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坤一(1830年1月21日-1902年10月6日),字峴莊。廩生出身。湖南省寶慶府新寧縣(今屬邵陽市)人

劉坤一[編輯]

劉坤一

劉坤一(1830年1月21日-1902年10月6日),字峴莊。廩生出身。湖南省寶慶府新寧縣(今屬邵陽市)人。在太平天國之亂時嶄露頭角,與他的族侄劉長佑一道成為當日急速冒升的封疆大吏之一,及後在曾國藩、左宗棠等去世後,和張之洞成為後期洋務運動的主導者,並在其後的甲午戰爭、百日維新、庚子拳亂、東南自保、清末新政等晚清歷史事件上均發揮著重要角色。



早期政績[編輯]

劉坤一的出仕過程和當時很多其他漢族總督、巡撫曾國藩、李鴻章等類似,都是身作儒生不滿太平天國之亂而參與地方鄉勇,進而因戰功而被擢升為地方大員的典型例子。在1855年,劉坤一在太平天國動亂期間參加鄉勇團練,加入江忠源系湘軍征討太平軍。江陣亡後追隨劉長佑。其後因帶領湘軍立下戰功,而由廩生逐級升為教諭、知縣、知州、知府、廣東按察使及廣西布政使,並於1865年起晉升為江西巡撫,任內作風保守,認為社會之富強源於典章制度的優良,抄襲西方技術不如「自力更生」,對洋務派「師夷長技以制夷」理念不予認同,這種思想可反映在他的講話之中:


「為政之道,要在正本清源。欲挽末流,徒廢心力。國朝良法美意,均有成規,因其舊而新之,循其名而實之,正不必求之高遠,侈言更張。大亂既平,人心將靜,有志上理者,其在斯時乎!」


因此,當日劉坤一的治績類似於傳統中國的變法模式,比如著手整頓吏治、提倡儒家道統的教化、開源節流、與民生息等,以期恢復太平天國之亂後受動搖的固有秩序。在整頓吏治方面,在初就任巡撫的四個月後,便一次過撤換知府、知州及知縣8人,其後九年的任內又撤換布政使及按察使7人;提倡儒家道統的教化上他復興書院、向各府州縣印發《佐治》及《學治》等書,又獎勵士紳,提倡儒教;對財政上的整頓有精簡勇營以節省軍費,將由地方鄉勇數43000人削減至5700人,又調補綠營缺額,以免軍中有人誇大軍額以侵吞軍款,同時整頓厘金及關稅,使厘金收入由年均87萬兩增至153萬兩以充實地方財政;又減低農村賦稅、提供糧種及農具以復興農業經濟,與民休息。而對軍事的改革則只有在1874年,亦即在他離任巡撫一職的前一年才推行軍隊採用洋槍。


封疆大吏[編輯]

在1875年,劉坤一署任兩江總督,又在翌年晉升為兩廣總督直到1879年,之後在1880年開始擔任了兩年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從這時期開始,由於因為官職調升的關係,開始接觸及認識西方事務(兩江及兩廣總督駐地分別是和洋人商務往還較多的江寧及廣州,相反江西只是一個內陸省份),並對洋務作有限度支持。在署兩江總督及兩廣總督任內期間整頓治安,主力清剿哥老會及海盜;又在任兩廣總督時認為賭風不良而禁賭;在任兩江總督時沿襲他在任江西巡撫的整頓財政政策,精簡勇營以節省軍費,將地方鄉勇數裁減四分之一,又減免捐助陝西的軍餉、並查辦招商局貪污。推動洋務方面,在任職兩江總督期間發展海運、支持江南製造局造艦及提議各兵工廠生產專門化。然而,他又反對採煤及發展鐵路,其中反對發展鐵路的原因,並非無識,而是考量民生問題,擔心鐵路會令挑夫和大運河的船家失業。


改革與晚年[編輯]

在1890年開始,他復任兩江總督兼南洋大臣,1891年又受命幫辦海軍軍務,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時被授予欽差大臣職銜,節制關內外各軍對日作戰。劉坤一在此時期對洋務的態度比之前更為積極,包括推動現代化政策如推動江南製造局自行練鋼、提議在湖南開採煤礦及自行興辦鐵路,在1895年與張之洞聯名上奏倡議包括軍隊、經濟及教育現代化的改革,又參與組織如在1895年加入主張變法的強學會,並捐助五千兩白銀。除了推動洋務外,他繼續以往傳統變法式的整頓吏治及治安的政策,包括保薦親民的知府知縣8人及辦理團練,在1892年肅清兩江境內的哥老會。


