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源 (清朝) 魏源 (永樂進士)

魏源 (清朝)[編輯]

魏源
魏源 (清朝)
《清代學者像傳》第一集之《魏源像》,清葉衍蘭摹繪

大清高郵州知州
籍貫湖南省邵陽縣
族裔漢族
字號字默深,又字漢士,號良圖
出生乾隆五十九年三月二十四日(1794年4月23日
湖南省邵陽縣
逝世咸豐六年三月一日(1856年3月26日
浙江省錢塘縣
出身
  • 道光二十五年乙巳恩科同進士出身
著作
  • 《海國圖志》
  • 《古微堂詩文集》等
魏源(1794年4月23日-1856年3月26日),原名遠達,字默深,一字墨生,又字漢士,號良圖湖南省邵陽縣金潭人(今邵陽市隆回縣金潭)。為晚清思想家,新思想的倡導者、林則徐的好友。魏源是近代中國「睜眼看世界」的文人之一。

生平[編輯]

清朝道光二年(1822年)魏源29歲參加順天鄉試,考中舉人,試卷得到宣宗褒揚,但此後會試卻落第,房考劉逢祿深感可惜。後魏源捐內閣中書,直到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方中進士,殿試位列三甲第93名,以知州分發江蘇,贊權興化。官至高郵州知州。晚年隱居杭州,潛心佛教法名承貫。病逝於杭州。《清史稿》有傳。[1]

著作[編輯]


《海國圖志》
著有《海國圖志》一百卷,《聖武記》,輯《皇朝經世文編》120卷。《海國圖志》書中闡述了作者「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張學習國外先進的科學技術以抵禦外國的侵略,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但是對基督教的認識也有偏見,認為外國傳教士把華人的眼睛挖出來,配以鉛粉,煉製白銀,因此而致富。近年有《魏源全集》出版發行。
在佛教方面著有《無量壽經》會集本——《摩訶阿彌陀經》。

註釋[編輯]

  1. ^ 《清史稿·列傳二百七十三·文苑三》:魏源,字默深,邵陽人。道光二年,舉順天鄉試。宣宗閱其試卷,揮翰褒賞,名藉甚。會試落第,房考劉逢祿賦兩生行惜之。兩生者,謂源及龔鞏祚。兩人皆負才自喜,名亦相埒。源入貲為中書,至二十四年成進士。以知州發江蘇,權興化。二十八年,大水,河帥將啟閘。源力爭不能得,則親擊鼓制府,總督陸建瀛馳勘得免,士民德之。補高郵,坐遲誤驛遞免。副都御史袁甲三奏復其官。咸豐六年,卒。
    源兀傲有大略,熟於朝章國故。論古今成敗利病,學術流別,馳騁往複,四座皆屈。嘗謂河宜改復北行故道,至咸豐五年,銅瓦廂決口,河果北流。又作籌<鹵差>篇上總督陶澍,謂:「自古有緝場私之法,無緝鄰私之法。鄰私惟有減價敵之而已。非裁費曷以輕本減價?非變法曷以裁費?」顧承平久,撓之者眾。迨漢口火災後,陸建瀛始力主行之。
    源以我朝幅員廣,武功實邁前古,因借觀史館官書,參以士大夫私著,排比經緯,成《聖武記》四十餘萬言。晚遭夷變,謂籌夷事必知夷情,復據史志及林則徐所譯《西夷四州志》等,成《海國圖志》一百卷。他所著有《書古微》、《詩古微》、《元史新編》、《古微堂詩文集》。
魏源
拼音:wei yuan
 魏源,人物名,中國有明朝刑部尚書和清朝思想家。

