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福梅(1882年11月9日-1939年12月12日),籍貫浙江省奉化縣(今寧波奉化市),是中華民國第1至5任總統蔣中正的原配夫人。中華民國第6至7任總統蔣經國之母。

毛福梅
拼音:Máo Fúméi (Mao Fumei)

  毛福梅(1882年11月9日-1939年12月12日),籍貫浙江省奉化縣(今寧波奉化市),是中華民國第1至5任總統蔣中正的原配夫人。中華民國第6至7任總統蔣經國之母。

  1939年12月12日,毛福梅不幸被炸彈炸死,年僅57歲。


毛福梅



基本資料


  姓名:毛福梅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浙江省奉化縣
  籍貫: 浙江省奉化縣
  國籍: 中華民國
  出生: 1882年11月9日
  逝世: 1939年12月12日
  配偶: 蔣中正 (1901-1927)
  子女: 蔣經國

毛福梅生平


   蔣介石的元配夫人叫毛福梅,1882年農曆十一月初九出生在浙江省奉化縣岩頭村。原名毛馥梅,一是因爲馥字難認難寫,二是因爲算命先生說她是一顆"福 星",因此改名毛福梅。岩頭村地處天台山的餘脈上,距溪口鎮約40里,毛福梅的家是岩頭村的望族,父親毛鼎和,人稱蓉堂公,世代經商,在岩頭村開着一片祥 豐雜貨店,經營米和南貨,由於治店有方,家境富裕,在岩頭山村可稱得上是小康之家。

  毛福梅是毛鼎和的 小女兒,上有大哥毛怡卿、二哥毛懋卿、姐姐毛英梅,因毛福梅是毛家小女兒,算命先生又說她是一顆"福星",因此,她自幼受到父母的寵受,長大成人後,不僅 長相嬌好,性情恬淡,而且頗有孝心,常常輔助母親做些家務,因此,父母更是把她當做掌上明珠,一定要爲她選一位門當戶對的世家子弟爲夫,誰知山村閉塞,這 樣的郎君卻一時難覓,這樣她19歲時,還沒有出嫁。
(左起)毛福梅、蔣母王采玉、丈夫蔣中正與兒子蔣經國(前)
(左起)毛福梅、蔣母王采玉、丈夫蔣中正與兒子蔣經國(前)


   蔣介石14歲時,母親把他送到榆林村姑表叔陳春泉家,跟毛鳳美讀《易經》。課餘時間,蔣介石常到離榆林村二三里路遠的岩頭村堂姑家去玩。蔣介石的堂姑嫁 在岩頭村一毛姓家,有1個女兒年齡與蔣介石差不多大,長得眉清目秀,兩表兄妹因常在一起玩,頗爲親熱,時間長了,蔣介石便產生了娶表妹爲妻的念頭。

   因爲蔣介石生性比較頑皮淘氣,村里人叫他“瑞元無賴”。堂姑得知後,心中很不高興,認爲蔣介石是個不成器的敗家子,不願意把自己女兒嫁給他。堂姑的想法 不知怎的卻傳到了蔣母王采玉耳中,王采玉一聽堂姑不願將女兒嫁給自己兒子,竟然還斷言自己兒子必是敗家子!心里憋着氣,暗自非要在岩頭村毛姓家族中找一個 門戶相當、人品俱佳的姑娘爲兒媳不可。於是,她托蔣介石的姑表叔陳春泉,請他在岩頭村物色一個毛姓姑娘作爲自己的兒媳。

  陳春泉在岩頭 村也是有一定聲望的人,與祥豐雜貨店老板毛鼎和有一定的交往,在受蔣母之托之後,就到毛鼎和家,把蔣介石和他的家庭情況跟毛鼎和做了一番介紹,毛鼎和聽了 介紹,覺得毛蔣兩家門戶相當,女兒毛福梅嫁到蔣家也不算委屈,於是同意蔣家來提親。陳春泉把毛鼎和的意見和毛福梅的情況向蔣母作了介紹。蔣母聽了陳春泉介 紹後,認爲這門親事不錯。因此,請陳春泉做媒,雙方交換了八字,向毛家下了聘禮,議定明年冬天迎娶新娘過門與兒子完婚。