在1898年戊戌政變後強烈反對慈禧太后罷黜天子光緒帝,在1900年義和團亂時主張嚴厲鎮壓並和李鴻章、張之洞、袁世凱等人倡導組織了東南自保,保障了東南各行省,免受拳亂之禍。


其後在1901年又與張之洞聯名上《江楚三折》,主張育才興學、整頓變通朝政、兼採西法以扭轉清朝江河日下的局面,開啟了清廷晚清改革的先聲,然而,在改革開始不久,劉坤一卻在1902年去世,追封一等男爵,贈太傅,諡忠誠。


參考文獻[編輯]

《清史稿·卷四百十三·列傳二百》

《劉坤一遺集》

李國祁:〈同治中興時期劉坤一在江西巡撫任內的表現〉。

李國祁:〈由劉坤一初任總督的表現看晚清的政治風尚〉。



官銜

前任:

張凱嵩 清朝廣西布政使

同治元年閏八月二十五 - 同治四年五月二十一

1862年10月17日 - 1865年6月14日 繼任:

蘇鳳文

前任:

孫長紱 江西巡撫

1865年-1874年 繼任:

劉秉璋

前任:

李宗羲 兩江總督

1874年-1875年 繼任:

沈葆楨

前任:

張兆棟 兩廣總督(部分任期由裕寬代理)

1875年9月2日-1879年12月27日 繼任:

張樹聲

前任:

沈葆楨 兩江總督

1879年-1881年 繼任:

彭玉麟

前任:

曾國荃 兩江總督

1891年-1894年 繼任:

張之洞

前任:

張之洞 兩江總督

1896年-1902年 繼任:

張之洞

[隱藏] 閱 論 編

清朝江西巡撫

李翔鳳 → 章於天 → 朱延慶 → 夏一鶚 → 蔡士英 → 郎廷佐 → 張朝璘 → 董衛國 → 白色純 → 郎廷相 → 佟國楨 → 安世鼎 → 劉如漢 → 李士禎 → 佟康年 → 安世鼎 → 王騭 → 宋犖 → 馬如龍 → 張志棟 → 李基和 → 郎廷極 → 佟國勷 → 白潢 → 王企埥 → 裴𠌭度 → 汪漋 → 伊都立 → 布蘭泰 → 張坦麟 → 謝旻 → 常安 → 俞兆岳 → 岳濬 → 包括 → 陳宏謀 → 塞楞額 → 陳宏謀 → 開泰 → 唐綏祖 → 阿斯哈 → 舒輅 → 鄂昌 → 鄂容安 → 范時綬 → 胡寳瑔 → 阿斯哈 → 胡寳瑔 → 常鈞 → 明山 → 湯聘 → 明德 → 輔德 → 明山 → 吳紹詩 → 海明 → 海成 → 郝碩 → 李綬 → 伊星阿 → 永保 → 何裕城 → 姚棻 → 陳淮 → 檯布 → 張誠基 → 秦承恩 → 清安泰(未任) → 溫承惠 → 李殿圖 → 景安 → 張師誠 → 金光悌 → 吉綸 → 先福 → 阮元 → 錢臻 → 瑺弼 → 毓岱 → 阿霖 → 程含章 → 毓岱 → 成格 → 武隆阿 → 韓文綺 → 吳光悅 → 吳邦慶 → 周之琦 → 陳鑾 → 裕泰 → 錢寶琛 → 吳文鎔 → 傅繩動 → 費開綬 → 陳阡 → 陸應穀 → 王檀 → 羅繞典(未任) → 張芾 → 陳啟邁 → 文俊 → 耆齡 → 惲光宸 → 毓科 → 沈葆楨(孫長紱護) → 劉坤一 → 劉秉璋(李文敏護) → 李文敏 → 潘霨 → 德馨(方汝冀護) → 德壽 → 松壽(翁曾桂護) → 景星 → 李典銳(柯逢時護) → 夏旹(周浩護) → 升允(未任) → 胡廷幹 → 吳重憙 → 瑞良(沈瑜慶護) → 馮汝騤