明朝官員

人物簡介

  魏源(1382-1444),字文淵,江西建昌人。永樂四年(1406)進士。除監察御史。洪熙元年(1425)出爲浙江按察副使。宣德三年(1428)改任刑部右侍郎。宣德五年出任河南左布政使,與侍郎許廓、布政使李昌祺發倉廪,免捕賦雜役,流民漸歸。宣德八年召任刑部左侍郎。英宗即位,進刑部尚書,正統二年(1437),奉命整飭大同、宣府邊務,許便宜行事,易將卒,增亭障,實軍伍。邊備充實,爲一時能臣。正統六年以足疾,奉命朔望赴朝。正統八年(1443)三月二十八日致仕,九年閏七月二十七日卒於家,年六十三。

《明史》

  魏源,字文淵,建昌縣人。永樂四年進士。除監察御史。辨松江知府黄子威誣。奏減浙東瀕海漁課。

  巡按陝西。西安大疫,療活甚眾。奏言:“諸府倉粟積一千九十餘萬石,足支十年。今民疫妨農,請輸鈔代兩税之半。”從之。涼州土寇將爲變。亟請剿,亂遂息。兩遭喪,俱起複。洪熙元年出爲浙江按察副使。

  宣德三年召署刑部右侍郎。五年,河南旱荒,民多轉徙。帝以源廉正有爲,命爲左布政使,俾馳驛之任。時侍郎許廓往撫輯,廷議又起丁憂布政使李昌祺原官。源與廓、昌祺發倉廪,免逋賦雜役,流民漸歸。雨亦鏇降,歲大豐。居三年,召還,授刑部左侍郎。

  明年,永豐民夏九旭等據大盤山爲亂。帝以源江西人,命撫之,都督任禮帥兵隨其後。未至,官軍擒九旭,因命二人采木四川,兼飭邊務。

  英宗即位,進尚書。正統二年五月命整飭大同、宣府諸邊,許便宜行事。源遣都督僉事李謙守獨石,楊洪副之,劾萬全衛指揮杜衡戍廣西。明年奏大同總兵官譚廣老,帝命黄真、楊洪充左右參將協鎮,諸將肅然。按行天城、朔州諸險要,令將吏分守。設威遠衛,增修開平、龍門城,自獨石抵宣府,增置墩堠。免屯軍租一年,儲火器爲邊備,諸依權貴避役者悉括歸伍。尋以宣、大軍務久弛,請召還巡撫僉都御史盧睿,而薦兵部侍郎於謙爲鎮守參贊。朝廷以謙方撫山西、河南,不聽。於是言官以臨邊擅易置大臣爲源罪,合疏劾之。且言源爲御史嚐犯贓,乃冒領誥命。帝以源有勞,置不問。事竣還朝,與都御史陳智相詈於直廬。智以聞,詔兩責之。

  歲旱,錄上疑獄,且請推行於天下,報可。鏇坐決獄不當,與侍郎何文淵俱下獄。得宥,複以上遼王貴烚罪狀,不言其内亂事,與三司官皆系詔獄。累月,釋還職。

  源在刑部久,議獄多平恕。陝西僉事計資言,武臣雜犯等罪,予半俸,謫極邊。源以所言深刻,奏寢之。郎中林厚言禁刁訟、告訐及擇理刑官、勘重囚務憑贓具四事,皆以源議得施行。

  六年以足疾命朝朔望。八年致仕,卒。

人物評價

  據《明史》記載:魏源於1382年生於建昌縣(今永修縣)易家河魏家山村,爲明朝一代名臣,官至刑部尚書,一生剛直不阿,清正愛民。他主管刑部多年,洗冤甚多;任監察御史,直言敢諫;任何南左布政使,爲民請命;整飭邊防,鞠躬盡瘁。1944年,遭奸臣誣陷至死。爲彰顯他一生功德,英宗欽賜禦葬,吏部尚書王真爲其撰寫“禦葬神道碑記”。朝府特在墓前立起一塊由鼇馱着的高約一丈、寬六尺的大石碑,兩邊伴有雕刻精美的石馬、石羊和石人。“文化大革命” 中,魏源墓横遭破壞,現在唯有墓基,石馬等遺蹟可供游人參觀憑弔。