  1901年冬天,剛過15歲的蔣介石,在母親的包辦下,和毛福梅在溪口鎮結婚了。

   盡管蔣介石同毛福梅缺乏愛情,毛福梅在新婚之夜鬧了個洞房空守,對丈夫蔣介石又怨又恨,但認爲丈夫年紀小,心思不在房幃間,隻要丈夫肯讀書上進,自己也 心甘心情願地在生活上照顧他。在妻子照顧下,經嶽父毛鼎和推薦,蔣介石在岩頭村跟當地有名的教師毛思誠學了一年多。在一年多的學習中,由於蔣介石學得認真 刻苦,學業很有長進。1903年8月,蔣介石改名蔣志清,抱着滿腔熱情首次赴寧波趕考。毛福梅和婆婆一樣,天天在觀音菩薩像前祈禱,希望蔣介石中擧還鄉。 但是,蔣介石赴寧波趕考,卻文場失意,名落了孫山。不久,蔣介石決定到奉化縣城新辦的學堂讀書。由於家庭經濟拮據,王采玉勸兒子不要再讀書了,去做生意。 毛福梅雖然跟蔣介石缺少感情,但她希望丈夫將來有出息,支持丈夫繼續求學。蔣介石看到妻子支持自己,心里很高興,在母親的要求下,帶了妻子毛福梅一起到奉 化縣城,自己進了新辦的鳳麓學堂,同時,毛福梅也進了奉化作新女校。

  1904年春,蔣介石又帶了妻子來到寧波, 進了箭金學堂。毛福梅是一位賢惠的妻子,奉化和寧波陪隨丈夫讀書,生活上十分體貼丈夫,因此,蔣介石情有所感,在寧波讀書時,夫妻感情有所增進,蔣介石爲 照顧妻子,特地爲她請了一個娘姨,白天自己到學校上學,晚上在複習完功課後教毛福梅識字。每逢節假日,還帶她去天童、育王、報國寺等處游覽和燒香,夫妻生 活過得比較和美。

  這是蔣介石與毛福梅婚姻生活中關係最好的一段時期,在這時期内,毛福梅有了身孕,但後因在一次夫妻吵架時流了產。

  不久,蔣介石在顧清廉的啟蒙和革命浪潮的影響下,決定出洋留學,於是帶着妻子又回到了溪口,開始作出洋留學的准備。1905年4月,蔣介石告别母親、妻子首次東渡日本。

  由於受傳統封建禮教影響,毛福梅嫁到蔣家後,不僅對丈夫百依百顺,體貼關心,而且對婆婆也十分孝敬。她替婆婆支撑豐鎬房家業,把豐鎬房治理得井井有條;因爲婆婆吃齋信佛,她自己也跟着吃齋信佛,並且常常陪婆婆念經拜佛。

  蔣介石從日本回國後,毛福梅從婆婆之命,到上海與正在參加革命的蔣介石伴住。在上海伴住蔣介石時,又有了身孕,於1910年春天,爲蔣介石生下了一個兒子--蔣經國。

   蔣介石同毛福梅雖然是元配結發夫妻,但是這是一樁母親包辦的封建婚姻,在蔣介石尚未出洋留學和沒正式登上社會大舞台前,母親沒有去世,雖然夫妻感情不 深,但是,他和毛福梅總還能保持正常的夫妻家庭生活。蔣介石東渡日本,以後在上海、廣州等大都市奔走,逐漸見多識廣,於是對出身於偏僻山村、缺少文化知識 的毛福梅就看不顺眼了,夫妻感情越來越淡薄,並開始在外另尋新歡。

  蔣介石在上海結識姚冶誠並娶爲妾,後來又和陳潔如結婚,都沒有告訴 過毛福梅。而毛福梅信守婦道,對蔣介石在外背着自己娶妾納室從不幹涉,認爲蔣介石已是有知識有社會地位的人,在外再娶妻納妾也不是不正常的事。因此,她一 方面在家替夫精心治家育兒;另一方面,對丈夫後娶的妻妾來老家溪口,總是熱心接待,和睦相處,視同姐妹。

  1927年,蔣介石爲了自己追求的前程,要同上海富豪宋嘉樹的女兒宋美齡結婚。根據宋家的要求,蔣介石必須同以前的妻妾解除婚姻關係。爲此,蔣介石跟毛福梅辦理了協議離婚書。

