碗 据考古发现和史料记载,最早的瓷碗是原始的青瓷制 品,基本型状为大口深腹平底,使用于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


碗
碗作为人们日常必需的饮食器皿,碗的起源目前不可考,不过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泥质陶制的碗,其形状与当今无多大区别,即口大底小,碗口宽而碗底窄,下有碗足,高度一般为口沿直径的二分之一,多为圆形。不断变化的只是质料,工艺水平和装饰手段。一般用途是盛装食物。
编辑摘要
名称: 拼音: wǎn
繁体: 笔画: 13
部首: 释义: 碗 一种圆形凹心盛食品的器具,在形式上通常接近半球形,一般比盘子深,比茶杯大和重 芙蓉玉碗,莲子金杯。――北周·庾信《春赋》 又如:饭碗;瓷碗;搪瓷碗;摆碗筷;碗泥(烧制瓷器的粘土);

碗 - 简要介绍

碗
碗 作为人们日常必需的饮食器皿,碗的起源目前不可考,不过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泥质陶制的碗,其形状与当今无多大区别,即口大底小,碗口宽而碗底窄,下有碗 足,高度一般为口沿直径的二分之一,多为圆形,极少方形。不断变化的只是质料,工艺水平和装饰手段。一般用途是盛装食物,碗因为其体积较锅、盂小而可用手 端盛。上阔下窄的形态,放在平地上是不稳定的,据此考古学家推测,古人对碗的使用,可能是最初是放在地上挖出的坑之内的。

碗 - 主要材料

制碗的材料有陶瓷木材玉石玻璃琉璃金属等;制作精美的骨董碗常常是收藏家的最爱。

碗 - 历史简介

碗
据考古发现和史料记载,最早的瓷碗是原始的青瓷制 品,基本型状为大口深腹平底,使用于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以后随着时代的演进,制瓷工艺的逐步改善以及人们的审美和实用要求的提高,碗的型状、纹饰、质量 也越来越精巧,使用分工也越来越具体多样,如饭碗、汤碗、菜碗、茶碗等。不同时期的瓷碗,其型状、釉水、纹饰是有着明显差别的。唐以前的碗,其型多为直 口、平底、施釉不到底,基本无纹饰。唐代的碗器型较多,有直口、撇口、葵口等,口沿突有唇边,多为平底、玉壁底及环条形底,施釉接近底部,精制的产品施满 釉,有简单的划花装饰出现。宋代碗其型多为斗笠式、草帽式、大口沿、小圈足,圈足直径大小差不多是口沿的三分之一。釉色多为单色,如影青、黑、酱、白等, 纹饰用刻、划、印等手法,将婴戏、动物、植物文字形象绘在碗的内外壁或内底心上。元代碗型同宋代相比,突出表现为高大厚重,圈足多为内斜多撇,断面呈八字 形。多采用印花、刻花装饰。明代碗多鸡心式、墩子式及口沿外向平折式,圈足较为窄细,大多采用画花装饰。画花装饰技法用于碗上,自唐长沙窑起始,至宋磁州 窑过渡,经元青花激发,到明代才真正兴盛起来。明代最多的就是胎体轻薄、白底青花的饮食用碗。清代碗无论在哪一方面均胜过前朝,型状、釉色、纹饰更为丰富 多样,工艺制作更为精巧细腻,素三彩、五彩、粉彩装饰的宫廷皇家用碗更让人叹为观止。