  魏源剛直不阿,清正愛民的高尚品德,不能不從他小時候說起。

  魏源幼時喪父,家境十分貧寒,母親無錢供他上學,隻好由舅父接到家里讀私塾。有一天,魏源的表妹游玩時把摺扇丟在家中,他無意中看到扇上既有盛開的梅花和菊花,還有一對戲水鴛鴦。便觸景生情,對表妹產生愛慕之心,賦詩一首:“一樹得梅,一株得菊,一對鴛鴦水中宿,我卻有心來看爾,不知爾心欲不欲”。表妹將此事告知父親。父親要先生查明此事,魏源直言不諱:“愛由情生,是我所爲”。先生聽後不動聲色,將一塊墨,一碗水和裝有一對金鯉魚的硯台放在魏源面前,對他說:“如能吟合扇詩,我成全你們。”魏源略加思索,提筆在紙上寫詩一首:“一塊墨,一碗水,一對金鯉難擺尾,有朝一日風雲動,跳出龍門萬萬里”。先生大驚此詩氣勢磅礴,很有抱負。舅父聽先生說後,爲確切了解魏源的品德,喚魏源向前三步,魏源照此前行三步。接着,舅父又要他退後三步,魏說:“頭可斷,血可流,隻能向前不退後”。舅父聽後心中暗喜,欣然同意表妹與他結爲秦晉之好。

  幾年後,魏源考爲進士,功成名就,爲官浙江,政績顯著,深得皇上賞識,不久官升至刑部尚書。他爲官清廉,忠君愛民,稱之爲當朝的大清官,大名臣。但同僚貪官污吏嫉妒如仇,懷恨在心,千方百計加以陷害,屢在皇上面前奏本。久而久之,皇帝偏聽奸言,將信將疑。有一天,皇帝召魏源進宮,問道:“吃遍天下什麼有味,用遍天下什麼有味?”魏答:“吃遍天下鹽有味,用遍天下錢有味”。皇帝心想:“我吃遍天下山珍海味,難道還沒有鹽有味?宮中的珍珠瑪瑙,難道還不如錢有味?”於是,認定魏源所言之事有欺君之罪,頓時大怒,當即下旨:“推出午門斬首”。魏源對此面無怯色,提出兩點要求:“一是宮中七日不要吃鹽,二是軍中七日不要用錢。”皇帝傳旨照辦。結果是,宮中七日不吃鹽,文武百官有氣無力;軍中七日不用錢,糧草斷,人心亂。皇帝這才猛然醒悟,大呼魏源言之有理,但爲錯斬忠臣而追悔莫及。爲厚葬魏源,皇帝下令用一百口柏木棺材將魏源屍首運回家鄉安葬(一百口棺材中隻有一口裝有魏源屍首,其餘棺材隻裝有一點指甲),當船行至鄱陽湖畔吳城老爺廟時,天上突然電閃雷鳴,烏雲翻滾,狂風暴雨,99口棺材皆翻於老爺廟,隻有一口運至溫湯原(現在的易家河村),葬於合水組冷水壋。魏源一生剛正不阿,清正愛民,用他的忠實言行踐行了“頭可斷,血可流,志氣不能丟”的高尚品德。

魏源墓

  永修魏源墓位於柘林鄉易家河村,墓主魏源,字文淵,建昌(今永修)人,明永樂四年(1409年)進士,官至刑部尚書。該墓爲石構單室券棚式,墓前石翁件、石馬和漢白玉神道碑。墓穴早年被盜,僅發現瓷燭台、瓷瓶和瓷碟等少量遺物。

  豆青釉雕獅燭台1966年江西永修 明魏源墓出土,燭台明正統通高23釐米,底徑11.5釐米,江西省博物館藏。

清代思想家

  魏源(1794.4.23—1857.3.26) 名遠達,自默深。著名學者,中國近代啟蒙思想家。在清朝末期,魏源首先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口號,是開眼看世界第一人,著有《海國圖志》等書。

