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文明與年俗及梅州客家名人錄

客家文明與年俗及梅州客家名人錄

客家,是一個具有顯著特徵的漢族民系,也是漢族在世界上分佈範圍最廣闊、影響最深遠的民系之一。
有關客家的起源存在多種說法,主要的有客家中原說和客家土著說。客家中原說認為客家主體構成為來自中原的移民,而客家土著說則認為“客家共同體,是南遷漢人與閩粵贛三角地區的古越族移民混化以後產生的共同體,其主體是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古越族人民,而不是少數流落於這一地區的中原人”。
從兩宋開始,中原漢民大舉南遷,經贛南、閩西到達梅州,最終形成相對成熟的、具有很強穩定性的客家民系。此後,客家人又以梅州為基地,大量外遷到全國乃至世界各地。“客家三州”為嘉應州、贛州、汀州。
說到客家最著名的就是他們的土樓了,如果你在網上搜索客家,會同時出現很多關於土樓的條目。如果你是集郵愛好者的話,你應該注意到了中國民居那套郵票裡的福建民居之中有張便是客家的土樓。由於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區或深山密林之中,當時不但建築材料匱乏,豺狼虎豹、盜​​賊嘈雜,加上懼怕當地人的襲擾,客家人便營造像土樓似的“抵禦性”城堡式建築住宅。在福建,土樓分方形土樓和圓形土樓兩種,而圓樓相對少見。
客家文明與年俗及梅州客家名人錄
關於土樓的一個笑話估計大家還有印象:據說,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的間諜衛星對中國進行拍照偵察,驚訝地發現在我國福建省的山區里分佈著很多的不明大型建築,或圓或方,經過分析認為是“導彈發射基地”,中國的軍事實力不可小覷。直到中美建交後,美國人才知道那些所謂的“導彈發射基地”實際上是客家典型的民居——土樓。
當然客家的豆腐同樣也是很有名的,中國最出名的豆腐:客家釀豆腐、四川麻婆豆腐、湖南臭豆腐,後兩個只能算是小菜小吃,唯有客家人把豆腐上升為大菜、主菜。甚至他們鬧新房的歌曲裡都有豆腐,例如有一首這樣唱到:
新買磨石圓叮噹,
一心買來磨豆漿,
三更半夜磨豆腐,
呀呀囓囓到天光。
一個人踏碓、一個人拉磨,
客家文明與年俗及梅州客家名人錄
是看你是不是客家男人的最好標準。
說你還是小孩,就說你連礱鉤都背唔起,
能夠越哩動石磨你可以自豪一整天。
如果你把石磨的上盤端(doi)下來,
你就是這個家族的脊梁了。。
介紹了客家的吃住,就要介紹它的語言了,客家在遷移過程中帶著自己家鄉的語言特色是不可避免的,那麼客家的語言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我們將作個簡要的介紹:客家語,又稱客家話(Hak-ka-va)、客話(Hak-va)、 土廣東話(Tu-gong-dung-va)、"亻厓"話(Ngai-va,意為“我們的語言”),是一種聲調語言,屬漢藏語系漢語語族。
客家人最早是隨著歷史上幾次戰爭和時局動盪時期的移民潮從中國北方遷移到中國南方的。
他們的祖先是從現在的河南省和山西省遷移過來的,同時也帶來了他們當時所在地語言的特色。(從那時開始這些地區的語言開始逐漸演變成現在的官話)。而現在客家話中仍在使用的許多古漢語語音特點,包括同樣也能在其他南方方言中找到的字尾輔音-p -t -k,卻在一些北方官話中消失了。
在中國南方以及遍布世界各地的客家人以及畬族人中廣泛使用。客家語包含若干種方言,這些方言主要分佈於廣東、福建、江西、廣西、四川、湖南、貴州、海南以及台灣。
比較典型且公認度較高的標準客家話是梅縣話(Moi-yen-va/Moi-yan-va)。梅縣位於廣東省東北部。正如粵語以及吳語等所謂漢語方言一樣,客家語在語言學分類地位上究竟屬於一種語言還是方言,仍然頗有爭議。
台灣的海陸客家人是從海豐與陸豐來至. 台灣另外一種客語腔四縣腔(客:Siyen)而是從嘉應縣與蕉嶺,平原,興寧,和五華腔來至. 嘉應縣現在改名成梅縣.客家人分佈在世界各地因此他們的語言同樣流傳很廣,主要流行於以下地區:廣東、福建、江西、廣西、四川、湖南、貴州、海南以及台灣。
同時還有新加坡、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越南、泰國、其他客家人移民國家和地區。使用人口約4千萬! 