碗 - 造型特点

碗
造型特点是敞口、深腹、平底或圈足,形式多种多样。如六朝时的青釉莲瓣纹碗,唐代越窑海棠式碗,邢窑的釉花口碗,以后出现的折腰碗、斗笠碗、卧足碗、敦式碗、盖碗等。
1、宫碗口沿外撇,腹部宽深丰圆,造型端正,多为皇宫用器。明正德时烧制最为著名,有“正德碗”之称。
2、羽觞杯的一种样式。器身椭圆、浅腹、平底。腹两侧置半月形双耳,亦有饼形足或高足。明末清初流行。碗身上往往题有信士弟子名称乞求内容、施舍时间等,多为青花瓷。
3、注碗温洒用具,与注子配套使用。一般碗壁直而深,有的通体呈莲花形,用时碗内放适量热水。注子内盛酒置于碗中。宋代南北瓷窑均有烧造,以南方居多。
4、盏瓷碗的一种样式,饮茶用器。敞口、斜身、深腹、圈足,体略小。宋代有黑、白、酱、青、白和青白釉茶盏,以黑釉为贵。兔毫盏、玳瑁盏为“斗茶”之上品。
5、茶船放茶盏的用具。因形似船,帮名。明清时景德镇窑烧制有仿官釉、表花、粉彩茶船。

碗 - 主要种类

平底碗又称实足碗,碗式之一,东汉至唐均可见到。其平底是在制坯过程中对碗足部采用平切工艺制成。东汉时平底碗的平底微向内凹,碗形有半球形和口沿内敛两 种,腹上部鼓,下部内收。三国时期的平底碗内有叠烧支钉痕。西晋碗口较大,腹浅,小平底。东晋碗底出现足台,平底宽大。南朝时足台明显,此式一直沿用到 唐。
玉璧底碗碗式之一,流行于唐代中,晚期。碗足部为璧形,中心内凹,足圈较宽。足中心内凹处有不施釉和施釉之分。烧造玉璧底碗的瓷窑有邢窑、定窑、巩县窑、越窑、长沙窑、浑源窑、柏井村窑等。

四出碗碗式之一,唐代比较流行。四出是指碗口部有四处下凹而形成四瓣花边状。通常下凹处的腹内壁都有凸起的竖向线纹,好似花叶的茎脉。

笠式碗碗式之一,又称斗笠式、凉帽式、草帽式碗,五代、宋以来流行的一种器形。大敞口、斜直腹、小圈足,似倒置尖顶斗笠,清康熙时期为宽口沿外撇,圆腹,圈足较大。

葵口碗碗式之一,北宋以来较为常见,因碗口沿为四、六、八瓣葵花式而得名。宋代葵口一般作六瓣,如宋官窑烧制的粉青釉碗,敞口,腹部略有弧度,小圈足。明永乐甜白釉印花碗,口作六瓣式,敞口,小足。清乾隆仿官葵花碗作八瓣形。

诸 葛碗又称孔明碗,宋、明时期常见的一种碗式,始见于北宋龙泉窑刻花器。造型为敛口,弧腹,圈足。底与碗心呈双层夹空,底面有孔与空腹相通。此独特造型,源 于“三国”的传说:诸葛亮六出祁山,司马懿屡遭败绩,困守不出。亮修书遣使赠巾帼衣物以羞辱之。据使者回报,懿阅札受礼不怒,却详询丞相寝食办事之繁简, 继言:“食少事烦,其能久乎”。亮为惑敌,乃于对方来使刺探时,用双层碗进餐,明示食可盈碗,实仅上层有饭。后世遂称此种双层碗为诸葛碗,亦称孔明碗。用途为供器。龙泉窑烧造数量最多,明、清景德镇也有烧制。
卧足碗碗式之一。金代开始流行。1980年北京丰台金墓出土有耀州窑刻花卧足碗,形式为唇沿直口,平底中心内凹,底足无釉。

折腹碗俗称折腰碗,元代流行的碗式。器形为敞口,腹内削,腹底向内平折,小足。景德镇元枢府釉器较为常见。除此之外亦有青白釉、青花等品种。

鸡心碗碗式之一,流行于明永乐、宣德时期。敞口,深腹,内底下凹,外底凸出似鸡心状,小圈足。有大、中、小之分。釉彩品种多为白釉、青花两种。清代雍正、乾隆时多有仿制。

宫碗特指明宣德时期创烧的一种碗式。口沿微外撇,腹部深而宽阔,圈足。这种器形多以青花作装饰,并历代相传。正德时烧制量增大,因此又有“正德宫碗”之称。当时民窑都竞相仿制。

