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百科全書》又名「大不列顛百科全書」(顧名思義是來自於英國)是蘇格蘭啟蒙運動的產物,當地的書商和印刷工人科林·麥克法卡爾(Colin Macfarquhar)和雕刻家安德魯·貝爾(Andrew Bell)決定以「紳士協會」的名義發表一套工具書

大英百科全書

大英百科全書
UBN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JPGa
圖書館內的大英百科全書
作者100名編輯
超過4000名專家
原名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出版地 英國
語言英文
系列32冊
題材百科全書
類型三段式查閱本
出版者大英百科公司
出版日期2010(第15版)
中文版1980
媒介紙本、光碟、網路
大英百科全書》(又稱《不列顛百科全書》;拉丁語Encyclopædia Britannica),由私人機構大英百科全書出版社所出版的英語百科全書,被認為是當今世界上最知名、最具權威的百科全書,是英語世界俗稱的ABC百科全書之一。大英百科全書的條目是由大約100名全職編輯及超過4000名專家為受過教育的成年讀者所編寫而成。它被普遍認為是最有學術性的百科全書。[1][2]
《大英百科全書》是現存仍然發行的最古老的英語百科全書。[3]它在1768年至1771年間在英國愛丁堡首次面世,便馬上受到讀者歡迎,規模日漸龐大。平均13年左右出一個新版[4]:145。1801年的第三版已經達到21冊。[5][6] 它日盛的地位使招募知名的貢獻者更容易。1875年至1889年間的第9版和1911年的第11版已經被認為是學術與文學風格的標誌性百科全書。[5]自從第11版開始,《大英百科全書》的條目慢慢變得精簡以打進北美市場。[5]1933年,《大英百科全書》是首部百科全書採納「連續性修訂」政策,即不斷再版並且定期更新條目。[6]在過去的70年來,《大英百科全書》的規模穩定下來,一直維持大約4千萬字涵蓋50萬個主題左右。[7]1980年代起不列顛百科全書出版社與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合作出版了不列顛百科全書的簡體中文版。1994年正式發布的《大英線上百科全書》(Encyclopedia Britannica Online),網路版除包括印本內容外,還包括最新的修改和大量印本中沒有的文章,可檢索詞條達到98,000個。收錄了322幅手繪線條圖、9,811幅照片、193幅國旗、337幅地圖、204段動畫影像、714張表格等豐富內容。雖然自從1901年,它的發行以美國為基地,大英百科全書仍然維持英國英語的拼寫傳統。[1]
一如其他百科全書,《大英百科全書》也面臨財政的困難。[3] 另一方面,某些早期條目被批評不準確,有偏頗或者採用資歷不足的編者。[5][8]雖然管理層曾對這些批評作出回應[9],但部份現今的版本內容的準確性仍然被受到質疑[1][10]。縱使如此,仍然無損《大英百科全書》作為可以信賴的研究工具的地位。