2.客家春節風俗
客家文明與年俗及梅州客家名人錄
《1》“百節年為首”,過年是我國最隆重的傳統節日。所謂“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每個地方都必定會自己的過年特色,現在就簡單介紹一下我家鄉的過年風俗。我的家鄉,梅縣,屬廣東省梅州市,是客家地區。先介紹一下客家人的來由:「客家人」據一般學者專家的考證是原來居住在:黃河以南,長江以北,淮河以西,漢水以東的「中原」漢族,認自公元四世紀東晉時,距今約一千六百年左右,因受壓迫開始流徙的。
因到處做客,故被人稱作:「客家人」,現在主要分佈在廣東、江西、福建、廣西、台灣、四川等省。
我們客家的年俗一般有:入年掛(也有稱「入年界」),農曆十二月廿五日起就「入年掛」了,家家戶戶大掃除,不可以說不吉利的話,暫停下手中各種重活,有鑼鼓樂隊的就可以開始打起來了,各個村莊都可能聽到此起彼落的鑼鼓聲,準備雞、魚、肉等三牲,奉敬天地神明,以謝其庇佑之意。  
準備食物
過年期間,除以上的三牲之外,還要準備很多食物,例如:
客家文明與年俗及梅州客家名人錄
一、客家娘酒:基本上每家每戶都會釀客家娘酒。用自家種的糯米釀製成,酒的濃度可根據家里人的口味來調,非常甘美。今年沒有喝到,因為自己沒回家,遺憾!
客家文明與年俗及梅州客家名人錄
二、甜粄:有點像上海的年糕,是用糯米為原料做的,用七成糯米滲三成秈米在水里泡浸一天一夜,再用機器碾成細粉後上油糖,墊豆腐皮和芭蕉葉,用蒸籠蒸之,熟了就成深紅色的,非常香甜。再加一道油炸的工序就成煎粄了,又香又脆的,是我很喜歡的食物。
三、釀豆腐:有點類似於北方的餃子,只不過餡是釀入豆腐裡的,餡和豆腐的做法都很有考究。我只知道很好吃,具體做法就不是很清楚了。
有時間和人手的話,一般還會準備許多有客家特色的菜和小吃,如釀香腸、鹽焗雞、腐卷、魚丸、牛肉丸、蘿蔔粄、雞炒酒、米程、麻程、油角等等。  
貼春聯
客家文明與年俗及梅州客家名人錄
這個我想應該全國各地都差不多吧,不過我們大門的春聯一般是由姓氏所決定的,這個可能和別的地方不大一樣。如李姓的門中央貼的是「隴西堂」,兩邊則寫「酋龍世第,旋馬家聲」的聯句。姓張則是「清河堂」,還有姓凌則是「河間堂」,總之,每個姓氏都不一樣的。  
年三十
年三十最重要的活動就是拜祭了。上午敬神,下午或晚上敬祖公,敬神在廟里或屋外,敬祖公在祠堂或屋內。用三牲、水果和紙錢元寶等拜祭(呵呵,是不是封建迷信色彩很濃啊,現在也好多人不祭了),敬過神的三牲可再敬祖公,最後可供全家團圓吃年夜飯,能保佑一家人來年平平安安。
除夕晚大家必須洗澡,否則下輩子有會變牛的傳說(不知道是不是父母嚇我的)。記得小時候一年中最期待的日子就是這一天了,因為有新衣服穿,還可以從長輩那裡得到壓歲錢。
除夕深夜至初一凌晨,通常是不入睡的,到時鞭炮,鑼鼓聲大作,互道恭喜,接財神。  
初一
初一主要就是拜見長輩和會友,吃完早飯以後,大家都會挨家去拜年,互道恭喜。以前比較多舞龍舞獅的來表演,通常是男女老少都圍在一起觀看,近年來可能大家忙於生計也不是很多了。以前有初一吃素(齋戒淨身的意思)、不掃地、不洗澡(意思是不要把財氣趕走了)的風俗,不過現在都不講究這些了。  
轉妹家(回娘家)