碗
盉碗亦称合碗,明宣德时景德镇窑已有烧制。器形为撇口,直壁,折腹,下腹部有两道凸起的弦纹为饰,上覆圆顶盖,盖内与碗心有青花对铭款,字体有楷书、篆书两种。清代盉碗盖钮多作蹲兽式。

骰子碗俗称“骰盔子”,碗式之一,因与旧时赌博用具相似而得名,明宣德时期景德镇烧制。器形为平沿敞口,浅弧腹,圈足,胎体厚重。器内素白,器外多为青花或洒蓝釉装饰,署款位置或于外口沿下,或于器内底。
攒碗明万历至清代流行的一种成套组合餐具,见“攒盘”。

净 水碗佛教供器,为明末清初常见的器形。口微侈,圆腹下收,假圈足。净水碗常配有瓷质器座。座呈洗口,长颈,溜肩,收腹,下部外撇,平砂底,预侧置对称兽 耳。瓶与座相配,俗称“海灯”,但传世品往往失其一,不能配套。散存器座多据其器形式样称为“号筒尊”或“洗口兽耳瓶”。

盖碗带盖的小碗,茶具,流行于清。清康熙时期盖碗器形有撇口折沿式、敞口式两种。二式器腹均下收,圈足。盖径多小于碗口径,扣于碗口径,少数盖大于碗口,俗称天盖地式。胎质有瓷胎和宜兴紫砂陶胎两种,常见青花、粉彩、珐琅彩及其他单色釉等品种。

八方碗碗式之一,流行于清代。器形作八方形,有敞口、敛口二式,碗腹多内收。雍正时期有直腹内收式。
扎古扎雅木碗仿西藏喇嘛教木质碗形制烧造的一种碗式。侈口,弧腹,器壁较浅,拱壁足底,内外施木釉。为清代乾隆朝的独特造型。

碗 - 木碗

碗木碗
木碗是深受藏族群众欢迎的生活用具,一般选用杜鹃树根和“拉巴”(鸭爪木)、桦树及杂木的枝叉、节、根旋制而成。
质地结实,不易破裂,具有光滑、美观、适用、不烫嘴、不变味,推带方便等特点。
上等木碗则选用一种寄生植物,藏语称“咱”,木质光滑、细腻、透亮,纹路细如发丝,被藏族群众视为“木宝”,尤以寄生在蒿枝根部的“咱”为上乘。
因其罕见,故视为珍品而永世珍藏。
木碗分男式女式,男式木碗碗口大而外开,碗身低矮,女式木碗则的反之。无论男、女式木碗,碗座都有比较高。
经济富裕的家庭,木碗普遍包银,分全包、半包和边包三各种,全包和半包银碗,碗座雕刻佛教图案摩尼宝饰,碗身刻双龙戏珠或藏八瑞等图饰,碗芯包银后正中底部嵌黄金梅花宝珠。
比较讲究配圆塔形银制碗盖,碗盖椎尖镶玛瑙,还要配银制碗托,雕刻工艺均十分精湛。

木碗忌水洗
木制的碗容易干裂,但只要在厨房用纸巾涂一层橄榄油,来擦拭木制的沙律碗,既可以清洁又可保护碗的表面。要装盛沙律之前,再用一小块大蒜芽擦抹即可。木质的碗应尽可避免用水洗,要用餐巾纸沾油和盐来清洁。

