業。
  楊亭雲:(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國國民革命軍第二級陸軍上將。
  楊德智:(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國國民革命軍第二級陸軍上將。
  楊雨村:(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國國民革命軍第二級陸軍上將。
  楊傑:(公元1889~1949年),白族,字耿光;雲南大理人。著名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加上將銜。1949年應中共邀請,楊傑准備赴北京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9月19日途經香港時,被蔣中正指使特務殺害。
  楊森:(公元1884~1977年),號子惠;四川廣安人,1937年9月18日晉升爲陸軍中將加上將軍銜,任第二十七集團軍總司令。 
 
台灣    * 楊丞琳:台灣歌手
    * 楊浩然:港島區議員
    * 楊睿智:中華職棒大聯盟 - 誠泰Cobras隊野手
    * 楊騏嘉:中華職棒大聯盟 - 誠泰Cobras隊投手
    * 楊松弦:中華職棒大聯盟 - 統一獅隊外野手
    * 楊博超:中華職棒大聯盟 - 統一獅{二軍}隊捕手
    * 楊謹華:台灣演員
    * 楊淑君:台灣女子跆拳道選手,代表出戰北京奧運
    * 楊宗緯:台灣歌手,星光幫成員。
    * 楊傳廣:已故台灣十項全能運動冠軍得主

香港
    * 楊鐵梁:香港終審法院前任首席大法官
    * 楊受成:香港企業家,英皇集團主席
    * 楊玉珍:香港電燈公共事務總經理
    * 楊家誠:香港商人
    * 楊寶玲:前無線藝員,現專注商界工作。
    * 楊森:香港立法會議員,香港民主黨成員
    * 楊善諭:無線電視配音演員
    * 楊孝華:前任香港立法會議員,香港自由黨成員
    * 楊永強:香港衛生福利及食物局前任局長
    * 楊婉儀:香港藝人,前任香港小姐
    * 楊潔恩:香港無線新聞外電記者兼主播
    * 楊采妮:香港歌手
    * 楊千嬅:香港歌手
    * 楊恭如:香港藝人,前任亞洲小姐
    * 楊玉梅:香港藝人,前任亞洲小姐
    * 楊怡:香港TVB藝人
    * 楊思琦:香港藝人,前任香港小姐
    * 楊愛瑾:香港歌手,偶像樂隊Cookies前任成員
    * 楊永晴:富商楊超成的女兒,陳冠希的正牌女友。

楊姓帝王國君

  楊堅:(公元541~604年),華陰人(今陝西華陰)。隋朝開國君主,隋文帝,在位時間從公元581~604年爲期二十四年,終年六十四歲。
  楊廣:(公元568~618年),華陰人(今陝西華陰)。隋朝第二代君主,隋煬帝,在位時間從公元604~618年爲期十四年,終年五十歲。
  楊行密:(公元852~905年),字化源,原名行愍;廬州合肥人(今安徽合肥)。五代時期吳國太祖。
  楊隆演:五代時期吳國君主。 
  楊溥:五代時期吳國君主。  
  楊侑:(公元604~619年),恭皇帝,隋煬帝之孫。隋朝末帝,在位時間從公元617~619年爲期兩年,終年十五歲。
  楊幹貞:(公元?~937年),白族;雲南大理大營萂村人。大義寧國創建者,在位時間從公元929~936年爲期八年。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殘存亦末路 兵敗如山倒

羅姓與堂號

 楠木,又名楠樹、楨楠,是樟科楠屬和潤楠屬各樹種的統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