是說年初二開始,女婿帶同妻兒到岳父家拜年、出嫁的女兒應盡可能的回娘家探親與家人團聚。  
初三初四仍是吃喝玩樂的日子,年初五「出年掛」,結束新年的歡樂氣氛,各行各業都放鞭炮「開張大吉」了,人們又開始了一年忙碌的生活。
“百節年為首”,過年是我國最隆重的傳統節日。祟向傳統的客家,圍屋裡的春節更有著一番濃郁的親情。然而,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千百年來,客家人在由北向南的長途跋涉和頻繁的遷徙中,形成了各地不同特色、有著各自風情的傳統春節習俗。我們客家的年俗一般有:入年掛
又稱「入年價」,農曆十二月廾五日起就「入年掛」了,客家戶戶大掃除,不可口說不吉利的話,用有香味的樹葉放在熱水中給老幼洗澡,暫停下田工作,有大鑼鼓樂隊的就可以開始打起來了,各個村莊里都可能聽到此起彼落的鑼鼓聲,準備鷂、魚、肉等三牲,奉敬天地神明,以謝庇估之意。
     儲食物--- 由十二月十五日起至正月十五日止,客家人過農曆年期間,除以上的三牲之外,要準備很多食物例如:
1、甜粄:甜叛也就是用米磨蒸的年糕,用七成糯米滲三成秈米在水裹泡浸一天一夜,再放在碓臼中,舂成細粉和上油糖,墊豆腐皮和芭蕉葉,用蒸籠蒸之,熟了就成深紅色的「甜粄」。
2、發粄:也就是廣府人稱「鬆糕」的。
3、煎粄:又叫 「煎丸」也就是廣府人稱的「煎堆」。
4、蘇花:用油炸的各式各樣的芝麻豆類等。
5、米程:用米和糖合製而成,如台北街頭常有用機器做的「米香」 相似。
 貼春聯---除夕前家家戶戶以紅紙書聯貼門上,門中央陳姓的寫成「穎川堂」兩邊聯則寫「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或「穎川世澤,太史家聲」之類的聯句。
 除夕日---(客話呼: 年三十日)上午敬神,晚間敬祖公,敬神在廟裹,敬祖公在祠堂或廳下裹,大家挑看三牲,紙寶二頭跑。敬過神的三牲可再敬祖公,到最後由八仙桌上撤回家,供全家團圓吃年夜飯之用了。除夕晚大家必須洗澡,否則下輩子有會變牛的傳說年初一
除夕深夜初一凌晨,通常是不入睡的,到時鞭炮,鑼鼓聲大作,互道恭喜,接財神,再敬祖公​​。初一那天多吃素,除了使腸胃可休息休息還有齋戒淨身的意思。初一不掃地,不洗澡,意思是不要把財氣趕走了。
年初一食齋---在客家人聚居的閩粵贛地區,素有農曆年初一食齋的習俗,據說已持續了三百多年。即年三十(或廿九)晚餐以後,家家戶戶必須把裝盛過葷腥的碗筷碟盤勺等廚具統統用開水泡過,甚至連鹽缸都要臨時換用,年初一整天只吃豆腐、青菜等齋菜。
這種奇特的習俗有一種傳說。
傳說客家人居住的某村有個古泉公,生有十一子,長大後都分了家,古泉公獨自為戶。有一年大年三十,兒子們接二連三地來對父親說:“爸爸,今晚你不要做飯了,來我家吃吧!”但是到吃晚飯時,十一個兒子都想到一塊去了:“我不請父親吃飯,其他兄弟總會請他吃吧。”於是,直至十一個兒子家家都吃完除夕的晚餐,還沒有人去喊父親吃飯。
吃完飯,大家聚在一起聊天。其中一個人說:“這麼晚了,不知有沒有人還沒吃飯啊?”有一個人指著身邊一條黃狗說:“除非這條黃狗還沒餵吧!”坐在一旁的父親氣得七竅生煙,瞪著眼破口大罵:“你們這些不孝子,你老子就沒有吃飯!