生平經歷

魏源畫像
魏源畫像
  魏源,原名遠達,號良圖,字默深、墨生,又字漢士,法名菩薩戒弟子魏承貫。湖南邵陽人。清乾隆五十九年三月二十四日(1794年4月23日)生於湖南隆回;鹹豐七年三月一日(1857年3月26日)卒於杭州東園僧舍。地理學。嘉慶二十五年(1820)全家遷居江蘇颺州新城。道光進士,官至知州。學識淵博,著述很多,主要有《書古微》、《詩古微》、《默觚》、《老子本義》、《聖武記》、《元史新編》和《海國圖志》等。《海國圖志》是其中有較大影響的一部,也是他作爲地理學家的代表作。該書有50卷本、60卷本和百卷本三種。他以林則徐主持編譯的《四洲志》爲基礎,於道光二十二年(1842)編成50卷本,道光二十七年(1847)擴充爲60卷本,次年徐繼畲的《瀛環志略》問世,魏源吸取該書和其他資料,於鹹豐二年(1852)增補爲100卷本。《海國圖志》内容豐富,記述了世界各國的地理、歷史、經濟、政治、軍事和科學技術,乃至宗教、文化等情況,並附有世界地圖、各大洲地圖和分國地圖等。此書旨在喚起國人,學習外國的長技,興利除弊,增強國力,抵抗外來侵略。它與成書時間相近的《瀛環志略》是中國學者編寫的最早的兩部世界地理著作。

  魏源祖籍江西,元末移居湖南長沙,明永樂年間遷居至湖南邵陽。魏源的祖父孝立公(1732—1804)承其祖業,農商互補,家庭比較富裕。孝立公爲人慷慨好施。魏源的父親魏邦魯(1768—1831)性慷慨,好讀書和游覽。曆任江蘇嘉定、吳江等地巡檢,寶山水利主簿等職。魏源爲其第二子。魏源幼年時,家道中落,生活十分困難。魏源自小愛讀書。6歲進私塾。家貧,夜燃豆秸,母織子讀。9歲,應縣童子試,因以“腹内孕乾坤”對“杯中含太極”而使考官大爲驚歎。 14歲,參加縣學入學考試,名列前茅,被稱爲神童之一。三年後,回鄉教書,方園百里,頗有文名。此後,隨姚學學宋儒之學,從劉逢祿學《公羊》。中年後,充任督撫幕府,廣泛瀏覽並蒐集前人著作,並和一些有經世致用思想的人士龔自珍、林則徐等相識而成至友,與他們一起研究一些社會問題。1822年,應顺天鄉試,中擧人第二名。後屢試未中,花錢捐“内閣中書舍人候補”,因此得以博覽内閣藏書,熟悉曆代掌故。1845年,中進士,先後任江蘇東台、興化知縣,兩淮鹽運司海州分司運判,高郵州知州等職。1853年,因遲誤驛報而被革職。後雖經保擧複職,終無意仕途,入僧院參禪。

  魏源生活在我國封建社會行將崩潰、外國列強接踵入侵的動盪年代。劇烈的社會變化對他的思想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鴉片戰爭時,他堅決支持禁煙,並在浙江親自參加抗英戰鬥。鴉片戰爭的失敗,友人林則徐的貶謫,更激發了他的救國熱情。他堅決主張變革,反對“閉關自守”,認爲“變革愈盡,便民愈甚”。主張學習外國的先進科學技術,提出了“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策略。他開辟了中國近代向西方追求真理的時代新風,爲此後憂國憂民的志士指出了尋找救國救民道路的方向。