[隱藏] 閱 論 編

清朝入祀賢良祠王公大臣

前殿

和碩怡賢親王 胤祥 - 和碩超勇親王 策淩 - 和碩恭忠親王 奕訢

後寢

達 海文成 - 孟喬芳忠毅 - 李國翰敏壯 - 額色黑文恪 - 哈什屯恪僖 - 愛星阿敬康

寧完我文毅 - 范文程文肅 - 李國英勤襄 - 米思翰敏果 - 褚 庫襄壯 - 姚文然端恪

莽依圖襄壯 - 傅弘烈忠毅 - 圖 海文襄 - 佛尼埒恭靖 - 于成龍清端 - 張 勇襄壯

賚 塔襄毅 - 王進寶忠勇 - 魏裔介文毅 - 魏象樞敏果 - 湯 斌文正 - 靳 輔文襄

根 特襄壯 - 傅臘塔清端 - 李之芳文襄 - 施 琅襄壯 - 趙良棟忠襄 - 阿蘭泰文清

孫思克襄武 - 于成龍襄勤 - 費揚古襄壯 - 王 熙文靖 - 勵杜訥文恪 - 伊桑阿文端

吳 琠文端 - 張 英文端 - 顧八代文端 - 富 善恭懿 - 熊賜履文端 - 張玉書文貞

徐 潮文敬 - 李光地文貞 - 陳 璸清端 - 馮國相桓僖 - 瑪爾漢恭勤 - 趙申喬恭毅

阿喇納僖恪 - 張鵬翮文端 - 楊宗仁清端 - 高其位文恪 - 音 德慤敬 - 田從典文端

富寧安文恭 - 齊蘇勒勤恪 - 蔡世遠文勤 - 楊名時文定 - 朱 軾文端 - 李 衛敏達

馬 齊文穆 - 徐士林 - 徐元夢文定 - 鄂爾泰文端∗- 徐 本文穆 - 那蘇圖慤勤

拉布敦莊果 - 傅 清襄烈 - 陳大受文肅 - 潘思榘敏惠 - 高 斌文定 - 福 敏文端

和 起武烈 -喀爾吉善莊恪- 鶴 年文勤 - 汪由敦文端 - 黃廷桂文襄 - 蔣 溥文恪

李元亮勤恪 - 史貽直文靖 - 鄂 弼勤肅 - 梁詩正文莊 - 來 保文端 - 兆 惠文襄

方觀承恪敏 - 董邦達文恪 - 沈德潛文慤∗- 阿里袞襄壯 - 傅 恆文忠 - 尹繼善文端

陳宏謀文恭 - 吳達善勤毅 - 劉 綸文定 - 劉統勳文正 - 錢陳羣文端 - 何 煟恭惠

覺羅奉寬文勤 - 舒赫德文襄 - 高 晉文端 - 于敏中文襄∗- 李 湖恭毅 - 袁守侗清慤

英 廉文肅 - 伊勒圖襄武 - 許世亨昭毅 - 薩 載誠恪 - 奎 林武毅 - 福康安文襄

和 琳忠壯 - 阿 桂文成 - 鄂 輝恪靖∗- 金士松文簡 - 彭元瑞文勤 - 劉 墉文清

王 杰文端 - 朱 珪文正 - 戴衢亨文端 - 董 誥文恭 - 明 亮文襄 - 黎世序襄勤

汪廷珍文端 - 玉 麟文恭 - 富 俊文誠 - 曹振鏞文正 - 托 津文定 - 楊遇春忠武

長 齡文襄 - 盧蔭溥文肅 - 陶 澍文毅 - 文 孚文敬 - 隆 文端毅 - 黃 鉞勤敏

王 鼎文恪 - 陳官俊文慤 - 杜受田文正 - 潘世恩文恭 - 文 慶文端 - 裕 誠文端

杜 堮文端 - 胡林翼文忠 - 桂 良文端 - 沈兆霖文忠 - 翁心存文端 - 祁寯藻文端

駱秉章文忠 - 馬新貽端愍 - 官 文文恭 - 倭 仁文端 - 曾國藩文正 - 瑞 常文端

瑞 麟文莊 - 賈 楨文端 - 文 祥文忠 - 英 桂文勤 - 沈葆楨文肅 - 沈桂芬文定

全 慶文恪 -宗室載齡文恪- 左宗棠文襄-宗室靈桂文恭- 丁寶楨文誠 - 岑毓英襄勤

曾國荃忠襄 - 張 曜勤果 - 寶 鋆文靖 - 恩 承文慎 -宗室福錕文慎- 張之萬文達

李鴻藻文正-宗室麟書文慎-額勒和布文恭- 李鴻章文忠 - 宋 慶忠勤 - 劉坤一忠誠

榮 祿文忠 - 長 順忠靖 - 裕 德文慎 -宗室崑岡文達 - 崇 禮文恪-宗室敬信文恪


張之洞文襄 - 孫家鼐文正 - 戴鴻慈文誠 - 鹿傳霖文端




刘坤一