歷史


1913年第11版《大英百科全書》的廣告
《大英百科全書》又名「大不列顛百科全書」(顧名思義是來自於英國)是蘇格蘭啟蒙運動的產物,當地的書商和印刷工人科林·麥克法卡爾Colin Macfarquhar)和雕刻家安德魯·貝爾(Andrew Bell)決定以「紳士協會」的名義發表一套工具書。他們聘請了當時28歲的威廉·斯梅利,讓他以200英鎊為報酬編輯一部三卷、共100章的《大英百科全書》。第一卷是1768年12月出版的,售價六便士。1771年三卷全面完成,共2391頁,包括160幅銅板雕刻,全部出售量為3000套。三卷的篇幅差不多,分為A-BC-LM-Z。由於《大英百科全書》的篇幅十分長,價格自然也十分之高,曾經有一段時間,擁有大英百科全書是貴族的身份象徵。
由於第一版相當成功,因此他們決定出版一部更大的第二版。又因斯梅利拒絕繼續編輯,因此麥克法卡爾本人任編輯。第二版共10卷,8595頁,從1777年至1784年出版。
不過直到1788年至1797年出版的第三版才真正達到了百科全書的規範。這一版開始的編輯是麥克法卡爾,麥克法卡爾死後由喬治·格雷戈擔任編輯。它共18卷,加上兩個補充卷,16,000多頁。這一版中也包括格雷戈聘請的專家和學者特別為《大英百科全書》撰寫的文章。到了第9版奠定了《大英百科全書》後來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工具書之一的基礎[4]:145
至第10版為止,《大英百科全書》的重要文章的篇幅往往比現代的百科全書長,也更具學術性。19世紀里《大英百科全書》的文章往往包含著作者寫作年代的最新成就。
一般認為法國的《百科全書,科學、藝術和工藝詳解詞典》是《大英百科全書》的榜樣。不過《大英百科全書》的內容要保守得多。後來的版本往往奉獻給在位的英國國王或女王。
從第四版到第六版中有許多知名的蘇格蘭英格蘭學者寫的文章:威廉·黑茲利特約翰·斯圖爾特·密爾托馬斯·羅伯特·馬爾薩斯大衛·李嘉圖司各特等。托馬斯·楊在他關於埃及的文章中附加了他翻譯的羅塞塔石碑上的埃及象形文
1820年代末愛丁堡的布萊克兄弟的出版社收購了《大英百科全書》的版權,他們出版了第七和第八版。第九版也被稱為學者版,它是從1875年至1889年出版的,其中包括了眾多著名作者寫的、非常深奧的學術文章。有人稱它為英語百科全書歷史上的頂峰。當時有英國人認為該書的權威性「僅次於上帝」。
1895年布萊克將出版社移至倫敦,1901年《大英百科全書》被賣給了《泰晤士報》的報社。第十版共11卷,還包括地圖和目錄卷,實際上是對第九版的一個補充。1897年至1922年由美國人胡帕(Horace Everett Hooper)擔任主編。從1909年的第11版開始劍橋大學協助編輯出版。
從1910年至1911年出版的第十一版基本上被重寫,它被看作是《大英百科全書》的經典版,同時它也反映了其新出版商的的新目標。為了吸收讀者和促進銷售量,這一版的文章既保存了其學術嚴謹性的同時也提高了其可閱讀性,它的文章不像過去那樣冗長,但是內容依然非常完整。其編纂者包括英國生物學家湯瑪斯·亨利·赫胥黎、英國哲學家阿爾弗雷德·諾思·懷特黑德、英國詩人阿爾加儂·查爾斯·斯溫伯恩及俄國革命家彼得‧克魯泡特金[11]。這個版本也是第一個所有卷同時出版的版本,而不是一卷繼一卷出版的。由於這個版本現在已經被納入公有領域,因此其內容可以在encyclopedia.jrank.org1911encyclopedia.org網站上觀賞。紙本仍然繼續被印行發售classiceb.com。這個版本的獻辭中有美國總統的名字,並取消了相關的負面內容,形成了此後大英百科全書的常例[4]:53
此後《大英百科全書》的版權和商標被賣給了喜爾斯百貨商店並移到了美國伊利諾斯州芝加哥。第十二和十三版均以三卷補充卷的形式出版,它們必須與第十一版一起使用。1929年出版的第十四版又一次顯示了《大英百科全書》的調整。它的卷數減少,文章篇幅更短,以使更多用戶得以使用它作為工具書。但也有人批評它刪除了其中不利於天主教教會的內容[12]。從第十四版開始,《大英百科全書》放棄了一直採用的10年一次的再版制,而改為每年修訂10%條目的連續修訂製。
1941年喜爾斯百貨商店將其版權贈送給了芝加哥大學威廉·班頓從1943年開始任主編,一直到他1973年逝世,此後他妻子繼任主編直到1974年逝世。
1974年出版了第十五版,在結構上進行了很多的改進,被《大英百科全書》出版商自稱為「革命」。全書共30卷,包括1卷「百科類目」,19卷「百科詳編」,10卷「百科簡編」。增加了許多新興的科技類條目以及增強其國際性,但是其檢索性的降低遭到了外界的批評[4]:147
1985年又推出「革新版」。卷數增加到32卷,包括1卷「百科類目」,17卷「百科詳編」,12卷「百科簡編」,2卷「索引」[4]:147-148
1996年1月瑞士億萬富翁雅各布·薩弗瑞買下了《大英百科全書》的版權。
2012年3月13日,大英百科全書宣布停止印刷版發行,全面轉向電子化[13]