   蔣介石同毛福梅解除了婚約後,毛福梅並沒有離開蔣介石在奉化溪口的老家。毛福梅是蔣母主持的明媒正娶的蔣介石的元配結發妻子,由於她勤儉持家,長期主持 豐鎬房的家政,爲人謙和,辦事公道,豐鎬房離不開她。另外,蔣經國是毛福梅所生,這時蔣經國在蔣介石安排下在蘇聯學習,因此蔣介石也不宜硬逼毛福梅離開蔣 家。對蔣介石來說,毛福梅不跟隨自己四處奔波,隻在老家爲豐鎬房主持家務,又名義上和自己已解除了婚約,她即使不離開蔣家豐鎬房,對自己沒礙什麼大事,因 此,蔣介石雖然同毛福梅解除了婚姻關係,和宋美齡結了婚,實際上,也沒有特别爲難毛福梅,仍同意毛福梅在豐鎬房主持家務,一方面仍然負責供給毛福梅治理豐 鎬房所需一切費用,另一方面,每次回到溪口老家,總要抽空到豐鎬房同毛福梅叙一叙家事,態度比較和睦友好。

  由於毛福梅在豐鎬房的威望 和蔣介石對毛福梅的態度,溪口蔣氏族人及鄉親雖然知道毛福梅同蔣介石解除了婚約,但是毛福梅元配夫人的地位在眾人心目中並沒有動搖,大家都稱呼她爲"大師 母"。每年過年過節、親友往來,毛福梅都以蔣家正宗夫人身份主持接待。在蔣家族譜中,雖然宋美齡被列爲正式夫人,但並沒有取消毛福梅的位置,仍稱毛氏爲元 配。離婚後,毛福梅對蔣介石仍然當做夫君那樣尊敬有禮、體貼關心,每次得知蔣介石要回鄉,便指揮侍婢、傭人把家庭内外打掃得幹幹淨淨。如果蔣介石要在溪口 居住,毛福梅精心安排好蔣介石及其侍從人員的食宿。有時,還親自下廚房,親手爲蔣介石做幾樣喜歡吃的家鄉菜。爲了替蔣介石臉上增添光彩,凡蔣介石在溪口的 時候,她還破例爲豐鎬房的賬房、總管、傭人供幾席客飯。即使蔣介石在南京,毛福梅每年也派人將蔣介石喜歡吃的家鄉菜,如奉化雞汁烤芋艿頭、鹹菜等,送往南 京。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發生時,毛福梅在家鄉爲蔣介石牽腸掛肚,每天在神靈前爲蔣介石祈禱,保佑他平安無事。"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後,蔣介石回到老家溪口休養,毛福梅又精心護理照料蔣介石的生活。

  1939年12月12日上午,在日機轟炸溪口中,毛福梅由於躲避不及,被壓在炸坍的豐鎬房的瓦礫堆下,終年58歲。

  毛福梅罹難後,蔣經國書“以血洗血”刻石碑立於其母罹難處,發誓要報日本侵略軍殺親之仇。日本侵略軍占領溪口後,此石被搗毁。抗戰勝利後,由國民黨奉化縣黨部書記王思本摹寫一塊樹立。此碑現放在文昌閣“小洋房”内。  

離婚後的毛福梅


  一個婦道人家被丈夫抛棄,這在封建社會里是很被人瞧不起的。被人看作是“沒人要的下賤貨”,背後遭人嘲笑和奚落,毛福梅内心的痛苦自不待言。她隻好上寺院,進廟宇,燒香拜佛,來尋找精神寄托,來超度自己將來死後的靈魂。
毛福梅(中)與兒子、兒媳的合影
毛福梅(中)與兒子、兒媳的合影

  毛福梅雖然與蔣介石離了婚,兩個人的關係並未因此而中斷,她仍舊對蔣介石有 禮有節,從沒有因爲他另有新歡和他吵鬧過,也沒有因被他抛棄而重新結婚。每次蔣介石回來,她都親自下廚,爲蔣介石做幾樣可口的家鄉菜。尤其是蔣介石特别喜 歡吃的奉化名菜雞汁芋艿頭,更是她的拿手好戲,每次必做,每年都要送幾十斤奉化芋艿頭到南京給蔣介石吃。蔣介石與毛氏雖然辦了離婚手續,但在鄉親們面前, 和毛氏還保持着一定的感情。就是宋美齡陪蔣介石回溪口,毛氏總是熱情相待。宋美齡也總要帶些貂皮、人參送給毛氏。他們三個人一直和平共處,相安得宜。