  魏源作爲地理學家的最突出貢獻就是撰寫了《海國圖志》這一巨著。關於《海國圖志》的寫作目的,魏源在“自序”中寫道:“是書何以作?爲以夷攻夷而作,爲以夷款夷而作,爲師夷之長技以制夷而作。”可見,魏源決心爲人們指明禦侮圖強之道、興國安邦之策。
魏源像
魏源像

  魏源的好友林則徐在廣州主持禁煙時,曾組織譯員,根據1836年倫敦出版的慕瑞(Murry)著《世界地理大全》(Cyclopaedia ofgeography)等書,編譯成《四洲志》,介紹世界上一些國家的歷史和地理情況。全書約9萬字。林則徐離粵以後,把多年收集的資料和《四洲志》的初稿交給魏源。魏源以《四洲志》爲基礎,大加增補,完成《海國圖志》,初版(1842)50卷,近50萬字;1847年增爲60卷;1852年再增補成 100卷,字數達90萬字。這部著作,傾注了魏源10多年的心血。他參閱了大量的資料,主要有三類:其一,曆代史志,主要有《明史》《元史》《宋史》、《梁書》等;其二,元明以來的域外地理志和國外聞見錄,主要有周達觀《真臘風土記》、謝清高《海錄》、張燮《東西洋考》、黄衷《海語》、劉鍵《庭聞錄》等;其三,外國人的著作,如艾儒略(J.Aleni)《職方外紀》、南懷仁(F.Verbiest)《坤輿圖說》、理哲(R. Q. Way)《地球圖說》等。注重吸收外國人的材料,是《海國圖志》的特色之一,正如魏源所說:“何以異於昔人海圖之書?曰,彼皆以中土人談西洋,此則以西洋人談西洋也。”

  《海國圖志》宏篇巨幅,内容非常豐富。它以介紹各國地理爲主,但不局限於地理,廣及歷史、政治、技術等多方面,堪稱一部世界知識百科全書。

  《海國圖志》是我國歷史上較早系統介紹世界地理知識的名著。它的主要貢獻是:其一,突破“中國是天下中心”的陳腐落後觀念,代之以近代意義的世界觀念。在地圖的安排上,先地球全圖,標明世界各國在地球上的位置;接着各洲總圖;最後才是各國分圖。這種層次分明的安排,完全突破“中土居大地之中”的舊觀念,首先從整體位置上展現了世界分布,科學地反映了中國在世界上的位置和大小。卷五至卷七十,則通過對世界各國地理位置、歷史沿革、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介紹以及物力、人力、軍力的對比,幫助人們打破舊的“世界”觀念。第二,傳播了近代地理知識。魏源在《海國圖志·地球天文論》中,介紹了當時較爲先進的世界知識,如地球形狀、潮汐理論、雷電成因、地球經緯度、南北二極、四季成因等。這些内容是魏源根據傳教士的論著編成的,但完全摒棄了其神學部分。這些豐富而新穎的地理知識,大大開闊了人們的眼界,改變了人們的宇宙觀。第三,介紹了全新的世界地理知識。魏源清楚地認識到:“儒者著書,惟知九州以内,至於塞外諸蕃,則若疑若昧;荒外諸服,則若有若無。”《海國圖志》引用了不少國人所鮮見的材料,又堅持“以夷人談夷地”的原則,從而展現了當時中國學術界最爲先進的世界地理知識。如書中所用香港英國公司繪制的地圖,“在當時實爲最詳盡之世界地圖”。正如梁啟超在《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講的:“中國士大夫稍有世界地理知識,實自此(指《海國圖志》和《瀛環志略》)始。”

  《海國圖志》出版後,不僅在中國產生了重大影響,而且在世界上也有較大影響。《海國圖志》曾傳入俄國、英國、日本和朝鮮,並被譯成日、英、俄等幾種文字。而受《海國圖志》影響最大的是日本。它是幕府末傳入日本的書籍中最著名的,在日本的翻刻本達20多種。促進了日本對世界的了解,對日本明治維新運動有一定影響。