刘坤一(1830-1902),湘军宿将,字岘庄,湖南新宁人。廪生出身,1855年参加湘军楚勇与太平军作战。累擢直隶州知州,赏戴花翎。1862年,升广西布政使。1864年升江西巡抚。1874年,调署两江总督。1875年9月,授两广总督,次年兼南洋通商大臣。1891年受命"帮办海军事务",并任两江总督。中日甲午战争时,支持对日作战。1895年强学会成立,他表示支持。维新运动起,他攻击康、梁变法,但又反对废黜光绪帝。1901年与张之洞连上三疏,请求变法,提出兴学育才、整顿朝政、兼采西法等主张,称“江楚三折”,多为清廷采纳。有《刘坤一集》传世。
刘坤一 简介
刘坤一
刘坤一近照
刘坤一(1830年1月21日—1902年10月6日),字砚庄。廪生出身。湖南新宁人。在太平天国之乱时崭露头角,早年参加湘军楚勇与太平军作战。累擢直隶州知州,赏戴花翎。受命"帮办海军事务",并任两江总督。成为当日急速冒升的汉族封疆大吏之一,及后在曾国藩、左宗棠等去世后,和张之洞成为后期洋务运动的主导者,并在其后的甲午战争、百日维新、义和团乱、清末新政等晚清历史事件上均发挥着重要角色。有《刘坤一遗集》传世。
刘坤一 生平
(图)刘坤一
刘坤一
刘坤一(1830-1902),字岘庄,清道光十年生于新宁县城。廪生出身,曾任教谕咸丰五年在乡举办团练,旋入湘军,在湖南围剿太平军。次年,随刘长佑军赴援江西,参与袁州、临江、吉安诸役。九年春,石达开率太平军20余万人由江西入湖南,刘奉调随军援永州、宝庆,又追入广西境内,与义军作战,同治元年升广西布政使,次年六月,擢江西巡抚,时有左都御史赣人胡家玉,袒护抗粮绅耆,刘上奏罢斥,一时颇负声名。随后又参加平定太平军余部,平定“斋教”,堵截捻军,光绪元年擢两广总督。五年,调任两江总督,兼两洋通商大臣。
光绪二十年,中日甲午战争开始,淮系军队节节失利。刘坤一被委任钦差大臣驻山海关,节制关内外陆军百余营。辽河一战,清军溃败;后欲反攻,然议和停战令已下。刘不满议和,对坚持在台湾抗战的义军钦佩不已,派员赴台联络,并邀张之洞共同援台。
光绪二十七年,沙俄在《辛丑条约》缔结过程中,乘机扩大侵略范围,李鸿章主张签订《中俄密约》出卖国家利益,刘坤一联合张之洞竭力反对。刘坤一还与张之洞连连上疏,请求变法,提出“育才兴学”、“整顿变通朝政”、“兼采西法”等主张。这些主张为清廷采用,旋加太子少保。
光绪二十八年,刘坤一病卒,年72岁,谥忠诚,有《刘坤一遗集》。在家赋闲时主修《新宁县志》,捐修双清亭、文昌阁等。
刘坤一 力主拒日
刘坤一
刘坤一近照
1894年8月1日,中日两国正式宣战。8月7日,刘坤一兼署江宁将军。26日,他在《续办江海防务折》中报告了镇江江宁一带昼夜戒备的筹防情形,为防日军“窜入南洋,以图分忧”,特“将一应战守事宜妥为布置”。10月之后,日军在辽东、辽南攻陷许多城池,清廷为挽救危局,28日谕刘坤一为钦差大臣,“关内外防剿各军均归节制”。并派湖南巡抚吴大瀓、四川提督宋庆为帮办。刘坤一接受命令,表示"惟有殚竭血诚,于一切防剿机宜,仰秉睿?,悉心筹划……亟图补救,迅扫狂氛"。但是他却以“队不齐,械不备”未迅速行动。
1895年,刘坤一开始加强军队调度,派吴大瀓统率湘楚各军20多营万余人陆续出关,委新疆藩司魏光焘为前敌营务处。1月初,盖平(今盖县)失陷,清廷“谕刘坤一进驻山海关”,16日才遵旨出驻山海关。同时”抽调各营,分派帮办,并陈事宜八条”。当时清军在海城、营口、牛庄、田庄台一带集结7、8万人,而日军在海城、盖平不过2万人。2月底以前清军曾四攻海城,均遭败北,并于3月间先后失去鞍山、牛庄、营口、田庄台等地。清军的节节败退,使刘坤一重整军队,以图反攻的设想化为乌有。不到10天时间,清军6、7万人从辽河东岸全线溃退,宋庆、吴大瀓溃而西走,从双台子退至石山站。