光碟版和網上版

1980年代微軟建議大英百科全書合作出版一個CD-ROM的百科全書版本。大英百科全書認為自己有控制市場的能力,且獲得足夠利潤,因此拒絕了微軟的建議。大英百科全書的高級經理認為他們的百科全書是一套代代相傳的奢侈商標,其名譽無可相比。他們認為CD-ROM版本無法與他們的商務相競爭,也無法為他們帶來補充。因此微軟決定與科里爾百科全書合作創立了Encarta
1990年大英百科全書的總銷售額達到6.5億美元,這是它目前的紀錄。1993年Encarta上市,作為反應大英百科全書也開始出售CD-ROM版。然而,CD-ROM版的利潤無法與印刷版相比,且其內容甚至可以在網際網路上免費使用。
前《大英百科全書》的主編羅伯特·瑪切里認為大英百科全書未能早期利用它的優勢來發展電子百科全書。事實上世界上第二部多媒體的百科全書《康普頓百科全書》就是大英百科全書出版的,其出版時間是在1989年。但是大英百科全書直到1994年未出版CD-ROM版,使得Encarta佔先。瑪切里認為這是高級經理人員的巨大錯誤[14]
2004年大英百科公司和台灣的遠流/智慧藏學習科技公司合作,依2002年推出的英文版本,編修成一部中英對照的線上版本,這也是大英百科全書公司成立以來,第一部雙語產品。

競爭

今天《大英百科全書》最大的競爭者是網路上的資訊。許多人更喜歡使用搜尋引擎Google雅虎等來搜索他們需要的資訊,不過這樣的資訊往往是零亂的,而《大英百科全書》則可以從一個來源提供眾多組織嚴謹的信息。
其它網路上的競爭者包括維基百科。大英百科全書與維基百科之間質量上的比較很困難。2005年12月14日《自然》(Nature)對兩個百科全書間41篇科學內容的文章進行比較並認為維基百科含有162個錯誤,大英百科全書含有123個錯誤[15]。大英百科全書指責《自然》的比較犯了嚴重錯誤[16],首先它說屬於大英百科全書的文章不全部取自大英百科全書。其中兩篇文章取自大英百科全書的年書,而不是大英百科全書本身,另兩篇取自《康普頓百科全書》。另有一篇來源不明。此外有些是大英百科全書中數篇文章結合在一起的內容。有些被《自然》說成是錯誤的實際上並非是內容錯誤(比如拼寫錯誤)。《自然》堅持它的比較結果,否認這個比較有錯[17]
與其它印刷版的百科全書的比較也很困難。比如1994年Kenneth Kister的一個比較認為《大英百科全書》位於大多數其它百科全書之上,但不如《大美百科全書》(Encyclopedia Americana)、《世界圖書百科全書》(World Book Encyclopedia)和《康普頓百科全書》(Compton's Encyclopedia)。

目前版本


第十五版(含兩冊索引)

不列顛百科全書(國際中文版)(修訂版)全20冊
大英百科全書的目前版本有四千多名作者,其中包括著名的學者如米爾頓·弗里德曼麥可·E·德巴基卡爾·薩根等。在莫迪默·阿德勒的指導下,目前1974年首版的第15版不像過去那樣按照字母排列,而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一部一卷的結構性的目錄;第二部分是百科簡編(Micropædia),為一部12卷的比較短的文章(大多數一至五段);第三部分是一部17卷的長文章,這些長文章的長度可以從數頁達300多頁。短文章中包括許多指向長文章或其它短文章的注釋。長文章包括國家、科學學科等等,提供詳細的信息。它們往往分許多章節,這些章節本身就足以在其它百科全書中構成獨立的文章了。這樣做的目的在於使得知識系統化,闡明各個內容之間的關係。1985年又增加了兩卷目錄。至今為止出版的印刷版是這個第15版的不斷更新。在過去三年中46%的內容被更新。2009年夏季出版的2010版本是最後的印刷版。(大英百科全書2010書本版)
2014年的DVD版包括6,672萬多個詞,121,102篇文章,其中包括85,555篇大英百科全書的文章,以及《大英學生百科全書》17,964篇文章、《大英基本百科全書》3,338篇文章,和1993~2012年鑑14,153篇文章以及過去版本的文章。[18]中還包括輔助內容如地圖、錄像、錄音、動畫和網上連結等,它還提供詞典等工具。台灣遠流出版社目前有售2011年的DVD-ROM版本。網上版目前有20萬多篇文章,它每月不斷更新,還包括鏈向《紐約時報》、英國廣播公司的新文章的外部連結。訂閱費為每年34.95美元。學校和圖書館訂閱可獲得特惠價,而這也是大英百科全書的重要顧客。
當時的主編之一還有漢學家戴爾·豪依柏格
第十六版籌備委員會中包括非常著名的人物如默里·蓋爾曼戴維·巴爾狄摩唐納德·諾曼阿馬蒂亞·庫馬爾·森托馬斯·內格爾扎哈·哈迪德等。
此外大英百科全書還出版一些縮減的百科全書版本以及專業工具書。