  魏源還是一位旅行家。他一生極喜游覽名山大川,並寫下了大量游山水的詩和游記。魏源“少年好遠游,曾踞祝融之峰最上頭”,並發願“從此芒鞋踏九州,到處山水呈真面”。一生中若得空閑,便出游,足蹟踏遍大半個中國。東到定海普陀山,南到香港、澳門,西到甘肅嘉峪關,西南到四川,東北到山海關。他曾游曆了廬山、泰山、恒山、華山、衡山、嵩山、黄山、天台山、雁盪山、普陀山、天目山、武夷山、九華山、五台山、太行山、中條山、盤山、王屋山、九龍山等名山,常徘徊於江湖之間,北盡黄渭、龍門,南游西江、陽朔,西溯嘉陵、三峽。55歲時,還作了一次半年之久、行程8千里的漫游,遍曆南中國7個省區。魏源自謂:“州有九,游其八;嶽有五,登其四。”他不僅知“游山樂”,而且知“游山學”。在旅行中,他非常注意觀覽山川的形貌,並把它們進行對比。他在“衡嶽吟”一詩中寫道:“恒山如行,岱山如坐,華山如立,嵩山如臥,惟有南嶽獨如飛。”如果沒有深入、細致的觀察,是寫不出如此生動的詩句的。

  魏源的著作很多,内容也很豐富。除《海國圖志》外,還有《元史新編》95卷,《聖武記》14卷,《屯防志》、《鳳凰廳志》等。此外,還主編了《皇朝經世文編》120卷。

相關事蹟

  道光二十六年(1846)夏天,魏源的母親陳太夫人因病去世。按清例,父母喪必須去官守制。這時,他貧困交加,連裝運棺柩回去的路費都沒有,隻好借住在朋友家中,向親友借債度日。這一年八月,他在致友人胡蘊之(林翼)的信中說:“……弟半載東台,隻因漕運受前任之累,賠墊四千金,……其尤急者,擧家數十幾口指日懸磬,而先櫬至今滯留東台,未能奉移,其窘爲生平所未嚐……”,他的窮困拮據之情可想而知,後來,魏源得到親友的幫助,才能將母親的棺樞致運到句容縣譚蓮山安葬,在離開東台時,東台城民眾扶老擕幼相送。

  道光二十八年(1848)暴雨連綿,湖水猛漲,河道總督楊以增准備啟動運河堤昭關、中新、南關等五壩放水,那時里下河地區七縣水稻將熟,如果開壩,讓高郵湖、洪澤湖湖水下瀉,里下河地區將成澤國,即將到手的稻穀也就顆粒無收,魏源時任興化知縣,立即向河道總督請求緩期開壩,未穫批准。他就親自趕赴兩江總督衙門,擊鼓撞鍾,把總督陸建瀛請出來坐鎮救災,魏源則在風雨中奔走呼號,指揮七縣民工挑土護堤。 隨着風雨加劇,情況萬分危急,河督楊以增爲保官位死活要啟壩,眼看着萬畝稻田將淹沒,魏源便頂着風雨,撲倒在河壩上痛哭着說:“要以身爲民請命,要啟壩就先讓大水把我沖走。”目睹此情此景的人們爲之感動。自早晨起,巨濤屢次沖上堤壩,民工十餘萬人嚴防死守。如此壯觀的抗洪場面,一直堅持到傍晚風雨停息,兩江總督扶着時年56歲的魏源感慨:“精誠所至,金石爲開,豈不信然。”魏源回衙時,前來迎接的士紳拿着香火,放着鞭炮,送來一塊大匾,上書“淮颺保障”四個大字,懸掛在縣署正中。這年秋後,興化、東台等七縣穫得了特大豐收,人民都稱其稻爲“魏公稻”,稱漕河堤爲“魏公堤”。1850年,魏源任鹽運海州分司運判,籌銀二十餘萬兩,爲高郵、寶應堤修繕之用。1851年,魏源任直隸州同知,未幾,又授高郵州知州,注重培養人才,高郵那幾年科第斷絕,魏源上任,重建書院。是年秋,鄉試榜出,文武諸生,中式者八人。