”住在上屋的第三子新穰公頭腦頗靈活,聽見父親怒罵,立即挎上一條錢袋從後門出去,由屋背轉到大門口,裝著全不知曉地問明了原因後,便一本正經地說:“我出去討債剛回來,還沒有吃飯,爸爸,你就跟我一塊吃吧。”
父親吃完飯,還是氣憤難消:別人說多子多福,我卻多子無飯吃,還不如無子。經過一夜思考,第二天(大年初一)他便帶上田契、屋契、山契到一座廟出家去了。他還對子孫發出誓願:“凡我子孫,年初一跟我食齋者,發達吉昌;不跟我食齋者,早死早亡。”他這一招,其實是為了使子孫不忘這件事,教育後人要孝敬奉養老人。從此以後,每年年初一這天,很多人便食起齋來了。  
賭紙牌--- 客家人家裡,平日是不准賭博的,唯獨農曆過年期間例外,大家聚在一起「賭紙牌」或「跌狀元簽」「跌猴子」「二十一點萬曆牌」 、等等作消遣。
轉妹家--- 「年初四,節初六」是說過年正月初一一至初四日過節五月初六日出嫁的女兒應盡可能的回娘家探親與家人團聚。
舞龍、舞獅--- 過年期間各村莊均有舞龍舞獅隊出現,是一種尚武精神 。
出年掛--- 年初六「出年掛」 新年到此近尾聲,雖接看而來的還有「正月半」(即元宵節),「燒煙架」(即放煙花)「放孔明燈」等精彩節目,而出年掛之後各行各業都放鞭炮「開張大吉」了。  
梅州客家名人錄
梅州客家名人
著名僑領羅芳伯(1738-1795),廣東梅縣人。僑居西婆羅洲(現為加里曼丹),領導華僑和當地民眾,抗擊荷蘭帝國主義入侵,功勳卓著,在當地創建蘭芳大總制,任“大唐總長”。
太平天國天王洪秀全(1812-1864),廣東花縣人,祖籍嘉應州(今梅縣)。領導金田反清起義,創建太平天國。
近代洋務運動先驅丁日昌(1828-1882),廣東豐順縣人,清末愛國革新政治家,洋務活動家。為近代中國工業、軍事、海防發展作出出貢獻。中國近代四大藏書家之一。
著名外交家黃遵憲(1848-1905),廣東梅縣人,晚清愛國詩人。曾任駐日、英叁贊,駐美國、新加坡總領事,竭力保護華僑權益,首創為華僑頒發護照制度。
新加坡總理李光耀,1923年出生於新加坡,祖籍廣東大埔縣。1954年創建新加坡人民行動黨,1959年新加坡獨立,任共和國總理,為新加坡經濟發展作出卓越貢獻,現為內閣資政。
抗日名將羅卓英(1896-1961),廣東大埔人。叁加過兩次東征和北伐,抗日戰爭時期,叁與保衛大上海戰役,1942年任遠征軍第一路司令長官。
開國元勳葉劍英(1897-1986),廣東梅縣人,1955年被授予元帥軍銜。多次在關鍵時刻,挽救革命,尤其在粉碎“四人幫”鬥爭中起了決定性作用,1978年任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委員長。
北伐、抗日名將黃琪翔(1898-1970),廣東梅縣人。叁加過東征、北伐。抗日戰爭期間任前敵司令部總司令、抗日遠征軍副司令長官。建國後,歷任國家體委副主任,中國農工民主黨副主席等職。
清代翰林宋湘(1756-1824),廣東梅縣人,著名詩人、書畫家。文采風流,詩書雙絕,世譽嶺南才子。
抗日保台志士丘逢甲(1864-1912),台灣苗粟人,祖籍廣東蕉嶺縣。甲午戰爭後,組織義軍抗倭保台。晚年,支持辛亥革命,被譽為“詩界革命鉅子”。
著名物理化學家黃子卿(​​1900-1968),廣東梅縣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在熱力學研究上取得重大成果,是我國現代物理化學學科奠基人之一。
現代著名藝術大師林風眠(1900-1991),廣東梅縣人,原杭州美術學院院長。他的繪畫藝術對現代中國畫界有很大影響,並培養出一大批當代傑出畫家。
中國教育界的楷模王越教授,1903年生,廣東興寧縣人,暨南大學第一任副校長。從教64個春秋,孜孜不倦,把畢生的精力獻給了人民教育事業