1895年4月,刘坤一得知和议将成,坚决反对割让辽东半岛和台湾。他说:"既经赔款,又须割地,且割完富未扰之地,无此办法。辽、台并失,南北皆危,并恐各国从此生心,后患不堪设想。如畏倭攻京城,不得已而出此下策,则关、津、畿辅均宿重兵,讵不可一战?"4月30日,刘坤一再寄督办军务处,认为"宜战不宜和"。他分析了"倭奴远道来寇,主客之形,彼劳我逸"的形势,指出"在我止须坚忍苦战,否则高垒深沟,严为守御,倭寇悬师远斗,何能久留,力尽势穷,彼将自为转?之计。……持久二字,实为现在制倭要著"。表示"坤一职在兵戎,宗社所关,惟有殚竭血诚,力任战事,此外非所敢知"。5月2日,光绪批准《马关条约》。5月5日刘坤一再奏,说明日本"若得辽、台,如附两翼,中国必有噬脐之祸。辽、台与倭本国联成一气,日益强盛,将来即求援西洋各大国,亦无能制其死命。是此和议一成,惟任倭为所欲为,贻患无穷,何堪设想"。刘坤一对清廷将台湾拱手相让,很不甘心。29日致函台湾巡抚唐景崧,鼓励他设法保住台湾。并表示"愿振臂一呼,远为同声之应……但属力所能至,无不尽力勉为"。并派幕僚易顺鼎"持函渡台",转达支持之意。他还表示愿从物质上援助刘永福在台抗战,只是由于清廷从中作梗,无法兑现。
1896年,刘坤一回任两江总督,后虽屡奏请开缺,皆不准。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刘坤一和张之洞、盛宣怀与各国驻上海领事签订了《东南互保章程》。1902年卒,追封一等男爵,赠太傅,谥忠诚。
刘坤一 政绩
  早期
刘坤一
刘坤一近照
刘坤一的出仕过程和当时很多其他汉族督抚曾国藩李鸿章等类似,都是身作儒生不满太平天国之乱而参与地方乡勇,进而因战功而被擢升为地方大员的典型例子。在1855年,刘坤一在太平天国动乱期间参加乡勇团练,加入江忠源系湘军征讨太平军,其后因带领湘军立下战功,而由廪生逐级升为教谕、知县、知州、知府、广东按察使及广西布政使,并于1865年起晋升为江西巡抚,任内作风保守,认为社会之富强源于典章制度的优良,抄袭西方技术不如“自力更生”,对洋务派“师夷长技以制夷”理念不予认同,这种思想可反映在他的讲话之中:“为政之道,要在正本清源。欲挽末流,徒废心力。国朝良法美意,均有成规,因其旧而新之,循其名而实之,正不必求之高远,侈言更张。大乱既平,人心将静,有志上理者,其在斯时乎!”
因此,当日刘坤一的治绩类似于传统中国的变法模式,比如着手整顿吏治、提倡儒家道统的教化、开源节流、与民生息等,以期恢复太平天国之乱后受动摇的固有秩序。在整顿吏治方面,在初就任巡抚的四个月后,便一次撤换过知府、知州及知县8人,其后九年的任内又撤换布政使及按察使7人;提倡儒家道统的教化上他复兴书院、向各府州县印发《佐治》及《学治》等书,又奖励士绅,提倡儒教;对财政上的整顿有精简勇营以节省军费,将由地方乡勇数43000人削减至5700人,又调补绿营缺额,以免军中有人夸大军额以侵吞军款,同时整顿厘金及关税,使厘金收入由年均87万两增至153万两以充实地方财政;又减低农村赋税、提供粮种及农具以复兴农业经济,与民休息。而对军事的改革则只有在1874年,亦即在他离任巡抚一职的前一年才推行军队采用洋枪。
  中期
在1875年,刘坤一署任两江总督,又在翌年晋升为两广总督直到1879年,之后在1880年开始担任了两年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从这时期开始,由于因为官职调升的关系,开始接触及认识西方事务(两江及两广总督驻地分别是和洋人商务往还较多的江宁及广州,相反江西只是一个内陆省份),并对洋务作有限度支持。在署两江总督及两广总督任内期间整顿治安,主力清剿哥老会及海盗;又在任两广总督时认为赌风不良而禁赌;在任两江总督时沿袭他在任江西巡抚的整顿财政政策,精简勇营以节省军费,将地方乡勇数裁减四分之一,又减免捐助陕西的军饷、并查办招商局贪污。推动洋务方面,在任职两江总督期间发展海运、支持江南制造局造舰及提议各兵工厂生产专门化。然而,他又反对采煤及发展铁路,其中反对发展铁路的原因是担心铁路会令挑夫和大运河的船家失业。
  后期