   毛福梅失去丈夫的愛,隻能把全部感情傾注在蔣經國身上,也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這唯一的兒子身上。兒子是她精神的寄托。也是她生活下去的精神支柱。蔣經國 於1910年在溪口出生,童年、少年時代在溪口度過。他還在母親腹中,蔣介石就出外闖盪去了,很少回家,是她在孤苦中把兒子一手撫養大的。她對兒子悉心扶 養,厚愛有加。後來蔣介石發蹟了,把兒子帶到上海讀書,又送他去蘇聯留學。她與兒子從此關山阻隔,杳無音信,兒子是死是活,她無法得知,她隻有天天在佛像 前祈禱菩薩保佑,兒子在外平平安安,早日歸來。

  1937年3月,她兒子蔣經國帶着妻子、兒女回到故國。一踏上國土,就馬上去奉化看她,她會見了闊别13年的兒子。一時悲從中來,滿肚子心酸,哽咽得流着眼淚,半天說不出話來。好一會,才破涕爲笑。攙扶起跪在她膝下的兒子和洋媳婦,把孫子緊緊地摟在懷里,熱淚直流。

   兒子和媳婦在蘇聯結的婚,沒有擧辦婚禮。她是一個很傳統的人,非常崇尚封建禮教,堅持要爲兒子、媳婦補辦婚禮,而且要按舊式婚禮的儀式行事。蔣介石拗不 過她,隻得依從她的安排。於是,她讓人給蔣經國趕制了長袍馬褂,讓新娘戴上了鳳冠霞披,在家里擧行了隆重的拜堂儀式。她與已離婚的蔣介石,並排坐在披着紅 氈的太師椅上,接受兒子、媳婦三拜九叩的大禮,平時臉色蒼白的兩頰泛出難得見的紅暈,喜氣洋洋地望着兒子、媳婦,嘴角上露出了少有的笑容,激動得雙眼滿含 熱淚。

毛福梅

毛福梅
Mao Fumei.jpg
出生 1882年11月9日
 大清帝國浙江省
逝世 1939年12月12日(57歲)
 中華民國浙江省奉化縣
死因 戰亂
籍貫 中華民國 浙江省奉化縣
國籍  中華民國
配偶 蔣中正 (1901-1927)
子女 蔣經國
毛福梅(1882年11月9日-1939年12月12日),籍貫浙江省奉化縣(今寧波奉化市),蔣中正中華民國第1至5任總統)原配夫人,蔣經國(中華民國第6至7任總統)之母。

早年經歷

毛福梅之父毛鼎和,開設一座不小的「毛祥豐」南貨號,被稱之「祥豐老闆」。[1]1901年冬與蔣中正結婚。1910年3月18日生蔣經國。[1]

中年經歷

1927年,蔣中正為迎娶宋美齡,正式與毛福梅離婚[2]。1937年4月27日,與蔣經國相擁大哭。[3]:64蔣經國一心要接母親到贛南奉養,可是毛福梅卻不肯離開家鄉。[3]:64最後一次蔣經國夫婦和子女一起跪在老夫人膝前央求,說如果不答應,他們就長跪不起,直到答應才起來。[3]:64毛福梅勉強同意,於是蔣經國夫婦整理行裝。[3]:64不料消息傳出後,鄉親紛紛跪在毛福梅面前,請求不要離開。[3]:64

逝世

1939年,日軍大肆宣傳要求蔣和談,否則要炸平蔣介石老家。遭蔣拒絕後,毛福梅被日本飛機炸死於溪口鎮蔣家老宅豐鎬房外。[1]享壽58歲。 [4]
文革時期,毛福梅及蔣介石的母親王采玉的墓給紅衛兵砸爛。[5]
(左起)毛福梅、蔣母王采玉、丈夫蔣中正與兒子蔣經國(前)
毛福梅罹難後,蔣經國書「以血洗血」刻石碑立於其母罹難處,發誓要報日本侵略軍殺親之仇。日本侵略軍佔領溪口後,此石被搗毀。抗戰勝利後,由國民黨奉化縣黨部書記王思本摹寫一塊樹立。此碑現放在文昌閣「小洋房」內。

參考資料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殘存亦末路 兵敗如山倒

傅姓與堂號

郭姓與堂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