亞洲球王李惠堂(1905-1979),廣東五華縣人,中國足球運動先驅。17歲即技冠群雄。馳騁球壇25年,在國際性足球比賽中,共獲120多座獎杯和近百枚獎章,榮獲“亞洲球王”稱號,是世界足球運動史上五大球王之一。
著名客家學研究專家羅香林(1906-1978),廣東興寧縣人,著名史學家。編撰《國父家世源流考》、《客家史料匯篇》、《客家研究導論》、《客家源流考》等巨著數十種,對客家史蹟、文獻之闡揚,有獨到之處。
著名數學家李國平(1910-1996),廣東豐順縣人。中國科學院院士。在函數論和數學物理研究方面成就卓著,為數學計算機技術運用於現代化建設作出重大貢獻。曾任中科院數學計算技術研究所所長。
著名病理學家楊簡(1911-1981),廣東梅縣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實驗腫瘤學主要創始人之一。
著名腫瘤學家吳桓興(1912-1980),廣東梅縣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腫瘤學奠基人之一。曾獲國家“重要貢獻獎”,英美兩國放射學院先後授予“榮譽院士”稱號,法國總統密特郎授予“騎士勳章”,比利時國王授予“王冠勳章”。
國際著名撟梁專家李國豪,1913年生,廣東梅縣人,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歷任同濟大學校長,武漢長江大撟、南京長江大撟技術顧問主任等職,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
世界客家名人譜 
孫中山、廖仲愷、朱德、葉挺、葉劍英、胡耀邦、泰國總理他信、新加坡內閣資政李光耀、·新加坡副總理李顯龍、郭沫若、王力、曾鞏、袁崇煥、丘逢甲、文天祥、張九齡、洪秀全、李秀成、石達開、張弼士、黃遵憲、陳寅恪、伍佐南、葉喬波 
唐代宰相、詩人、文學家---張九齡 
北宋文學家--- 曾鞏 
北宋思想家--- 楊時 
北宋宰相--- 詹學傳 
南宋承相、民族英雄--- 文天祥 
抗金明軍品統帥袁崇煥 
清代畫壇"揚州八怪之一"​​--- 黃慎 
清代武狀元--- 李威光 
西婆羅洲蘭芳大總制大唐總長---羅芳伯 
清代文淵閣大學士、太了太師--- 戴均元 
清代體仁閣學士---戴衢亨 
清代詩人、書法家---宋湘 
太平天國天王--- 洪秀全 
太平天國東王--- 楊秀清 
太平天國忠王--- 李秀成 
近代洋務運動先驅--- 丁日昌 
太平天國翼王--- 石達開 
馬來亞僑領---葉德來 
華僑實業家---張弼士 
首任駐日本國公使---何如璋 
清代愛國詩人、外交家--- 黃遵憲 
華僑實業家---張榕軒 
華僑實業家--- 姚德勝 
清代愛國詩人、抗日保台義軍副統帥---丘逢甲 
中國民主革命先驅--- 孫中山 
民主革命家---廖仲愷 
泰國客屬總會創始人---伍佐南 
華僑實業家--- 胡文虎 
辛亥革命北伐軍總司令--- 姚雨平 
民國陸軍上將--- 黃慕松 
辛亥革命名將--- 張民達 
民國元老---鄒魯 
認證工作名將--- 鄧仲元 
仄國合艾市開埠元勳--- 謝樞泗 
前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朱德 
前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葉劍英 
北伐、抗日名名將---吳奇偉 
中國現代史學大師--- 陳寅恪 
現代傑出文學家---郭沫若 
北伐、抗日名將--- 薛岳 
新四軍軍長--- 葉挺 