在1890年开始,他复任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1891年又受命帮办海军军务,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时被授予钦差大臣职衔,节制关内外各军对日作战。刘坤一在此时期对洋务的态度比之前更为积极,包括推动现代化政策如推动江南制造局自行练钢、提议在湖南开采煤矿及自行兴办铁路,在1895年与张之洞联名上奏倡议包括军队、经济及教育现代化的改革,又参与组织如在1895年加入主张变法的强学会,并捐助五千两白银。除了推动洋务外,他继续以往传统变法式的整顿吏治及治安的政策,包括保荐亲民的知府知县8人及办理团练,在1892年肃清两江境内的哥老会。在1898年戊戌政变后强烈反对慈禧太后废黜皇帝光绪,在1900年义和团乱时主张严厉镇压并和李鸿章、张之洞、袁世凯等人倡导组织了东南互保,保障了东南各省免受团乱为祸。其后在1901年又与张之洞联名上《江楚三折》,主张育才兴学、整顿变通朝政、兼采西法以扭转清朝江河日下的局面,开启了清廷晚清改革的先声,然而,在改革开始不久,刘坤一却在1902年去世,赐谥忠诚。
刘坤一 思想
刘坤一从信奉儒家经典的封建士大夫发展成为晚清著名的洋务外交活动家, 其思想大致经历了三个转变阶段: 1865—1874 年( 同治四年到同治十三年) 为第一阶段, 这是思想保守时期; 1874—1881 年( 同治十三年至光绪七年) 为第二阶段, 对洋务新政的态度由排斥转为间或支持的时期; 1890—1902 年( 光绪十六年至光绪二十八年) 是第三阶段, 是其洋务思想的成熟时期。
  保守时期
刘坤一塑像
刘坤一塑像
从1855 年从军到1865 年任江西巡抚这十年,刘坤一主要涉足军旅, 一则因忙于攻城守地, 一则因地位低微, 其思想特征尚未完全显露出来。及至1865 年出任江西巡抚, 且一任九年。赣抚时期, 是刘坤一政治事业的初创时期, 也是他政治思想的奠基时期。由于客观上僻居内地, 且忙于军务, 地方兴利除弊成为头等政治目标, 故他无暇接触新思想、新事物。主观上,由于他成长于闭塞而又民风强悍的湘西邵阳,不怕死、不畏难、不服输的“宝古佬”气概染之全身; 加之饱读儒家经典, 具有十分强烈的民族气节; 更由于他是通过镇压太平天国等农民起义而从异途进身为封疆大吏的, 较之他人对清廷更多了一份忠诚。基于这样一种文化精神底蕴, “忠君”、“安民”成为他一切政治活动的中心和出发点。早年他从镇压农民起义的亲身感受中, 认识到只要弘杨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就能完成政治任务。故而, 他对洋务派提出的“洋为中用”、“师夷之技”等思想和做法是不相信的, 对洋务派确立的以富国强兵为目标和推行以模仿西方为主的一系列改革措施, 表现得不热心, 明确反对兴修铁路、架设电线和采用西法采矿。在他看来: “富强之道, 茫如捕风击影”, “造炮、制船亦都隔膜之事”,“造炮, 我尚得用; 制船将与洋人争锋海上, 以我所短, 敌彼所长, 学孺子之射以射孺子, 恐终为所毙”,因而“何必多糜金铖, 徒为洋人所笑? ”总体说来,赣抚时期的刘坤一与其它封建保守官员没有什么区别, 一方面励精图治, 拼死镇压各地农民起义, 以此报效朝廷; 另一方面固守传统, 对外来文明和西方技术有一种天生的恐惧。
  转变时期