版本歷史

版本出版時間卷數主編
第1版1768年–1771年3卷威廉·斯梅利
第2版1777年–1784年10卷詹姆斯·提特勒
第3版1788年–1797年,補充卷1801年18卷 + 2補充卷科林·麥克法卡爾和喬治·格雷戈
第4版1801年–1809年20卷詹姆斯·米拉
第5版1815年20卷詹姆斯·米拉和托馬斯·波納
第6版1820年–1823年,補充卷1815年–1824年20卷 + 6補充卷 1查爾斯·麥克萊倫和麥克維·奈皮爾
第7版1830年–1842年21卷麥克維·奈皮爾
第8版1852年–1860年22卷 2托馬斯·斯圖亞特·特萊爾
第9版1875年–1889年25卷 3托馬斯·斯賓瑟·拜恩斯
第10版1902年–1903年第9版 + 11卷補充 4唐納德·沃萊斯等
第11版1910年–1911年29卷休·奇斯霍爾姆
第12版1921年–1922年第11版 + 3卷補充 5休·奇斯霍爾姆
第13版1926年第11版 + 3卷補充 6詹姆斯·路易斯·加爾溫
第14版1929年–1973年24卷 7詹姆斯·路易斯·加爾溫等
第15版1974年–1984年30卷 8莫迪默·阿德勒等
1985年–2010年32卷 9
注釋
第1版不收錄人物條目。第2版正值美國獨立戰爭,但書中絲毫沒有反映。
1 第4、5、6版的補充卷,包括科學史的原始文章
2 第8和14版包括獨立的目錄卷
3 第9版包括詹姆斯·克拉克·麥克斯韋關於以及開爾文男爵關於的文章
4 第10版包括一卷地圖和第9和第10卷的目錄
5 第30至32卷
6 這個補充取代了以前的補充
7 從這個版本開始有不斷進行的修正
8 分三部分
9 1985年目錄被從第一部分分出,獨自成為兩卷。第三部分的文章加強,加長,少數中幅度的文章被移動到第二部分

紙本走入歷史

歷經了244年的漫長歲月,《大英百科全書》2012年3月13日宣佈,目前市面上庫存的紙本百科全書賣完後,將不再推出印刷版,內容全面數位化。為紀念印刷版本的「光榮退役」,《大英百科全書》網站自3月13日起提供免費瀏覽一周。[19]

閱讀者

從頭到尾把大英百科全書讀過的人,包括有卡扎爾王朝君王法阿里曾讀完第3版的大英百科、美國商人Amos Urban Shirk花了4年半把共23冊的1911年版大英百科讀完[20]、愛爾蘭劇作家蕭伯納、美國物理學家費曼、英國小說家佛瑞斯特(C. S. Forester)等[21]。2006年一位任職《君子雜誌》(Esquire)的記者A·J·賈各布斯以一年多的時間,看完3萬3千頁的2002版大英百科,並把當中的經驗寫成一本書《我的大英百科狂想曲》(The Know-It-All: One Man's Humble Quest to Become the Smartest Person in the World)。王雲五在19歲時購得《大英百科全書》,以三年時間將全書35巨冊閱覽一遍。[22]胡適稱王雲五是「有腳的百科全書」。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殘存亦末路 兵敗如山倒

郭姓與堂號

羅姓與堂號