魏源故居

  隆回故居
  魏源故居座落在隆回縣司門前鎮學堂灣村。1794年4月,我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愛國主義思想家、史學家和文學家魏源誕生在這里。

  魏源(1794-1857),字默深,清道光年間進士,官至高郵知州,是我國第一批“開眼看世界”的人中最優秀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改革吏治、開通言路、吸收外資、振興工業、提拔人才、開啟民智、嚴禁鴉片和增強國防等一系列救世治國之道,後人評他“生前有學名、有政績”、“死後遺澤人間,博大精深”。他的“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不但在中國而且在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魏源傳世著作多達四十七種,六百餘卷,約八百萬字。這些著作涉及到經、史、子、集各個領域,包括了政治、經濟、軍事、哲學、歷史、地理、文化、教育、外交和近代自然科學等各方面内容,可謂卷繁帙浩、洋洋大觀。其中最主要的是《聖武記》、《海國圖志》、《皇朝經世文編》、《明代食兵二政錄》、《書古微》、《詩古微》等。《海國圖志》對中國近代史上的洋務運動、戊戌變法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並對日本明治維新起了積極的啟蒙作用,被譽爲影響世界歷史進程的輝煌巨著。《古微堂文集》、《清夜齋文集》等,在中國文學發展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魏源隆回故居
魏源隆回故居

  魏源故居始建於清乾隆初年,是一座江南農村的典型清代民居,至今保存完好。它是一座兩正兩横的木結構四合院。院前有木結構槽門,四周有幹打壘土圍牆,總占地面積約2300平方米,其中第一、二棟正房和左側廂房爲平房,單檐懸山項、蓋小青瓦。正房面闊五間,進深二間;左側廂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右側廂房爲二層樓房,面闊七間,進深四間;底層五間正房全爲穀倉,兩端爲樓梯間;二樓爲讀書樓,正中三間爲課堂,兩梢間隔書房,魏源在這棟樓上度過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時期。

  魏源故居1983年公布爲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定爲湖南省第一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96年11月,魏源故居被國務院公布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南京故居
  魏源雖是邵陽人,但他一生的大部分時間是在江蘇度過的,南京更是他生活多年的地方。

  在南京,魏源以其博學多智的出眾才能,先後爲多位駐寧的江蘇地方高官充任幕僚。

  他在漕運、鹽政、治河、幣制等諸多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方案,一些改革主張附諸實踐後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魏源在南京故居著述的不朽長篇巨著《海國圖志》,標志着我國閉關自守時代的結束,他以幕僚之身在南京襄理兩江政務時疾呼:“借夷長技振國力”“師夷長技以制夷”,他的這些政治主張不僅對即將到來的“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等重大歷史事件產生深遠影響,即使在不斷深化改革的今天亦有着借鑒和啟迪的作用。
魏源南京故居
魏源南京故居

  ·“小卷阿”的由來

  1832年魏源來到南京,即相中地處城西清涼山下烏龍潭邊,史稱“詩巷”的龍蟠里東側(今20號)購地造屋。初始魏源爲愛屋起名“湖子草堂”後改名“小卷阿”。“卷阿”乃《詩經·大雅》中的篇名。卷者曲也,阿者大山丘也,其遠大志向寓於宅名之中,是精神寄托,還是鋒芒畢露,不得而知,但他的故居在曆經170餘年風風雨雨的今天,仍有兩間保存完好,令人欣慰。他親筆題寫的宅門横額--小卷阿三個大字隻可惜在十年浩劫中被紅衛兵毁砸,至今依稀可辨。魏源故居現已由南京市人民政府列爲文物保護單位。

