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国,春秋战国时白狄的一支——鲜虞仿照东周各诸侯国于公元前507年建立的国家,位于今河北省中部太行山东麓一带,中山国当时位于赵国和燕国之间

中山国


中山国中山国(10)
中山国,春秋战国时白狄的一支——鲜虞仿照东周各诸侯国于公元前507年建立的国家,位于今河北省中部太行山东麓一带,中山国当时位于赵国和燕国之间,都于顾(今河北定州),后迁都于灵寿(今中国河北省灵寿县),因城中有山得国名

中山国位置  战国时期,在燕南赵北之间,即在今河北省中南部,有一个由狄族建立的“侯国”,中山国。中山国,早期称鲜虞。鲜虞之名,开始显现于史籍为周幽王八年(公元前774年)。鲁定公四年(公元前506年),中山之名始见于史籍。中山国初建都于中人(今唐县境内),立中山城为都。后迁都于顾(今定州市境内)。魏文侯四十一年(公元前406年),魏灭中山。公元前381年前后中山桓公率鲜虞余众驱逐魏国统治者,中山复国,迁都于灵寿。此后,其国力很快达到了鼎盛时期,公元前323年,与赵、韩、魏、燕同时称王。到赵惠文王三年(公元前296年),被赵国所灭。从鲜虞最早见于史籍至中山国最终亡国,历时478年,几乎绵亘于春秋、战国时代。

西周至春秋

  中山国的前身是狄族鲜虞部落,为姬姓白狄,最早时在陕北绥德一带,后来转移到太行山区。
中山国文物  鲜虞之得名出自鲜虞水,鲜虞水即今源出五台山西南流注于滹沱河清水河,这一带是鲜虞最早的发祥地。
春秋时的鲜虞部落联盟,由鲜虞、肥、鼓、仇由几个部落组成,逐渐开始扩张势力。前652年春,鲜虞攻击邢国,前651年,征伐卫国,邢君出逃,卫君被杀,齐桓公联合宋、曹、邢、卫诸国挫败了鲜虞。
  春秋中后期,晋国先后消灭了鼓、肥、仇由等鲜虞属国。鲜虞也展开反击,于前507年出兵晋国的平中,大败晋军,俘虏晋国勇士观虎,报灭其属国之仇。前506年,鲜虞人在中人(今河北唐县西北粟山)建国。因中人城中有山,故曰“中山”,即初期的中山国,中山之名始见于史书。前505年、前504年,晋国两次进攻鲜虞中山,报“获观虎”之仇。此后对鲜虞中山国,史书中兼称“鲜虞”、“中山”。

战国初期

  前459年至前457年间,晋国开始进攻中山,取得穷鱼之丘(今河北易县)。前457年,晋派新稚穆子伐中山,直插中山腹地,占领左人、中人(今河北唐县),“一日下两城”,中山国受到了打击。而晋后来被韩、赵、魏三家瓜分。
有关中山国的著作  在前414年,中山武公率领他的部落离开山区,向东部平原迁徙,在顾(今河北定州市)建立了新都。武公仿效华夏诸国的礼制,建立起中山国的政治军事制度,对国家进行了初步治理。但武公不久即去世,中山桓公即位,桓公年幼无知,不恤国政,魏国则派遣乐羊吴起统帅军队,经过三年苦战,于前407年消灭了中山,魏文侯派太子击为中山君,三年后又改派少子挚,后来击被立为魏国国君,即魏武侯。中山国的残余退入太行山中。
  中山亡国后,桓公经过20余年的励精图治,积蓄力量,在前380年前后重新复国,并定都于灵寿。复兴后的中山国位于赵国东北部,把赵国南北两部分领土分割开来,成为了赵国的心腹之患。赵国在前377年、前376年两次进攻中山,均遭到中山激烈的抵抗。此后,中山国开始修筑长城。桓公去世后,中山成公即位,继承先祖遗风,继续学习中原社会制度,发展国力,使国势得到进一步加强。

强盛

中山国遗址路线  前327年前后,中山王继承王位。此后十余年间,中山国富兵强,前323年,由魏国犀首(即公孙衍)发起倡议,联合魏、韩、赵、燕、中山“五国相王”,在称王的五国中,只有中山国是“千乘之国”,其余四国都是“万乘之国”。前314年,燕国发生内乱,齐国趁机攻进燕国。中山国见有机可乘,也背弃了同盟,派相邦司马赒率军北略燕国,夺取几十个城市,占领数百里的燕地,还掠取了许多财物,并将取得的“吉金”(铜器)重新铸造了铁足大鼎和夔龙方壶,在上面铭刻长篇铭文来颂扬中山王和司马赒的功绩。史称“错处六国之间,纵横捭阖,交相控引,争衡天下”,此时为中山国的鼎盛时期。

灭亡

  伐燕胜利后不久,中山王去世,内政外交均开始走了下坡路,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
中山国考古  到了公元前305年,赵武灵王亲自挂帅,使用刚刚训练好的骑兵部队配合战车部队和步兵,分三路向中山国发动大规模攻击。这次战役,使中山国[1]失去了三分之一以上的国土,丹丘、华阳、邸、鄗、石邑、封龙和东垣诸邑尽入赵军手中。
  从公元前300年开始,赵国出动20万大军连续进行了五年的残酷战争,至前296年,赵军终于攻破灵寿,取得了战争的最后胜利,中山国就此灭亡。

存在商业区

中山国出土文物  中山国考古专家在中国考古学会第十五次年会上称,中山国灵寿城存在商业区,该商业区位于今平山上三汲村一带。城内有宫殿建筑群和制陶、铸铜、铸铁等官手工业作坊区。作坊区南部可初步确定是灵寿城内的“市”,意即为“市肆”,是当时的商业交换活动的中心。它东西长约750米、南北宽约450米,是处大“市”,出售商品除日常生活用的陶器和较为精美的铜器外,主要以铁器作为商品来交换。

都城曾在唐县

  2013年2月,河北唐县原政协副主席宗健将在编纂宗氏家谱征集文物资料获得的一块唐代墓志捐献给县文保所。该墓志在该县都亭乡宗高和村获得,为汉白玉材质,长54厘米、宽33厘米、厚6厘米,行书字体,记录了唐代居士孙家璧籍贯、生卒年代、安葬位置和古中山城的位置。
中山国出土文物  唐县文保所所长苑永涛介绍,这块墓志明确记载了孙家璧墓位于“中山之西南”方向,表明古中山城在墓的东北方向。该墓志所在地宗高和村正好位于史书记载的中山国都城中山城(今唐县北店头乡南城子村北城子村)西南方向。这为中山国都城曾在唐县提供了有力佐证。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殘存亦末路 兵敗如山倒

傅姓與堂號

郭姓與堂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