碗 - 消毒方法

碗
懂得餐具消毒的方法,专碗专用,健康生活。
碗、筷、碟、勺等餐具是家庭生活的日常必需用品,大量调查资料表明,从这些餐具上常可检测出各种致病微生物。如果在日常生活中,不经常进行彻底地清洗和消毒,那么这些餐具就可能成为传播如甲型肝炎痢疾、伤寒、结核病及食物中毒等疾病的媒介。特别是当家庭中有人得了上述各种传染病后,由于共用餐具可以引起这些肠道传染病在家庭中相互传播。因此,作好家庭中常用餐具的日常消毒,有利于保障全家平安。 适合农村家庭中使用的餐具消毒方法主要有两大类:
1、煮沸消毒法
煮 沸消毒法适用于家庭用餐具如碗、筷、盘、碟、盆、勺等消毒,此法在农村家庭中使用最简单,可靠。具体做法:将冲洗过的碗、盆等餐具直立放置在锅中,加入清 水浸没被消毒的餐具,然后持续煮沸5-15分钟即可达到消毒目的。随后,倒去废水,把消毒好的餐具放在干净的碗柜中备用。
2、化学消毒法。
化学消毒法在对餐具进行消毒方面,不如煮沸消毒法方便,因此多用于不能用煮沸消毒的餐具。在农村家庭中可使用的化学消毒剂有漂白粉、磺伏、过氧乙酸高锰酸钾等,在这里主要介绍漂白粉和磺伏。
漂白粉消毒
漂 白粉消毒餐具操作简便,效果良好。5%的漂白粉上清液浸泡餐具30分钟,即达到消毒效果。用1片漂精片调成糊状,加入1000毫升水中配成每升200毫克 有效氯的消毒液,浸泡洗净的餐具5分钟,同样达到消毒目的。一般情况下,每配置一次消毒液,可反复使用4小时。由于漂白粉属含氯消毒剂,消毒后的餐具常留 有氯味,对人有一定的刺激性,故在使用该类餐具前可用少量开水冲洗一下,这样可使氯味明显减少。
磺伏消毒
磺伏是一种高效、速效消毒剂。用磺伏消毒餐具时,不仅能有效地杀灭餐具上污染的致病菌,而且对乙型肝炎病毒也有明显的破坏和杀灭作用,所以磺伏可用于患用病毒性肝炎、痢疾等传染病人的餐具消毒。在实际使用时,将配成每升200-300毫升的磺伏消毒液浸泡餐具2~5分钟便可达到消毒效果。由于磺伏中的碘与淀粉作用可生成紫蓝色斑痕,故在消毒前应当把餐具冲洗干净;消毒后的餐具常留有泡沫,可用清洁、干净的水冲洗后再保存。
家庭中使用的餐具应定期消毒,当有传染病人时,他们使用的餐具应专用,单独清洗、消毒和保洁。经过消毒的餐具应具有干燥、洁净、无油污、无食物残渣;筷、刀、叉及汤勺应分头尾摆好,用固定的厨具密封存放,防止再受污染。

碗 - 清洗方法

碗
1、刮掉沾在碗表面上的大部分食物残渣、污垢。
2、用含洗涤剂溶液洗净碗表面。
3、最后用清水冲去残留的洗涤剂。

碗 - 生活小常识

用开水烫碗难以达到消毒
卫生监督所的有关人士表示,饭前用开水烫碗,只能是获得心理安慰而已,难以达到消毒的作用。对餐具来说,高温煮沸确实 是最常见的消毒方式,很多病菌能都通过高温消毒的方式杀灭。但是,高温消毒要真正达到效果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作用的温度,另一个是作用的时间。用开 水烫碗,由于作用时间太短,只能杀死极少数微生物,并不能杀死所有致病菌。而引发肠道传播性疾病的微生物种类很多,如致病性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霍乱弧菌 等。这些细菌一般要经过100度高温作用1~3分钟或80度加热10分钟才能死亡。此外,某些细菌对高热有较强的抵抗力,如蜡样芽孢杆菌等,瞬间高温对它们根本没有效果。
吃饭前用开水烫碗,因作用温度和作用时间不足,只能杀死极少数微生物,并不能保证杀死大多数致病性微生物。要达到效果,煮沸、流通蒸汽或使用红外线消毒碗柜等都是可选的方法。如果采用煮沸,要想做到真正消毒,一定要多煮一会儿,用红外线消毒碗柜一般要维持15~30分钟。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殘存亦末路 兵敗如山倒

羅姓與堂號

 楠木,又名楠樹、楨楠,是樟科楠屬和潤楠屬各樹種的統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