北伐、抗日名將--- 羅卓英 
北伐、抗日名將---張發奎 
北伐、抗日名將--- 黃琪翔 
中華人民共和國上將--- 陳奇涵 
前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 張鼎丞 
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內科及熱帶醫學專家---鍾惠瀾 
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物理化學家---黃子卿 
”象徵派“詩人、雕塑家--- 李金發 
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病理學家--- 梁伯強 
語言學家--- 王力 
現代藝術大師---林風眠 
馬來西亞實業家、慈善家---蕭畹香 
抗日名將---陳大慶 
抗日民族英雄--- 謝晉元 
來洲球王--- 李惠堂 
客家研究一代守師---羅香林 
牙買加中華會館主席--- 陳英豪 
前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廖承志 
中華人民解放軍第一任女將軍--- 李貞 
前中華人民解放軍空軍總司令--- 劉亞樓 
中國人民共和國上將---賴偉珠 
前**軍委副秘書長、中將---肖向榮 
中國科學院士、數學家--- 李國平 
中國實驗腫瘤學創始人之一---楊簡 
抗日名將---賴名湯 
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楊勇 
國中現代腫瘤學奠基人---吳桓興 
中國科學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橋樑專家---李國豪 
前全國政協副主席---楊成武 
前中共**總書記--- 胡耀邦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盧嘉錫 
前全國政協副主席--- 肖華 
肖全國人大常委會副院長委員長--- 陳丕顯 
英籍華人作家--- 韓素音 
前圭亞那合作共和國總統---阿瑟·鐘 
前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 劉復之 
中國科學院士、生物學家--- 黎尚豪 
前中華人民解放軍空軍司令---張廷發 
香港著名實業家--- 田家炳 
新加坡首任總理---李光耀 
全國政協副主席---葉選平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謝非 
香港著名實業家--- 曾憲梓 
中國工程院士--- 汪懋華 
中國科學院院士--- 王偉松 
馬來西亞藝術教育家、美術家--- 鍾正山 
國際著名化學家---潘毓剛 
最高人民法院院長--- 肖揚 
中國工程院院士---江歡成 
國際羽壇名將---侯加昌 
戲曲表演藝術家--- 黃婉秋 
國際著名數學家---丘成桐 
新加坡副總理---李顯龍 
國際雜技大賽金獎獲得者--- 戴文霞 
國際體操比賽金牌獲得者--- 李莉 
世界速滑全能冠軍--- 葉喬波 
現任廣東省省長---黃華華(梅州興寧人)
以上內容摘自《世界客家名人譜》第一卷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殘存亦末路 兵敗如山倒

羅姓與堂號

 楠木,又名楠樹、楨楠,是樟科楠屬和潤楠屬各樹種的統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