1874—1881 年, 是刘坤一政治生涯的早期总督时期, 先是署理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八个月, 后任两广总督四年、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一年半。清末的两广、两江既是政务繁重之区, 更是华洋交汇之地, 境内不但开辟有通商口岸, 而且设有洋人公壤区和租界地。因此, 在实际政务中, 刘坤一与洋务接触的机遇不断增多而且日见频繁。加之, 这一时期正是晚清洋务运动勃兴时期, 各项洋务新政措施在全国各重要地区得以推行, 并取得了令人刮目的成就。由于形势的逼迫和实际政务中与洋务接触机遇的增加, 刘坤一对洋务的认识加深了, 对洋务新政的态度也开始有所改变, 对一些在他看来于国于民有益的措施, 间或也在辖境推行。例如他对使用轮船作为运输工具是赞赏的, 并能针对洋务派创办的各制造局生产枪炮、机械等物品“杂而不精”现象提出“各专各艺”的合理建议, 同时也十分重视洋务人才的培养。但从本质上讲, 他并没有完全摆脱那种守旧思想的束缚, 对洋务新政未具信心, 往往言不由衷, 对朝廷切责推行的洋务新政举措大都流于塞责, 正如他自己所坦言: “洋务有何把握? 能支持一件则一件, 能支持一日则一日而已正因为如此, 1881年六月间, 两次被弹劾, 十二月被免职, 自此开始了长达九年的乡居生活。
  成熟时期
1890 年11 月, 清廷再命刘坤一为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重任两江总督以后, 刘坤一从政态度有了重大转变, 表现出开明务实的态度。一方面,大力整顿军务、吏治, 奖励士风; 另一方面积极推行洋务新政。任期内积极经办修铁路、开矿、发展农工商等洋务项目, 并提倡西学, 改革教育, 这一切使之成为后期洋务运动的领袖。1894 年, 中国甲午战争爆发, 战争的失败, 使朝野的士大夫们猛然惊醒, 也使刘坤一受到了极大的触动。亲历行间的刘坤一, 无论是思想、情感都受到了重大创伤, 也猛然惊悟。经过一番痛定思痛和对时局的省察, 一针见血地指出今日中国要想转弱为强, 唯有改玄易辙, 变法自图。战后, 他向清廷先后上了《策议变法练兵用人理饷折》、《请设铁路公司借款开办折》、《尊议廷臣条陈时务折》等条陈, 成为变法图强的最大宣传者和鼓动者。在他看来, 今日中国要想起“贫弱而致富强”, 便须“仿照西洋新法, 整顿中国旧法”, 而“急宜见诸施行者, 以铁路、矿务为最紧要”。至此, “学习西法, 富国强兵”在其思想中占到了主导地位, 他的洋务思想也趋于成熟。更由于其政治地位的日益尊荣, 他的洋务思想对晚清政府的影响也日见扩大。1901 年7 月, 他与张之洞联名上奏《江楚变法三折》, 使之成为晚清新政的设计者。成熟时期的刘坤一, 其洋务思想具有三个明显特征:( 一) 以致用为原则, 反对务尚新奇。刘坤一十分强调洋务新政的易行、易为, 对那些徒耗钱财, 只有形式而无实际的举措是坚决反对的。( 二) 坚持循序渐进, 徐图自强。刘坤一为政历来主张循序渐进, 他说: “论政之道, 原不必尽循尘辙,遇事宽容;然必行之以渐, 酌乎其中, 乃可日起有功,而无娇枉过正之弊, 从未有操之过急, 轻试纷更, 而能有裨治理者也”。( 三) 坚持自力更生, 以“保自存之利权”。在中国近代史上, 刘坤一是比较明确提出“洋务对西洋依赖过重”认识的人。
刘坤一 外交主张
刘坤一
刘坤一近照
刘坤一并不是一个职业外交家, 只是在总督地方过程中, 通过与西洋各国的接触以及对时局的综合分析, 提出了自己的外交主张:
( 一) 坚待开放, 反对闭关, 力求主动, 讲究实效。刘坤一, 在近代中国所面临的时代蜕变中, 难能可贵地认识到了闭关锁国已经不可能了, 故而极力主张中西通好。刘坤一所主张的这种通好, 并不是无条件的, 而是以中外和约为基础的。在人格平等的基础上, 他也主张中外友好往来, 希望待之以诚, 以此归化洋人。从这样一 种观念出发, 他对晚清洋务外交中的拖延作法是极为不满的。认为“中外交涉之件, 应办便办, 不可推辞;可行即行, 不宜迟误”, “有格碍者, 无妨直告以所 难, 词尚和平, 意须斩截。洋人性虽狡执, 往往肯听吾言;纵使未必遽从, 亦当持之坚忍, 彼无非以兵事恐我, 以总署压我, 不为所动, 彼亦其奈我何? 待之以诚, 哲之以理, 有时机权之用则在操纵合宜; 最忌躲闪游移, 含糊了事, 一以诿之朝延。”