  ·“小卷阿”設“庵”

  1846年7月,太平天國失敗,清軍破城之際,天王洪秀全廣西籍王妃熊氏機智地化裝成一難婦逃離後流落街頭。一天她來到小卷阿前討找活幹,當時魏源已經去世,其主人系魏源之子魏耆及其夫人汪氏,他們見求助者雖衣冠不整,但擧止閑雅,談吐不俗,遂以禮相留。因魏耆夫婦早已虔誠奉佛如主,便讓其主持料理佛堂事宜。一晃三年過去,王妃與魏氏家人感情日漸深厚。

  一天,王妃終於向魏夫人吐露真情,並執意削髮爲尼,終生在此修行,乞求夫人成全。心地善良的魏耆夫婦商量後決定冒險成其心願,辟小卷阿一半設置庵堂,取名“普渡庵”,後人又稱“皇姑庵”,王妃取法名“覺義”。當時清廷清查甚嚴,魏耆夫婦及王妃不顧危險,曾一度收留天王之女洪氏及其他宮眷避風於此,其義擧一直爲後人稱頌。王妃在這座庵堂里相伴佛祖青燈幾十年,直至民國後圓寂。

  解放以後,小卷阿由魏源曾孫女魏昭、魏韜姊妹居住。如今他們已謝世有年,但據曾擔任過江蘇省文史研究館員的魏韜生前透露:她們姊妹倆於解放初期將先人留下的王妃遺物上交給國家,同時聯名上書陳述王妃求助出家,先人設庵經過,並要求政府對魏源故居和普渡庵遺址予以保護。正因於此,小卷阿才能保存至今。

  《江南時報》 (2004年05月21日 第二十九版)

魏源溫泉

魏源溫泉
魏源溫泉
  魏源溫泉度假村座落在風景秀麗的魏源故居隆回司門前鎮月台山上,這里氣候溫和,夏無酷暑,冬無嚴寒,青山翠綠,碧水繞環,自然資源豐富,人文底蘊深厚,中國“第一位睜眼看世界”的著名思想家、史學家、文學家魏源,及曾任兩江總督兼南洋大臣的魏光燾,早期中共著名活動家彭述之,毛澤東主席書法老師孫良工均誕生於此,其故居尚存如舊,神祕的打鳥坳百鳥朝鳳奇觀,美麗的魏源湖環於左右,這里地質構造十分特殊,周圍近十平方公里内,含有金、銀、銅、鐵、鎂錳、鉛鋅、硅、硒、硫、磷、等40餘種礦產資源,正因爲這種特殊的地質結構形成了這一神奇的獨一無二的溫泉。

  魏源溫泉發現於明朝中葉,當時有一自然水氹供人們使用。清乾隆年間(公元1794年)魏源誕生,魏源父親魏邦魯爲感謝上天賜子之恩捐資在月台山上開鑿一口長2米,寬1.5米,深1.4米的熱井供當地人們洗浴浸穀種之用,魏源溫泉因此得名。1972年解放軍872物勘隊奉命爲總後修建療養院在這里鑽井勘探達一年之久,共打井三口,其中F1—1號鑽孔162米,測算日產水量1200噸,水溫42.5℃,水中含有大量的硒、硫、硅酸鹽、鋅43種對人體有益礦物微量元素,是罕見的特種醫療溫泉,對調節人體機能,治療心腦血管、風濕等疾病具有獨特功效,對各種皮膚病療效更是神奇無比,被人譽爲“天下神泉”。

魏源 (永樂進士)

魏源(1382年-1444年),字文淵江西南城人。明朝政治人物、進士
永樂四年(1406年),魏源中式三甲第一百五十名進士。授監察御史,累官至刑部尚書。其處理宣府大同邊疆事務治理有功。後致仕[1]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殘存亦末路 兵敗如山倒

郭姓與堂號

羅姓與堂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