( 二) 格守和约, 以和约为凭, 注重维护国家主权。“格守和约, 以和约为凭”是刘坤一办理中外交涉事件的根本原则, 他自己曾总结说:“承乏豫章、羊城, 办理洋务, 无非恪守旧章, 绝无表现之处”。刘坤一办理中外交涉事宜, 在“格守和约, 以和约为凭”基础上, 特别注重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大义。
( 三) 借夷制夷, 合众夷之力以制夷。刘坤一借夷制夷、合众夷以制夷的外交思想来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合纵联横外交观念, 也源于他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充分认识。在他看来, 晚清中国国贫民穷, 无力与西方各国对抗; 但另一方面, 西方列强在侵略中国既有合作也存在着较大的利益冲突和矛盾, 因而最现实的外交策略就是, 运用高明的外交手段, 操纵合宜, 借夷制夷, 才能使中国的利益和主权得以最大限度的保全。所以他主张“不但邻国宜结, 即使敌国可结亦结。能结邻国, 即多一助我之邻;能结敌国, 即少一图我之敌”。
刘坤一 评价
刘坤一身为清廷的南洋大臣、两江总督兼管两淮盐政,再加上刘晚年的勋望,甲午之后实为疆臣领袖、诸侯之长,他的言行举止、价值取向与清廷的决策不无影响。虽然他与康、梁等维新派有一定距离,但对变法维新却深表赞同,他痛心疾首咸同以来的洋务失败,认为当务之急是亡羊补牢,兴学练兵以图振作。戊戌政变后,群臣咸默,唯刘挺身力言或瞒天过海,想方设法保护了维新以来的许多成就。民族资本主义在甲午战后到20世纪初年得到了初步发展,南洋省份尤其是苏沪地区的经济发展成为了全国之首,又进而推动了全国的近代化进程,这都与刘坤一的极力倡导不无关系。此时西学以更广泛的规模得以传播,大批新型的知识分子涌现出来,近代化的变革呼声亦越来越高,随着新政的实行,人们的改革目光也变得更为宽阔。在刘坤一逝后,新政进入了官制改革阶段,先进的人们已开始为立宪、共和的目标呼吁甚至浴血奋争,这是刘坤一在倡导新政之时所未曾料到的。
刘坤一 东南互保
东南互保指中国清朝末年八国联军之役期间,中国南方各省违背中央政府的命令,拒不同外国开战的事件。
在清室尚未向各国宣战之前,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铁路大臣盛宣怀等即商议如何保存东南各省的稳定,避免列强有借口入侵;同时密议盘算倘若北京失守而两宫不测,当由李鸿章出任总统支撑局面。清室向十一国宣战后,刘坤一、张之洞、李鸿章和闽浙总督许应骙、四川总督奎俊、山东巡抚袁世凯,即和各参战国达成协议,称东南互保。他们称皇室诏令是义和团胁持下的“矫诏、乱命”,在东南各省违抗支持义和团的命令。
东南互保运动,保护了河北、山东以外的地区避免于义和团与八国联军战乱的波及;同时亦使地方的政治与军事权力进一步扩张,中央的权威大为下降。之后 1911年辛亥革命各省在武昌起义后相继宣告独立,与地方势力崛起、中央权力式微关系密切。
添你阴道创建, 二十一世纪、hongquan、全球动起来、yelingwang、kb等参与编辑。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于www.baike.com。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殘存亦末路 兵敗如山倒

羅姓與堂號

 楠木,又名楠樹、楨楠,是樟科楠屬和潤楠屬各樹種的統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